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传

剧情片英国2004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丽莎·迪伦,亚当·戈德利,菲比·尼克尔斯,迈克尔·布兰登,汤姆·霍奇金斯,克里斯蒂安·鲁贝克,马修·马什,阿纳斯塔西娅·希尔,彼得·弗斯,罗汉·希瓦,博迪·卡维尔,汤姆·沃德,迪尔德丽·科斯特洛,约翰·塞森斯,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爱丽丝·伊芙,安东尼·豪威尔,里昂·奥肯登,车·卡特赖特,卡罗莱娜·贾梅塔,琳达·斯珀里尔,詹姆斯·沃里尔,大卫·麦凯尔,罗里·科普斯,马克·韦尔斯,多米尼可·普赖斯,菲利普·麦金利,查理·比尔,罗布·奥德菲尔德

导演:菲利普·马丁

 剧照

霍金传 剧照 NO.1霍金传 剧照 NO.2霍金传 剧照 NO.3霍金传 剧照 NO.4霍金传 剧照 NO.5霍金传 剧照 NO.6霍金传 剧照 NO.13霍金传 剧照 NO.14霍金传 剧照 NO.15霍金传 剧照 NO.16霍金传 剧照 NO.17霍金传 剧照 NO.18霍金传 剧照 NO.19霍金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4 12:12

详细剧情

  1963年,霍金21岁的人生发生了一悲一喜两个重大事件。这一年他被确诊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使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只剩下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最后连心肺功能也会丧失,当时大夫预言他只能再活两年。这一致命的打击几乎使霍金放弃了学业,但生日舞会上一个女孩的出现神奇地改变了一切,她就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

 长篇影评

 1 ) 对于真理和完美的永恒追求

补BC的片子来看的。BC总是谦虚得让人不知所措。对于这部的表演真的没话可说。BC的表演和霍金的成就相似之处太多。Don't anyone fucking dare to ever talk about this man not deserving all the love he now gets. 他和霍金一样是那么的执着,执着得让人心碎。每一次抽搐每一次艰难的迈步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总是要揪心他就那么一下子垮下来再也无力爬起,而冥冥之中却一直也坚信他不会跌倒。
跑个题,BBC的处理太完美,我们太轻易将霍金这样的人看做弱者, 若让他倒下无疑就会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从而削弱片子的感染力。我觉得这就是看此片之前对霍金的奋斗史了解甚少如我之所以看过此片会如此感动的原因。同情这种字眼在霍金身上显得太过渺小了。他的勇气足以藐视一切。
其次是对于真理和完美的执着实在太让人唏嘘。虽然是个文科物理小白,但初中时候也曾试图拜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自然是看得一知半解但却忍不住把一本书都翻完,在夜晚时候仰望星空努力地去感受自己的渺小。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恒而无界的。虽然无法读懂具体的内容,或者对于伟大的艺术作品并不能够说出具体的好在哪里。但真理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总能给人以强大的震撼,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以及能够在追求真理道路上不断探索是多么的不可方物
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心扉的怜悯。罗素的这句话在这种时候总是会给人莫大的勇气(强迫症发作觉得改一个字都不能够)。在这么浮躁的社会,对于这些倾尽一生去追寻真理的人,在灯红酒绿中仍然坚持仰望星空的人,永远崇敬。

 2 ) I believe in Stephen Hawking more than Sherlock Holmes

如果有感动世界这种奖的话,霍金一定榜上有名。
当我看完BBC的传记电影hawking之后,仿佛又回到了,毅然地从科普书架上拿下《时间简史》时的那种热情受到月亮引力影响、对量子物理的爱如潮水般席卷而来的场景。

Ⅰ。序幕
整部电影以霍金21岁的生日派对拉开序幕,就像那篇英语课文所写的一样,那时的他,a promising graduate student at one of the top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正在申请剑桥大学的研究生,骄傲出色与众不同。上一秒还在跟一个派对上认识的女孩仰望星空聊着最喜欢的音乐,下一秒却发现自己躺在草坪上身体不听使唤地不能站起来了。
“运动神经元疾病。运动神经元在你的大脑中,控制身体的运动,但它们正在死亡。”
“所以?”
“大脑不再向肌肉发出运动指令,肌肉也将停止运动,它们将被弃用,逐渐地。”
“要多长时间?”
“肌肉萎缩导致无法移动。”
“多长时间?”(how slowly?)
“这是渐性瘫痪。”
“然后呢,然后怎样?”
“呼吸肌和其他肌肉不同,它是自主运动的。它们不会很快停止。”
“但是它们最终也会。”
“是的。”
“所以呢?我将不能自主呼吸。然后我将完全无法呼吸,就像,就像溺水一样。”
“大脑呢?大脑会怎么样?”(How about brain? Brain itself?)
  “没有影响,大脑不会受到影响。”(untouched.)
   医生不带任何表情的转身离去,留下21岁零一天的SH,惊愕而无助地踱步张望。

   Ⅱ。如果生命只剩两年,你怎么做?
   SH理性的父亲站在窗前强忍住泪水说,“他小时候问我,星星从哪儿来,我说,我会帮他找出答案,我却从没有这样做。”
  所有人包括他的父母,所想的都只是在剩下的两年时光里让SH继续正常的生活,在剑桥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继续被他视为一切的物理研究和学习。
  他的父亲甚至找到他的导师Dinnes Sciama希望后者能给SH一个他能够在有生之年解决的研究课题,以便SH能够没有遗憾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DS拒绝了他的请求:“我的学生和科学是我生命的一切,我努力真实地对待二者。”
  就这样SH跟随着DS开始了在剑桥的生活并在此结识了他一生中重要的伙伴,对他大爆炸理论研究有重要贡献的Roger Penrose和他的派对女孩Jane Wilde继续着普通青年人的恋爱,以及逐渐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无法控制双手系起鞋带,在楼梯上重重地摔倒……
  在科学史上,福尔摩斯和莫里亚蒂,蝙蝠侠和小丑也总是在的,也许没有好坏,只是捍卫的东西不同罢了,即使最广为认可的理论都可能被推翻,即使最受尊敬的发明家都可能向竞争对手使坏。SH和DC见面的第一天,DC对他说:“物理,在这个国家,它是个斗争惨烈的战场。你需要智慧,当你以为足够聪明时,却仍然不够,因为你需要资金资助你的智慧所要投入的研究。但在这个国家,没人得到资金。需要勇气,因为所有人都试图阻止你。要为你所坚信的而战,不然那些混蛋会阻止你的。”
  SH倾向大爆炸的宇宙起源说,对当时广受尊敬的主流学者Hoyle的恒定宇宙论抱有怀疑。他看了Hoyle的最新关于恒定宇宙的论文并通过彻夜演算找出了其中的问题。他很吃力和蹩脚地擦着黑板、用粉笔写下满黑板的演算式子,他看着黑板,疲惫地绽放最阳光的微笑。在论文发布会上,坐在最后一排的SH举起了手,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这一举动却受到了DS的批评:“我知道你能做得远不止批判什么东西。大胆去做吧,就你自己。做独一无二的。”(Do something, all of your own, be original.)

  Ⅲ。如果时间逆行,一切会怎么样?
  SH看着Roger Penrose办公室逆行的时钟,留声机里放着巴赫未完成的钢琴曲。
“巴赫没有写完它。”
“没有写完前巴赫就死了。”
“但这如此完美,未完成之前,这么完美……它没有停止,甚至在停止后你还能听到。”
 音乐戛然而止又仿佛绵延不绝。
“你听到了么?”RP问。
 SH笑了,两人相视而笑。
 我想,就是在这里,SH会忽然充满了斗志吧,即使只有两年,即使无法完成自己对大爆炸理论的进一步研究,留下的断章也会无比完美,一如巴赫未完成的第十四首赋格曲。如果死亡让一切戛然而止,自有有心人能从中续出闪光的华章。
 这个时候的SH,已经需要拄着拐杖、脚步深浅地行走了。
RP送他登上火车,重重地把自己砸在座椅上的那一刻,旁边的一列火车启动了。我们看到了相对运动的经典例子。
“我以为那是我们在动。”对面的老妇人说。
“我也是。”BC礼貌地微笑。
“又退了,我们有的是时间。在这一号站台,从不直接往前开,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
 SH听着老妇人的絮絮叨叨,如有所思。
“倒退,倒退……它倒退了,当然是倒退了!时间的方向!”
 因为他联想起了RP的奇点说——当星体坍塌后会形成奇点,那里超高的密度将会吞噬一切,包括时间,在那里,没有规则、定理,一无所有。而如果时间倒退,奇点即是宇宙的起源!
SH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对老妇人说:“I love you, deeply and forever.”然后奔下火车叫回RP,对他说:“如果爱因斯坦是对的呢?”他焦急地找着纸笔,兴奋得像个孩子,在吹灭蜡烛睁开眼睛的瞬间得到最想要礼物的孩子。最后他拿着RP身上仅有的粉笔,颤动的就地画起坐标轴并向RP阐释大爆炸理论的合理性,镜头随着他的移动摇晃着,带着观众的心也同他一起为这伟大的灵光乍现不能平静。这一幕,当SH拄着拐杖用粉笔画坐标轴的时候,似乎是公元前212年,叙拉古城的阿基米德在罗马大军面前用身体护住沙盘上的几何图形的再现,他们用生命在寻找和捍卫的,都是世界上最本真的真理,他们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被中断的研究。只不过,SH面对的敌人,是他自己,是无情的运动神经元症。

Ⅳ。Nothing into Everything
“This dissertation is my original work.” SH在他论文的落款处,笨拙而努力地抓着笔写下歪歪扭扭的字迹。他完成了,时间朝相反的方向行进,则坍塌变成了爆炸,乌有变成一切。
“有个词物理学家常用,美妙(beautiful),他让爱因斯坦变得美妙。”导师DS对SH的父亲说。
“但是,他到底做了什么?”父亲不敢相信地问。
“您的儿子,打开了一个东西,一个我们都觉得是关闭着的东西。爱因斯坦本应该作出预言,但他避开了。那本该是个开始。宇宙,可能不是一直都存在。”

Ⅴ。关于插叙
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插叙贯穿于整部影片。
一个是,自从SH知道了自己的病并知道最终有一天他将失去自主呼吸的能力,像溺水一样死去时,他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水中憋气。第一次出现在当他刚刚知道病情回到家,他把自己闷在浴缸里,在水中痛苦地睁着眼睛盯着手表,他失望的发现,自己可以坚持的时间很短很短,他的脸上写满了失望。另一次是在火车站之后从伦敦回到剑桥,那时的他已经可以坚持一段更长的时间,因为从水中出来看表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舒展了很多。我更相信这个插叙是BBC的艺术加工,它很有意思地展现了SH从一开始的痛苦挣扎到后来在朋友和家人的鼓励下越来越勇敢乐观的心理转变的过程,同时也展示除了SH生命强大的韧劲。
另一个贯穿始终的插叙是对1978年10月10日,因其于1965年发现的宇宙大爆炸背景辐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的电视采访。这是完全独立于讲述霍金故事的另一条故事线,在故事自然行进的过程中,镜头会突然切换到A&R两人穿着燕尾西装坐在沙发上讲述着如何通过噪声研究发现大爆炸背景辐射,对面是时不时插话的记者和一直工作着的摄像机。这个插叙用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让整部影片变得更活泼,从最开始不知道这样安排的意义,到最后听见A说,“这是宇宙开始的声音,是大爆炸残余的热量,是还没有冷却的三度……它已经500亿岁了……我们发现了它。”这是SH大爆炸理论最有力的证明之一啊,突然就哽咽地说不出话来,兴奋得就像奔下火车的SH。

Ⅵ。关于演员
在这部记录电影中饰演SH的是因为出演了另一个SH——Sherlock Holmes神探夏洛克而萌倒万千少女的Benedict Cumberbatch。看完BC演绎的这一缺陷天才,我骤然觉得,夏洛克什么的都是浮云啊,演霍金才是真正的影帝啊!!!他的颤抖,他的挣扎,他对物理的追求和他的伟大,在21岁的时光,被BC演绎得真实而令人动容。演得了运动神经元病的健在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这事儿是谁都能干的么?如同Tom Hardy在倒带人生中的表演一样,演有缺陷的角色真心最显演技了啊!!!一切BC粉,不管脑残与否都不容错过啊!!!(额,到了这一段我为毛就原形毕露了呢,淡定淡定。)
出演Jane Wilde的演员经我鉴定,和原型真的挺像的。
其实出演Roger Penrose的Tom Ward分明也是个大帅哥啊,但是你知道什么情况么,时光网上资料全无,豆瓣上只有十张照片还都是截图,连IMDB上也没照片啊,这是闹那般,小哥,我很看好你。


  Ⅶ。今天
这里是2012,
距离Stephen Hawking出生已经70年了;
距离他被确诊运动神经元病已经49年了;
距离他和Jane结婚已经47年了,离婚已经22年了;
距离他获得爱因斯坦奖已经34年了。

很多人不知道 其实SH至今没有得过诺贝尔奖 因为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的规则要求,授奖的成就的意义和重要性已经被时间所检验。事实上,那意味着,从得到发现到获得诺奖的时间间隔通常是20年或者更长。比如,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因其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关于恒星结构的研究进展。由于这样的选拔方式,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能活到他们的工作被认可的那一天。一些非常重要的科学发现从来没有被考虑过授予诺奖,因为当这些发现的影响被认可和欣赏时,其发现者已经去世了。
也许SH也是其中之一,不能等到他的理论被研究发现所证实,不能等到那枚来自瑞典的金质奖章了。不过那又怎么样,70岁零一个月又五天,这位在医生的诊断书上本该停留在23岁的斗士,已经获得了上帝给予的最高奖赏——生命。

I believe in Stephen Hawking, he is not fake, and he CAN be so clever. He is not small even compared with the universe.
  I love him, deeply and forever.

 3 ) 生日快乐,霍金先生

就当这只是一个粉丝的贺卡吧。

如果人生真的有所谓的转折点,我想我的第一个转折点便是初中买了《霍金的宇宙》这本书的时候。从此一个文艺少女开始为宇宙学所倾倒颠狂,以至于走向女博士这种灭绝师太的不归路。

而看这一部BBC的传记片,却是因为追BC的各种电影。看着如今的男神演绎曾经的男神,实在是粉丝的大福利。

无比喜欢BC所扮演的Hawking跟Penrose在路上描述他的理论那一段。那个被疾病摧残得口齿不清步履蹒跚的青年,手舞足蹈的描述着脑子里飞速运动的思想。那眼里闪烁的光芒,像夜空的星星一样。也正是这种物理所带来的思想的火花,照亮了这个在病痛中挣扎的生命。而这样的状态,多少人荒度一生也未必能感受一瞬。其实上帝对于Hawking实在是是太厚爱太多了。

1942年1月8日,Hawking诞生在这个据说是Galileo逝世300年的日子。传奇的人生有个传奇的开始,大抵就是如此吧。

生日快乐,霍金先生。

 4 ) 讲述天才的故事总可以让平庸的我心生感慨

首先,电影很正面。全篇除了霍金生病之外,再没有丝毫的痛苦与叹息:霍金很积极,周围的人很友善。告诉我们有健康的体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已经是最大的恩赐,无可抱怨生活的细枝末节。

其次,看到科学家头脑风暴时释放多巴胺的喜悦,也会感慨作为智者的幸运、还有每个儿童曾经拥有的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当我们曾经坐在教室里面解题的时候,不知道算不算也曾分享过一丝丝科学的艰难与快乐。

然后,不得不承认,我是冲着BC才看了这部电影。怎么可以看上去就聪明,笑起来又能那么天真。配合三一学院的氛围、学院风的装扮、暖色调的画面、还有慢镜头扫过的美感,感染力太强,完全带入。

最后,电影结束之后,也感觉到自己搬砖实在是有理由的。小时候老师总会告诉你,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小红学习好,是因为她认真努力。可是我们越来越发现,天赋的差距是无可辩驳的。而这样缺乏沟壑的大脑如我,至少搬砖还算是有益社会。心理竟然感到了平衡和宁静。

忘了是在哪篇文章里看到,说人们聚集在天才的身边,忍受种种的困境、艰难,甚至是来自天才本身的缺陷,帮助他们、支持他们,因为他们的才华把周围人们的生命也照的光彩熠熠,意义非凡。

 5 ) 用生命去拥抱宇宙。。

       我是为了BC才来看这部片子的。。
    其实本来对霍金就比较了解。。但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感触更深。。
    霍金是一个要强的人,他永远追随着真理与信仰,当他一次次被人质疑的时候,却能更勇敢的去反击对方。。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他在注满水的浴缸中憋气。。
    憋气是痛苦的。。小时候我学游泳的时候就被父亲这样折磨过。。深知其痛苦。。那种渴望空气的生理本能,无时无刻在挑战你的忍耐力。。可是霍金为了锻炼自己的肌肉,却一直做着这样的训练。。我打心底里敬佩他。。
    我觉得霍金的太太也是伟大的。。明知霍金身染绝症,却依然不离不弃,勇敢地与他结为夫妻,这种爱情是可贵的。。我明了的说至少我做不到。。
    最后,再来赞一下BC的演技。。他用心投入进这个不寻常的角色中,努力的将霍金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观众看。。我忘不了那每一次的跌倒。。那每一次的哽咽,还有做背穿时的呜咽。。
    感谢BBC拍了一部这么优秀的影片。。

 6 ) 电影里的霍金,以及其他科学家

因为存在像引力这样的法则,所以宇宙能够“无中生有”,自发生成可以解释宇宙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存在。
                    ——霍金《大设计》

    四个多月前,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躺在椅子上研究一篇剑桥图书馆刚刚解封出来的论文,正是霍老师在1965年发表的那篇著名的博士毕业论文。艰难地读懂了第一章,后四章只好从简介跳到结论,然后就看到了他在致谢页上歪歪扭扭的签名。他谢了导师沙马,但没有任何与他后来的太太简相关的字样。
签名页


    在得知他逝去的消息时,我有些难过,并未震惊,但略感诡异,因为前一晚正好在奇遇电影上读一篇讲《她比烟花寂寞》的文章。我们都知道杜普蕾得的病和霍老师的很相似,杜普蕾渐冻的身体在42岁的时候停止了呼吸,霍老师比她多活了30多岁,这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

    我又想起了大三那年,霍老师来浙大演讲,邵体馆乌泱泱的挤满了人,大家只为一睹传说中这世上“最聪明”的大脑。那年霍老师演讲的内容我已经全忘了,只记得坐在轮椅上全身肌肉萎缩的他,却是一个出奇幽默的人。

    而这一点,很受电影人喜欢。

霍金与万物理论

    回过头来再看2004年的《霍金传》,彼时的卷福还非常年轻,剧中最后有一幕是他在身体已不受控制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署名,为此他拿到了沙马教导他的“自力更生”的奖学金(彭罗斯的评价:“前三章平淡无奇,但第四章却是莫扎特一般的杰作”)。这一幕显然与史实不合,因为霍老师确实是现有奖学金才后有博士论文,这一点在致谢页上有体现。

    抛开这一点而言,我认为《霍金传》还是一部很很写实的电影,因为它并不着眼于霍老师是如何如何“身残志坚”,或者简与他的爱情是如何如何地帮助了他,它认真讲述的,就是霍老师是如何追求属于他自己的物理理论的。物理对于他就是一切,这对于大部分的物理学者来说都是相似的。尽管用影像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并不容易,但对于科学的探索过程却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在剑桥人针锋相对的探讨中,关于相对论、稳态和奇点的解释也就不那么艰深了。
霍金论文首页


    这种学术性的探讨,在卷福出神入化的表演下体现出了《霍金传》的精髓:万物理论并非万物内在的理论,而是适用于万物的“一种理论”。它表现了科学精神中反叛权威的重要性,这正契合了片头霍老师放的瓦格纳的《女武神》,和简喜欢的拉赫玛尼诺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和卷福的表演相比,小雀斑在《万物理论》里的表演并无明显的过人之处,但他占了些“精致”的便宜。《万物理论》的故事走向更偏好莱坞,更温暖的色调,更唯美的摄影,更多个人情绪的体现,更多二人世界相濡以沫,这样的故事更讨巧,符合大众对科学家的猎奇。但这样的故事又让我有一种错觉,仿佛霍老师是靠谈恋爱谈出的科学成就。

    这便是科学家和电影人之间巨大的鸿沟。

大爆炸

    客观上说,绝大部分的科学家和绝大部分的电影人都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一类追求绝对理性,一类拥有绝对感性。大部分电影人并不具备很高的科学素养,因此在他们眼里,科学家更多的是一种“符号”,能解释一切他们觉得玄乎的东西,而这种玄妙在电影中带来的神秘感,往往比科学带来的理性精神要更重要。

    霍老师在理论物理上的成就有多高,在学界尚存在争论,一方面他因为身体原因,大部分的理论贡献停留在七十年代,另一方面,他的科普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太大的影响以至于人们对他的关注聚焦在名望而非实际的研究成果上。霍老师提出的奇点证明和黑洞蒸发理论在他这么多年孜孜不倦的科普下可谓深入人性,用镜头表达起来不太有疏离感,但要表现多维空间就不太容易,所以诺兰在《星际穿越》中的镜头才会让人惊叹不已。但摄影师对于超越经典物理体验的表达始终是一种迷幻的感觉,与贴切的理论构造相去甚远。

    真正给出详细背景知识的,是最初的《生活大爆炸(TBBT)》,片名就契合了霍老师一再追求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为了得到最正确的表达,所有的背景知识都由加州理工和喷气实验室的学者支撑,这是TBBT最初让人信服之处。前三季TBBT讲述的博士及研究员的生活非常贴合事实,但是之后的几季就逐渐陷入到肥皂剧的囹圄中,而对科学的致敬,也不过是谢耳朵时不时拉霍老师来出个镜。这也说明,再好的编剧,他能在科学笑话上准备的段子也都是非常有限的。无法走入科学家真正的生活,也就导致对科学家的描绘失去了灵魂,只剩打着“科学名词”的旗号,对极客们缺乏生活常识的嘲笑。

    有趣的是,TBBT里的一大梗就是谢耳朵总叨叨着擒下诺贝尔奖,这似乎也体现了公众对科学家们心态的误解,似乎诺奖就是唯一的追求,而诺奖也成了唯一的评价方式。殊不知,直到最后霍老师也没拿到诺奖,一来学界对他的理论还有存疑,二来他的理论确实尚未得到实验证实。事实上,霍老师追崇的相对论也没拿到诺奖,因为实验证实的争议,爱因斯坦只能通过光电效应拿奖,这也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自身的限制。《霍金传》在这里有个巧妙的设定,两条并行的故事线里,有一条说的便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为发现宇宙背景辐射而获诺奖,这倒是很实际地说明了二者的区别:同为聚焦大爆炸理论,也许彭威在公众上的知名度远不如霍老师,但他们的原创性实验真正探索到了对新晋理论的决定性支撑。

    更何况,霍老师,应该算是数学家。

美丽的数学

    没错,霍老师是剑桥的数学系教授。

    理论物理学家几乎都是数学家,理性的框架不能光靠拍脑袋思考哲学框架,必须有严密的数学推导。而沉溺于数学世界的大咖,因为抽象逻辑太强,很容易被电影人们视为怪咖,有很多例子,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里的石神、《古畑任三郎•微笑的袋鼠》里的二本、《心灵捕手》里的威尔、《模仿游戏》里的图灵。当然,最有名的是《美丽心灵》里的纳什。

    读博到第三年的时候,导师有天指着一篇论文对我说,我们是不是该整点博弈论的东西?于是我重新开始修博弈论的课,看博弈论的论文,都拜追纳什教授的热点所赐。博弈论最火的时候,什么学问都要往上靠,仿佛一项研究只要有博弈论的影子,就更高深了。

    《美丽心灵》里对博弈论的展示无非是让罗素克洛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但在导演霍华德的眼里,纳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他发明的理论,而在于他的传奇性,这种传奇性就体现在他的精神分裂症上,这与马什看待霍老师的角度是一样的,如果他不是“渐冻人”,如果没有一位女性在背后默默的奉献,他的传奇性就会降低,就很难塑造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可我们真去深入纳什的现实生活,会发现并不存在美如珍妮弗康纳利的妻子,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婚姻支撑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奋进。故事很美好,很温情,但学术研究的残酷性却在好莱坞的包装下变得云淡风轻。

    把科学家们变成“传奇”,这是绝大多数电影人的做法。可是,为世界做出那么多贡献的科学家们,有几个具有故事性的话题呢,难道讲玻尔就只能说他踢足球和在“蚊”式飞机上逃难,讲怀尔斯就只能讲他在解费马大定理时因为时间关系而错过菲尔兹奖?科学家真正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往往离寻常人太远,倒是茶余饭后的故事,能流传很远。

    科学的作用是发现真理、帮助人类进步,但科学家们还肩负着传播科学的使命。霍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很受限制的生命里,他乐此不疲地向世人做一般物理学家不屑于做的科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谢耳朵)。客串一下《星际迷航》,这有啥不可?我觉得这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尽管在后四十年里因为残疾而无法让研究的火花迸发到最亮,但他用简约而美丽的数学公式和物理图景让数以亿记的孩子们对探究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让我们认识到,就算再普通的人,也会好奇我们所在这个世界的真相:

    宇宙是什么?宇宙从哪里来?宇宙向何处去?

结语

    塑造科学家的电影人们也许不太懂科学,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伟大的科学成就,离不开孤独的钻研。无论是《万物理论》、《模仿游戏》还是《美丽心灵》,在不多的讲述科学家的这些电影里,都有关在图书馆里闭门演算的画面。这让我想起自己当年关在工程图书馆里写博士论文的日子,一边在陈旧的书堆里寻找能解决问题的数学工具,一边在成堆的稿纸上进行数学推导。在论文上敲下满屏的公式,最后得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那种阿基米德式“Eureka”的惊呼,是可以让全身每根汗毛都竖起来的。

    所以我充分理解,卷福在《霍金传》里通宵鏖战推导出稳态宇宙理论错误时,瞳孔放大时的快乐。那真的是,Eureka!

(Rollin)

 短评

它穿越了黑洞,穿越了童年,穿过蟑螂与行李箱,穿过了美国甚至成真的美国梦,你懂吗?这噪音,这美丽的嘶嘶声,是时间起点的声音,是大爆炸的余温,是冷却不下来的三度热量,有五十万年的历史,无所不在,环绕着我们。

5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每一个研究物理的人其实都在等待一刻的真理之光,有些人等到了,有些人没有

10分钟前
  • Lise
  • 力荐

最后他说can you hear me 那里很妙。就像把双手浸在水里,然后对水说can you feel me的感觉。BC演得真不错!

11分钟前
  • 乌冬
  • 力荐

你们这些瞎了眼的,BC叔明明是演技派!

15分钟前
  • 泽马
  • 还行

"I believe small though we are, insignificant though we may be, we can reach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

17分钟前
  • 嗚呼 Cosmica
  • 推荐

BC饰演高智商天才无鸭梨~

19分钟前
  • 凯西在Tokyo
  • 力荐

这片子豆瓣居然8.7分……不得不说BC的脑残粉真是多!看过Eddie的版本,再看BC演得霍金,实在是有点呆,智商有余情商不足的样子,而且女主也太老了点,霍金他妈妈都比女主好看o(╯□╰)o PS:BC真不太适合演传记片,大概因为个人特征太鲜明,演谁都是他自己的痕迹太重。 [66]

22分钟前
  • 五月微蓝
  • 还行

年轻神探演绎卢伽雷氏症的Hawking真是帅得有模有样的。

23分钟前
  • -陰天假期,
  • 还行

介尼玛绝对是宇宙美的标杆啊摔桌!

26分钟前
  • 推荐

她从没有说过什么甜言蜜语, 她只是在得知了眼前的男人患上渐冻人症 将会全身瘫痪,不能走路不能说话的时候, 仍然选择了和他共度未来的人生, 她无比自豪地向别人宣布宣布, “这个如此勇敢的,天才的,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真理的人。

28分钟前
  • 伊卡洛斯
  • 力荐

BC啊,各个领域的天才都让你去演了,从霍金到梵高到夏洛克到阿桑奇到图灵…… 站在站台上用粉笔对着Penrose画示意图的一幕好有感染力……

29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结果这怎么成了向BC致敬的电影了?Hawking看到会哭的....

33分钟前
  • 墨惜之
  • 推荐

BC演得好好,一举一动都像行动不方便的人~ 整个学院派的打扮真美好!!萌点重重啊~~~

35分钟前
  • SERENoelA
  • 力荐

其实我非常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BC。。

37分钟前
  • 还行

如果不去想生活大爆炸里霍金亲自去客串时缩在轮椅里的模样,不去想后来她和他离婚时那些不堪提及的细节,那么这一切都无比美好。Time的魔力,就在Benedict孩童般的笑容里,在他无法控制的肢体和口齿不清的话语里。「年轻十岁带着粗框眼镜的Benne看着真像Nick Hoult。

41分钟前
  • Misshesitate
  • 推荐

我一直以为bc演的福尔摩斯够神了,我日,这才是这货最牛逼的作品,没有之一,这版本是最帅的霍金吧?正如他还演过最帅的梵高~

46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我说,这片儿里的罗杰彭罗斯好帅啊。。。二缺的霍金也好帅啊。。。在一起更加耀眼啊。。。大家知道我要说啥了吧。。。(逃~~

47分钟前
  • 快晴
  • 推荐

赞下BC的演技 及他脸上的招牌神经质表情 裸看 到后半部有点吃力

49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因為Benedict Cumberbatch看的。

52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传奇物理学家霍金去世 享年76岁:http://news.mtime.com/2018/03/14/1578931.html →看过卷福饰演图灵、梵高,才知道他也扮演过霍金,在这特别的一天观看这部电影里纪念一下:R.I.P!→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去世,1942年1月8日霍金诞生(片中有提);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诞生,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

5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