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气球

韩国剧韩国2022

主演:徐智慧,李成宰,洪秀贤,李相禹

导演:陈亨旭

 剧照

红气球 剧照 NO.1红气球 剧照 NO.2红气球 剧照 NO.3红气球 剧照 NO.4红气球 剧照 NO.5红气球 剧照 NO.6红气球 剧照 NO.13红气球 剧照 NO.14红气球 剧照 NO.15红气球 剧照 NO.16红气球 剧照 NO.17红气球 剧照 NO.18红气球 剧照 NO.19红气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31 20:13

详细剧情

  将于12月首播的《红色气球》讲述了我们都饱受折磨的相对剥夺感,以及为了抚慰饥饿欲望的渴望而挣扎的我们惊险而温暖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电影人在经历过那一刻的红气球后,谁还敢再在银幕上表现红色的气球?或者,谁又敢表现气球不是红色的?”

1956年的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年的法国,导演拉莫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出了电影史上最好看的一部儿童片——《红气球》(Le Ballon Rouge)。

  

影片只有32分钟,很短,基本上没有台词,有的只是长着一头柔软金发的小男孩,在温暖阳光照射下晕出橙色镶边的街道,奇妙的风,散落的路人,和一枚红得发亮的、滚圆的气球。小男孩是导演的儿子帕斯卡(Pascal Lamorisse),他在爸爸的镜头下,追赶着顽皮的气球,在巴黎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游荡。你能想象吗?一个小男孩和一枚红气球,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他们彼此忠诚,互相依赖,不离不弃,对抗着坏孩子们的残忍(天真和残忍往往相伴)。导演在现实中编制童话,让人想起刘易斯·卡洛尔笔下漫游奇境的爱丽丝,或是在地上画满窗户的顾城,他们用诗意化解了生活的严酷,让冰冷的石头也露出粗糙的笑容。

  

影片将尽的时候,红气球被坏孩子们夺走了。他们一边吵闹着,一边对着它扔石块。突然,什么东西从镜头前闪过,气球微微一震。在一片寂静中,红气球以一种不可察觉又清晰可感的、迅速而拖沓的姿态,一点点地萎缩下去,像一颗苍老得再也跳不动的心脏。一个孩子跑过来狠狠一脚,踩爆了气球,也粉碎了观者最后一点天真的侥幸心理。

  

但这并不是结束。就在这时,全巴黎的气球纷纷从主人手里逃走了。蓝的、绿的、黄的、白的、紫的、粉的,当然,还有红的。它们像受到感召一样,飞翔在巴黎上空,飞往小男孩帕斯卡的手中。当帕斯卡抓着五颜六色的气泡,晃晃悠悠离开屋顶,飞向天际的时候,仿佛在向疲惫的大人们宣告,还是有这样的东西的:永远纯洁、永远年轻、永远倔强、没有人能消灭。

  

《苏格兰影评人》说:“电影人在经历过那一刻的红气球后,谁还敢再在银幕上表现红色的气球?或者,谁又敢表现气球不是红色的?”的确如此,所以,五十一年之后,同样善用长镜头的侯孝贤拍了《红气球的旅行》(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向拉莫里斯的红气球致敬,片中也有红气球晃晃悠悠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然而这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每个人都为这枚饱满的红气球着迷不已,只有特吕弗例外。他说这不是真正的童话,不过是人类的一场意淫。由于觉得棘手而匆忙结束的结局则是伪装的悲剧感——它不过是为了不直面矛盾。

  

或许他是对的。所谓永远纯洁、永远年轻、永远倔强、没有人能消灭,也无非是青年抵抗成人社会的一次集体意淫。但这又何妨?且让我们随着梦幻般的红气球,一同做个短暂而甜美的梦吧,“仿佛是童年,又好像是爱情”。

 2 ) 转一篇文

尋找紅氣球
一九九六 四廿 聯合報副刊

    二月初的巴黎還是冷。也難怪,中國舊曆年都沒到,還算是隆冬呢。天色陰沉沉的,昨天飄落過一陣半凝凍的雨珠——真下雪倒也罷了,濕冷才叫難受。總之這實在不是觀光巴黎的好季節。
    而我此時走著的街道,更不是觀光客們有興趣造訪的名勝。來巴黎之前,我已先在地圖上查到這處地方,略有些概念了。昨晚宴會的主人問起我今天要看些什麼,我說出Menilmontant這個地名,主人有些困惑地皺皺眉:「我對那一帶不熟。只聽說有很多新移民住在那裡……知道怎麼去嗎?」我說知道,二號地鐵往北,拉雪茲神甫墓的下一站。他放心地點點頭,沒有好奇追問。我們不約而同把眼光都投向窗外的夜景:塞納河靜靜流淌著,遊河船像承載著一船璀璨的珠寶無聲但絢麗地滑過,對岸的傷兵醫院屹立在閃爍的流光與冬日冷肅的夜空之間,愈發顯得金碧輝煌,而遠處發著柔光的鐵塔就簡直像幻景了。
    此時我就走在Menilmontant的街道上,如此平常的一個星期四上什、如此平常的行人商店小販街景……與昨晚那般華麗貴氣的夜景截然兩個世界。這平日家居百姓的樣貌是我所預期的,然而找不到眼熟的景物——出了地鐵站佇立街頭,我有一陣短暫的徬徨,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找對了地方。
    天曉得我有沒有找對地方?我要找的景物是不是在這裡、是在這裡的哪段路上哪處轉角、事隔四五十年是否還在……全都是未知數。而我動念要來「找」也是一時好玩,現在真的摸來了這裡,人生路不熟加上天寒地凍,想想自己實在有些傻。
    事情起頭是一部舊電影和一個小男孩。
    好幾年前了吧,有一天偶然在公共電視頻道上看到一段影片,已經演過大半了,沒有對話,但很親切可愛而且富想像力;我把它看完了,印象還久久留在腦裡。不久之前又是很偶然的,在一家出租影碟店裡、「外國影片」的冷門貨架上,不期而遇這部短片:《紅氣球》,一九五二年法國出品,導演是Albert Lamorisse,片長三十四分鐘。我立即把它租回家,錄下來,與孩子們一同欣賞。
    故事很簡單:一個小男孩,一天在上學的路上撿到一只美麗的紅氣球。小孩帶著氣球去學校、回家,一路小心翼翼地愛惜它。漸漸的,他發現這只氣球有靈性:鬆手也不飛走,處處伴隨著小男孩,還會跟他玩捉迷藏,就像一隻可愛而忠心的小狗。氣球也給小男孩惹了些麻煩,譬如搭乘巴士、上學校或者教堂的時候,但這只加深了二者「患難與共」的情誼:氣球成了寂寞的小男孩最好的朋友。
    一群年齡大些的頑童,羨妒小男孩擁有這麼美麗的氣球,伺機乘隙把它盜走,聰明的氣球還是逃回男孩的身邊。頑童們老羞成怒更不甘休,埋伏在大街小巷,把男孩和氣球追得無路可逃,結果紅氣球再度落在頑童手中。可憐小男孩眼睜睜地看著他心愛的氣球變成頑童們彈弓的靶子,被射得遍體鱗傷,洩氣萎縮墜地……最後給一腳踹扁。
    這時奇蹟發生了。忽然之間,全巴黎的氣球,五顏六色的,一個一個,從孩子們手中、從公園裡、從賣氣球的攤子上……全部飛向一處地方:那不再有生命的紅氣球,和坐在旁邊哭泣的小男孩。成十上百的氣球湧落到男孩頭上,愈來愈多,他驚喜地一一抓住,好多好多的氣球,載著男孩冉冉上升,飄過街道和屋頂,飄向巴黎天空的遠方……
    我原是放給十二歲的明兒看的,沒想到迷上紅氣球的竟是兩歲的晴兒。
    這部電影只有背景音樂,沒有對白,除了最後男孩出聲呼喚他的氣球——而英文與法文「氣球」發音是極相近的。兩歲的晴兒完全能夠認同小男孩與氣球的感情(可能比大人更能夠),也依稀理解小男孩的日常活動,不時以他有限的詞彙指認電影裡的物件。小孩家又喜重複;故事聽完要再聽,電影看完還要再看,一遍遍不但不厭煩,而且因熟悉和可預期性,變本加厲地更加喜愛,到了每天必看,有時晚上像聽床邊故事般看到睡著為止的程度。
    這使得我對電影產生好奇,找來一些有關資料:原來影片的編劇和導演全是Lamorisse同一人,連飾演小男孩的主角也是他六歲的兒子Pascal,此片曾獲電影學院最佳原作劇本獎、坎城影展大獎,及教育影片館協會頒贈的「十年度最佳影片」獎。拍攝地點當然是巴黎,且集中於Menilmontant區,導演還特別在片頭向該區的孩子們(想必是扮演小男孩的同學和頑童的那批臨時演員)致謝——也不忘幽默而深情地「向全巴黎的氣球致謝」。
    陪著晴兒一遍遍地看紅氣球,奇怪的是我也不覺厭煩,反倒對片中切家常的街景起了興趣。不同於外人耳熟能詳的那些烜赫的名勝古蹟,這裡美得好樸素,幾乎有點清寒了——
    正是那懷舊的歲月啊,五○年代初,戰後才沒幾年,元氣都還未恢復呢。四十多年下來,這處地方肯定面貌不同了,不過也該還有些保持原樣的建築吧,譬如男孩隨奶奶上的單塔尖頂教堂、熱鬧的砌石大街、男孩住的公寓樓房、他的學校……我忽然冒出個好玩的念頭:過不久會有一趟巴黎之行,可惜不能帶晴兒同行,去到那裡若找得到彷彿電影裡的場景,拍些照片帶回來,等晴兒再大些就可以告訴他:媽媽為他找到了紅氣球的老家呢!
    主意既定,我攤開巴黎地圖, 很容易便查到一條大道和一條橫街都叫作Menilmontant的,那兒的地鐵站也是同名;更巧的是附近正有一座單塔尖頂的教堂,而教堂後邊就有一段鐵路——片中有一景便是男孩o著氣球在天橋上看火車從腳下駛過,白蓬蓬的煙霧一時把氣球的紅色給遮蔽了……沒錯,多半就是了!
    然而一旦「身歷其境」卻又一無似曾相識之感時,我的信心和興致都有些動搖了。
    沿著Menilmontant大道走,我拚命回想電影裡道路的寬度、兩旁建築的形狀,怎麼也無法跟眼前這些既不新也不舊、不算醜但絕不美的的毫無特色的建築物聯想在一起——路口甚至有家麥當勞。至於街上的行人,當然更不見電影裡的小孩、老奶奶、老師、修女、貨郎小販和騎馬的警察等等,而是如同昨晚友人所說的,有很多顯然不是本地人的外來移民——當然完全不同於充斥在名勝古蹟的外國遊客,這裡的「外國人」一看而知是在過日子、謀生活的。
    於是我把肩上的照相機移掛到胸前,用風衣遮住,讓自己混在這群人中不顯得刺眼,然後慢慢朝一處吸引住我眼光的市集走去。
    電影裡也有一處舊貨市場,小男孩駐足在一幅油畫前,畫中是個與他年齡相若的美貌小女孩。紅氣球呢,則發現一面穿衣鏡,興奮地在鏡前起起落落自我欣賞。
    這個市集沒有舊貨卻有屏障,而且規模大得多。待我從頭走到尾,才發現它佔了一條大街的半側,長度正好是兩站地鐵之間。攤販擺售的貨物以食物居多——基本上是個菜市場,間有衣履等日用百貨。剝了皮的全羊、活蹦亂跳的禽類和魚鮮自不待說,稀奇古怪的蔬果香料醃漬熟食更是花樣繁多。由於這裡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貨品便十分國際化,多采多姿,正如賣東西的人和買東西的人一般有趣;吆喝還價的語言各種各樣,難以辨識。我忙著看東西B看人、聽話(偶爾還捕捉到幾句鄉音)、換算比較民生物資的價錢……簡直眼花撩亂,很快就忘了來到這裡的目的。直到走完整條市集、走出摩肩接踵的人叢,給冷風一吹,才想起紅氣球來。急忙掏出地圖辨認一下方向,決定找教堂和鐵路去——只剩下那裡是我比較有把握的地方了。
    巴黎的路難找,即使按圖索驥也不易,因為既不整齊又無規則,連建築也不肯方方正正,時常斜刺裡冒出一幢三角形的樓房,尖角指著你,劈開的兩條岔路夠你傷半天腦筋去選擇。我小心地沿著通往教堂的Rue De Menilmontant走,帶montant字尾的路名地名焉有不高不陡之理,逆著冷風的上坡路走得辛苦,我還不忘左顧右盼希冀奇蹟出現,讓我一眼就驚喜地看到小男孩住的公寓樓房,紅氣球悠悠飄在外頭守候的那個有著美麗紋飾鐵欄杆的陽台……可惜全都是些半舊的、毫無個性特色的商店樓宇,熱鬧地展掛著各國文字的市招,路旁停滿了車、人行道上擺著從商店溢出的貨物。這當然不是四五十年前那條閒適悠然的鄰里街道。
    走錯了兩條橫街才看到教堂的側影。我有些緊張地繞到它的正前方,又站遠些打量再打量;然後閉上眼睛,對照腦海中的兩組鏡頭:其一,從教堂門口朝外看,小男孩和奶奶走向教堂來,氣球尾隨而至;其二,從我現在站的地點朝教堂看,紅氣球猶疑地飄進去找小主人,結果全給教堂的執事攆了出來……
    睜開眼睛,我想自己終於找對了地方。用凍得有點發僵的手舉起相機,把教堂的形象納入鏡框——排除了周遭逼仄的小街、潦草的房舍,教堂顯得莊嚴巍峨起來,一如電影中的樣貌。
    我按下快門:一張、再一張……晴兒啊,你會認得出這是什麼地方嗎?
    從教堂一側再往後走,是個有點冷僻的住宅區,不整齊地排列著半舊的廉價公寓,完全沒有歷史古意的建築。在這些全然眼生的街巷間繞了一陣,我終於來到一座小小的人行陸橋,底下果然是火車鐵道。我興奮地舉起相機,又頹然放下——攔著陸橋兩側的已不是電影中筆直好看的欄柵,而是孔眼繁密的鐵網,根本不可能透過它照相。是防止人亂丟什麼樣的東西下去呢,連欄柵都擋不住的?
    我惘惘地折回教堂的方向,再返向大街。心頭湧現「捕風」與「捉影」兩個詞,此刻含義貼切地令我不無自嘲地微笑起來。找尋一個虛構的電影故事場景已是夠傻的了,何況那是近半個世紀前的事……空間、時間都已人事俱非;而我既非慕名瞻仰亦非懷古訪舊,只能算是——就算是一個影迷媽媽為她的影迷寶寶發一次童心吧!
    又過一天,與那晚宴請我們的友人在舊城區一家雅致舒適的館子裡小聚。酒過兩巡,友人問起我可去了Menilmontant?我回答去過了,然後告以《紅氣球》電影和晴兒出奇地喜歡之緣故……友人邊聽邊睜大眼睛,聽完驚喜地「啊——」了一聲,接著熱切地說:「我小時看過那部電影,印象很深,一直不曾忘記——我記得那個氣球、小男孩,最後悲傷又奇妙的結局……」 說話的人,原先臉上那種巴黎人的些許倨矜的神色,漸漸被一份溫柔取代了。凝視著他,我想到電影裡當時年僅六歲的小男孩,現在也有五十了,正是面前這個男人的年紀。而那創造出這一切的導演爸爸呢?現在還在人世間嗎?他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用鏡頭捕捉創造出來的一個世界,被那樣完好地凝固保存著,以致兩歲的晴兒與一個素未謀面的五十歲的法國人,會分享這同一個世界的美好記憶。魔幻的氣球、魔術的燈籠啊!
    從沉浸在童年回憶中的友人臉上移開視線,望向窗外,發現不知幾時外面已飄起雪來。細細的雪從夜空絮絮落下,那天空,許多年前一個晴朗的秋日曾有上百的氣球飛過,每一個看過那幕景象的小男孩都會永遠記得。而此刻,雪也落在Menilmontant的街道上、教堂的塔尖上,還可能落在五十歲的小男孩Pascal家的屋頂上……以及,每一個在童年都曾擁有過又失去過一個美麗的紅氣球的大人和孩子,在他們的睡夢和記憶裡,雪靜靜落著。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五年前,在教室里。那年北京遭遇多年不遇的酷暑,空气里囤积着沉闷的热量。录像带沙沙地转动,粗糙的画面上,一个小男孩与一只大大的红气球穿梭在小城的大街小巷。那气球多么美丽,红得那么透彻,像是天空的一颗小小心脏。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和朋友一起去买碟,不经意间,它出现在了拥挤不堪的货架上。
    我想将这只大大的红气球悄悄地藏在心底,等到我的孩子两岁,再偷偷地放出来,让他们一起玩耍。然后,在他生日的清晨,当他睁开眼睛,打开房门,他会看到那么多那么多的红气球,用结实的绳子拴在一起,我们,和它们,一起去逛街……

 3 ) 法式浪漫风情——评短片《红气球》

短片《红气球》由阿尔波特·拉莫里斯导演,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儿与一个红气球的故事。红气球显然意有所指,他可以是伞下人与人之间心底的一抹善意,可以是小男孩儿一颗赤诚的童心,导演用较为戏剧化的手法突出红气球,展现了红气球的“魔力”,一时之间,法国的街头竟像个童话世界,而短片中的场景,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浪漫美丽的法国街巷。镜头跟随着气球和小男孩儿的脚步穿梭于街头各个美丽的角落,带我们领略了另一种法式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短片中优美的配乐,当红气球飘荡在美丽的法国街头时,悠扬的提琴声响起,极富西方魅力的乐器强化了短片的时代特色,也放松了人们的心神,让人跟着镜头的移动领略法国的街头风光。而当戏剧冲突出现时,如小男孩儿被围住,音乐变得起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鼓点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让观众变得身临其境,为小男孩紧张着急。这不断变化的音乐风格,不仅贴合了影片上声音元素需要,更完美弥补了无人物台词的缺憾,小男孩的心声和情绪都通过音乐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同时,影片中的色彩也独具匠心,红色象征着勇敢热忱的心,而气球则充满童趣的意味。在周围环境都是冷色调的条件下,红色的气球穿梭其中,变得格外显眼。小男孩儿素净的衣裳也象征着他内心的纯洁无瑕。当小男孩抓住大把大把飞来的五颜六色的气球时,这些不同的鲜艳的色彩包裹着他,透过五颜六色但半透明的气球,可以看到他的小脸,此时的色彩既象征着男孩自我内心缤纷的心情,更强化了环境与世界的丰富色彩,正包裹着他,让他远离灰暗的敌意,飞向五颜六色的天空。

 4 ) 没有人能砸破你的梦

从一开始我就在为那孩子手中的气球提醒吊胆,担心他走过路上的每一个犄角
当那个孩子在尽力保护自己的气球时,我很心疼他
他为什么不放下手中的气球,回到那群恶童中去?
那样,也就做到了所谓的“合群”了

虽然是这样说,但换做是我,也会牢牢捏住手中的气球


影片最后那只红气球终于还是被那群坏孩子砸破了
但却出现了千万只气球,小男孩乘着他们往空中飞去
确实,没有人能砸破你的梦


 5 ) 关于巴黎的神圣纪录

小男孩带着红气球在巴黎街头奔跑,有一条街是我认得的。它在蒙马特高地上,叫做维兰街,我看过关于这条街的一部纪录片。片子是在街被拆除以后拍的,所以没有电影资料,但是那个导演搜集了所有的关于这条街的照片,然后拼在一起,最后,真的就成了一整条街。男孩跑过时,那条街已经破败不堪,我想那时候它也已经在拆了。就是它的末尾有一排向上的阶梯通向另一个街区的那条。电影里巴黎的街道总是杂乱,像是刚起床未经梳妆的少女的发梢,弯弯曲曲,隐隐匿匿,像藏着心事。于是总也记不清哪条是哪条,看了一部称心的法国电影,就起誓要记住在里面出现的巴黎街道的形象,至于为什么要记住?我也说不清,是为了以后在另一部电影里再次看到它时的会心一笑,还是心里隐秘的巴黎情节的曲折流露?或者真的只是觉得好看。好看是怀疑不了的,镜头确实会美化,但摄影师们为什么总选择巴黎来美化?

但遗憾的是,这条维兰街是现在我唯一的一次会心一笑。《天使爱美丽》里也出现了蒙马特高地,对这片高地最初的向往出现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巴黎公社的死守之地。但现在已经和《红气球》里面很不相同了,《天》里面的美化太明显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修饰过的巴黎,广角镜下,什么都变得华丽起来。现在的巴黎老城街道,也在勒鲁什的《我最好的朋友》里面出现很多,那位的士司机对每条街的历史都如数家珍。这是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比如带一个外地朋友来北京逛,鸟巢和水立方就显得有些寒碜。

还有候麦的《面包店女孩》,当时看了之后我就死命地去记那些街道的样子,然后幻想突然有一天恍惚去巴黎的时候,能一睹个究竟,但现在还是忘了,究竟是我的记忆力不好,还是无聊的东西天生容易被遗忘?但除了那些不知名的街道,有些地方的名字却记起来很省力。比如法国电影资料馆,《梦想家》里面一群年轻人聚会的地方,拉着铁链门。现在肯定不是那个样子了,但只要记得这名号,总还抓着个辫子。

于是巴黎本身成了一个高效的生产者。它不但生产商品,艺术,它更生产各种光环。文学爱好者要去找波德莱尔的足迹,因为巴黎是一个开放的生产车间,它容纳了各种人物来给它的光环打磨抛光,但品牌只有一个。在这个产业链中,巴黎无疑骄傲地处于最高端,有些城市生产微波炉,有些城市生产艺术,但巴黎于此不屑一顾,它生产着对艺术的信仰。

于电影尤其如此。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机器到人物,从内容到形式,巴黎全面滋养了电影,没有巴黎,就没有现在这个样子的电影。巴黎是影迷的麦加。所以当电影本身把镜头对准巴黎时,就像朝圣者用脚步丈量出发地到麦加的距离,影像里力图给巴黎一件不但真实而且美丽的外衣,而观影者则无声无息地被这种神秘的视觉崇拜所俘虏。所以,关于巴黎的电影,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幻想的,都具有一种“神圣纪录”的特质,这种特质加强了巴黎的电影圣城的光环,就像自由女神像手中的火炬,她静默,但肃穆。

《红气球》的“神圣纪录”展现了巴黎的童话的一面,就像《天使爱美丽》展现了巴黎特有的神秘爱情。当小男孩跑过巴黎街道,其实质就是在展示关于巴黎的一个童话,若这个故事发生在纽约,那么它只是一个童话,而不是一个纽约的童话,只有巴黎才有这个特权。这个特权的合法性来源已如前述,包括巴黎的文化积淀、包容度以及它的电影圣城的地位。所以《红气球》与所有其它关于巴黎的电影一样,必然的会显示出它的光环来。我们不会意识到这种光环,但我们深受其影响,这无法否认,因为巴黎与电影虽两性而一体。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6 )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在微博上看到这个小短片,1956年出品,照现在的话说就算是部情节性比较强的微电影。

       其实前三分之一左右在我看来有点乏味,一个小男孩,无意间在一条清冷的街上发现了一个饱满闪着光的红气球,小心翼翼地爬上灯柱取下了它。那冷色调的长街和穿着黑白灰服饰的人群是这抹亮色的背景。小孩子在那个年纪很容易结交伙伴,另一个小孩,一只小狗,一辆小玩具车,一根小草,或者一个红气球。那个年纪的小孩子说来也奇怪,有时很偏执,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也许可以爱不释手地玩个三天不腻烦,然而他们这股热乎劲儿去的也快,当有更新鲜的事物入了他们的法眼,耳朵里都听不到旧爱的哭喊。当然这也预示了红气球的最后结局。

       先别让悲伤来的那么快,现在小男孩正迷恋这气球呢。为了她(我觉得就该用这个字),可以不去坐公交上学,踩着硬硬的鞋板,吧嗒吧嗒好像跳着欢快的踢踏舞。如果说后来红气球有了灵性,我觉得是从这时候开始情窦初开了——“这小孩儿,对我,似乎还不差嘛。”到后来回家,小男孩一定要钻到陌生人的伞下。一个穷苦家的孩子,淋雨啃干面包这应该是常事,小小孩子还不懂什么叫生活的艰辛,但是他也珍惜心爱的红气球,不能让她受一点委屈。至此,红气球的芳心已经全然被俘。不用你牵,我自然也会一心跟着你。这两天在读《聊斋志异》,且不说有很多小狐妖是莫名地钻进了寒士的茅草屋,也有一些是念在书生祖德绵厚或者正义凛然。我只觉得这个红气球就像个十三四岁豆蔻年华或更小的小妖,无关风月,只因为小男孩在街上把同样孤独的她领走,还一心照顾了她这段日子。

        有段镜头很有趣,小男孩领着红气球去逛跳蚤市场(在巴黎不少见),红气球被镜中的自己吸引了,摇摇摆摆,顾盼生辉,那模样活脱一个爱美的小姑娘。沿着小路走,正对面迎过来牵着蓝气球的小女孩,两个气球一见面顿时惺惺相惜,你好呀你真漂亮两句寒暄远远不够,乃至于依依不舍到最后要被主人拉走。

       俩人感情愈发深厚,红气球也一根筋,只认这个小主人。别人抓她的小绳子偏偏她会高飞,甚至还会遨游周旋和教导主任斗智斗勇。而只要小主人一抬手,她就会乖乖地停到恰好的位置,无法更体贴。电影激烈部分来了,小伙伴们一直对这个百依百顺的红气球有着觊觎之心,无奈她忠心耿耿又机灵古怪,他们始终无法得手,直到小男孩买甜品的时候他们才有了可趁之机。接下来的情节就像是小男孩为爱而斗,而那群小男孩就像是《天龙八部》里的康敏一般,得不到的东西就要摧毁,别人也没那福分享用。他们争抢,他们朝红气球投掷石子,尽管小男孩奋力拼争,也难逃被打败的事实。这时镜头给的特写让人心酸,光滑的红气球逐渐有了亏气、褶皱和坑洼不平,她慢慢地落在了地上,最后被一个邪恶的小男孩一脚踩破,发出了无力的呐喊。

       事情这就结束了?不,远远不止,就如同程灵素临死之际还要安排计谋助她情郎。红气球的精魂召来了巴黎市内五颜六色的气球,让他们带着他飞翔。此时的红气球就好像王菲悠悠唱出的“音乐停下来,你将离场,我也只能这样”,给小男孩以更多更丰盛的爱,那是她最后的愿望。在聊斋的狐仙故事里,哪怕是男主做了些不对之事导致狐仙必须离开,她们也总会留下一句:你我缘分至此,我已在阳间为你找了一个合适的女子,你们好生过日子。这些善良的精灵,让我不由得想起那句唐诗: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你以后看见那小草青青,别忘了曾有个姑娘也穿过这样的绿色。

 短评

看这片子让我想起小王子,唏嘘不已,感动不已。不知艺术是否总在早期时才更加认真深刻,五十年代的片子到现在都难得有人堪比。

4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这正是巴赞笔下典型的“故事的影像”,以此与“影像讲述的故事”相区分,因为它没有使用蒙太奇的潜在延伸意义来制造幻象,而是依靠长镜头严守了事件的空间统一性,这时影片中的现实脱离了对所暗示虚构时间的想象性再现,使其成为风格统一的“真迹”,而非精美的“赝品”。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特技都是允许使用的,观众在明确知道事件是经过特技处理的前提下,还能深信其真实性。正如电影中所描绘的童话般幻境,它赋予了非生物以动物的性态,却又借助这一非生命意象将我们引向现实,最终达到了真实性与想象性融为一体的状态——仅从电影摄影本体论层面解释它是符合一切审美与叙事标准的,恰恰由于它没有使用任何电影技法,才使其具备了虚构的真实性,它是纯粹的故事所衍生出的影像,而不是由影像向我们灌输的故事。正因此每个人都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气球

5分钟前
  • 不朽浩克
  • 力荐

短短34分钟里的特效、色彩、音乐、剧情、想象力,充分征服我。而当我知道是56年出品的作品时,则更加惊叹不已。每一段陪伴都弥足珍贵。

6分钟前
  • 小小
  • 力荐

童真,自由,有魔力的红气球。结尾太美,不知道《飞屋环游记》的灵感来源是不是这里。

9分钟前
  • Dreamer
  • 推荐

内容完全不同于那部同名的中国动画,最后的高潮让人叹服。只是想吐槽的是:帕斯克君,你怎么扔下朋友的尸体跟着其他新欢走了呐……(毫无疑问每个气球都是有独立人格的,红气球中途还想把妹还是吊凯子来着,对了,它的性别是男是女?)

14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永远不要怀疑孩子纯真的梦想,虽然它们有时是那么不可思议

1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天啊原来“飞屋历险记”是抄它!奇幻动人的想象,鲜艳调皮的红气球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二战后百废待兴的巴黎。小盆友的笑容快把我的心给融化了...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太美好了!全程惊奇地张大眼睛看六十年代的巴黎和现在有什么区别。房子风格没有变,蒙马特的面包店也一直在那里,只是街上的车变了。从前的小轿车真美啊。我总觉得巴黎的屋顶不够美,灰灰的,和鸽子一个颜色,入了冬就显得萧索。一只吸睛的红气球握在孩子手中,基调为之改变。您能为我的气球撑个伞吗?

21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1957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特别奖、195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1956年路易德吕克奖。

2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1956戛纳短片金棕榈。1.击败费费[大路],唯一获奥斯卡原创剧本的短片。2.通过长镜头与深焦摄影维持空间完整性,使观众忽略特技的存在(细线操纵),让活泼顽皮又不失乖巧的拟人气球形象跃然屏上。3.灰暗阴晦的巴黎街道与色彩鲜艳的气球对比,现实vs梦想。4.气球破损慢镜与[飞屋环游记]结尾。(8.5/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题外话:看完这个我更害怕气球了 = =

28分钟前
  • ZZS
  • 推荐

太好了!!!导演没什么野心,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探讨欲说教欲,只有平和的心态和真正的热爱。

33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童趣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饲养红气球作为宠物的男孩,聪明的红气球恰如童年的梦,那刻意和街景分割开来的颜色将童年隔离开了。一帮坏孩子就是想将气球处以极刑,本以为最后气球们会来复仇,看着地上红气球的尸体觉得气愤(那孩子忘得太快了),不过再一想,和孩子们发什么火呢?

3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法国人的脉脉温情

42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真好!!!我也想变成一只红气球,在孤单的童年里陪伴你。而我要是你,全巴黎的气球我都不要,我只要那个调皮的会跟我捉迷藏的小红气球。童话结局圆满,但又如此忧伤。坏孩子永远存在,心爱之物永远要被凶恶的敌人夺走。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承受了太多太多超过负荷的苦难。

46分钟前
  • Odding
  • 力荐

恶童遍地走,气球满天飞,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49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

居然也忘了这部,最近出了导演的白鬃野马才想起来,一生只有三部作品,英年早逝。ps,最近的版重新修复,画面无比醉人

51分钟前
  • 绿棉
  • 力荐

可惜他最后没有再回头看看那个死去的红气球。

56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会飞不会叫的狗~

58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