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方绣英

记录片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王兵

 剧照

方绣英 剧照 NO.1方绣英 剧照 NO.2方绣英 剧照 NO.3方绣英 剧照 NO.4方绣英 剧照 NO.5方绣英 剧照 NO.6方绣英 剧照 NO.13方绣英 剧照 NO.14方绣英 剧照 NO.15方绣英 剧照 NO.16方绣英 剧照 NO.17方绣英 剧照 NO.18方绣英 剧照 NO.19方绣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9 21:13

详细剧情

  本片记录了湖州织里一位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人方绣英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时光,以及村民们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一些思考

1 一个老人,在最后时光被众人和摄影机观看和凝视,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无法避开镜头,她的尊严和无助被迫暴露在镜头下。

2 唯有慢和长,更能看到本真,所以时间在这部影片尤其重要,它甚至驾驭着空间,决定着怎么拍,而在漫长的时间里,声音是重要的,它让我们与主角,与摄影机一同“在场”

3 这种“在场”是直观,直接的。类比剧情片《妈妈与七天的时间》同样拍摄死亡,摄影机也采用在场,而影像是一种延展和韵律,它没有描写如何母亲死去,而是在夜晚抬着母亲翻山越岭到达医院生产—在医院门口等待—母亲死亡—又翻山越岭将尸体抬了回去。一步一步把观众推到那里去体会生命之重,影像是厚重的,是侧面描写。而这部影片,影像上是直白的,拍到死亡当天在家中人的状态和现场气氛。能感到现场因摄影机存在有一些微妙变化,而摄影机借助的材料就是现场,是现实的现场,影像上直白的处理,是策略,也是美学观念。就像摄影机一直拍摄她的脸。这是不同的两套拍摄逻辑和方式。

4 导演的成功就是在于简洁,叙事结构非常简单,就是家人日常生活与她在病卧在床,家人对她的死亡已经接受,甚至在等她死去,好像她生了一场病,死亡就是她病好的时候。

 2 ) 当我们在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今年8月份,王兵凭借纪录片《方绣英》斩获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豹奖。同时,这也是第一部获得金豹奖的纪录片。

美国《综艺》杂志评价本片:这部电影并非在讲述一个人的生平,也不是探讨死亡的故事。它是死亡本身:那么痛苦、无情,甚至是平庸。

提到王兵的名字观众并不陌生,十几年前他的代表作《铁西区》横空出世,用551分钟展现一个时代的终结。

摄影系出身的王兵,非常擅长运用镜头语言讲故事,几乎摒弃巧妙的故事设计。

他曾说:“我从来不在电影里面制造故事、加强故事,什么叫好看?没有什么好看不好看。一个自然的、相对真实的呈现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人对世界的一个认知,我一直遵守这个原则。”

这样的理念延续到了他所有作品中,但是《方绣英》算是一个特例,因为它的篇幅非常短,但每个镜头都充满着血肉撕裂感,简单而有力。

在《方绣英》中,王兵探讨了一个伟大的哲学命题:何为时间?它以怎样的形式运动?

在《铁西区》里它被演绎成一条铁路,在《15小时》里它是一天的工作,而在《方绣英》中,它变成了一次死亡。在这部作品中,王兵用另类的视觉语言写下了崇高诗篇。

何为“另类”,这也是前文提到的王兵对影像的设计非常与众不同,他的摄像机总喜欢长时间凝视相同的人物以及事物,其达到的效果是让观众感到坐立难安,甚至是生理不适。

比如在《15小时》中,他拍摄工人们无休止的工作环境,镜头极端乏味,除了偶尔出现的缝纫机轰鸣声,整个场景就是死一般安静。这正是王兵所谓的“未经修饰的原始时间。”

王兵对时间的尊重,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电影创作者单纯的创作初衷,而对于《方绣英》来说,他再次找到了最单纯直接的表现方式,因为只有电影才能捕捉到死亡的真实状态,因为电影是运动的,而死亡恰恰需要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方绣英的女儿是王兵的朋友,当结识了方绣英后他对这个人物很感兴趣,那时的方绣英已经患病,王兵细心观察她所处的生活环境,发觉周围人对这么一位生活在农村、逐渐失智的老人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兴趣。

失去记忆好像是所有现代人的生活特征,人们不再留恋过去的生活,也不再关心他人的生活,只是想着自己如何能多挣一些钱来实现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大部分的人都是漫无目的的四处奔走寻找商机。所以病痛和死亡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只是想尽快的摆脱,好像不再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对生命的留恋。”

因此王兵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素材。他想以此为题材拍摄一部纪录片,影片出现的第一组镜头,就是王兵与方绣英刚刚认识时拍摄的画面。

但因为中途有其它项目要做,王兵的计划暂时搁置了。直到一年后,王兵接到方绣英女儿的电话,才得知方绣英的老年痴呆症逐渐恶化,在她去世前,王兵拍摄了她生命中的最后十日。

在本片中我们看到了影像的另一种可能,它强大、深邃的力量吞噬着每一个人。

电影中的凝视视角如同雕塑般显现,毫无疑问,王兵是在用方绣英的眼睛进行视觉“造型”,就像蒙克所言:“照相机终究不及画笔和颜料——它无法展现天堂或地狱”,对于王兵来说镜头就变成他手中的画笔,摄像机的运动打破了照相机平面语言的禁锢,长期逼视的效果让观众有更多时间思考方绣英这个人,在她背后到底隐藏着一个怎样的人生。

我们总能在电影开头找到眼睛的大特写,比如《迷魂记》、《银翼杀手》,那么你有思考过背后的原因吗?

我们知道电影是每秒24帧的神话,这句话点明了电影产生的物理条件,它证明人类视网膜的频闪造就了视觉滞留。这种停留变成导演的创作屏障,它寓意冷眼看世界,这是电影与观众沟通的一层介质,从片头开始利用影像建立关系,进而达到心理催眠效果。

在《方绣英》中,王兵无数次将镜头对准病榻上的方绣英,他用毫不畏缩,甚至是挑衅性的镜头来捕捉人类生命最后一刻的悲悯、无奈。 “我发现那双眼睛闪烁着一种光芒,在告诉我,我还活着”。

电影中的方绣英,眼眶总是湿润的,还带有一丝疲态。

她的嘴巴要比正常人张得还要大,但是她是失声的,为了表现自己内心情感她不断张开手臂,虽然她的肌肉是如此僵硬,动作也是如此迟缓,但是通过王兵的镜头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生之欲的灵魂。

她的手臂因为肌肉萎缩而变得干瘪,无数条皱纹肆无忌惮地显现出来,像是年轮一般,皮肤形成的沟壑像是生命长河走过的痕迹,那么丑陋,那么脆弱,那么伟大。

《方绣英》对于影像的挑战不仅表现在镜头凝视上,还有其在主题上引发的革命。“创作者需要创造出能够抓住人性的艺术,由生命之血创作的艺术。”而死亡就是一个包裹着鲜活生命的主题,显然,在电影中探讨死亡是触及禁忌边缘。

而像王兵这样真实拍摄死亡过程,无论是对电影中方绣英的家人或是银幕外的观众,他们都感觉到自己被“冒犯”了,因为死亡是极为私密的事情,它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

王兵作为“外人”视角的主观介入,可以说是非常有勇气的行为。最可笑的是,当面对亲戚们的冷漠,王兵的镜头仿佛温暖了起来,那些大特写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一种人道主义关怀,与周遭嘈杂冷漠的环境形成强烈反差。

当然,王兵的勇气是他一以贯之的创作激情所在,从第一部作品《铁西区》开始,他的记录影像就真实的不像电影。

在片中他拍摄男人间脏话连篇的谩骂,每一句都不堪入耳。他们看毛片、泡澡堂子,裸露着身体,虽然镜头遮蔽了一些重要部位,但观众依然可以看到工人那骨瘦如柴的身板,活像一条狗。

王兵没有给观众留有一丝喘息的机会,在工厂外,当人们希望看到一片蓝天时,现实展现给我们的是厚重、凄冷、连绵不绝的大雪,它封存了一个重工业时代的集体光辉。

在《方绣英》中,王兵再次聚焦进一个集体,只不过这次是侠义的家庭,它由两张床和毫无意义的对话组成,这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镜头与空间都被极端压缩。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方绣英是被“囚禁”的,生活对她是不公平的,因为无法移动、说话,她的活动区域被局限在几米范围内,她眼睛所能看到的区域是她认识世界的唯一屏障。在她绝望的目光下,隐藏着生命的律动。

病榻上的方绣英很绝望,不仅仅是生理绝望,还有心理绝望。王兵有意将背景音放大,电视里的偶像剧以及广告语和村民交头接耳的闲言碎语,共同混合成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是不属于方绣英的,她完全被抛弃。

那些村民们围坐在她周围,但谈论的都是如何赚钱,捕鱼,他们不停地抽烟,但没有人真的在意方绣英的身体状况,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电影场景设置在在浙江省一个小渔村,浙江这个被誉为中国鱼米之乡的地方,独占广阔海岸线,丰富的资源滋养着炎黄子孙。但在王兵的镜头下它却如此贫穷、摇摇欲坠、破败不堪,满眼都是灰色。

恰如《铁西区》中那个狼狈、肮脏的重工业基地,它们都曾在中国经济变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电影中小叔子捕鱼的地方不是田园诗般的景点,而是工业建筑物的残余品。这两个生活细节隐喻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变,以及体质对人性的控制。就像王兵在《15小时》中阐述的那样:“这个时代实际上是经济在管理人,靠钱来控制人,而不是权力。”

在观众眼中,王兵的作品一直在关注时代转型,和边缘化的人物生活。

但是对于“边缘人”这个概念王兵并不认同,他认为“用这个词汇去概括这些群体是不恰当的,因为正是这些人,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他们只是普普通通、对这个社会没有影响力的人,或许用“底层人物”更合适一些。但说到底,我们谈论这些人的时候会提及这些词,本身就是不尊重。

王兵的理念与那些企图利用猎奇手法,刻意悲观化处理中国现代社会的导演不同,他是真正尊重人本身的导演,这样的创作精神是如此难能可贵,因为他首先作为一个社会批判者的身份出现,其次才是一位艺术家。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奇遇电影,请勿转载

 3 ) 直视死亡

我是比较喜欢这个视角的,算不上直面死亡,也能算直视死亡了吧。我外公最后的时光也只能躺在床上,眼神呆滞无光,嘴唇收缩漏出牙齿,不能进食,只能注射药水和牛奶,他做不了什么,我们也做不了什么。这种悲伤感是这么的平淡,他并不会突然达到顶点,人们该怎么生活该怎么生活;但它会绵延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我们意识它变化的时候就是界限吧。

 4 ) 真实的目睹一场消音的死亡

在一个小小的放映厅里面,暗暗的灯光,只有我一个人,目睹了方绣英的死亡,一场消音的死亡。 躺在床上的方绣英,只有眼睛还能动的灵活,黑黑的眼珠,好奇又呆滞的看着周围,四周是她的儿女亲友,以及不时来看看的上了年纪的邻里,片里没有人大哭,只很少的人简单的抹了抹了泪,她就一直躺在床上,根据儿女急切的操办着事后的事务,你知道她就快走了。 在我小学的时候,我的爷爷去世了,那时候我们亲人都来了,大家围在一起等了几天,也像影片里似的,更多的都是在料理事务,我并不知道爷爷是何时走的,我们几个孙子孙女只在另一个房间里面聊着儿童的话,玩着儿童的游戏,大人告诉我们爷爷去世了,要我们一边哭一边跪着烧纸钱,我小时候眼泪就是很多的,但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哭,我既不理解人死了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死就是意味着见不到了,但是大人们告诉我哭,而我几岁的弟弟根本就不会哭,他什么也不知道。倒是那些大人们,他们都没有眼泪,他们不会哭,他们忙着料理事务,就算让他们跪在那烧纸,他们也不会哭,小孩子是不明所以,觉得为什么要哭,成年人是早就没有了眼泪。 所以我一直以为父母亲人去世,一定会抱头痛哭,其实成年人都不会,成年人要考虑的事太多了,他们早就把眼泪献给了小时候那无知的年代,因为无知才会流泪,而实实在在的明白,都是沉默着接受的~

 5 ) 路径依赖了,怎么看?

无聊到没法看,虽然我喜欢王兵,只能花五分钟扫完的片子。

在湖州农村里去世的农村妇女,生命中也没有闪现什么花朵,就是临终关怀的全过程,加上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亲属,互相闲聊的镜头,流下眼泪,生命失去。

看了以后当然会引起我自己的回忆,我给老人的送终,但是并不强烈

我在想,和风鸣还有叙事情节,一个老人在一个房间,连上厕所都要记录下来,讲述她在兰州的¥¥故事,然而这部片子只有生命的流失,没有语言。

王兵的沉浸式纪录片在《铁西区》中,让人感到非常惊艳,那已经是多少年之前的事儿了

。这些东西在现代的一些纪录片,比如说前两年出的列维坦,香草,德国的一些纪录片导演沉默之象

,这种东西既重视生命的形式,艺术的形式,也重视内容

,形式和内容必须合一

,但是我理解王兵的是,他作为一个独立纪录片制作者,这件事对于他来说,做完了就是做完了。

所以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看完了也就是看完了。

 6 ) 方绣英:肖像,仪式与法则

《方绣英》2017 王兵

生活即仪式

《方绣英》中的一切都是熟悉的:亲朋好友守望着一张病床,躺在上面的老人即将死去,室内陈设简单又凌乱;湖面上电网的渔船,无论白天黑夜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还有夏日里突然临至的暴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遑论蝉鸣与狗吠……即便隔着屏幕,我也感觉到了这个靠近湖州的小村庄与我自小生活的环境多么相似。即便它在浙北,而我的家乡在浙东,在地图上看虽还隔了一段距离,但里面人的言说方式、举止动作、思想习俗……都是相似的。

因此,观看《方绣英》的我不可能客观,即便王兵在镜头中极大地消解了介入的可能性,将一种原始的纪录感赋予这部带有仪式性的电影。我强烈的代入感表现在如下这些地方:剖鱼的画面让我直接闻到了腥味,落雨的场景中似有潮湿的霉味……我无非将其当成了自小生活的地方,那些人物恍若我的亲戚和邻居,而躺在床上正在走向死亡的则是我的外婆或奶奶。但感伤被强行制止,生活的法则对此做出了拒绝。因此,即便我对电影里的物候感同身受,我却没有触动。闯入这个家庭,又好像置身事外:我只不过见证了一段死亡。

与观众一样,方绣英的家人也在等待死亡的降临。那是漫长的等待,逐渐消磨在稀疏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死亡这样一起严肃的事件都没能赋予它紧致的外衣。家人照旧坐在方绣英的床头谈天,并不时观察她的神情举动,以推测死亡将在何时降临;摆置在墙边柜台上的电视机则一刻不停地播放着嘈杂的声音,家人要么坐在床头将目光投向电视,要么加入谈话,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闲言碎语。死亡的严肃与崇高在日常生活的伟大法则下消解了,甚至从未获得其应有的力量。只有在事情真正发生后,它才获得价值(家人的哭泣)。这无疑消解了无数电影中死亡仪式建构的虚假性,如今,生活就是迈向死亡的仪式本身。

从脸到肖像

三类镜头出现在《方绣英》的室内空间中:从房间这头隔着一米距离拍下的正面群像,和从房间另一头以更远距离拍下的背面群像,以及对方绣英脸的特色。电影中出现在这个狭长居室内的多数镜头都以第一类镜头的方式拍摄,多数情况下镜头是不动的(微晃);只有在方绣英的肢体开始动作时,摄影机才随之移动,细致地探析她还尚有的轻微活动。使用最少的是第二类背面群像,只有一次,它发挥出巨大的情感力量:方绣英真正进入了死亡,原先通过特写拍摄的画面转到了远景的背面群像,并捕捉到了亲人们围着病床哭泣的画面。那是强烈的共情时刻,电影中唯独出现过这么一次。

前面的这组特写真正捕捉到了方绣英迈入死亡的过程:在以极缓慢的速率转动头部后,泪水从她的眼角留下,观众甚至能观察到眼球里布满的血丝,有一种惊惧的神奇,眼皮好像也在此刻将被慢慢合上。但哀恫并未直接发生,如果观众不通过影像的方式被告知这乃是一个人垂死的过程,情感并不会代入。只能说,它更像是一次物理意义上的纪录过程,方绣英的脸因为患病导致的僵化,已经令其不再具有肉体的意义。原本能够显示丰富个性的表情已经僵化,脸被迫转换为肖像。因而,特写即便在死亡的意义上也没能创造出一种动情的情感影像,原因正在于脸的肖像化:方绣英好似戴着一副死亡面具。

表情的这种僵化使得原本鲜活的脸如今被置换为一幅肖像,这使得家人带着侦查的心理将方绣英的脸当成一件艺术作品看待,从而将死亡搁置于一边。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细致地观察在方绣英脸部出现的细微动作(好像在观察一个实验的样本),并推测她的内心活动,据此判断死亡将在何时到来。只有在脸被转为肖像的意义上,这种观察活动才是可能的。肖像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突出了自身的悖论:想在变幻莫测的表情中捕捉住人物的真实个性。在此,《方绣英》给出了肉体如何物化的过程与方式:从脸到肖像,实则是一次死亡。

伟大的法则

我不再能判断这部电影了。这确实是真实的影像,就如同我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与体验到的一样。拿着摄像机的王兵真正融入了这个家庭的生活,他好像处于无形之中,能够让电影中的人好似没有摄影机在身旁纪录的情况下展现着真实的自己,但与此同时,抖动的画面又在不断地暴露出摄影机和吃摄影机者的在场。这种最具自然感的影像确证了王兵拍摄手法的高超,能化万象于无形中,将日常生活的真实本身呈现于观众面前。于其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导演如何在自己的电影中重现这种生活的伟大法则。

这种法则并不复杂或困难,而是需要真正的洞悉力。在《方绣英》中出现的家人围聚床头的多组镜头中,日常生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正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显露着。每个人都随意地展示着自己的动作,发出自己的言语,与此同时相互间还组合成复杂的交流网络——很可能刚刚还在互相交谈的两个人突然间与另外一人交流了起来,或者原本被摄影机攫住的茫然视线突然间不知道移向何处……这是日常生活自身具有的迷茫与疏离,反对着戏剧家们强加在生活表象上的冲突。

日常生活的这种丰富性,我们能够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发现。侯孝贤或许真正洞悉了日常生活的伟大法则,并以搬演的方式将其“还原”在影像中。最好的例子当属《海上花》开场的长镜头,展现出影像的饱和性,而这种饱和性无限地贴近日常生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整个长镜头中,戏剧性没有按照惯常的戏剧逻辑围绕着某个人物具体的动作展开,而是将其四散在每个人物的行动中。画面无中心,每一个人都是自我存在的独立个体,都具有展开视觉焦点的意义,然后相互间还能交织出复杂的交流网。 由此可见,每位想要洞察日常生活的导演都应该看看《方绣英》,从中发现伟大的法则。

 短评

欠雕琢,而且存在用题材来遮蔽自己创作步入模式化的嫌疑,若真是如此,则有些对不起业内和影迷给予他的热情与赞赏。

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影片刚好一半的时候,老人伸手那段,第二次看哭。

11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一条名叫方绣英的鱼,于生命长河中被如露如电般打捞起,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摆盘在床上,供满屋围坐的孝子贤孙三姑六婆亲朋好友松脆聒辣添油加醋咸淡勾芡着相濡以沫

1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看王兵的纪录片,能学会怎么拍故事片。王兵是个天才,而贾樟柯是个误会。

17分钟前
  • 勾靖棋
  • 还行

对于浙江人,《方绣英》超越了电影的意义。

21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disgusting

25分钟前
  • 奥利
  • 很差

电捕鱼是违法的...

30分钟前
  • 凯尔希
  • 还行

洛迦诺电影节。枯燥无味,但是却见到了许多自以为是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35分钟前
  • 落灰
  • 较差

每个人的离开都是一段时间的终结,疾病是侵蚀时间的虫子,它一点点吞噬你的记忆,你的肉体,你的气力,你的呼吸,你的视觉,听觉,味觉,最后一切彻底终止于漫漫黑暗中,世界依旧转动,其他人回复日常生活。

3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太衝擊了!長時間的面部特寫,半張開的口與仿佛凝固的齒,絲絲消隱的生命之光,永無止境的爭論。現場感鮮明,同時內容和拍攝方法的取捨看得到從人性與道德出發的最大考量,這一點最為感觸。BIFF1017CGV센텀시티

40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力荐

观众想看到转折又在等电影结束,家人想老人好转又在等煎熬过去。老人在前景家人在身后;电影在银幕上我们在电影前。老人电影时间互换,家人观众身份互换,房间影厅空间互换;最后摄影机调转位置银幕内外同步。捕鱼与留白稀释道德争议增加平行空间使人抽离视线看到宽广处。电影如同生命既短又长。

43分钟前
  • DR邬梦雨
  • 推荐

【磨金石空间放映】去年年中听到王兵导演拍摄此片的信息,好奇想看至今。看后却有点失望。相比电鱼的闲笔,更想看到更多方绣英老人在家人的冷漠中等死的状态。但片中不是很多,大约只有一半的篇幅。还是素材有限。(有一点疑虑:除了喂水未见喂食,老人是被家人放弃活活饿死的吗?)

44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与《和凤鸣》和《三姊妹》形成很好的对比。原始的生死命题在世俗旁观中的流逝与接力。方秀英的静默目光,与和凤鸣的平和讲述,三姊妹的天然生长,在影像中都形成了超脱于世俗生活的能量场。另外,房间里似乎捕获了一段《星际穿越》相对应的卧床背景音。

48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对于死亡的一次观察,离世之后生活依然继续,最后一天的特写镜头看的心情很复杂 7.7分★★★★

53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这片太可怕了 因为听不懂方言 人多声音杂 完全是靠仅有的英文字幕辨别 跟啃生肉差不多 而且 这电影是真的很闷 没有耐心的人是看不下去的

55分钟前
  • 一静螺旋
  • 还行

看点可能是普通(浙江)人对死亡的普遍性观点吧。而对将死之人本身没花太多笔墨。我记得《我最后的秘密》恰好相反,重点是放在后者的。还有《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是拍着拍着对象就死了,但镜头是直面死亡和死后状态的。可以对比着看。

56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小时候看《红楼梦》,英莲被拐卖后,落魄的甄士隐住到了岳丈家里,曹雪芹写,“渐渐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我之前就一直在想“下世的光景” 是什么样子?在我外公去世之前的那个五一,回了一趟家,见到了癌症晚期的外公,一个月内瘦了一半,当时就是这个形容突然冒了出来。方绣英到后期就是这样,“下世的光景”。

59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王兵这部作品看上去什么也没拍,但实际上复杂到其他人拍不出来:里面有那些人对待亲人死亡的态度(很难说是所谓“冷漠”,而是一种更矛盾的复合体);有恐怕是中国特有的围观评论体的死亡仪式;有方绣英本人弥留之际逐渐失去光芒的漫长凝视;有充满怜悯却又默不作声的镜头……这部电影,就是死亡本身。

1小时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

并不是周遭的人残忍 生命本来残忍

1小时前
  • Virgohi21
  • 推荐

我喜欢王久良的踏实。

1小时前
  • Yuruky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