播放地址

警察日记

悬疑片内地2014

主演:王景春,孙亮,陈维涵

导演:宁瀛

 剧照

警察日记 剧照 NO.1警察日记 剧照 NO.2警察日记 剧照 NO.3警察日记 剧照 NO.4警察日记 剧照 NO.5警察日记 剧照 NO.6警察日记 剧照 NO.13警察日记 剧照 NO.14警察日记 剧照 NO.15警察日记 剧照 NO.16警察日记 剧照 NO.17警察日记 剧照 NO.18警察日记 剧照 NO.19警察日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00:19

详细剧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英年早逝后,以为新华社记者沿着他的人生足迹采访其亲人、同事、工作对象的过程中再现出了一个见不得百姓受苦、嫉恶如仇、在工作干为上尽职尽责,充满了情怀的公安局长形象。郝万忠在十七年的从警生涯中,留下了六十八本工作日记。从他做刑警接触的第一桩重大命案——至今未破的悬案,到临终前的全局工作计划,详细记载了他每天的工作安排、案情分析、人生感悟,以及对那桩悬案的多次重新梳理和研究。正是这些平凡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基层公安局长的艰辛、不舍和追求;还有一名标准警察所具有的职业基因。

 长篇影评

 1 ) 《警察日记》:血色光荣与东京影帝


当看到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警察日记》时,不由的想起获得金马奖的《神探亨特张》,二者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写实的风格,一个收获东京影帝一个收获台湾金马奖同样是获奖影片,这让即将于3月21日上映的《警察日记》更具吸引力。

《警察日记》根据发生在内蒙古悬而未决的惊天血案改编,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局长郝万忠为原型,以其64本日记讲述了他14年工作间破获的案件和他的人生感悟,描述了一位普通的警察故事,真实地再现了郝万忠同志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为民服务、维护正义的鲜活形象。这样的故事用一种写实的手法来诠释,让观众随着一位记者的采访去了解一名公安局长的工作与生活,有敬佩有感动内心深处有一种高大的形象感。这些观影感受完全取决于导演宁瀛、文学策划芦苇对剧本的打磨,没有这些主创的精益求精观众也不会感受那段荡气回肠的追凶长旅的感人至深。

作为内蒙人的笔者,在看这部电影时更加有一种敬畏感,仿佛郝局长就是笔者的身边人,恪尽职守、平易近人、任何事情必须讲原则,由鄂尔多斯的郝万忠局长让笔者也想到了呼市的牛玉儒书记,他们都是人民的好公仆,时时刻刻为民着想为民办事,最终都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我们身边的好干部有很多,苍蝇和老虎毕竟是少数,就如片中的那位记者质疑郝局长时说的那句话“有煤、有气、有企业、有房地产开发的宝地,一位公安局长能两袖清风?让人尊敬。”

反腐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这部电影显得尤为珍贵和适合时宜,党员干部都应该观看,从中他们可以对照、可以反思、也可能会警醒。这样的影片在影市上应该有生命力,而不是受到排挤,现实的题材写实的手法,让那64本日记给你带去感动,而去领悟那份血色光荣。

电影中,导演有意让观众区感受郝万忠生存的空间环境,山川风木,人文风情,包括蒙古族歌曲,而片中当地的口音也有一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感觉,种种元素的呈现让电影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加之先锋女导演宁瀛在拍摄时运用了极具想象力的镜头语言,整个电影画面优雅抒情,充满了诗意,让电影也更具观赏性。

 必须要说一下凭借《警察日记》获得东京影帝的演员王景春,他曾出演过《我十一》、《LOVE》等影片,一向有“警察专业户”之称,这次成功加冕“东京影帝”让这部影片在观众也有了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刺激观影。质朴的演绎、地道的方言、在众多非专业演员中你根本看不出他有“演”的成分,他仿佛就是那位郝局长,这就是演员成功的地方,蜕去演戏的技巧还原真实本身。

《警察日记》与《白日焰火》同日上映,东京影帝对决柏林影帝,而王景春在《白日焰火》中也参与出演,这让他在电影竞争中有了自己左手掰右手的意味。中国电影需要真实的还原生活,只有真实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也会有那种身临其境般的感人至深。

 2 ) 不一样的表达

      《警察日记》是中国导演宁瀛的新作,讲述了发生在内蒙地区的一位人民警察因公殉职的故事,和以往类似的主旋律电影有着不同的是导演自己的风格表达,为这部电影注入了独有的血液,让这部电影魅力十足。
        首先,在叙事结构上进行了有力的突破。
        纵观以往的主旋律故事片,电影总是顺序式叙说故事,按照人物的生平事迹交代情节的发展。而在本片中,导演一改原有的风格,采用了电影史上经典之作《公民凯恩》的叙事结构,大胆突破。电影从第一个郝万忠晋升局长的定格拉出,一个较长的拉镜断断续续的穿插着记者接单调查郝万忠生平,拉镜头中有着郝万忠儿子的旁白,结尾处郝万忠儿子的旁白结束,一气呵成。后面的段落由记者采访与主人公郝万忠有关的人物和郝万忠自己生平事迹相结合,形成一种较为巧妙的交叉蒙太奇。
        在段落之间的转场并没有硬切,要么叠化记者与窗户外的景色,要么就是日记呈现镜头配合郝万忠的旁白。这样的转场将采访的段落与郝万忠生平的事情发展有了一个有机的结合。
日记成为了本片的重要线索。日记是一件很私密的物件,却是一个人很真实客观的揭露。通过这本日记,从开头的侧拍的,一系列的特写写日记,到后来日记成为报道的证据,复印、划线,从日记——报道——影片的三层升华。
        其次,导演解放了人物。
        一般来讴歌警察,总有“高大全”来塑造,这些弊病在中国电影中极为常见,但是导演既赞扬了“英雄”也无保留地交代“英雄”的问题。
         导演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塑造人物,一用旁人客观视角中的郝万忠,二是郝万忠的日记视角。
         在帮助农民工讨薪的过程中,全景与中近景的来回切换,最后讨薪成功农民工与他握手的特写收场;在为了让大老板修路,十个酒杯的特写镜头,配上酒场上的音乐喧嚣,郝万忠一饮而尽,潇洒豪迈;在为了抓犯人,一个俯拍的食品垃圾不断增多,脸部和烟蒂的特写,到后来抓到犯人,却安慰犯人的老妈吗。和妻儿之间,他不够称职,儿子跌伤,不在身边,合家团圆不在身边,最后答应儿子事情也未能完成。包括自己有错误,要把记者抓起来,和另一个警察的天台对话,一个大的俯拍长镜头交代了事情的原有和结果,最后郝万忠证实了自己有问题,也就承认了错误。
        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一种独特的间离,这里本来说话的郝万忠,镜头一移变成了记者;同样的还有后面的记者说请进,进来后的镜头里的记者变成了郝万忠。这样的一种人物关系的转换我认为是导演要让记者成为郝万忠的视角来体验这样的生活。
        关于记者的出现,记者就是一个真实客观的记录者,从一开始的不答应,只写反面人物到后来完成这篇报道。记者从来没有出现过笑脸,记者从开始调查就一直穿着红色的衣服,真实的,冷峻的形象,大量的记者脸部、眼睛的特写镜头,好像将郝万忠的事件一件件的展现了出来。
        再者,纪实风格与非纪实风格的结合。
        先说纪实风格,宁瀛早期的《找乐》《民警故事》纪实风格是她影片的一大特征。而此部同样具备了一些纪实风格的元素。
       第一,地方方言的运用。
       为了表现故事的真实感,影片中基本上所有的人物都采用的方言演出,这样让观众会觉得与电影的亲切。至于蒙族妈妈看到儿子被抓的那一段,蒙族老妈妈走出来,用方言哭着喊着,郝万忠又用方言安慰着老妈妈,让人感觉到一丝怜悯和同情。
        第二,演员的表演。
        导演是惯用非职业演员的,但是这一次他们让职业演员演出了群众演员效果。非职业演员演得也让人感动,比如老妈妈的那场戏。
        第三,实景拍摄。
        片中实景拍摄的地方其实不算是多,但是遇到劳资纠纷、矿主开矿等社会现实的问题,就是在实景地拍摄;另外大量的在窗内看着外景的主观镜头以及蒙古地区的大广角、全景实景,一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展示了地方发生的真实的样貌,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山区的气势。
        还有非纪实风格,非纪实风格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这几点
        第一, 类型片元素的使用。
       129惨案的段落中,血、玩偶、女尸、小孩小脸、破镜惊悚的配乐,冷色调的画面,一组蒙太奇的运用给人的心里面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恐惧感。这一案也是郝万忠一直恐惧,经常在梦中遇见的场景。还有第一次出警,差一点被墙击中,就用到了类似《邦妮和克莱德》的暴力美学的元素。
        还有就是手持镜头。
        手持的镜头在影片中表现了多次,在129惨案中,手持的主观镜头代表了郝万忠的眼睛在看,另一个手持晃动镜头就切到他在吐。后面冲锋在前,勇斗精神病患者前的一段,手持从楼下摇到楼上。到了最后郝万忠因为倒下,手持主观镜头看到了倒摄的天空,都是郝万忠内心的表达。
        升格镜头也是本片的一个重要风格。
        升格镜头的运用在片中多次出现,目的是希望时间可以暂停,不再流逝,以此来缅怀郝万忠的去世。
         当然,音乐的使用也是一种表达的工具。
         电影以歌曲开头,以歌曲结尾,中间还有三段配乐,歌以咏志,片中歌曲一直就有悲壮、豪迈之感,导演用歌曲来渲染郝万忠这样一个悲壮的人民警察事迹也是一种精致的表达。
导演的不一样的表达让这部主旋律电影焕然一新,其实这种的尝试也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范例对其他的电影有一种启发,突破常规的叙事结构,融合类型片元素,有血有肉的主角人物,导演个人的艺术化风格对于主旋律电影应该是重新绽放活力的重要手段。

 3 ) 和平年度的高危职业

《警察日记》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主演:王景春。 一位记者为了探寻局长的生前,去采访和他工作生活相关的人,由此呈现出一个鲜活的人物。 故事发生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是产煤炭的,郝万忠是原来一个中学物理老师,考上了警察最后成为了一名公安局长。他曾经为了集资给老百姓的修一条路取跟煤老板喝酒,煤老板说一杯酒一万。郝万忠喝了20杯酒喝出了一条路,最后积劳成疾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忙的时候,大年三十都顾不上过年,还得去办案。 说一下电影中的局长的老婆也是个老师,剧中表现得很年轻,演技有待进步。还有个胖儿子,那么儿子都十多岁。老婆看着像儿子的姐姐,还好他们都是配角。 下面查到一组数据: 2013年全国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有449人 2014年全国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有393人 2015年全国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有438人 2016年全国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有362人 2017公安部统计了的人民警察的牺牲人数为361人,6234人因公负伤。 禁毒警牺牲人数是一般警察的4.9倍。 2019年10月26日

 4 ) 警察日记:大爱,失,爱

刑警这个职业,是个“大爱失爱”的岗位。

大爱,人性与兽性的战斗。

失爱,家人总是第一时间,被连累,被伤害,被遗忘。

用电影来表现刑警的大爱失爱。

大爱多了,说教。

失爱多了,惨叫。

怎么拿捏这个份量,让观众感受“大爱”的残酷,替英雄释放“失爱”的怀念。

看导演选演员。

美国电影《侦探亚历克斯》,导演选的演员是,有色少数族裔,黑人,泰勒·派瑞,出演刑警,亚历克斯·克洛斯。

坏人是白的。

大爱,是黑杀白救白。

失爱,是死亡,刑警的妻子,被凶手一枪穿胸,击杀在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里。

中国电影《警察日记》,导演选的演员是,不帅不红、四十岁的王景春,出演刑警,有媳妇有娃的中年基层干部,郝万忠。

坏人是孝子。

大爱,是替犯罪嫌疑人尽孝。

失爱,是自己过劳死在平凡的岗位上。

在人性与兽性的战斗中,刑警总是在两条线中挣扎,在能和忍之间权衡。

能不能,不把别人不当人(命)。

忍不忍,别把自己太当人(物)。

随缘、惜福、不怨命。

一天,又,一天。

备注:

泰勒·派瑞,主演;罗伯·科恩,导演《侦探亚历克斯》Alex Cross (2012) 亚历克斯·克洛斯

王景春,主演;宁瀛,导演。《警察日记》 To Live and Die in Ordos (2013)

 5 ) 主旋律的罗生门

宁瀛真是姜是老的辣。一个主旋律故事,被她玩儿得颇有模有样。摄影机的角度、剪辑的大胆,已经超越了目前国内所有的主旋律电影。对警察局长这个人物的刻画,也算是做到了立体,因为概念化的呈现方式,会让人觉得角色稍稍不可信。可贵的是,宁瀛选择了最能安抚人心的他者角度来叙述故事,本身就是旁人和死者的日记在讲故事,罗生门的效果就是大家会预见到信息会失真,但乐于让它就此失真下去。电影中颇具法律意识的干警,在讲述往事时,宁瀛采取了一次过去和现在交合的勇敢拍摄方式。看到这个镜头时,我基本可以断定,宁瀛是费了大功夫的。王景春这个多年的实力配角总算站在了台前,东京电影节影帝当之无愧。
                          2014年8月22日

 6 ) 主旋律的另一面

主旋律也可以是真实的叙事 还有日本原来有个警察日记 这是得奖的原因吗 别人还没看我先评一下
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2011年因公殉职,生前留下68本工作日记,关于犯罪和人性的日记。公安局长终于不再在doubaner和反zf者眼中面目狰狞或是在主旋律里面目伪善。主旋律也有今天了 抑或日本人没见过世面

 短评

想“做一个好人”有时比立志使坏还可怕,不如老实“做好一个人”,行人本分已经不容易,先少些谈论为他人付出。

5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这活儿干完没给奖金,嫌周末老不接公司电话,给发了个iphone。

8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导演完全没意识到他是怎么毁了这个人物,这一星是给王景春的

11分钟前
  • 無遠弗屆
  • 力荐

新时代版本的《民警故事》,只不过讲得不是一个派出所,而是一个真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骨子里是主旋律的,但导演用了很多个性化的叙事、镜头语言讲故事。不过整体上电影的各个事件的片段都是“点到即止”,特别是部分断案的情节如果能找一两个案子详细描写就好了

15分钟前
  • zip
  • 还行

好像回不到过去那种纯粹的叙事风格了

18分钟前
  • 蒸桑拿的冰激凌
  • 还行

摄影和叙事结构意识到自己逼格不俗故时而自嗨【另外男主就是荣荣干洗店猥琐的小老板啊!

23分钟前
  • vesperos
  • 推荐

你可以不认同拍摄手法,但是像评论区那种不尊重人物和其社会贡献的人,真的狗都不如!

27分钟前
  • 多元时空的猪
  • 推荐

在现有的限制下,已经很努力了。包括叙事结构以及很多细节的处理。不过这种题材先天劣势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遗珠之作。宁瀛风格化叙事的尝试,力图把主旋律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可信,并且触碰到了一些敏感领域。再次说明警察题材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30分钟前
  • m89
  • 推荐

虽然宁瀛很介怀很敏感,多次强调自己不是歌功颂德,我也理解一个清高的导演对于拍了这么一部片子面对评价时矛盾的心态,但它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部主旋律,虽然在视听上有宁瀛自己的风格和尝试,但她的导演观点显然和她的阐述相违和,观片后的交流会比影片还精彩,观众的质疑有的真是一针见血。

31分钟前
  • 37°2
  • 较差

中国的警察都是好人,反观韩国,美国警察的电影,几乎都是坏人。3.5星吧,故事主线太散,案件都是新闻标题式的,很浅,整个人物没往深挖,摄影不错

34分钟前
  • 豆友1174140
  • 推荐

宁瀛的导演手法依然可看,但作为剧本来说有点腻歪,倒不是主旋律的错,就比如开头主角儿子的画外音,其陈述内容老是让我跳戏,这种红色大陆的思维模式老是哪有问题、抓不住要点的感觉

3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6/10。感觉宁瀛意在用意大利政治电影的叙述,当郝采用政治暴力的手腕而非刑侦范围,打击阻碍当地煤运的黑恶势力,没有评判这类超脱法律程序的行为是否正义而呈现一种失语状态,贫困杀人、暴发户和保护伞等司法黑暗的描述通通失语,证明了政治类型在中国电影体制的无奈。视听精准、舒畅,譬如开场记者论及网络时代下''英雄''形象难立与郝在走廊奔跑的时空交叉,慢摇、高速摄影、跟拍和固定机位交替出现,写意运用脸部大特写、逆光和烟雾水雪的华丽构图,又如郝和小李谈话出画后,记者入画采访同事小李,连接时空的长镜头不断有声音提示画外空间,使得画内画外连成整体。结尾郝慢慢倒下的瞬间几颗雪花落在脸上,却躺在满是灰的血案现场,为郝警察生涯的偏执和负罪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喝20杯白酒劝土豪修路、施舍年迈的罪犯母亲,细节充满活力。

3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这片子是在CCTV6看的。当时就被王景春的演技震慑住了。整部片子里,警察叔叔的疲惫感,坚定感,太真实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片子只有6.8分。

44分钟前
  • 今天看好戏
  • 力荐

主旋律电影偏爱倒叙,用众人之口拼凑一个完整的人民公仆。和尹力的《雨中的树》一样,都有导演自己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地方,但主旋律还是限制了创作自由,导演有心无力跳不出那个框。“每个警察心中都有一个悬案”,不如通过案子反映人物,那些不受贿、办实事儿的地方都太造作了。

4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但摄影师太好了,超过了导演的水平。

5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还行

2.5-3之间

55分钟前
  • 妖灵妖
  • 还行

2021.5.6第2218部电影

56分钟前
  • 张星翰
  • 推荐

一个模范工作者的故事能拍得这么文艺有温度,评分这么低不科学啊

59分钟前
  • 光盐
  • 力荐

听片名第一反应是,民警故事咋又拿出来放了啊。宁瀛水准回归,树碑立传的主旋律拍成这样相当难得。开场三个套嵌的空间,无数玻璃烟雾水雪镜头、人脸大特写,升格逆光,把一犯罪纪实片拍成了文艺片,职业非职业演员状态都很好。主持人说这是公民凯恩结构,好吧。芦苇又说,战舰波将金号也是主旋律呢。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