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大都会

科幻片德国1927

主演:阿弗莱德·阿贝尔,古斯塔夫·佛力施,布里吉特·赫尔姆,鲁道夫·克莱恩-鲁格,Heinrich,西奥多·卢斯

导演:弗里茨·朗

 剧照

大都会 剧照 NO.1大都会 剧照 NO.2大都会 剧照 NO.3大都会 剧照 NO.4大都会 剧照 NO.5大都会 剧照 NO.6大都会 剧照 NO.13大都会 剧照 NO.14大都会 剧照 NO.15大都会 剧照 NO.16大都会 剧照 NO.17大都会 剧照 NO.18大都会 剧照 NO.19大都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4:41

详细剧情

Freder(Gustav Fröhlich 饰)是大都会主宰 Joh Fredersen(Alfred Abel 饰)的儿子。经一位圣洁姑娘(Brigitte Helm 饰)启示,Freder 来到地下目睹了在此劳作的劳工们悲惨的境遇。Freder 向父亲进言,想改变劳工们的处境。但 Joh 不为所动,却对从劳工们身上发现的地图感到忧虑。为弄清地图所示,Joh 不得不向老对头 Rotwang(Rudolf Klein-Rogge 饰)求教。地图所示究竟为何地?劳工们为何要去那里?

 长篇影评

 1 ) 少数给三星的人有话讲

刚看完,觉得是给以缓和劳资关系来背书的作品,“手”即机器时代下负重荷的工人阶级。披着宗教的外衣讲2000年的新世纪巴别塔故事:脑和手的调节者是“心”,而工人阶级一定要等待调节者的到来才能解决冲突,即等待大资本家概率为tan90º下发的善心。可能是这概论太渺茫了,连科幻作品都连接不上逻辑了,所以只能安排贫穷女与富贵男的跨阶级恋爱了。

不过豆瓣一水的五星吓坏了我,让我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顺着1927年上映时间查资料: 资本主义空前繁荣的背后蕴藏着隐患,随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直接带来了二战。换句话说,在导演的年代思考如何缓解阶级冲突已经是有识之士不得已的举动了: 一旦爆发,就是洪流。 导演的构想只是他的一种解决办法:手与脑因为同情、理解而合作劳动,最终升华为因为爱而握手言和。当然,历史已经证明了能否可行: 1929-1933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世界,随后二战几乎将半个世界夷为废墟。罗斯福新政通过开放公共工程来解决失业问题,随后的福利国家政策虽然提高了工人待遇缓解了关系,但国家财政也背上了沉重负担,遑论随之而来的社会懈怠。最重要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008年资本主义无法避免的经济危机如同八十年前一样席卷全球。

协调者拉着你们握手言和啦

写到这里,我终于知道之前的观影者为什么现在看这部默片还是觉得它“前卫”了——因为这个问题九十年后仍没有彻底解决,或者说没有被认可。我认同你们的“前卫”,这个词试图形容新锐的潮流或思想,但词本身却已过时。

给三星: 因为我是BDO,片中有几幕极为舒适。布景不错,但是中心思想摊手ㄟ( ▔, ▔ )ㄏ

 2 ) 科幻外衣下的人文反思

突然发现,youtube上有很多过了版权期的高清电影。《大都会》就是最近偶遇的佳片。这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默片是德国早期电影的代表,同样她也是世界范围内,无声电影时代末期最为辉煌的一部影片。作为一个缺乏幻想的严谨德国人,Fritz Lang竟然能拍出想象如此之瑰丽,数量如此之丰富的电影,简直就是是德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尤其是这部"Metropolis",已如基因一般,深植在诸多当代科幻电影之中。

电影的情节其实也并不复杂,描述得不过就是在工业文明下的阶级冲突而已。影片使用一个几近荒诞的(当然,当时这种科学怪人的猎奇电影也不在少数)故事:一个野心家想凭借自己创造的机器人,迷惑上流社会、离间工人,达到他毁灭世界的目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影片通过影像世界所带来的震撼却是非凡的,同时影片所探讨的主题也同样的丰富多彩。

影片中乌托邦式的大都会是由德国当时最著名的四位电影道具建筑师共同设计和搭建的。这个积木版的城市,在电影中亦是如此得栩栩如生。 电影中建筑物的样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仅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也有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 另外,影片里竟然还运用到了同时代电影所鲜见的东方元素,譬如夜总会Yoshiwara ,其实就是当时日本在世界闻名的红灯区——吉原。Hel在表演的时候,背景中也运用到了东方式的灯笼。

显然,"Metropolis"出品的那个年代,德国的主流电影是属于表现主义的(expressionistischer Film),例如侨社Robert Wiene那部不朽的"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 "。所以,Frizte在电影中也有意无意的运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比如在影片开始时,Frederer目睹机器发生事故的那场戏,画面用了一种极端的明暗对比(Frederer与在他面前行走的黑色工人)与超现实的想象(机器变成了一个奴役并且吞噬人的神像),创造出了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Frizte Lang就是用这种夸张的电影语言,将他对这个社会的嘲讽和愤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如果说电影画面让人目不暇接的话,那么影片所体现的人文主题也同样值得探讨。巴别塔、七宗罪、阶级冲突、俄狄浦斯情节,似乎电影的主题就像一个五味杂陈的烩饭,应有尽有。其实,对于默片而言,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导演和演员通过画面与表演,将这些主题一一呈现,而且表现得温润且毫不造作,这也是《大都会》能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

每个人似乎对电影的这些诸多主题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本人就读过一篇从女权角度去解构这部《大都会》的影评。好电影就是这样,从任何维度都能映射出情节构思的精致,从每个角度都能探索出电影人文的涵义。

我最喜欢的情节就是工人去破坏Herzmaschine的片段:暴动的工人,听了Hel激情洋溢的鼓动之后,群情激愤,大家拥入了机房,全然不顾总工程师(工头)的警告,毅然决然的破坏了Herzmaschine,由于机器失灵,导致了洪水泛滥,地下城几乎毁于一旦,明白过来的民众,于是用火刑处决了那个蛊惑他们的witch(女巫)Hel。

我总觉得这个情节是如此的熟悉。在听信了Hel的鼓噪之后,似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迷狂,一种集体无意识。似乎,这时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那么理直气壮,都可以那么的不负责任。在明知后果的前提下,在可以停止的前提下,每个人还是从众的破坏了一切。当无法挽回的损失真的成了一个结果之后,当时的风起云涌刹那间归于平寂。随之而来的,是另一场追寻源头,处决“肇事者”的运动。人们将所有的一切,都一股脑的推到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头上,似乎自己曾经所犯的恶和罪,从来就没有产生过。通过这样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运行,所有的人都像无事人一样,心无旁骛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就这此时,我联想到了纳粹时期的德国人;联想到了文革时期的中国人……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性本恶抑或说是荣格所谓的集体潜意识吗?

感谢Frinz Lang带给我们这样一部科幻奇作、这样一部对工业文明进行人文反思的杰作。

Hugo
1.13.10
Clausthal



 3 ) 一部不适合推给大众看但又需要普及的神作

⬜️最近沙丘炒的火热🔥让我又把大都会翻出来看了一遍。最后梳理了一下我觉得这部作有意思的小知识,一共三页。期待跟更多的人一同讨论~

⬜️其实这个年代看默剧挺有意思~ 夸张的肢体动作,特写景别的重复展现面部表情,报幕一样的台词,这些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凸显的更加拖沓冗长。但是这种情感的表露更纯粹,更关乎个人,现在所有商业大片如果去掉特效去掉BGM去掉布景之后还剩下什么?或许只剩下了粉丝的追捧热情❤️

⬜️此外还想分享一个关于原著和导演的小八卦。

导演和编剧是一对夫妇🎎在她们真正相遇之前两人都是已婚状态~ 直到1922年,朗的第一任妻子离奇死亡后他们才正式结婚。编剧名叫哈布,是一个巴伐利亚的贵族天才少女。两人结婚之后各自在外面浪,风流故事不断。后来哈布加入了纳粹党才正式跟朗离婚。

 4 ) 曾经有这样一个反乌托邦

    初秋,三部默片时代德国电影的扛鼎之作——《浮士德》(1926年)、《柏林:大城市的交响乐》(1927年)和《大都会》(1927年)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屋顶上相继与观众见面,这次百老汇与歌德学院联袂推出的露天电影季因之得名“屋顶上的大都会”。
    其中,科幻巨制《大都会》作为默片时代皇冠上的明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名录《世界的记忆》收录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这次电影季放映的2010年最新修复版是第一次与首都的观众见面。有一支电子乐乐队,北京这座杂糅的后现代大都市滋养的乐队现场为电影配音,在电影院所在的后现代风格建筑空间里,从魏玛德国远道而来的黑白“大都会”与这座真实的城市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话关系。

弗里茨•郎的《大都会》回来了
    当年读《红楼梦》,读至八十回而止,幻想有一天翻开报纸,看到出土墓葬里找到了曹雪芹自己写的后四十回。如此不着边际的白日梦在《大都会》这里成真了。
    剪辑成就了电影,而电影也会因“剪刀手”而受伤。作为默片时代最昂贵的电影,《大都会》在剪刀下的命运,也如大片一般跌宕起伏。
    1927年1月,德国UFA电影制片厂启用名导弗里茨•朗历,经18个月,耗资500万帝国马克,发动37000名群众演员,耗费200万英尺胶卷摄制完成的巨制《大都会》通过审查,在柏林试映,长度在153分钟左右。同期,负责影片海外发行的美国派拉蒙公司高层看过复制拷贝后,认为故事复杂、片长过长,动手重新剪辑,剪掉了大约四分之一的胶片。在德国,《大都会》票房惨淡,UFA参照美国版本剪出了一个长度相近的新版,在当年8月大规模公映。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公众见到的都是重新剪辑后的版本。体现弗里茨•朗最初创作意志的那一版《大都会》,成了一个失落的传说。
    从1969年到上世纪末,《大都会》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修补工程。一度人们认为收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2001年茂瑙基金会版本,就是当代人在残存胶片上施展的极致了。然而,在遥远的阿根廷,一些电影爱好者看了布宜诺斯艾里斯电影博物馆馆藏的《大都会》之后,却抱怨电影画质差不说,还长得很,有两个多小时。2008年,一位新上任的博物馆馆长听过这个说法,上任后在片库中找到了这个拷贝,发现确实多了大约半小时没见过的内容。
    一度茂瑙基金会保持沉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消息证实后,他们再度着手修复,这份拷贝是四十年前转制为16毫米的复本,画质当然远远不如35毫米规格的原版,而转制时没有清理的灰尘和刮痕,也不可避免地留在了修复版的画面上,少数损毁严重的片段,比如大都会之主强•弗莱德森与狂人科学家卢特旺的一场打斗戏,不得不用字幕的形式表现以串起前后的情节。新发现的情节段落插入联合国收录版本,银幕上两种画质的对比更加清晰地表达出作者最初想说,而没能完全说出口的话。

不被认同的反乌托邦童话
    1984年,苹果公司的一支广告片从小说《1984》里借来用以暗指IT巨头IBM的“老大哥”,而在银幕下聆听“老大哥”训话的“沉默的大多数”,拖着机器人一样沉重划一的步伐,显然是从《大都会》里借来的。弗里茨•朗的团队比《1984》早二十年用当时德国表现主义的手法搭建起了影像的反乌托邦。
    与空中花园一样和谐美好的乌托邦相反,反乌托邦(anti-utopia)讲的是在未来社会中滥用的技术怎样奴役了人,导致人类的精神家园沦丧,不同的反乌托邦,主要区别在于奴役的方式、也就是统治者用以控制大众的方式不同:《1984》用的是沉重的枷锁,而《美丽新世界》用的是轻盈的感官电影。这虽然是科学幻想,但反映的是现代人真实的恐惧:20世纪的科技大发展和随之而来社会结构巨变与时局动荡,让人们开始反思启蒙时代不容置疑的科学与进步两大时代主题。
    朗的反乌托邦是一座2026年的大城市,这个城市由以乔•弗莱德森为首的资本家统治,人为地分成了两个世界,资本家居于地面上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里,他们是城市的“头脑”,指挥维持城市运转的机器系统,而操作机器的工人们在地下城终日麻木地劳作,愤懑而彷徨。在隔绝人间疾苦的“永恒花园”里浪荡嬉戏的弗莱德森之子弗雷德,与工人之女玛利亚偶遇后,追随她深入地下城,体会了工人的苦况,回到地上向父亲控诉。而弗莱德森由此发现工人们集结起来聆听玛利亚的演讲。他让科学家卢特旺将一个半成品机器人制成玛利亚的摸样,利用她的影响蛊惑工人暴动,以便镇压。而卢特旺出于私愤,假装同意,目的却是让机器人煽动工人毁灭整个大都会,工人们在盛怒下摧毁机器引发了大洪水。
    在展示科技对人的桎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阶层大分化之后,与《1984》与《美丽新世界》不同的是,《大都会》的重心不是置疑和颠覆,而是调和。在结尾,弗雷德将父亲和工头的手拉在一起,让大暴动的阴谋消于无形。
    “脑和手的调节者一定是心!”在今人看来,《大都会》的题词跟1926年茂瑙的《浮士德》结尾占据整个银幕的“爱”字有一拼——同样是技术奇观巨人般的躯壳套着孩童般天真的灵魂,比比谁更幼稚,是轻易挫败魔鬼阴谋的小情小爱,还是初尝人间疾苦就能抹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鸿沟的公子哥?即使在最初上映的时代,《大都会》也被视为形式大于内容的技术奇观,华丽而无情,宏大又轻佻。八十多年前的第二个剪辑版本,依然门可罗雀,UFA因此几乎破产。
    然而,纵是无情也动人。《大都会》在后世成了默片时代德国电影和科幻电影的标杆,激起了一代代人的观影热情,原因也许在于它从来都不能说是“过去时”,而更近于“完成进行时”。在它宏大冷峻的反乌托邦框架与轻飘飘的童话结局之间的裂隙,也让它与后人的对话有了更多的空间。

科幻外衣下的现代启示录
    《大都会》在科幻影史上的地位一言以蔽之:后世任何一部想象未来城市的电影,都很难说走出了它的影子。后世的影人不断在朗打造的框架下创造自己的未来之城。摩天大厦之间穿针引线的城市交通轨道在《第五元素》和《蝙蝠侠》里,永远在冰冷的夜里不见白日的城市在《银翼杀手》里,可视电话在发明之前不少科幻电影已经将它当成了标配。而星球大战系列的机器人C-3PO和MV里带金属胸罩的麦当娜造型雷同,是因为二者都借鉴了卢特旺的机器人形象。
    然而,用最新技术创造的未来奇观,为何包裹这样简单陈腐的意识形态?电影中的大洪水、巴别塔、活起来的死神与七宗罪雕像,不能不让想起《圣经》。有人将《大都会》与基督教教义对照后发现,它比科波拉的那部电影更当得起“现代启示录”这个名字。
    《启示录》是《新约》的最后一章,写的是瘟疫、战争、饥荒与死亡大举进犯人间,预示七重封印被揭开,撒旦会开放地狱之门,毁灭现存的物质世界,而上帝终将战胜撒旦,所有不信上帝的人即将受到最终的审判,一个新的世界从天而降。在朗的版本中,大都会之主弗莱德森是主,两个玛利亚分别是真先知与伪先知,卢特旺是撒旦,而弗雷德无疑是弥赛亚,是耶稣基督。
    通行版本删除的,主要是密探“瘦子”的支线、大洪水的部分段落与弗莱德森与卢特旺的私怨。原来,卢特旺的机器人造成了女性,是为了复制他爱过的女子海尔,她是弗莱德森的妻子,弗雷德的母亲。玛利亚与海尔的对应关系,让这个角色更接近这个名字的宗教意义。
玛利亚作为先知给工人们布道的,是一个不同于《圣经》的巴别塔故事,巴别塔在她口中不是人类对上帝的冒犯,而是出于赞美主的目的修建,塔的倒掉也不是因为上帝让人们语言不通,而是因为劳力者不理解劳心者“奇妙的构想”,反抗艰苦的劳作。
    在《大都会》的作者看来,暴力反抗只会引发大洪水一样扫荡一切的灾难,解决地上与地下两个世界的矛盾,在于“理解”二字。也就是说两个世界的分化就其本质而言并无不妥。统治者的“头脑”可以替千千万万人思考,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大众应当承受机器般的劳作。难怪希特勒和纳粹的宣传头目戈培尔会喜欢《大都会》。但是,尽管《大都会》有这样的思想倾向,尽管《大都会》的编剧、朗的妻子多年后加入了纳粹党,与他分道扬镳,也不能由此推断这部大萧条之前的电影是在为纳粹思想鼓与呼,就像不能因为大都会的城市景观设计主要参照了纽约,就说电影是在谄媚美国式的自由资本主义——纳粹党上台后就是这么给《大都会》粗暴定性的。
    也许只能说,是在战后的颓败中迸发出野蛮生命力而又在大发展中困于内在冲突的魏玛德国,乃至整个生机勃勃又危机四伏的二十年代西方社会,生养了这样一部丰沛充盈又满是裂隙,可以引发无尽解读的作品。后人看《大都会》,看到的不仅是一座20年代人想象的未来城市,不仅是赋予影片灵魂的纽约与柏林,也看到了他们自己的城市,他们幻想中的城市。

————
唉,可以说的太多,好像没开始写就结束了,也没写出什么新东西,更像是资料梳理了。
btw,一点题外话。
看片的时候,我前后左右看看,原来处在小钙(疑似!)和老外的重重包围之中!老外看到小钙们,就开始讨论钙话题,什么你有钙友我也有钙友blabla...

苏宛

 5 ) 人间,天堂或地狱

《大都会》是“乌发”出品,是弗里茨朗的最知名的一部叙事科幻电影。
     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定位于作品当时出品的100年后,即2026年。那时,工业社会机械地划分成了两个世界。在地上的世界,人们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地上到处是扭曲的摩天大楼,花园,喷泉,剧院,运动场。在这个叫做“YOSHIMARE”的极乐园里,弗雷德,这座工厂式大都会主人的儿子,正与女人们在花园中嬉戏闹玩,直至花园大门敞开,弗雷德被走进来的纯朴却圣洁的玛丽亚吸引,她与弗雷德以前认识的女人们是多么的不同。在她的周围拥着许多生活在地下的孩子。她伏下身子,指着花园中的人告诉孩子们:“看,这些都是你们的兄弟”。
   为了找寻这个令他魂萦梦牵的女人,弗雷德第一次来到了地下,这个社会的“双手”所在。他完全被地下如炼狱般恶劣的环境和人们一天十小时毫无间断的沉重劳动所震惊。甚至只要停下几秒钟就随时有爆炸的危险。
    在这样的苦役中,以救世主身份出现的玛丽亚正策划一项计划。她给工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BABEL塔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个人构思建造一座通天的“BABEL”塔,然而他自己没有能力建造这样的建筑,于是无数的劳动人民被派遣修建这座为个人歌功颂德的高塔,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他们机械地建造着一砖一瓦,却从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在完成什么样的事;而做出如此构想的人们,继续过自己糜烂的生活,也全然不顾建造者们的死活。
    玛丽亚的态度,既不是完全盲目地罢工与暴力,也不是卑微地臣服于奴役的工作。她要做的,是寻找并且等待头脑与双手的调解人( Mittler),只有心灵才是脑与手的调解人,只有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在手和脑之间搭建一座和平的桥.
    对了,这个调解人出现了,就是弗雷茨.
    玛丽亚与弗雷茨相爱了,弗雷茨的父亲弗雷德森却害怕工人的会密谋暴动,于是找到了发明家罗特旺.他们曾经争夺过同一个女人,弗雷德的母亲Hel。而罗特旺正欲造一个同Hel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弗雷德森为了阻止玛丽亚对工人的领导,让罗特旺造了一个同玛丽亚外表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想要通过这样蛊惑工人们,破坏他们的计划。
 殊不知罗特旺另有算盘,他想除掉弗雷德森父子,毁灭这个世界。他命令假玛丽亚用7宗罪摧毁地上与地下两个世界。假玛丽亚于是在地上使人们为她神魂颠倒,继而互相残杀;在地下,煽动工人们停止工作,摧毁机器,由此引发了一场巨大灾难,洪水涌入地下城。
 真玛丽亚从罗特旺的实验室逃出,同弗雷德一起就出了工人们的子女并阻止了洪水泛滥,但工人们仍误解是真玛丽亚造成了这场灾难。结果抓住了假玛丽亚,把她付之一炬。而弗雷德终于也与罗特旺决斗,救出了落在他手中的玛丽亚。最终弗雷德森和工人在儿子和玛丽亚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竟然是这样大团圆的结局而不是彻底的革命,在我先前是始料未及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的是机器大生产带来的严重的贫富差距,愈加恶化的阶级对立,人性的毁灭。然而理想国究竟存不存在毕竟是个问题,这样一个妥协的结尾可以说也是目前能够采取的,既保持社会发展的合理选择。我也是如此希望人们能够在彼此尊重中采取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完成相对的大同。

 6 ) 你看完可能又累又懵,那让我来当回搬运工

《大都会》是影史上极其重要的电影,是「科幻片鼻祖」,「最昂贵」的默片电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项目」。比新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桥》还要早20年,是影视生必看,是影迷心头肉,「希特勒」看了此片都想把导演挖过来为自己所用。这么多头衔让我去看了这部电影。

可是,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放在现在有些无聊与困倦。 在这个快节奏快消费的时代,黑白电影与默片已经不是大多数人的兴趣使然,尽管他的社会意义,政治性质,时代价值都很高,但不可否则,它们听着无趣看着分心,加上叙事缓慢的结构。这部电影看完,我感觉全程都在分心,最后用三倍速重看了一遍,让我觉得三倍速才是正解。

为了让自己画的将近四个小时变得值得,我科学上网查了些资料。现在来搬运简单明了的维基百科,让大家对这部科幻片的开山鼻祖进行「必要性」了解,让自己画的将近三个小时时间变得值得。

Q :为什么要维基百科?我百度不香吗?

A:你看完自己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

《大都会》(德语:Metropolis)是德国知名电影导演弗里茨·朗所执导的表现主义科幻默片,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于1927年1月10日于德国柏林首映。本片的制作成本达五百万帝国马克,是最昂贵的默片电影。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电影,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项目」是第一部获此殊荣的电影。

【环游世界的胶片】 本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24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了四分之一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且自二次世界大战后,本片的原始母片散佚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4],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在当时被认为可能永久散佚。同年,本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 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本片的16米釐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影片经最新数位技术修复,搭配现场演奏原始配乐的147分钟(长度为3945米)复元版本,于2010年柏林影展中重新上映,此版本目前已经推出蓝光光碟及DVD。

【剧情介绍】 故事设置在2026年,电影完成的100年后,人类被分为两个阶层,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权贵和富人都住在梦幻般的富丽大厦里,每天过着享乐的生活;而贫穷的工薪阶层则长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与冰冷的机器相伴,过着劳碌辛苦的人生。 大都会统治者菲达逊(Fredersen)的儿子法迪(Freder)有一次看见地下城的漂亮女子玛利亚(Maria)时,令他著迷,之后尾随她去看地下城,目睹一次致命工业意外,看到工作者们干活苦况,巨变便开始来临。 菲达逊发现儿子有异,担心工人发难,找科学家洛宏(Rotwang)帮忙。玛利亚在地下城的教堂有很大的影响力,菲达逊要求洛宏制造貌似玛利亚的机械人,用它来煽惑工人暴动,便可借口镇压。原来洛宏的旧情人凯尔(Hel)是法迪的母亲,他一早已做了个凯尔样貌的机械人,可是洛宏不怀好意,意图摧毁菲达逊的整个都会作报复。他捉了玛利亚,把机械人换成玛利亚的样子。 法迪知道科学家的诡计,欲充当调停者,可是机械人挑起暴动,工人捣毁机器,导致洪水泛滥。洪水把地下城淹浸机器失灵,于是法迪与玛利亚千辛万苦把地下城的小孩救出来。与此同时工人以为他们的孩子困在地下城被淹,愤怒的工人把机械人捉往当作女巫烧死。这时科学家洛宏发了疯,追着真正的玛利亚,洛宏与法迪打起上来,洛宏从屋顶上跌毙了。最后,管工带领工人到教堂,玛利亚促调停者法迪带着管工与城主菲达逊一起握手和解,代表智慧与劳动要用心结合起来。

1930年巴西上映海报

【评价】 本片乃默片末期科幻片的经典之作,艺术价值非常之高,至今依旧极受推崇。片中犀利的思想性(以马克思主义为起点,以基督教精神为终点)和壮观的表现主义布景设计(基于导演对纽约的印象)及特效,还有用人体组成的几何图形,使得影片成为德国电影黄金时代的代表作。 【影响】 本片可谓是科幻电影的类型鼻祖,包括《星际大战》等著名现代科幻影片,都有许多场景借鉴本片的创意。2001年日本动画电影《大都会》灵感也源于本片。 【花絮】 希特勒非常喜欢本片,多年后试图说服导演为纳粹效劳,但遭到拒绝。导演弗烈兹·朗本人具犹太血统,而他当时担任本片编剧的妻子蒂亚·冯·哈伯,则因后来政治立场倾向纳粹,而造成两人离异。 本片初映时遭到广泛排斥,其中一个原因是大萧条时期的德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工人累死累活,而是找不到工作。

————————————————————————————————

以上为中文维基百科,以下为英文维基百科的翻译版本。

「维基百科非常鸡贼,对于词条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中文版又分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四个不同版本,不同版本内容不一样,上传者上传不同语言的版本,在维基百科都有不同的页面,这就很鸡贼了」以下是英文版本的翻译。实在太多了,我都没好好看,就直接上图,想看的可以一看。以下是「英文版原文链接」

Metropolis (1927 film) - Wikipedia wikipedia.org

PS:截图截了我好久

以下为文章引用,非常的多,列出来表示对作者的尊重。

 短评

默片时代经典之作,弗里茨朗的德国表现主义科幻宗教片,2010修复版很棒。演技、画面、科幻、动作戏和内涵思想性都领先一个时代!一部可以近乎无限解读的神片。基督教寓言、反乌托邦、机器时代反思、未来城市、乌合之众与民粹主义、劳资矛盾等全都一网打尽!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电影。(9.0/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无法超越的科幻片;2.表演无比生动,选角也是一番谨慎;3.群众领袖的个人魅力,与随波逐流、不辨是非的人群的相互映衬,让人感觉到大多数的悲哀;4.科技的发展与人性的丧失是一对正相关;5.爱情产生于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有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6.脑和手,需要心脏的桥接和调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05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1927年的德国观众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在视觉上,肯定比我看见阿凡达时要震惊的多,在其他方面,也不是好莱坞的任何电影可以比拟的。把希望寄托于改良派作为社会矛盾的调停者固然不妥,但弗里茨·朗居然寓言了信息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冲突,共产主义式混乱,暴民政治将会给德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10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里面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说话像是要接吻一样。。。。。。。。

14分钟前
  • 澈黑
  • 推荐

C+/ 观感从开头的十星波动跌落,综合爆炸的剪辑与视听取四星。不可否认是无愧于时代的杰作。要是弗里茨·朗拍了个和开头一样震撼的结尾,黑客帝国等等显然不会有现在的影史地位。看完最强烈的感想是自己为什么还没看《圣经》。

1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格局磅礴,气象恢宏,描摹阶级对立及消弭,具超强想象的未来科幻图景,都拥有无可比拟的普世前瞻意义;人性不可根治的「七宗罪」亲手毁灭这座死亡之城,天谴已降,大洪水末世寓言已显;双面玛利亚的隐喻,更像是《自由引导人民》场景,及呼应贞德;无知民众与血肉铸就的资本握手,如乌托邦童话。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太先进了!很多镜头特效剪辑非常奇特,现在都很少用。跟着手捡丝巾的镜头看到我就惊讶了。男主好像小李。。女主大小眼挑眉的样子太像我下铺了= =

27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亲爱的盲女..不枉我等到配合阿根廷那版的、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最终修复版.感谢arte和茂瑙基金会,现在这个故事总算是完整了.果然等到2009还是有收获的.27版和大友的那版大都会均是我钟爱的作品,此一作中大量的技法能让人去由衷感叹德国在默片时代的全方位伟大,现世代的电影还剩下些什么

29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大都会》是当年最庞大的电影制作,共拍摄两百万英尺胶卷,雇用25000名男演员、11000名女演员和750名儿童演员。该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廿四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半数以上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片的原始母片散逸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被认为可能永久散失。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该片的16厘米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

3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工人暴动的旋律中回响着改装版的马赛曲,弗里茨朗眼里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群暴民无脑而造成的灾难。两个玛利亚其实是两个弥赛亚,一个是耶稣,一个是马克思,后者是资本主义对自己的一次实验——它导致的是灾难性的后果,把自己的后代都给害了。大都会就是通天塔,劳资合作才能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

31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1927年放到今天看仍然震撼,反乌托邦,前卫视觉,科幻艺术,人文意识,宗教隐喻,无不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36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对于我,一部默片能如此有趣,足矣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非常牛逼,弗里茨.郎绝对是天才。现在流传的版本时长1小时58分钟,缺少了1/4原版拷贝。很难想象是1927年的作品,镜头牛逼,剪辑牛逼,布景牛逼,竟然还很cult!牛逼牛逼牛逼,需要仔细分析

42分钟前
  • 西老米
  • 力荐

一遍又一遍的说脑子与手之间的调和者是心,为资本家辩护之心昭然。也就是说这两个阶级只可交流,不可融合,牵线搭桥的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塑造的好坏玛利亚的角色都令人感到厌烦。不过,这部二十年代的经典默片场景之壮观,拍摄构思之创新,从电影的审美角度非常值得赞扬。

47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视听加一星,编剧扣两星。这么NB的世界设定讲出这么狗血的故事真可惜。对比了一下120分钟版的“简装正版”,主要剪掉的是一些靠后的大场面戏。不得不说2010年的修复版真是美好啊!

5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Cyberman前传。

56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鼎立膜拜的电影,视觉上真盖帽儿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像远古的恐龙,神秘而巨大~

1小时前
  • Over5
  • 力荐

因为帧数限制,有时会让人觉得像定格动画那般有趣。受之舞台剧风格影响,表情帝(后)令印象深刻,某些时尚的元素(像服饰设计)即便放到现在来也毫不落后,因为超越时空的影响,各种元素闪(散)见后大都会时代的经典科幻。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视觉意象超前,不愧为时代影像经典;故事本身逻辑混乱,表演夸张,细节处不可深究。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披着科幻外衣的传统宗教故事,相当反动,资本家是主,工人是臣民,科学理性是魔鬼

1小时前
  • 离净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