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课堂

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孙海英  王乃训  韩三明  

导演:李军林

 剧照

一个人的课堂 剧照 NO.1一个人的课堂 剧照 NO.2一个人的课堂 剧照 NO.3一个人的课堂 剧照 NO.4一个人的课堂 剧照 NO.5一个人的课堂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2 20:58

详细剧情

  代课老师宋文化(孙海英 饰),他所在偏远学校,师生曾一度达几百人,但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增多,,学校变得落寞,教师队伍也逐渐仅剩宋文化一人仍坚守教师岗位。新学期将至,宋文化挨家挨户的召集学生上课,结果只来了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还是三个不同的年级,宋文化只能在一个教室给学生们轮流上课。后来学生陆续转学,学校学生仅剩唐明明这一个学生,宋文化依然坚持每天到学校去上课,每天按时打上课铃,按时升国旗,维护着学校的尊严。  教委举行代课教师统一转正的考试,宋文化考试没有通过,被教育部门辞退。教育部门派了一个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过来接替宋文化,这个大学生教了两个星期就辞职了。面对学生唐明明(王乃训 饰)没有老师来教的囧境,唐明明奶奶、村干部、教育局的领导又都轮番上门来做宋文化的工作,希望他能重返岗位,宋文化心里很冒火,他本计划要去广东打工了,面对唐明明可能被失学,宋文化经过思想斗争,还是从去广东路上的火车站又折返回来,重新给唐明明当老师教学。  唐明明奶奶为了感谢宋老师,每天都来给宋老师和唐明明一起送饭,在一个雨天,唐明明奶奶掉进了河里摔伤瘫痪在床,唐明明因照顾奶奶不能来上学,宋老师毅然背着黑板去唐明明家上课,唐明明奶奶没多久去世了。宋文化坚持把唐明明教到了小学毕业,后把唐明明托付给了中学校长,也结束了他30年的教书生涯。宋文化也进城打工了,每个月坚持给唐明明寄来500元生活费,唐明明给宋老师的书信往来中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长篇影评

 1 ) 从留守儿童的教学困境到中国农村的失落 ——《一个人的课堂》影评



最近影视佳片不少,无论是《无问东西》的情怀,还是《奇迹男孩》的温情,抑或《神秘巨星》的励志,都给消费者带来了良好的观影体验。在这些佳片中,有一部制作成本很低却具有重要社会现实意义的电影,在影院拍片竞争中只占到很少的席位,有些城市甚至于没有排片,以至于很多消费者只能通过包场的方式观影,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课堂》。
《一个人的课堂》的主演孙海英是我很敬佩的一名演员,近年来因为某些原因而愈少的出现在公众面前。与同期上映的电影相比,这部电影属于小成本电影,也没有巨星加持,只是讲了一个简单的、窝心的故事。电影开头村长与孙海英饰演的代课教师宋文化的简单几句对话,勾勒出村子内办学的困境。接着宋文化骑着一辆旧却擦的干干净净的自行车行在山里的路上,挨个去学生家里家访,家访的落空以及一名骑着摩托车、将孩子送去城里念书的父亲向宋文化告别既交代了农村教育的困境,也预示了中国广大农村的失落。
在农村劳动人口的外流及乡镇小学撤并的大背景下,宋文化所在的西甲村小学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只来了四名学生,而着四名学生却要分为三个年级。随着电影的推进,这四名学生也逐渐失散,只剩下了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明明。根据妇联2013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有6100万以上的留守儿童。明明是中国千千万万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外出打工的父亲经常面对着生命危险,因为无法安于贫困而出走的母亲,年迈体弱勉强支持家庭的奶奶,只是明明比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更为不幸。童年就没有享受过母爱的明明,又失去了父亲,而父亲做为家庭经济支柱,以成为一抔土的代价换来的不带体温的八万块钱却成为明明和他奶奶未来生活的全部指靠。当明明的奶奶也去世的时候,明明的人生仿佛要彻底暗淡了。
命运总是厚此薄彼。明明丧失的亲情如同当下中国的农村,当下的中国农村正在迅速地衰老、贫瘠、消失。Wenge时期已经摧毁了的农村原始的经济形态在改革开放中并没有获得喘息之机,经济的急剧发展中伴随的集聚效应使得大中型城市仿佛一只永不满足的黑洞,它将农村的劳动力吸进去,将自然资源吸进去,转化成供这个巨大的城市机器运作的能量。当这些劳动力被榨尽最后一点能量时,它就将它们吐出来,仿佛榨油机吐出来的渣滓。这个庞大的城市机器日夜不停地转动,不挺地吐故纳新,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的背后是被使用、被损耗的劳动力,然后这些劳动力变成要被驱逐的“低端人口”。他们靠劳动来养家糊口已是不易,还要治疗长期被压榨积累的疾病。城市需要他们的付出来支撑自己的发展,而被他们留在后面的农村则仿佛失去了生机和灵魂。可是农产品低廉的价格使得农民除了走出去去出卖体力之外,也别无他法。但是这种靠劳动力维系生存的家庭不具有任何抵抗风险的能力,任何的疾病、意味都可能将这个家庭拖入更深沉的黑暗。一个一个农村家庭的失落,是整个中国农村发展的困境。
正如黑塞的《在轮下》所昭示的,时代如同巨大的轮子碾过,追赶不上进程的要么被远远落在后面,要么就被碾作尘土。而中国的农村,在时代巨轮呼啸而至之时脆弱的不堪一击,经济发展的巨大代价压在了农民身上,最终的承受者只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年农民及他们未成年的子孙,由此引来的是农村教育的困境。在阶层逐渐固化的中国,对于底层社会群众而言,教育是实现阶级流动的唯一方式。阶级的分立带来教育的等级差距,这个差距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也不为过。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要么认命一般地让自己的孩子早早辍学重复自己的命运,要么认识到学习才是改变孩子未来出路的唯一方式而拼尽全家之力供孩子去城镇读书,最终留在农村读书的孩子是那群最无奈的孩子。这群孩子的无奈在于他们没有能带他们离开农村的父母,又缺乏最基本的亲情关怀及基本的学习条件。
在《一个人的课堂》里,我们能够有最直观的感受到农村教育环境的窘迫。西甲村小学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软性条件上,都简陋到令人心酸。破旧的小学里只能靠村长砍的竹子来做旗杆,破旧的桌椅是学生端坐学习的地方,年久失修的瓦房顶抵挡不住夏天的暴雨、更低挡不住冬日的寒风。四个学生、三个年级、一间教室、一名老师,粗略算下来宋文化要备十几门课,因为在一间教室上课,只能在一个年级上课的时候另外的学生预习其他功课。可是即使这样的情况下,宋文化还是尽自己的能力去给学生保证体育课和音乐课。也许你可以嘲笑宋文化在升旗仪式上唱的国歌跑调又滑稽,也许你可以对宋文化在教学生乒乓球和跑步训练时的不懂装懂嗤之以鼻,也许你可以因为宋文化居然没有碰过电脑而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你不能否认宋文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和尊重。宋文化的自重、自持、自守一定会给观影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文化上课时一定穿着自己略显破旧却干净的中山装,这是他最体面的衣服。他每天拿着小铁棍敲响一块吊挂的钢板宣称上课的时候,他拿出录音机举行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时,他要求仅有四名学生的班级上课下课打报告时,当他微笑着说“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学……”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名充满工作热情的老师,我们看到了宋文化对仪式感的坚守。如果说农村学生的减少和离开是宋文化的失落,这个失落也是整个农村教育的失落。但是宋文化的坚守,是中国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是对中国教育最后方的坚持。这种坚守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大的幸运,宋文化是以饱满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份神圣的工作,他身上有一种使命感,让人为之动容。
 
国家并没有忘记中国农村教育事业,中国政府颁布很多规定来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但是面对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的巨大差距,政策规定即使得到很好地落实却恐怕无法得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要求代课老师参加考试,通过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否则不能从事教学工作。这样的规定是好的,只是落实到电影背景所在地时,清除掉的可能是热爱教学工作却没条件学习最新的电脑知识的宋文化。政府指派给西甲村小学的年轻教师虽然是正规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可是这样的年轻人又怎么能安心于如此贫困的地方呢?这就形成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这样的困境套在以明明为代表的留守儿童身上,就关乎其命运走向。明明们当然渴望更高的教学质量,但是在现有环境无法吸引更高学历的年轻人来此任教的时候,如何留住现有的人才就成为当地的难题。
中国农村在留住人才方面的无力显示出农村劳动力流失的严峻性。那些留守农村的老年人身体老迈尚需人照顾,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又将孩子托付给他们,必然出现精力不济、对孩子放养的状态。被迫留守的儿童们敏感的内心渴望父母的关爱却无力改变现实,甚至早早地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当农村教育的困境成为现实,就如同剪掉了留守儿童们飞出所在阶层的翅膀,等他们长大也会被困在底层难以挣脱。如今老迈的农村将会更加失落。驱使农村城镇化运动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城市化扩张带来的巨大的土地需求,在此过程中拿走农民的土地换给农民一个楼房和一个身份,同时消解掉了农村的失落,因为农村彻底消失,转换成的是这批新的城镇人口的生计焦虑。这究竟是不是一个解决办法呢?笔者没有答案。唯一肯定的是,中国农村的失落仍将继续,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仍要持续很长时间。
《一个人的课堂》的最后,宋文化在城市里谋到一份清理下水道的工作,他怀里揣着的是明明给他的回信。不幸的明明幸运地遇到了宋文化,这个信仰教育的农村代课老师,于是明明走进了初中课堂,道长且阻,未来的明明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可是,在电影之外,又有多少留守儿童因为学校太远、教学质量太差而永久丧失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的同时,还要忍受饥寒交迫的童年?不禁想到了毕节县自杀身亡的四兄妹,又不禁想到略显幸运的“冰花男孩”。
这是一个物质空前丰富的世界,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生产力。这也是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界,因为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迅速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但是最好的时代也会有暗影,当我们还能发出声音的时候,让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去为被命运地暗影解蔽的人们呐喊几声吧,也许声音微弱,可是声音多了就总会有人听见。当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的时候,让我们为他们做点什么吧,仿佛伸出一只拉他们一把的手,也许力量微弱,可是人多了总能防止他们继续坠落。

 2 ) 《一个人课堂》

昨天晚上看了李军林导演的作品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深深的感动了我的心,是我想起了学生时代,回到了童年农村上学,如同李军林导演的电影里一幕幕画面身临其境的展现在眼前。 电影《一个人课堂》农村教育题材,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的更新,像这种教育题材的文艺片电影真的是太珍贵了,值得大家看,去分享,不管男女老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即使学生,老师,更不能错过这样的电影给大家带来的回味,是金子就会发光,看了你就长知识了。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生活,读书等,都可以通过这部电影了解的明明白白;不管社会怎么演变,永远忘不了生我养我的土地,和土里生土里长的农民,就像李白的诗一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像这部电影《一个人课堂》明明同学他的奶奶一样,为了她孙子能上学,为了感谢宋老师,经常给送饭,一次送饭下大雨不幸被掉到河里,从此奶奶瘫痪……剧情里的故事宋老师对明明的书信里一句话“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这句话提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养育很有责任心,也不短鼓励明明不要放弃学习。

好多学生去城市读书,唯一的明明同学一个留在偏僻穷山沟,宋老师依旧坚守教学,看到这里,你是否会心酸的感受,留守儿童是多么渴望有完整的家,有好的学校,他们需要教育需要帮助……

《一个人的课堂》我认为真的很好,好就好在农村教育题材留守儿童一及孙老师的不离不弃,提现了人民教师的责任心远远大于一切,也发扬了人民教师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这部电影从场景画面讲也很客观现实,农村土房、河水、庄家、还有牛犁地等是我们现在很少见的,还有道具黑板也很现实;从人物角色讲那个明明奶奶、宋老师、明明同学、村长等都符合人物设定,由于时间关系不多说了,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部电影,看了一定收获满满,也许某一个细节属于你或你家的学生等不同的故事。

 3 ) 执着的为着一份责任守护

“朴实,真实,感动,心酸,无奈”看此片的感受。相对于大片的惊魂动魄,宏大场面,这部片子太平和了,像是在诉说家常,却能让人笑着流泪。宋老师执着的守护着为人师的责任为一个孩子上课和《无问西东》吴岭澜那句“救一个是一个”如此相像。一个令人尊重的脚踏实地的老师,影响了这个孩子一生。

留守儿童和农村教育我们无能为力,只是期待能被真实的关注关心。

 4 ) 414观影记

孩子班里组织观看的,应该是包场。导演本人也来到了现场。

留守儿童、代课老师这些都是沉重的话题,感觉主创团队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是迫于现实,有些是囿于能力,挖掘得不够深刻。

宋文化这个角色有点迂腐,有点假。角色设置还是太片面了,人性其实非常复杂。

结尾处的字幕在我看来是为了过审,收得太假,反而有了一定艺术效果

总体而言,还算是合格,对于反映残酷现实题材的影片,我愿意多些宽容。ps.孩子的同学被感动得从头哭到尾,用完两包纸巾

 5 ) 一部尴尬的电影

今天,参加了《一个人的课堂》观影会,观看了影片。

导演在影片结束后,介绍了这部电影的拍摄缘起,以及曲折诞生的历史。真的不容易,用了十几年时间,只为拍摄一部注定不卖座题材的电影,没有情怀和信仰的人,是绝对做不下来的。

但,导演唯独缺了才华。可惜了一个好的素材。

首先,我怀疑剧本的创作,完全是看了两天《感动中国》,然后坐在家中想象出来的。山村、孤寡老人、交通不便、代课教师、清退政策,所有能与留守儿童扯上边的话题,一股脑地往上堆,完全不考虑细节的真实性。比如,片中宋老师的学生高兴,生意做大了,回乡请宋去当会计。试问,除非这个老师能力出众,大隐于市,否则哪个老板会专门请自己老师出山做会计?而宋老师居然以不会数钱,怕数少了为由拒绝高兴。宋老师再怎么没见过世面,不至于无知到连会计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吧!

这部戏与现实最大的出入,便在于人物的心态。现实中,很多边远地区的“一个人的课堂”,老师、家长都盼着教育局撤销教学点,设立中心校。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中,且不说无法得到较好的教育,就连基本的课程都无法开齐。07年,我曾跟着大学老师下乡调研,跑了很多“一个人的课堂”。与那些老师交流发现,他们的教学水平确实非常有限。年轻人还能教点数学英语,年纪大的能做的只是看看孩子了。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毫不避讳地说,三年级以后,学生基本上都转走了,学生总数也越来越少。我说,你伤心吗?她说,不伤心,咱们水平不行,硬把人家留下来,不要耽误人家娃娃嘛。

豆瓣的影评中,有一个写得很中肯,“宋老师只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只为了孩子”。

其次,人物脸谱化。宋老师就是高大全的形象,我们除了听到他面对刘主任的两句牢骚,几乎看不到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尤其是面对家人抱怨时。师范大学生就是反面典型,连说话都要设计成娘娘腔。

请问,师范大学生胡老师离开有错吗?年轻人要在社会上立足,要成家立业,在那样的学校,如何实现?导演,以及其他指责胡老师的人,请不要用道德绑架别人,想想如果是你,愿意吗?

人的内心情感应该是很复杂的,既有崇高的一面,也有卑劣的一面。面对人生的职业规划,宋老师和胡老师的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但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宋老师好像只会为学生、学校担心,完全不理会家人的生活状态,哪怕起码的同情都没有——譬如宋老师接女儿电话的情节,那是导演在搞笑吗?胡老师倒是有内心戏,但只是在宿舍的几个镜头,一带而过,然后突兀地,胡老师就走了。他想到了什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他离开,没有具体交代,只是宋老师念了信中一句“工作和理想环境有差距”,没了。

第三,演员演技真的很尴尬。无论是孙海英的故作木讷,还是其他配角的僵硬表演,让人分分钟出戏。尤其宋老师夫人,那一口地道的京腔,让人恍若置身皇城根下。导演解释说,除了孙海英,其余都是群演。导演,你没说实话!明明和其奶奶的扮演者,都是拍过很多电影电视剧的演员。

其实代课教师、留守儿童的话题并不新鲜。十几年前,张艺谋就拍过《一个都不能少》。片中魏敏芝的表演,毫无表演痕迹,完全本色出演。至今仍记得她初进城,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好奇惶恐的神情。

老谋子的电影,让我明白,主旋律电影也是可以讲故事的。

导演,与其花十年找投资,不如花五年去实地走访,去潜心打磨,去用更高的标准拍摄,哪怕是一部公益片,一部注定不叫座的电影。

人,除了情怀、信仰,还要有才华。

 6 ) 中国人的社会底层,是这样的!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但这句口号大过实用性的话语,迄今为止,依然是句空谈。君不见在国内诸多贫穷山区,孩子上不起学、上不好学、无法上学等现象多如牛毛,让有心人们想拯救都拯救不了。

最近,壹姐就看了一部关于儿童教育问题的电影,名字叫做《一个人的课堂》,豆瓣评分7.1。


令人悲伤的是,这部制作成本虽低却有着现实意义的电影,排片量竟然少的可怜。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西甲村的村庄里,因为村子里的年轻人们几乎都外出务工了,所以西甲村已经逐渐沦为了一个只有老人、孩子和家庭妇女的荒凉之村。

村子荒凉,无疑,教育问题更是令人堪忧。影片开头,就用村长与学校老师宋文化(孙海英 饰)的谈话交代了村子内办学困难的窘境。但值得高兴的是,因为教学质量问题,因为教学资源问题,村里人家越来越多的开始选择将自家娃娃送去城里念书。


这是长辈们重视教育的一种体现,在壹姐看来,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好现象。

但是,有人欢喜,也就有人忧愁。就在这种大量人员外流的境况下,西甲村小学新学期开学时只迎来了四名学生,还是三个年级的。

学校里的唯一老师宋文化只得将孩子们聚在一间教室里,轮流给各个年级的孩子讲课。只是,时光辗转,越到后来,学生也越来越少,直至最后,西甲村小学里只留下了一个名叫唐明明的孩子,他因与家里的奶奶相依为命,没有外出上学的必备条件,所以不得不待在西甲村里继续留守。

西甲村是个落败的小村,西甲村小学更是个落魄的学校。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从软件条件上来说,这所被称为学校的学校,都简陋的令人心酸。破旧的桌椅,四处漏风漏雨的瓦房,就连旗杆都是用村长砍来的竹竿搭建的,看到这种境况,壹姐心里甚是低落。因为壹姐知道,影片中西甲村小学破败的场景描绘,分明就是国内诸多贫穷山区小学的真实写照。


山区里的孩子条件艰苦,上学困难,但出行不便的现实状况又让他们唯有读书才能拥有走出大山的必备条件。所以,在这种地方,宋文化这种坚守到底的老师,就变得尤为可贵。

但作为代课老师的宋文化,还是在一次教师资格考试中落败了。原因是,他因贫穷、因落后、因不会使用电脑最终被教师这个职业所摒弃。

影片中,一场考试严肃而有理有据的将西甲村最后一位老师宋文化开除了,但新调来的有文化、有学识的年轻大学生只在西甲村呆了两个星期就辞职的事情,却像是一个笑话一样嘲讽着我国的教育制度。

西甲村小学只剩下一个学生,西甲村小学却没剩下一个老师。这种悲惨的教育现状不禁令人唏嘘。好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宋文化老师在出门打工和留校教书的选择题中选择了后者。


张艺谋曾经拍摄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孙海英如今演绎《一个人的课堂》,但无论是哪部电影,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令人不得不深思的社会问题——我国的教育现状,远没有我们见到的或想象的那么乐观。在许多像西甲村一样的小山村里,孩子们上不起学,上不了学,无法上学的生活现状比比皆是,而亟待我们解决的教育困境也依然严峻。

看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我们总会期待那位名叫唐明明的孩子因为遇到宋文化老师能够幸运的为自己的将来谋取更多的选择权利,但壹姐更期待的是,看完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善良的人们都能够为了可以燎原的那星星之火,献出自己的一份善与爱!

 短评

感觉电影拍得一般……4星是给山区留守儿童的,因为我去过那里确实很苦。这个电影算是拍得比较现实了吧。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分到了我们村几个大专毕业的年轻男老师。在我们村呆了一年吧,还没等我上3年级,人都全部找找门路,调城里去了。我小学毕业后没两年,我们村连小学都没有了。

4分钟前
  • 王小轰
  • 推荐

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关注

8分钟前
  • 沸沸
  • 还行

评论里戾气太重。确实非方言会出戏,情节有新闻点勾连的痕迹,但我还是看哭了,觉得孙海英那种木硬直憨确实像我那些在出村子里的那些长辈们。而韩三明的脸一出现,会让人想如果换做偏记录形式,统一方言,淡化某些夸张化了的情节,是否影片会更符合导演所期待的那种“克制”,然后给人更多余味呢。

12分钟前
  • 唐棉花
  • 还行

真实,平淡。

13分钟前
  • 伊生
  • 推荐

题材很好,只能说导演水平有限吧,没有拍出该有的感动

16分钟前
  • 食物君
  • 还行

2018开年公益之行

1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教书育人。

20分钟前
  • 春山
  • 推荐

我是同性恋,我不配评价孙老师。祝好。

21分钟前
  • Little Slut。
  • 还行

对不起实在太尴尬了 是演员的演技问题 还是剧情 还是导演的问题 都有吧 节奏太慢 全场就我们俩 坚持看完已经从哈欠连连到怒火中烧了 主旋律也可以讲好故事的好吗 微博上那些转帖的大V一定没看过原片 要不然肯定后悔帮转 别说情怀 情怀不是这样讲的 里面有严重逻辑问题 拿关注当傻子吗

23分钟前
  • Monica大萌子
  • 很差

没有关注度,之前一直以为是一部烂片相十足的影片,意外的是没想到还可以,现在看来还是这种平淡的真情更平易近人。

24分钟前
  • 对你爱不完
  • 还行

看澳网迟了五分钟 配乐响起感觉不妙 以为是艺术片却是公益宣传片 辛苦了 对不起 打扰了 一星给选材的诚意 一星给在中山公园艰难包场的自称导演朋友的女士

28分钟前
  • kt
  • 较差

值得十星。跟先生跑了半个北京只找到一家放映的电影院,很遗憾这么棒的片子几乎没有排片。一直想起过去几个夏天在云南山区服侍过的孩子们,很遗憾跟他们断了联络,也慢慢遗忘了角落里那群留守儿童。希望更多人可以意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愿意摆上自己一点儿的力量~对我来说,就先再回一趟山里开始。

30分钟前
  • 盆本栽栽
  • 力荐

很感恩2018年1月28日组织包场看的电影,和75名大朋友小朋友一起观看了。影片朴实无华,有笑点有泪点。真的觉得自己拥有得太多了,以至于在他们的处境面前有罪恶感。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希望更多关注留守儿童和坚守在山村教师一线的人。

33分钟前
  • 海的聆听
  • 推荐

中途打盹了 因为没有过多动人的剧情和过高对人的美化 这是诚实的 但是对留守儿童的处境 表达得太不够过度了。。 又想起杨改兰 人类的语言的确是无力的

38分钟前
  • 南墙门
  • 力荐

质朴中流露着真情,很感人。真实情感、平淡的叙事,源自社会底层人物,为了生存,为了孩子,为了国家,为了未来

40分钟前
  • 七七
  • 还行

【教育】坚守

45分钟前
  • 爱思考的鸭蛋黄
  • 还行

感觉蛮真实的。乡村代课老师。不愿离开岗位,和《当呼吸化为空气》想到

47分钟前
  • 未经爱与
  • 还行

为题材打四星,中国需要多一些关注现实的电影。从电影本身来看,感觉还是缺点力度。

51分钟前
  • convi
  • 推荐

晚上去看 这种题材的电影不管拍的好不好 传达上的东西就已经赢了PS 上线的影院也真是够偏的==

53分钟前
  • 🎈☁️
  • 力荐

一部表现农村教师的片子,啪啪打脸天朝的教育体制。在天朝,有些贫穷,是你想象不到的。请看过再来评价,不要因为其他原因,来诋毁这部充满诚意的电影!当公知成为贬义词,不知道是社会的悲哀还是个人的悲哀。

57分钟前
  • 墨一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