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欧洲特快车

战争片丹麦 / 法国 / 德国 / 瑞典 /1991

主演:让-马克·巴尔,巴巴拉·苏科瓦,乌多·基尔,Ernst-Hugo,Järegård,Erik,Mørk,Jørgen,Reenberg,亨宁·詹森,埃迪·康斯坦丁,马克斯·冯·叙多夫,Benny,Poulsen,Erno,Müller,Dietrich,Kuhlbrodt,Michael,Phillip,Simpson,Holger,Perfort,Anne,Werner,Thomsen

导演:拉斯·冯·提尔

 剧照

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2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3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4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5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6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3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4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5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6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7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8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19欧洲特快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4:27

详细剧情

“破浪而出"的丹麦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扬名国际影坛的代表作,曾获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及高等技术委员会奖。

 长篇影评

 1 ) 它的名字是泰坦尼克

“天上的星星就像一座座城市,散发着黯淡的微光。你要努力不让它们熄灭。” 这是欧洲的泰坦尼克号,它是虚幻的月光,演奏着华丽的死亡之歌一点点的沉没…它充满着泯灭了的人性,痛苦的失败,麻木的人群,从此灰头土脸地进入新的时代。任凭你用枪炮,用爱情都唤不回它的回转。繁冗的纪律,刻板的章程,旧时代的仇恨和纷争都被炸碎沉没,而你也跟着沉没,随波逐流,看着一座座浮夸的新城市迅速建起,底下却是无根的炮灰和腐烂了的泥土。Europa,成了一个你心中曾经最美的传说,它的名字是泰坦尼克。

 2 ) FIFF11丨DAY1《欧洲特快车》:“疯"提尔的惊艳之作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欧洲特快车》,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快车乘客们大胆疯狂的评价了!

法罗岛帝国皇后:

疯提尔的电影从题材到主旨再到观点都有点反社会。

格系艺人: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正义,导演风格极具,视听极佳。

蹦擦擦:

拉斯疯提尔在线教你拍电影,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哦。

不是兔槽:

上帝催眠傀儡,景深变成画板人物就此定格成布偶,人间失色。

费了木: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个火车模型,一个思想实验。世界就像一团深渊,星空救不了人类。

红:

很好看啊!冯提尔的反美情绪,惊艳的、超前的拍摄荧幕外的画面,让每一层画面都饱满而丰富。

肖申克的囚徒:

天才导演用各种惊人的技法,以VR的形式将你带入那个年代的德国,让人身历其境的体味战争末期人们的焦虑与悲惨!

Pincent:

上帝审视之下,将特殊时期的欧洲图景放在大型火车布景模型上展示。外来善意的重建无望,只会造成恶的二次毁灭。色彩拼贴实验,多方面带着颠覆的姿态。

果树: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部让人惊叹的电影。画面打光配乐都极尽还原四五十年代,而剧作及很多艺术上的巧思又相当现代主义,有看到电影界的《荒原狼》的惊艳感。

Sparrow:

相较Lars Von Trier后期作品,更喜爱这部的风格。黑白与彩色的运用,催眠式的语言,关注二战后德国现状的题材,将对爱、纳粹、死亡的反思呈现于一辆列车之上,Leo美籍德裔的身份即从一无所知解构了意识形态,片末钟摆与死亡的角逐竞显魔幻现实色彩,再度重返这趟欧洲列车。

飞檐:

是除了他的《女性瘾者》外比较喜欢的一部。女人在开始被定义为“不偏向爱情”的理性存在,而被女人不经意打翻的火车模型,尽管已被明确定义成“德国人”,却以这样的荒诞形式破碎,反衬个人意识被忽略和遗忘。男主安装或是拆解炸弹反复抉择的几分钟,已属他人生中的“极端时刻”。上帝的声音突出,实际是“消失”的,它最后像是个体脑海中的博弈。

子夜无人:

阴魂不散的亡灵盘踞在原地,四处附身不肯安宁。在整块灰色、阴郁的幕布上,以一个人、一张脸、一间车厢为单位,不断出现彩色的变幻。当你从一数到八,列车始终发出轰轰烈烈的喧哗:有人坐了一辈子的车、还是恐惧经过隧道的黑暗;有人梦里不知身是客、醒来也分不清是去程还是归程;而你以为不过是换个方向、加快速度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最后却带着你一同沉没。那曾是他们的罪孽,而现在也是你的;它从未远去,就一直睁大眼睛在那儿看着。

Bob_Chow:

高举技术和个人化的影像风格,但是整体结构和视角就垮了下来,主人公作为事件的导火索和参与者,本不应只以类似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但是他个人的状态和反应又使人感到空洞,或许藉由表达窒息感。冲突倒是不断分布,但是叙事节奏太平了,纵观之后也很难感到情绪被完整调动,希区柯克式的炸弹问题失败在如此叙事和影像的基调下,已经失去了悬疑的意义,爆炸是必然。结构被框架成一种梦境叙事(上帝视角旁白),这又和电影中极度现实主义的战争论调相悖,在内部系统中进行矛盾。

#FIFF11#DAY1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冯提尔的游戏

像一款第一人称游戏,随波逐流地沿着任务线推进,主角是玩家,那么地清醒、安全、抽离、上帝视角,无论是电影的表现手法,还是主角本身的身份都几乎是可恨的置身事外。他是美国人,他一直有选择离开的权力,他可以回美国,所以他才那么淡然,举重若轻。他没有经历过德国人的痛苦,自然也不会理解凯的一家。吊死的狼人对他而言只不过是列车窗外残酷的景观,而对于凯和其他德国人,窗外吊着的是他们的同胞、手足、未来的自己。

这部电影没有一秒钟是浪费的,没有吃爆米花的空闲,我也舍不得离开视线。在电影情绪比较高涨的时候,画面会从黑白切到彩色,有时只有人,像是彩色报纸剪贴到了黑白报纸上一样,有一种粗糙生硬的美。

 4 ) 欧洲三部曲

直接看DOGMA95的宣言,很容易让人觉得拉斯.冯.提尔是一个崇尚自然主义的导演。但是只要看过第一部实践DOGMA95理念的《破浪》,没有人会不发觉其中巨大的戏剧张力。这种张力贯穿了良心三部曲到美国三部曲的前两部。当然美国三部曲似乎只剩下手提摄影这一个法则了。但是除去这个层面的不同,两个三部曲还是相当不一样的。前者保持着节制却反而最有效的煽情,甚至不惜破坏故事逻辑上的合理性。比如黑暗中的舞者比约克其实可以问那几个朋友借笔钱,完全不是非要死不可的。破浪中让妻子和别人做爱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同样是奇怪的。尽管看上去这些电影十分自然主义,但是却都是非典型而极端的,这也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反观美国三部曲两个GRACE的表演不能说有难度,但毕竟不是如良心三部曲中那样外露和激烈。我一直感觉,良心三部曲是把事物推演到极端状态来考察其本性,并且带有强烈的美学意味(导演灵感来源的那个童话)。
而到了美国三部曲拉斯变得更加精纯,对生存悖论的揭示更加有力。看狗镇的时候,我强烈想到了昆德拉的小说风格,尽管对比起来狗镇显得比较简单,但绝对不乏力度。因此我觉得良心到美国是一个正常的发展。

不过刚看完欧洲三部曲,感觉一下子冒出来很多问题。我最先看的是最晚的欧洲特快车。首先印证了他对一个高度充满张力的故事内核的重视。电影讲述了一个卡夫卡《美国》之双子篇故事:一个德裔美国青年在二战刚刚结束的德国之见闻,而卡夫卡则是一个德国青年来到陌生的美国。而且两者都首先去找他们的叔叔,获得了暂时的依靠。电影有着和卡夫卡相同的压抑氛围。但是又有明显的不同,《美国》中的卡尔是被迫前往美国,《欧洲特快车》的主人公则是出于一个良好的愿望,为德国做一些事,尔来到德国。旁白成为无法忽略的重要角色,催眠术般的台词营造了西区柯克式的悬疑快感。而主人公的地位却被抽空——这是一部第二人称的电影。黑白与彩色影像的转换提示着内在情绪的流变。当“你”沿着黑暗中铁轨的不断延伸逐渐深入欧洲的内部,“你”也随着走进了人类文明最阴晦最鲜为人知的深处。

如果欧洲特快车还算比较好理解的。再前面的两部《犯罪元素》和《瘟疫》就更像是影像试验了。瘟疫中拉斯和他的编剧尼尔亲自上阵表演。电影分成两个纬度同时行进,两个年轻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和剧本中的故事——一名年轻医生试图拯救遭受瘟疫的人们,最后却发现散布瘟疫的其实是他自己。电影的图像采用了极高对比度的黑白画面,音乐在标准的恐怖电影配乐与瓦格纳的《唐豪瑟》之间变换。叙述的过程中惨杂了大量无意义段落。
而影片的结尾则是瘟疫侵入到现实中,被催眠的女孩突然发疯并长出了瘟疫的肿瘤。文本的三个层面交融在了一起(包括作为经验作者和模范作者的拉斯)。影片几乎可以成为艾柯文本理论分析的最佳教材。我暂时没有能力再做进一步的研究,但是有一点却,拉斯在电影中明显的显示出对作者利用他人痛苦利用自我痛苦和利用故事主人公痛苦的反讽与思考。这不禁让我怀疑起他拍摄良心三部曲的态度。很多人觉得像破浪这样的电影还是过于矫情,然而如果联系起瘟疫,这样的指责就不得不考虑再三。如果瘟疫是拍于良心之后,那么还比较好理解,然而事实却是在那之前。拍过瘟疫的拉斯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拍摄良心的?这应当是个问题。

犯罪元素在影像上同样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先锋。一个警察体验罪犯心态最终却完成了罪犯未能实现的犯罪的故事,实在容易让人想到博而赫斯等拉美作家奇崛的小说。在这里似乎可以看出欧洲三部曲除了都关于欧洲,都和催眠术有关之外的另一个相同点,就是都是讲述纯粹的善最终如何带来恶的主题。但是如果直接看犯罪元素,恐怕是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的。这部电影就像最浓烈的表现主义作品,几乎要剥夺观众任何的思考动机。

 5 ) 自我毁灭的温柔主体

三天时间,断断续续,总算看完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复杂性可能多余作者的意图,起码在看导演点评字幕的时候,我觉得他自己(或表面上掩饰真实意图)只是在不停谈论那些场景向哪些电影致敬。当然,我并不否认导演自身的创作姿态,但是我想谈一下我个人视角下对作者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对作者意图的解读。

电影所呈现的应该是一场催眠状态下的自我探索的历程,即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反思。在导演开头释放出的大提琴急促的颤音中,导演开始数数,十,九,八……一,你来到了欧罗巴,来到了1945年的德国,然后你是一个年轻的帅小伙。如果你看到这场,你应该明白,你自己看到的是一个现代欧洲人精神的年轻人,通过催眠回到残酷的战后德国。这个青年,确实如一些影评所说,是人道主义的温柔主体性存在。但是恰是这个温柔的主体性,他目睹了美国人报复性掠夺而无能为力,看到纳粹余党而袖手旁观,遇到被纳粹精神所感染的女友而甘愿堕落,并最终处于内心的良知,或者偶然性,最终达到了自我毁灭,并在死亡中被导演再次唤醒。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确实有太多值得探讨的内容,特别是放在今日堕落中的欧洲。今日回看这个欧洲,不仅不能再输出有价值的思想,反而堕入了自我封闭和自我戕害,不仅无法帮助它者,无法自拔。或许我们也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基本完成的时代,代表着温柔主体性的那个老欧洲,已经伴随着这部电影,一起死去了。现在的欧洲只是一个功利的、躁动的、失去目的的共同体。

 6 ) 另一种角度来看德国纳粹

Europa,欧洲三部曲之一,导演拍出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写实色彩,炫技有余,使观众仿佛进入催眠状态之中,是一部个人艺术风格强烈之作!基调以及拍摄手法令人着迷!这也是冯导扬名国际的一大作品!

    开端以一个第二人称旁白以及行驶的火车来牵出故事,人未出现,感觉事情已经在发生着,带着催眠式旁白伴随着列车的节奏,仿佛被催眠似的带入了后面的故事!亦梦亦实,亦真亦幻!看得好不痛快!男主人公是个德裔美国人!二战结束之后被他的德国叔叔安排在了一列驶入欧洲的火车上,本来是以一个中立的心态去了解德国的,结果渐渐陷入了矛盾的境地,列车途中看到了美国人对纳粹残余的一些残酷的处决让男主人公凯斯勒心生惧意,但又爱上了纳粹家族的女儿,凯斯勒显然也是不支持纳粹的!火车上的一男孩趁着火车的轰鸣声突然夺枪射杀了列车里的美国人更是震撼了凯斯勒,凯斯勒内心是充满疑惑的,这到底是纳粹思想已经侵蚀到了小孩了还是德国小孩子看待美国人如同外侵蛮夷来到自己的家乡而进行保卫反击呢?我想更多的是后者吧!电影用黑白加彩色的切换方式来彰显了故事的悬而未决紧张的节奏!使一些场景更加的让人深刻了!

    对于两难境地,男主人公最终还是选择了爱情!可是妻子还是被抓走了,伴随另一辆火车渐行渐远。分别的几分钟内,纳粹女人让凯斯勒去炸掉他乘坐的那辆列车!凯斯勒照做了,设置了定时炸弹,下车前准备去劝说自己的叔叔一同下车,由于时间紧迫,没有说清楚自己跳车了!彼时,凯斯勒的心里是及其矛盾的!跳下车不久又去追上了列车去拆掉了马上要爆炸的炸弹!但最终凯斯勒还是死在了那辆列车上,!炸弹终究还是炸了,跌进河里,凯斯勒最终未能及时游出水面!这估计是算全片的最大讽刺了吧!战后的纳粹德国充满了杀戮和绝望,我们很难定义谁对谁错,牺牲的德国纳粹不过是为了国家而战,美国也是为了维护和平而去阻止纳粹!
     曾经看过拉斯冯提尔的一个访谈,他自己调侃说自己其实算个犹太人,但是却有点同情德国纳粹,可能冯导不太懂得开玩笑,或许大部分人不懂这样的幽默,以至于后来的舆论各界对他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所以孰对孰错岂是一句话能说的明白的?

   回归电影说下吧,冯导以一种亦实亦虚,似真似幻以及张弛有力的节奏感把影片渐渐推向了高潮,极致到嘎然而止,Perfect,完美!

 短评

神作,五体投地。视听效果充满未来感,放在今天看也不过时。上帝视角的第二人称旁白,黑白与彩色之间的奇异并置与流畅转换,旋转自如并能如蛇一样曲折穿梭的镜头,都特别令人着迷。本片思想内涵也很强大,主要体现在选材角度上。我看过的几部拉斯冯提尔片子在风格上还没有重复的,真是天才。

5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A+】冯提尔最炫技的一部片子,估计也会是我最爱的一部。在电影里,火车永远都是造物主的具象化体现,而这位“造物主”却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和一种信仰。在虚妄中层叠出无限荒芜,在迷茫下凝望着无尽荒诞,最后在癫狂下将理想与和平同这辆“造物主”一同毁灭,缓缓沉入遗忘之河。当然,更值得被探讨的是“形式引导故事”的成功范例,从类型片中萃取出无限的视听魅力。更何况还有哪个人能像冯提尔这样,让背面投影焕发出这般魔力,大胆而决绝的背离“自然主义”,在迷人的人为痕迹之下,粘合空间,撕裂景别,拉扯透视,复古而优雅的迷醉。

6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9/10。我从没想过拉斯·冯·提尔的片子我也能给五星,我一向反感他的道格玛95,反感他的极简主义,鄙视他的自恋,唯独这次被他无处不在夸耀的炫技模式给迷倒了!德国战后纳粹危害和崛起隐患的反思之作,故事性强,这摄影技巧、这色彩转换、这愤怒迷茫、这催眠暗示,简直是东欧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大爱!

10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希区柯克(对观众的挑逗,被卷入的主角)+伯格曼(精神的梦魇,影像的重构),冯提尔在大师的阴影下的习作,他需要一场猛烈的成年礼仪式——“道格玛95”

12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拉斯冯提尔以相对传统叙事方式颠覆好莱坞类型手法:女人在爱与意识形态之间选择了后者,颠覆了间谍片;火车最终被炸、倒数十秒后依然无法打开的铁栅,颠覆了灾难片……

17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但爱国不能作为战争的堂皇借口,导演探讨了种族党派战争和平的种种矛盾,讲述一个理想主义青年变成暴力狂人的过程,彩色黑白交错的镜头创造出奇妙的观影效果,非常特别的风格,结尾让我给足5星,爱

18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力荐

战后的德国在[欧罗巴]里断裂成两层图景:一边是前景里头脑中的理想主义画面,另一边是背景中僵化颓废的现实主义惨状。美国青年最终在这片大陆上越陷越深,而观众也被冯西多催眠的解说引诱到这趟列车上去死掉。冯提尔这部早期作品最佳之处在于在经典的悲剧故事线上加入了情节剧元素,让整个电影呈现出法斯宾德式的病态美感。

2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我觉得他根本不是在“反思”,他根本就是站在nazi一边的,而后的“无心快语”才是暴露本心吧。讨厌美国简直是他一生的主题。

26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拉斯·冯·特里尔一直不是我喜欢的导演,但他的作品,我基本都会看,因为他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当代导演中确实出类拔萃。这部1991年的二战题材作品,他便拍出了不一样的气质,特别是镜头运用方面,在同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北欧电影独有的冰冷与阴郁,该片中也有痕迹可寻,虽然它的故事发生在德国。

31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拉斯冯是个真正的电影革命者。他属于那种具备颠覆性特质的导演和艺术家,在其作品里也时常能见到对叙事语言的大胆解构和创新。如果只看故事《欧罗巴快车》是个闪耀着黑色风格的普通谍战爱情片。但在他极具先锋和实验气息的镜头下,理想主义之死变得丰富,梦幻而充满魅力。电影史正是这样的电影推动的。

32分钟前
  • Muto
  • 推荐

那个年代的技术胜利,放到今天来看也毫不过时。Lars von Trier肆无忌惮炫技的同时也畅快淋漓地彰显出自己丰富的才华!催眠式的旁白、奇异的影像重叠、大胆的黑白与彩色运用、俯瞰旋转镜头、起架机操作的摄影长镜……哇!真是应有尽有!真是大开眼界!

37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二战结束后,80%的德国民众依然支持纳粹

3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依托类似于上帝视角的旁白组织起全片结构,使用黑白和彩色影像交织;将主人公身份设置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后段列车上任务的戏份更添两难境地;最后凯说,你的罪就是哪一方都不支持,体现战争给人带来的残酷性。拉斯的电影依然是形式上非常强烈,旁白就像催眠师一样迫使观众进入故事层面。

39分钟前
  • RYZ
  • 力荐

如果三部曲的核心概念真如拉斯所言,那麼相對於另外兩部這一部明顯走岔了

40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拉斯·冯·提尔“欧洲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奖和技术大奖。1.阴暗压抑的黑白影像与战后德国的遍地疮痍相得益彰,而零星的彩色元素则围绕着爱情与死亡,面孔与鲜血,还有一个紧急刹车把。2.催眠术引导语贯穿始终,将观者一道拉入银幕之中,宿命而迷离。3.大量俯拍旋转长镜头,透现出上帝视角下的眩晕无奈,两周环绕餐桌镜加上厚重配乐,如泣如诉。4.火车与轨道成为隐喻复合体,既是现代性与大屠杀的技术工具,其倏忽的转向与封闭性又喻指迷茫的人心与个体的狭隘。5.交叉剪辑:造爱时碰翻蹂躏的火车模型vs浴室的雾气与血泊。6.不断复现的背景投影——巨型大特写同质于[假面]。7.对随波逐流与虚弱无力的人道主义的反思,以及对“狼人”的同情都足够震慑人心,一如因罪疚感自杀的老总裁与射杀亲美市长的小孩。8.溺水段落绝望感似[黑暗舞者]。(9.5/10)

4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拉尔斯·冯·提尔的成名作,果然是一鸣惊人!布景、摄影、构图、剪辑、叙事风格都很独特,艺术性很强的电影。黑白和彩色的运用也让人啧啧称奇。画面非常美!让人回味无穷。催眠式旁白也把观众带入其中。火车的戏份非常棒。剧情上也很独到,关注二战后的德国。

4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战争已经结束,伤痛仍在蔓延,废墟中的豪门夜宴,玩具旁的生死缠绵。列车已经出发,理想未曾抵达,隧道里的深情谎言,怒火中的恐怖童年。宁静的家园残破不堪,天真的理想一去不返,枪声与阴谋此起彼落,绝望和残酷何日终结。这是一辆开往死亡和毁灭的快车,即便是上帝也无法让它停下,泪水淹没欧罗巴。拉斯冯提尔成名之作,果然是大师手笔!凝滞在半空中的鲜血,倒悬于空中的死亡,被列车所抽离的手,人物与背景的间离式转场,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冯提尔的影像调度几可封神,列车考试一场戏,男主气喘吁吁的入画,本以为打破第四面墙,结果镜头一转,空间立刻被填满,随后通过车窗,车门的视听延展,让情绪张力达到顶峰,技惊四座!上帝讨厌中立的人,所以向往和平的理想主义竟成为原罪。象征死亡与仇恨的列车在旁白的深度催眠下脱轨,最终落入历史冰河。

49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催眠的画外音帮助面对银幕的观众完成短暂的”镜像阶段“【说话的人是上帝?抑或仅仅是组织本片故事的”上帝“——导演】得益于背景投影与精彩的镜头语言调度赋予影片意识流般的迷幻色彩。另一视角(存在主义的自我毁灭)审视二战,色彩仅在爱与死亡时出现,它们是摆脱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的庇护所与出口

51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according to the bible it's a sin not to take sides. it's a sin to be lukewarm. so he is forced to be evil, supposedly less evil than evil.

52分钟前
  • 林檎
  • 还行

看完欧洲特快车,拉斯冯提尔全部作品至今全部标记,心中只有无法描摹的伟大。拉斯不是疯子,也不是自恋狂,更不是纳粹,他是世界等待多年的超级天才,他是欧洲上百年精华的继承者,他是电影的教科书,从装置艺术到私人日记,到史诗,到受难曲,到社会实验,到微缩模型,到末日奇想,到影像论文,他的词汇脱胎于始祖塔可夫斯基然而又开辟了自己全新的语境,无论是剧作之大胆,伦理观之独立,方法论之独特,视听语言之奇瑰,文本之丰富,野心之惊骇,母题之久远,他都是90年代后始终被低估,错读和轻易处置的导演,正因为他一早就把住了20世纪的动荡在政治和道德生态里深入人类集体无意识骨髓的命脉和底线,由此遥遥领先了数十年的公共语言。

57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