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女猎鹰人

记录片英国2016

主演:黛西·雷德利,艾肖潘·纽尔盖,Rys Nurgaiv

导演:奥托·贝尔

 剧照

女猎鹰人 剧照 NO.1女猎鹰人 剧照 NO.2女猎鹰人 剧照 NO.3女猎鹰人 剧照 NO.4女猎鹰人 剧照 NO.5女猎鹰人 剧照 NO.6女猎鹰人 剧照 NO.13女猎鹰人 剧照 NO.14女猎鹰人 剧照 NO.15女猎鹰人 剧照 NO.16女猎鹰人 剧照 NO.17女猎鹰人 剧照 NO.18女猎鹰人 剧照 NO.19女猎鹰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3

详细剧情

  纪录片讲述了生活在蒙古西北部阿尔泰山区的13岁小女孩Aisholpan,打破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男不传女的风俗,跟随父亲学习猎鹰,并成为地区"猎鹰节大赛"首位女性参赛者的经历。
  Thirteen-year-old Aisholpan trains to become the first female in twelve generations of her Kazakh family to become an eagle huntress.

 长篇影评

 1 ) 少女训鹰师

中学时学到苏轼的词《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是何等的一副意气风发的画面,养猫养狗和养鹰相比,就是小儿科,没想到《THE EAGLE HUNTRESS》这部纪录片讲的就是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名训鹰师的故事,把它翻译成《女猎鹰人》总感觉不太贴切。

蒙古阿尔泰山区的小女孩Aisholpan,出生在一个游牧人同时是训鹰人的世家,由于家族的耳濡目染,从小就对鹰着迷,可是几百年的风俗,训鹰只传男不传女,家族长老都反对Aisholpan成为训鹰人,父亲却决定一意孤行支持她,帮助她捕获自己的幼鹰,教她如何训练鹰,如何与鹰融为一体,她也的确有这方面的天赋,学习很快,并在13岁参加“金鹰节”时,作为历史上首位女参赛员,并斩获冠军。

作为一部纪录片,很难避免摆拍的痕迹,但内蒙那辽阔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人心驰神往,训鹰师把训鹰当做一件很骄傲光荣的事,同时也是需要得到神明庇护的神圣的事,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如此孤傲不群的鹰,也会甘愿作为训鹰师的伙伴的原因吧。

 2 ) 观后感

首先它拥有纪录片的特点,真实。避开剧本和摆拍不谈,即便是完全虚构的故事还是能给人以真实感。只是一个延迟摄影的景色镜头或当地牧民的一个笑容就能感动人,是这个题材的优势。广阔草原和高山能给类似我这样的普通观影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再说其表达。女权已经是个烂梗,就不再废话。全片紧扣自由和生命等几点,其实也都是烂大街的主题。但即便如此就我来说,相信观众还是买账的。人想要这样自由、行走于天地之间的感觉,即便不能获得真正肉体上的回归山野,精神自由也很有吸引力。虽然不知道能体会到这一点的人有多少。毕竟如果真正成为一个蒙古牧民,支撑你活着的不是钱,而是勇敢坚强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

拒绝批评,异议请放在心里或在我听不见的地方随意评论。

反正这片我给五星。

 3 ) 「障碍」是留给那些不够热爱的人的

这是一部有导演参与感的纪录片。说这是个纪录片,但又更像是个故事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导演用几年的时间跟随的主人公(包括她的家人)真是个很棒,很美好,这些生活在蒙古的人们成就了这部「故事性很强」的纪录片。

如果你的心里有一种迫切,有一种笃定,有些事情似乎就是血液里的呼喊,有些地方一直梦绕魂牵。那么就去实现吧。无论你的年龄,无论你的性别。

这世界本没有什么规则。万物皆有灵。

《女猎鹰人》是部温和不激烈的电影,但它会留给你一种激昂,一种血脉贲张的力量。只要你忆起它,辽阔的无限的能量就会在你的内心荡漾。

这是一部有导演参与感的纪录片。它是个纪录片,但又像一个故事片。

作为Otte Bell 的首部作品,一登台虽与奥斯卡失之交臂,但依旧获得了2016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五佳纪录片之一,同时提名201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

西方大部分的影评人质疑的均是「纪录片的纯粹性」,有影评人称《女猎鹰人》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纪录片,有人称它是一部「童话式的纪录片」,具有「舞台感」、「演绎性」,但导演对于如此的质疑持反对态度。

这部影片的出现,在外媒掀起了关于纪录片好坏与真实程度之间关系的讨论。有趣的是,除此之外,对影片本身未有贬义。几乎影评人们都被这个温暖的,具有激情的故事打动。

为何影评人口径如此统一? 观片之后,故事的「编排性」应该是形成如此评论的最重要缘由。

看完故事后,唏嘘着这位导演实在是太幸运了,故事的主人中小阿索潘太幸运了!

故事发生在蒙古,阿尔泰山脉附近。故事一开场是一场特殊的告别,人与鹰的告别。

通过 Daisy Ridley(她在电影《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中饰演女主角蕾伊) 的旁白,我们了解到了这个游牧名族,以及金鹰与人类的关系。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13岁的小女孩阿索潘。一个不张扬跋扈,一个温和天真的小女孩

故事的排布细细看来还有三段式的设计感觉在其中呢。

一开始,阿索潘便道出自己的愿望:想成为一名猎鹰人(第9分钟),旋即反对势力出现:历史传统和维护历史传统的族人;支持力量也出现:身为猎鹰人同时也是她的教练的父亲,默默支持家庭的母亲。

接下来生活式的呈现,小女孩在学校的生活,在家里的生活;这些与“成为女猎鹰人之路”缠绕在一起。背景、人物关系的「建立」构成了第一幕;

为了达成目标,接下来父亲开始训练她,并带着她去猎捕属于自己的幼鹰,喂养,训练,阿索潘表示要带着自己的鹰参加金鹰节;

支持和反对一直在持续,阿索潘在父亲的训练下与自己的鹰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他们一路驰骋,前往比赛。参加在金鹰节上获得的成功看起来是第二幕的结尾

我觉得导演幸运的地方,无论素材如何编排,阿索潘是个有毅力并且在这次比赛中获胜的姑娘。她确实获胜了呀!

古老的反对长老们立马提出了新的挑战:冬天进入遥远的深山去打猎,获得猎物才算是真正的猎鹰人。这拉开了第三幕的帷幕。

看起来第三幕的主要任务就是「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猎鹰人」。父亲开始为她准备,带着她潜入冰山。这是我觉得阿索潘幸运的地方,父母都是抛弃的「猎鹰人只能是男性」传统观点的人,父亲在技能上全力支持她,而母亲则默默地在情感上予以支持。

阿索潘的毅力与坚持,理解与支持她的家人,成就了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猎鹰人」。

第三幕中,阿索潘与父亲在一片冰雪的阿尔泰深山中,经历了一次失败狩猎后,阿索潘的鹰逮到了一只狐狸。

阿索潘孩子般的天真显露出来,她不停地向父亲问:「妈妈是不是会很开心?爷爷是不是会很开心?」

父亲问她:「你开心吗?」

阿索潘回答说:「当然,我很开心。」

Otto Bell 是一位具有商业感的导演。整个电影在故事编排上给人一种「非纪录片感」,「导演介入性」很大的呈现在蒙太奇的运用上。比如在影片的一开始,旁白在介绍人与鹰的关系,展现这场7年的亲密关系的分别仪式之时,猎鹰人宰杀羔羊以谢金鹰时,导演以插入一些与「当下真实发生无关」的镜头,以阐释猎鹰人的心境,交代猎鹰人与鹰之间的关联;比如在影片快结尾处的冰山打猎,金鹰与狐狸的两场交战时的刻意编排,导演通过素材编辑,想要呈现「猎杀」场面的激烈,同时也在表现着阿索潘的内心紧张情绪。

这两组蒙太奇与镜头剪辑的使用,都能引起巨大的争议。它们都不是在「冷静客观」地观察与记录。而是牵扯进去更多导演讲故事的「小心思」。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音效的恰到好处的使用,渲染了气氛调动了情感,但同时也加强了剧情片的感受。主题曲是有名的歌手 Sia 演唱的:”You can do anything”。她哼唱式的旋律与辽阔的场景形成了一种完美统一,在第一次老鹰落停在阿索潘的手上时,在阿索潘比赛获得成功时,她的哼唱完美地响起,这无疑调动着观众的热情。音乐的安排,也成为影评人形成「纪录片剧情化」言辞的原因。

但它就是个纪录片。

主人公阿索潘(Aisholpan)真实存在,一切过程并非演绎。她从10岁时候就开始接受训练,直到13岁(2014年)第一次参加比赛获胜。此后的每年她都带着她的鹰去参加比赛。在接受采访时她说:「只要努力,女孩子能做所有的事情。」当然她很开心,因为在比赛中战胜了成年男性。 "It shows how strong women are."

你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女性崛起,女性励志的影片。非常宝贵的,也是我个人非常感动的,导演在其中未忽略阿索潘的特性:她在学校与同学们玩耍,天真洋溢字她的脸上;她多次对鹰温柔的说话,在参加比赛之前,在抓到狐狸之后她一边抚摸自己的鹰一边赞扬着它;参加比赛前给自己涂上紫色指甲油,在商店买的粉色发卡,准备去冰山捕猎前她对着镜子梳头……这一切的展现,让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一个小女孩,一个女性对待世界,对待自己的方式。

童话式的纪录片?Whatever。导演一直对这些影评人的质疑说不。

作为观众的我们,与其一直纠结「纪录片与否」的话题,不如去观看它,看它能给留你什么。

【完。】

文丨BY 岳漟 图丨影片截图/网络

本文原载于「添糖电影院」(微信号:BrilliantFilms)公众号,欢迎关注,第一时间打开新的电影世界。

 4 ) 13岁的艾(Aisholpan Nurgaiv)

13岁的小艾(Aisholpan Nurgaiv), 生就一张圆脸,梳着两条大辫子,颧骨两侧堆着的两团“高原红”,让人可以感受到阿尔泰山脉中常年刮着的凛冽寒风。 这天,忙完农活儿,小艾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家的毡房前休息。立在她跟前的,是一只雌性金雕,名叫“白翼”。 小艾拿出两小瓶指甲油,一瓶粉红色、一瓶粉紫色,她一边大咧咧地给自己的指甲上色,一边对“白翼”说,“明天是最重要的日子,你准备好了吗?” “白翼”当然无法说话,但第二天,它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主人的问题——它训练有素地从小艾的右臂上起飞,翱翔于天际,随后以极快的速度俯冲,在数秒之内生擒地面上飞奔的猎物。小艾策马扬鞭,一声号令,它又快速返回,安稳地落在主人的右臂上。 “白翼”干净利落的表现,让小艾成为第一个在蒙古国哈萨克族“金雕节”盛会上获得冠军的女猎鹰人。她是年龄最小的参赛者,与她同场竞技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子。 事实上,女猎鹰人不仅在赛场上是极为少见的存在,在哈萨克游牧民族漫长的历史上,也屈指可数。因为,这是一项在传统上“传男不传女”的技艺。 目前,世界上大约仅有250名左右的猎鹰人。这项传承了2000多年的古老技艺,在古时候,帮助游牧民族训练鹰作为捕猎帮手,捕获猎物,然后用猎物皮毛换取生活所需。而今天,这一项技艺更像是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图腾。 要驯服和驾驭鹰这种猛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老鹰的狩猎只在冬天进行,有时候猎人需要独自骑马上山,带着自己的鹰,在最低能达到零下50摄氏度的高原戈壁和雪原中穿行。这就是为什么,猎鹰被认为是“男人的活儿”的原因。一只鹰的体重约为10公斤,在不起飞的时候,它一般都立在猎人的肩膀上,这对于女性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小艾对这些困难和局限都有很清楚的认识,10岁那年,她开始对父亲养的鹰着迷。在哥哥参军后,小艾作为这个七口之家的二女儿,正式接下了家庭猎鹰人的衣钵,这是这个家庭12代中的第一个女性猎鹰人。 小艾的父亲诺尔吉夫(Nurgaiv Rys)也曾是一名金牌猎鹰者。他打破常规,将猎鹰技艺传授给女儿的做法,也在部落中受到非议。“人们说她不应该这样做,所以我担心她。”这个48岁的汉子心中的真实想法却很超前,“我认为男孩和女孩是平等的。” “女孩为什么不能呢?”小艾在心中也这么问过自己。在拥有了第一只属于自己的鹰以后,她知道,这再也不是个问题了。 去捕幼鹰的那天,父女俩骑着马

 5 ) 让女性题材回归女性本身

《女猎鹰人》似乎是一部很多方面都不太完善的纪录片,但意外的是观感很好,特别是作为一位女性。从家族世代猎鹰的传统到阿尔泰山下的生活再到女孩在父亲的引领下成为千百年来第一位女猎鹰人,故事叙述非常清楚,没有强烈的冲突,配乐全程用了sia的《angel by the wings》辅以一些民族音乐,乍一看挖掘的点都不是很深入透彻,顶多做到了美化的记录。

很多人诟病这部电影并没有强调女孩作为“第一个女猎鹰人”的困难程度和冲突感,但其实跳出这个女性题材的圈套,也许强调传统环境的重重阻拦才是非必要的。二十世纪以来,女性主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于电影来说,也出现了很多以女性为主角,关注女性生活的电影(当然大陆在这个方面上好像相当欠缺)。但是这样的电影所描述的往往是女性被认为独有的社会角色,例如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更严重地作为性侵害受害者,作为生育机器,我们当然需要这样的电影,却不只是这样的电影。这类电影常常集中于一个女性对外界环境(主要是由男性构成的施压外界环境)的反馈,其实是将女性至于一个次要地位,传达了只有女性作为一个女性的时候才是值得被记录的信息。《女猎鹰人》的视角在这样的环境下相当难能可贵,它始终集中于艾索潘,集中于她和猎鹰本身,如果撇去性别特征本身可能主角换成一个男孩也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这正是表达了女性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去性别化的职业者也值得被记录。同时电影里并没有刻意消除这种冲突,只是做了正常化的处理。

回顾艾索潘面对的环境,父亲和祖父都是基于她能力事实最真诚的支持,母亲关爱却并不阻拦,一起上学的伙伴对这件事表现的是正常的好奇和害怕。在金鹰节上,观众、评委和参赛者的质疑和欣赏都控制在相当合理的范围内,长老们有点执拗的评价也没有被过多地渲染。一切的一切都来得有点轻易,但若是换个角度反问我们自己,也许这一切才是正常的,我们,每一个女生也许被这些固有的观念和印象束缚住了,挣脱不出自己的牢笼,却怪罪于男权社会。当然,还是需要强调这只是我们所需要的多元观点,而不代表问题真的不存在。

艾索潘是怎样的人呢?会因为成绩好和掰手腕比男生厉害开心,也因为第一次与鹰打猎没有成功沮丧;是第一个参加金鹰节的人,也万万不会忘记顺便在大城市买好看的头绳;是可以与鹰像朋友一样用心交流,也要涂指甲油、细致地梳理长发。女性主义从来都不是要战胜男性,更不是要成为男性,而是消除所有预设,让女性拥有自由发展的选择和权力。艾索潘猎鹰的初衷永远是源自一个人的天赋和热爱,不是要证明什么,而其他女孩子对鹰的害怕也无可厚非,没什么优劣之分。

纪录片里的风光都相当美好,有时候美到让人忘记了事实上游牧民族面临的环境是多么的艰苦,可能也是导演对这个故事的一种整体定位,或者是满足我们这些他者对这样一种自然生活方式的想象。电影也许高于生活,放大生活,最重要是我们能够通过电影看到不同的生活才不会在自己的小生活里迷路。从以上来说,这部纪录片已经成功了。

Sia的歌声可能是这部纪录片里超越的画面的力量感,实在是无法忽略,我会觉得它在这里显得过于欧美主流和商业化,不过引用一句歌词”you can do anything”,是的,“anything”!

 6 ) 这个小女孩,凭什么有神兽守护?

如果你决心够大, 总会有人帮你拍完片子。

纪录片《女猎鹰人》上映后,红遍了报纸刊头,名列当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五佳纪录片之一,提名了英国电影学院最佳纪录片,更引来了纷纷议论。

乍一看,影片的主人公艾莎潘纽葛夫(Aisholpan Nurgaiv)只是个普普通通的 13 岁小姑娘,扎个辫,戴着粉色蝴蝶结,也很爱笑。

她既会涂涂指甲油、和女孩子们闲逛,也会为和男孩扳手腕拿了第一而得意。

可她,或许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个会用鹰狩猎的女猎手。

在蒙古西北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她努力驾驭蛮野、激烈的狩猎游戏,试图成为当地猎鹰节大赛(The Eagle Hunting Festival)的首位女性参赛者。

而她面对的,是 70 名男性猎鹰人的竞争。

哈萨克训鹰传统的历经数千年,期间从未有任何女性染指。

狩猎一般在冬天进行。

经常是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猎鹰人长途奔驰于从西伯利亚延绵到蒙古戈壁沙漠的阿尔泰山脉的林海雪原。

迎着晨曦的阳光,猎人登上视野开阔的山脊和高峰,手举凶猛的金鹰,警惕地俯视四周。

一旦狐狸、兔子之类的猎物出现,鹰就会被放出。

发现猎物后,鹰常以高达 300 公里的时速从天而降,在最后一刹那嘎然停止翅膀的扇动,将利爪戳进猎物的身体,令其动弹不得。

如果第一只鹰捕杀失败,紧跟着就会放出第二只,再下杀手。

训鹰的技术是代代相传的。

鹰其实不能被控制。

你只能让它去狩猎,那是它的本能。

但它能否成功,你怎么让它回来?

这,就是主人可以教的。

不可预测的大自然有太多的未知数,

让这种原始的狩猎成了天人合一的技术。

这样一只鹰,不是圈养繁殖的,而是从幼鸟时就从鸟巢里掏出了,开始驯化 3~4 年。

猎人只挑雌性的精雕训练,可以长到 7 公斤。

身形巨大的双翼张开后,可达 230 厘米!

而且,从头到尾只能由一人完成训练,这样鹰和人才能充分信任。

鹰的寿命长达四十年,会被当作家庭的一员。

人们相信,如果不让鹰打猎,鹰就会死去。

当鹰服役到一定期限,长大了,猎人会挑一个春天的早晨,到山上放飞它,让它返回大自然繁殖后代。

在山上留下宰割的羊答谢后,猎人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鹰。

大部分小孩会害怕鹰,但哈萨克男孩在 13 岁的时候,就开始训练用这种猛禽捕猎。

作为其中唯一一个女孩子,骑在马背上的艾莎潘纽葛夫显得尤其瘦小。

她家历数 12 代都是猎鹰人。

她的父亲阿嘎拉伊(Agalai)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猎鹰冠军,不顾聚落的长老们反对,誓要培养她继承父业,打破沿袭几百年的传男不传女的风俗。

只要和自己的鹰在一起,艾莎潘纽葛夫就会成为那个有着钢铁意志的人。

一提猎鹰,她红扑扑的脸上就洋溢着快乐和自豪。

从亲手抓住自己的第一只鹰、面对所有人的冷嘲热讽,到猎鹰大赛夺冠,再到带着硕大的鹰在冰天雪地捕获第一只猎物,片中这个追梦之路简直是个神话。

每个幻想拥有守护神兽的人,都能从中受到鼓舞。

全世界仅存的鹰猎人为数不多了。

对剩下这部分人来说,猎鹰不仅仅是传统或者运动,更是他们活着的理由。

这部片有着雄伟壮丽的风光、潜在的社会议题,以及一个经典的以卵击石的故事.....这简直是纪录片的梦幻设定。

这个比迪士尼电影更有魔力的大作,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剧组是怎么在极寒中拍摄,却毫发未伤的?第一次拍电影的导演奥托·贝尔(Otto Bell),又是哪找的这么多厉害角色?

一切始于一张照片。

摄影师艾舍·斯维登斯基(Asher Svidensky)在蒙古西北部的山麓外偶遇艾莎潘纽葛夫,拍下了这张照片——当时,她还没有自己的猎鹰。

摄影 | 艾舍

贝尔看到了这张迷人的照片,心想,这背后一定有一部电影。

说干就干,他找了个了摄影师,飞去了艾莎潘纽葛夫一家。

贝尔后来说:

那里没啥媒体,但蒙古人习惯了相机——很多留宿的旅行者会拍不少照片。

这是个放牧之外增收的好方法。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与古老传统很自豪,所以也喜欢展示。

贝尔在艾莎潘纽葛夫家里喝茶,提到要拍部电影。她的爸爸站了起来。

拍摄就此开始。

而贝尔,也比他们接待的旅行者留宿的时间都要长,一直赖着没走。

幸好蒙古游牧民族非常好客,因为在外面好几天都见不着一个人影。

这部片看着像30个人拍的,

其实只有 3 个

在冻土苔原花了差不多 22 天,片子才拍完,这个过程真是感天动地。

从来没有三四个人的剧组,会带 700 公斤的装备,装了 28 个百利能箱子(Pelican case)。

每个能扛相机的,都扛了。

拍摄中,每两周要飞一次到故事主人公所在地区,可小型双翼飞机却载不动全部人员和装备。

结果,导演贝尔投入拍摄的毕生积蓄中,最大一笔支出花在了行李超载费上。(泪)

因为东西太多,最后离开时不得不留了大约 200 公斤,锁在了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机场。

然而寒冬里,很多东西都坏了,结果最后一幕耽搁了 5 天才去拍——就是艾莎潘纽葛夫和爸爸去深山荒野猎狐狸那场戏。

每晚,剧组都要开回蒙中边陲的村子,所以预计每天只能实拍 3 小时左右,而找狐狸的过程却异常漫长。

幸好有阿嘎拉伊,他对地形和自然的了解像神一样,可以大概指出该在哪拍:

没有他,剧组可能还在那找啊、试啊哪能拍。

上阵猎鹰前,艾莎潘纽葛夫父女俩会很自然地练习 5~20 遍,直到掌握为止。

这给了剧组时间拍不同角度,然后混剪得连续流畅。

《女猎鹰人》工作照 摄影 | 安德鲁 雅姆(Andrew Yarme)

剧组开的都是些破破烂烂的老式俄国面包车,把车门开着拴在车头,然后把如影稳定器(Ronin Steadicam)上的摄影机架在侧门,在主人公从雪地飞驰下来跨过苔原时跟踪拍摄。

这么拍猎鹰人,根本停不下来,不可能叫人“从头再来一遍”。

这些人可是下定决心捕猎来的,不但很忙,而且警觉,永远都面临着挑战。

为了克服重重困难,摄影师西蒙(Simon)还发明了一个 9 米的绞车,收起来能装进滑雪板背包,而且才 25 公斤。

《女猎鹰人》工作照摄影 | 雅姆

我从没看过这样的片子。

怎么能帮到你?

猎鹰节结束那会,贝尔把电影制作生推硬拽到差不多三分之二的进度,就花了他这辈子所有的 8 万美金存款,还欠了银行 1.2 万。

可之后还得拍一趟冬季狩猎。当时真的是惨,睡都睡不安稳。

于是,贝尔就剪了 10 分钟的影片片段,厚着脸皮寄给一个行业大腕。

他这辈子,从未那样孤注一掷。

没想对方竟然回了电话:

太神奇了,我之前真没看过这样的片子。怎么能帮到你?

天降的贵人,为项目提升了专业度,一夜之间就介绍了导演认识投资者,给了他地方剪辑,挽救了导演和电影。

最后影片大量使用了慢镜头和宏大的的配乐,营造出了艾莎潘纽葛夫成长为被认可的女猎鹰人的艰辛。

一定要完成片子。

去逆转乾坤吧!

在圣丹斯电影节,艾莎潘纽葛夫一家第一次看到影片,热泪盈眶。

他们很感激,艾莎潘纽葛夫也很喜欢。其实,她才是最重要的评论家。

影片结尾还致敬了外公。他在圣丹斯电影节和特柳赖德电影节(Telluride Film Festival)之间过世了。

贝尔从未见过阿嘎拉伊那么感伤。他的父亲过世了,而他还能在银幕上重温他的音容笑貌……阿嘎拉伊流着泪说:

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

瞬间,贝尔也泪如雨下。回忆起艰辛的拍摄,贝尔这样鼓励后来的电影人:

如果有决心,就会有人帮你。总有办法拍完!

纪录片《女猎鹰人》精彩片段

参考 | //nofilmschool.com/2016/09/eagle-huntress-otto-bell-interview-tiff-2016

 短评

很好看,这种超震撼的生活环境本身自带好几分敬畏

8分钟前
  • YangYang
  • 推荐

很美的片子,蒙古旅游局绝对投钱了,风景太美好了。但是这片子还是局限于儿童片,没有对猎鹰人这一行业有过多的交代,而对小姑娘的努力也并未有太多的表达,好像说说她就行了,反而最后在雪地猎狐多了点乐趣和实感

13分钟前
  • 吃货F
  • 还行

作为一部纪录片镜头抓得过于精准,有些不可信。但是情绪饱满,淳朴得很有感染力。

18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涨了点姿势,原来还可以这般打猎:驯鹰,让鹰去对付猎物。十三岁的女孩和她的鹰,均出自草原天赋。虽然是纪录片,但拍摄、制作手法完全是剧情片模式的,不过,事实恰好符合“剧情需要”,也是难得。

1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不要给摆拍加纪录片啊,这样纪录片不真,电影又太真。配乐加一星。最喜欢的是他们带着第一次的猎物回家,莎潘问爸爸:妈妈会不会高兴?爷爷会不会高兴?而爸爸问她:“你呢?你高不高兴?”

22分钟前
  • 许慎
  • 推荐

观影过程enjoyable。但是作为纪录片设计感太重,极匠气极刻意,导演的倾向性实在主观性过强,基本全靠剪辑,而且完全为了讨西方观众的巧。不过小姑娘笑容很美。小姑娘的爸爸简直是一个内心liberal的蒙古人- -

27分钟前
  • 曼仔
  • 还行

看着草原姑娘们脸上的高原红那大脸盘儿也许不符合现在流行的审美,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真心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朴实的美,比网红脸好看多了。

30分钟前
  • 光明王后
  • 力荐

看了不后悔。唯一的缺憾是:逻辑太简单了。

34分钟前
  • 昊子
  • 推荐

看了这片子,感觉城市生活真是瘫软无力的弱智游戏

38分钟前
  • 孔孔惟
  • 推荐

是哈萨克族的小姑娘,今天的公号介绍写错了,是我太无知,尴尬了。片子就是女猎鹰人版的《摔跤吧!爸爸》,摆拍的够燃,剧本完全是当成剧情片写的。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还是《蒙古草原,天气晴》更能touch到我。有的镜头太像电影了而不像纪录片,不知道导演要站在哪一边拍,感觉让小女孩涂指甲油那一幕完全是导演让她涂的,很多镜头都是因为“剧情”的需要,无可厚非雪山和鹰都会给本片加分,不过一些“布置”只能说是在跪舔西方中产阶级。嗯,尽管如此还是哭了两次。

41分钟前
  • 葵綠
  • 推荐

燃炸了,老人说“let it gets old with you"。 少女和鹰一起成长,严苛的环境,少女偶尔的笑容,多美的追求,对鹰的温柔。和前几天看的冈仁波齐比起来,真的甩了冈仁波齐10086条街,好看炸了。要风景有风景,要角度要角度,要刻画有刻画,镜头的调度,情绪的捕捉,对鹰的渲染,真的燃爆啊

43分钟前
  • forfaen
  • 力荐

生活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必然受着如此环境的影响。这些阿尔泰之鹰们,从小就与雄浑的自然融为一体,承袭自祖辈的一切,就是他们的世界。当然时势的发展,又给这种封闭的社会,注入一种新的活力,如影片中喜欢猎鹰的小女孩。她既传承传统,又让传统为其破例。人类其实就是这么不断发展的。

45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剧本痕迹太重了,小主人公数次让人觉得是在“演戏”,而非被纪录;但绝大部分时候她脸上原生态的笑容还是非常让人动容的。蒙古风光被这部纪录片拍得美到了一定的境界,让人十分有想去蒙古旅游的冲动。

48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extraordinary!!帥炸!!(看哭。。。

51分钟前
  • sarah🇺🇦
  • 力荐

同样是爸爸教女儿,它比《摔跤吧爸爸》更有力

52分钟前
  • vivian
  • 力荐

1. 小姑娘,你好棒啊!2. 她爸爸非常有智慧,不跟那些保守、顽固男人正面冲突,我们就行动好了,小姑娘参加比赛,年龄最小,第一次参赛,第一个女性,就一举拿下了冠军,那些老顽固们还是在那里瞎胡说。

53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看完后我跟旁边的老美说:如果我在蒙古国,估计就是个放鹰的。

55分钟前
  • ᠲᠠᠷᠠᠰᠣ
  • 还行

【蒙古】拍出了一个崭新蓬勃的蒙古:尊重女儿选择并且并不计较她与她不够亲密的母亲;相信男女平等不惧他人议论的父亲还有日渐完善的教育。虽有表演的痕迹,但充满对天地神祗的感恩以及猎鹰人的崇高敬意。纠结在三四星和对导演手法的嫌弃,结果片尾Sia一首主题曲一响,就差没流出两行热泪...

5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讲的是哈萨克族的故事,同蒙古族一样都属于游牧民族,请不要混淆了

57分钟前
  • zaching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