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情人

台湾剧台湾1995

主演:刘德凯,赵雅芝,王思懿,张振寰,李欣,古铮

导演:李作楠

 剧照

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1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2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3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4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5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6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13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14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15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16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17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18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19秦始皇的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20:59

详细剧情

  秦国太子嬴政(刘德凯 饰)幼时在赵国邯郸作为人质,过着辛酸的日子,美丽善良的采药女夏玉房(赵雅芝 饰)对嬴政无微不至,两人青梅竹马,就这样渡过了一段日子。长大后的嬴政回国继承了帝位,阿房也随父亲来到秦国,两人又在秦国重逢。嬴政虽然一心想立阿房为皇后,但是无奈实权在丞相吕不韦(古铮 饰)与母后(李欣 饰)的手中,自己不能如愿。面对其它六国的威胁,嬴政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使秦国兵强马壮最后成功吞并六国,就连阿房的祖国赵国也沦陷,面对国仇家恨阿房对嬴政的爱动摇了。最后嬴政虽然赢得了天下,但也永久地失去他最心爱的女人,只能修建了阿房宫以资纪念。

 长篇影评

 1 ) 美目盼兮,巧笑倩兮

         大一的时候因为重温她的《新白》,发现她在这部电视剧里的扮相特像胡媚娘,于是就关注了这部电视,可惜种种原因只是零星的看了一点但是赵雅芝在里面的扮相真的是太美了,那是刚好在看诗经,读到里面的的一句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时立马想到了她,真是一位很有古典气质的美女。真是南国有佳人,举所世无双。怕是如花美眷,终是抵不过似水流年啊,一声叹息啊~~~~~~~~~~~

 2 ) 你年轻的沧桑

听今何在找来的老歌,有巫奇的《难为男儿汉》,是当年一部很老的连续剧《秦始皇和阿房女》的主题歌,找了很久,居然如此意外地被发现了,惊喜。

假如半生奔走,最后留不住红颜知己为伴,就算手握无边江山也有憾。

只能是歌词吧。江山与红颜,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前者。何况,有了江山便可坐拥佳丽三千,而失了江山的,多半也失了一切。如霸王和虞姬,又如吴三桂和陈圆圆。

那时候真喜欢赵雅芝。没缺陷的柔美,眼神却刚强,又倔。上海滩没看上,我第一次看她是在港版楚留香传奇里头,她演的苏蓉蓉,当场就惊为天人。郑少秋那时候多年轻啊,眼睛里没有后来戏子般的油滑,有的是真情和锐气,绝配。后来放了戏说乾隆,仍是这两人,都老了,看了还是舒服。

《秦始皇与阿房女》,看的人估计不多。是她跟刘德凯配的戏,故事差不多忘了,只记得一个场景: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第一次见阿房女的时候,说,抬起头来。于是阿房抬头,那一瞬真美。赵姬凝视着她,然后用极肯定的语气说,你是赵国的姑娘,我看得出。燕赵的女子不一样,她们的眼里有沧桑。

至今都在想,这样年轻而沧桑的眼睛,是怎么来的呢?

 3 ) 把男女平等的爱情价值观贯彻到底

丁善玺的两个剧

《秦始皇与阿房女》《江湖奇侠传》(小声吐槽下其实名字取的都不算好)

觉得他大概是喜欢作这种英雄美人的故事,英雄也有儿女情长,美人也是有情有义

如果两方立场有别,各自都能站住自己的底线,哪怕不要命了也要保得忠义两全,而不存在什么男女有别,那些个“只有男人才心怀天下,女人的世界就只一个男人”的调调,充其量不过是金庸式的琼瑶而已。金庸比琼瑶高级?笑话


《秦始皇与阿房女》

用了三天时间重新看了一遍……即便用我现在的眼光来看,真要说这剧的缺点也只有一个——剧组没钱

某些台词中出现的bug,我倒不认为是编剧的锅,后期剧本和配音或者演员的口误都可能出现,不过是最后编审的工作人员没有察觉或者懒得改了而已

故事,人设,一点问题都没有,虚虚实实,人情和政治历史结合的很巧妙,某些地方该避则避。历史就要高高在上没有人情味?只有央视或者某些名著中人命只是数字的作品才是正经?我不认同

如果把一页史书上的人名落实到一个人的故事中,怎么就知道人家没有儿女情长过

我个人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实在是没什么兴趣,各种乱乱哄哄,而且人名奇葩难记到跟外国有一拼(哈哈,譬如姓氏流传这个,毕竟已经接受了多少年父系冠姓习惯了……),估计也是太过久远的东西实在是价值观难以统一,小时候看的什么东周列国搞的我又是全程懵逼(譬如很多所谓名人的思想看起来超级的有病,当然现在也能勉强理解说是时代所限了……)

如果不是一个足够接地气,足够符合近现代价值观的偶像剧出来看,我才不想去了解那时候都有些什么人什么事呢。更何况,年代久远,哪儿有什么靠谱儿的史实,倒是演变成传说故事的不少,民间传说这玩意儿,基本上都是体现人民群众美好愿望的东西嘛

随随便便就说人家瞎编的,小说是种什么形制的东西,难道真的不知道?

总之,这是一部我小时候十分喜欢的剧,放到现在来,我也依旧喜欢


历史人物谈了场小儿女的恋爱是拉低伟人们的逼格?我倒觉得如果他们真有机会这么认真的喜欢过一个姑娘,是幸运

编剧喜欢谁,大概率的到我这儿也喜欢,就算是跟编剧一条心了

男主角组:优秀男青年,秦王嬴政,蒙恬,韩非;

女主角组:优秀女青年,阿房,逸云,楚楚(大家cp配的好)

不那么优秀的女中年,秦太后赵姬

配角组:燕丹,王贲,作为剧情的旁观者


到底还是大男主戏吧,整个故事其实是秦王一边谈着恋爱一边夺权亲政

秦王这么痴情一次是不顾大局的降智行为?快算了吧,人家千古一帝就是有自信江山美人都要,为什么要去强行选择,要顾此失彼,要委屈自己去先舍再得?即便真的面临选择,那人家也是高高兴兴的选一样,而不是怕这怕那,丢了哪边都心疼。

或者说是他有魄力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对待爱情,也是如此。人家根本不需要去纠结什么抓大放小……

人家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过一个姑娘,果断的对待的自己的感情,没有半点的犹豫拖泥带水,我觉得十分的匹配始皇帝的人设。

对于自己的情敌们,要说一丢丢吃醋都没有那有点过分,但是更占上风的是什么——哼,果然我欣赏的男人们跟我眼光一样的好;果然我的女人就是这么优秀;不过胜者总是我,别人想插也插不进来。这才叫自信

阿房被很多人喜欢,也不玛丽苏,为啥

人设好啊,美丽,聪明,勇敢,善良,勤劳,还又温柔又可爱(聪明+勤劳应该可以代表多才多艺了)

除了不会武功之外,几乎世间所有的优秀品德都集中在她身上了

其实演员年龄不小了,但是剧中人家也不硬凹什么少男少女的人设,自然也就不至于违和,更何况还有官方滤镜加持

这个姑娘的适配性极高,确实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她不需要什么命中注定的恋人,只要她是单身,就有机会和优秀的男青年相知相恋。如果她喜欢的人不是秦大王,就单纯的嫁个小木匠,也照样把日子过的可可爱爱,做一对美满的少年夫妻。

平头小百姓,政治立场并不左右大家怎么过日子

而秦王没有那么多靠谱儿的桃花,就是因为他的对爱人的要求太高,少年的他会单纯的喜欢上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可是成年后的他,就会要求对方能成为一个靠谱儿的王后——阿房姑娘底子好,综合素质高,所以她既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妻子,又真的可以母仪天下……


蒙恬,我也非常的喜欢这个角色,既然说“也”,是因为我认为到编剧也喜欢他。(表扬一下台视的化妆打光水平,甩华视n条街……张震寰在这里估计是颜值巅峰)

蒙恬的人设很好,文武兼修(哪怕是对照少有的那点史实记录,其实也挺符合的,属于合理发挥),虽是武将,大概他是主角团中心思最细腻的一个了,说是温柔多情也不为过,所以也属他活的纠结……

他对阿房算得上是一见钟情,但更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契合,如果不是阿房早就心有所属,她跟蒙恬的心灵契合度好像还真的更高,所以即便做不成恋人,朋友还是做得的,只不过蒙恬实在是太喜欢阿房,让姑娘不得不紧急划清了界限,发了一张大哥卡

蒙恬会把自己的心事向阿房合盘托出,可以谈自己的理想,还有人生观,阿房是能理解他的人。

作为一个秦国的将军,他把秦国视为自己的祖国和故土。

在蒙恬的心中,秦国属于苦地,是需要先人们努力奋斗才可以活下去的地方。

没有旖旎的风光,秋冬叶落飘零,即便雪景也因为没有山水的衬托而显得单调苍凉。

他受到的教育,是身为武将也该有文人的悲悯之心,不懂文事是为粗勇,容易暴虐杀戮。

阿房是个会带给人快乐的姑娘,剧中的蒙恬和韩非其实都很看重她这一点,都是靠谱儿的情敌(哈哈,毕竟主角们都太优秀,大家表达自己的感情都是干脆利落的)

阿房喜欢的,其实是那个单纯可爱的小木匠

嬴政眼光非常的精准,一眼就能看穿韩非对阿房的心思

韩非也是坦诚:食色性也,大王有此好,我自然也有

不敢跟大王抢女人?这都是一些弱者们的无聊想法,遇到心仪的姑娘谁都是果断出手,秦王也是一样,而他最大的优势也就是占到了先机。

像李寻欢那种,矮油大哥既然你喜欢,我表妹让给你好了——这种男人也是没法儿要(当然了,我也默认李寻欢根本就不爱他表妹)。

蒙恬是大胆表白,只不过被果断拒绝了。

在知道阿房是大王(兼自己好兄弟)心上人的时候,蒙恬也没放弃努力,只不过是后来看到人家俩人确实情深似海自己实在没法插足以后才算是死了心——既尊重自己的感情,也尊重姑娘的选择,这才是对待爱情的正确方式

同样韩非也是如此

他们不会因为情敌是秦大王就有任何退缩,也不会因为对方是好朋友就漠视自己的情感,所以人家即便情敌过后照样是好友,男女不做恋人也能和谐相处,各自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即便算不上大智慧,也都说的上是聪明人

另外还有一点,其实蒙恬和韩非都意识到过,秦王和阿房的身份是阻止他们开心在一起的巨大障碍,从给阿房一个自由快乐人生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比秦王更有优势,只是看阿房会不会放弃嬴政

而一路的故事看下来,其实阿房好多次都想放弃的,她很满足于曾经拥有。除了爱情之外,她还想要另外的天空,可是大王不放弃,他自负自己想要的都能得到,他不接受失去……一个男人对自己这么痴情,是在是不忍心丢下他

只不过最终,阿房到底还放弃了


唯一一个人设偏差非常大的:韩非

剧里的韩非,几乎是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博学,睿智,才艺卓绝,知世故又不世故

剧中的结局其实算是死于意外,运气不佳,遇上了不按常理出牌的庸人,白白送了性命

而最后遗言说的“儒生不容于秦,秦必灭之”还真的是人设很偏了

因为历史上的韩非,他留的那些个著作,怎么看也不是个儒生,甚至说他几乎是站在儒生对立面的人物……可是他的作为呢,又偏偏的很儒生

其实我也觉得就少有的史料看来,韩非是个极其矛盾的人物,他著作的是法家思想,主旋律几乎就是狠狠狠,说白了他绝不是什么淡泊名利的人物

可他的作为呢,各国游历,好像执迷于著书立说,爱搞外交却又不掌实权……如果他是普通舍人谋士也就罢了,多少才能也只可寻求货卖帝王家,可他偏偏又是世子,还是个主张集权治国的人,怎么就不惦记着干脆自己为王……到头来空有才华却被排挤甚至被杀

到底能力才学配不配得上他的地位,谁知道呢?

不知道编剧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对这样一个人物既爱又怕又不懂,

与其保留这么蹊跷的矛盾点,还不如干脆换一个人设给他,张冠李戴了郑国渠,让他做成了理工精英男,还让他英俊潇洒似有淡泊,这样让他的被出局有了个更合理的解释——有才无势,无欲无求,然后死于意外


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句话反正我爱用字面的意思,追根溯源的话我也不懂)

在追求阿房失败之后,蒙恬和韩非都有了新的恋情

各cp的结局

蒙恬和逸云:(我小时候就极喜欢逸云,她的光彩一点也不弱于阿房)

两个人假戏做成了真,确实由于立场问题让他俩的感情显得悲情了很多,建立在彼此欺骗基础上的真情,还真是谁也不欠谁

一个秦国的大将,一个魏国刺探军情的奸细,逸云确实没有什么立场说是蒙恬欺骗她,可她之所以觉得自己更委屈,究其根本也不过是魏国被灭,等于她是这场感情的失败者

而正是由于彼此欺骗的基础,导致两人虽然都付出了真心,却都不确定对方能有多少实意。

蒙恬对逸云的爱,确实没有他追阿房时候的勇气和坦荡,可他却把逸云当作了自己感情的寄托。

总觉得是剧组后期没钱导致匆匆的结了局,很多事情都没有交代清楚,尤其是这一对的结果,是终成眷属,还是相忘于江湖,剧中是不了了之

大概率会变成彼此心头的朱砂痣吧

如果逸云随后退出刺客集团,我也不认为她是因为红鸾星动,而是不想再做政治斗争的工具。曾经的她是为祖国而战,可是她故国的政权确实是不靠谱儿,而没有了背后政权的支持,她再做一个刺客就不再有意义,她就是杀遍所有的暴君,也不能救她的国民

另外,阿房当初在仰秦庐发表的移民交税论,让她意识到秦国的统治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坏,在没有遇到另外一个靠谱儿君主的前提下,她还需要为谁卖命呢

如果她继续做她的刺客,那也真的单纯只是复仇女神的角色,至死方休,这也是她的选择,别人不容置喙

韩非和楚楚:这个韩非,选择了退而求其次,抓住身边可以得到的幸福,纵是短暂,也算是不枉

主角cp,嬴政和阿房

编剧的个人喜好,男主角:只要立场相对,谈恋爱归谈恋爱,照样不耽误我要做皇帝跑马灭了你家国

女主角:谈恋爱归谈恋爱,你的立场我不认同,要么我死,要么你亡

所以他的剧里,阿房选择了自己无谓的死亡,成全嬴政的一统天下;吕四娘无论如何要刺雍正,因为你欠我人命。

关于阿房的政治立场,似乎她并不是一直都特别反对兼并六国,更多的时候是中立——各为其主的战争,谁也不欠谁

作为在秦国的移民,她支持秦国的统治,维持社会安定才是正理

阿房很清楚自己的立场,在她决定踏入王宫的时候,就不再幻想一夫一妻的情爱,如果能做王后,她会尽一个王后的社会责任,如果不能,她也甘心做秦王背后的女人。

至于为什么最后阿房会变成一个坚决的反战派,除了她原本的善良和故国之情以外,大概也是遭遇的一切让她太累了,原本她只是个开开心心要嫁小木匠的可爱姑娘,突如其来的太多变故,让她在各种妥协中被迫成长。亲人、朋友相继离去,重新恢复记忆的她,这时候似乎只剩一个秦王可以依靠,可偏偏秦王此时决定大举开战,要面对更大规模的杀戮,更有她的故国……而就在刚刚,她还是以赵国公主的身份要刺杀秦王;不久之前的她,还幻想着是不是可以带着她的小木匠私奔,让一堆她敬佩着的敌国将军们不再以暗杀嬴政为目标

现实来的冲击太大了,难道她会不知道无论如何也无法阻止秦王?拼命拉过燕丹来做救命稻草,以为再有一个人站在自己这边就可以阻止?终究是避无可避,她彻底的选择了放弃嬴政,让自己变回到曾经那个只爱小木匠的姑娘

尊重历史的角度,如果秦始皇能真有阿房这么一个姑娘做王后,那秦朝估计也不会亡的那么快。既然这个结局不能改,那阿房注定不会留下来。


燕丹的结局:选择放弃与嬴政的友情,明知不可成功,也要回到故国与秦战斗到底

至于历史上的燕太子丹,最终竟然被父所杀,人头送去讨好秦国……如果我是秦王,看到自己好朋友一片忠义最终却落得这么个下场,是该把燕国王族全体埋了

历史上的蒙恬:至少在始皇帝的治下,达到了个人成就的顶峰,而个人声名也算是秦朝统治中的一股清流

王贲:秦国统一后选择功成身退,倒是符合剧中他一贯的旁观者立场


最后,编剧对女性角色的善意,体现在女性角色们互相的善意中

秦太后赵姬

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其实是很多面的,而编剧的主观视角,更多的应该是同情

一个聪明美丽却不足够强硬的女人,能够周旋在那么多利益集团中间且不被架空,说这个女人蠢谁信啊

要说情感纠葛,谁能说一点都没有?而至于能有多少,只能用人之常情来脑补了。

所谓的“秽乱后宫”不过是封建卫道士们的说法,把无视女性的生理需求当作了理所当然。

跟吕不韦的关系能叫“私通”?人家不过是正常的再续前缘;跟嫪毐算是“淫乱”?尽管嫪毐这货的名声确实是烂,但是从秦太后的角度,人家还真就专宠,大概性别换个角度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呢,说白了不过是男女的不公平待遇而已,被后世无限度的丑化污蔑,而嫪毐这个人名也确实糟糕。

与吕不韦的关系,华阳太后给予了足够的理解(算是婆婆)

与嫪毐的关系,阿房也给予了足够的谅解(算是儿媳)

在各种宫斗宅斗戏盛行的现在,冲这两点,足以令人欣慰

做女人难,一个前夫,一个现任,一个儿子,我相信她对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真情,可是回报呢?吕不韦无论哪方面都是个扑朔迷离的人物,嫪毐似乎对她又只是利用,儿子对她甚至充满了怨恨


剧中没能表述完的线,除了蒙恬逸云这一对以外,更有阿房的身世到底如何

前边很多铺垫了阿房绝不是个普通的姑娘,跟长乐公主到底谁是被抱走的孩子,公主死的太潦草,这么一个跟自己长的一模一样的人死去,对她不可能一点触动都没有

甚至性格方面,阿房是外柔内刚,公主则是内外都刚。

职业方面俩人还都致力于炼丹,尽管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追求长生不老就是迷信,可那个历史背景下,大概是高科技的领头羊了。夏家的医术,是顶级的,甚至连阿房的医术也算得上是一流,各种才能也均属顶尖(人文历史农业科技等等),所以她能瞬间由小木匠的媳妇儿变成当得起一国王后并不是开挂的存在。甚至她还早早的订过出海计划,这可不是一个普通小姑娘能有的眼光。


我个人很喜欢的一段台词,那时候很多剧还真是极其的注重男女平等,而剧中韩非对于“爱“”这个字的解释,很唯物主义

爱是个虚字,宇宙间不曾有

父母之于子女

父母若生了男孩,便把他放在床上睡,穿好衣服,把玩玉器

若生了女孩,便放在地上睡,包了小被,给她玩儿纺线织锤

子女一下地,父母便以功利之心,给予不同的待遇,不同的期盼,这何爱之有

以为男女之爱是爱?

一对夫妇求神赐福,妻子求赐百串钱。丈夫笑妻子傻,为什么不多求钱,妻子说,我才不傻呢,如果我们有了多余的钱,你就去找多余的女人了。

夫妻之间,金钱可以改变一切,决定一切,何爱之有

以爱为爱,是虚假之爱,唯有以非爱为爱,才是真实之爱

若真有爱,顺其自然,任其自由。以非爱之行,发挥真爱之心,这才圆满幸福。

睿智是睿智,不过确实难度太大,因此嬴政对他这番言论的评价:你这不是人之非爱,而是非人之爱

所以我才会说:如果蔡明亮对他的小康说,自己比琼瑶小说里的女主角还要执着百倍万倍,我信

 4 ) 《秦始皇与阿房女》

阿房在我心中具有特殊的位置,她的特殊是因为她死了,是自杀。
  一向看不起自杀--其实死真的很容易,死是逃避,而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
  但是有一种自杀却让人敬仰,那就是为国捐躯。

  《秦始皇与阿房女》没有像其他爱情故事那样,从相识开始演,演到彼此产生好感,再演到相恋、热恋,再产生误会,再解释误会,然后爱情受到阻碍,再冲破阻碍……一般的言情剧都是这么演的。而且这个故事如果这么演也会有很多可以演的,也会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但是没有。

  如果这个剧与一般的言情剧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赵雅芝可能就不会接下这个剧了。《秦始皇与阿房女》从第一集开始就是两个相爱至死不渝的有情人分离,为了相守在一起,他们整整奋斗了39集,经历了种种意想不到的误会、痛苦、相思、磨难……到了最后,小政子终于成了秦大王,成了天下的主宰,他们的爱情终于到了苦尽甘来的时候了,他终于可以实践他的承诺,为她盖一座阿房宫,让他爱的她享受人间至高无尚的富贵与尊崇。

  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实现他这个梦想,当他要与赵国开战的时候,赵国民女阿房为了自己的国家,放弃了秦国皇后荣华富贵,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甚至放弃了自己终于苦尽甘来的爱情,虽然知道自己的生命微不足道,根本阻止不了秦始皇的铁骑一统天下,但她还是用自己的死来劝阻。你要灭赵,我就用刀刺入自己的胸膛。

  当时,大家都不当真。但是阿房真的死了。在秦要灭赵前。死在赢政面前。

  如果这个剧最后演阿房当了皇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一个完美的结局是很多港台剧所追求的,也是观众所希望的、期待的。但是没有。这样就等同于其他爱情剧了。我们看一些关于爱情的片子,爱情总是至高无尚的,有些人为了前途、事业等等放弃爱情总是会受到鄙夷。而那些为了爱情放弃荣华富贵的人都被人喜欢,当作榜样,尤其是琼瑶阿姨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一部《还珠格格》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这样的片子很多,多如牛毛,赵雅芝不演。

  阿房死了。很多人说阿房傻,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演,你说她好好的当她的皇后呗,多风光呀。况且她自己也明白秦一统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了,这是历史的进步呀,天下一家了,她又何必分什么赵人与秦人呢?赵国没有给她任何好处,她只是平凡的一个女子。本来她也是要当秦国皇后的,统一与不统一有什么分别呢?

  不,不是的,这是一个赵国平民的气节。赵灭了,我就是亡国奴了,而不风光的皇后!爱情是纯洁的,是高尚的,但是绝不能放弃民族大义来成全爱情!这便是阿房告诉我们的,这便是赵雅芝告诉我们的!前面所有的故事都是为阿房自杀做的铺垫,那么纯真、那么可爱,那么受人喜欢,那么热爱生活的阿房,她--死了--

  看到这里,你是否理解了,赵雅芝说她的愿望是为祖国做些事情,那不是一句虚伪的口号,而是她发自心底的声音!

附我为阿房写的诗:


阿房之死


 
宁愿
他只是那个被人欺负的
 小木匠
虽然常常会遍体鳞伤
我们可以有 简单的爱情
 和简单的 梦想

不想
他是那个异国的
 秦大王
虽然尊贵的高高在上
已不能懂 再雄伟的阿房宫
 也不是我想要的 天堂

我怎能容忍 他率领着
 千军万马
  践踏我的家乡
我怎能坐视 生养我的
 那片热土
  在他铁骑下沦丧

锦衣玉食 非我所盼
荣华富贵 非我所想
亡国之奴 怎能做他国之后?
既然不能 战死杀场
那就在这 让尖刀
 刺入我不屈的胸膛

尽管 我的眼泪
 浇不灭他用战争一统天下的决心
我羸弱的身躯
 也不能把他的百万大军阻挡
“血泪之路 尸骨累累
 多我一个又何妨”

尽管 我的鲜血
 没有足够的影响我爱人的力量
我平凡的生命
 也不能扭转历史前进的方向
明知只是 飞蛾扑火
 也要为我的家国发这最后一份光

但我仍然
 用最后一缕气息
感谢他 曾经
 曾经是停驻在我心中
  最动人最柔软的地方的
   那个 小木匠

 5 ) 记得当时年纪小

应该如何去评价这部电视剧呢,一切还要从邯郸街头那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少男少女说起。那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呵,以至于若干年后回忆起来,只记得那时的邯郸,天是蓝的,水是清的,鸟鸣婉转如歌声,溪流轻快如琴曲。这对异国男女,一次街头偶遇,邂逅了彼此最美丽纯真的初恋。那时的爱情,两小无猜,懵懂而无邪,值得人用一生去回味。

于是,后来的阿房,即使在进宫之后,仍然无法抹去当年恋人的影子,那个整天爱和别人打架的小无赖,那个满嘴嬉笑怒骂的小痞子,那个爱编故事哄她骗她的小木匠,她的文哥呵,她怎么都忘不掉,她怎么能忘掉?好姐妹逸云对她说:“你的人活在现在,可是你的心还活在过去”。她自己也曾经对阿政幽幽地说:“在邯郸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都不曾离开过我的记忆”。阿房一直都在逃避,逃避在她的回忆里,逃避在曾经美好的初恋里。是呀,从她开始怀疑小木匠的身份开始,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一直都不愿意面对,这世上原本就没有小木匠这个人,那不过是少年时代的秦王用来掩饰身份的一个托词罢了。

在华阳宫中的偶遇,让阿房的幻想彻底破灭,“小木匠就是秦王,秦王就是她的小木匠!”,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一时难以面对,只有落逃。直到王贲,蒙恬在阿房家里发现正在“招魂”的嬴政,阿房才有感而发:“想不到他外表上是秦大王,可是却还是一颗小木匠的心。”可见,她心心念念的还是小木匠,那个曾经和她相许白首的小木匠,在阿房心中,那份情窦初开的羞涩,那份海誓山盟的执着,怎么可能轻易忘掉呢?

后来,秦王终于将心爱的女子迎入王宫。可是,太后的阻挠,阿房的逃避,让这本来看似距离成功只有咫尺之遥的一步,又变得何其遥远。原因只有一个,阿房进宫的理由是“炼丹”,而不是成亲。太后拿炼丹当借口,不让阿房越雷池一步;阿房拿炼丹当挡箭牌,试图逃避着这个让她已经觉得陌生的秦王。太后的逼迫,阿房的推托,吕不韦的强势,还有彤大小姐日渐隆起的肚子,让这个还没有亲政的秦王,整天纠缠在这些儿女情长纷纷扰扰中,想来不免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宫闱的阴暗与龌龊终于让阿房不得不选择出逃。在上庸,阿房悲凄地问阿政:“大王,你什么时候才能够放得下,忘了这个不值得你去爱的采药女呢?”她心里含着万般苦楚,却不能诉说,为了大王的尊严,为了自己的性命,她只有离开。如果可以,她希望此生此世都不要再沾惹秦宫,不要再招惹这位秦王。她只希望可以一家团圆,天下之大,有个安身之所。此时的她,已经完全清醒,秦宫这样的地方,不属于她这样善良与世无争的女子,而秦王,也不可能再是当年的小木匠了。当她忍着泪对秦王说出那番话时,她是多么的心有不舍,却又异常坚定:“秦王啊,你身上有太多的责任,太多的事等着你去完成,太多的人等着你去拯救,你再也不能做我一个人的小木匠了。请求你,放下过去,去做一个真正英武的君王吧,把我们之间的过去都忘了吧。”

她不是不希望扳倒坏人,替枉死的人申冤,只是,连她都明白,当时的秦王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还只是个“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都弄不清楚的傻子,连自己的性命都差点断送在异国的疯子”。这样的秦王,她不敢依靠。她心里亦是矛盾的,她希望他只是她的小木匠,心里只装着她,可她又希望他能变成伟大英明的君主,不要只纠缠于儿女私情,而是去心怀天下,惩恶扬善,造福万民。万般无奈,她宁愿选择牺牲自己的爱情,去成全秦王。

年轻的嬴政是可悲也是可怜的。起初,天真的他,只想将心爱的女子迎入他的家,不管那里是三尺茅庐还是一方王宫,他不懂,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后来,他还想施展他的宏图霸业,完成祖先的遗愿,成就万古的功名。或许,他应该也和所有中国古代的帝王一样,做着江山美人二者兼得的美梦。可悲的是,当他还是那个痴情的”小木匠“时,他是没有任何政治筹码去一展宏图的,他只是个整天被人骗来骗去,耍来耍去的傀儡,而当他大权在握时,他失去的也许不只是爱情,还有他自己最初的那份情怀。其实自古,江山美人并非不可兼得,真正不可兼得的,是江山和真情。一旦他拥有了江山,便是美人易得,真情难求了。

结局,着实令人有点看不明白。若说阿房是牺牲自己的性命去成全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恐怕会有很多人不能苟同。但如果说,阿房是为了天下苍生,六国百姓去牺牲自己,更加于理不合,以她的心思,不可能不明白那个时候秦国已是一辆不可阻挡的战车。虽然我相信,阿房绝对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有原则的女子,但我一直都不愿意将阿房升华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大女子”形象。我情愿相信她只是一个小女人,一个只关心着自己爱情幸福的小女子,一心爱着自己的木匠哥,一心憧憬着他们的小家庭。她所有的逃避与牺牲,都只是为了成就她的文哥,为了她心中纯净的爱情,而不要牵扯进任何的天下大义。或许结局可以这样去理解,就像《步步惊心》中的若曦最后离开四郎一样,“你的处事方式违背了我做人的准则,可是我依然爱你,我不能阻止你,我只有选择离开你“。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这个标题不单单是送给那对曾经相恋的少年情侣,也送给所有在年少时看这个故事的我们。

 6 ) 阿房在仰秦庐的讲话

阿房在仰秦庐的讲话体现秦国的社会风貌   那个“寻欢税”应该是忽悠出来的,但是阿房姑娘的那段讲话,打眼一看貌似牛头不对马嘴,其实其中是体现出秦国当时的一些社会风貌的。   秦自春秋始,就有接纳外族的传统。由于秦地处西藩,思想文化相对落后,这么做是为了广纳人才,同时主动同中原的先进文化相融合,以达到提高自身的目的。   秦历代名相不少都是外国人,自穆公时百里奚(虞,穆公用5张羊皮从楚国换来),孝公时商鞅(卫,商鞅的变法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昭襄王时穰侯魏冉(楚),应侯范雎(魏),吕不韦(卫),李斯(楚)。   另外,剧里蒙湉的爷爷,大将蒙骜也是昭襄王时从齐国投奔而来。   秦王政在位的时候,由于郑国以筑渠为名,打探情报为实被揭发(郑国渠显然是名为郑国的人所都建,而且当时不可能有这种称谓,也不可能是韩非所建,剧中这里比较搞笑),秦王便下令驱逐“客卿”。这里的客卿大概指一些来往于列国之间的有文化的人,有的以游说国君为名,有的则成为卿相权贵的门客。   李斯当时亦在被逐之客之列,他可能为了保全自己继续留在秦国,(但同时也对秦国的时局产生重要影响),便向秦王献上了《谏逐客书》。   李斯的文章文采飞扬,在当时与韩非齐名。   《谏逐客书》全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抉提〖“抉提”二字俱应为“马”旁〗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①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②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注释〗   ①搏髀〖音“必”〗:拍着大腿打拍子。髀,大腿。   ②黔首:秦时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首,头。   以下是译文   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士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秦王看了这折谏书以后,一方面非常钦佩李斯的才华,一方面也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取消了逐客令。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①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   楚楚在咸阳酒肆被刁难的时候,那些秦国人敲着破盆瓦罐所奏之“乐”,可能就与此有几分相似吧,呵呵。   另外《廉颇蔺相如列传》(大家应该都学过的)里有“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

 短评

靠,老子当年很感动的。

7分钟前
  • 秋熙
  • 力荐

啊想起来还看过这个。小时候对阿房女最后死了这个情节特别不能接受来着

9分钟前
  • 小西
  • 推荐

他拍这片的时候 我刚好从阿房宫路过。

12分钟前
  • 豆苗﹏
  • 推荐

八肉八丝汤什么的最讨厌了~~~~~~~~~~~~~~~~~~~~~~~~~

15分钟前
  • 卢娜
  • 推荐

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的雅芝奶奶,装纯装到一定纯度可谓境界,这才是老萝莉的始祖。

16分钟前
  • 砚小朵™
  • 还行

赵雅芝和刘德凯哎~很强的组合~受不了里面喊嬴政“小蚊子”,酸死了,而且读音里面也有问题。

21分钟前
  • 星尘战场
  • 还行

童年的美好回忆,在雅芝姐的新白温柔乡里没解脱出来呐,就看到了这一部

22分钟前
  • 丽地呼声
  • 力荐

赵雅芝也曾是我心中的女神。

25分钟前
  • 蘑小菇°
  • 力荐

小时候看过两眼,长大了补剧发现写的好的地方不错,差的地方很雷。最无法形容的就是女主。说她傻白甜吧,她还有些小聪明,但大事上又弱智得不行。说她柔弱吧,她还不分场合胆大包天多管闲事。

30分钟前
  • 苍耳
  • 还行

難道我的童年都在看電視劇嗎

33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还行

小时候经常看的片子,找出来重新温习

36分钟前
  • cozylee有好运
  • 力荐

晕,还有这个。。er pang gong和a fang gong之说流传了挺久。

39分钟前
  • 你以为你谁啊
  • 还行

怎么现在下载不到了?……遗憾……

44分钟前
  • MissWho小亚
  • 推荐

x [赵雅芝]

48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还行

就是因为这部电视剧,我一直以为epang宫念afang宫。。。。

51分钟前
  • 轻罗小扇扑流萤
  • 推荐

当年赵姨已经显老了,不过柔光打得刚刚好 =u= 刘德凯扮演的嬴政好可爱油~整天阿房、阿房的叫~念“呃”的确不好听 =3= 后半部讲到炼丹那里就有点没劲了 =3=

56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推荐

记忆中第一部一集不落追完的电视剧,毫不夸张地说连尿点也舍不得放过,最后一幕看着得到了天下却失去了最爱的始皇帝,在漫天烽火中放走了一对战场上存活下来的小夫妻,心里也不由得涌起无限悲悯~

59分钟前
  • 沁言Sophia
  • 力荐

其实是不会推荐别人看到·~09年重新看了一次,发现剧情太经不起推敲了。可是居然过了将近10年每个情节都记得一清二楚。看来我当年有多爱这部剧了。现在想起这部剧,回味起了童年的感觉,真的好想回到了过去的经历当中~···SIGH~···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

小时候的回忆。我是从刘德凯成为大叔控的?哈哈。里面王思懿真是美死了,活脱脱画里出来的美人。

1小时前
  • 阿诺说
  • 推荐

刘德凯"a fang”的发音对错别论,腔调何其性感魅惑,荼毒了幼小的我。。。

1小时前
  • Jok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