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家

剧情片日本2014

主演:松隆子,倍赏千惠子,黑木华,片冈孝太郎,吉冈秀隆,妻夫木聪,夏川结衣,吉行和子,林家正藏,桥爪功,室井滋,笹野高史,萤雪次朗

导演:山田洋次

 剧照

小小的家 剧照 NO.1小小的家 剧照 NO.2小小的家 剧照 NO.3小小的家 剧照 NO.4小小的家 剧照 NO.5小小的家 剧照 NO.6小小的家 剧照 NO.13小小的家 剧照 NO.14小小的家 剧照 NO.15小小的家 剧照 NO.16小小的家 剧照 NO.17小小的家 剧照 NO.18小小的家 剧照 NO.19小小的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20:54

详细剧情

  青年荒井健史(妻夫木聪 饰)此前一直照顾姨婆多喜(倍赏千恵子 饰)的生活起居,多喜年轻时曾在东京帮佣,如今在健史的纠缠下,她提笔写下了陈年的悲喜往事。那要回溯到昭和初期,年轻的多喜(黑木华 饰)离开山形老家,几经辗转进入平井家担任女佣。平井家在东京郊区盖了一栋红色屋顶的小房子,男主人(片冈孝太郎 饰)是玩具公司常务,女主人时子(松隆子 饰)雍容美丽。多喜对时子充满敬仰,她更全心全意为平井家服务。某年春节,玩具公司新来的设计人员板仓正治(吉冈秀隆 饰)走进平井家门。相近的趣味和爱好让他和时子愈加投机。与此同时,战况日渐激烈,有情男女藏着彼此的秘密,随波逐流……  本片根据中岛京子第143回直木赏同名获奖作品改编。

 长篇影评

 1 ) 伦理与情感哪个更重要?——观电影《小小的家》有感

伦理与情感哪个更重要?——观电影《小小的家》有感

有人说这部影片反映了“百合”情结,认为影片主角布宫多喜爱上了平井时子,这应当是误读。影片中的确有百合暧昧,但绝对不是多喜对时子,而是误解了多喜的睦子小姐对时子。要解释这段“误解”得从多喜对“佣人”这个角色的理解开始。

那个时代的日本家庭女佣是一份职业,不可等同奴隶。本片主要故事情节的发展均与多喜对这种职业的功能价值的认识有关。这种“认识”在多喜初次进入女佣这个行当时就形成了,而启蒙老师正是那个她本乡小说家小中老师。小中跟多喜提到过一个叫阿文的女佣,这个女佣曾帮他隐藏过男女私情,所以,他发出了“夫妻和睦靠女佣”的感慨。这一“感慨”影响到了多喜并被她完全接受,也成为她日后女佣生涯的行为指南。时子与板仓正治间的不伦之恋当然会影响到时子的现在家庭,会破坏时子与其丈夫之间的和睦,作为时子的家庭女佣,她在明白就里的情形下就不能无动于衷,所以,当她看到时子外出归来,其外衣不是第一次解开时,她非常担心害怕以至哭泣,这被前来拜访的客人、时子夫人非常男性化的朋友睦子小姐所误解,因为在睦子看来,一个女佣哪能因为与已无关的、别人的情事而哭泣?所以她对多喜说:“原来如此,是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啊!”,她的本意是认为多喜“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时子,而在多喜那儿被理解为,时子“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板仓。这种“误解”只有在具有同性恋倾向的睦子那儿才有可能,所以,她对多喜说“你也很痛苦吧,我懂你!”。正因为睦子是站在女同的立场上,所以当她看到时子对多喜发火时说:“真可怜!”显然她在感叹多喜的一片“痴情”得不到回报。

本片虽有二战背景,也有不得美化侵略战争的宣传,但本片真实意图应当是反思当下一个重要主题:伦理与情感或规则与人性哪个更重要。本片结尾留给观众一个问题:“婆婆如此悲伤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痛苦可以让人悲伤,痛苦的解除也可导致哭泣;对于因错误行事而产生的痛苦,终结痛苦的良方便是彻底的忏悔。多喜婆婆写传记显然不是为了宣扬她的丰功伟绩,而是为了忏悔,忏悔那件当时就令她纠结、事后又一直无法释怀的痛苦往事。令多喜当时很纠结的事是:当时子想在板仓赴战场之前私会板仓时,多喜说:“我心中有两个人,一个人说:‘不能让他们见面,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另一个人说:‘这是最后一次,不管发生什么,都希望他们能见面’,我很犹豫!”其实,两种处理方式都有道理,前一个声音支持伦理和规则,后一个声音支持情感和人性。不要说当年的日本,即使在当下的世界任何国家,是支持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件棘手的事,多喜不会也无需为她哪种处理方式而后悔,令她后悔和痛苦的事是因为战争让时子死亡,有情人再也无法见面,这是因为她擅自扣留时子的信件而导致的。可以想像,当时的多喜应当不会为扣信事有太多的自责,直到她发现时子去世,她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过错,因为她掐灭了时子最后的希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维护伦理和规则的激情应当会减弱,而尊重情感和人性的理智会增强,这就是她为什么一直痛苦的心理根源。(作者:石板栽花,转载请保持文章完整 2015-04-28)

 2 ) 《小小的家》裡被隱藏的感情線

《小小的家》讲述了一个二战期间的日本故事,一个女佣进入一个三口家庭帮忙,一方面和女主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女主人的一段密恋故事。山田洋次于2008年亦拍过一部战争年代的寻常百姓故事《母亲》,御用演员吉永小百合饰演母亲,故事如泣如诉,赚了不少观众的眼泪。但《东京小屋》的格调却全然不同,若《母亲》是严肃的,《东京小屋》则回到了山田洋次庶民剧的风格,轻松谐趣,涉及到爱情的部分,更有些言情轻喜剧的感觉;当然,当故事后半段战争的氛围越来越浓之时,故事中备受繁杂感情折磨的众角色也开始由喜转悲,跌入了情绪的谷底。整部电影虽则由一份嬉笑轻松的基调开始,到了故事最后,却变成了悲悯的一曲反战之歌,很难有观众不被戏中人的情绪感染,其中的深沉,实在百转千回。 但这份对人物的深情描绘,其实不过是山田洋次叙事笔触的表面文章;山田的功力深厚,在于这部通俗剧外表下对电影文本、电影语法的超凡运用。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山田洋次电影中,留白最大胆的一部。因为在电影中,山田洋次的一些伏笔可能八成的普通观众都接收不到,山田刻意在收敛,再收敛。而整部戏最重要的一条暗线,则是戏中女仆多喜(黑木华)与男主人公板仓(吉冈秀隆)的一段感情,它在剧情叙述中完全被忽略掉,在电影中显而易见的只有板仓与女主人(松隆子)的一段恋情。但电影中却有不少伏笔暗示了多喜与板仓的感情,以下举例: 1.其中有一场戏,只有板仓和女仆多喜二人,他们一起在狂风乱作的屋外协力修补屋顶,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不是一场废戏和过场,而是铺陈了他们的感情变化(他们第一次见,只是作为同乡的寒暄); 2.板仓最后走时,说了一句:“如果我死了,是为了保护你和夫人。”他们最后拥抱了一下; 3.板仓的画里有两个女人,作为一个从战争中活下来的人,可见那两个女人对他的生命而言多么重要,不是只有松隆子; 4.松隆子的儿子在片尾回忆时说,他常和多喜去海边,有时候板仓也在,他觉得两人很般配。其实多喜,板仓与他一起去过海边,但这一幕,却被多喜的自传选择性的忽略了,或者说,多喜根本不敢去提他们俩有过这样相处的时光; 5.多喜最后没有把信交给板仓,源自于她的一份自私的感情,因为她爱板仓,所以最后一幕为何要重复强调那句:“我活得太久了。”,对多喜来说,那是一份guilty,因为自私,让女主人和板仓从此永别,那是她的一份无法放下的“罪”; 6.老年多喜写自传时,内容经常被孙子吐槽,说与历史不符。其实,这些设计强调了记忆的选择性,有些东西多喜无法面对,或不想再记起。而最无法面对的,当然是她最后因为私情而没有把信交给板仓这件事,所以她不承认她和板仓有感情; 7.戏中不少明显的同性隐喻,当然交待了一些多喜对女主人公的感情,而那份感情是复杂的,我并不觉得是同性的那份爱。但某程度上我却怀疑那是多喜在回忆时的欲盖弥彰,因为她不肯承认与板仓的关系,总是顾左右而言它。 山田如此大胆的留白,其实呼应了戏中人物多喜的处境,她埋藏在心底的秘密是如此之深,其中的愧疚与留恋,其实如战争一般,是无法抹去的伤痛。 山田的电影其实可以给中国电影一些启示。有某些自恃艺术家的导演总抱怨观众看不懂他的电影;亦有某些沉沦商业片的导演除却娱乐、赚钱之外别无所求,而总以“贴近观众”作为借口。但山田却做了一个最好的示范:可以贴近观众,也可以言之有物(可以是如此巨大的留白)——平实是对观众的尊重,深邃是对电影的尊重,两者并不矛盾。以我看来,山田是现今日本最好的导演,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透了电影通俗与艺术这两种属性。

 3 ) 情不动人,让人动容的是时代遗留的伤痛

将一个家庭的变化放在一个大历史背景下的故事,真是非常文学化的一部电影。从《小小的家》的片名看,电影追求的境界就是“普通”两字,因此真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
当然仍然还是会有一些过去山田洋次家庭电影的痕迹,如对家庭中热闹和互动细节的场景描绘,通过一些小事来展现家庭的结构关系和变化,对人物个性淳朴笨拙的塑造,都是过去山田洋次拍家庭电影用得炉火纯青的手法,但并无刻意去做夸张放大戏剧化由此呈现出喜剧效果,让故事显得更好玩有趣,反而是尽力压减到最少,尽量返璞归真去呈现了一种异常平淡的效果。
此外,山田洋次本身不喜电影技巧,就很少通过画面的构图、音乐、克制的人物特写或者它物来暗示或强化人物的情感转变。这也是他多年和外放型表演天才渥美清合作形成的习惯。因此,对于电影中涉及第三者的家庭情感进行描述时,没有做一些隐晦的处理,都是通过镜头给予直接的表现,甚至当吉冈秀隆拒绝相亲对象时,镜头还给了个松隆子拧他大腿的特写,相信这种过于直白缺乏隐晦意味的镜头表现,比之森田芳光《其后》那类骨子里透出的闷骚文艺,简直是完全南辕北辙的两种路子,相信也是不少影迷觉得山田洋次电影粗俗,不太喜欢他的原因。
当然,这也确实是山田洋次的局限,他表现不出男女之间细腻而纠结的感情,所以在他的电影中,男主角对于感情都显得过于木讷,无法领悟要点,不是会错意,就是对于她人的钟情完全不知情。不过,木讷自然也有木讷的可爱之处,而且在山田洋次电影的感情世界中,爱情只是一个相对小的主题,家庭亲情才是更大的主题。即便是相爱的两人,如何创建维系一个家庭,如何相互扶持着生活下去,才是重点。就好比寅次郎流浪在外,被女人甩了一千次,一万次,但他还是能够开心开朗的活下去,因为他有个永远不会放弃他的家。从这个观念而言,山田洋次确实是非常注重家庭关系,非常传统的一个人。
作为山田洋次的脑残粉,说了这么多,不得不承认的是,《小小的家》并不是我喜欢的山田洋次,他用了太多的力气去表现一种自己并不擅长描绘的情境,虽然吉冈秀隆和松隆子的表演很卖力,但家庭内部感情崩坏,女主人与外来者感情纠缠的戏,拍的过于平淡也缺乏特质,并不能给人带来太多的吸引力,甚至多少是会感到无聊。
当然,电影最后的情感爆发点出时代遗留的伤痛,想到宫崎骏的《起风了》,森崎东的《去见小洋葱的母亲》,一样的是,他们这一代经历过战争的人,都为自己生活过的时代感到彷徨、矛盾、痛苦,这种体验是会一辈子都留下来的。人到老年的一场痛哭宣泄,“我活的太长”的台词,有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包含其中,悲伤中似有千言万语,很让人动容。

 4 ) 温情间反思战争罪行

平井登纪子(松隆子饰)那一尺见方的小桌子上,躺着一本日语版的《乱世佳人》,那时,美国还没对日宣战,在东京郊外这所有着红屋顶的小房子里,她和老公、儿子、家佣和朋友一道,过着最后的快乐日子。

之所以将《乱世佳人》作为道具搁在屋子里,或许源于山田洋次对恩师小津安二郎的了解。在一次访谈里,82岁的山田君说到小津在新加坡的服役故事,“战友们一道看了电影《乱世佳人》,心照不宣的各自感叹,难以战胜制作这样电影的国家。”小津和山田也都认为,如若自己去拍这样的大片,也必输无疑。那么,不如学着老师那样,“回归日本传统家庭,拍榻榻米上一家人围绕一张小桌子的故事,我们就不会输了。”

离开了寅次郎故事的山田洋次,这一次将视线拉回到战争年代的平凡人家,改编并拍摄了基于中岛京子原著的《小小的家》。来自茨城乡下的少女多喜,1930年来到向往的东京做女佣,旁观并感受着风云变幻大时代里的申奥、兵变、战争、食物紧缺、征召令、空袭……许多许多年后,在去世前,终身未嫁的她在表孙荒井健(妻夫木聪饰)的督促下,写就了回忆东京记忆的个人故事。在郊外平井一家的小红屋,有着老公和孩子的女主人平井登纪子,与作为丈夫下属的年轻人板仓(吉冈秀隆饰)产生了一段“廊桥遗梦”式的、秘密而激烈的婚外情。年轻人出征前的最后一刻,出于某种暗恋的情愫,多喜没有将女主人的书信送到情人之手。平井夫妇葬身美军空袭之下,多喜为这个自作主张的“错误”而抱憾终身。

这本山田洋次随意买到的小说,同样勾起了导演的儿时记忆。侵华伊始,他就随作为伪满国铁路工程师的爸爸来到大连生活,并在成长中有着对长春、沈阳和哈尔滨等“伪满国”城市的记忆。因为与故事里平井家的儿子同岁,山田洋次对童年时代接受的战争宣传教育记忆犹新,“日本报纸总在报着我军获胜的喜讯,后来才意识到都在谎言,战败投降当天,我还在中国东北上学,经过中国居民区时,看到家家户户都突然挂出青天白日旗,这对我们孩子来说,是极度震惊和难以置信的。”

《小小的家》虽不直接表现战争场面,却又时刻体现着普通人在其中的命运,并体现着山田洋次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正确态度。电影剧情通过三个时空的两段闪回进行,1937年12月,街坊传来南京沦陷的“喜讯”,邮递员高呼着“万岁”,号召平井一家上街庆祝;多喜老奶奶写到这段回忆录时,孙辈愤怒道:“南京在发生大屠杀,东京却居然在庆祝。”而对平井登纪子那位本不符合身体条件的隐秘恋人征召令下来时,平井先生还鼓励他,“你这是在为大日本帝国做伟大贡献”。山田洋次在访谈中也回忆到:“最不可理喻的是,1945年美国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官方还号召我们削尖竹矛战斗到最后一人。我意识到这里面的无比荒谬,就算我可以去死,但如果每个人都玉碎了,世界上就没日本人了。”

遗憾的是,电影中这样有着清晰历史观的孙辈,在当下的日本现实社会里并非多数。山田洋次在关于《小小的家》之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对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表达坚决反对态度,“这严重伤害着包括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在内的受害国家感情,就我所知,日本民间并没有自发的抵制示威,我自己也不知道在日本国内支持和反对安倍参拜的人各占多少比例,让我担心的是,或许我们这代人走了以后,就没人能留下来告诉后辈发生过什么了。遗憾的是,包括安倍晋三在内的日本政客,偏偏就是战后出生的。”

即便《小小的假》非常温情而且催泪,但也真诚表现着发生过的战争悲剧。电影结尾,荒井健找到了平井家幸存的儿子平井恭一,听闻多喜老太太的愧疚歉意后,轮椅上失明的平井爷爷安抚并年轻人:“所有这些都确实发生过,希望不要再发生。”

 5 ) 回憶里的紅色屋頂

那炎热黏腻的夏日,太太一次次来到板仓的住所,好事之人抬头偷窥,看着女人步上楼梯时,浑圆的臀部与若隐若现的腿,昭和情怀满溢。
  
  每年香港电影节可以看一部山田洋次的电影是非常幸福的事,因为你相当放心其水准,备着纸巾随时准备为其流泪。《小小的家》是一部避免了宏大叙事且又“政治正确”的电影,因此整体意图非常讨巧也讨喜:多纪奶奶终身未婚,晚年开始写回忆录,妻夫木聪饰演的孙辈(和《东京家族》里角色性格基本类似的看似无所事事实则责任心重大的好青年)常来探望,欣赏多纪奶奶的回忆录。
  
  来自山形带着乡音面色红润手脚温暖的少女多纪在1930年来到平井家——这座有着红色屋顶的美丽小屋做女佣,与做玩具生意的平井夫妇以及儿子一起生活。太太爱看《乱世佳人》、喜欢听Stokowski的交响乐,无奈丈夫只是个忙于生意、会随手关掉音响的无趣之人。于是在遇见稍显弱气的文艺男青年下属板仓之后暗生情愫,开始了一段隐秘的婚外恋。多纪带着痛楚旁观着这一切,而大背景则经历着申奥失败、南京沦陷、珍珠港事件、食物短缺、大范围征召、空袭等等等等......终于板仓收到了征召令,出征前太太渴望见到情人最后一面,让多纪带信去,少女的私心和暗恋情愫令她唯一一次背叛了太太,却也使她从此愧疚一生。逐渐萧条的东京不再容得下多纪,离开前她问太太,战争是否永远不会停,太太答道:“一切有始就有终”。果不其然,原子弹结束了一切,平井夫妇也在空袭中与小屋一起走到了生命终点。多纪带着没有寄出的信,在无尽自责中等待自己的终点。“我这一生活得太长了。“她这样感叹道。
  
  当时的背景正是二战最激烈之时,“我们吃豆腐和海藻,美国人吃那么厚的牛排上面还有一层牛油,我们却要和他们打仗!”男人们讨论着时局,女人们却过着自己的生活。女性书写的历史让孙辈感到讶异,那小小的屋子仿佛与动荡时代隔绝。“南京在发生大屠杀,你们却在百货公司购物狂欢!”“食物都短缺了,哪里还会有炸猪排卖!奶奶你应该如实记录历史!“——“反正这就是我经历的,我说的都是实话,我都写了我不是美女了。”这是脱离战争的平凡人、旁观人眼中的时代,可能也是现代戏这一条线中山田洋次想表达的意义——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历史,究竟什么才是客观,女性以自身生命经验所写的历史应该摆在怎样的地位?
  
  影片最后,老年平井少爷的话可能算是一种结论和救赎:“你那小小的罪过,在这段历史中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战争时期很大一部分人在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是最戳我泪点的还是在看到板仓的画中,那幢根据回忆绘制的小屋,太太和多纪站在门前凝望,似乎是在等他回来——不是家却胜似家的温柔乡。整片完全没有拖沓感,摄影音乐美术服装都五星赞。结尾没有刻意煽情,甚至穿插一些自嘲或者幽默的话语,笑中有泪,哀而不伤。
  
  难以忘却红色屋顶的阁楼窗子。暴雨定情之夜,板仓艰难地为它钉上木板;命运折转的那个下午,太太在窗前痴痴等待;片尾闪回多纪初来小屋的那一天,太太领着她来到窗前,带着一丝丝欢欣与羞涩谈笑且望着风景。夕阳装饰了那扇窗子,它也装饰着多纪漫漫余生之梦。
  
  P.s.私心一句松隆子真的太美了,咬着红色腰带回眸看镜子整理和服的一幕简直让人跪下,在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美,女神请你受我一拜。

 6 ) 《東京小屋》:生於亂世有種責任

  年初,黑木華憑著《東京小屋》在柏林影展得到最佳女主角的殊榮。在電影裡她飾演的是一個卑微、不起眼的女傭,既用她的眼去看家庭的秘密,同時也記載了一個由盛至衰的時代。相信山田洋次描寫二戰題材與他的童年背景有關,他兩歲多就跟隨父親到中國東北居住,看到日軍侵華的情況。近年,日本的右翼政黨興起,軍國主義復辟。年屆八十的他提出了一個很清晰的視點,就是「反戰」。在《東京小屋》裡面,不會看到血腥場面,而是看到日本人的心理轉變,同時也看到戰爭所帶來的傷害,交織出愛無能的故事,正如戲裡出現的一本名著《亂世佳人》一樣。這對生於亂世的才子佳人只有隨風而逝,留下了人生的遺憾。

  《東京小屋》的故事藍本來至中島京子的小說作品,山田洋次與他的愛將平松美惠子再度合寫劇本。也許故事的切入點有點老土,但有時老土反而最得人心。老婦多紀去世,子侄從她的記事本穿透時代,交待老人家的軼事,描寫了女傭與一個家庭之間的生活點滴。從而帶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對秘密的堅守,還有就是在時代巨輪下的平凡生活。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中國人最辛苦的日子,國民黨貪贓枉法、共產黨冒起,國共內戰之餘,日本入侵中國。對於平凡的日本家庭來說,他們根本不會留意中國的境況,只是一心想著自己的利益,一心想著日本的產品可以輸入中國,然後辦奧運會。他們不關心戰爭,甚至當得知侵華後第一時間就想著購物。在嚴峻的氛圍下竟然如此輕鬆,與我們想像的世界成了反差,或許這就是一種諷刺。其實平凡人家又怎會想到戰爭帶來的傷痛,對普通人來說戰場太遠了,根本沒空去接觸這個世界。

  女人的世界大概只有傳統的相夫教子,而外來人多紀只有小學程度,為了脫貧離鄉別井打工。東京在她的眼中是打通世界的窗口,在那裡她得到了工作,得到了僱主的信任與友誼。這部電影其中一個出發點就是用卑微的角度去寫出大時代裡的人物,多紀雖然讀書少,但肯打拼,她有的是一股衝勁。與松隆子飾演的時子比起來,她並不典雅,看似是什麼也不懂,平日做的事情是聽從主人的吩咐與叮囑,當家務事。整個故事裡多紀的角色是以第三者的身份講故事,當中有她的所見所聞,還有人情世故。

  日本電影裡最能體現到一個民族到底有多用心去做一件事,去年石井裕也的《大渡海》寫了一個字典編輯的職人精神,所謂的精神就是忠貞不二、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雖然是帶有任務性質,可是當中的熱情與淡雅、純潔的描寫卻是我們的電影所缺乏的。從日本電影裡,看到的是一顆心,一顆不只會感動人的心,而是展示努力的心。在《東京小屋》裡就可以看到多紀的職人精神,從不抱怨、默默工作,專心致志,從上而下的都能夠侍候得貼服稱心。而僱主也不是把她當成是奴隸,而是為她的未來打算,充當是在異地的「監護人」。或者這就是雙方的禮尚往來。因為理解,所以慈悲。這一頭家發生了很多未能想像的事情,少主大病、主人為了建造房子而向銀行賒帳、戰爭又迫近,而女主人更開始她的外遇,各種的事情接連發生。要看「大時代」就要從《小小的家》出發,看他們怎樣經歷、面對、反思、重新出發,這才是電影裡的信息。

  《東京小屋》在描寫外遇的情節上寫得很隱晦,意思是它並不是要直接拍露骨的性愛與激情,而是把一些的情感收起來。不但內斂,而且是君子相交,郎才女貌。時子擁有美滿家庭,偏偏戀上丈夫的下屬板倉先生。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常有嫁女情節,而山田洋次在這部片則有「迫情人嫁娶」的情節。《東京小屋》顯然有股小津味,不是賣花讚花香,而是在鏡頭的運用與日式家庭的佈置也有古早味。男主人把女傭當作是女兒,女偏把主人的兒子當成是自己的兒子,看著這個家庭由盛而衰,從完整轉化為內心世界的疏落。

  電影裡的人物關係也處理得很曖昧,多紀終身未嫁,心撃平井家。可是她終究情歸何處?從她第一次見到板倉先生,凝望他的眼神也相當的含蓄。從一些細節可以看到其實是時子、多紀與板倉之間的三角戀。只不過他們欠的是緣份,多紀只是一個鄉下人,時子是都會女性,二人身份大不同,相對來說多紀有的是自知之明。她試圖保護女主人,以逃過秘密的監控,內心卻有一己私慾想得到板倉。事與願違,他們的愛情因為戰爭而留下一點遺憾。

  在整個改編的過程中,相信導演是有意加入反戰與中國的元素。也許是自身經歷,再者是面對著國內右翼意識形態的興起。安倍政府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國內不願面對侵華歷史。透過戲裡的兩代人的相處,帶出各自的價值觀。一種是多紀在大時代裡的記憶,是主觀地看當時的社會狀況。另一種是現代人客觀一點去看史實,質疑過去發生的事情。過去一年,一些的日本老導演也有反戰的作品,其中宮崎峻有《風起了》。看著這些老導演的作品,更值得讓人尊重。一部好電影是能夠帶出一點意思,讓人反省,穿透歷史,審視未來。

  《東京小屋》就是一部雖然帶點煽情,但讓人釋懷,暗裡為它流淚。走過歷史,還看今天的電影。看起來是一部講述偷情的電影,可是偷情也偷得如斯有愛,美麗、高貴、乾淨,這需要善良的人才可以做到。電影裡的人在混亂的時代裡各安天命,堅守崗位。在亂世裡持守自己的責任,不驚動任何人。而現世裡,我們也有自己的責任,山田洋次告訴我們「不要忘記」。

文/Dorothy

 短评

<昭和女中“外”传>,黑木华好演!

6分钟前
  • xxhhcc
  • 推荐

主动给少爷和老爷爷按脚的女佣多喜,在给夫人按摩的时候,非常羞涩、拘谨,表现出一位少女与心上人初次亲密接触时的本能反应;夫人回家,正在熨衣物的多喜拔掉熨斗插头才跑去应门,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导演山田洋次的水准。唯有如此细心的多喜,才会注意到夫人和服背后腰带的花纹与出门时是相反的。

11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力荐

比《东京家族》好太多,隐忍,温润,谦和,含蓄,虽然是国仇家恨,但不苦大仇深,看到结尾关于被迫的描述差点落泪,大大的时代,小小的家,那真是令人生厌的时代啊。。。。

1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莫名其妙看哭了,在板仓对多喜说“我不会忘记你”的时候。年少的时候觉得这句话可以很随意的出口,年纪渐长却又感觉其实相当有分量。松隆子女神的演技自不必说,黑木华真的是长了一张昭和脸,与人物完美融合。可惜一直对男主吉冈秀隆无感,哎,get不到他的魅力何在。山田様真是个神奇的导演呀

1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娓娓道来的一段往事,温情的往事。是在描绘人情,也是在控诉战争。女佣顺从的外表下是一颗强大而炽热的心,不赞同说她对时子有意,她更多是想维护住“小小的家”吧。那座红顶瓦房和那本《乱世佳人》都是一种点题的意象,前者浓郁,后者悲苦。久石让的配乐发挥地中规中矩。8分。

21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你知道,回忆都是骗人的。回忆就是坚信着自己过去的主观臆断直到现在都不曾变改的自说自话。回忆就是选择性剪接删改并自行分级选送的放映片段。所以回忆录这种东西,只能看到一个人的心,而看不到真相。没有真相的爱情,多么扑朔迷离。

25分钟前
  • 茄子
  • 推荐

经历了战争的人都会说那是个令人生厌的时代,活过了战争的人会觉得自己活得太久了。最后自己叙述的故事里都只有旁观者的身份,拒绝替心爱的人向别人作青鸟殷勤,又哪里错了呢。柏林影后前途无量。

29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北野武看不起山田洋次这种心情,我多少能体会。

33分钟前
  • 库索
  • 还行

很美的部分就是压抑的情愫吧,就像那封始终没有拆开的信。

38分钟前
  • blueshadow
  • 推荐

拍出了浓浓的山河故人情!在女主人不伦的明线以外,安排了另一条更加隐蔽的情感线,但我并不认为是今时今日的拉同——女佣的情感世界本来就不能一概而论。美国人牛排搭黄油之类的小细节很赞,黑木华和吉冈秀隆都有浓厚的昭和风味。片子当然比《母亲》好了,不看《母亲》还成了被调侃的对象

3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跟《起风了》《永远的0》一样,山田洋次新片《小小的家》也在触及“二战”记忆,态度也许没有前两部暧昧,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讲国民之苦,也说得过去,柏林影后黒木华平实的演技,才是亮点,身为绿叶,却不逊于松隆子;觉得人物关系有点站不住脚,看了豆瓣原著党剧透才知,原来涉及百合情结,这就通了。

4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那间红色屋顶的房子里,加装过抵御时代风暴的窗板,擦洗过由于情欲黏腻的地板,弥漫过慰藉相思气味的杂煮,拒绝过伦常不能容忍的热茶。女佣愿意终身不嫁,背着小少爷跋涉千里。主人的爱恋却像南京沦陷后前途不明的时局,充满着百般变数。人们被迫接受和腰带花纹相反的命运,或主动选择藏匿陷落的爱情。

4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为啥突然就到了热门第一…

51分钟前
  • 机会主义头子
  • 推荐

埃里克·侯麦、阿兰·雷乃晚年的作品大多让我失望,所以,超过八十岁的导演拍摄的影片,我往往会降低期待值,但山田洋次是个例外,他八十岁之后的作品,更显圆熟与智慧,《母亲》、《弟弟》、《东京家族》都是我的大爱,这部《小小的家》虽然略逊前面的三部作品,但单那所红顶房子便见情怀与魅力。

54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这类日本电影所描绘出的世界实在太美好了,不去想浩瀚的宇宙,不去思索人生的意义,每个人都安分守己,努力地活着,充满了生之喜悦,连悲哀都是清澈的。

55分钟前
  • 远子
  • 力荐

人的复杂性比如,女佣最后的行为不能简单解释为保护主人的家庭,或是嫉妒,而是她如何才能让平庸的自己在旁观的一场惊天动地爱情里拥有一席之地?人的复杂性就是对于模仿艺术的冲动高于一切,而能够说出来的部分,总是千篇一律。

56分钟前
  • Lotte Mars
  • 力荐

“我实在活得太久了啊”

57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母亲》里山田洋次只是轻微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这部着墨更多。难得近几年的日片里还有“有的人是被迫,也有的人是自愿”的历史观,也明白战败后的痛苦终究是日本人自己带去的,比那些打着反战旗号却宣扬“日本是被迫的,也是受害者”的洗白片可贵。当然,因为主线不是反战,力度有点弱。

1小时前
  • 沉歌
  • 还行

对这个故事本身持保留态度,究竟有多动人这事本来就仁者见仁。在情感比较饱满时,情节的煽动力和老导演的叙事风格都很成趣,但一拉到现实语境,尤其是结尾的啰啰唆唆让整个电影都大减分。黑木华的表演毫无亮点,给柏林影后的意思是黑松隆子的吗?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有时候觉得山田洋次的这种风格才叫煽情,隐忍细腻,大象无形,一个家一个时代,一个人一生回忆,比什么韩式滥煽情高级多了。妻夫木聪负责逗逼的吧---

1小时前
  • 帕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