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我们的田野1983

剧情片大陆1983

主演:周里京,张静,雷汉,林芳兵

导演:谢飞

 剧照

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1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2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3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4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5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6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13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14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15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16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17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18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19我们的田野198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7 18:49

详细剧情

  196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风靡全国,陈希南(周里京 饰)、韩七月(张静 饰)、曲林(吕晓刚 饰)、肖弟弟(雷汉 饰)等青年来到北大荒,支援边疆建设。不久,现实的严酷将考验着他们,七月的父母被打成了反革命,她的内心在挣扎,信念在动摇。肖弟弟由于收不到海外亲人的来信,渐渐对生活失去了勇气。而忍受不了北大荒恶劣生存环境的凝玉(林芳兵 饰),则想通过结婚调回城去。盛夏到了,人人都在思考以后的出路。七月通过长时间思索,坚定了留在北大荒的信念,但在一场大火中,她被夺去了年青的生命。几年后,希南作为工农兵学员,毕业回到北京,但他的思绪却飞回到遥远的北大荒......

 长篇影评

 1 ) 向人、向岁月、向北大荒致敬

几位“谢”姓导演(谢添、谢铁骊、谢飞、谢晋)是有些印象的,但也有些混淆。看《黑骏马》被震撼到,对导演谢飞有了清晰直观的认知,非常佩服赞赏这位具有传统中国电影人的学识综合素养承袭、又有现代西方审美和艺术表现等创造力的所谓“第四代导演”领军人。《我们的田野》是第一次看,宽银幕制式、大气优美的北大荒风光画面、流畅精致的镜头切换故事节奏和人物塑造、交响乐水准的配乐,使影片具有超越时代印记的经典感。看了有关评论,居然是谢飞的导演处女作,太有才了!

《我们的田野》撷取的是1980年代文学艺术包括电影选材里具有代表性的知青题材,尤其是规模宏大的北大荒农垦建设的北京知青的故事。同样的题材刚好看过也非常优秀的《勿忘我》(方舒李志與主演)、《北国红豆》(刘晓庆主演),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表现了一代知青最可贵的青春岁月记忆、奋斗奉献过程中的友情爱情生活,反思及回归理想主义乃至致敬黑土地拥抱未来,是那个时代阶段的共同价值取向,在这三部影片里都有反映;但谢飞在本片的独特之处我觉得最主要就是相对淡化了“反思”主题,将时代特征作为一个人物情感和生活的外部背景框架,没有花太多笔墨去渲染,而是重点刻画人物在时空环境下的个体化、个性化的言行,揭示人性本身的内在逻辑、展现人历经岁月的喜怒哀乐,人物更少程式化和理想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和选择,并非都是高大上),逐渐成为我们大众的一部分、获得观众更多的共情和认可~~这大概是有人将谢飞他们的这种从模式化表演到人性化探索的趋势界定为“第四代导演”的原因之一吧,我这么理解;实际上我是反感这种划分尤其是觉得那些所谓的“第五代”的靠揭露、批判中国愚昧落后的题材迎合西方走上“国际”影坛的中国电影发展、实质上是走了歧路的。说远一点,第五代以及后来的几位,也只是特定历史阶段、80-90年代思想大解放后拥抱西方的同时对于自身文化的偏激视角和语境叙事在电影行业的折射(这种折射在今天仍然是有一定市场的,君不见疫情封城期间一直吵到现在的左右之争),加上资本化的混乱及其与整体机制的特殊关系,导致了今天的影视行业亟待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收回来说,谢飞在本片里固然是呼应时代特征尊重陈希南回归北大荒的深思熟虑和壮志凌云,也是一种有别于第五代普遍阴暗晦涩玩弄深沉的人文积淀和学识胸怀吧~~我赞成某位评论里面说的“这不是张**摄影出身的素质能达到的(大意如此)”;苦难应该带给人更大的希望,艺术应该具有这样的责任和导向,谢导的这部片子具有这样的经典价值和张力。这是一种境界。

家学和成长经历,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决定性因素吧?才知道谢飞的父亲是鼎鼎大名的谢觉哉同志。

周里京确实是当时的大帅哥,外形俊朗、有书卷气又不失阳刚之气,那时确乎是大火的新人明星啊,《高山下的花环》《新星》《人生》《肖尔布拉克》拉出来都是口碑~~林芳兵给人的印象似乎都是后来的都市时尚女、甚至动作女星?出演本片时还是北电学生豆蔻年华,有点婴儿肥还是一脸萌相很可爱~~演肖弟弟的雷汉整个儿是韩庚的翻版啊~~

北大荒被开垦是缺粮时代产物,也是中国被孤立状况下的青年就业渠道。黑土地过度翻种已经造成了负面后果,乘飞机从黑龙江飞到俄罗斯,国境线内外从一片灰白变成一片绿色葱葱,令人触目惊心。如今退耕还林、保护湿地,是大势所趋。东北是中国的早期工业基地,城市化水平很高,在这个地区进行垦荒,与在新疆设置建设兵团进行农垦城市化融合是有区别的,北大荒记录了一代知青和复原军人、士兵的伟大奉献,也将不断与时俱进走向新时代~~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会记住那些为之付出过青春和心血的人们,永远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2 ) 在沃土种下希望

1968年,伟人大手一挥,城市知识青年不在城里吃闲饭,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扎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成了一代人的记忆。而这一代人也被称为“老三届”那时,下乡插队的,基本都是父母为黑五类或者城市平民的子弟。而参军、招工则是最好的选择。无论是根植于北大荒的白山黑水,还是陕北的黄土高坡。知识青年们在时代的洪流下,面对的并不是浪漫的人生开始。而是满腔希望的从绝境起步。80年代伤痕文学的改编电影从《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到《肖尔布拉克》、《我们的田野》《人生》等,刻画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包括知青在内的众生相。而本片《我们的田野》则有血有肉的刻画了一群知青在北大荒的经历。青春的欢笑与泪水,是每一个年轻人成长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这一代人,走出农村后,也有很多人成为了八十年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实所有的伤痕文学都告诉我们一件事:勇于面对命运的人,才是强者,而强者才可能受命运的眷顾。同样是扎根于土地的年轻人,有些人永远的留下了,人们饱受生活的摧残与折磨。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知识,永远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也是历朝历代都不敢封闭的一条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道路。作为七零末的一代,我们的父辈,兄长辈所经历的年代在幼年时在我们的心灵刻下烙印。浮游半生再回头品味他们的人生,已经不在慨叹他们所经历的人生的坎坷和命运多舛,而是更敬佩他们勇于挑战命运的精神:扎根于土地,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人配得上拥有无憾无悔的人生。自强不息的力量比批判与控诉来的更强大。

 3 ) 追求自己理想的强者

学唱样板戏比赛,虽然是在那个年代,但被安排到偏远地区开荒,也能有一时的恬静,不用被主义裹挟,不用为性质庸碌。(一开始的观感) “这是我的孙女,你们教她认字,之后我还要让她到你们农场当工人呢。”(那时工人最光荣)虽然打狗不用赔的转折有点快,但人物性格是说明了,敢作敢当敢认敢赔,再外来的贫下中农再被教育者也还是有担当的 没经历过1969年上山下乡的时代,不明白父辈的青春,他们被说过是“被耽误的一代”,既没机会说再见,也难以平静回首。改革浪潮来临之后分配有是有,但工人不再光荣,劳动不再挽歌,更多的是被浪潮裹挟向前,被资本推向社会舆论认可的房贷车贷的高速发展大家中。他们的青春,在他们曾经讨厌的上山下乡之中,在山林原野之中,但依旧是他们的伤痕文学,那个年代独有的情怀记忆,曾经汗水挥洒,曾经爱恨交织,曾经年华献舍。曾经倾注过的,都值得留恋。也确实如他们所说,他们蹉跎的岁月,他们希望的前途,又有谁关心过呢?(不做斗争的正面描述,而是从当时与浩劫结束后的时间反复插叙对比,从内心的思想斗争与耕耘的岁月山川比对) 我也想过离开,但地总得有人去开,开荒后的地总不能让它再荒,总得有人去垦吧,我离开这里的田野与乡亲们,而这,也是另一种生活。 “是啊,很少有哪一代青年的青春,遭受过我们这样巨大的摧残,但是,我们的理想(原本来到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坚定甚至没有理想,来到之后或许就已经长留心中了)和信念不会毁灭,不会消失。就像咱们北大荒的田野一样,一场大火之后,无论留下多么厚的灰烬,在大地母亲的哺育下,从那黑色的焦土中,滋生出来的新芽,只会更加青翠,更加茁壮。”(我们现在看来可能觉得他们死板,固执己见,但他们的高傲品性,不走关系,友谊长存,携手互助,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同喜同悲,有一个说不上渺小的理想并一直坚持着。他们看我们或许理解不了我们为何那么容易就半途而废,而他们自己会觉得迎难而上才是对的,他们受过苦但理想不变也不走捷径,所以他们会对我们有点鄙夷甚至瞧不起。而我们未曾享有过如此纯洁无私的革命情怀,同样也没有过同甘共苦的经历情操,我们关注的更多是自己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很敬佩舍己为人的英勇也很关心大家的命运影响小家的发展。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但也都不能说错。)

这部对比《牧马人》,情感同样细腻,但升华这部更好,“开荒北大荒”的理想,从来到之后再到浩劫之后出去上了大学,再到最终选择回来,不是为理想而理想,正如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都只是一个动机,最重要的是从中让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都有所改变,才是理想对人的改造,或者是人对理想的实现。电影当中80年代的风光以及城市影像都挺有特色的,正如“一去不复返”那般让人怀念,而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故事,都会随着时间化作尘埃,既然活着,就好像人总得有个念想,在之后回想起都能感谢过去倾注付出的自己不留遗憾就好。田野广阔无垠,也只是我们故事的背景色,不要虚无。

 4 ) 那夜的篝火

北大荒,黑土地,白桦林。
木房子,年轻人,梦想和信仰。
这是最坏的时代,却也是最好的时代。最好,是因为有东西值得信仰;最坏,是因为亲眼看着信仰被摧毁。
五个城里的年轻人被信仰指引着来到田间地头,笑着闹着开始用双手和年轻的身体创造祖国荒野的新天地。渐渐地从最初的坚信不移到慢慢动摇再到确定自己被时代和国家所抛弃。

虽然谢飞导演说片中有许多镜头语言不是他原本要呈现的美学风格,但事实上除了个别推镜头有晃动而稍显瑕疵之外,影片的摄影和剪辑都还是非常美丽而干脆的。
远景镜头里的夜幕有澄澈深邃的蓝,五个年轻人和一辆没油的拖拉机摆在蓝色夜幕的小小一角,忽而他们燃起了篝火,念起了心中的诗句,唱起了儿时的歌,在手风琴声里,特写镜头一一划过每张年轻的脸庞,篝火映在脸上,每一张写满的都是纯真、梦想和信仰。
那一刻,几乎感动得我落下泪来。
夜晚的大通铺上,隔板这边,特写镜头摇过女孩儿们年轻美丽的脸,闪闪的放着光;隔板那边,全景镜头框出了男孩儿们挤着闹着笑着的模样,全是年轻的好全是充满生命力的热闹。
白桦林里,健硕的男孩有节奏的砍树,另一边女孩咬牙费力的也在砍树,青春期调皮的男生逗弄着嘲笑女生砍树慢,却忽然在这嘲笑中发现了女孩青春无敌的美丽。镜头用男生的主观视角拍出女孩侧脸的特写,晶莹的汗水挂在她带着绒毛的脸上,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她专心的砍树,就像是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业,男孩专心的注视着她,就像注视着一个新的梦想。
我想起罗兰·巴特曾经说,裸露并不是情色,情色总是在衣缝的连接处。也忽然理解了姜文说文革时代是最性感的时代。
镜头表现出了男孩的凝视,这种凝视唤醒了年轻的欲望,教会了青年什么是性感。在影院漆黑的幕中,就着荧幕上明明暗暗的光,在凝视中发现了这女孩惊人的美丽。

那夜的篝火旁,年轻人们谈论着信仰和理想,唱着他们爱听的歌,愉快的交谈着,许多年后他们欲言又止,进退维谷,再也不曾那样欢畅。
我想起北岛的一首诗,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电影落幕,谢飞导演聊起了这部片子,称它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他讲话非常平易近人,真诚而风趣,坦率真淳如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他说,苦难,你可以表现苦难,这不难,但这样还不够,要有里面那个精神的东西。
我知道,让我落泪的并不是影片表现的苦难,而是苦难结束后依然灰暗混沌的天色。旧的信仰已经被打破可新的信仰还没有到来,我们该凭着什么等到一个新的希望呢。我想,应该就是那个“精神的东西”,应该就是那簇深夜的篝火吧。




 5 ) 梦想照进现实之后。

知青故事。看到人们这样评价。我其实并没有资格评论这部电影。我不生活在那个时代,甚至父母也并没有被派到农村或偏远山区开荒的经历。
但我却可以讲到电影里提到的一件事。Dream&Reality.。
它不像美式电影,一个劲鼓吹,只要努力,梦想就能实现,然后人们就生活在微笑里。
它也不像现代很多年轻人的颓废电影,通篇散乱意识流,只是描写生活的空虚和不现实。
讲五个青年,在努力实现梦想,并生活在梦想之后的事情。
诚然,他们被社会误导,被时代催出了这样的梦想,但是这也是梦想,并更火热更激情于现代的什么个人主义。因为带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光辉。
但是即便这样,他们也要面对现实。在荒原里面又唱又跳,在白桦林里又笑又闹,有梦想有爱情,并不妨碍他们迈向最后支离破碎的生活。
五个青年的生活。两个待在那里的,一死,一伤;两个回来的,找不到方向,在社会底层;剩下一个主人公,即便完成大学,也觉融不入社会,而回到了北大荒。
因为他们曾经的梦想,因为他们曾经的光辉岁月。
使现实看起来无比凄凉。

现实生活并不容我们设想,如果怎样。我们也并不去设想,这五个青年如果没有北大荒生活,会不会更好。因为不管怎样,他们的生命中,承载了一个辉煌的地方。辉煌的曾经。这是一直留在城市人无法记起的。但他们也付出了太多。
就像王子公主在happily married each other之后,童话故事结束了。是不是也意味着现实的开始。而现实更加长久,磨着人们失去激情。只是生活。
当我和同龄人也正在这种走入社会的年纪,梦想和现实有着剧烈的摩擦。自然最后有人七零八落,有人走过来,会怎样。像一幕剧,不停开合的幕布,一代又一代人。

 6 ) 我们的田野:写给焦虑自责的孩子

本文作者,是,

便衣禅师,写作画画,旅居四海。私信关闭。

大爱无疆。

的新浪微博@青一Q1

原文照抄,转给,202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

不懂就问,你爱的人。

【1】你内在的那孩子,

只有在别人都为他自豪的时候才能充满动力的向前走,走到很远很远,飞到很高很高。

只要你爱他,他就不会叫苦叫累。

总是责怪他,他就会停下脚步,默不作声地哭泣。

不是他要停下脚步,是你的责备使他停下脚步呀。

【2】世界somehow已经这么坏了,

就算是他走得慢了,也不是他的错,是整个自然进入了冬天。

伤口的愈合尚且需要时间,

为何你就不能温柔一点对待他?

我知道,你太害怕了,害怕他不好。

可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不好的。

树慢慢长,速度快的,不一定最后长的最高,你说是吗?

【3】被你放弃的机会,

可能是潜意识的智慧知道那不是适合你的机会,

是错误的机会,

所以你没有错过任何,

你很好。

【4】很多时候你拥有莫名其妙的信念,

比如只要瘦下来就会有人爱我,

比如如果我能得到某个人的认可我就会幸福,

“如果怎样就会怎样”不过是个思维模式,

是个瞬间就寂灭的念头,

那可能是你对世界的误解,

要经过验证才能知道是不是真的。

【5】你对别人反应的揣测也可能是错的。

也许你遭遇过别人的恶意,这不意味着你遇到的所有人都会用那种方式对待你。

无条件的接受与爱是更好的预设反应。

但最好的预设是无预设。

开放你的心,用当下的新情况和真实的世界反应来行动,不要沉浸在你想象的失败里。

别人爱不爱你要看你的行动当下。

何况这根本就不重要,也可不能所有人都爱你。

总会有喜欢你的人,你只看他们就好了。

【6】不要想着一个巨大的改变用此来要求自己,

做不到就觉得天都塌了,自己一败涂地。

要减肥的人,不要说以后永远不吃糖和冰激凌蛋糕了。

你只做一天看看。

就先迈出一个小小的步子,这样温柔的哄着自己开始。

像养孩子一样养自己,

想要获得的无条件爱与认可,

想要让别人如何支持自己,

就先自己这样做做看。

备注:

瞧一瞧,轰轰烈烈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命运,《我们的田野》 Our Farmland (1983)

你就知道,年轻无极限,You must be right on otherway。

 短评

可以用来检验业界的创作意愿热情是否与时代同向而行的一个标志:演员的类型。就像我们的田野1983,虽然故事讲的是北大荒,有伤痕和反思,可演员的颜值气质普遍照着偶像路线去打造而且个个演技在线(后面这点很重要),综合素质之高会让你觉得这帮人一旦脱掉棉袄棉裤换上漂亮洋装就能毫无违和地成功演绎红与黑或者黑郁金香——周里京真有点像阿兰德龙!演曲林的吕晓刚是吕丽萍的亲哥,谢园念表演系时的同班同学,谢园说他和吕都是配角反派的命,男一都得是周里京那样的,其实看过电影都该承认,吕晓刚还是挺帅的。

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

11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别人的北大荒,“我们的田野”。理想如同篝火照亮寒夜的时候,白桦林与田野都荡漾着青春的壮美。只是,再动听的口号,也会覆盖着密密麻麻的虱子,有的人穷尽一生,都不愿意相信自己早被吸得贫血。可明明人很惨,狗也很惨的岁月里,就连考试都可以是“黑线复辟”,遑论那些表里不一的毒瘤。在这个伤痕故事里,有人因由社会生存法则找到了栖息地,也有人在千帆过尽,还要往那个地方去,是理想不灭还是无路可走,是救赎还是了断,他们不说,旁人依然看了心悸。#桃花岛观影团#

1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认识一位当年去北大荒改造的老人,说起东北别有情意,谢飞镜头下的白桦林和壮美的田野草场很难不让人想到那些优美迷人的苏联电影,后文革也罢伤痕也罢,去掉这些标签,还是能看到一代人的理想与牺牲。

18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文革反思片。讲述知识青年支援北大荒的遭遇。清晰的宽银幕画面非常漂亮。让人眼前一亮。开篇即展现人物结局,随后用倒叙,插叙手法,两条时间线交替并行,手法毫不陈旧。虽然对于苦难描写大多一笔带过,结尾也为了审查而光明正确,但还是有很多控诉、反思之处,整体很好

2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文革时期的北大荒知青,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有被感动到。彩色宽银幕版本不错,第一幕从大地到远方的黎明等待希望,后边还有好多这种漂亮的天与地景色和北京80年代的街道。出色的群像由这批当年还是北电学生的演员塑造,尤其周里京林芳兵还真是养眼。资料馆谢飞回顾展。

2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勉强及格。我吐槽80年代电影的后期配音很多次了:人一多就七嘴八舌讲些幼稚废话,几个主要角色常见朗诵腔。北京知青们的北大荒创业史(也是受难记)。以大学毕业的周里京要返回北大荒为线索,引出知青时代种种回忆。借角色们的生存困境,批判再教育政策的荒诞不经,但以周里京为叙述核心还是肯定了那段燃烧理想的岁月。但电影对“理想”的阐述并不扎实,片尾在京三人组看学校朗诵落泪等片段,仍然属于概念化的表达,这是因为,知青们在北大荒的劳作场景缺乏神性的场面刻画,也没有现实角度的解说,电影里看不到人与环境的情感互动、逻辑关联,只是停留在北大荒风景的展示上,导致电影肯定理想的主题像硬坳出来的(为救同志葬身火海的小左派倒是人格更立体完满)。当然谢飞的能力还是很出挑的,贯彻了一种健康、抒情的写实主义,写年轻人的爱欲也较细腻

2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主席一挥手,几千万年轻人上山下乡,北大荒、农垦,这是他们的青春。

27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算是超出预期的一部电影,因为本来期待值很低orz我心中第四代最好的作品之一,现在和过去两条线索的交织当时在大陆应该算比较先锋的叙事方式了,毕竟影戏传统下我们沿袭的始终是单线叙事,剧本对悬念和反讽的运用相当棒,我们在回忆里寻找着现在出现的东西提及的事件,好奇事情如何发生又不想看到悲剧。那片白桦林令人印象深刻,初次出现时由全景切到近景省略了众人进林的时间,结尾处则是音画错位的物是人非之感,令人唏嘘。那里有欢笑也有泪水,是我始终爱的白桦林,那是他们的曾经。

32分钟前
  • 墨白
  • 推荐

小时候家里的《大众电影》里看过海报,56网上有视频,但是太不清晰了,还是想看个清晰点儿的版本,领略一下北大荒的风光

34分钟前
  • Rechkov
  • 还行

6.6;北方有佳人,西線無戰事

38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典型第四代电影:迷恋形式(时空交错叙事),伤痕文学/青春伤痛,美好的生命(恋人)死于不可抗力(这次是大火)。很多地方语焉不详(所以才是症候点)。本片拍摄之前有一个黑白版本的短片。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又是一部回忆似的散文,如果说早年的《老兵新传》描述的是刚刚进入北大荒的浪漫幻想,政治理想,那么此片就是骨干现实的残酷余生。青春、浪漫、激情、理想,在这片杳无人烟的黑土地上,都消耗殆尽。当年那些怀揣革命理想的青年们逐渐意识到现实的残酷,他们被曾经崇拜的党,抛弃在了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有爱情,有伤痛,有快乐,也有灾难。这是他们的残酷青春。许多人因为这一场往事,对那些政治口号已经嗤之以鼻,已经不堪回首。可对于陈希南来说,虽然曾经的理想破灭,但是劫后余生,北大荒有他的青春,有他的伤痛,有他关于人生所有的怀念,还有他那破碎的理想。他不能忘掉过去,也不能失去理想,因为这些如果都忘却了,他的人生也就没有意义了。他必须回去,完成理想。现实也许骨干,可是就是有这样的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让理想和人生有始有终。

42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谈理想,谈爱情,谈苦难,论悲情,这一切的一切终究抵不过围着篝火在一起哭笑的日子,如今看此片是如此生硬,呆板,电影毁在表达,谢飞的诚意是满分的,另外单给本片最抢眼,最有代表性的张静“七月”加星。

45分钟前
  • 蓝笔风
  • 推荐

三星半,对北大荒的复杂情感,大景别自然风光的扩大和青春的自然的人,与城市当中暴戾的被压榨的个体,头尾想接的航拍田野,价值和情感导向还是归向主流

48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资料馆2014.11.5.7pm 谢飞导演也在,确实透着青涩与幼稚。和其他伤痕文学一样有把历史简单化浅薄化倾向,但荒原篝火诵诗、回到北大荒的尾巴对革命-理想的诗意化呈现-召回,使得影片有突围于八十时代主流认识局限的一面。旧理想已死,却又无法真正认同主导的否定性叙述,第四代的自怜悲情与飘摇懦弱。

51分钟前
  • xīn
  • 还行

希南的无悔青春,我们的田野越来越绿,但在高大上的理想主义中,仍然是知青的苦难史。

5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每段青春都有最充满希望的季节,每个离开与相聚都没有对错。那时候的青春是一首催人泪下的诗,它用寒冰和火焰写下,写在一个无法也不能被复制的年代。既没机会说再见,也难以平静回首。镜头和配乐优美,充满了活力以及少年忧郁。黎明时分年轻人们在荒地上跑来跳去取暖的景象太震。这首歌在本片中最美。

60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正确还是错误?是谁给了他们理想?又是谁让他们理想破灭?什么人走后门托关系占好处?又是什么人为国家为人民献青春洒热血?伤痕电影只会浅薄模糊地渲染悲伤与不幸,从来不敢探究根本原因,黑锅全甩给那个背锅侠来背。

1小时前
  • 两个司令部
  • 较差

彩色宽银幕的北大荒。深蓝夜空下篝火边的诗与歌,地平线浮起的黎明与日出,任何人经历了都会难忘吧。 还有,对大地的信仰

1小时前
  • 浮云客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