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员

剧情片日本1999

主演:高仓健,大竹忍,广末凉子,吉冈秀隆,安藤政信,志村健,奈良冈朋子,田中好子,小林稔侍,板东英二,平田满,本田博太郎,石桥莲司,古关安广,小林成男,中原理惠,中本贤,田中要次,谷口纱耶香

导演:降旗康男

 剧照

铁道员 剧照 NO.1铁道员 剧照 NO.2铁道员 剧照 NO.3铁道员 剧照 NO.4铁道员 剧照 NO.5铁道员 剧照 NO.6铁道员 剧照 NO.13铁道员 剧照 NO.14铁道员 剧照 NO.15铁道员 剧照 NO.16铁道员 剧照 NO.17铁道员 剧照 NO.18铁道员 剧照 NO.19铁道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2 20:00

详细剧情

  幌舞作为煤矿产地曾繁华过,无奈现今人口衰减。幌舞支线也决定即将废线,停止使用。佐藤乙松(高仓健饰)是北海道地方支线幌舞车站的站长,乙松每天得独自负责剪票,用小旗指挥列车进站、出站,清扫车站内部以及其他琐碎工作。  老同事杉浦仙次造访幌舞车站,想游说乙松在退休后,和他一起去渡假村工作,可是遭到乙松的拒绝,他深信不移地用生命陪伴着铁路。由于坚守岗位,17年前夭折的女儿雪子和2年前去世的妻子静枝(大竹忍饰)都只能孤独地走向死亡,乙松强忍着心头疼痛。一天,一个小女孩出现,之后又有个小女生来找丢失的娃娃,在寒夜里,一个少女(广末凉子饰)出现,乙松这才突然记起她是谁……

 长篇影评

 1 ) 《铁道员》:本日无异常



“你可知道你的名字,解释了我的一生。”

《铁道员》是高仓健1999年的片子,基于浅田次郎获得直木奖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来。高仓健饰演的是日本铁路“幌舞支线”上的铁道员佐藤乙松。这里一度因开发矿产变得繁华,可当矿产开采殆尽,住户也逐渐减少,支线即将被废弃,停止使用。原先的同事、后辈早已各奔东西,只有佐藤置若罔闻,每天重复着从未改变的日常工作。

早上看到了高仓健于本月10日辞世的消息,便开始考虑今天该看部什么片子来纪念他。作为一位来自日本的电影演员,高仓健在中国人心目中所处的地位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或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没有人不能随口说出“朝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的典故,所以《追捕》也许会是很多人今天的选择。只是有些事情很怪,一位演员,偶尔会有一部作品,成为他一生的缩影。如果想要在高仓健的作品中也选择这样的一部,那么《铁道员》一定是不二选择。

在《铁道员》中,高仓健饰演的佐藤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由于“幌舞支线”位于北海道,冬季漫长寒冷。而铁道员的工作则是需要长时间站在户外,引导列车来往,于是在影片中,我们经常可以高仓健身着制服伫立在雪中的画面。但严寒终究不是他要面临的最大苦难。原本佐藤有一位美丽的妻子,结婚后十七年,妻子终于产下一个女婴,取名为雪子。算是老来得女的佐藤看上去本可以获得美满的生活,可不久,雪子病故,随后妻子也撒手人寰。最令人痛心的,是两位最重要的人离开之时,佐藤都因正在值班而错过。孤独和愧疚,使得这位坚毅的铁道员终日承受着煎熬。他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站台,因为作为一名铁道员的职责,是他唯一不曾失去的东西。

在参演过《千里走单骑》后,高仓健一度希望隐退,那是2005年的事。年事已高加上出于健康状况方面的考虑,或许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可世事变迁,英雄迟暮总是不可规避的固定剧情。但当人们以为“阿健”就此要告别银幕之时,他在2011年又交出了作品《致亲爱的你》。这部叙事节奏舒缓,情节简单却感人至深的作品,算是告别,却也包含了倔强的坚守。

你不得不说,《铁道员》中的佐藤,为了坚守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可每每当他人有意或无意提及时,他总会以“我是铁道员”这样的台词作为回应。如果一个人过于倔强,或许很多道路便无从选择,可许多苦难也无从避免——没有人不钦佩这样的灵魂,可我们实在没有勇气选择这样的活法。毕竟现实有时,并不如故事的世界一般公正。

影片的最后,当佐藤搭上末班车,离开他坚守一生的站台时,我们已经看不到那个始终伫立的身影,听不到那“信号正常”的话语。鲍勃•迪伦说,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人。有的灵魂注定漂泊,有的灵魂却只能永远等待。也许等待,同样可以让一个男人,成为真正的男人。

佐藤的末班车,驾驶员是他多年的搭档,而守护他离开的,是他多年来迎来送往的人们。这多少是对旁观者的宽慰了。他的告别,是心满意足的。

天道不仁,粉碎了太多理所当然的幸福。可它终究会给问心无愧的灵魂,一个心安理得的结局。当佐藤在最后一日的值班日志上写下“本日无异常”时,他是否满意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壮志雄心,在小小的站台里,成全了无数人出走与归来的梦想呢?

高仓健去世了。本日无异常。

2014/11/18

 2 ) 忍住泪水,拉响汽笛

铁道员是不能流泪的,但最终开动红色Kiha 12 23号车的仙次,以及一旁的年轻驾驶员,恐怕都没做到这一点。
片中的感情,是一群男人的感情,和一个男人坚强、固执之外的细腻感情。铁路上的工作是枯燥的,梦想是短浅的,年轻的铁路工人逐渐老去,维系他生活与梦想的铁路、煤矿、甚至整个城镇都渐渐消亡。
年轻的司机,固然无法理解这些老一辈铁路工人的心路历程。日本是一个“铁道立国”的国家,“D51、C62是让日本复兴的动力”,老一代铁路工人们背负着复兴日本的责任,显然比后来者步履要沉重、坚实地多,尽管后来人也“对50公里以上的速度一无所知。”
一个铁路工人的故事,其实背后体现了日本战后整个发展的历史,北海道煤矿开采业的衰败,国际红色运动,离开家到都市的年轻人。佐藤的不动,映衬出这些涌动的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在动。
佐藤的感情并非冷酷,但可以算作呆板。女儿和妻子过世,他并非无动于衷,但自身的信念过分地表现出来,让旁人觉得不近人情。仙次作为一个理解佐藤、对他充满忧虑却无能为力的战友,只能在规劝之余,说一句“我想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的重量,不容任何人猜想。
女儿幽灵的出现,为全片带来了温情而不是恐怖,其实也完善了佐藤的内心,“哪有爸爸害怕自己的女儿的”,这幻觉与真实之间的变换,接缝在那里并不重要。
最后为佐藤送行的一刻,幌舞线的列车再一次满员,三个月之后就要废止,每个人的心情也许各有不同,当列车启动拉响汽笛的时候,苍凉的笛声回荡在山谷中的时候,
我终于潸然泪下。

此外,从背景上看,北海道有一条“幌内线”,是过去煤矿输送的重要线路,从那条线路的历程看,很可能是片中“幌舞线”的原型。幌内线拼作Horonai Sen,而幌舞拼作Horomai,十分神似,引人怀念。
片中的幌舞线幌舞车站,实际上利用了北海道富良野线的几寅车站作为外景,而且这个车站并不是一个尽头站,终端的车挡是在正班列车时刻外搭设的。拍片之后,布景没有拆除,仍旧作为展示用,但近来可能是由于岁月的原因,显得有些破败。
至于原作中的幌舞车站,其实被表述的挺宏大,若在北京,可以到门大线的终点木城涧煤矿感受一下,如果说经历中最接近描述的,是山西大同乔村支线的雁儿崖车站,气场和小说中的幌舞车站别无二致。
片中的另一主人公,柴油动车Kiha 12 23号,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为Kiha 12型作为Kiha 10系柴油动车中的酷寒气候对应车,只制造了22台,并全部在道内服役终老,为拍片而改造的23号车,实际上是Kiha 40系北海道寒带气候车中的一台,目前这台车也已经退役,一半车体被放置在富良野线几寅车站作为展室使用。
片头的D51 498号车是东日本铁道公司动态保存的一台蒸汽机车,后面拉的12系车体也是有价值的铁道遗产,写仙次煤气中毒,和学生就职(好像是)两个场景中担当的蒸汽机车C11型,是大井川铁道公司拥有的车辆。很遗憾,没看到C62型的英姿。

 3 ) 《铁道员》中有哪些令你动容的温暖画面或情节?

高仓健大叔与女儿在值班室重逢的画面。女儿变换样子让爸爸见证自己的成长,一瞬间做满一桌子菜,直到爸爸醒悟,原来你是雪子啊,雪子回来看我了,那个愧疚油然而生。

他的老婆,独自带孩子去看病,最后绝望归来时的眼神,及弥留之际,那句“他可真是铁道员啊”的释然和骄傲。

值完最后一班岗,倒在风雪里的画面。

匠人精神,一件事,一个信念,就是一生。

 4 ) 《铁道员》的一生,或说普通人平凡而充满缺憾的一生

本文首发个人公号【电影客厅】,不跟风热门剧,只推荐好电影。

佐藤乙松(高仓健饰)是一名铁道员,子承父业,从前他开火车,现在他是北海道地方支线幌舞车站的站长,一个人负责包括剪票、指挥列车进出站、清扫月台上的积雪、登记乘客遗失物品等几乎所有大小事务,这里曾因煤矿兴盛一时,如今由于矿厂关闭而变得萧条,镇子上的人基本都彼此认识,熟悉的地方、人情和工作,乙松在此奉献了他的青春和热血,娶妻生女,干了一辈子的铁道员,直到在冬天的月台上,孤独的死去。

杉浦仙次是他的老同事,也是他一生的好友,从还是蒸汽机车时,他们就一起工作,两个人满脸煤灰,忍受着高温,吃力地往锅炉里送煤,每天都很辛苦,有一次,仙次吸了一些瓦斯差点送命,是乙松救了他,仙次缅怀过去那些美好的日子,乙松是个有原则的靠谱的朋友,仙次爱他,时常挂念和为他担忧,曾经一起燃烧的岁月和挥洒的汗水,是他们一生友谊的见证。

乙松公私分明有原则,有两次——一次是幼女雪儿(大雪天出生,故名雪<的女>儿)发烧,另一次是妻子静枝生病住院—— 他都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残忍”地让妻子一人去面对,没想到两次都是永别,他们结婚17年,好不容易才晚年得女,却因为一时疏忽夭折了,妻子因此埋怨他,记得刚知道自己怀孕时,静枝兴奋地跑来找他,开心得像个少女,她撒娇,嘟着嘴恼他一张依旧严肃的脸,只因他还在上班,静枝耍着性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头上,她既是为自己很长时间以来不能为丈夫生儿育女而深感愧疚,心里觉得乙松一定有埋怨她,又为此刻他不能同她一起大肆欢欣而满心委屈,乙松是外冷内热型的传统男人,他踌躇着还是把妻子揽入怀里,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过了一会儿,静枝说它们在看我们,乙松转过头去,原来是一群小羊驼。

前一次,静枝很不理解,后面自己那一次,她释然了,理解了和她厮守一生的男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乙松把戴着手套的手放到车窗的玻璃上,虚弱的静枝倚在座位的背靠上,也努力地伸出手,刚碰到,火车就开了,乙松吹响了手中的哨子,“列车前方正常”,这样的距离就是他们一生缘分的写照。

“我本想照顾你一辈子,但是我做不到了...”,分别时妻子这样说到,乙松也一定有所感知,他才伸出那只戴着手套的手。

原本他们曾有机会收养孤儿小敏,恰巧那时静枝生病了,只好由镇上食堂的奶奶收养,因此,妻子和女儿离开后,乙松一直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和工作。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突然出现,手里拿着一个布娃娃,天真无邪地笑着,她跑到月台上,做完指挥列车出站的动作后,就跑开了,但她把娃娃落下了,乙松深感惊奇,还是认真地在工作簿上做了失物登记,当晚,自称是小女孩的姐姐来找回娃娃,乙松和她开心地聊了聊,意外想起了那个似曾相识的娃娃,那是他在美寄给女儿买的礼物,怎么会有一模一样的娃娃,他满腹疑问,第二天,又来了那两个女孩的大姐姐,一个古灵精怪的高中生(广末凉子,饰雪儿),她说喜欢铁路,在学校是铁路爱好者俱乐部的成员,乙松给她看了自己的收藏,有AD-51引擎盘、AC-26压力计、D-52名牌、柴油引擎汽笛、AD-51汽笛......她兴奋异常,梦想以后要嫁给一名铁道员,最后还穿着妻子的红夹袄给他做了顿晚餐,乙松感到有些恍惚,悔疚地说:“自己运气不错,一辈子只顾干自己想干的事,结果连累老伴和女儿先走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对他那么好”,他有些哽咽......接了一个电话后,一切都明白了,三个不同年龄的女孩,都是他过度思念妻女的幻想,对她们疏于照顾的内疚,想要有人继承他的工作。

我想我是有点理解他的。他只是在践行父亲说过的话,要说乙松这个人物的好,就在于他从不夸饰任何东西,不讲什么大道理,只是默默地恪尽职守,也不奢望自身能力之外的东西,固守本分,因此,当杉浦劝其退休后(又帮找了份)和自己一起工作——因为他们好多人都怕他一个人孤独终老——但他还是谢绝了,他始终觉得离开铁路,自己只会一文不值,所以宁可孤独地死去,父亲、妻子和女儿都死在这里,他是离不开他们,才会像故土一样无比眷念,而所谓“心中的故土”,只因那里曾有过的诸多人情和生长岁月,也许不少人会觉得他过于偏执,要我说,一生执拗,这样的人还是太少。

远方的小镇,蜿蜒而去的铁轨,呼啸着划破长空的汽笛,如画般的松林雪山,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与苍茫的大自然相比,人是多么的渺小,那么多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到头来和凋敝的小镇、停运的火车线路一样,有一天,铁轨会被白雪覆盖,房子坍塌,不再有炊烟袅袅,一切都会消逝不见,想来不无伤感,好在曾有温厚人情,冷暖相知。

这就是普通人平凡且充满缺憾——而不止是铁道员——的一生,影片超出题材本身的意义正在于此,你一辈子辛苦工作,最后还是要孤独地面对死亡,妻子(丈夫)和儿女、亲人相继意外离世,在一生中遗下的日子里深感愧疚,深夜独自舔舐伤痛,终于明白意外就是生命的本质,就像你出生降临到这个美丽的世上,也是一场意外......骤然想起穆旦的《冥想》

“为什么万物之灵的我们,

遭遇还比不上一棵小树?

今天你摇摇它,优越地微笑,

明天就化为根下的泥土。

为什么由手写出的这些字,

竟比这只手更长久,健壮?

它们会把腐烂的手抛开,

而默默生存在一张破纸上。

因此,我傲然生活了几十年,

仿佛曾做着万物的导演,

实则在它们长久的秩序下

我只当一会小小的演员。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5 ) 《海峡》与《铁道员》:“菊”式裸岛


    对于日本来说,“二战”是一个相较于其他卷入那场战争的国家而言,更加特别的名词。每一个卷入那场战争的国家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日本的痛苦则更甚:他们主动挑起了战争,并最终在这场战争中几乎失去了一切。与战胜国不同的是,他们的国家与人民在世人的眼中并不被同情,而是被鄙夷甚至仇恨;与其他两个战败国相比,他们由于不愿承认自身的错误而选择彻底地弃绝历史,更加不能得到世人的谅解。然而在这种环境之中,日本在战后几乎踩着自身的废墟迅速崛起,其发展之迅速令人咋舌。我不喜欢政治,因而也不愿意剖析这种崛起背后极其复杂的背景和原因。但是抛开政治,单就日本的国民性来说,这种崛起也在情理之中——从《海峡》和《铁道员》两部电影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两部电影拍摄的年代不同,但是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日本战后标志性的演员高仓健作为主演。而选取的题材也是有关日本战后经济复兴的命脉——隧道与铁路。我们很容易通过这样的题材而去想到一种十分独特的电影类型——主旋律电影。当我们在探讨主旋律的市场化和类型化突破的时候,我们通常更习惯于与好莱坞的美式主旋律电影作为标杆,而忽略了日本的主旋律电影,其实也是一个可以借鉴的部分。
    如果说,美国精神的电影展现是《阿甘正传》的话,那么日本精神的电影展现便是新藤兼人的《裸岛》。这部1962年的无对白有声片用极为简单的寓言式的故事,概括出了日本精神的核心。在裸岛上生活的夫妇无论经过多少苦难,都依然低着头、卑微但同时又决不向世界屈服的态度生存下去——这便是日本人的生存之道。而表现这种日本精神的电影,则又有着不同的道路和方式。
    在日本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路向。这两种路向也与世界话语中的日本形象暗合,即“菊与刀”的路向:“菊”即是日本电影中画面极为纯净而美好、主题立意也优雅积极到极致的作品,有着代表性意义的便是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和岩井俊二等人;而“刀”则是日本电影中几乎突破人类社会所构筑起来的关于伦理、道德以及兽性的一切底线的作品。在日本电影新浪潮中,这种“刀”的特质体现得极为明显:无论是大岛渚、今村昌平还是北野武、三池崇史还是深作欣二等人,都是这种极端化民族性的典型代表。而《铁道员》和《海峡》作为日本民族积极性特征的载体,两者均是“菊”式作品的代表作。
    高仓健作为性格型演员在两部影片中无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坚毅的性格与日本“裸岛”式的精神十分相合。《海峡》中的总工程师对于隧道工程的坚持令人震撼,顶住人员伤亡、长线作业和巨大的经费消耗的压力,以极大的毅力坚持至隧道工程完成,一生奉献给了战后日本崛起的命脉工程;《铁道员》中,这种“裸岛”精神则有着更加平凡的展现:一个如螺丝钉般不起眼的铁道员,一个曾经兴旺但如今没落的小火车站,承载起了日本战后经历产业结构转型的欣喜与悲哀。在这其中,是无数个如铁道员这般不起眼的小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托起了一个新的日本——日本主旋律电影在追求主题表达之时没有好莱坞般精美而华丽的包装,但是由普通人作为影片创作的出发点,感受平凡岗位上的爱国精神与奉献意识,似乎更加值得也更加容易为如今的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者们所学习。

 6 ) 《铁道员》

      看《铁道员》已经是十多日前的事情。电影内外一样的寒冷。也不知道现在想说的还是不是十多天前所想的。。。时间太漫长了。

      铁道,列车。唯有铁道这种交通工具会给我坚韧的感觉。飞机太快太舒适。公交太短太嘈杂。唯有坐上一列火车,沿着轨道奔驰,看向窗外的时候,才有一种前路漫漫的感觉,才有一种抛弃一切欲念。电影中奔驰在白雪中的列车,显得孤独坚韧。

      高仓健,高仓健。真是感慨良多啊!虽然我不是《追捕》那个年代的人,但看完电影后,依然被这个硬汉所吸引。高中的时候还和好友在班里扮演影片里骑马的桥段作乐。随后也零零散散的看过他的几部电影,硬汉的形象早已印在了脑子里。不得不说,《铁道员》选择高仓健来演真是形神兼备!站在雪天中的高仓健,坚毅挺拔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电影里,站在过世的妻子床边,高仓健还是默默地留下了泪水。我的心也痛楚到了极点。到低是怎样的一种使命感与责任心,才能让人抛弃自己的挚爱。我自私的想,要是换做是我,即使牺牲全世界也要见心爱的人最后一面!自此以后,铁道员的哨声成了他悲伤的哭声。了无牵挂却依然坚守。

      离别,车站是离别的地方。作为一个铁道员,一次次的看着自己心爱的人离开,影片里,妻子的几次离别时的眼神。没有肆意的挥手,没有久久的相拥,车窗两边的眼神便是世上最大的不舍。

      女儿。关于女儿的描写是一片的一条主线,套着雪女的传说,铁道员的女儿神奇的出现了。与之伴随的是心碎的回忆与悔意。广末凉子饰演的女儿相当的有韵味。也许这样一个幻影般的结束,是铁道员最美的回忆。

      看过原著和漫画。我觉得电影版最好。首先影片的选角和人物很贴切。漫画里的铁道员感觉太慈祥了(这算是什么理由啊。。)。其次,影片大大丰富了原著的好多细节,让这个故事更加的饱满。原著是短篇小说,可供拍摄的故事不多。影片丰富的很合理。最后,当然就是这北海道的风景了。我觉得怎样都描写都不如看真实世界来的真切。

      最后要说,我最佩服的人。什么人才是我最佩服的人。不是才华横溢,不是幽默风趣,不是国色天香更不是位高权重和富可敌国。像《铁道员》里男主角一样的人才是我最佩服的人!一个坚持的人。

      多久才算是坚持,一年,五年,十年,几十年,还是一生。我们每个人都在坚持着什么。就看自己愿意往上边放多少时间的筹码了。

      第一次写感想,真是混乱啊。。。还好,写作能力是可以提升的。

 短评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高仓健这种坚毅老男人果然适合演坚守岗位的固执角色。18岁广末凉子太美了。连打酱油的都是安藤政信。优美主题曲竟是坂本龙一作曲!配合剧情里现实与回忆的穿插,造成强烈煽情效果。略过火,但确实细腻动人催人泪下。结尾联想现实,让人动容泪目!//20150614上海影城1厅修复版

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了。夜空下一片苍茫。列车在小站前停下。一位姑娘从对面座站起来,将玻璃窗推开。一股冷空气袭卷进来。姑娘把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向远方呼唤似地喊道:“站长先生!站长先生…

1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高仓健站在妻子灵柩前的表情堪称神一般的演技,后来才知道原来他的妻子过世,孩子流产和电影的主人公身世一样坎坷. 本来是想去温暖一下内心,结果发现内心反而更冷了. 当一个身影从自己的世界里消失之后,还能不能填上那个空缺?乙松为啥就心甘情愿站在那个铁道站上一路到废弃啊!等待是世界上最奢侈的礼物

12分钟前
  • 逆袭的龙猫
  • 推荐

太复古了,完全就是对团块世代的纪念,其中一以贯之的是日本崇尚的职业精神,和去年的《摄影机不要停》内核一样,正如影片中所说,它带领日本走出了战后的困境,其中的家庭戏与之相比就显得薄弱了些,职业和家庭的平衡也是无解的难题,影片后段的三次灵魂相认显得有太多设计的痕迹,许多细节还展现出北海道的历史变迁,资源的大开发时代、新干线的开通、外来文化的融合和那纷纷飘下的粉状雪,和红色的复古列车相互映衬,非常美丽,JR的企业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之中传达到观众,那种一丝不苟、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也正如影片中所说“豪华度假村完全不能与之媲美”,也许JR应该把这片当做入职教育的必修课吧,在日本时也坐过各种各样的JR列车,能时刻感受到工作人员的专业和敬业

15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这是央视六套进入2020年以来,第22次播出高仓健老师的作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20分钟前
  • 黑色大丽花
  • 力荐

siff24艺海613,如果你觉得它很烂,很意淫,很男性凝视,很小日本鬼子,请你对此口诛笔伐,而不是跑到电影院来全程聊天玩手机踹别人椅背还在字幕没出完的时候聚众大声吐槽,这不会显得你博闻强识,只会告诉大家你是个傻逼,大傻逼。

21分钟前
  • solaris
  • 推荐

这里面的佐藤真是个传统意义上的"男人"啊,隐忍,坚毅,像山一样.最后的心结解开了之后,也是不带遗憾地走了吧.故事每一个走向其实都可以预料得到,但平和的讲述就是能击中你.btw,今天突然对日式固定镜头有所领悟,因为这片子绝大多数时候都没让我感觉到是在看电影,而是真切地在角色们身边.

23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2021SIFF NO.2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停留在崇高化集体记忆的主旋律日影 在「法医物语」「跳跃大搜查线」等日剧早已将职业书写“去神化”的1999年 依然能有一席之地 诚然 铁道员于洗练大雪和温馨小屋中谱写的个人史诗 充溢着匠人精神与人散曲未终的回甘之味 但为了烘托这位老人刚毅伟岸又不失人情味的姿态(虽然究其本质不乏愚忠色彩) 女性的生命需要被扼杀两次 再化为幽魂借幻想复生 而他冰释前嫌的态度 反将真正的惨痛抹去 作为发展牺牲品、用后即弃的小镇和旷工的生存困境 只是以一种底层不体面互掐的方式 寥寥几句台词带过 但比起“以挥旗来代替愤怒 以笛声代替眼泪 以内心呼唤来代替呐喊”的铁道员精神 我只关心他们为什么愤怒 为什么流泪 为什么呐喊

27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较差

深夜看这个到了最后情绪崩了。第一次没绷住是他和妻子告别,两个人隔着车窗,心里其实清楚是最后一面,真是拍出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第二次是车站要关了,死去多年的女儿来见他,女儿怕吓到父亲,但那句“哪有父母会看的自己的孩子怕的呢”。最后就是站长去世时,老友那句以后我只能在梦里见你了。我们这一生就是一路在告别,直至最后我们自己和世间告别。有些事情总要面对和经历,这就是人生了。

32分钟前
  • 行走京沪线KML
  • 力荐

一回忆就色彩提取很拙劣唷 配乐真O__O"… “两个姐姐”表现得都像大叔控一样 广末敬礼太矫情的段落之一 小敏和仙次儿子演员的演技次噢

35分钟前
  • cassidy
  • 还行

小时候我也很迷火车、车站和扳道岔。

40分钟前
  • 鹿米
  • 力荐

三星半。日本主旋律

42分钟前
  • 华夏最美同妻
  • 还行

两星给高仓健,两星广末凉子,一星给导演。

4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都打了脸,寓主旋律于狗血,在当年简直纯熟

47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电影本身乏善可陈,甚至有些厌恶类似的煽情手法,但是看到最后,还是被打动了。 @电影资料馆

4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毕竟自己的情感世界,距离高仓健这类传统的“士”,实在太远,所以没法代入和赞赏他的固执和深情,就全当欣赏漫天冰雪的富良野以及蕴含其中的隽永孤独吧。

52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长笛,回眸,雪地,小镇,火车头,口哨,铁道…一切都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敬畏和执念,感情如铁轨一样紧密连接着,断不掉而又伸向远方,每一次的鸣笛都像对挚爱的呼唤,逝去了却美好永存…“我本想照顾你一辈子,但是我做不到了…” 可以泪奔的片子。

5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感慨那天地之间的苍凉,白雪茫茫,孤独的生命,坚守着无形的承诺。

5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我也没想到这么隐忍静默的电影能让我哭得止不住,最喜欢静枝跑去告诉乙松自己有孩子了的那段,笑容清亮,乙松满心的喜悦也是淡淡,想起黎戈说自己丈夫得知自己怀孕后半夜坐在客厅里喝酒的画面。这是第一次去电影资料馆,是一年多时间里资料馆第一次放日本电影,也是我第一次在看完电影后听到掌声。

1小时前
  • 桑陌
  • 力荐

1、集英社短篇漫画改编。2、高仓健本位出演,动情且深入,片尾曲系现实生活中亡妻所做。3、1999年,68岁的高仓健,24岁的安藤政信,19岁的广末凉子,这卡司,绝!4、穿过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小说即视感,外:好想去冬日里的北海道!

1小时前
  • 乔大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