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2015

剧情片印度2015

主演:伊尔凡·可汗,康柯纳·森·沙尔玛,塔布,内拉吉·卡比,索姆·沙,普拉卡什·贝尔拉迪,什沙尔·夏尔马

导演:梅克纳·古勒扎尔

播放地址

 剧照

罪恶2015 剧照 NO.1罪恶2015 剧照 NO.2罪恶2015 剧照 NO.3罪恶2015 剧照 NO.4罪恶2015 剧照 NO.5罪恶2015 剧照 NO.6罪恶2015 剧照 NO.13罪恶2015 剧照 NO.14罪恶2015 剧照 NO.15罪恶2015 剧照 NO.16罪恶2015 剧照 NO.17罪恶2015 剧照 NO.18罪恶2015 剧照 NO.19罪恶201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7 17:28

详细剧情

  影片由印度的谋杀悬案及调查改编。14岁的花季少女Aarushi,是Talvar夫妇的掌上明珠。Aarushi在深夜被谋杀于自家卧室,惨案发生当晚,夫妇正在隔壁卧室酣睡。除少女Aarushi被谋杀外,45岁的仆人Hemraj Banjade的尸体在很晚时候也被粗心的警察发现。

 长篇影评

 1 ) 本以为是悬疑小说,结果是思想品德教材

      我很少写影评,但我实在是想说几句。
      从看到片名开始,我就一直在等待这家人有多么罪恶,但是到最后也没等来这个反转。这个女孩的结局固然悲惨,但她自己起码要为此负80%的责任。看到很大一部分影评都在谴责这家人的冷漠,资本主义害人啊,我来说说我个人的观点吧——这是一个公主心丫鬟命,贪图安逸和富贵,懒惰等吃现成的,IQEQ有限的矫情的女孩儿。估计写完这个影评要我要收砖头了。
     
       女主一开始在工厂上班,为了涨工资领导工友闹革命,领导已经给她台阶下了,她还要逞个人英雄主义,错误的评估了自己的能力,如果工厂真被这次罢工拖垮了,失业的就不只她一个人了。作为老板的老 Birling只是做了所有老板都会做的选择,没有哪个老板会留这种人,枪打出头鸟换来工厂继续正常运行,辞退了她,也并没有落井下石。工厂是赚钱的,并不是搞慈善的,而且她要求涨工资的理由也并不充分,我觉得老 Birling的选择是明智的。

       在服装店和夫人、女儿相遇这段,女儿的反应过大了,但是女主笑得也确实不是时候,在别人尴尬自尊心受挫的时候在一边笑,这样不仅欠抽而且愚蠢。女儿这时候确实做得过分了,可以说是把对母亲的愤怒转嫁了,可以投诉,但是威胁服装店老板辞退女主太小题大做了,确实是滥用上层阶级特权。以至于电影后面她一副正义凛然的嫌弃和训斥她的父母时,我觉得实在是太恶心了,她好像一直觉得自己正直善良与众不同,菩萨心肠,绝对不会和她父母这样冷漠的资本家同流合污一样。这只是一个和天涯八卦板块扒极品差不多的故事。

       在被服装店辞退以后,她毅然选择了去酒吧做特殊服务。看似被逼无奈,但我一点儿也没有找到理由,她即使找不到太好的工作,但是刷盘子、洗衣服、当女佣这样的工作她真的找不到吗。社会不会嫌弃分母太多,一个饭店服务员曾跟我说过,她从来不怕失业不怕被饭店辞退,因为服务员这个行业遍地都需要,这家不行就换下一家。女主是认字的,但除此也看不出她有什么学历或者技能,如果真的缺钱,完全可以从底层做起,而且她上无身患重病的父母,下无嗷嗷待哺的孩子,身体健康,外形加分,这样的人有什么理由一下子就选择去卖呢。所以这只能说她自愿的,与其让她弯下腰,她宁愿选择张开腿,终于邂逅了多金绅士的女婿。在女婿提供住所和钱已经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她仍然没有找工作,而是专心当起了情妇。女婿对她也算是仁至义尽。分手后,女婿给了她一笔钱,够她支撑到年底。她依然没找工作,也没用这笔钱谋划生计,而是先去海边“疗伤”了两个月(让我想起了认识的一个穷的不行了还坚持去美容院办年卡的人)。你们见过谁失恋就可以两个月不上班的吗。。。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被包养的故事,双方都是自愿,和平分手哦,没有人忘恩负义。
       
       “疗伤”两个月的女主终于又要开工了,回到酒吧重操旧业,又邂逅了在家不受赏识没什么能耐幼稚不学无术的儿子,儿子总是一副全天下没人懂我的样子。在领着出台的女主半推半就的情况下,幼稚的儿子还觉得自己强迫了女主,一直对她充满愧疚怜惜。到最后女主也知道跟他是没可能的,还是带着肚子离开了,拒绝了求婚。这只是个普通的有钱公子不小心把ji女肚子搞大的故事,如果出现在天涯版块,估计大家都不屑一顾。

        后来女主到太太组织的救助会求助,其实被拒绝也并不能说太太有多坏,钱是她的,给什么人是她的自由。虽然她态度在电影中一直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一副资本家的典型嘴脸,甚至对女儿都一样,但这只能说她这人遭人烦不讨喜,是个极品,但是和道德败坏甚至犯罪没半点儿关系。女主说谎在先,一个说谎的人很容易让人觉得她后面说的也全是谎言,而女主自称是Birling夫人,我当时有种她在暗示太太的感觉,可惜太太并没想到这会和自己宝贝儿子有关系,只是本能的生出一种反感。其实从太太的角度看,也能够理解太太不想资助女主:一开始就说谎被识破,除了未婚怀孕以外,没看出任何需要同情的样子,男方给他钱她不要,要跟她结婚她也不要,她自己有手有脚却不工作,张嘴就跟救助站说缺钱花。这样的经历不太符合逻辑,倒像是自己作,反倒让救助会买单的意思,人家并不欠她,比她更值得帮助的人也有很多。

       从上面来看,我觉得女主是个让人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人:有一副好皮相,也懂得利用这点,无奈IQ、EQ都不够用。自尊心强,抗打击能力弱。
        对工作没有判断力:自己不是什么稀缺人才,还敢公然挑衅老板权威,接待顾客时特别随意,一点儿眼力见儿都没有,神游太虚,在人家窘迫时竟然还笑了。
        自视甚高:放不下身段做底层工作,她只能做体面的工作,情愿穿的光鲜亮丽去酒吧卖,这不就是野*鸡吗?就算是卖,在她心里还情愿把这看做是一段美好的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故事,钱也收了,还是纯纯的爱,还要去海边疗伤,真够小清新的。
        最后结尾她选择自杀,前面的故事确实是由前几个人串联起来的,但是哪个也没有逼得她走投无路。曾经两次得到规模可观的分手费,还不算接其他客赚的,这个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肚子的美女,有钱就去海边度假散心,写写日记拍拍照,缺钱就回酒吧重操旧业,怀孕不能接客就跟救助站要钱,这不是作是什么,典型自甘堕落。让我想到那些四肢健全还要在路边行乞,敲车窗要钱,好去买Iphone 6S的乞丐。我想起我朋友的一段话,那个朋友从小就家门不幸,生活拮据,他说他不会去申请贫困生补助,他有手有脚业余还可以去打工,贫困生补助还是让给残疾的同学吧。
       
         其实到现在每个角色都很真实,但是侦探先生从上帝视角来审判每个人,我觉得过于生硬,不是圣母就是罪人,本来看介绍我以为是一部悬疑片,到最后我终于明白,竟然是要给我道德洗脑,而且洗的如此生硬。富贵不是罪恶,贫穷也不是罪恶。富一代也是从穷拼过来的,穷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一定的原因。
       如果打分的话,我打两颗星,一颗给服装布景,一颗给颜值和演技。
       
      

 2 ) 蝴蝶效应还是确定性因果?

今天心情不好,有位顾客过来买东西有点刁难,于是我们吵了一架。这位顾客回家的路上打车遇上堵车,跟司机又闹了矛盾。回到家发生房东跟她讲要涨房租了,又不爽。开车出去路上被人超车,于是一怒之下加速飙车,最终车毁人亡。所以,我有罪,出租车司机有罪,房东有罪,开车超过她的人有罪,大家都有罪,这是不是古尔德(God)想说的话?

问题有三个:

1、每个人都有原罪,于是天下人都得敬小慎微,生怕今天惹了谁不开心做了傻事最后自己要进监狱?

宗教的泛化和人人有罪推定还真是容易啊。今天巴西的一只蝴蝶扇了下翅膀,亚洲产生了风暴导致多人死亡,于是巴西的这只蝴蝶也有罪咯?把相关性当因果来进行推理的话,恐怕世界上没哪个人是没罪的吧。相关性不能推导出因果确定性,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人人都有原罪,于是人人都想要解脱,于是人人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脾气和行为,这没什么大问题,但由此及彼的直接跨越证据链,跨越事实依据,直接产生了罪责,有点过分了吧。这就像说今天你往池塘里扔一个石子,明天他仍一个石子,终于有一天水溢出来了,到底是哪个人的扔石子行为导致了溢出?

2、愧疚本身并没有错,促使其产生愧疚也没问题。问题在于,这么多的互相不连贯的时空内,为什么故事非要以将这些人绑到一起,称之为罪恶之家?

还不是因为原来剧本出来时,最方便的就是对资本原罪和资本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的批判来的最方便么。资本有罪,金钱万恶之源,上等社会冷漠无情,这样批判起来又简单又政治正确,问题是时代不同了。大家都明白资本本身无罪,金钱本身无罪,有罪的是使用的方式和手段,有罪的是将它们用作不好途径的人。

如果一件事情的发生,牵扯到很多人,发生了很多巧合,这会削弱你要阐释的巧合背后的本质,除非这些巧合不得不发生,或者说这些巧合发生在一个较为封闭的时空内,人物不得不做出这种行为。每一个巧合,如果无法因选择而改变,那它就变成了类似宿命的东西,而迫使这些巧合发生的不存在选择的境遇,就是这种宿命性背后的本质,即是什么促使环境成为这样?是什么导致人物没有其他选择?

《心迷宫》里也存在很多巧合,为什么看起来不那么让人不信服,是因为人物处在一个封闭的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非常紧密,他们之间的互相推动是可以被信服的。而且,农村的落后与封闭,使得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事风格是更加固定的,他们并没有多少选择,而且每个人的动机也是由所处的环境和社会伦理的约束所决定的。

我,出租车司机,房东,超车人,如果都变成一家子,你觉得这样的巧合符合封闭性么?如此多的巧合发生在她一个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削弱了批判带来的严肃性和力度。不同时空里发生的故事,每个人物无法判断下一个时空里与女主发生交集的人的行为和动机,我不可能去预判出租车司机的性格,司机不可能预判房东要涨房租会导致她更加郁闷,超车的人可能只是为了赶着回家也不可能预判到她会怒极飙车,除非大家都像古尔德(God)一样是上帝的使者,具有全知全能的视角,可以跨越时空看到女主从被辞退到自杀的整条逻辑链。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因此也缺乏批判。

3、偏向性太明显,反转设置尴尬,行为铺垫不足

女主自己没问题么?刚开始勇敢坚强的,具有独立性和人权启蒙的女主,一转眼变成了缺乏职业精神的女店员,又变成了酒吧厮混的女士,又变成撒谎的女人,又变成不敢面对爱情的怯懦者。这种变化不能说不合理,问题是电影里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描述罪恶之家的每一位,而忘记了铺垫女主自己的行为产生的环境和约束条件。把每一次行为都规则于外部环境而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批判是有力的么?这就好比说一个男人工作不顺利怪公司不给机会,家里吵架怪老婆叨叨嘴,跟朋友创业没赚到钱怪经济形势不好,每天怪天怨地恨父母,这样的人对他人的怨愤显得孱弱又缺乏力度。

另外,古尔德一出场,就很明显的带有一种审判视角和地位。设置一个名字具有极强暗示性的角色,一般被看作是一种讨巧的做法。探长介绍自己的名字时,我瞬间领会了编剧的意图。这是一个上帝视角,他居高临下,洞彻今古。他每一次的询问都带有让人极不舒服的压迫性与敌视感。从人物的真实性角度,我觉得没有人会对一个陌生人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尤其是当人物预判到这件事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时,更会本能的建立回避心理,形成抵抗行为,不应该也无法解释这种自发的赎罪行为,如果有可能被解释,只能被认为是宗教心理的愧疚感已经超越了人物本身的本能驱动。一系列携带明显敌意的询问与倾向性与诱导性很明显的说教,行为与动机更符合古尔德(God)的象征意义,即上帝在人间的使者。他不仅仅是超越了立场,更是明显的打破了因果联系锁链,展现出荒谬的戏剧感而非现实感。

这样的设定太教条,太把人性简单化了。非此即彼的有罪推论和故意设置的反转设定,更加显得这个故事有些简单直接了。

 3 ) 强行道德制高点比强行鸡汤还要恶心

三星。
一部技术上的好电影,无论是台词还是表情,画面还是布景,都算得上经典,但是不妨碍我观影时的极度不爽。
强行道德制高点比强行鸡汤还要恶心。
作为一个长期接触刑法的人,或许我的底线低于常人,又或许我天生就是个冷漠的人,实在无法忍受那个探长无端的逼问和指责。
讲真,除了那个愤青小儿子,这家人谁有错?
大家都是成年人,理应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
这是我唯一想对那些因为对女主的同情转而指责别人的朋友们说的。
我们之所以觉得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反抗强权的人值得钦佩,是因为他们的勇气。明知会遭到打击报复,明知会付出惨痛代价,但是都不能动摇我反抗的决心,这是真英雄。但凭什么因为这些代价就去指责让你付出代价的人,毕竟,天底下我妈就一个,不能逮着人就是妈。所以老板开除带头罢工的工人有什么错?难道还要捧着她呵护她等待她有一天篡权吗?
再说波林夫人,作为一个慈善机构的负责人,仔细申请人信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拨款有错吗?毕竟是女主一开始自称波林夫人,又全程含含糊糊不说清楚情况,拜托银行发放贷款都要求写清楚身份信息家庭背景申请原因,凭什么慈善机构就要免费资助一个语焉不详的人了?诚然她的初心是为了保护愤青的名誉,但是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做英雄做圣人要承担重于常人的责任。
虽然这两个角色最令人讨厌,但讲真其实是最无辜的两个人。
再说那个女儿,搁现在就是《818那个自己长得丑还怪我笑场的作女》的女主角,说白了就是有钱人心情不好作呗,但什么时候作都成罪了?明天警察叔叔就不用学刑法,刷刷北美吐槽君天涯八卦就可以抓罪犯了呢好简单哦。讲点道理好伐。顶天了只能说女主倒霉,但是如果女儿要被指责的话,那我也忍不住说女主你在顾客穿不合适的衣服的时候莫名其妙地笑场(虽然看表情嘴角向下有明显的歧视意味但就算笑场吧毕竟个人习惯不同),请问你的职业素养在哪里?
未婚夫。哇,未婚夫是最可怜也是最可恶的。但对于女主而言,他真的很可怜好伐,谈感情嘛,大家都是你情我愿哪里来的对错,更何况他一开始就是出于善意帮助女主摆脱困境,又给面包又给爱情的,文艺点说,是她深渊里的爬梯黑暗中的明灯,冬天里的棉袄夏天里的雪糕,还不够吗,唯一的错也是他对不起自己的女友好伐啦,就是个渣男,但是对于女主的死亡而言,哪里来的罪啊,给了那么多生活费都够女主去海边散心了,他还要怎么做?女主后面也说了她觉得两个不同阶层的人是不可能结婚的,说明一开始双方都心知肚明不会长久,就是谈个恋爱好聚好散呗,还能咋滴。
终于说到小愤青了,先允许我翻三百个白眼。这就是个有中二病的少年,他爹说的没错,宠坏了。从头到尾都是世界欠我五个亿的表情,喝醉了只会强奸姑娘,出了事不敢正面解决,就他妈是个懦夫,偷钱还有理了手动翻白眼。每一个贪污受贿挪用资金的人都有理由,那又怎样,偷就是偷,女主为了维护愤青拒绝他的钱,也拒绝他的求婚,嚯马上就放弃了,忍不住再翻个白眼,搁现在就是个啃老族,婚前啃父母,婚后啃老婆。一说他就对对对我错了是是是我不对,转个身该怎样还怎样。
再说女主,女主其实没什么错,但是因为评论一堆道德帝键盘侠,把她推到了一个好心还得被指责的地步,和黑粉没什么差别。谁让你带头罢工呢?谁让你没职业素养呢?谁让你想申请资助还不愿意说清楚事情呢?很赞同一个评论,女主和那个未婚夫在一起的时候,从夏天到秋天,她吃得好住得好,为什么不去找工作,未婚夫留了一大笔钱,为什么不趁机离开这里去别的地方找工作,居然还能潇洒地去海边散心,我天如果失恋是放松理由的话大家都不要工作了好吗,讲真我干死干活通宵加班一个月,都舍不得请假去海边散心,可能就是因为没有女主光环吧望天。还有和两个男人的感情纠葛不都发生在宫廷酒吧,从人物对话中很明显能够看出那不是什么正经的地方,不能因此指责她活该,但是总要承担个次要责任吧。
题目为罪恶之家,我觉得很搞笑,真正罪恶的人是那个探长吧。除了愤青之外,其他人哪里来的罪?毕竟不是谁都是圣人,渣也好作也好,哪能随随便便就被拽入罪人的范畴。倒是那个假探长,我不是很确定故事的时间线,只能确定【假探长窥视女主—女主离开—探长翻看日记—探长去波林家中】,不能确定【女主自杀—探长见证其死亡】发生在哪个时候,如果是【假探长窥视女主—女主离开—探长翻看日记—探长去波林家中—女主同时自杀或者之后自杀—探长见证其死亡】,那么只能说这个人翻过女主的日记,知道她的打算,紧接着做的事情居然不是阻止她自杀或者报警,而是去波林家里指责别人享受道德优越感,然后又返回去“见证”女主的死亡,实在是太变态太可怕了,如果见证死亡是在取证之前,那显然他也没有做什么阻止死亡、报警之类的事情,也算不上什么好人,莫名其妙跑到别人家里一通指责让人觉得更不爽。有朋友分析他隐喻见证一切的上帝,我却理解他代表了真相,唯有真相可以拷问人的内心,但是,哪个【真相】会没事主动跑出来质问啊,这样主观又带着优越感的【真相】真是日狗了。
(刚刚跑去看了一圈评论又回来,对探长身份提问下面的那个回答,对GOOLE和GOOLD的解说好赞!所以真的是上帝耶,真的可以有优越感!是我看得不够深入,向上帝道歉。)
我非常赞同有个影评下面的回复,大意是【谴责的不是这家人所做的事,而且在发现无人死亡后不知悔改弹冠相庆的丑恶嘴脸】,没错,这剧里就没什么好人,正是那些冷漠、嫉妒、自私、软弱逼死了一个善良的姑娘,看起来顺理成章,该谴责谴责,该同情同情。
但我就是较真,我就是拒绝强行说教。
这世上有大把大把的正能量,但也有大把大把的冷漠、嫉妒、自私、软弱,难道就因为如此,善良的人就要选择自戕,不善良的人就要选择伤害他人吗?
不是的。
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那些大善大圣,而是因为冷漠、嫉妒、自私、软弱里漏出的一点不计回报的温情,因为面对绝望、困苦、无助时挺起的脊梁。
而这部电影传达了什么?
【都他妈是社会的错】
【坏人弹冠相庆,好人长眠孤寂】
这种说教,我拒绝。

 4 ) 普通爱好者的观后感

潜水豆瓣七八年,从来没有写过一篇影评,因为自己只是一个纯粹的电影爱好者,对专业方面没有什么研究,所以习惯在短评那写几句个人的感想,自娱自乐。而这次看完这部电影感触颇深,有股气在胸口,不吐不快,因此想写下个人拙见,反正在豆瓣上自己是个隐形人,也不会有人看见,权当自己留念吧。专业知识不够,这不是影评,只是一个普通的观后感。 第一次写,没有逻辑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说起来这部由话剧改编的电影,让我联想到了时下热映的《夏洛特烦恼》,虽然是两个极端,但都是由话剧改编,而且电影改编的都非常成功。比起来《煎饼侠》、《港囧》,夏洛特在台词上的逗乐效果显示出话剧的优势,最起码它的台词都是斟自酌句用心写出来的。同样,这部电影在情节的推进和答案的揭晓几乎是靠演员的台词对话,几个演员在一个房间里,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一开始可能不知所云,但是随着探长的慢慢询问,这个故事的全貌也在逐渐的露出原型。从这里想到一些类似的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如月疑云》,都是几个人在一个房间里blablabla的说话,但是却能抓着你的神经让你紧跟他们的对话,层层剥离,最后让你惊奇不已。 也许是大环境的过,在国内很少会看到这样的电影,就算好不容易出来一部,你会发现影城里没有上映,毫无营养的商业片挤满了全部的场次。原因大家都知道,不卖座。本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就很快,压抑,浮躁,坐进影院就想看看喜剧片,哪怕是个垃圾片,也总能让我们笑一笑,但笑完之后有没有思考,那就不管了。而《罪恶之家》这样一部电影,看完后它会触动你内心的最深处,让你很久都沉浸在那种情绪里出不来。本来心情就不好,看完心情更糟,怎么卖座?但是当我们看完后,静下心来想一想,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块柔软处的。作为一个老板,你有没有因为想多赚钱而随意的解雇自己的员工;作为一个自称上帝的消费者,你有没有因为情绪波动不顺心而投诉服务员;作为一个恋人,你有没有因为情欲和懦弱伤了对方的身心?作为一个路人,你有没有因为冷淡和不信任拒绝过别人的请求?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我做过,所以才有感触。这可能就是西方宗教里所说的原罪,因为生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生活的家庭又不信教,所以对宗教信仰一直没有概念。看完这部电影才发现,如果人和人之间没有了基本的信任,不能信任人,只能信任上帝了。影片里的时间是1912年,正如电影里的弟弟所说的,真想让一场战争把他们都带走。而接下来没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这可能是作者给人们的一个警示吧,但联想时下的情形,何其相似。不过有一点还好,我们国人不信上帝,我们信钱,好歹也算信点什么。 电影的前三分之二部分已经把故事讲述完了,我还有点纳闷,那这最后的三分之一该要讲点什么呢?有人说最后的三分之一有耍小聪明之嫌,没有逻辑性,而我却觉得这正是电影的高明之处。随着故事的完结,这一家人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毕竟,这个电影突出的是人性,而我们人性中的黑暗面,又一次展露无遗。在得知没有这个警探的存在,没有女孩死亡的情况下,除了弟弟,另外几人刚有的一丝悔意又一次烟消云散了。他们为自己开脱辩解,就好像这个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而最后如警钟般的电话铃声却又一次把他们送上了审判席。至于他们是否会统一口径为自己辩解,还是始终如一的实话实说,我们不得而知,这也是导演留给我们的一个悬念。人性对错的选择,还是交给人类自己吧。 作为一个严肃的正剧,BBC出产质量是真的高。演员表演的无可挑剔,说到这里插一句,好像里面就姐姐和弟弟还有愧疚之心,可能他们入世未深吧,还没有麻木到冷冽心肠。值得赞叹的是电影的配乐,看这么多电影很少注意到配乐的重要性,可能是在嘈杂的环境中没有细心倾听,而这部电影却一直让我集中注意力,所以发现配乐真的是很赞,感染力超强。 也许有的人纳闷为什么探长会提前知道女孩会喝毒自杀,为什么警局没有这个探长,这个人是谁?看电影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探长的英文名字,他们不知道他是叫Goole,还是Goold,其实正确的名字应该是God,个人猜想。那为什么上帝不救她呢,用里面探长的最后一段话作为答案,也作为结尾。 “记住这一点,还有成千上万个伊娃史密斯、约翰史密斯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期冀和恐惧,他们的痛苦遭遇,获得幸福的机会,都与我们的人生交织在一起。一言,一行,我们的所思所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并非独自生活,而是对彼此都负有责任,如果人类学不会这一点,那么很快,能教给他这些的,就有只有烈火、鲜血和痛苦。” ~~~~~~~~~~~~~~~~~~~~~~~~~~~~~~~~~~~~~~~~~~~~~~~~~~~~~~~~~~~~~~~~~~~~~~~~~~~~~~~~~~~~~~~听说这个叫分割线~~~~~~~~~~~~~~~~~~~~~~~~~~~~~~~~~~~~~~~~~~~~~~~~~~~~~~~~~~~~~~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一个网吧,因为看完后就有了写点东西的想法,就立刻在网吧里哩哩啦啦写了一个小时,第一次写没经验,直接写到了豆瓣的影评里。写好后按了下发布键,悲剧的事情发生了,不知道是网吧电脑浏览器的问题还是网线问题,显示网页错误。。。而自己脑子一热,习惯性的点了下刷新。。。写了一个小时的感想烟消云散了。。。郁闷的自己赌气不写了,但回家后还是觉得应该写出来,观影十几年第一篇感想,留给自己作为纪念吧。

 5 ) 竟然还有那么多人说姑娘活该的

无语了,电影你们都没有好好看吗, 姑娘罢工这件事你们也抱怨, 你们知道欧美如果不满意工资不满意制度甚至不满 意 国 家 都可以提反对意见,可以游行示威。。福利都是自己争取的。不要拿你的思维考虑别人的想法好吗。。。

再说这部电影,主要也不是讨论这一家人犯罪没有,整个电影的主题就下面这段话:

但是你们要记住,外面还有成千上万个像艾娃史密斯和约翰史密斯这样的人,怀抱着希望与恐惧 坚强的活着, 他们锁经历的苦难与幸福 ,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并不是孤独的生活在这个的地球上, 我们有责任相互帮助, 要是人类意识不到这一点, 那么终结的时刻就将来临,那时,我们将会受到战火和鲜血以及苦痛的教训...

在世界上,我们并不是独自生活,而是对彼此都负有责任。这才是电影的主题、电影里面改变一家人,电影外面改变千千万万有良知的人。。。。

这部电影其实想改变这个浮躁的社会,可惜很多人不明白,

 6 ) 熟悉的故事,颠倒的人心

以为是一部悬疑片,所以没有看之前屏蔽了一切剧透。

看的过程中,一种奇妙的熟悉感油然而生。1912年英格兰的故事并不陌生啊,在当今我们的时代中似乎天天都在发生啊!

一边是工人们饥寒交迫,一边是资本家锦衣玉食,哦对了,资本家同时还在政府部门里任职,马上就要晋升爵位——恰恰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了关于中国版爵位的讨论,参见“怎样看张铁林当活佛了”问题下,玄不救非氪不改命的答案)。

一边是贫困者窘迫无助,一边是救助站奢靡骄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贵妇委员会在听证穷姑娘救助申请时的做派,那貂,那咖啡,那烛台,有没有联想起郭小姐的玛莎拉蒂以及其背后的某十字组织。

至于大款包二奶,少女做人流,富二代大闹商业场,公务员——哦不,是参议员——醉酒耍流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打开微博,这些故事,都能够找到原型。

看完了电影再搜评论,知道了这出话剧本来就是英国左翼文艺界的扛鼎之作,自然也不意外了。

真正觉得有意思的是,网上中有相当多的评论认为Eva及其背后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工也是no zuo no die,甚至觉得资本家并没有做错什么,不理解他们为何如此紧张,上帝化身的探长为何要对其无限苛责。

罢工领袖是否应当免于被开除的危险?贫困人群是否应当得到无条件的救助?富家公子是否应当对自己的爱情负责终生?

一百多年以来,无数的社会主义者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对这些问题做出的明确的肯定回答,其影响之大,不仅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中人人平等,劳工神圣等理念成为了不可挑战的意识形态,而即便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政治正确,不得轻易逾越。此片及其话剧的原产地是在英国,即是例证。

但是,2015年,在某具有该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主动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否定回答:罢工头头不开除,怎么保证经营的稳定?贫困少女申请救助时虽然已经身无分文,但明显可以依靠让她怀孕的男人,社会组织凭什么要援助?富家公子和情妇是好合好散的,还给了她那么大一笔青春补偿费,何错之有?

上帝探长如果在东方走一走,估计要被网友骂圣母心吧?

同样的故事,在我们这里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人心。

耗时,只有区区三十年!


 短评

又是一个评论装x犯多如牛毛的电影,打一星exo me?我觉得拍得很棒,剧情在意料之中,但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一系列的事件逐渐划入深渊这一点并不能说不真实。结局卢平教授的一番说教我觉得并不仅是说教,而是想让这家人醒悟去做补救,然鹅到处都是麻木不仁,就像现在的社会一样。

6分钟前
  • launcelot
  • 推荐

原话剧精妙的剧本、对白、场景、悬念,甚至演员的演技,很好的通过电视电影的形式展现,并无限放大其精髓和魅力。故事本身已经通俗而精彩,结尾反转让巧合的剧情披上新意、赋予寓意,看完意犹未尽。只是电影版还是话剧感太强了点,特定场景里意料之中的轮番登场、角色脸谱化都略出戏。

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前半部分非常精彩,人物表现和情节展开堪称完美。但是后15分钟耍小聪明又牵强。我完全看不到Mr. God做这一切的动机,对于电影里的世界,不去救那个自杀的女人,反而去帮那家人做好思想准备?英国电影难得如此不合逻辑,尤其是对于逻辑推理片来说

9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推荐

讲不清谁对谁错。只能说女的作,那一家都太坦诚。

10分钟前
  • LoVe
  • 推荐

上帝来过!

12分钟前
  • 芳心暗许
  • 力荐

简单幼稚得像五四热血青年排的街头剧,为了阶级仇民族恨硬生生拼凑出一个英国白毛女来~

15分钟前
  • 巳注销
  • 较差

伦敦西区三大名剧之一,If you do have fear of God. We are responsible for each other. ,旗帜鲜明的左派观点。不过剧中人物的“罪行”,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简直不是事儿

17分钟前
  • 叶洲
  • 还行

人性如此狡诈,永远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需要偿命,付出惨痛代价的那一刻,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有错。但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自食恶果,而是在决定作恶的那一刻,你已经出卖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走入魔鬼的阵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可惜世人皆无明,永远不懂,审判你的从来都是因,不是果。

18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BBC出品电视电影 改编自已经问世70周年的同名经典话剧 逻辑强大 在步步逼近、氛围紧张的对话中推理出真相 也更加洞悉人性的卑劣 结局设定非常巧妙 对白直指人心 表演堪称完美 体现出优秀的戏剧冲突和间离效果 美指功力深厚 服化道具也都非常精致 年代感和文艺色彩浓厚 令人回味

20分钟前
  • 🥗
  • 推荐

一个轮番打脸的上流家庭故事会,也只有腐国能把耳光pia得这么慢性优雅了。虚虚实实的结尾很有黑色气息,充分满足了我的恶趣味……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就算探长是上帝、却什么也改变不了、真的探长来了之后、又能怎么样呢?两个孩子的反应、对得起自己身为资本家的父亲吗?如果结尾真的探长来了、和大家把酒言欢、那毫无疑问是五颗星...

24分钟前
  • 玛丽莲教父
  • 推荐

一直在疑惑督查到底是什么人,直到看评论说是上帝我才意识到。看来心里没有上帝的人就是真的没有吧。

27分钟前
  • 绒布狗子
  • 力荐

一定要拍成这样吗,我感觉我受了90分钟的教育……

29分钟前
  • 曾良君
  • 推荐

你们曾有过重新一次的机会...

33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明明只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却被那么多人冠上"圣母婊",电影与现实,如此契合的讽刺。我们都不是圣人,每个人都会在有意或者无意间犯错,而社会之所以还能让人感觉到希望,不过是取决于事情发生后,"喝酒庆祝的三个人"多还是"反思弥补的两个人"多。

35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信仰即是苦难人生的底线。

38分钟前
  • 已zhuxiao
  • 还行

本担心过多的巧合与惊人的集中会毁了一出戏,谁料话锋一转,一个不幸的女子变成千千万万个不幸的女子,格局一下子开阔。谁没遭遇过求公义而不得、求爱而不得的时刻,被人无心之失而承受责难的时刻?在那些时刻,我们都成了Eva。Eva成为了受难的象征,就连Eva这个名字也是意味深长的。

41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推荐

人吃人的故事 我们的生命互相交织 彼此负责 没有人可以独活 节奏紧凑 后20分钟更出彩 音乐赞

44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力荐

一气呵成的经典。贪婪,妒忌,色欲,无情,懦弱这累累孽障是重重的石头,一层层压在善良正直宽容的土壤上,那棵绿芽是在上帝的注视下扎入黑土去往天堂的,这是嘲讽悲剧人间的完满的结局。了不起的剧作家J.B.普利斯特利。话剧舞台到大银幕,魅力不减!无耻的人从不知道悔改,TA的内心即是TA的地狱!

47分钟前
  • 小小农
  • 力荐

我认为此片并没有包含太多的逻辑推理部分,“探长”站在道德高点施展威压而推动情节发展,五个蒙太奇,“五宗罪”,通过一个圆桌审判联系起来,不同人物不同阶段的台词变化也很有意思。如果没有最后15分钟,这可能是一部另类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而正因为这15分钟才点明主题:待人以善,与上帝同在。

51分钟前
  • 洛风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