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世界末日(2022)

剧情片其它2022

主演:安妮·海瑟薇  杰瑞米·斯特朗  安东尼·霍普金斯  杰西卡·查斯坦  多米尼克·隆巴多兹  托芙·菲尔德舒  玛西娅·让·库尔茨  泰迪·库卢卡  迈克尔·班克斯  安德鲁·波尔克  

导演:詹姆斯·格雷

 剧照

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1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2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3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4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5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6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13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14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15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16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17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18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19世界末日(202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1:28

详细剧情

  世界末日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电影,展示了家庭的力量和一代人对美国梦的追求

 长篇影评

 1 ) 你以为的世界末日,只是草木皆兵

出影厅的时候听到人说这是导演回观童年下的自恋烂片,但我还挺能共情的。anyway,我还挺能共情的。可能我就是经受过内心秩序崩塌并且自恋自私,比起世界更关注自己的人吧。

这部片子讲的是如何把一个小孩活生生拖入成人世界,告诉他“这就是游戏规则,你只能接受”。其实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样做的,包括外公,只是包装得不同罢了。

片名很妙,在小孩子看来,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就是世界末日。随着长大会发现,有时世界很大很辽阔,即便把生活搞得一团糟,也可以随时站起来拍拍灰,重新出发。有时世界很小很脆弱,好不容易树立的一点价值观岌岌可危,末日已然并随时还会降临,只是接受了游戏规则,学会了不动声色。

比起这个,关于种族、政治的讨论反而没那么让我感兴趣。

 2 ) 《世界末日》|少年哭红双眼,等待世界毁灭

詹姆斯·格雷,一位智商高达180的犹太裔美国导演,拍了一部《世界末日》,并大声告诉你“不要做白日梦”了,请死了这条心。

《世界末日》海报

法国《电影手册》刚刚公布了年度十佳片,格雷的《世界末日》仅差1分位列第11名。

《世界末日》基于导演格雷自己的童年记忆创作,讲述了在上世纪80年代罗纳德·里根竞选总统时期,梦想成为艺术家的男孩保罗在家庭变故和转学风波之后心灰意冷的成长经历,几乎可以看作是一部格雷本人的自传式影片,被称为美国版《贝尔法斯特》

格雷携《世界末日》主创出席戛纳红毯

《世界末日》是一个关于友谊与忠诚的故事,影片的开场点名了这一点。男孩保罗·格拉夫在六年级课堂上画恶搞画被老师发现,无奈地接受了惩罚。与他一起受罚的还有乔纳森·戴维斯,一个自称“詹姆斯·邦德”的黑人留级生,也是保罗最好的朋友,“一黑一白”的关系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绿皮书》

1980年代的秋天,保罗和乔纳森在纽约城皇后区173公立学校就读,两个少年都深怀宇宙级别的梦想,因为视种族主义混蛋教师为共同敌人而成为好朋友,并深信彼此是同类。然而事实上,保罗的外公是早先移民美国的犹太人,母亲是家校联合会的会长,而乔纳森无父无母,和头脑不清的外婆生活在一起,两个人的差别不仅仅在于种族和肤色,更在于阶层的本质区别

接下来是保罗的家庭聚餐,一幅全景式的家庭描绘,在这样一个空间矩阵中,严肃苛刻的母亲,一本正经的父亲,和蔼可亲的外公,自私霸道的兄长……每个成员慢慢抖落出千差万别的性格。

就像里根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一代是否正在见证世界末日”,人们都在担心着未来,城市是否会变为一个个罪恶之都,世界将走向何方?而《世界末日》的名字来自英国摇滚乐队The Clash著名的翻唱,可以追溯到1979年威利·威廉姆斯的雷鬼即兴演奏。

“是时候让我重新审视这座城市了,并尽我所能创作最具自传性的作品,以拒绝向外看就能给我们答案的想法。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无法理解关于宇宙的无限——它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我们所能尝试揭开的只是我们的灵魂……”

对于格雷来讲,他的大部分电影作品都有着城市的背景,这部《世界末日》让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纽约,这个伴随了他整个童年的令人窒息的地方。但年少的保罗对这个家,这座城市,这个世界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外公向保罗讲述,他的犹太母亲因为战乱而不得不逃离乌克兰,经历磨难一路生存下来,并最终来到美国。作为一个外乡人,他们以犹太人的身份,追逐着自己的美国梦。保罗会在梦里反复回味外公这些意味深长的话,但梦醒之后,他又和乔纳森回到孩童的欢乐状态。保罗鬼使神差地从家里偷偷拿钱给乔纳森,然后一起去古根海姆博物馆参观。

保罗在古根海姆博物馆里观看康定斯基的画作,看得入迷甚至幻想自己成为一个人人追捧的画家,宛如一个白日梦想家。而乔纳森则趁着老师不点名,带着保罗从学生群体中逃离出来,一起打电动,去克罗尼唱片店买专辑,还约定下个月去看Sugarhill Gang乐队(中文译为“糖山帮”)的演出。

乔纳森在地铁上向保罗讲述他遥不可及的美国航空航天宇宙飞行梦想——“戴维斯计划”,却被同行的黑人乘客出口侮辱。实际上,种族歧视不仅仅发生在白人和黑人之间,更发生在黑人与黑人的同类之间,一方面凸显了像乔纳森一样的黑人群体的生存境况,另一方面,也对两个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冲击

保罗回到家,正赶上外公生日,外公送给他一盒珍贵的颜料,然后一家人去电影院看歌蒂·韩主演的《小迷糊当大兵》,讲述了一个犹太裔美国女性的军营成长之路。值得一提的是,演员歌蒂·韩本人在十八岁只身前往纽约寻梦,最终成为了80年代好莱坞头号喜剧女星。格雷在片中留下了很多类似细节,让本片稍显刻意,但信息表达却极为精准

回去的路上,一家人在车上聊着各自的“美国梦”,父亲大谈蒸蒸日上的房地产和家装行业,保罗却说自己长大了想当个艺术家,遭到了其他人的嘲讽,母亲说艺术是个很难的行业,况且家里没什么人脉,父亲说要送给他一本心理学家爱德华·德·波诺的《成功的艺术》,要他学习赚钱的技能,比如计算机制图等。与此同时,外公的腿疾犯了,更大的隐忧正潜伏在一个家庭的成功学说辞之下

接下来,保罗的一系列行动都让他离成为大艺术家的梦想越来越远。乔纳森因为辱骂老师被惩罚洗画盘,保罗跑去帮忙,两个人偷偷去卫生间飞叶子,被老师发现,还被叫家长。面对这样一个“坏孩子”,全家人无计可施,打算将保罗送去特朗普支持的纽约皇后区邱森林私立学校,就连保罗最喜欢的祖父都表示支持。

随之而来的是,保罗面临着转学的危机,他和乔纳森那短暂而脆弱的友谊也因此变得岌岌可危。新学校呈现出一片令人恐惧的蓬勃和繁荣,并且规训无处不在。很快,保罗就意识到了这种本质的变化,他每天都得穿精致的西装,被迫接受那些成功人士输出的观点,在同学面前撇清自己和乔纳森的朋友关系,但他最想做的是直接跑开,逃避眼前发生的一切。

尽管《世界末日》表面上弥漫着格雷的怀旧情绪,但却以一种看似庄重的道德说教场景,将保罗的格格不入彰显出来,他对外部环境的抵触和反抗一点点变得强悍

在对周遭失去信任感后,保罗将外公视为唯一想要倾诉的人,他们相约去法拉盛草坪公园发射火箭,外公戳破了保罗的心事,教他正确应对学校的压力,并给予他心理安慰。但事态急转直下,外公病重,骨癌手术也不成功,最终离世。

不同于格雷前几部电影中植入的那些暗喻,《世界末日》显得直白朴素,放大了更多的生活细节,于是才有了“父辈与子辈”在密闭空间内的多场对话戏,那些“前世今生”的人生过往都被一一道来,而保罗恰好坐在了那个最佳倾听者的位置

但外公的离世对保罗打击太大了,保罗急于抓住那个他曾经承诺给外公的梦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于是他铤而走险,与乔纳森一起去学校偷电脑,为乔纳森筹集现金前往弗罗里达州,参军入伍进入航天局,同时自己也可以继续画画。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的计划很快就失败了,甚至还因此被抓进了警局。警察对保罗和乔纳森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哪怕保罗承认一切都是他主使的,但警察仍然对身为黑人的乔纳森嗤之以鼻,最终保罗安然无恙,而乔纳森却承担了一切

“乔纳森”无疑是“保罗”成长故事主线的附属品,但格雷没有将两个人的友谊划归为一种道德困境,而是敏锐地保持着保罗对外部世界运行规则的模糊认知,他对少年的无力感有着深刻的理解。

身处美国这样的国家,白人享有特权,黑人被边缘化,这是保罗面对的现实。当父亲从他人那里为保罗争取来滞后的补偿,保罗则以对友谊的背叛亏欠了最好的朋友。影片处处散播着少年的失落,无法在安稳与冒险之间将生活过成艺术,于是遗憾越来越深。

《世界末日》挑战了传统叙事的清晰节拍,它在种族差异、阶级流动以及道德说教的美国梦的重重包围下开辟了一条分径小路——仅仅有关少年的青春成长。对于格雷来说,拍摄一部回忆之作可以成为对抗未来虚假愿景的精神力量,而年少的保罗根本无法理解他心爱的外公为何希望他“记住过去”,而一向追求实用主义的父亲却坚定地要他“不要回头”。

从本质上讲,《世界末日》超越了友谊和忠诚的故事架构,讲述的其实是保罗与父辈的关系。譬如作为一家之主,外公亚伦·拉宾诺维茨一直为自己的犹太身份而困扰,他努力将社会经济稳定与维持稳定的代价相协调,但当保罗和乔纳森遇到麻烦时,他却充当了破坏两人友谊的帮凶。他不是圣人,无法消除美国各阶层之间的割裂现状。

对比强烈的是,保罗的父亲表现得脾气暴躁、执着上进,他是出身底层的电工,尽管时常陷入绝望的焦虑之中,却始终对成功抱有幻想。

就像影片中,外公一直强调保罗要想成为艺术家,首先就得学会在自己的艺术画上签上名字,导演詹姆斯·格雷也为这部关于他少年记忆的自画像加上了一个郑重其事的标题,听起来比任何其他电影都更像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

《世界末日》维持着格雷一贯的真挚温柔,两个小演员的表演完成度颇高,尤其是迈克尔·班克斯以不断累积的绝望感撑住了“保罗”这一角色纯真童年的最后一口气。在保罗故事的尾部,他的梦想归于黯淡,他将浩浩荡荡的历史翻页,从说教的温室内出走,拒绝做这白日梦,然后一切陷入了独自一人的夜晚

ELEVEN FILMAG

撰稿|阿do

排版|鹿川少女

审核|NAMU

 3 ) 詹姆斯·格雷:“我记得……”

很难不把《世界末日》与《阿玛柯德》联系起来,甚至于

两部电影的片名都有相似之处:Armageddon&Amarcord。

两者都是导演对各自童年生活的追忆,尤其侧重校园生活,

一个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法西斯盛行时期禁锢的少年,

一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面临各种危机的美国里根执政时期。

两部电影都以童年友谊为重心,涉及宗教氛围浓郁的家庭

生活,以及突出表现的当时的政治环境。在情节的设计上,

两者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餐桌上家人谈天,学校集体合影,

“我”与同伙在厕所吸烟(毒品),与《阿玛柯德》如出一辙,

尤其《世界末日》里,我在校董会特朗普演讲时浮想联翩,

如《阿玛柯德》墨索里尼检阅时,幻想与梦中女孩结连理。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很难说格雷没有从费里尼身上偷师。

当然《阿玛柯德》要远远丰富多,小镇生活如同一个切片,

映射出那个特殊年代意大利社会状况和家庭生活方方面面。

虽说《世界末日》无法企及《阿玛柯德》,但比较同时期

斯皮尔伯格追忆少年往事的《造梦之家》,还是明显看出

格雷过人的才华。《造梦之家》拍成了“ 无作者”的流水账,

有损于这位好莱坞无冕之王的声誉,若不是贴着斯皮标签

人们都要确信,这肯定是又一部批量生产的网飞大电影了。

 4 ) 随笔记录

笑死,詹姆斯格雷反其道而行之,那个转身离开私立学校的想象戏码拍得太到位了(小布庸俗唯我论的写照),这些新自由主义白左老是以为自己脱离原来50、60、70年代美国左派(大小中)布尔乔亚和右派(大小中)布尔乔亚的游戏规则,其实这些预设有大他者,把潜规则和明规则二分,把本质和表象二分的地方小布尔乔亚没有丝毫本体论意义上的反思(阶级矛盾是贯穿性的,不是仅停留在精英和大众的庸俗二分上,信奉这套理论的小布尔乔亚和精资黎民在片中成为了导演开炮对象),通过搞政府行政布尔乔亚和地方布尔乔亚二元论来迷惑黎民(里根在片中被称作两党的叛徒,因为里根最后想搞地方布尔乔亚和中央政府布尔乔亚一体化,所以片中作为犹太工人小布尔乔亚的父亲非常愤怒,因为他之前勾结了行政势力,嬉皮动荡时期帮警察免费修理热水器,就是暗示了这些由地方小布尔乔亚发起的所谓平权运动是虚伪的,不成气候的,最后运动失败的根源也是来自这群人),这一点在其他情节上也有体现,父亲对于姑姨提出来的犹太布尔乔亚受害论不以为然,但儿子发出笑声时却加以苛责。父亲希望通过让他的儿子上私立学校,从而将来能够勾结地方布尔乔亚势力,这就形成了一种反差,把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二元对立起来,但完全不反思tutor布尔乔亚教育的危害,小布尔乔亚是一个十足的投机者(之前父亲把一个儿子送到公立学校,把另一个儿子送到私立学校,当然这也是因为资金不够,只不过后来公立儿子想要享受违禁的快感,所以才被送到了私立学校),导演在其他人物的塑造上也很有想法,生活条件落魄的黑人黎民小孩想要加入行政布尔乔亚机构(NASA),而条件一般的犹太小布尔乔亚想要成为艺术家(地方布尔乔亚的势力,很懂那些大布尔乔亚艺术家的内心想法,喜欢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二者都有美国梦,但结局是精资黑人黎民丧失了人身自由(成为小布发泄原生家庭的工具),而小布则幻想自己有反抗的力量(退回去了,自己画的美国梦火箭也成为私人教育用来宣传欢乐学习的景观),片中也多次使用了火线里面的演员,但其实分析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如火线,地方布尔乔亚和行政布尔乔亚达成战略合作以后,工会布尔乔亚机构迅速衰落(本来能够和政府布尔乔亚机构合作,从而打压地方布尔乔亚,但现在失去了利用价值),其余行政布尔乔亚机构也成为了布尔乔亚秩序的保障者,在这方面,世界末日语焉不详,火线则明显要比世界末日交代得更详细,人物更加丰满,但本片不失为一个与当下形成有趣呼应的片子,川普也像片中里根(两党的叛徒),只不过里根是布尔乔亚秩序的捍卫者,而川普是挑战者,同时川普不像片中他的父母那样无脑崇拜布尔乔亚精英教育(一个异类),不知道那段特朗普家族鸡汤演讲是不是导演刻意为之,但总之要比很多感怀单向度时代的布尔乔亚导演来得更冷静

 5 ) 常怀感恩 热爱生活

瑕不掩瑜,封神作+1

前面的铺垫有多么漫不经心,后半部分的主题展现就有多沉重

父亲,母亲,外公,弟弟,黑人,群像,人物有血有肉

弟弟的懵懂和不谙世事从一个纯洁的视角看到这个世界,只不过是站在白人角度

黑哥用行为掩饰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导演用力恰到好处,也给了一个从黑哥角度看世界,只不过是黑人角度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外公和父亲都是这样的人,做和父亲一样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既然世界有错,而我吃到了世界的红利,见到了世界的肮脏之后,是否还能热爱它呢?回归现实,我们又怎么不是踏着别人的“尸体”才有今天的地位呢,这其中不乏惋惜之辈,生活的真相就是不公平和肮脏,常怀感恩,常怀善良

本片弟弟的演技对于懵懂和那种纯洁和赤子之心的演绎太过惊艳,选角之灵性,以至于入戏后让观众带入,通过两个孩子的“梦想”讽刺这个社会,明指1980,实指2022+,现在的社会也是千疮百孔,令人唏嘘

此外,这片的音乐水平也极高,各种背景音乐的浅入淡出,起承转合,情感铺垫,积蓄爆发,对叙事和主题深化极大帮助

 6 ) 笔记

一、“世界末日”

里根的竞选宣言,将当时泛滥的自由主义和反基督主义看作是世界末日。

妈妈的最后一句台词,里根当选,核战争就要来临。

格雷在映后补充的,1980年12月约翰列侬遇刺。

以及,新好莱坞的终结。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全面胜利。blockbuster、franchise。

二、格雷的安托万?

格雷有一层自责吗?

黑人小男孩被塑造得如此善解人意和理想化?至少是白人视角。

格雷是父亲。他似乎永远处理不好/一直在处理父子关系。但也正是如此,他的父子关系展现得很真诚。

还是只想用儿童视角来看这场转变。

外公的独特性、小时候感觉的独特性(比如那一场睡梦中梦到外公讲的他妈妈的经历;爸爸要打人。声画的处理很有童年感。)

他眼中的妈妈很奇怪。“犹太妈妈”是一种刻板印象吗?

三、结构性的经济问题

一切种族的问题都是维护经济利益。在美国应该可以如此说。80年代的rich要求至少也是这般被满足的。

想要通过格雷来看好莱坞和美国。

电影很复杂,似乎是越细细品味越有趣。

我处理不好新旧保守主义背后的逻辑,所以1980年的转变如此深刻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这40年里发生了什么?

格雷是位知识分子。

他给出的回答是,将当下的美国问题追溯到80年代。的确,从80年代起,美国主流一直是新保守主义,彻底扭转了。但或许正是因为曾经反文化运动走的太远,反弹如此之大。

平等与自由竟然产生了如此的矛盾关系。(右翼的逻辑:经济自由=维持等级秩序;削减政府权力/防止专制=维护州权=让州自己决定种族、性别、堕胎权=继续保守、不平等)

但是格雷的起点还是对的。我觉得更为有趣的地方是一家子人如何从最初被排除的犹太人成为了排除黑人的白人;他们如何从反对里根中走向了培养里根的小粉红。格雷不想批评他们虚伪,他似乎在同情,同情他们被裹挟在这一浪潮里,其背后的动力是经济、精英,剥削多数人来达成少数人的目的。所以他塑造的外公、爸爸会很诱人。他通过儿童的视角让这种矛盾合法化,而且让他们被展示得不充分,从而有可想象的大量空间。

还有充斥全片的火箭。

格雷藏了好多东西。后来再看《星际探索》,其中的设计真到位精准。尤其是有关政治经济的东西。他没让他的电影失控,可能那几次小孩的情绪是失控的。但是他似乎还没有把自己完完全全不加掩饰地展现出来。

 短评

与无谓的社会反思都无关,格雷拍下了一种敏感,以一个孩子出发,看到敏感如何从抽象变成形状,发展成听觉、颜色和话语,所以直到最后,我们才看到格雷的标志性蓝色从男孩的画笔中溢出到影片本身,笼罩天空,这是脆弱的逃逸线。

5分钟前
  • TWY
  • 推荐

堪称世界末日级别的灾难剧本,人物糊作一坨,故事莫名其妙,感情别扭的一本流水账,詹姆斯·格雷到底在拍什么啊?哦,原来是拍给他自己看的回忆录啊,那没事了,打扰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业内知名的「高智商」导演代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说他小时候智力不够的台词,想必在拍摄的时候,格雷应该有种打脸了全世界的快感吧。

6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较差

格雷的片子还是喜欢不起来,虽然这部私人化的比星际探索迷失之城更容易有感一些,全片儿童眼中的阶级、种族、移民、艺术等问题,平平淡淡,因人而异自我感动吧,最后他爸想挑起祖父引导家族的重任实在不太行啊,安东尼老爷子公园长椅那场戏最好

9分钟前
  • mills
  • 还行

Cannes75/ 《童年的你》,满屏窒息感的故事此刻还发生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里。但真的受够了这样温水煮青蛙的叙事,蛰伏了一个半小时的郁闷才换来最终失败的反击。想要穿越回一些少不经事的日子里,痛骂那些伪善的大家长。两个男孩隔着铁网一幕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世界不过是个巨大的camp。

10分钟前
  • Orisonku
  • 较差

AMC I'm so tired of watching coming-of-age story of middle-class white boys. 你们白男导演除了自己的童年就没什么可表达的了吗??哦,毕竟生活太顺遂了,人生最大的挫折也就这么点破事了,还十之八九是自己造成的。

13分钟前
  • 竹淡刻骨
  • 还行

【C+】怪不得是格雷场刊最高,原来是格雷最差啊😅说是美国童年往事家庭片结果又是小黑传记,来戛纳搁这冲奥呢😅

14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还行

上周刚看完安托万五部曲再来看这种充满中产white guilt的拙劣模仿,实在是对格雷的不公平。另外对于一部少年成长题材,从小演员到父母都带着太强的表演痕迹,让人无法入戏

16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

还行。我主要不喜欢美国电影的那种“触及但又没完全深入问题”的姿态

17分钟前
  • SaynomorE
  • 还行

86/100 关于一个人目睹他身处的政治环境越来越差,并必然眼睁睁看着环境慢慢影响他自己的悲剧性,润都无法润,这不只是美国的困境。关于一个人想要对抗他父亲的失败、想要成为斗士的失败,他看到了自己观念、意识的逐渐苏醒,但无法改变什么,离成为一位反抗者还很远,计算机与太空只是虚空的幻想:一种试图起飞而发现困局与徒劳的末日心理。关于美国梦的暗面、个人史与美国史之间的蒙太奇、美国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与重复。并且,电影更想说的远不是简单指出种族分裂等不公平的社会环境,而重点在于男孩具体的心理症候,其中情绪意味极其复杂。最好的21世纪导演自传电影之一。

20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A. 心中的金棕榈。本以为会是格雷的《甘草披萨》,结果不仅没有任何怀旧滤镜,甚至解构了“美好”本身:既是对美国模范家庭和所谓“开明”形象的颠覆,也是对建立在排他和幸存者偏差上的“美国梦”的证伪。格雷在政治锐度和成长痛感的合一里做到了举重若轻:他轻盈地撕开美好的幻象,又沉重地将它压在一个男孩的身上。从肥皂泡走进世界末日的路上有太多问号,而当结尾镜头如《浪荡儿》一样,在火车轰鸣声中抽离熟悉的房间时,那一半无奈一半执着的“远走”,或许就是名为成长的答案。

24分钟前
  • 双晚
  • 力荐

#Cannes2022 第六场。刚刚看完苦大仇深的《柴可夫斯基的妻子》,这一部简直小清新啊,像是《贝尔法斯特》+《甘草披萨》的混合体,走自传式回忆的路子。这是一个非常美式的“望子成龙”的家庭,通过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之间友谊的发展到渐行渐远,努力地从孩子角度看待种族议题,同时父母与亲子的互动,则将移民问题、种族歧视、学校教育甚至人生实现等诸多议题编织在一起,展现出这个家庭努力融入美国社会、实现“美国梦”的努力与不易。讽刺川普的一段也是令人会心一笑,劳模姐也惊喜客串!小男主的表演非常出色,可惜Jeremy与Anne的角色有点扁平化,其各自的社会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延展。

29分钟前
  • 胖胖Panda
  • 还行

太平庸了…小演员选的也没有灵气

34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还行

还能看到几次霍普金斯

35分钟前
  • Sylevère
  • 推荐

James Gray失手的一部,说是个人经历,但几乎每个角色都走向刻板印象,非常别人嚼过的馍。风蚀残烛的Anthony Hopkins,加上Clash的两首翻唱,勉强补上一星。James Gray小时候确实跟朋友偷过东西,但不是学校的电脑,而是《星际迷航》的飞船设计图,大概价值50美元,被商场保安逮住,后来他爸把事给平了。

36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虽然也还是看进去了,但多少还是有点难以relate。小主角躲在厕所里哭着嘀咕I hate the family的时候,我心中不免疑惑:Seriously?就这?No offense虽然也知道敏感是艺术家可贵的品质,但格雷如果生在咱们这,职业生涯大概已经拍了十部这样的片子了,每一部都沉重到能泪洒戛纳大厅八百回的。

4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又一部写童年经历的作品,虽没获奖也是2022年口碑很高的影片。据说是导演的半自传体,可贵的是编导将孩子之间的事织入了时代、历史背景之中,产生了“以小博大”的思想内核,不容易。老演员霍普金斯演绎的爷爷形象,非常突出。唯一的小Bug是哥哥在家庭中的形象似乎不准确,为突出主角弟弟将他抹得过淡了;对比《亲密》中的哥哥一角色的描写,就可看出高低。

4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讲了很多事情,并且都讲得很好。反感美式政治片的人会不喜欢,但这部处理得非常好。可能是因为有半自传性质。

46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预告片稍带误导性 移民、种族、家庭、教育问题都有所涉及 但叙事上属于东讲一段西讲一段 尤其是开头吃晚餐的戏拍得很奇怪 感觉在硬凹出人物性格 高潮也出现的有点晚 总体就是想表达一些有深度的想法 但拍出来又不够复杂 和《四百击》比差太多了

50分钟前
  • 一桶猫
  • 还行

被各种无语竞赛片炮轰的第二天看到了不错的James Grey 我真就是改不了喜欢英语片(美国片)的老毛病 带着滤镜怎么都讨厌不起来 但种族问题从来都不觉得被说烂 因为我们还生活在恐怖的仇视和歧视中 这一切从未因为所谓政治正确而过去 但喜欢这片的原因还在于 从一个白人的视角剖析了那种面对同伴被当权者“隔离”的无奈和爱莫能助 每个人都被权力链条深深捆绑着 每人能逃脱当权的每一次碾压 这个视角的自反性带给我们的除了对特权二字的无限思考之外 还带来同盟者之间互相理解的共情 但为什么演员名单里没有Johnny的名字(?)4.8/5

51分钟前
  • Sid
  • 推荐

从领悟到人生残酷与不公的一瞬就等于长大了,反之亦然。剧本太牛了,小演员的表演水平可以拿奖。

52分钟前
  • 蓝詹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