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城

喜剧片美国2023

主演:詹森·舒瓦兹曼,斯嘉丽·约翰逊,汤姆·汉克斯,杰弗里·怀特,蒂尔达·斯文顿,布莱恩·科兰斯顿,爱德华·诺顿,阿德里安·布罗迪,列维·施瑞博尔,霍普·戴维斯,斯蒂夫·朴,鲁伯特·弗兰德,玛雅·霍克,史蒂夫·卡瑞尔,马特·狄龙,周洪,威廉·达福,玛格特·罗比,托尼·雷沃罗利,杰克·莱恩,格蕾丝·爱德华兹,阿里斯图·米汉,索菲娅·莉莉丝,伊桑·乔什·李,杰夫·高布伦,丽塔·威尔逊,费舍·史蒂芬斯

导演:韦斯·安德森

 剧照

小行星城 剧照 NO.1小行星城 剧照 NO.2小行星城 剧照 NO.3小行星城 剧照 NO.4小行星城 剧照 NO.5小行星城 剧照 NO.6小行星城 剧照 NO.13小行星城 剧照 NO.14小行星城 剧照 NO.15小行星城 剧照 NO.16小行星城 剧照 NO.17小行星城 剧照 NO.18小行星城 剧照 NO.19小行星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2 16:12

详细剧情

  影片被描述为“对生命意义的诗意沉思”。故事发生在1955年一座虚构的美国沙漠小镇,镇上正在举办一场年轻天文学家/太空人大会,原本的计划是让来自美国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家长聚集在一起进行学术竞赛并且争取奖学金,但是却意外被即将改变全世界的大事件打乱原来的行程。

 长篇影评

 1 ) 随便记一记

应该是目前看过安德森最好的片子,如果我想拍电影,应该拍这样的电影(比如说让摄像机里只有正脸和侧脸)。 调度和台词的安排太让人惊喜了,超出我的想象力——音乐性非常好。像在看几十年前的大师之作,做足了形式感。 很好奇他的剧本上是怎么写的,在现场是怎么调度的。所有莫名其妙的线索也都收回来了。 故事的主题和绵长的、科学术语性的文本风格让我想到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他的中西部老家。服化道都选择了强烈的usaMCM风格,大量的早期杂志插图(那种受限于印刷成本的媚俗配色和方便画家操作的刻板站位)、西部明信片版画、哈德逊河派、无聊的复古未来主义(考虑剧情,我猜测他指向的是上世纪的美国地摊科幻杂志)、也有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但看他的电影每一部都总有那么些时刻觉得导演是法国人。。。。。 无比清洁的图像风格。只是滤镜太难看。图像相比以前的作品更加突出。音乐做了相应的简化,并且拉得距离遥远(时间和空间),以抵消密集的台词和充实的画面。

结构设计上的瑕疵在我看来有几处可以说道说道,但懒得写了。把那些生涩的地方磨平(比如过于塑料感的影棚沙漠),会是了不起的作品。

世界级问题和鸡毛蒜皮的日常之间的张力的对比再拉大一点会好看。

「我想创作一场戏,所有角色都被温柔而隐秘地带入一生中最梦幻最深沉的沉睡状态。」

「原因是他们共同经历了一场令人困惑且眼花缭乱的天体之谜。一场睡着的戏,一场睡觉的戏。」

然后想起阿彼察邦的采访。emmm如果拍的梦的感觉更浓重一点就好了。我最喜欢最后演员在剧院里装睡那场即兴剧 另外建议他下一部选面部对称性高一点的演员。

and:期待好莱坞有更多印度裔演员 and:看的版本字幕做的很精致 and:美术指导应该找蔡国强和斯塔伦海格,音乐就找jhon adams,用road movie那张专的风格

and:导演好像很中意那个大鹰钩鼻的侧脸

美国人的思维里,枪械果然是用来预防来自军警的骚扰的工具啊

去年我也有关于作家、小说、导演、电影、舞台、画家、图像、照片之间的嵌套结构的创作设想,只是陷入对形式的热情中之后故事写不下去就放弃了。看到他能做成还挺开心的。幸好写影评与创作无关。

 2 ) 《小行星城》:精致的沙漠并非真实的沙漠

尽管《小行星城》在豆瓣上一致差评我还是决定去观看一下,因为我确实很喜欢《法兰西特派》。不少评论认为自《法兰西特派》开始韦斯安德森就开始陷入形式主义的桎梏,但我恰恰被这部作品其中关于报纸这种文学载体的影视化呈现与对于艺术形式的多角度思考所吸引,不论是其中颇有巧思的文本设计还是平面道具设计以及舞台调度的规划,给我的整体观感像是踱步于一位艺术家的个展。一部本应以叙事为导向的电影变格为以参观体验为导向的展览,这种艺术形式的切换在不同观众的眼中确实会存在分化,有人会赞叹与艺术上的形式美,也会有人批评其中刻意的形式主义。

但是我上述关于《法兰西特派》的观点,在这一部作品中却并不那么适用。因为虽然说《法兰西特派》已经在艺术形式上比较刻意为之,但是它的场景主体与它的叙事传达是一致的。相反地,《小行星城》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独特滤镜下的高饱和天空与沙漠。但是在我眼中这个沙漠过于“精致”了,精致到观众难以感受到它固有的炎热属性与沙漠应有的旷野感,仅凭影片中的台词“It's so hot” 和鲜有的几声蚊子嗡嗡声显然不够。我一度很喜欢导演的拍摄美学,但是他此前的作品场景主要是室内或者自然光不强烈的建筑周边,因此这一部非常精致的沙漠甚至有些弱化场景原有的效果,参考荒漠处理的代表作《黄金三镖客》对比尤为强烈。

我也看到相关文章表示布景上的不真实感正是导演暗示戏里戏外的差异,导演本人说,「我们有一个剧本,要演一个虚假的故事,一个在1950年代,虚构的沙漠城镇的故事」。但是以我粗浅的认知,这种处理手法让我对于剧中人物有疏离感,对舞台和真实世界的切换有隔离感,也许对于这个主题我还是更习惯《雨中曲》这种主流叙事风格。“电影中的舞台布景是为了表现舞台的虚拟感”,也许导演是站在更高的艺术高度进行探讨,但显然这种逻辑自洽的理论观众是很难买账的。

此外,剧中大部分人物的相关展开都是非常寡淡的。这也许可以理解为这是导演通过去主题化展现每个个体的平淡生活以传达存在主义思想,但多数人物在影片中的“存在”实在太平淡且重复了,缺少了人物群像应有的个体亮点。并且,如果说是高屋建瓴式的人物群像,那么为什么又在不少角色间穿插情愫交叠,让人物的展开缺乏新意?

总的来说《小行星城》的主题太过于晦涩,通过著名演员的堆积让它看起来像是成熟且专业的商业片,却又在讨论比多数文艺片与纪录片更加缥缈的议题。我依然认为是值得因为其艺术风格和较为诙谐的台词与故事发展去电影院体验的,但是整部电影的感受就像一颗精致的水晶球,在精致的布置外部有一层难以逾越的隔阂。

 3 ) 政治的冷调其实会被古怪的角色与行动抵销,还少不了魏斯安德森该有的可爱

如果说《法兰西特派》用影像致敬了杂志编辑,使其成为一本影像书; 那么,《小行星城》就是用影像致敬了戏剧,那么说很抽象,但是的,这是关于戏剧如何被创造、如何被观看、如何被演出的电影,魏斯安德森一开始就这么说了。

开场在大量魏斯安德森的标志性镜头语言——横向追踪镜头,在强烈风格化的摄影机运动之中宣布,这是魏斯安德森独有的美学电影,而后一一将这部片子的大明星们拉到观众眼前,介绍角色,介绍戏剧,甚至连后续的叙事,都按着剧本结构形式进行。

然后,魏斯安德森说,「我们有一个剧本,要演一个虚假的故事,一个在1950年代,虚构的沙漠城镇的故事」,它可以是舞台剧,也能够是电影,总之,这是戏剧。

于是,戏里与戏外,虚构跟真实的互文关系,是《小行星城》无法忽视的母题,甚至角色间彼此也分不清楚是戏剧设定还是真实自我。

所以,美术布景看起来都是假的,山壁、加油站、巨大洞穴,甚至是外星人,都有着廉价且不真实的奇异魔幻感,而电影的场景能够与舞台剧互通,口香糖彩色的沙漠小镇,一瞬间就能来到黑白相间的纽约。

魏斯安德森这次试图透过真实/虚幻去理解世界,而1950年代的世界,可能是原子弹刚爆炸后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封闭」的,如同「小行星城」一般,遭致军方管控,不能进、不能出,直到确认「安全」。

这可能是某种对于冷战前夕的呼应,保密、防谍,美帝的反共产麦卡锡恐怖主义,似乎成为魏斯安德森在这蜜糖色滤镜故事中,所感兴趣的政治倾向。

但这仍旧是魏斯安德森的电影,百分之百,《小行星城》和过往魏斯安德森的作品同样,分割画面的各自场面调度,仍旧能让这部片子处处充满惊喜。

魏斯安德森的电影永远不会枯燥乏味,它仍旧是奇异美妙的百宝箱,政治的冷调其实会被古怪的角色与行动抵销,然后,它还是拥有魏斯安德森该有的可爱。

事实上,魏斯安德森同样感兴趣的也没变,那份可爱是,他在乎那些丧母后的孩子们的生活,他在乎失去挚爱后的感受,他在乎创作者的创作困境与焦虑,然后我们可以在沙漠中,看见某些西部电影的挪移与致敬,除了经典的对峙之外,也能和角色起舞歌唱。

但是,我还是必须在这篇评论短文说,《小行星城》是属于魏斯安德森的粉丝作品,这并不是一部好认识的电影。

最后,别忘记这篇短文一开始引用这部电影的台词——「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魏斯安德森终于要用粗糙的廉价布景,平板无华的语气催眠观众,去厘清戏剧与真实的关系,或许吧。

 4 ) 看前功课 + 看后感悟|韦斯·安德森《小行星城》一刷观感

「欢迎在我的B站频道,观看《小行星城》的视频版影评,这里为文字版脚本」

别担心,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没有剧透。

主要分享一下看前功课,内容大多来自戛纳首映后的主创采访。

后半部分内容和已经看了的朋友,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观看感受。

Part 1 看前功课

首先,我是「放低期待」走进电影院的。

因为戛纳首映后的媒体口碑实在不怎么样。

我鼓起勇气点开的海外评价都说非常一般。

所以我就抱着再怎么样,也要到大银幕去看一下的心理,买了首周四晚上的首场电影票。

多伦多市区就两家电影院在放,第一天晚上还是满场的,韦斯·安德森铁粉不少。

坐在我旁边的外国小哥,一个人来看电影,差点把自己笑抽了,越笑越夸张那种。

可能是我把期待放的太低,结果出乎意料的好看!

尤其是和很多人一起看,现场的感觉还是挺欢乐的。

所以,我想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看前「放低期待」可能有惊喜!

其次,就是戛纳映后的记者会里,

有提到这部电影的故事将会是一个「三幕剧」+「戏中戏」的结构。

相信看过《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同学,肯定不会陌生。

不同的画面比例,黑白和彩色画面的切换,

用来分割不同的层次的叙事,已经是韦斯·安德森的惯用手法了。

所以我们看前只要做好心理准备,

故事的叙事结构是三幕剧+戏中戏,

电影的「嵌套叙事」会不停的在:

故事的讲述者、戏剧舞台的台前幕后,

以及正在上演的戏剧故事本身之间,来回切换。

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

但是实际观感比《法兰斯特派》要轻松一些,

信息量没有那么大,很多剧情我们都似曾相识,

相信大家看过就知道为什么了!

最后,就是「尽情享受」眼前的画面。

之所以,前面建议大家「放下期待」,

并且提前了解故事的架构和叙事模式,

就是想让大家在观看电影的时候,

可以放下心理包袱,

不用被看似复杂的戏中戏所困扰,

不用纠结剧情的逻辑和故事隐喻。

这部电影汇集了众多明星卡司。

像斯嘉丽·约翰逊(这次终于不是给狗配音了)

玛格特·罗比,汤姆·汉克斯和布莱恩·科兰斯顿,

伊桑·霍克和乌玛·瑟曼的女儿玛雅·霍克

都算是韦斯·安德森电影里的新面孔。

更有我们熟悉的韦斯·安德森御用班底。

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詹森·舒瓦兹曼 Jason Schwartzman

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等等,

以及更多的亚裔和有色裔阵容。

光是看这群大明星和老戏骨,

像念诗一样朗诵韦斯·安德森极其押韵又华丽的台词,就非常享受了。

由于节奏紧凑,人物众多,

每个演员的能分到镜头和戏份不多,实在是看不够。

以及电影只有少量背景和奇怪的鸟有部分有电脑特效。

我们目之所及的电影场景和道具,

都是像舞台剧一样,人工搭建的。

每一个背景板,每一个道具,

都是精心设计和制作的,

韦斯·安德森就喜欢干这个!

所以要说整部电影是眼睛极大的愉悦,

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层次分明的黑白,

高饱和度的糖果色,稳定的对称构图。

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西部小镇,

可可爱爱的路边咖啡馆,

复古加油站和汽车旅馆,

从火车,到自动贩卖机,

每一个场景里的小道具,

仔细看,可能都是彩蛋。

也许是怕大家看腻了糖果色的高饱和度,

中间穿插的黑白场景,

减轻了视觉疲劳的问题。

大家只需要跟着人物,

去经历那些意想不到的剧情,

体验像过山车一样的情绪起伏就好了,

不用太过纠结故事本身。

在我看来,这部《小行星城》就没有一个逻辑主线,

也没有一个吊人胃口的悬疑点或者麦格芬(MacGuffin)。

而是由一连串随机事件组成的。

观看体验比想象中轻松,还是挺有亲近感的。

观看过程中并不会觉得无聊,

电影院的观众们非常享受地

看完了 104 分钟的日常琐碎。

好了,看前功课部分就分享这么多了,

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

能尽情地去享受这部韦斯·安德森新片。

————————剧透线—————————


Part 2 看后感悟

相信看完的朋友们,也许会想,

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演员,熟悉的故事架构,

《小行星城》是不是没有突破呀!

这也是戛纳首映后,

很多外媒影评人的第一感受。

本来特别期待看到一个全新的故事和世界,

结果只是借外星人回应了疫情隔离的故事。

似乎还讲了点「人生大道理」,

什么人生可能本来就没有意义,

每个人都想刷存在感,

就算不明白,也要继续把故事演下去,

没有睡去就不会醒来,等等等等。

整体看下来,我确实也觉得,

韦斯·安德森就是把自己喜欢东西,

一股脑儿地都堆砌在一起了。

首先,就是典型的「天才少年+家庭悲剧」。

这次故事里不仅男主角一家人的儿子,

是个内向害羞的科学怪才,

还聚集了五个这样的奇葩。

他们一起玩背名字游戏的时候,

有种五个 Sheldon 在一起的即视感。

学生们一起搞电台,搞反抗组织,

也是韦斯·安德森电影里的常态了。

在《犬之岛》和《法兰斯特派》里有出现过。

其次,就是家庭悲剧的内核。

母亲三周前刚刚去世,

父亲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孩子们。

一下子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自带悲情底色。

纵观韦斯·安德森自己的成长背景,

喜欢文学和戏剧的怪咖,父母的离婚,

他一直在用电影去重复消解生活困境。

例如以父母分居为背景的《天才一族》,

父亲葬礼后的三兄弟如何《穿越大吉岭》等等。

时间仿佛在韦斯·安德森那里是停滞的,

在他的心理永远住着一个天才少年和一个悲伤的男人,

还有一个无奈的老者——通常是比尔·默瑞,不过这次是汤姆·汉克斯。

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永远有一辆小火车,

满载着他的人物和古怪想法,

穿梭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中。

他的记忆永远停留在十几岁的暑假,

美国军队就是童子军的放大版,

间谍在各个场景里负责搞笑。

《小行星城》西部的核爆实验,

仿佛在为 7 月即将上映的《奥本海默》做预告。

在爱上电影之前,韦斯·安德森先爱上了戏剧。

就像《青春年少》里那样,

他把青春都花在学校戏剧社的排演上了。

在舞台上被演员们包围是他最喜欢的事情。

他的电影镜头和人物表演,

也一直都很有「戏剧感」,

这也是他独特的作者风格。

这部《小行星城》因为整个故事都是在戏剧舞台上发生的,

所以镜头的推拉摇移就更加夸张,也不是导演估计炫技,

而是受到戏剧舞台本身的限制,

拍摄的电影人只能这样去运镜。

人物的趣味性,也来自「扮演」的感觉。

比如西部牛仔就真的像是从西部片里走出来的,

斯嘉丽·约翰逊的角色是一位戏剧演员饰演的演员。

在戏里戏外经历着失败的婚姻和家暴,

也是一个有着悲剧底色的人物。

不过整部电影,导演都没有给我们悲伤的机会,

韦斯·安德森可能会让我们难过一秒,

下一秒就会用诙谐幽默的台词消解掉这个气氛,

回归到日常的琐碎中去。

总而言之,这确实是一部,

韦斯·安德森得,不能再韦斯·安德森的「治愈系」电影。

最后,就是「回应疫情」。

这部电影确实韦斯·安德森是在疫情期间撰写并拍摄完成的。

作为导演,对当下最好的回应,可能就是拍成电影记录下来。

所以,韦斯·安德森让电影里的角色,也经历了一场啼笑皆非的隔离。

经历了认知的颠覆,反抗的斗争,以及重新回归日常的循环。

这期间,戏里戏外充满悲欢离合,有人去世,有人陷入热恋。

好事坏事一起发生,最终一场疯狂之后,一切都回归日常。

尘归尘,土归土,男主角一家人也终于埋葬了母亲的骨灰。

把悲剧化为喜剧,再转化为日常。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其实从来不讲什么人生大道理。

例如寻找自由的《犬之岛》和回归本性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这次的《小行星城》众人合唱「如果不曾睡去,你就不会醒来的时候」

我还是挺震惊的,因为通常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会这样处理台词。

他一般是这样讲道理的——

男演员从台前走到幕后,对导演抱怨还是不明白这部戏,

导演给了他一个嘴巴说,没关系不明白接着演下去就好。

所以,总结下来,

这部《小行星城》玩了外星人梗,

回应了每个人经历的「隔离期」,

以及我们逐渐回归琐碎的日常。

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和历史隐喻,

只是让我们做好随时被颠覆认知的准备,

毕竟外星人、AI技术变革和下一个奇异点。

哪一个先来我还真不知道。

每个人都背负着悲伤和无奈,

虽然不明白眼前发生的事情,

但重要的是演好自己的角色,继续走完余下的人生。

尽情欣赏路边的风景,抱紧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就够了。

这就是我看完《小行星城》24小时后感受,

也许韦斯·安德森就是单纯地想治愈我们吧!

欢迎分享你的观看感受!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我是小玄儿,我们下期再见!

2023年6月25日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ilibili 和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DVD套装收藏

《四月三周两天》导演蒙吉新片R.M.N

《悲情三角》双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男人困境三部曲

《极度空间》|看清「消费社会」的底层逻辑,双12你剁手了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5 ) 转M君:No Comprendo

Asteroid City (5/10 stars)

No Comprendo

Hope I’m not the only one confused after the first watch-through -- it’s one of those movies that require multiple revisits to grasp full comprehension, but unlike Tenet, Asteroid City’s story is perplexing simply for no ground reason. Well I guess you can excavate a few gems from this barren piece of work, including the director stylistic signature, the baffling mixtape of philosophies, and the notably extravagant casting. However, I’ll be blunt, the movie fails as an entertainment, and I didn’t quite enjoy the singularly lecturing tone. Of course it says about something, and I’m sure someone will have the spirit to decipher the film in his analytical video, but the bar is way too high for regular audience.

 6 ) 短评写不下了胡言乱语一下

8。

相比“如果你不入睡就无法醒来”这句话,我更关注的是奥吉在开场谈论妻子时说的“你的时间概念完全扭曲了”。

伤痛总会让我们觉得时间是那么漫长,梦也是如此,那何不期望这种伤痛只是一场梦。丧偶、离异、渴望被关注、事业不得志,一个个带着不同伤痛或烦恼的人因为共同的经历沉入同一个梦,梦醒,对“宇宙的无限”和“生命的意义”的追问仍难有结果,也还是要以全新的姿态去面对现实中的一切和终将重新开始流动的时间。

安德森一如即往的温暖色调、舒适构图、精美布景。从《法兰西特派》的杂志分版到《小行星城》的戏剧分幕,安德森用更极端、更不“电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惯用的分段结构。而因他一再弱化了主线剧情,主题和内容的“虚”成为了其电影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他所创造的一个个童话般的世界,一开始我可以身临其境地去经历故事,到最近的《法》和《小》我仿佛是隔着一定距离去阅读、观看,再自己去创造一个能够沉入的梦,虽仍是一段好的体验,不免也觉得有些可惜。

 短评

很好的游乐园电影,表面缤纷,内里晦暗。不再由中心事件/任务驱动,人物由同一入口涌入,因兴趣发生联结,创造短暂的共鸣时刻,却最终隐形于各自的世界不再产生交集。正如韦斯安德森反复强调的,交流应成为一种本能,但永远不要奢望理解。

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布达佩斯大饭店》后最佳韦斯·安德森。既是对“方法演技”发源地的演员工作室的致敬,更是以50年代在冷战、核子、太空阴影笼罩下的临时虚构小镇讽谕当下后疫情时代所面临的虚无与焦虑(从这点来说非常适合与他基友鲍姆巴赫的那部《白噪音》对照来看)。同样是拿创伤与迷茫和外星人做文章,比《宇宙探索编辑部》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作为创作者也许暂时还不明白自己作品的意义,但必须一直把故事讲下去

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这不是一部安德森电影,而是一种安德森体验。从《法兰西特派》开始,wes就悄然转变为愈发纯粹形式主义,结构的变成细碎的,人文的变成抽象的,弥漫着着“just keep telling the story”的后现代惆怅。但还是不免怀念起《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那个带着本雅明和茨维格气质的、言之有物的安德森

10分钟前
  • Yurixius
  • 还行

电脑特效做的也太他妈细腻逼真了!多少次恍惚以为自己在看的是一部真人电影!这样真的好么?会不会有一天电脑动画就像猩猩一样取代了人类……

15分钟前
  • 别管我了
  • 力荐

美国电影院无字幕看的,没有一帧看明白的。

16分钟前
  • 欢场华佗
  • 还行

舞台下的演员交流暗淡无光,舞台上的演员表演色彩纷呈。用了类似于元电影的概念,将现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还特地让不是本场戏的演员看似失误地走进画框之中,形成间离效果。最后还让男主Augie从台上走到幕后,从角色变回演员,借他的口说出那句”我还是没看懂这部电影“。很多地方的设计都像是在玩3D类RPG网游,分幕相当于关卡,包括原子弹的烟雾等特效上的制作都在向游戏靠拢,尤其是横摇镜头中的丝滑感,不禁让人联想到是观众手里握着一个鼠标在控制主观视角的方向。总体来看还是Wes Anderson最擅长的那一套,色彩搭配丰富,居中构图,小津正反打,画幅变换,以及通过大量的横移镜头将人物放置在同一个平面,还根据人物的位置用上了左右声道。然而导演过于坚持他所谓的风格,以及显摆他在美学上的才华和仪式感,导致剧情支离破碎,没有太多真情流露。

18分钟前
  • 高詩遠
  • 还行

k11 / 第一部大屏幕韦斯安德森,确实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故事结构嵌套了三层,再加上各种设定,确实看得人目不暇接。但个人感觉故事的内核就是一个简单的疫情隔离日久生情,只不过封控变成了外星人的X计划。有意思的是嵌套使得情感交流几乎都通过说戏和排练来进行。例如摄影师和斯嘉丽对窗排练的暧昧情愫;话剧导演与妻子关于关门告别戏份的讨论,也预示了他们关系的破裂(因为演员的出逃,我们实际上没有看到这一幕);摄影师演员和剧作家相遇时打破窗户,和剧中烫伤手其实异曲同工。而最妙的是演员出逃之后,在舞台后场听隔壁片场的演员回忆对白,以此来呈现关于亡妻的怀念。也许对于男主来说,斯佳丽的出现就和外星人一样不可思议吧。最后仿佛大梦一场的结局也很符合人物的状态,不过我不是很理解威廉达福出现的那两场戏,可能解读有所偏差。

22分钟前
  • Dancla
  • 力荐

#Cannes2023-27 结构上十分复杂的韦斯·安德森作品:1950年代虚构的美国西部小镇上发生的外星人降临事件,外面套上纽约剧团和编剧排演本戏的外壳,外面再套上布莱恩·科兰斯顿的广播旁白。卡司阵容是顶配级别的豪华,美术设计是一流的精巧流畅,然而和近年来的韦斯·安德森作品类似,至臻至善的工艺形式早已凌驾于任何情感内核之上。看过之后,就如同本片讨论的主题“生命的意义以及无限宇宙”一般,激情不再,只剩虚无。

26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A-. 真是美丽又悲伤的矛盾体。一方面一如既往地保持形式上的极致掌控,一方面又承认这种维持秩序的愿望在本质上的徒劳:“小行星城”是边界清晰、结构明确的视觉/戏剧空间,但角色戏里戏外始终在接受混沌与未知的考验。也正因此,那些看似随机如万花筒般的情节散点,也恰如其分地排列成一种“后疫情时代”的精神脉络: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的失序?韦斯·安德森的答案是接纳。“你只有睡着才能醒来”,即便生活就像无法理解的剧本,我们作为“演员”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故事讲下去。2023.5.23 Debussy

28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从《法兰西特派》开始,维斯·安德森就像是个病态的收集癖,每个新片就是他珍藏的一个个不同主题的玩具盒。盒子的结构、形式和具体藏品是那么丰富、精致、好看,但这一切又与观众的情感如此遥远。这种收集癖甚至延伸到了电影中明星的堆砌,尽管巨星云集为他作品的市场和电影节铺垫了最安全的基本盘,但仍旧掩盖不住其作品本身的零碎和乏味,最终再次沦为趣味和情怀的橱窗。

32分钟前
  • Peter Cat
  • 较差

一次不知所终的自我指涉,很难继续维护的安德森。戏里戏外的翻转本该消解文本的单面性,但却反而加重了他的呆板,“你不入睡便不可能被唤醒”,然而安德森也没有给我们可坠入的梦。

33分钟前
  • 白斬糖
  • 还行

可以数星星(阵容豪华),也可以看到一切韦斯·安德森作品的特色,比如独特的音乐的使用(从预告片就能知道),色彩主打马卡龙色,情节里布置了大量冷幽默。为了完成镜头和空间的对称感,影片可能搭建了一整座童话似的小行星城。影片形式感很强,结构有三层设计,舞台剧套舞台剧,章节体,每一个章节又划分了若干场景。不过,韦斯·安德森似乎也在玩去中心化,故事没有主要脉络,我一时不知道本片的重点。2.5

37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元素太多了,舍不得放手就变成玩具堆,虽然不是垃圾堆,但也很乱。Roman Coppola的加入帮助了很多但也就到这程度了。如果quarantine在小行星城的时间是三年,大概率人也要全疯掉。

42分钟前
  • 蓝詹
  • 还行

在盧米埃影院奢侈地睡著了

44分钟前
  • AngelXeelaFish
  • 还行

23.6.15 没有预想中那么糟糕但无感也不解。与其说是舞台剧,观感更像是流水线上顺着沿线移动的大小配件,《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时代忧郁和《穿越大吉岭》的葬礼告别元素都在,但绝不是“对生命意义的诗意沉思”。

48分钟前
  • raiNysoul
  • 还行

Literally nothing happened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开始,Wes对于情感的表达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流失,直到小行星城完全消失殆尽。和法兰西特派的观感十分相似,尽管小行星城几乎杂糅了过往所有作品的形式,延续了韦斯安德森式美学却放弃了韦斯安德森式感性。戏中戏中戏抽丝剥茧之后,剩下的只有人到中年功成名就的白男导演的big ego。

52分钟前
  • FerrisBueller
  • 还行

以后还是做艺术指导和搞室内装修吧,咱把电影交给别人拍不好吗?

57分钟前
  • 舒农
  • 较差

视觉上的无限舒适愉悦,淡淡的剧情,一场隔离一次睡眠一场梦,梦醒了隔离结束,好像发生了好多事,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导演的对天才少年型人格的关注一直未消失。

1小时前
  • snowark
  • 推荐

确实没有上一部惊艳,你可以说韦斯·安德森一直在重复自己,但他的想象力不会枯竭,也绝不会让你无聊,那个外星人很有意思。以及是我多想了吗?大家困在“小行星城”是在影射过去lockdown的时间吗?

1小时前
  • 盲忙
  • 推荐

@ Golden Scene|我再也不要在影院银幕上看彩色分镜或者绘本了……ITS MEANINGLESS.

1小时前
  • Virgil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