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

剧情片英国,南非,意大利2004

主演:唐·钱德尔,苏菲·奥康内多,华金·菲尼克斯,尼克·诺特,哈基姆·凯-卡西姆,托尼·戈罗奇,法纳·莫科纳,大卫·奥哈拉,莫苏西·麦格诺,西莫·莫加瓦扎,卡拉·西摩,罗伯托·西特兰,德斯蒙德·杜布,蕾乐蒂·库马洛

导演:特瑞·乔治

 剧照

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2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3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4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5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6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3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4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5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6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7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8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9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16:12

详细剧情

1994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之间矛盾重重,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胡图族大肆屠杀图西族人,在这种背景下,卢旺达饭店经理保罗一直四面奔走,最终成功挽救了饭店里一千多名图西族和胡图族难民。

 长篇影评

 1 ) 卢旺达饭店片尾曲Million Voices - Wyclef Jean

[color=Blue]Ni ryari izuba, Rizagaruka, Hejuru yacu (非洲土著语)
Nduzaricyeza ricyeza. (非洲土著语)
[When will the sun rise again? ] 〔太阳何时再升起〕
[Who will reveal it "to" us again?] 〔谁再次向我们展现它〕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Yeah Rwanda, Rwanda. 啊!卢旺达,卢旺达

They said: "Many are called and few are chosen," 他们说:“很多被渴求,很少被选择。”
But I wish some wasn't chosen 但我希望一些永不被选择
for the blood spilling of Rwanda. 如卢旺达的血流成河

They said: "Meshach Eshach and Abednego, 他们说:“米煞 艾萨奇和亚伯尼歌
Thrown in the fire but you never get burned," 从火中走出从不受伤”
but I wish that I didn't get burned in Rwanda 但我希望我不被卢旺达的战火烧伤

They said: "The man is judged according to his works," 他们说:“人因贡献被辨别。“
so tell me Africa, what is your worth? 告诉我,非洲,你的价值是什么?
There is no money, no diamonds, no fortunes 这里没有钱,没有钻石,没有财富
on this planet that can replace Rwanda? 在这个星球上,它们能取代卢旺达?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Yeah, Rwanda Rwanda 啊!卢旺达,卢旺达
These are the cry of the children 这是孩子的哭泣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Anybody hear my cry? 谁又听见我的哭泣

If America, i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如果美洲是美利坚合众国
Then why can't Africa,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frica? 为什么非洲不能是阿非利加合众国

And if England, is the United Kingdom, 如果英格兰是联合王国
Then why can’t Africa unite all the kingdoms 为什么非洲不能联合所有部落
and become United Kingdom of Africa? 成为非洲联合王国

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卢旺达卢旺达

These are the cries of the children, yeah 这是孩子的哭泣,啊!

Can anybody out there hear our cries? 这里以外谁又能听见这哭泣?

Yeah, heavens cry ... Jesus cry. 啊!天堂哭泣,基督哭泣

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 you? 主啊!你可曾听见我们呼唤你?
Yeah, Rwanda Rwanda 啊!卢旺达卢旺达

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 主啊!你可曾听见我们呼唤?
Can you do something in Rwanda? 你能否帮助卢旺达?

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I'm talking about Jesus; talking about 我在谈论基督,我在谈论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 谈论?谈论。。
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 谈论?谈论。。

I wanna play my guitar for Rwanda.... 我想为卢旺达弹我的吉他 [/color]

 2 ) 《卢旺达饭店》——人性的仓皇


正沉浸在小崔几年前写的那本家常里短,轻松幽默又不乏认真严肃的《不过如此》时候,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再也笑不起来了。小崔在书中谈到的关于日本的那一章节中提到:当人进入到一个群体时代之后,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在心理上回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低能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理智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他还提到,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说,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本能,便把它发泄到动物身上。与群体狩猎的热情和破坏的本能发泄在他们认为猪狗不如的人的身上。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卢旺达的种族仇恨由来已旧,大致是由西方殖民者所造成。政治利益掩盖下的经济利益驱使野心家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得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媒体成了他的帮凶,被激起热情的民众成了丧失理性的野兽。这个时候,他们平时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四处乱窜让人讨厌的蟑螂。在这个时候,最无辜就是惨死在反叛者刀下的众多亡魂。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他们只有东躲西藏,被人逼成了蟑螂,心中虽然有一丝生的渴望(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杀害在卢旺达和扎伊尔的边界的湖边)。可是谁来救他们?上帝似乎太忙,屠杀者眼中没有一丝仁慈的光芒,西方的救世主们,依然是高高在上,在他们眼中,卢旺达不过又一次成了奴隶们的竞技场。保罗最终安全地同他极力保护的人们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乡,希望、喜悦和哀伤都在他的脸上。我不禁想,上帝的天平永远在倾斜,当今天倾向到保罗身上,那些仍然如惊弓之鸟般逃难的人们呢,谁又来帮他们的忙?保罗的生命并不比其他人的坚强。但他有利用在外国饭店工作机会所学习到的“国际交往惯例”;他会熟练地使用利益交易中换得将军一次又一次的手下留情,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同伴脆弱的生命去博取国外友人的同情从而再让它转成生的希望,他苦苦地抵住这个沙漠绿洲那破烂不堪的,快被暴徒踢破了的大门不让风卷进沙尘。而那些被当作蟑螂给“踩”死的人们呢?那些象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图西族妓女”呢?那些成为蜗牛一样的背着行李行走的难民呢?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求生的本能在驱使他们到处流走。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的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不在她的民族身份。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现代?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不否认,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感动于辛德勒倾家当产去拯救那些在由于他的同胞的威胁下只有微弱气息的犹太人所表现出的清醒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时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坚强高尚;同时还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的家园都丢失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去帮助远到而来的客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但是,所有这些都象是天边乌云的阳光那样渺小,仿佛随时都会给黑色吞没。难道没办法让黑暗永远都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哭泣,没有逃亡更没有杀戮?当然这不再是电影的任务。



 3 ) 在人性危机中嘲讽

    《卢旺达饭店》买了几个星期了,一直都没看,不是不舍得看,而是不敢看,因为知道这是一场人间惨剧,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来表达,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让自己的心情过于沉重,坚持到昨天晚上,才下决心看了。

       看着电影,好几次,我禁不住都笑了,当然电影不是搞笑剧,而且这里处理得没有过多的血腥镜头,只是这里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动作细节和语言,让我不由得想大声嘲笑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所谓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保罗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时老板高级休闲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经理的职位,他与那些军方上层人士,白人,联合国官员周旋着,啤酒,威士忌,香烟,紧张地巴结着,对于西方的强大和维护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每个血管里。他一直都相信着依靠那些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主导的联合国可以在卢旺达实现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经营只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已,最后也被迫背井离乡。这中间一系列努力在电影里看来只能是对现实的巨大嘲讽。

       镜头一:战争爆发,屠杀开始,可怜的几个比利时籍联合国维和士兵只能顾上仅有的几个酒店和难民营,甚至有11个维和士兵被杀,虽然有枪,却不能开枪,维和将军的电话求救,数天的等待,随后等到的只是一个小队的维和官兵,在酒店避难的上千人欢呼雀跃,以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机会,可他们带来的却只是帮助所有联合国官员和所有外国人撤离的命令。维和将军告诉保罗,因为你们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没有价值,不值得他们的政治角逐中的选票,所以没人会来真正关心他们的死活。哼哼,看到这里,我不禁点头,那些所谓维护和平的漂亮宣言在这里多么苍白无力啊!美国大兵们,在越南,在韩国,在伊拉克,在索马里到处出现,扮演着世界宪兵的角色,为什么,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可怜的卢旺达,连这点仅有的利益都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们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办。

       镜头二:一个欧洲摄影记者,很正义的人,拼死在外面拍到了种族屠杀的画面,只是男人的花心总是没办法抑制的,在酒店搭上了一个当地图西族女孩。在撤离的时候,图西族女孩哭喊着希望他可以救她,而他可以做的却只是把钱(已经没用了的货币)给保罗希望他可以帮助,而保罗一直都是相信西方人可以救他们的啊。撤离的那天下着大雨,摄影记者走向大巴士的时候,酒店的侍者还在后面给他打着伞,他连声说着不要侍者却坚持,因为即使在那时,他们都还坚持着自己的专业—高级酒店的星级服务,记者无以自容,只能说羞愧两字。西方人给当地人洗脑,告诉他们什么叫品位,什么叫服务,却没有告诉当地人怎么振兴自己的民族,他们只是用这些来挣钱而已,在生死相关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显得非常得无聊了。

       镜头三:保罗对西方的信任无以复加,以至于很多次他救人竟然用非常可笑的一些借口,而事实是,这些借口竟然都帮他实现了救人的目的。在酒店里他一直在巴结一个胡图政府军队的将军,战乱当中要求将军的帮助除了贿赂,当然还需要一些威胁:一次保罗说美国人一直用卫星在监视,事后妻子问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说他怎么可能知道,总不能说美国人躲在树上偷窥着,两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胁将军说如果不去阻止屠杀,如果到时候美国人来抓战犯,他将不会替他辩护作证。真真可笑,可那个将军确实相信了,他希望如果真得有那个时候,还是多一个人替他说话的好,而且还是一个在白人圈子里混得还不错的人。一场屠杀避免了,不过不知道布什看到这里是为美国骄傲呢还是像那个摄影记者一样感到羞愧呢?

       这部电影今年金球奖金熊奖都拿到了提名。这场人类的浩劫今天终于有部电影可以来记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些西方人看到这部电影后会怎么想?看来卢旺达人民应该好好学学中国人的近代史,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强。

 4 ) 卢旺达大屠杀

昨天看完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或者说是当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某种形式的纪念品,内心久久难以平复。在1994年卢旺达发生了让全人类蒙羞的种族大屠杀,胡图族人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疯狂地屠杀了将近80-100万的图西族,约占整个国家八分之一的人口。影片是讲述是饭店经理保罗如何在屠杀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拯救了1200多位难民的故事。这部影片不仅是部优秀的电影,更是从某个角度回顾当年大屠杀的纪录片,也是人类自我警醒的良药。

卢旺达是个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国家,国内主要有两个民族,胡图族占人口85%左右,图西族占人口的15左右。从历史上溯源,他们是非常接近的民族,共同的文化、语言、习俗,只是在古代图西族更偏重游牧的生活方式,胡图族更多从事农业。其他国家的人很难分清他们的种族。就好比影片中哪位美国摄影师提出的疑问:胡图族和图西族到底有什么区别?区别并不是天生的,就像矛盾也不是天生的一样。在19-20世纪的殖民时代,卢旺达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为了方便统治,特意拉拢肤色比较接近白人对自己比较亲善的图西族人,给予他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特权,借助他们来通知卢旺达。对于两个种族的区分甚至是非常随意的,比如影片中提到的身高、鼻子的宽度、头颅大大小、肤色的些许差异等等。这实际上为九十年代的种族大屠杀买下的定时炸药,比利时跟卢旺达的渊源在影片中通过很多细节表达出来。比如保罗所在的酒店就是比利时航空公司的,在维护部队中也有很多比利时的士兵等等。那么在二战结束后六十年代的时候,胡图族开始反抗图西族的统治,甚至将大部分图西族的贵族和精英驱赶到了邻近的乌干达等国家

卢旺达独立后两个种族的矛盾就从未停止过,影片最开始就是胡图族的极端主义地下广播进行种族歧视宣传。保罗经常去购买酒店补给物资的商人,也带有极端的种族倾向,后来在大屠杀中成为民兵组织的领袖。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到了1994年的时候实际上两个种族的冲突还是很严重的,不仅仅有历史旧怨的残留。这时候西方国家罔顾实际情况,以终止经济援助要挟卢旺达实行多种族多党制度,所以当时总统是胡图族人,总理和几位部长是图西族人,可以想象两个怀有积怨的种族,在没有完全和解的情况下,联合政府的管理必然是混乱冲突的。当时逃亡到乌干达的图西族人参与了乌干达国内战争,他们支持的乌干达实力获得了胜利。图西族人在国外组织力量成立了卢旺达爱国阵线(RPF),这就是后来影片中所谓的“反政府叛军”。

在当时国内外种族矛盾冲突严重,政府行政和国家发展都有很大困难的情况下。胡图族的总统终于明白种族和解的重要性,因此在周边国家调节下跟图西族达成了和平协议。这是影片开始时酒店里的人欢呼达成和平的背景。但是胡图族和图西族的激进分子都反对和平协议。胡图族的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完成谈判后,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降落时被土制的炮弹击落,导致两个总统当场毙命。这次事件直接导致大屠杀,至今都没有定论到底是谁策划发起了这场袭击。如果没有这次袭击,如果没有导致总统死亡,那么很可能并不会爆发后面的大屠杀。

总统身亡不到一天后,大屠杀就开始了,这让人非常怀疑坠机事件是胡图族激进派有组织的实施,也可见两个种族积累矛盾之深。从政府高层来讲,图西族的势力迅速被清洗。影片中胡图族民兵丢过来带血的联合国士兵头盔,就是在总统飞机被击落逝世后,胡图族报复性地杀害了图西族的女总理和部长,同时杀害了保护她们的比利时士兵,逼迫比利时维和部队撤退。在民间的屠杀就更加恐怖,胡图族的民兵开始用枪支、尖刀、木棒屠杀图西族人。这场屠杀显然是有组织的,因为保罗妻子的哥哥(图西族)说他的胡图族朋友告诉他们,行动的暗号就是“把高大的树木砍到”。另外体现屠杀场景的是美国摄影师在街头录制的屠杀现场,以及不断涌入到酒店里的难民。

实际上保罗在最开始是对冲突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的,当他的邻居被胡图族民兵以“间谍罪”抓捕的时候,他的妻子恳求他救救邻居的时候,他很明确地表示说只有亲人是最重要的,而且也不确定邻居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工作可以接触到卢旺达将军、联合国官员、外国的大使,他最初对于局势的判断是偏于乐观的,所以他安慰和劝说妻子的哥哥和嫂子要冷静,不要急于逃离卢旺达。我想后来发生的变故一定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苦。接着他将希望寄托在西方国家和联合国介入卢旺达的局势,制止这场凶残的暴乱,认为在联合国的干预下,事态很快就可以达到控制,这也代表了当时卢旺达两个种族温和派和关注卢旺达局势人士的普遍意识。但是当联合国部队仅仅将欧洲人撤出酒店,将难民和本地人抛弃的时候,他们的希望被无情的事实摧毁了。就像影片中的联合国部队司令那样,他怀着愧疚和无奈对保罗说,你应该痛骂和鄙视我们。

为什么当时联合国会对卢旺达采取冷漠和无视的态度呢?当时国际社会的形式非常复杂。美国刚刚在索马里经历了“黑鹰坠落”的惨痛教训,并被国际舆论批评是为了那里的钻石,所以无意在卷入当时的卢旺达内战。法国当时在非洲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包括卢旺达在内的大湖区都是法国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区域。但当时法国是采取支持胡图族的态度,给予胡图族很多的物资武器训练。甚至当大屠杀开始的时候,采取完全漠视生命的态度,对于逃到法国部队驻地的图西族不予接受,任凭他们在营地外被屠杀,甚至不少传闻说法国部队参与了大屠杀。在图西族重新掌握卢旺达政权后,跟法国的关系急剧下降,当法国法庭根据少量的证据拘捕卢旺达高官后,卢旺达做出强烈的反映起诉法国前总统、总理、部长和军队高官,指责他们直接间接参与导致了卢旺达大屠杀。这也是法国和非洲附属国之间矛盾的集中爆发,最终导致法国在非洲影响力急剧下降。就像那个美国摄影师对保罗说的。当人们看到这条屠杀新闻的时候,他们会说:天啊,太恐怖了。然后继续吃自己的晚餐。这不仅仅是其他国家政府地卢旺达的冷漠,也是普遍民众对于发生在他国时间的漠视。我们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发生在其他国际的暴乱惨剧,但我们真正关注的有多少呢。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

影片里的保罗机智而勇敢,他是温和派的胡图族人,他通过贿赂和威胁的方式,尽全力来保护酒店这块最后的绿洲。他发动所有有海外关系的人不停打电话和写信,唤起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对卢旺达的关注。他最终得以挽救大约1200名的难民,虽然相对死去的100万图西族人来说,简直就是沧海中的一粟,但对于人类野蛮屠杀中而言,这无疑是人性光辉一面的闪光。但就整体而言整个屠杀没有被阻止,当图西族的武装将胡图族的军队和民兵打败后,这场屠杀才开始接近尾声。联合国对卢旺达大屠杀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和价值。在1998年克林顿访问卢旺达,在机场向死难的卢旺达人民表示了歉意,提供了补偿性的援助。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纪念时,留下了悔恨的泪水,作为非洲人的安南,正是当时向卢旺达联合国部队下达不允许首先使用武力的人。他当时是处理卢旺达事务的副秘书长。或许正是由于卢旺达和南联盟的人道危机和种族屠杀,才使得后来联合国对于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更为迅捷和敏感,因为人类无法在承受如此让自己羞愧的惨剧。

当保罗质问胡图族民兵组织领导人的时候,他说:难道你没有想过,你是不可能把他们都杀光的?那个胡图族民兵领导人反问他:Why not?我们已经杀了一半了。在最后他们抵达联合国难民营地的时候,红十字会的女士说:他们说车上已经没有空间了,保罗回答说:我想空间永远都会有的。前者是代表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后者则代表了希望和未来。

后记:

当时的(包括现在的)联合国实际上在处理国家问题是存在体质上的缺陷。实际上联合国的影响力仍然依附于美国等强势国家,当美国考虑自身利益不愿意介入时,联合国自己无法去实施干涉,内部成员国意见和利益的不一致,各个国家对局势发展的判断和定性。在没有发生大屠杀之前,谁能保证预料到未来呢。在人道主义措施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之间的界限太过于模糊,情报和判断也很难做出决断和假设。在人道的后面掺杂了太多的国家和集团利益,使得事情的发展绝对不会是完全理想和理性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国际性的事物就更加复杂。比如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的错误判断。假如当时卢旺达后来不会发生大屠杀,联合国又介入了卢旺达内政,那今天又如何来评断你。有时候牺牲几千人或者某些正义合法的权益,但是可以挽救几十万人的生命,但是在事情没有发生前,没有人能够预料未来。

现在国际上很多遗留的问题,都是西方殖民者当年留下的祸根。比如卢旺达的种族歧视和冲突、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比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纠结。太多的事情都是那些伪善的殖民者留下的,然后他们拍拍屁股走人,或者重新以调停者裁判者的身份出现,对着他们自己造成的祸事指手画脚,充当救世主的角色。人类是不是可悲呢。

 5 ) (多图)2022年的卢旺达|那些我去了卢旺达之后才知道的事

因为工作需要,7月下旬去了一趟卢旺达。时间仓促到没空做功课,仅有的认知也停留在《卢旺达饭店》那部电影里。

一、初到卢旺达

1、他们的摩的都带了颜色统一的头盔,不是红色就是绿色,后面几天见到了少量的黑色。每个头盔上都打了广告。摩的是按时间收费的,起步的时候在手机的计时软件上摁开始。(戴头盔也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新奇在颜色样式能这么统一)

2、卢旺达的马路是有人行道的,中央分隔带做了绿化,还有正规的公交站。(对标肯尼亚,这一点很不错了)

3、马路边上间隔一公里左右就有警察,但是他们的警察不会随意拦车,随意敲诈,张口就要钱。在卢旺达的四天里,没有一次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的面孔被敲诈勒索。(不好意思,又内涵了某个肯字开头的国家了)交警是24小时执勤,所以晚上出门也安全。

傍晚时分,酒店附近的商场

4、干净整洁——名不虚传。虽然在路边没有看到垃圾桶,但马路旁边的草坪上没有散落的垃圾,也没有臭不可闻的排水沟。即便是个收入很低的国家,但大家都穿得干净整洁。基加利是全非洲最干净的城市,卢旺达也是非洲最早实行禁塑令的国家。

5、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原以为在这个“千丘之国”,自行车并不是适用,但在郊区,出行却可以打一辆自行车,只不过是遇到上坡的地方得下车,还要帮忙推车。在乡村,自行车更加普遍,用来驮甘蔗,土豆、香蕉。

6、安全———刚到的时候,还带着从肯出发的恐惧,窗子不敢多开,有人靠近车窗马上就觉得紧张。但在基加利,车窗想开多大就开多大,在这里一点不用担心被抢劫。下午和晚上没事做的时候,下楼去附近的街道晃荡,也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肤色的不一样多看一眼,大家都行色匆匆,忙碌着自己手头的事。十点的路边,仍然有人在路边摆摊卖蔬菜,小孩子手脚麻利地帮忙母亲打包,收拾小摊,几个西红柿,几个包菜也是一天的生意。

7、虽然街边也有乞讨的小孩和妇女,但比内罗毕的少很多,只在大酒店附近有那么几个。穿着也挺干净,也不怎么纠缠。

8、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是全民大扫除日Umuganda。

9、他们有正儿八经的出租车,是那种在车顶上标记了“Taxi”的统一车型的车子。(虽然不至于惊讶,但内罗毕就没有。。)不过打车软件在这里不适用,路费靠砍价。

10、千丘之国Land of a Thousand Hills——有点像重庆,只是没有重庆那么5D魔幻,这边的房子高层只有几栋,超过20层的楼都没有,大多数房子只有1-2层。某一日去基伍湖,一路都在山路十八弯里穿行,直线行驶不到100米就有一个坡道或者弯道,越过一个山丘,接下来还是山丘。出城的路段遇到一条河流,岸边是葱葱郁郁的竹林。老家在四川的同事忍不住感叹:这个地方真让人亲切,跟她老家那边的风景一模一样。

11、基加利十字路口有红绿灯,但是没有拍照功能,倒是一路上有测速检测装置,大部分路段都限速在60km/h。

12、位于基加利的酒店Hôtel des Mille Collines就是电影《卢旺达饭店》的原型,但电影不是在卢旺达而是在南非拍摄的。

13、中餐馆有五家左右,在卢旺达的四天里,前后去了四家中餐厅,但味道嘛,跟大内村没法比。这一点内罗毕完胜。

某中餐店的自助早餐还不错

14、卢旺达的当地语言是卢旺达语,法语、英语被广泛使用,也有一些人会讲斯瓦西里语。

想起来来的第一天跟接机司机的对话:

我们:你是英语比较好对吗?

司机:一点点。

我们:那你是讲法语?

司机:只会一点点。

我们:哦哦,你讲斯瓦西里语?

司机:一点点。

我们一脸地迷惑,那他到底会说什么语言?

(原来还有一种语言叫卢旺达语,是我们无知了)

15、卢旺达咖啡————是继肯尼亚咖啡和埃塞俄比亚咖啡后最受欢迎的非洲咖啡。但跟其他两个产国不同,卢旺达没有悠久的栽种历史,更没有野生遍地的原生品种。地理上,它拥有适合栽种咖啡的条件,但自1904年由德国传教士传入起,当地的咖啡都是处理不良的商用级别,当中大部分被出口到宗主国比利时。咖啡是乡村农家唯一可以赚取收入的作物,咖啡蓬勃发展但不像其邻近国家有集中拍卖制度, 推动精品咖啡生产,是在经历战火蹂躏后、经济重回正轨后才开始。幸存的小咖啡农中,有很高的比例是妇女甚至是寡妇。

传统意义上,种植包括咖啡在内的经济作物一直是以男性为主,而以女性作为种植咖啡的主力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对于幸存下来的卢旺达女性来说,一起种植咖啡不仅是她们支撑家庭生计的手段,更是改变生活仅有的希望。 她们期盼着以自己的力量重建生活、女性群体和这个国家,为更好的生活着。 正是大家拥有这个共同的目标,这些曾经在暴力冲突中互相对立的妇女于是放下仇恨,重拾勇气与希望,咖啡成了她们连接彼此的纽带,逐渐在当地形成由女性主导的咖啡合作社。 这就是 ABAKUNDAKAWA,意为“我们这群热爱咖啡的人”。 这也是卢旺达的“女性力量”。——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

2020年6月,阿巴坤达卡瓦咖啡都在星巴克门店上市。

星巴克中国的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截图

在卢旺达Question Coffee出售的咖啡包装袋上,标记了一行字“Grown by Rwandan women ”。

16、银背大猩猩——从基伍湖回来的路上看到了大猩猩的广告牌,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888USD/人,后来查了攻略,888已经算很低的价格了,别人去过的是1100USD或者1500USD的门票价,这个低于1000的价格已经是疫情期间的打折价了。——希望下次钱包鼓一点的时候去看一下金刚的原型。

17、中国公司修建公路的里程占到卢旺达公路总里程的70%。从基加利国际机场出来不久,便驶上总长36公里的城市主干道。(这条主干道由中国路桥设计施工。)

18、香蕉酒——比普通的啤酒甜,但度数有12度。

来之前我想象里的卢旺达,是个自然资源几乎没有,进出口还要用别人家的港口,底子弱到普通玩家会选择删号重练的烂摊子吧,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但没想到的是它以凤凰涅槃的姿态,在废墟中新生,在破败里重建,欣欣向荣,充满希望。闲暇在基加利漫无目的地散步的时候,总会为点点滴滴的不一样所触动。这里也是非洲,却是不一样的非洲。

二、卢旺达大屠杀纪念馆

周末的上午,去了一趟纪念馆,买票后,工作人员会发一个戴耳机的播放器,可以选择语言,有普通话选项。先进去看一段视频,然后进入展厅,展位有编号,到了在播放器上摁下对应的编号,就会有详细的音频播放。

即便在去之前做了一些心理上的准备,但仍然被惊心的图片压得喘不过气来。省去了尸骸馆,最后一站是儿童之家,里面的图片上列了小孩的照片和去世原因,看完嗓子都疼。

出馆的时候看到一段话,忍不住泪目。

三、基伍湖一日

一天往返基伍湖确实是紧张的行程,因为限速的原因,单程耗费4个小时左右,但架不住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玩一趟。

起了个大早,一路上的行人很多,看起来像是国内赶集的模样,有的推了自行车,有的全靠人力,带的大多是甘蔗和香蕉。

大步行走的人群

路边的广告画风让人想起海澜之家

颜色统一的房子

路过一块草地,被这个天然氧吧的地方吸引。

到湖边也才10点多一点,风很大,冷到打颤。饭店里正好有人结婚(据说是卢旺达人都是周六结婚,这个说法没有找其他人验证),等到快中午的时候客人陆续进场,但直到我们吃过饭离开,也没有看到新人。

卢旺达的物价很感人,四个人点了鱼+披萨+炒米饭+烤香蕉,还有四壶咖啡,也才34000当地币,约等于3400Ksh。

门口的露天餐厅正在给婚礼准备餐食,同事过去看完回来说做的是豆角焖面。

吃过饭坐着车在湖边晃了一圈,然后去坐船,基伍湖的浪有点大。

有房屋的那片是刚果的地盘

卢旺达的地盘

离开前,有个当地人的小贩过来兜售他的明信片,一开始的期待并不高,但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因为图案的设计很有故事感,也做得很精致,所以挑了不同的图案各买了一张。(除了黑色的线条,其他颜色是用木材(可能是树叶)和布料贴上去的)

回来的路上,买了路边的烤串、烤土豆还有当地的菠萝饮料,相当好吃,是惊喜一样的存在。

快进城了,能看到的那几栋高楼是基加利的市中心

郊区民居,房屋虽然简陋,但卢旺达没有贫民窟。

四、Muhazi湖的下午

周末的下午去Muhazi湖,初衷只是想去找个安静的地方吹风晒太阳,仿佛只有这样的状态才叫生活。

因为限速的原因,从基加利市出发去湖边,花了两个小时左右。虽然一到酒店就点了午饭,但真正吃到饭是两个小时后。

Muhazi湖

地图上的的Muhazi湖有很多分支。

湖边有成双入对的灰冠鹤,身高接近1米,走路也快。本来想凑近拍个照的,未果。

还有一只老鹰,在几米外的草地里晒太阳,晒一会儿飞出去晃悠一圈。

餐厅里的两桌当地人看起来并不认识,但因为各自的小孩互相好奇,于是大人们安排俩小孩拉着手出去玩,于是羞涩的俩孩子开始了一连串的同步动作,小心翼翼地走几步,再小心翼翼地观望大人,甚至连扭头的角度都是一致的。

等午餐的漫长时间在湖边的秋千上度过的。

回到餐厅落座后,音乐突然停了两分钟,然后传来了中文歌的声音,还是一首我们都没听过的歌。或许是因为歌曲节奏太慢的原因,全餐厅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我们,我们看向远处的服务员,他一副“看我多懂事”的表情。我和朋友面面相觑,就差把“不是我们点的歌”几个字写在脑门上了。

(百度了歌词才知道那首歌叫《梅花梦》,听完就知道画风有多割裂了)

几分钟的时间可真漫长,原以为只放一首就结束了,没想到中文歌持续了整个用餐时间,成龙的歌,晃着脑袋假装享受服务员给的惊喜。

在卢旺达喝得最多的是树茄果汁

吃完饭就逃离了餐厅,看完夕阳回来的时候,发现歌曲切到了英文歌。

湖边夕阳

五、最爱的是基加利的夜景

在卢旺达的每一个晚上,都沉迷在星光闪闪的夜景里。

在Ubumwe Grande Hotel,从停车场坐电梯直达Roof top,看夜景最理想的地方,可以俯瞰到整个基加利城。

某一个晚上去了会议中心大楼(灯光的颜色取自卢旺达国旗的颜色),基加利的地标,去停车场的时候,对面一群西装革履的当地人迎上来,潜意识地躲到了朋友身后,我以为跟肯尼亚一样,肯定又是一番“盘问”,结果他们只是问我们需不需要出租车。连忙摆手说不需要,他们马上离开了。——可能是这块是比较正式的场合,所以出租车的司机也都打扮得比较正式吧。

会议中心旁边是丽笙酒店。

某一晚兴致勃勃地去找了一个稍高的小山包看星星,但最后禁不住风大,没等到十一点,老早就返回了酒店。

卢旺达政府鼓励民众在晚上亮一盏路灯,给晚归的路人还有大屠杀的去世的人照亮回家的路。于是才有了这璀璨夜景。

引用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里的话作个结尾:

“They say my country is so beautiful that although God may wander the world during the day. He returns at night to sleep in Rwanda.”

卢旺达如此之美,以至于上帝白天巡游世间后,晚上都会选择在这里入眠。

 6 ) There's always room.

电影是心情的产物,也是心情的消费品。

昨晚风雨交加的,完全没有心思继续备课,200多部电影,突然就想起了卢旺达。有时候心会很需要什么东西安慰一下,哪怕是如此悲壮的电影。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许久不碰会麻木,责任感和上进心也一样。一直讨厌成功学的课程,却抗拒不了好的电影带给灵魂的震撼。仿佛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就完成了一次心灵上的救赎。

还是流泪了。终究不够坚强。躺在床上反复问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怎么做。答案有些模糊,似乎没有处在那样的境地想什么都是多余。片中一记者说,你以为他们看了报道会怎样,他们会说太残忍了,然后继续低头吃饭。我想起自己坐在家里看四川地震时,就是这个样子。无地自容。

Paul和辛德勒的故事一样真实而有力。因为这些人身上的善良都流露于无意间,没有丝毫的做作。就像事先准备好的善良,自己强迫自己去做的善良,都不是真正的善良。

真实的故事总是带给人更多的震撼,非洲是要去的。有时,绝望旁边站着的就是希望。

片尾曲至今不知道歌名,显然是黑人风格,歌词写得让人心疼至极。还有last lines的两句:

Pat Archer: They said that there wasn't any room.
Paul: There's always room.

————————————————————————————————
这是一年前写下的,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非要找出这首片尾曲,因为总是想起,因为总是觉得心里难以平静。良知是看不见的东西,但当它渐渐消失的时候,心里会觉得被掏空的感觉,很痛。

They said: "The man is judged according to his works
so tell me Africa, what is your worth?  
There is no money, no diamonds, no fortunes
on this planet that can replace Rwanda?

2009 11 14

 短评

一部会让我们灵魂受到强烈震颤的电影。通过饭店经理保罗在大屠杀中的经历,来纪念和反思人性中永恒的东西。虽然没有对大屠杀全景式的再现,却用深刻的心理描画使得观众的心灵受到同等的冲击。电影并非单纯的赞扬保罗,而是深沉的纪念普通人在灭绝人性的灾难中散发出的光辉,不仅仅是保罗。电影成功的做到了不忘记历史的目的.但这十年里,发生在非洲大陆上的、视生命如草芥的屠杀,从来便没有停歇过--谁又将见证,新的苦难与创伤?他们被世界遗忘了。

9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屠杀纵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屠杀的漠视。

12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卢旺达的孩子们从神职人员身边被拽开时,随着背景音乐,眼泪忍不住打转◎◎基于背景值得一看!

17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力荐

记者和保罗对话,对于外国观众看到图西族遭受的惨象后所可能的反应作出的揣测,令我想起《关于他人的痛苦》,苏珊·桑塔格在书中提到,我们看多了反映苦难的照片,就会在某种层面上以为自己真的帮助了那些身陷囫囵的人。当然这是一句题外话,但与我们切身相关。

22分钟前
  • redlunch
  • 推荐

看到一些评论突然想说:如果看到他人的这些苦难,我们的反应是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国家,应该对当下的生活感到知足。这种思维难道正常?这种教育的产物难道不该反思?事实上这种庆幸就是在以民族、种族、国家等为分界线,把自己放在隔岸观火的立场上,为灾难没有降临在自己身上而窃喜。这种对他人灾难极度缺乏共情的逻辑,理所应当得令人毛骨悚然。而这也正是所有仇恨和杀戮的根源。

25分钟前
  • 巫岚
  • 力荐

“他们来这不是来帮助我们的。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卢旺达无法为他们赢得一张选票。”

29分钟前
  • 不全
  • 力荐

很早以前看黑镜头就知道这段历史了片中还是侧重于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屠杀但实际上 在图西族控制的地区 对胡图族也发生着同样的杀戮这是一场无法说清的事实事实没有真相只有荒谬的让人不可理解人们用最原始的武器棍棒刀叉去和自己的邻居搏命只因为他们觉得 不杀死对方对方就会来杀自己

32分钟前
  • 音五六// Jee Zark
  • 力荐

记着人世的罪恶,也记着在罪恶中的人性光芒

35分钟前
  • 暖鱼
  • 力荐

1994年,当地球的一端在讨论应该是阿甘正传还是低俗小说拿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时候,地球的另一端却正在发生着惨绝人寰的百万级别的大屠杀!!距离现在也才区区26年时间。所以种族歧视被提高到一个特别敏感的地步,被当做不可触碰的政治正确也是非常自然的,即便是已经2020年了,【黄祸论】依然在很多地方大行其道。卢旺达大屠杀的原因之一就是比利时充当了搅屎棍,这种骚操作对于有着大量殖民地的英国实在是太稀松平常了,印巴战争就是不列颠的“杰作”,而美国则继承英国的衣钵,继续制造中东和东欧的各种战乱和难民潮,而无疑最终会被反噬,自食其果!华金在电影中的戏份不多,却留下了最有名的台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值得全世界所有的领导人认真思考,拒绝仇恨,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真正的未来,而不是继续让人间悲剧重蹈覆辙!

37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人祸最惨。可我们看完新闻,还是会安心的吃完晚餐。

40分钟前
  • Vamei
  • 力荐

电影没有什么花哨精巧的剪辑,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最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真正的人间炼狱。当世界遗忘他们,国家陷入疯狂的时候,一个比辛德勒更加艰辛的男人在一个人人力求自保的环境下敞开了他的双臂。记住他的名字——保罗·卢斯萨巴基纳。★★★★☆

43分钟前
  • Q。
  • 推荐

当电影成为我们铭记历史的唯一方式 是幸或不幸

46分钟前
  • 伊宜以忆
  • 力荐

这种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在欧洲人用辛特勒名单纪念犹太屠杀的时候,非洲也同样有卢旺达饭店记录着感人的大救援。没有惨烈的屠杀与交火镜头,然而带给人的感动是那么真实,那种真实的生的欲望与善的本性。男主角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非常精湛,完全投入,彻底地让人记住了这样一位英雄。至于里面杀人工具砍刀来自中国的场景,也只有对于中国制造的一种无奈。

49分钟前
  • 润物
  • 推荐

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片尾曲,震撼心灵的人性故事,愿真善永存,苦难和邪恶远离所有人

51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当这个世界闭上双眼,他却敞开了怀抱。

55分钟前
  • 蓓蕾
  • 推荐

几乎是一边哭着一边看这部电影。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表面上看起来是胡图人对图西人的种族大屠杀,但请一定要记住,是比利时人煽动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民族仇恨,是法国人提供了武器。所以,究竟是谁残忍,究竟是谁野蛮?是那些自诩早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殖民者,要永远记住他们的殖民者身份。令人感动的是,在一切人世间的悲剧之中依然看到了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

60分钟前
  • 月半姑娘
  • 力荐

我们看了那些屠杀的镜头 然后继续吃大餐

1小时前
  • 米米无
  • 力荐

最荒唐的是,胡图族与图西族是比利时殖民者人为划分出的种族。

1小时前
  • 沸海鲸歌
  • 推荐

做一个好人总会有好报的,为人一定要正直。

1小时前
  • 杨迪
  • 力荐

堪与辛德勒名单媲美的影片

1小时前
  • 天蝎小猪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