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法则

剧情片西班牙1987

主演:欧塞维奥·庞塞拉,卡门·毛拉,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米格尔·莫利纳,费尔南多·古林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播放地址

 剧照

欲望法则 剧照 NO.1欲望法则 剧照 NO.2欲望法则 剧照 NO.3欲望法则 剧照 NO.4欲望法则 剧照 NO.5欲望法则 剧照 NO.6欲望法则 剧照 NO.13欲望法则 剧照 NO.14欲望法则 剧照 NO.15欲望法则 剧照 NO.16欲望法则 剧照 NO.17欲望法则 剧照 NO.18欲望法则 剧照 NO.19欲望法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00

详细剧情

  帕布罗·金特罗(欧塞维奥·庞塞拉 Eusebio Poncela饰)是西班牙一位赫赫有名的导演兼编剧,然而在如此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他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他深深地爱着同性恋男友胡安·贝穆德斯(米格尔·莫利纳 Miguel Molina饰),然而胡安对他却颇为冷淡。帕布罗的姐姐蒂娜·金特罗(卡门·毛拉 Carmen Maura饰)是一个变性人,她在性方面遭遇过一次打击之后,便对男人充满了仇恨。蒂娜与女模特艾达(曼奴拉·沃拉斯科 Manuela Velasco饰)共同生活,然而艾达的女儿却爱上了帕布罗。当帕布罗结识了占有欲极强的安东尼奥·贝尼特斯(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饰)后,所有的关系将变得更加混乱不堪。  由西班牙著名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执导的影片《欲望法则》,荣获1987年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奖最佳长片大奖。本片内容涉及变性、乱伦、同性恋、男性裸体自渎等场面,透过这些对性与暴力犯罪夸张戏谑的描写,赤裸裸地向传统道德观念发起挑战。

 长篇影评

 1 ) desire

又看了一部阿尔莫多瓦的作品“欲望法则”,两位主演都应该算作是阿尔莫多瓦的“御用主演”,我在他的另两部片子“斗牛士”和“捆着我绑着我”里都见过。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另一个就是其中那个演帕布鲁的男人(我一直没搞清楚他到底叫什么,都是西班牙文,不认得)实在是太charming了,charm得我都不能够了……嘿嘿

这部片子又是讲男性之爱的,阿尔莫多瓦在这方面是个天才。主人公帕布鲁是个优秀的电影导演,他有一个叫胡安的情人,俊秀的胡安深深地爱着他。胡安为了追寻自己向往已久的灯塔而离开了马德里去到了海边,他寄给帕布鲁自己在灯塔下的照片让他有机会到海边去看他,两人以书信诉说相思之情。帕布鲁在迪厅里遇到了安东尼奥,并把他带回了家过夜。于是,安东尼奥爱上了帕布鲁。尽管帕布鲁从始至终都清楚自己心里爱得只有胡安,与安东尼奥只不过是玩玩而已,但安东尼奥却不像胡安那样温存,他爱得激烈而炙热,他要得到他的全部。于是,当安东尼奥发现胡安的存在时,他赶在帕布鲁前找到了胡安,并在争执中杀害了胡安。帕布鲁因此心痛欲绝,出了车祸,伤了一条腿。当警方找到安东尼奥时他绑架了两名人质,唯一的要求就是他要与帕布鲁谈判。于是,帕布鲁换回了两名人质。安东尼奥对警方说他需要一个小时谈判,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警方荷枪实弹地紧张地在楼下等待,安东尼奥与帕布鲁却在房间里幸福的缠绵。

安东尼奥温柔地把帕布鲁抱到床上,替他脱掉裤子……他从来没有这么耐心过,从来没有这么温柔过,也从来没有这么平静过,尽管楼下警方随时准备好冲上来逮捕他……缠绵过后,还没等帕布鲁反应过来,安东尼奥就已开枪自尽。帕布鲁拖着伤腿扑过来搂起安东尼奥,吻着他,悲痛地低吟。两个赤裸的男人拥在一起,一个已经死了,另一个不知该如何活下去。而此时,楼下的警方正全力往上爬去抓凶手……

  

我一直在想,帕布鲁对安东尼奥更多的是爱还是感动。但不管怎样,看起来似乎这部电影里最幸福的人还是安东尼奥,因在他在生命的尽头终于得到了心爱的人,这就足够了。

 2 ) 我永远不会再感受到这般美好的幻梦

将近一年半后的重看始终不同于初见。仿佛他已向你预知好结局,你只需决定要不要来赴这一场约。

(我第一次看中途一直在想安东尼奥他究竟想要些什么?最后枪声响起,我仍对他纯真的目的感到不可置信,他竟真的只是想让帕布罗爱他。而在这个没有人肯为了爱牺牲一点点东西的年代,只会有人为了金钱使劲浑身解数,居然会有一个人是为了爱不择手段,这是多么离经叛道的一件事。)

以爱,摧毁与自毁来换取被爱。

早期的阿莫多瓦,不同于后来无论多么残酷,都总是要活下去的,在这部《欲望法则》里,有些东西是永远难以消解,释怀的。

年轻的卡门·毛拉风情万种。胡安的饰演者是柔情似水的美,班德拉斯是西班牙式张狂绚烂的美,是熊熊燃烧的烈火,是玫瑰盛开,而后凋萎。

鲜艳的色彩,被揉皱的信纸,书信里的灯塔,蓝色花纹衬衫。

同性,乱伦,变性,情杀,自戗,畸恋,教会。 “你不爱我并不是你的错,而爱上你也不是我的错。” “恋爱时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事是什么?” “同一件事,爱情占据了生活中的每分每秒,让你无法集中精神。” “这又不是一场比赛。” “是的,可我已经输了,但是我不在乎。” “我渴望真爱,但不会不惜代价。” “时间可以毁灭一切,却始终无法知悉,万物消亡的真谛。” “我甘愿做,你的影中影,你的掌中物,你的家中奴。” “我们都是如此孤独,虽然时过境迁,我们仍然深爱对方。” “我怀疑,我怀疑,你是否会永远这样爱我?像我爱你这样爱我。我怀疑,我怀疑,你是否还能找到这样的爱?像我对你这样纯洁的爱。你也许还能沉醉在温情脉脉,但永远不会再感受到这样的幻梦,像我带给你这般美好的幻梦。” “谁能把我从你的回忆中抹去,谁能让你忘却我的爱意。我那卑微的爱,凝结了血与泪的爱,这份见证了我们泪水的爱,也是让我们满怀梦想生活的爱,是何时渐行渐远?”

 3 ) 《Law of desire》

为欲而生,为爱而死。最懂女性的阿莫多瓦,却拍出了荡气回肠的阳刚之爱。罗兰·巴特说:“我会竭尽全力,赠予那会使你窒息的东西。” 说的就是这样毁灭一切的爱情。PS阿莫多瓦的电影真的很像毕加索的绘画,明艳怪诞,有着内容挣脱形式的奇趣~

现在看阿莫多瓦,终究失去最初观感,虽仍被这病态的激情、畸形的关系触动,毕竟时间在不停向前;“我们如此孤独,时过境迁,我仍深爱着你。你是否还能找到这样的爱?像我对你这样纯洁的爱”这个注定要出现并消失毁灭的人,真是命运里一道无法泯灭的伤痕

 4 ) 我想我是羡慕安东尼奥的

曾经以为断背山是同性电影的最顶端了,但是看过阿莫多瓦的欲望法则,这部电影迅速上升为我心中的同性电影no.1。 如果说断背山是外界大环境压迫下少数群体的爱,反映的是社会问题,那欲望法则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无关于任何形式,而关于思想价值。 在角色上导演是十分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缺陷美的安东尼奥,准确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人,一厢情愿爱着帕布罗,处心积虑的相遇,杀死他的爱人,甚至欺骗帕姐姐的感情,最后因情感问题落得死亡结局,他自私,神经质,病态,极端,伤害别人,简直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但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却让人有些羡慕,羡慕于他不顾一切用生命换取最后一个小时的勇气,羡慕于他遇到了一个这样让他奋不顾身抛弃一切的爱人,羡慕于他对渴望炽热的追求,羡慕于他明明可以像胡安一样却选择了另一面的疯狂。我在观看中,尽管理智上判了安东尼奥有罪,但是在感性与理性突如其来的对撞中,终究是感性跑在了理性前,甚至不能说出安东尼奥的做法是“错”的,只是哭得一塌糊涂,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帕布罗抱着安东尼奥痛苦不止的原因吧,这爱太深太热烈,失去再也不可能回来,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世上还有谁能像我一样如此爱你。这里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才能,对于情感理性的对立处理得如此绝妙 这部电影在配乐上也是很成功的,不管是那首贯穿电影的 lodudo,还是最后帕布罗抱着安东尼奥的绝唱,时机都非常好,歌词也极为贴合剧情,符合人物和观众当时的心情,让观众的情感喷发,将电影推向高潮。 当然没有一部电影是完美的,欲望的法则也是如此,它想诉说表达的东西太多,所以在剧情上有些分散,细节方面也有缺憾。比如电影有几乎一半的时间交织了帕布罗姐姐,一个变性人的生活,其中又暗含了与牧师的宗教丑闻。同性、变性人、家庭、宗教,涉及太广,既让人觉得安东尼奥与帕布罗进展过于迅速,又让人觉得帕布罗姐姐在整部剧中不清不楚,很容易使观众在第一次观看时有些莫名其妙。个人觉得同性支线其实已经完全足够支撑起2个小时的电影。 但这并不能否决欲望法则是一部好的电影作品, 而我一直认为好的电影必须有回味性和反思性。 欲望法则的回味性展现上细节上,吸引观众不止一次的观看。比如影片开头帕布罗和安东尼奥擦身而过的彼此打量,比如帕布罗回了一封胡安写来的一模一样的信,再比如看完电影,你回想起来,会发现安东尼奥对帕布罗说的每一句话,拎出来都是不能再深情的情话,但是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你却完全不会觉察。 而这部电影则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一、爱情 帕布罗是爱安东尼奥么?我想是的,远比他意识到的深。但帕布罗的爱是有限制的,而安东尼奥的爱则是不计代价的。就像安东尼奥曾说"你拼命的渴望真爱",而帕布罗则回答道"也许,但是并不是不计代价"。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呢?无数人活在人群中依旧孤独,唱着孤寂的歌。如果说一个时代的通俗音乐可以反映当代人的缺失,就像战争年代歌颂和平,而我们歌颂情感也是因为我们渴望爱与被爱,曾和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当100%纯度的真爱来到你面前,你愿意为它付出一切代价么?朋友答说可能我们追求不起100%的真爱,但是我们可以追求80%的真爱。那么,我们追求80%的真爱所以我们也付出80%的代价么?那这种思考平等付出与收益,是否还能称为真爱?其实有时候想想我们都不必责怪真爱没有来临,毕竟我们从未为它做好准备 二、远超爱情 其实我非常羡慕安东尼奥,无关爱情。而在于看着安东尼奥的炽热与疯狂,我总不禁问自己,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样"事"或"物"或者"任何",曾经或者将来能令我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答案是在二十多年的生命中,并没有这样的存在,至于以后,我不知道。所以我迷茫,惧怕。迷茫于自己的生活没有焦点,惧怕自己还未体会作为人便失去生命。所以我不知所措,质问自己生命的意义,难过的几乎要泪水夺眶,悲伤的在灵魂中拼命呐喊,可是却又觉得自己连哭泣与哀嚎的资格都没有,仅能咬牙沉默,做出温和的笑脸。不知道这样的我,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还是人性的共鸣,但是我羡慕拼命追逐着的疯子,我羡慕安东尼奥。 三、是非与评判 写到此处,甚累,故很多感受不想写了,就是这么任性。总而言之,世间万物并非表象,评判规则亦在变化,人性尤难揣测,特别在这个网络时代,真假难辨带点智商,有事没事别瞎评判bb别人,也别瞎听别人bb。 安东尼奥语录 安东尼奥:"我跟你走" 帕布罗:"这可不是一场比赛" 安东尼奥:"它是,而且我刚输了。但是我不在乎,走吧" 安东尼奥:"你真是没救了,得有人好好照顾你" 安东尼奥:"我不在的时候,你不能和别的男人鬼混 ,还有停止磕可卡因。当我说我想你了,你要来看我,我们可以一起出海航行。你需要过更健康的生活。" 安东尼奥:"爱情从来不只是玩笑,希望你没有爱上他" 安东尼奥:"别对我撒谎 帕布罗 别背着我偷情" 安东尼奥:"别假装掩饰了,我不是媒体。你爱我,我能看出来,但是你装出轻佻的样子。" 帕布罗:"我是很轻佻" 安东尼奥:"你拼命的渴望真爱" 帕布罗:"也许,但是并不是不计代价" 安东尼奥:"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坏" 安东尼奥:"这样爱你是一种罪,但我愿意为它付出代价。我早就知道这代价会很高,在舞厅见到你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但我绝不后悔" 安东尼奥:"我做的好吗?是你教我的" 安东尼奥:"快盖上,天冷了,我去给你拿拐杖,然后帮你穿衣服"

 5 ) 死于华年或存活至结局

       在阿尔莫多瓦众多的女性电影序列中,《欲望的法则》与《不良教育》是特殊的两部。都呈现了GAY的生存境遇,同时投影了导演自身的经历于其间:易性者蒂娜与伊格莱西奥幼时被神父性侵犯的情节设置来自于导演自身童年期的创伤性记忆。作为一个同性爱导演,阿尔莫多瓦处理一部同性爱题材的影片与非同性爱导演有何不同?非GAY导演,如李安们,可能会更多地表现社会的压迫,自身身份的认同与挣扎。而阿氏电影在意识形态上显然已超越了初级的诉求(呼吁宽容,争取平等权利),来到了超性别意识的酷儿层面:性别根本不重要,平等权利在现实中去争取即可,不必要在创作中还对此喋喋不休。

    阿氏的电影世界,确乎是一处酷儿乐园,同性爱、易性、易装、恋物者们芳华绝代地飘忽其间,去成为自己,去爱,几乎无人对自身性取向产生焦虑。对代表着普及、庸常的大多数而言,那离经叛道的姿态,惊世骇俗的告白,似乎印证着这不仅是欲望的法则,更是对法则的僭越,对常规的冒犯,对世俗的挑战。《欲望的法则》的另一深意,是导演对自身青春期一瞥幽深怅惘的凝视么?

   《欲望的法则》,1987年,我们看见黛绿年华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他饰演的外交官之子安东尼奥,年方20,青涩、冲动,在马德里街头的日与夜追逐着猎物——导演巴帕罗。巴帕罗教他如何温柔亲吻,他被巴帕罗进入,第一次与男性性交。他为巴帕罗的房子换灯、刷涂料,他穿与巴帕罗一样的花衬衫——假想中的占有,迷恋。但巴帕罗另有相爱却无法相处的爱人胡安。于是,安东尼奥他嫉妒,他去毁灭。他将胡安推下海边断崖,他接近并成为巴帕罗的变性人姐姐蒂娜的男友,他谋杀,他欺骗,他绑架,他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与巴帕罗单独相处的一小时。温存,亲热,最后的晚餐一般,然后饮弹自杀。这是占有的欲望?还是为完成自我想象中伟大、悲壮的爱情欲望?但是他死了,死于华年,在为爱情奋不顾身的青春期。而我们,安东尼奥的同类,没有死于心碎,亦暂且逃离了艾滋的阴影,如履薄冰地安度了青春期。

    如果安东尼奥活下来,会怎样?我们的爱情,那些曾经爱过我们或我们爱过的人会有怎样的结局?04年,阿尔莫多瓦给出了他的答案。

    17年后,2004年,《不良教育》。戏中戏的结构,导演恩里克拍摄中的《拜访》是《不良教育》的镜像。埃里克的初恋伊格莱希奥可以是《法则》中的蒂娜,亦可以是安东尼奥。《拜访》中,胡安所饰的伊格莱西奥多年后重返教会学校,勒索曾对他性侵犯的神父莫罗,但被另一神父灭口,结尾处,莫罗神父似乎神情哀痛。而在《不良教育》叙事结构的“现实”层面,伊格莱西奥确乎是变性者,是徐娘半老的瘾君子,被其弟胡安与神父莫罗二人联手谋害。因为伊勒索?因为伊吸毒?因为伊影响了弟弟胡安的生活与前途?那一景令我心痛:伊格莱西奥临死前在打字机上敲下:恩里克,我想我终于成功了。她不知晓她正走向死亡。即便不死,他会成功吗?成功地勒索到巨款,然后成功地戒毒、美容,焕然一新地与恩里克重逢?我们不会知晓,但为她自以为是、渴望新生的那个瞬间所震动。其后,胡安成为明星,而教父莫罗重复了伊格莱西奥的行径——勒索胡南,被胡安驾车撞死,恩里克则继续其导演人生。
    
    一则影评说,《欲望的法则》与《不良教育》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阳光与月亮背面。前者虽然有惊心的谋杀,但那是一种在绚烂的生之愉悦里的力比多冲动,残酷却不丑恶。还有蒂娜,变性人姐姐,幼时被神父性侵犯,与父亲相爱并私奔,为父亲变性却被抛弃。面对如此破碎的过往,她说,我绝不忘记,记忆是我唯一的财富。她依然体现了尊严,决不叛卖自己的过去——拒绝把自身经历当做弟弟剧作的卖点。她有一张或愤怒、或悲情或安然的决绝而风霜的脸。
而后者,《不良教育》或许要呈现的是,艺术或我们想象中的人生,是美丽的残酷,在残损中依然映照出人性美好的一面;而现实的残酷,却是如此肮脏、丑恶。
    安东尼奥,如若你存活下来,没有死于爱情,那么背过脸去,不要直面那脏污的爱情结局。

 6 ) 自由吧 你的我的他的… 爱

7.8

阿莫多瓦是有多喜欢现代的物欲的色彩斑斓的淡基底可能还是比较古典的保守的封闭的 矛盾才是一切的罪魁祸首才是让一切绽放的唯一因子

关于构图 静态的就必须恪守 动态的可以带过 要的是大的框架不会歪就好

那个好像是用长长的化妆笔插在脑后的那个模仿孔雀的造型随意但好美

这是要多自由就可以多自由啊 还是任性还是狂妄 只是需拿自己的命作抵押 但他不在乎 因为… 爱吗?这就是爱吗?说实话 这片子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了解 我不反感Gay 但就是不要在我这儿聊关于他们性方面的事情 这个我有点受不了 还有一个就是“断背”我到现在还只是看到两人分开一个已经娶妻生子 后面我好像有点不晓得怎么面对了 这个故事也可能基于导演想要表达的 同性变性都一起来 爱也有各种方式的呈现 儿子对父亲的爱以致于变性作女人继续爱父亲 这种变态的爱也是一种爱 最后他的自杀算是对爱的一种回复 我猜到了却不知道事实来到面前时的震撼 怎么可以这样 也太自由了 但不过 尺度把握得就这样好 棒!

 短评

前面略狗血,但结尾简直赞爆了,就是喜欢这种阿修罗王式的疯子!电影展现了拉美西葡人士的幸福生活:一见钟情,二见打炮,三见动真心,四见短兵相接。。。与之相比,我踌躇了一年,也没敢给男神留言。。。

8分钟前
  • 柴斯卡
  • 推荐

为欲而生,为爱而死。最懂女性的阿莫多瓦,却拍出了荡气回肠的阳刚之爱。罗兰·巴特说:“我会竭尽全力,赠予那会使你窒息的东西。” 说的就是这样毁灭一切的爱情。PS阿莫多瓦的电影真的很像毕加索的绘画,明艳怪诞,有着内容挣脱形式的奇趣~

1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谁会想到那些强烈到疯狂的爱,竟能被孱弱的情感伤害。

15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同性、变性、性爱、乱伦、凶杀……很典型的早期阿莫多瓦作品:戏剧张力十足故事在有条不紊的镜头里却讲述得跌宕起伏,可惜那场灯塔凶杀的过程却设计得让我有些不满。……爱情里疯狂的占有欲,促成了无法挽回的过错。……再联想到《不良教育》,我突然挺好奇阿莫多瓦因其电影导演的身份潜规则了多少人?

2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阿莫多瓦让我吃了一惊,他似乎和法斯宾德有点同源了。

24分钟前
  • 紫漠
  • 推荐

只为拥有你一小时。谁能责怪偏执狂的爱。

27分钟前
  • MaY.
  • 推荐

性别、道德、轮回扭转不了的欲望残缺法则、你是导演、人物书信由你一手杜撰、于是我只能欺杀全世界、不求串写剧本、只为见你一面、就一面。

30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力荐

炽烈而极端的同性爱欲,生命中的最后一小时。阿莫多瓦标志性的火红及其他灿烂的色彩搭配,通过自撞失忆后的康复倾谈述出人物前史,乱伦+私奔+变性的行为链太离经叛道了。以揉皱的纸(周围黄光+白色聚光)呈现演职员表和自渎戏中戏开场。分别与两位男友通话的分屏并置:服色与面部朝向的异同。(8.0/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演员难看,编导刻意,及其乏味的性关系,一点没有后来沉稳细腻的大师风范

34分钟前
  • 兮称
  • 较差

想打七颗星!与同性无关!看完阿莫多瓦的片觉得之前看的情色都弱爆了!他才是是真正如何懂得玩味性感和浪漫的导演,而不是那些只懂得拍脱光了猛干的人,;论轻SM在SEX中的应用。。。BTW,非常喜欢阿莫多瓦对Juan的男人的fetishsism,用西语说起来很赞。最后一个镜头想到了烈焰焚币的结尾。嗯,已成脑残

35分钟前
  • X
  • 力荐

阿莫多瓦的电影剧情一如既往地奇情(可能这部还算稍微好点儿的),不过骚气溢出屏幕、荷尔蒙爆裂的的班德拉斯还是足够让人惊掉下巴... 他成功诠释了一种可弯可直的气质!让人gay-dar失灵的罪魁祸首啊...

3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现在看阿莫多瓦,终究失去最初观感,虽仍被这病态的激情、畸形的关系触动,毕竟时间在不停向前;“我们如此孤独,时过境迁,我仍深爱着你。你是否还能找到这样的爱?像我对你这样纯洁的爱”这个注定要出现并消失毁灭的人,真是命运里一道无法泯灭的伤痕。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B / 大概可以和《斗牛士》并列为早期的转折之作。剧作更加圆润流动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形式感以完成细微的心理渗透(平移、局部特写、大远景、俯拍愈发娴熟),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带有“物性”的镜头避免了文本上驳杂心理角力架空的可能——这种走向深度的融合在之后的《崩溃边缘的女人》中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巅峰。但后半部分的叙事节奏确实有些急躁,压迫感、零碎感有些过于突出而欠缺某种“散漫”的气质,倒是结尾一如既往地稳。

4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看到最后忍不住哭了,“谁还能找到似我这样的爱人”

46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色彩缤纷的胶片遮盖着主人公上一场爱情的过往,然而于暗房中沉睡的记忆却偏偏被他下一场真实的爱情唤醒。毫无疑问,遵循《欲望法则》一定会通往革命,但恐怕唯有阿莫多瓦灵巧的手配上那台导火索似的打字机才能将众多支离破碎的元素缝合成一部烟花式的电影。它拔地而起绮丽的美令翘首仰望的人叹为观止。

49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在失控的边缘反复振荡,喷涌出的狗血才是阿莫多瓦宇宙磁场轮廓唯一的勾勒方式。相较《不良教育》,不做道德批判,不设置情节圈套,而是以更直白的表达方式对爱欲进行终极定义。那些灵魂中不堪的,昏惑中罪孽的,都在交缠的肉体和燃烧的火光中得到释放。

5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阿莫多瓦模式的完全成熟,此后的同性、变性、父奸、教堂、失忆、乃至偏执的班德拉斯等元素都已经显现。影片中极有意思的三个细节是电话分屏的朝向、车灯与灯塔的高速相融,以及打字声与音乐的完全贴合。将偏执与爱恋做到极点。

56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爱情占据了生活中的每分每秒,让你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这就是我最喜欢也最不喜欢爱情的地方。

58分钟前
  • 一棵芹菜
  • 力荐

爱从不需要有迹可循的,欲望没有法则。

1小时前
  • shu
  • 力荐

男猪是Gay姐姐是人妖 男猪深爱一个不那么爱自己并离开自己的男孩 另一个深爱自己的占有欲强的男孩出现并杀死了离开男猪的男孩 为了能再次见到男猪 男孩跟男猪的人妖姐姐谈恋爱……最后男孩为了能跟男猪呆上一小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PS.年轻时候的班德拉斯是尤物啊!9/10

1小时前
  • 刀尖舔蜜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