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青春的青春

恐怖片美国2007

主演:蒂姆·罗斯,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布鲁诺·冈茨,安德烈·赫尼克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播放地址

 剧照

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2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3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4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5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6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3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4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5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6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7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8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9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4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罗马尼亚神学家伊利亚德的同名小说。1938年,年逾七十的哲学教授多米尼克•马泰(蒂姆•罗斯 Tim Roth 饰)本打算自杀,却被闪电突然击中。严重烧伤的多米尼克得到了罗马尼亚医生斯坦库里斯库教授(布鲁诺•岗茨 Bruno Ganz 饰)的救治,痊愈后,多米尼克竟发现自己返老还童,并分裂出另外人格。不仅如此,多米尼克还具有梦中学习、透视、意念移物等特异功能。为了躲避纳粹医生鲁道夫(安德烈•汉尼克André Hennicke 饰)的追踪,多米尼克化名辗转于瑞士、罗马尼亚、马耳他、印度等地,直到二战结束。六十年代,某次登山时多米尼克遇见一名叫做维拉尼卡的女子(亚历山德拉•玛利亚•拉拉 Alexandra Maria Lara 饰),与他年轻时的未婚妻劳拉一模一样。维拉尼卡及朋友山中遇险,被多米尼克救治后便拥有了梦中追溯语言起始的能力,却因此加速衰老。多米尼克一方面希望维拉尼卡助他完成语言及时间起源的著作,一方面又不愿看到爱人因此早夭,矛盾中痛苦不已……  本片获独立精神奖最佳摄影提名。

 长篇影评

 1 ) 最后一朵玫瑰

如果说让我印象最深刻场景是什么,我只能说是影片结尾在死去的多米尼克手里的那最后一朵玫瑰,那朵玫瑰是真的很漂亮,就和多米尼克一生或是再生一样。但是再漂亮又能怎么样,也只是被人摘下不久将会死去的一朵花。过得精彩又怎么样,死的时候还不能瞑目。
      最后一朵玫瑰出现的时候,是一个女人的声音,是劳拉还是维罗妮卡?我觉得是劳拉,可能一开始就错了,在“梦里”一直守护多米尼克的根本就不是第二人格,而是死去的劳拉。劳拉送给多米尼克玫瑰是什么意思呢,是爱情么。当然了这是我自己的“粉色想象”。

 2 ) 科波拉的“烂片”

记得这片子刚出来时,在连篇累牍的“烂片”声中,好像是木卫二的文里说了一句:上天给了他才华,但又收了回去。这话太厚道了。因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烂片。如果是的话,十分钟之后完全可以一边骂娘一边关掉播放器,用不到半小时,世界就清净了。而《没有青春的青春》还能让人看下去,用稳重的镜头、精致的光影诱着人绞尽脑汁地看下去,拼命想看懂,但就是看不懂。

——算你狠。

因为字太小,我没能看完豆瓣上关于此片的若干长篇评论,包括浮士德主题、哲学、存在主义等等。只能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全片的主要内涵是一个“人——时间——记忆”的三段论。人的自我存在由记忆构成,而记忆的主要元素是时间和语言。因此影片中途出现的纳粹博士的话是“题眼”:人如何处理时间?这意味着对记忆的安排和对自身存在的理解。接下来,科波拉把这个理论落实到活人身上:男人多米尼克的经历是肉体逆时间而行,变得年轻,而精神随时间前进,见识更广阔的(主要是二战和战后的)历史;但由于他有一部分记忆留存在“返老还童”之前,即关于劳拉和著作的这两件刻骨铭心之物,因此在“新生”和“延续”之间发生了分裂。另一方面,女人维罗妮卡的经历与之相反,她是肉体顺时间而行,加速衰老,精神却逆时间而上,回归到远古的先知时代。和多米尼克相比,维罗妮卡不存在面对逆流开始前的记忆之问题,反而面临着如何处置未来:老死或逃脱。这两条从根本上完全互逆的人生轨迹使得他们注定无法共存,爱情只是这两条方向不同的时间轨道上擦出的火花,碰一下就灭了。

如果能把这点事拍明白,科波拉就很霍金了。但他还想维特根斯坦一下,于是又把语言加进来。走向未来的多米尼克发明了新语言,走向古代的维罗妮卡则逐渐回归语言的源头。文明的两个端点开始撕扯多米尼克:他同时向往创生者和回顾者的身份,然而合一的代价会危及维罗妮卡。这个失败如果能被设置成逆行结束的契机,那么影片还可以更清晰一些。但科波拉貌似太喜爱梦幻,搞了一次庄周梦蝶的套路,结果水又被搅浑,彻底让观众断了破解密码的指望。

由于看不到原著小说,没法知道如此晦涩的罪魁是作者还是导演。罗马尼亚,神学家,听上去够德古拉的了。有一阵子,巴尔干地区的神秘学、宗教学研究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兴盛一时,可能是拜占庭传统的影响。如果用更玄一点的“庸俗象征学”来看,多米尼克的“青春”是每一个文明都曾经和正在的经历:平地一声雷劈出来的“新生”与每每在历史书上出现的“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走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无不同,看似朝气蓬勃的“开国立业”,实际上却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变回白纸一般的婴儿。更大的历史循环早已套牢每一次“新生”“重新开始”的妄想。在文明的巨大链条上,没有什么“开端”是混沌的开天辟地,不用背负一点传统和记忆的旧债,因为假如否定了记忆,也就是否定了由记忆构成的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没有青春可以是青春。

PS:前日听说科氏的又一实验室作品《泰特罗》也已出炉,也许应当给标题中的“烂片”后面加个“1号”。。。但得等看了才能知道。

 3 ) 没有青春的青春

由于经济原因,大多数涉及宗教题材的电影都是以基督教为背景,其实佛教和其它东方宗教可发掘的东西远比基督教要多。

本作女主角维罗妮卡意识错位,得到了宝生空行母的记忆和思想(或者说被附体),片中又提到了月称菩萨和湿婆,杂合印度教与佛教的元素,赚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可惜维罗妮卡逃脱不掉成为主人公写书素材的命运,又神奇地进入更原始的语言状态。

如果在女主人公身上找出男主角被雷击之后神起变化的更深层原因和意义就更好了。

 4 ) 这只是一个假说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这篇早就该写好的影评意外的搁置了,现在地震的救灾工作还在展开,可是在已经过去的七十多个小时中,通过照片所目睹的所有,扭曲的肢体,坍塌的楼宇,绝望的恸哭,群体的露宿,等等惨象,让我对生命极其意义有了新的感触,结合未竟的影评,简单说两句。
   同样是一次意外的灾祸,相对于四川灾民而言,这个名叫多米尼克。马泰的老人幸运的太多,不但生命毫无损害,而且惊人的返老还童,拥有了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渡过了一段“没有青春的青春”。导演科波拉用科幻的技巧,在没有任何准备,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开始了叙述,从这点说,本片既然不是科幻片,那么就不能像普通科幻片那样拥有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本片以悲剧结尾,并以悲剧气氛贯穿影片,奠定了本片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极其意义的基本主题。
   人,有没有可能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这是本片一上来就开始讨论的问题,科波拉先是做了肯定的假设,对多米尼克。马泰在遭遇雷击之后的冗长叙述都是对此命题的直接论证,直到影片最后才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每个人都迫切想拥有的,年轻的马泰热衷于对人类语言源头的探索,但这一课题是马泰用十辈子都不能完成的,影片中马泰的老师说:“这个年轻人确实很聪明,但是……”,省略号的部分毋庸赘言,研究这样的课题是不切实际的。年轻的马泰却执迷不悟,乐此不疲,为此而失去的心爱的女人,孤独终老,一事无成,悲痛的意识到“我是一个失败者”。一个老人不是静待生命的自然终结,而是准备服毒自杀,这样的事实不能不为之惋惜。
   这个时候,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的需要便应运而生,是科波拉的假设救了他,让他重新获得了长生不老的肉体,以及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使他巧妙的躲过纳粹搜捕,在梦中学会了多国语言,重获了爱情,差一点就完成了毕生的夙愿,这些喜剧因素给本片制造了令人欣喜的观赏性。遗憾的是,这种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和由人体本能所产生的爱情、受社会因素和历史条件制约的稳固个性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本片的悲剧气氛的来源,并在影片后期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一矛盾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人格的分裂,影片中叫双重人格。一个人突然的拥有了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对于原始的受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基本人格来说,是无法承担的,如果能真正融为一体,那么这个据说来自未来的人类必然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社会格格不入,如果不借助基本人格的身份和功能,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因之必然会产生双重人格。双重人格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一个人拥有两重以上相互独立,相互对立的性格特征。但影片里男主角马泰的双重人格却并非相互独立,相互对立,其第二重人格是作为马泰的基本人格的守护者、升华者出现的,不妨先称其为超人人格。两者亲密无间,共同生存。马泰的基本人格在超人人格的帮助下,制造了多次匪夷所思的神秘事件,如此和谐的双重人格让人一度心生艳羡。
   问题是马泰的超人人格太过理性,他纵然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能知生前身后事,但对于爱情——这一由基本人格自然生发的产物却束手无策,马泰在爱人垂垂老去的关键时刻没有听从超人人格的建议而放弃了人类语言源头的研究,这一事件使双重人格开始分裂并将情感重新带回影片开始时的悲观绝望之中,也导致了马泰与超人人格的彻底决裂,影片结尾处的庄周梦蝶的引用是马泰对失去超人人格之后的惯性反应,马泰最终返回了普通人类的生老病死的必然循环。至此,整个关于“人类能不能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的论题有了答案,没有可能。
   人类对超人或者超然的追求深刻反映在科学和各种宗教哲学中,科波拉先是否定了用极端的科学手段改变人体机能,而后重点引用了印度佛教(实际上是藏传密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来举例,因为这两种哲学都宣扬人是可以通过修为来达到超人(佛陀)或者超然物外的境界,但众所周知,这两种哲学只能给人以精神层面的升华,有修为的高僧当然不能包治百病,超然世外的南朝隐士还是被后人铭记了姓名。科波拉知道这些,所以佛教在片中被当作探寻原始语言的途径,而老庄哲学只能用一句“人生如梦,唯有道”和庄周梦蝶的故事来寻求心灵上的解脱。
   科波拉用科学、佛教和老庄哲学为例解释了人不能成为超人的原因,但具有总结性的来自哲学层面的原因科波拉没有明说,从影片比较注重写实和历史再现(不断出现的报纸头版)的风格来看,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在马克思那里,马克思主义论述了人是社会动物,人不能脱离开现实的经济社会基础而独立发展,这一唯物论观点不免让人悲观,但却是正确的。
  写到这又让我想起今年以来降临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各种天灾人祸,人祸尚可讨论,可频发的天灾实在让国人委屈,于是抗灾的同时,也不免有些风水、星相之类的预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不能说这些都是妖言惑众,至少表达了很多人在不可预知的灾难面前的一种必要的获知,即使对象是风水、星相等比科学、哲学等更不可靠的东西。这种获知是无法阻挡的,对于未知的现象,人们总想知道原因,马克思主义太唯物、太现实,太悲观,人们反倒不容易接受,而宗教、哲学及其他学说反倒更便于接受和传播。一味的把非共言论都和谐掉,我想也不是矛盾论所要求的吧。
   人能不能成为神,答案是否定的,但佛教和老庄却给了我们追求这一境界的可能性。伸手摘星,不可能成功,却不会弄脏你的手。真理也许只有一个,但不能否认其他思想存在合理性,我想这也是科波拉运用如此繁杂的元素打造这么一个假说的原因吧。

 5 ) 意淫强身,一顿壮阳草搭配哲学和爱情的火锅

  Coppola的Youth Without Youth早就想一堵其芳容了,有幸今日终于得见。以前一直揣测是关于人生或者爱情的电影,可是我万万没有料到,那个<教父>的导演,那个镜头冷峻的Coppola,居然也这么喜欢玩儿。也许是年纪大了,总有些"要玩就玩次狠的吧"这样的念头。
  说实话,整个剧本是很有意思的,完全可以做到"上及终极宇宙,下及爱情猎奇"。Coppola一边想干点符合年龄和身份的事儿--弄哲学;一边又想做点儿符合商业需要的包装--玩感情。可能是要妥协的东西多了或者想法多了,最终的成果就象几何作业似的--一个圆,分两半。
  咳~~,和上面说的一样,整部电影分成2大部分。
  多米尼克,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男人,由于一直致力于人类语言的研究而错失了自己的爱情,终生后悔不已。直到70岁的时候终于不堪忍受,想自杀了结。谁知造物弄人,还没自杀呢,就被雷给劈了(囧),由此展开了多米尼克的神奇之旅。
  话说这雷一劈呀,他不仅没有生命危险,还因此进化成了比现阶段人类更高级的人(姑且就这么说吧),不仅返老还童深得众女士青睐,智能也进化了,甚至拥有了手一挥即知书中事,心一动就能夺手枪的疑似超能力的超能力。
  故事就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疯狂科学家、美国特工(马特达蒙有份客串)、性感女间谍都纷纷想要控制这个20世纪新人类的活标本。
  怎么样,挺来劲吧?这部分简直就是男人对权利、对能力的意淫产物,到是具有充分的商业价值,你要商业就商业吧,没准最后还能搞成20世纪的X-MAN,那我们这些俗人也能高潮一把啊,可是故事就在这里分离了。
  接着发生的情节,Coppola就完全放开了,撒了欢的玩。从佛教到转世轮回,从哲学到周庄梦蝶;从梵语、埃及语、巴比伦语追溯到苏美尔语;从纳伽巴德之女到二元性中观派哲学;从月称祖师到湿婆神。将古典哲学、佛教、古代语言等等猎奇元素通通摸了一遍,让你不知道该鼓掌还是抓脑袋。
  但是Coppola关于爱情的那根弦一直没有断掉,按照剧中的解释,多米尼克和爱情永远是二元对立的。他越追求终极知识,爱情就越来越远;他越往前进化,爱情就越往后衰老,女主角就是这么一个象征符号。
  总之,你完全可以把这片子当成两部电影来看,上半部拥有一切商业片要素;下半部,可以当做哲学和佛教的杂烩,都是点到即止(甚至点还没点到也止了)。刚想动脑子思考,他就不玩了,你说折腾人不?
  草草看完一遍,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如同吃了一次怪味火锅,材料丰富,色彩缤纷,但是不咸不辣。唯一的好处就是,以青春之名,行意淫之实。
  用多米尼克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我把真实经验与春梦混淆了,那我的人生可比我想像得要有趣。”

 6 ) 存在与虚无之间的梦游——解析《没有青春的青春》

理解《没有青春的青春》的关键线索,包含在一句话,两次闪电和三朵玫瑰里。

存在与虚无之间的梦游

——关于《没有青春的青春》的主旨和哲学的解构

文=空语因明

《没有青春的青春》犹如梦话般,在经历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交融,在意义的存在与虚无之间旋转。它如同一幅超现实主义绘画,看起来似乎难以理解,实际上却是直观要素的组合或错位。它和存在主义(大部分)相似,都有故弄玄虚之嫌疑,但经过适当诠释之后,那些玄虚实际上相当直白。接下来,我自以为可以对该影片作出适当诠释,避免过度诠释,避免东拉西扯,或者用不怎么靠谱的口号来说:回到影片本身。我觉得,若回到这个影片本身来看,虽然本片的叙事并不算完好,但它的主旨和脉络还是相当清晰和一致的,并非它看起来的那么发散和含糊。当然也会有含糊的地方,比如影片中玫瑰的意义,然而也会有明确的领会。

一,题解:人生如梦,唯有道

《没有青春的青春》的主题很明确,是用汉字写出来的:人生如梦,唯有道。这可能对于不懂汉字的观众而言,就属于本片的故弄玄虚之处了,但对于懂汉字的观众而言,它的意思相当直白。本片的主角就徘徊在梦与道之间,进行选择,完成自我。天朝古典思想里的“道”,大致相当于欧洲古典思想里的“逻各斯”。这样“人生如梦,唯有道”就可以转换为“生存如梦,唯有逻各斯”。逻各斯的粗略宽泛原义是“言语”,而对这个词的具体粗略理解是“概念”。那么,所谓“没有青春的青春”实际上就是概念式“青春”。它之所以“没有青春”是因为作为概念的青春是脱离时间的,不会幼稚,也不会衰老。除了在概念中,现实中并不存在永恒的青春,除非发生奇迹。《没有青春的青春》就发生了这样的奇迹:男主角在奇迹中获得了“没有青春的青春”——道化的青春,概念(逻各斯)化的青春。在这个奇迹之前,男主角本来耗费了青春和人生都在探求逻各斯-言语的起源,但以失败告终——遭遇意义的虚无。拥有了现实的逻各斯化青春后,男主角可以完成自己探求逻各斯-言语起源的目标——或者说他完成了生活意义从虚无到存在的转变。

本片里的宗教-哲学立场实际上很简单,无非就是:道教(老庄)+佛教-中观派(天朝称之为空宗)+(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它们是一个系列,而且都是“大众哲学”所熟悉的内容。再简化这个系列,它相当于:虚无主义+存在主义。本来,存在和虚无的意思并不限于人的生活,存在的意思大致相当于有,虚无大致是无。对于存在主义(生存主义)的玄虚而言,存在或虚无都是和生存及其意义相联的,因此,“存在与虚无”在这样的语境下就是“生存的有意义与无意义”。在人带着自我意识去思考这种问题的意义上,存在与虚无就关联到了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非我。而这些对立所获得的内容在时间中。

时间是什么?本片里所用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存在(生存)主义意义上的时间。本片中,在男主角对言语起源-逻各斯起源的研究中,时间是一个概念,一个言语-逻各斯的符号;在科研狂人门罗对男主角的反问中,时间“表达了人类生存状况的最强烈的意义不明确状态”。这是典型的生存主义的时间:时间是自我生活的有意义和无意义-这种意义和那种意义之间含糊不清的状态——被过去和未来所烦扰,以及自我对这种状态的意识和无意识——被记忆和期望所纠缠。如果有人要说生存主义所说的时间根本不是时间,那么也可能是合理的,但它就乐意用这样名不符其实的词汇。对于本片而言,当男主角因为奇迹获得了道化的青春之后,却没有摆脱生存的焦虑(自我生存的时间性),而是成为一个失去原本身份的流亡者;为了摆脱焦虑,代表他的意义的著作和感情都要被抛弃,最后凄凉地死在雪中——完成他的时间-生存,回归虚无。

本片从虚无开始,到虚无结束。这是道化的循环,而不是时间性的循环。影片最后,男主角在故乡的咖啡馆似乎回到了1938年,在那个咖啡馆里,男主角意识到自己像梦游那样看到了以前的同事,他讲起了“庄周梦蝶”的典故。这是梦游式的回归,不是说男主角最终真的死在了1938年。他死的时候,携带的身份证件可以证明:上面写的是他修改了的身份,出生日期是1938年。旅馆给咖啡馆打的电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对于存在于时间中的主角而言,经历了奇迹,拥有了超人的洞察力,却仍然摆脱不了在时间中消磨。他的人生-生存时间,似乎确实如同梦境,意义若有似无=若存在似虚无。男主角意识到“庄周梦蝶”的故事,也是在回应时间。他打破青春,放弃奇迹,回到时间中,完成衰老,直到死亡=意识的虚无状态。

“没有青春的青春”,无论对于道-逻各斯,还是对于生存-时间而言,都是如此。生存-时间的青春不是永恒的,而道-逻各斯的青春也是虚妄的。道-逻各斯,从虚无到存在,再回到虚无。存在如此,恰如梦境。《没有青春的青春》通过两次闪电奇迹,演绎了道-梦境的这种周期。似乎很多观众都忽视了这两次闪电对于本片叙事的标志性意义。第一次闪电发生在男主角身上,促成了他经历从虚无到存在的转变;第二次闪电发生在女主角身上,促成了男主角经历从存在到虚无的回复。道-梦境的时间性交融就在这两段往复的经历中演绎,而其中涉及的宗教-哲学思想,则是对这种演绎的注释。

二,从虚无到存在

【略】

三,从存在到虚无

【略】

四,玫瑰的意义

第一朵玫瑰在(生存着的)自我手中,第二朵玫瑰在自我面前,第三朵玫瑰在(死去的)自我手中。玫瑰的象征意义,就这样澄明若揭。简化点说,第一朵玫瑰象征自我-把握,第二朵玫瑰象征你-爱,第三朵玫瑰象征时间完结-死亡。第三朵玫瑰要放在那里呢?时间中的自我-存在,不会知道它的位置,除非直面虚无。玫瑰是虚无的身体,是存在的残骸,是虚无与存在之间的朦胧。

 短评

直言看不懂,也需迷入其中...馬特戴蒙還來客串...

4分钟前
  • 野人泰
  • 力荐

又是黄粱一梦

8分钟前
  • eel
  • 推荐

看过,但是印象不深刻。

9分钟前
  • 小小白药不能停
  • 还行

晦涩难懂。。各种扯淡的情节。。

13分钟前
  • freeup
  • 还行

雷劈物语

18分钟前
  • benlovingmusic
  • 推荐

炒不好一盘大杂烩

21分钟前
  • 无心
  • 还行

实话实说 故事很简单 但我就是整不明白导演啥意思……

23分钟前
  • 花都满
  • 还行

没懂啊我擦!!

28分钟前
  • gnitiz
  • 力荐

太对胃口了,向科波拉致敬!

32分钟前
  • 时间
  • 力荐

还可以

35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庄生晓梦迷蝴蝶,只是当时已惘然...

36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在年轻时受了劳拉的离去,返老还童后维罗尼卡重获青春抱着孩子.非浮士德

39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还行

我应该把玫瑰放在哪里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儿部还真的是一般,看过一遍了,连名儿都没记住,又荡了一遍,看着看着,才慢慢想起来,好像看过,一般一般。看着儿遍,才知是科波拉老爹的作品,失敬失敬...

47分钟前
  • leslieQ
  • 还行

奇幻,宗教,哲学,真是迷人的电影

48分钟前
  • 齐自多
  • 力荐

2009-02-08,想表达的东西貌似有点儿多,魔幻主义的味道浓了一些。7

51分钟前
  • itrek
  • 推荐

抛开 科波拉 这次过于宏大的企图:生命、轮回甚至人类的源起的哲学思索;科学与玄学的辩证。抛开他对东方哲学粗浅的表达。作为电影的电影躯体却是足够伟大的。

54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中段看得满眼泪——呵欠打得。但终场镜头结束一回想,我居然还满喜欢。科波拉暮年复出的这部个人独资制作,在没有投资方与制片人压力下,被他几乎是尽可能地塞进了包括彻底误读的东方文化和完全为个人意图服务的语言学在内的各种元素,统统揉散到梦呓一样的意识流镜头里团成庄生梦蝶,乱,过玄,但提神

55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神秘,追溯时间的第三支玫瑰。

57分钟前
  • 麦兜
  • 较差

这才是真正有回味的“返老还童”故事。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