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打扰

喜剧片美国2018

主演:勒凯斯·斯坦菲尔德,泰莎·汤普森,杰梅因·福勒,欧玛瑞·哈德威克,泰瑞·克鲁斯,凯特·贝兰特,迈克尔·X·萨默斯,丹尼·格洛弗,史蒂文·元,艾米·汉莫,罗伯特·朗斯特里特,大卫·克罗斯,帕顿·奥斯瓦尔特,莉莉·詹姆斯,福里斯特·惠特克,罗莎里奥·道森,大卫·芬恩,陈庭妮

导演:布茨·赖利

 剧照

抱歉打扰 剧照 NO.1抱歉打扰 剧照 NO.2抱歉打扰 剧照 NO.3抱歉打扰 剧照 NO.4抱歉打扰 剧照 NO.5抱歉打扰 剧照 NO.6抱歉打扰 剧照 NO.13抱歉打扰 剧照 NO.14抱歉打扰 剧照 NO.15抱歉打扰 剧照 NO.16抱歉打扰 剧照 NO.17抱歉打扰 剧照 NO.18抱歉打扰 剧照 NO.19抱歉打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4 12:12

详细剧情

卡修斯(勒凯斯·斯坦菲尔德 Lakeith Stanfield 饰)是一名落魄但自尊心非常强的青年,他住在叔叔的车库里,从事着毫无前途的电话销售的工作,还拖欠了四个月的房租,前途可谓是一片灰暗。   在同事的点拨之下,卡修斯发现了提升业绩的小妙招,那就是将自己的声音伪装成白人,这让他在公司的境遇稍微好了那么一点。同事们因为种族歧视和寒碜的薪资待遇发起了罢工运动,虽然卡修斯在精神上表示支持同胞们的反抗,但实际上他更在乎的是能否利用这次机会升官发财。最终,卡修斯获得了晋升的机会,将那些反叛的同事们远远甩在身后,但随着职位的升高,他亦触摸到了公司里黑暗的秘密核心。

 长篇影评

 1 ) 说是一部喜剧,可看了并不开心

影片所表现出的,

生活的骨感,

人与人之间的倾轧、剥削,

以及,人在利益面前 无处安放的道义 与 颤抖着的良知……

影片所展示出的社会,让我愤怒。

却也感到无力。

万恶的贪婪之心。

那些恶毒的资本家,恐怕从来不曾识得“良知”二字吧。

底层人们为了生计被迫出卖了人权,被迫出卖了尊严,被资本肆意打脸的同时,却还不得不向资本谄着脸。

一个足够健康文明的社会,绝不应该走到那一步。

如果真的不幸走到了那一步,毫无疑问,一定会有战争的。人被逼急了,什么事干不出来呢。

一个让人看不到希望的资本社会,人们活着不会感到开心,不开心就没有意义可言,没有意义就会不想活,就会想到死亡,终于想到死亡后……如果连死都不怕,那活在这世上还怕个什么呢?

尽管去跟那些早已扭曲了人性,沦丧了道德的万恶资本家干吧!

另,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 知书明理、恭谦儒雅、教化文明 的中华大地上的孩子,电影中的某些西方娱乐场面,实在让人不敢苟同。低级趣味,尽展兽性。

看完这片儿心情略复杂,

只想代表正义消灭那些不要脸的人形畜生。

 2 ) 最有潜质成为今年的最佳黑人电影

黑人电影在国际影坛上一直备受关注,而近年来,关注黑人生存状况和歧视现象的电影题材犹如雨后春笋般大爆发。去年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在戛纳上技惊四座赢得评委会大奖,而《绿皮书》也以黑马姿态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今年初乔丹•皮尔继《逃出绝命镇》的第二部作品《我们》以及圣丹斯电影节荣获最佳导演的《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都延续着这股来势汹汹的“黑势力”,尽管这两部在题材内容和类型手法上均令人瞩目,口碑反应却未如理想。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部出自名不经传导演之手的《抱歉打扰》才最有潜质成为今年的最佳黑人电影! 这个貌似稀松平常的喜剧题材从黑人群体的生存状况拉开序幕,不断抖出常规的办公室喜剧笑料,却没想到导演早已埋下类型创新的惊喜,手法之狠、准令人喜出望外。先是用工人抗争的情节撕破情节剧套路,融入针锋相对的社会政治讽刺味道,而黑人主角模仿白人声音而获得晋升、平步青云的情节则一针见血地揭穿潜藏的种族歧视与严峻的阶级差异问题,最后一部分更拍案叫绝地转入匪夷所思、脑洞大开的人兽杂交惊悚悬疑情节。由此,影片主题得以打破千篇一律的美国种族歧视与阶级斗争的范畴,上升到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批判。 电影剧情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让观众爆笑和吃惊,这一点与《逃出绝命镇》有相似之处,而在高潮部分影像的触目惊心程度比《逃出绝命镇》的换肤过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新导演的创意似乎更为庞杂:饶舌音乐、行为艺术、网络的舆论操控,以及天马行空的科幻设定,令情节逐渐走向无厘头的闹剧。最为难得的是,导演在嘻笑怒骂里一直“坚守剧本核心”(用剧中公司老板的话说,Stick To The Script):对白人主导的职场环境里黑人弱势地位的思考,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对立与互利关系,都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与剖析,这无疑令影片在给观众带来爽朗的笑声与惊悚恐怖感后,仍然能留下发人深省的现实批判意义。

 3 ) 你为什么那么拼?

我很能理解IMDb目前给本片7.2分,毕竟该片有明显的肤色倾向,当主题不是停留在“关爱”和“理解”,而是涉及到“权利”“利益”的时候,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就会明显地区分开了,关于这两个词,大家都是咬得很紧的。

当年原始积累和疯狂扩张的时候,坚持丛林法则,现在坐享其成,制定规则,又强调自由平等了?

单论电影本身而言,7.5分,没有软肋。还有一些趣味性而高效的镜头来更好地表达故事。另外,如果细心的人肯定发现一个熟悉的镜头和《红辣椒》出门的镜头很像,这些不作多论。有些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时代性,所以本片还可加到1-2分。有人说主题很老,我只想问,重不重要?男女平等不也是很老的话题?重不重要?

世界终究复杂的,一个地方歌颂着生活多美好,另一个地方在战争中流血死人;一个少年在豪华的屋内为上哪所名牌大学而苦恼,另一个地方的孩童蜷缩在漏雨的屋内,忍着饥饿想早点睡着;一个出顾茅庐的青年单纯美好地爱着一个青年,另一个地方的人正举行着淫乱不堪的聚会;一个老人享受着高级的医疗和看护讨论着高尔夫,另一个地方的老人要沿街翻垃圾箱才能填饱肚子……

该片马人极其形象地说明资本主义下的工人,沦为资本家剥削和生产的工具。同时讽刺了“牧羊犬”这类人,只是看上去更体面的工具而已。

还在鼓吹什么努力,想想绝大数人都那么努力,都活得不是滋味。把一些媒体宣传的方式当成模型,仔细想想那些宣传的东西,不过是在鼓吹消费,掏空钱包?好让你又更加努力。

相信我,绝大部分人已经很努力了,只是努力的成果,被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是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偷走了。不仅全部偷走,还要把人当成牲口当成工具使。

剩余劳动价值,不要忘了这个词。

道理都懂,重在实践。

本片有个场景,男主被关在车内,看向外面的时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就不多描述了,观影体验留给你。

——————————————————————————————————————————————————————————————————————————————————————————

第二次更新:

首先,打个预防针。

排除第一种狡辩的方法。用低姿态戏谑、自嘲本身或一个群体,来获得大众的认可。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类似“皇帝的新装”,和这种方法对峙,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力量很快消散,而这种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并且人群中如果有人愿意先支持,会出类似“出头鸟”的待遇。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话:女人嘛……就是……:男人嘛……就是……;人嘛……也就……;

排除第二种干扰的方法。网上一个人或群体被另一个人或群体拿出证据抨击了,如果被攻击的一方对于事件本身没有强有力证据,那么便会转向人身攻击,或者试图转移话题。比如逃税案,一开始还利用网络强硬支撑,后来不行了,就试图转移话题,比如“渣男李晨”,对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孰轻孰重,一清二楚,但对于网络或日常生活,话题性就占据更高一点的位置,“渣男李晨”这一很强的话题性又消散了很多人的精力。但这一切,说不定是他们自导自演了?不过有一点我敢肯定,但凡崔永元被挖到了哪怕能捏造个可以人身攻击的点,媒体上就会无限放大,到时候会很惨。

回到关于这部电影。有几个问题,必须直面。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阶级固化。

为什么美国相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少,贫富差距大的情况下,还能如此强大?因为吸全世界的血。获利入自己口袋,经济危机全世界分担。这里要提到一点,任何资本主义下的福利政策只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获利。当然如果实行过程中,细分到个人,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肯定有人对计划经济存在刻板映像,立马联想到:大集体,生产积极性低,生活清贫。首先,任何调整或变化,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会产生影响。说个有趣的,就算房价降了,也不是人人都高兴的。

资本主义本质就是追求更多的利益,这和市场经济有很大重合的部分。比如什么赚钱,大量资本就会进入该行业。从股市、房地产到影视。但我们科技就不重要了吗?教育就不重要了吗?医疗就不重要了?工业就不重要了?大量科研人才都流失到上面提到美国,仅靠“爱国”和“情怀”真的留得住吗?我们尊敬很多科学的时候,不觉得给他们或他们的行业太少的支持吗?搞科研也是要钱的,不是“真棒”“真伟大”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也许个人有时没太多办法,但计划经济这时就起作用了,一个国家各方面平衡发展,或者优先发展什么。国家可以决定,人民代表国家,人民来决定。房地产、金融和实业的取舍,明白的人都明白。我这里提下科技和影视,不过这里又跟教育有很多关系,但先提出简明的一点:把影视行业的钱调控到科技领域。因为市场经济是不能根除这个问题的,毕竟那里赚钱搞那里,最发达的美国也避不开,也造成了他们的青少年更多也是关注崇拜影视明星。所以,美国对明星形象很注重,出问题媒体和法律比我们罚得重很多。

继续说便很自然地引出教育。美国教育其实已经很明显,有钱有资源就是好学校,没钱没资源就是差学校。这一点国内,高考我倒是觉得相比美国还是不错的,真的,相对下,高考可能是中国,甚至全世界,这么庞大的筛选机制中最公平的,但也不否认其弊端。那么一个问题便自然引出了,教育减负。教育减负其实是促进阶级固化的一种体现,阶级固化会形成更牢固贫富差距。所以教育行业势必要注入更多资金。教育减负其实就是减去了普通家庭的优质教育资源。比素质教育?你家孩子玩泥巴,人家孩子弹钢琴;你家孩子打游戏,人家孩子参加各种科技艺术比赛;你带你家孩子看动物园看电影,人家带孩子看世界听音乐会见更多世面……天才毕竟是少数,是人类的骄傲和焦点,更多的是那些不是特别亮眼,但也能说不错的孩子,慢慢沦为一般人了。然后我们都成了观众,看资本家和他们的后代在舞台上表演,我们中一肯定有一部分人愿意去做舞台工人,灯光熄灭后,他们弯着身子低着头,见到那些锃亮的皮鞋,就会下意识地先微笑,然后才抬头说话。打扫,清理这一切,做得不好还要被骂。

愤怒?同情?不重要了。

有些问题就是无法避免,比如婚姻。

阶级固化的一个体现,就是阶级的流动性变差到几乎没有。国内男女婚姻矛盾为何如此突出?因为这是阶级流动最后的可能性了。我们实事求是,国内,有一部分女性是希望自己能嫁好的,农村的嫁到城市,普通上班族嫁到体制内的小角色,北上广工作能嫁给本地土著,当然在媒体和文化、特别是韩国偶像剧的影响下,甚至出现,打工妹希望嫁给富二代并且还要帅、忠诚、温柔……这种一步到位的想法。我从不否认特例(好像也没有),但绝大部分还是被玩弄了,其实被玩弄了倒也无所谓,但最后是谁来接锅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阶级固化?因为我们最大的阶级还是底层人民。阶级固化下,如果绝大部分人都是中产阶级,那就还可以,上层不敢轻举妄动,那么中层带得住底层。美国也没达到,但处理得不错,一方面是民主下的斗争,另一方面是吸了全世界的血。形成国家公民最低生活保障起点很高,其实不努力,安安心心做一个小螺丝,一生也能平平淡淡地过完。

我们国内的最低生活保障?你不努力,抱歉,你都活不下去。

所以,我支持真正的女权,那些独立、不依附的新时代女性,你们此时是一生中,对于婚姻、爱情、伴侣最高选择权的时候,你们没有被媒体左右,你们看穿了甜蜜陷阱,你们清楚自己的人生,你们比那些发达国家的女性需要更多的努力。相应的,生活、感情、婚姻里,你们物质和精神上都堂堂正正,底气十足。

我向你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男性这边,也有像你们一样努力的一群人,我相信,这类女性和男性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矛盾,只是媒体太喧嚣,只是资本太贪婪。

 4 ) 抱歉打扰:一个当代工贼的觉醒 | 暗房讨论No.01

暗房工人联谊会是由一群热爱电影和现实世界的年轻朋友组成的观影团体。实际上,不仅对电影胶片进行显影的原初之地被称为暗房,电影最初被记录下来的摄像机胶片暗盒也是暗房,作品被观众完整欣赏的影院也是暗房。在这些暗房之间,电影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变化?这是我们好奇的。无论是经典还是当代影视作品,我们尤其注意这些作品被建构的过程,其与所处的历史与现实环境之间所发生的互动。因而也可以把我们的讨论视为对电影这一现实的显影。
我们第一次的观影讨论作品是黑人导演布茨·赖利(Boots Riley)的影片《抱歉打扰》(2018)。在讨论中,我们既聊到这部作品与美国历史与当下黑人激进运动之间的联系,也聊到美国工人运动及相关主题的影像如何去处理种族和性别歧视方面的问题,美国劳工问题与种族和性别问题之间的交叉性。

主人公从工贼到反抗者的转变

毛竹: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比较直观的感受是剧情整体感觉有些零碎,不能持续的吸引我。尤其是后半部分男主角凯西参加无忧公司老板的派对之后的节奏突然加快,很多情景让人觉得有些奇怪,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比如凯西在派对时误撞入那个橄榄绿的门,遭遇到了马人就让我有些疑惑。马人不应该关在工厂或者是实验室之类的地方吗?有的时候情节推进感觉有些突然和单薄,尤其是最后马人获得胜利的一段。

小碗熊:看到IMDb和豆瓣上许多评论都跟毛竹有同样的体验,认为这部剧情太天马行空,表现形式也很放飞自我。这确实是这部电影的特点,也会让很多观者不太适应。也因如此我想我们可以先交流一下这部影片的剧情和里面的一些“梗”。我自己觉得这部电影在节奏上还是挺不错的。一个是接近最后的部分,当马人们到街上帮助罢工者并解救了男主的段落时剧情达到了最高潮,让我感觉也蛮燃的。再就是电影中有特别多插科打诨的段落,有许多无厘头的台词和讽刺,很有黑色幽默戏剧的感觉。而且这部电影是18年拍摄的,联想到最近的Black Lives Matter的运动,会发现他很有前瞻性。

毛竹:大家怎么理解主角凯西的心路历程呢?如果他不看到马人,他还会有转变吗?

小碗熊:主角心路历程的刻画也很有意思。在豪视的员工最开始罢工的时候,主角做了一个“工贼”——别人呢在罢工,他非要去上班还要去升职。这看起来就非常的背叛无产阶级。我觉得如果他不是发现马人的秘密后被吓坏了,可能他也不会有决心去参与斗争。比如中间他一度因为自己的行为跟女友和别的工友众叛亲离,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想去为劳动者的利益去奋斗或是为事业付出的想法和行动。换句话说,他给人一种从头到尾怂怂的感觉。这样的刻画会显得很细致和真实,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很多。另外我也很喜欢这个演员勒凯斯·斯坦菲尔德(Lakeith Stanfield),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人长得帅。他最近也会有一部新剧,一会儿我们聊到民权运动的时候我会详细介绍。

勒凯斯·斯坦菲尔德(Lakeith Stanfield)

风风: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凯西就和女友讨论太阳爆炸的问题。我感觉他们俩好像再说两种观点。在凯西看来,宇宙和太阳爆炸的层面,人做的任何东西都是渺小和无意义的,这引发了他的疑惑。而在女友Detroit看来,在一定范围内我们仍可以寻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会觉得电影中凯西一直在意义和无意义之间徘徊和斗争,比如他会认为这份电话销售员的工作给了他意义。大家怎么理解意义上的挣扎呢?

小碗熊:对的,我也感觉开头在车库卧室里这场戏中,凯西与底特律的对话展现出了他的存在主义危机。其实我也经常会经历这个,就会突然感觉好像开了上帝视角,然后灵魂出窍一样的开始思考:我现在做的事情有意义吗?(女主艺术家身份)这可能是很多刚步入社会的人都要面对的“空心期”。当然,意义也是可以寻找和注入的,各种机缘巧合使凯西获得了一份电话销售员的工作,从而可以在职场里追寻那种典型的“升职加薪”的美国梦。不过,马人的出现将这其中的意义感彻底打破了。但是,参与到罢工队伍并试图揭发无忧公司的惊天阴谋好像用让他获得了另外一层意义——加入集体并为改变社会而奋斗。这部片子因此甚至可以起一个副标题:一个工贼的觉醒。当然如果结合凯西的性格和实际行动,会觉得他说出这些话反而有些不真实。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东西。说起导演,他也是个很传奇的任务。他原先是个Rapper,在政治上的认同是社会主义者。

小武:关于意义感我还有一些想法。对于凯西和大多数人来说,意义感是奢侈品。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意义的则更少,大部分人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谋生,就是赚钱。影片其实对凯西为何会去做一个电话销售有一个很详细的铺垫。首先,在应聘的那场戏中凯西很搞笑的伪造了各种履历,甚至定制了一个奖杯,这从侧面反映了他是个没受过高等教育出生底层的黑人。他住的地方也是远离繁华地带的黑人聚居区。当他开车从叔叔家前往公司时,镜头前的场景变化向我们展示了大量的信息。在居住区,我们看到简陋的橄榄球场、垃圾堆、破败的建筑,接近公司时则是高楼大厦。其次,正是房租的经济压力迫使凯西要去寻找一份工作,而叔叔房子被银行收回的风险也是他成为超级推销员的重要支柱。

小碗熊:对,小五补充的这个点特别好,在有限的意义感之外,工作和生活的动力往往是被生活层面的匮乏倒逼出来的。说到凯西的叔叔,他的扮演者泰瑞·克鲁斯 Terry Crews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在一个关于警察的情景喜剧《神烦警探》中演过一个挺有意思的角色。另外,他在经常会在脱口秀或明星访谈上表示他虽然是一个男性但是是一名女权主义者。另外你提到从奥克兰郊区进入城市的路径变化也很重要,而且这段摄影也真的很棒、很值得看。

小林:我有一个疑问。在电影中,橄榄球和橄榄球员似乎经常出现。比如,多次出现一对在打橄榄球的黑人。我还有注意到美国防暴警察在护送超级推销员并冲击纠察线所采用的方式有点模仿橄榄球运动。我想问一下这里的橄榄球是有上面隐喻吗?

小碗熊:我没有特别去找过橄榄球跟影片关系的资料。但是就我的理解来说,冲击和保护纠察线那里防暴警察和罢工工人都有使用橄榄球运动中的进攻和防守的技战术。我还关注到一个点,凯西和女友一起开车的时候凯西有强调那些打橄榄球虽然是我的高中同学,但我要跟他们划清界限,不与他们为伍等等。但是在最后这些橄榄球员出来帮助了示威工人,这段让我还蛮感动的。再就是我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个人化的联想。在美国,整体而言黑人生存非常艰难,可能只有两个领域例外:体育和说唱。大家都会承认这两个领域是黑人独霸天下。但是其实对于黑人来说,这未必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很多白人会觉得你们已经有两个优势领域了,你还想要什么?并且还会借机合法化其他的领域在招聘和薪资上的种族歧视。现实中,一个黑人橄榄球员Colin Kaepernick为了抗议针对黑人的警察暴力,在比赛前的升旗仪式上跪下来和平示威,就此还被美国保守派媒体大肆攻击,说明即便在黑人出彩的领域中他们也不见得有很大话语权。

资本家、无忧公司与暴力

Steve Lift

风风:我觉得无忧公司的CEO Steve Lift这个角色也很有意思。当凯西第一次在聚会上见到他是时,这个资本家的态度就很奇怪。刚开始凯西称呼他先生,他说不要叫我先生。凯西叫他Steve,他又显得有点生气,最后突然又说“唉没关系叫我啥都行",这就给人一种他好像很想努力表现自己非常的亲和,但实际上又非常的有警惕的感觉。第二是Lift虽然在与凯西对峙时十分自然且坚定地刚刚凯西吸的只是普通的白粉,但最后凯西还是变成了马人,说明Lift很可能撒谎了。虽然只有一些直观的映像,但确实还又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比如Lift一面带着微笑谈判,一面拿着枪等等。

小碗熊:对!风风说的那种矛盾性格的解读挺有道理的。我想先说最后凯西变马。我倒是觉得最他变成马更像是一种黑色幽默。变马是在最后突然出现的,后面除了闯进Lift办公室也没有其他剧情了。换句话说,影片不打算在此之后进入更深入介绍或者展现了。但是具体就为什么主角会到最后才变成马,我也不是很懂。影片中塑造的资本家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好像一直在做各种自相矛盾的事。不知道你们对美国西海岸硅谷的互联网公司的文化是否有了解。在现实中很多硅谷的CEO都是厌女症非常严重,又有种族歧视的状况。我觉得艾米·汉莫(Armie Hammer)很好的把这种特质表演出来了。所以呢,影片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CEO形象,一方面是展现出他作为一个大资本家的这种狡猾,另一方面他们在现实中也没有国内媒体展现的那样优秀。我在国内看那些公众号或者知乎专栏,很多人对像亚马逊的老总贝佐斯,或者像马斯克都非常崇拜的态度。不过他们本人是不是真的特别值得尊敬,也许很难说。

关于Lift一个很典型的体现是在招募凯西的派对上,他一直在试图让作为在场黑人之一的凯西唱rap。这其实一个严重的刻板印象,即使凯西明确表示自己说不会唱rap,还是被一再要求。场面一度非常尴尬,直到凯西不断地重复nigger shit。然后最最搞笑的是那群白人继续跟他一起唱歌。在美国社会里面nigger这个词是一个禁忌,是白人不能说的,只有黑人可以用这个词来自嘲。因此这一段就显得非常讽刺:些白人真的是毫无讽刺感的把它唱出来了。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吐槽。当Lift试图招募凯西打入马人内的时候,他原话是“做一个马人族的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权运动历史上,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的一个重要分歧时是否在运动中要坚持彻底的非暴力。在目前白人依然具有支配地位的时代,他们显然会更偏好马丁·路德·金而非强调必要时不能避免使用暴力的马尔科姆·X。这里面其实就隐藏了一个权力结构,仿佛白人-既得利益者有才有权利决定随时合法的抗争,谁是不合法和不合适的。当然,也有民权运动的支持者批评马丁·路德·金是一个“虚假”的领袖,认为他本质上是在让黑人去采取一些更消极的抵抗方式,而这不会真正威胁到白人在社会的正常的特权地位。然而事实上,随着运动的推进和现实的教育,马丁·路德·金在运动后期的态度也有发生变化,也变得越来越激进。

小林:对的,而且我之前读到的资料也有说,虽然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双方意见不同,但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因此“割席”,而是互有交流和联络,也认可对方的实质成果和大量重叠的黑人解放目标。关键还是小碗熊提到的“谁有权决定那种抗争方式”,让压迫者决定受压迫者以何种方式抗争是“好”的,何种方式是“不好”的是很奇怪的。

小碗熊:对,关于无忧公司电影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设定。当凯西排除万难终于将马人的视频公布到youtube上面,并到电视节目上接受采访曝光后,无忧公司股票竟然因此大涨,Lift还到纳斯达克路演。这段我真的看得哭笑不得。另外,整个无忧公司得设定就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夸张性的隐喻。这个公司的卖点不就是说我们能给你终身提供这个什么吃住、有终身有收入等等,只是你需要用很高强度的工作来交换,把隐喻的卖身契直白化了。

罢工场景

毛竹:我想问问电影情节中的罢工与一般的美国罢工一样吗?包括军警的镇压也是这样的暴力吗?

小碗熊:如果用最简单的回答:是的,就是这么暴力。回顾整个影片的罢工过程,在警察介入的那一刻,整个基调就变了。你会看到事态一下就升级。虽然站在楼前的工人数量并不多,但却开来了好几辆车的警察,而且每一个人都是防暴武警的装备。他们戴着头盔、盾牌,丢催泪瓦斯,直接用棍子打示威者等等。这些在最近几个月的示威中也依然正在发生。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真的跟美国是哪一个总统根本没有关系,因为大体上他们所有人的立场都是一样的。一旦他们进入到建制派的立场上,对于几乎所有偏向草根的民权运动都会采取同样的方法,那就是用暴力镇压。

影片能够把这些现实呈现出来,跟导演自己的黑人身份不无关系。当然在这部影片中,对种族问题的探讨并非全部,导演还力图呈现出劳工的维度,甚至可以说劳工才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凯西在电影前半部分的生活是一个很典型的黑人无产者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很大程度上是80年代以来里根主导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后果。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贫富分化和不稳定就业给底层带来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经济普遍金融化的后果:凯西的叔叔就面临着还不上房贷可能被扫地出门的困境,这与08年次贷危机后很多普通人失去房子是相呼应的。

亚裔工会组织者与剧本写作

毛竹:我还有注意到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亚裔角色,这样的角色设定有什么社会的背景和用意吗?

影片中亚裔工会组织者的扮演者史蒂文·元

小碗熊:对,Squeeze是一个韩裔的角色。(ps. 他也是李沧东《燃烧》中Ben的扮演者)我还挺喜欢这个角色的。而且我觉得导演在设定上确实有很用心。比如,Squeeze在介绍是说我原来是在洛杉矶地区做一些工会的工作。洛杉矶是在加州的南部,奥克兰是在的加州北部,所以他会说现在自己是“北上”来继续工作。洛杉矶是有韩国城(Korea Town)的,那里也确实经常能看到Squeeze这样会跳街舞很酷的亚裔。另一方面,我觉得导演在角色设定上对亚裔还是挺友好的,台前幕后都能感受到那种少数族裔的惺惺相惜。如果是白人来编剧和拍摄类似的电影,那他们笔下的很多亚裔角色会很有好莱坞的刻板影响。比如说都是书呆子啊,或黑客。如果是女性的话,要不就是那种非常异域风情的性感尤物,要么就是什么那种越南的妓女之类的。而这个导演他完全没有这么做,他会真正能够看到洛杉矶有这样一个亚裔群体,能写出一个很酷的亚裔角色,我觉得挺不错的。

风风:我注意到电影中的亚裔Squeeze和女主角Detroit有过一段情事,但最后Detroit还是选择回到凯西的身边。这样的结果还蛮值得玩味地。之前当Squeezr问Detroit为什么能和凯西在一起时,我记得Detroit的回应特别意味深长,就类似时“他是个普通人”,所以他们可以一直这样好下去。大家怎么理解其中的关系呢?

小碗熊:我记得Detroit说“凯西是一个很真实的人”时是在跟她在画廊认识的那些艺术家们做对比。她认为凯西跟画廊那些艺术圈爱装的“小资”很不一样。这点上我觉得说得通。但是其实我个人对这个电影也有个批判或者说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结尾Detriot还决定回到凯西的身边。在我看来,明明她跟Squeeze更搭啊。因为我觉得Detroit不管是从她个人的信仰还是政治立场上,都跟Squeeze更接近。而凯西则基本是从头怂到尾。而且其实在美国的婚恋市场上,亚裔男性和黑人女性本来就是非常热门的一种组合。我觉得之所以结尾是凯西最后还能抱得美人归,还是说有一点点好莱坞的美好大结局叙事,并非剧情上必要的设定。

小武:我觉得这个剧本在结构上是个挺工整的好莱坞剧本。虽然它要传达的主题和内核可能是比较激进左翼的,但是导演用了一种比较类型化的叙事。故事的前半部分,都在讲男主如何不断地被资本和公司的秩序给体制化,后半部分则是他开始去抵触和反抗这个体制。而这个电影的的转折点,刚好是男主换了大房子之后,男主和女主在房间里争吵的场景。换句话说,前半部分讲得是男主开始想要奋斗并最后来到这个事业的顶峰,成为了超级推销员。与此同时,他的爱情情和友谊则开始遭遇挫折。后半部分中,男主渐渐意识到他逐渐自己的追求是“不道德的”,而且让自己失去了很多。于是他要尝试挽回女主,他要回归自己的阶级。当然,其实这也是女主提出的复合的条件。最后结局当然是两人重归于好,而作为Squeeze则在这个爱情的竞争中又认输了。这样整体以看,就会发现电影故事非常的传统和类型化。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一条更主流的线索,如果你要背叛你自己的团体(在片子中是阶级)获得其他利益,那么你一定会失去很多珍贵的东西(爱情和友谊)。

不过,如果我们理解成电影的目标观众是像凯西一样的“工贼”的话,这些就都说得过去了。工人运动在美国一直很难去成型壮大发展,资本主义的逻辑和意识形态的内化也很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这样的叙事方式就显得很有策略性和技巧性。

小碗熊:这个分析很有道理!听小武的讲述让我想到之前有看过导演Boots Riley在CBS电视台早间节目接受的一个访谈。他在节目里说自己花了5年左右的时间来构思和写作这个据本,很多情节都来源于自己的真实经历。他在成为一个Rapper之前就在电话推销公司工作过,地点也是在洛杉矶附近。他当时就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美国的这种企业文化。比如电影中所呈现那样,大家明显都是过来赚钱打工的,那个经理却非要说“我们都是一家人”这种煽情的团建。他还提到他的“推销任务”是打电话去劝说“拆迁”。具体我忘了是政府还是什么房地产公司希望收购土地,他的任务就是打电话给拥有房产的普通人,劝他们放弃和出售这套房产。他需要推销的是一个白人为主的街区,也正因如此他开始学会了“白人的声音”作为求生本领。为了能够劝说房主出售房产,他作为一个黑人推销员还要劝说对方:“如果你肯卖掉房子,他们就可以专门建一个给黑人的居民用房,专门建一个黑人的社区,这样你的街区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黑人了。” 尽管他不断地试图给自己洗脑这么做是为了穷人也能租得起房,但无法洗掉这样的推销中的种族歧视以及被迫用“我来替你们白人思考,我是为了你们白人好”的观点来完成工作求得薪水。我觉得他当时真的是很痛苦和心酸的。于是,他离职了之后就想到也许以把这段经历拍成电影,于是就开始尝试创作剧本。大概是在13年左右他在圣丹斯参加了一个编剧的工作坊。这类工作坊一般就会提供一些训练,比如帮你看看剧本,提提修改建议。经过几年的筹备终于完成了写作和拍摄,最后就是到圣丹斯去展映。

但是这个节目的主持和采访方式还蛮值得吐槽的。这节目有一个黑人女性的主持,她跟奥普拉是好朋友,都算是那种电视界的黑人女性名嘴。但在CBS这种资本控制的媒体集团,会有意无意选择和忽视很多信息。比如,他们在介绍这个导演的时候,只提到他是一个Rapper,但完全不会提社会主义活动家的身份。整个采访的环节也都巧妙地避开了影片中真正想要表达出来的关于工人赋权、警察暴力这些“难以启齿”的话题,而主要是一些插科打诨的方式讲些不痛不痒的问题。比如,主持人会问你原来在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换白人的声音。从这里就可以直到在美国主流社会里,社会主义是一个多不入流和见不得人的一个词。

“白人的声音”:种族与阶级问题的交叉性

小林:说到“白人的声音”,我有一个观察。种族是贯穿电影一条很重要的线,而就像前面小碗熊说的,阶级也是一条重要的主线。这两条主线的交织在“白人的声音”体现的特别明显。黑人老人在教他白人的声音时,马上就指出凯西模仿的不对。老人于是开始直接但又不失调侃地补充说明什么是“白人的声音”:不是所有白皮肤的人说话的声音,而是要那种不用为生活担忧,甚至聊完电话就转身就走进法拉利的白人的声音。换句话说,白人的声音其实是“有钱并且没有生活烦恼”的白人的声音就。这个点就很有趣。

小碗熊:对!而且电影中打电话的桥段是直接找白人演员来配音的。而且这一段还顺路吐槽了一下威尔·史密斯,说他那个白人口音不够白,我觉得挺好笑的。

另外还有一段,凯西刚被招募进来时,两个白人小经理召集整层楼的员工开会。其中一个女性管理曾自我介绍的人写下自己的名字“DeBauchery”。这个词当即被一个黑人员工指出是“放荡”(debauchery),但女主管解释说她念的发音跟表示放荡的单词不一样。不知道大家会不会get到这个笑点。在美国社会中,白人往往会觉得黑人和少数族裔的发音不标准,觉得他们经常把名字及其发音拿过来乱改,把正常的名字改的很奇怪。但凭什么他们念的才是标准呢?白人为何就对标准的发音由所有权呢?这显然会折射出很多意识形态。所以导演在这里就埋了一个梗吐槽了一番:在白人眼中,好像他们具有对英语这个语言的所有权一样,我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如果你懂这个背景,会觉得这段台词很搞笑。

逃出绝命镇

小武:前面有小伙伴提到“白人的声音”,我想到这其实可以跟另一部电影《逃出绝命镇》对比参照来看。在《逃出绝命镇》中,导演设定了一个白人要通过换脑入侵黑人身体的寓言。我觉得这其实有在指涉白人试图将自己的文化思维入侵到黑人的大脑中,并以这种方式控制黑人。这样的设定其实没有涉及到太多阶级的问题,而是相对纯粹地讨论种族问题。《抱歉打扰》的主题则要更丰富一些,导演试图把种族问题和阶级问题放在一起讨论。就像前面小林说到白人的声音是指那种“比较没有负担,就比较轻松,不会面临失业”的白人,也就是阶级地位高的白人,从而寥寥数语就在无形中把种族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做了生动呈现。

黑色党徒

相比之下,黑人导演spike lee后来拍的《黑色党徒》虽然也用了黑人伪装成白人声音这种设定,但就存在更多问题。很有意思,《抱歉打扰》的导演Boots Riley后来公开写了一篇长文去批评《黑色党徒》,因为影片里的黑人警察被认为是用白人的声音去为白人警察体系服务,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号称是根据史实改编,但极大地美化了黑人警察原型——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那位黑人警察曾经配合FBI参与了镇压黑人运动的行动。

小碗熊:有一种说法会认为美国所有的种族问题实质上都是阶级问题。我觉得未必是所有,但确实大部分问题都是阶级问题。比如我所在的东北部文理学院的那种liberal的校园环境里流行的这种身份政治叙事往往会在阶级叙事下面显得很空泛。比如他们完全脱离阶级问题来讲种族问题,因而在很多时候他们就强行剥离了种族问题背后的经济基础。这样就方法把种族问题放到了“真空”当中,批判的力度也因此被大大削弱了。也正因如此,《抱歉打扰》其实真的还挺超前的,虽然18年距离现在也并不远,但两年前的大多数人不会想到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会激化到当下的程度。我记得《抱歉打扰》刚上映时,就已经有很多人在说里面的场景是无稽之谈了,怎么可能会有这么严重的警察暴力。人们也不会想到疫情的出现把美国资本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全部给放大了:大多数人缺少医疗保险,劳工权益的缺乏等等。

小武:对的,确实是这样。我还想到一点补充。电影无忧公司和电话推销的公司豪视的设定还挺呼应美国现实的情况的。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的大部分的这个制造业都外流到像中国、东南亚这样的地区。外流的结果时工厂大量的消失,也就出现了“锈带区”。前段时间很火的《美国工厂》就讨论了这个问题。也因此特朗普说的美国复兴就会强调制造业回归。我会觉得无忧公司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影射特朗普的主张。无忧公司看上去好像是比较传统的制造业工厂,但一方面他好像在职场环境里面相对更加专制,比如一定要签这终身的劳务合同,大家住的都是集体的宿舍、一起吃大食堂。在美国环境里人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奴隶制的典型形象。电影里面还有一个映射现实的片段是凯西去餐厅找Squeeze和另一个他的黑人同事时候,就是在路上其实有遇到一些黑人举牌支持一个有种族歧视言论和行为的白人。这就有点在影射现实中也会有一小部分黑人在支持特朗普。这让影片里的男主就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小碗熊:我当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但你这么一讲我觉得很有道理。我这里又回想起一个片中传达的信息。在男主角成为超级推销员后,他发现推销名录里有很多军火商,也因此才发现原来公司卖的最值钱的东西是军工业的产品。这其实也涉及到美国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叫“军事-工业复合体”(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在影片中,这个发现也成为男主“良心发现”的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他会觉得我怎么能够去卖武器,去轰炸叙利亚的小孩之类等等。我会觉得这反映了导演的国际主义和反帝反殖的立场:他不仅仅在关注在美国内部的工人运动和少数族裔的挣扎和反抗,还会去关注美国对外的剥削和压迫。虽然只是一个就是很小的插曲。但这种类似的小插曲在整部片子里还有很多很有意思。

后景中军火推销的标语

性别身份的刻画与当代艺术被收编

展览上的女主

小碗熊:讲到这里我还想谈谈女主Detroit和她的艺术家身份。18年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由于直面了种族和阶级问题,因此在黑人观众中是挺有名的。我第一次看完这个电影后,就在Facebook上发了一个很简短的影评,有黑人同学给我点赞。同时我也有到一些博客网站去看黑人影迷写的影评。其中一个影评就批评Detroit在她画廊开展时的一些观点和行为。比如有一段凯西去画廊找Detroit,Detroit就给他介绍自己的作品。她介绍的这些作品都把非洲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意象。但个中缘由,Detroit的解释非常泛泛,诸如“我们要追根溯源,这是我们的motherland”这样。在我读到的影评中,有人就对这种艺术意识颇为不解。在ta看来,当下的美国黑人大部分都已经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了。他们即便与非洲大陆有渊源,也要上溯好几辈。这样说来,除了肤色之外跟非洲这个大陆几乎是没有任何联系的。非洲土地上的人民生存状况也与美国黑人没太多相似之处。那艺术家为何不去特别关注美国黑人在美国土地上即时的生存现状,反而转头朝向一个虚无缥缈的、大而化之的非洲概念呢?面对一个想象中的“非洲”概念,这样的艺术批判所发出的声音是否不够掷地有声呢?再衍生一点甚至可能还有东方主义的嫌疑。

另外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Detroit在这个画廊开展的宴会上,是以一种很奇怪的口音跟她画廊的小资宾客们说话的。这种口音不是她平时说话的口音,而是一种类似英国口音的那种非常上流阶级、非常贵族的腔调。我可以找到这一段来给你放一下。一篇影评里因此就提到为什么Detroit一方面说自己喜欢凯西是因为他不像我们画廊那些小资装逼犯,另一方面在应酬的时候又会自动换上虚假的欧洲口音。其实在电影中,导演也借凯西之口表达了对于Detroit艺术家身份和活动的批判或者说调侃:你是在做批判性的作品来卖给有钱人。

子津:我觉得电影里的性别刻画还是蛮有意思的。在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中,往往会把男性塑造成更为坚定和激进的战斗者,而女性很多时候则是在为爱发电,或者是为了爱情或者是为了不失去爱情而成为革命者。但是在这部电影中,男女主角的刻画上其实是反过来的。比如,男主后半部分的改变,爱情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这让我想到了肯洛奇的电影《土地与自由》。这两部电影在性别刻画上还是蛮像的,同样是女性更坚定,男性则经历了犹疑,犹疑之后男性才回到战场。女性则一直在战斗。当然这两部电影里的女性形象还是有差异。在《土地与自由》中,是拿枪的女战士,在《抱歉打扰》里则是所谓的左翼艺术家。

《土地与自由》中的女主

小碗熊:对!所以关于Detroit和她的艺术家身份有很多可以思考和探讨的地方。我觉得有机会我应该去看一下《土地与自由》。如果按照子津的思路来理解,这个女性的角色是非常独立的。她不仅仅是为了男性而活,也有自己的独立性。这样是不是可以解释之前聊到的看似是大团圆的重逢结局呢?或许正是Detroit无形之中在主动的引导和促进凯西发生改变。看起来是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女主自始至终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最后与其说是“抱得美人归”不如说Detroit从头至尾都在促进凯西的改变。

小武:在电影中,Detroit同时还是一个无政府主义小团体“左眼党”的社会行动者。他们上街涂鸦,表达反抗。其中一段Detroit还被警察追着跑过。刚才有小伙伴提到“卖艺术品给资本家”,其实这是现在当代艺术界的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一些做当代艺术的朋友也会觉得当代艺术变得很虚伪。他们中的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其实都是学过左翼理论的,并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传递反抗资本主义的理念的。然而,他们的作品往往又要回到资本主义的这个商品体系中。比如说艺术品要被拍卖,而穷人根本买不起。再比如艺术品展示在展览馆白盒子里,和底层也许是脱离的。

其实我注意到《抱歉打扰》中就有直接的表现,只不过他表现的比较含蓄,主要是通过前景和后景的焦点的置换来表现。我想具体展开说一下。影片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有一个场景是男主一个人去了酒吧,而他走出来后,发现他的女友在外面等他。此时,拍摄选择了小景深且焦点在前景,我们会很清楚地看到女友换了一副新耳环,新耳环的设计是一个人坐在电椅上,我猜测是一种揭露监狱死刑的艺术手段。一段对话结束后,焦点移到了后景上,我们可以在后景中看到类似于公交车站的一个广告牌。广告牌上登着的正是无忧公司的广告,上面是号召工人全家加入无忧公司的广告词——show the world that you are a responsible babydaddy。接着是一个转场,时间到了白天,后景的广告却发生了变化:广告版被涂鸦破坏了,广告词变了——show the world your response,baby!广告中的人物的形象也变了。这其实是一个法国六八时期的的反抗资本主义的街头运动中典型的艺术手法:异轨。具体而言,就是会对一些体现资本主义商业价值的标志(比如广告)就进行一些改造,可能有点类似于今天的PS。总之,就是把资本主义的符号变成反抗的符号。回到刚刚那个场景,原本的广告里面是一个坐在沙发上的父亲的形象。这个父亲的手中拿着两瓶饮料,一瓶是可乐,一瓶是果汁之类的。但在改过之后,那广告就变成男人坐在一个藤条椅上,然后他手上的饮料变成了一支枪和一支矛。其实这个形象是美国六七十年中那种激进的黑人运动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标志。有一个当时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海报,就是黑豹党的一个领袖坐在一个藤条椅上,手里也是拿着枪和矛。这样的形象象征着黑人要为自己的权利去斗争,甚至不惜采用武力武器去进行自卫。

影片中的“异轨”

然而这副广告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电影第三次出现这个广告,是在无忧公司的老板的家里。当时刚好是男主他去参加Party,他在老板的家里看到那个广告牌是已经被改造过的版本,只是变成了一个豪宅中的当代艺术品的摆设。这就暗示了广告牌已经被那个老板买下来了。这是一个不太容易发现的细节,但很好的展示了刚刚讨论的“当代艺术被收编”的线索。

小碗熊:这个细节真的很棒!我想起来影片中还有其他几个讨论艺术被收编的设定,比如凯西被可乐砸到头,还有假发等等,都被收编成了商品。而在当下出现了一种新的收编的媒介:网络。在现代收编一个符号或人最典型的方法就是让成为网红。凯西将视频公布,引发了病毒式的传播,但传播之后又会被资本收编。媒体开始邀请你去做节目啊,然后给出场费这些东西等等。这些黑色幽默真的很有意思。

刚刚小武讲“异轨”的时候有提到黑豹党(Black Panther Party),我想简单介绍一下它。我觉得电影把故事发生地点选在奥克兰,有很大原因是黑豹党就是于1966年在奥克兰成立的。当时黑豹党非常著名的立场就是提出黑人要想获得和保卫自己的权利需要不惜借用武力。他们就当时典型的做法是会有很多黑人的持枪者,公开持枪以监视警察,以避免警察总对黑人施以现在依然很常见的过度的暴力。换句话说,黑豹党以持枪的方式看着持枪的警察,防止他们对黑人兄弟姐妹动手动脚。在大概70年的时候,黑豹党达到了人数和政治影响力上的顶峰,但进入到70年代后就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他们不仅将自己定位为是少数族裔的激进民权运动,又把目标定位社会主义上,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树大招风,于是受到了当时的FBI局长胡佛和当局关注。FBI在当时采取了监听、监视、散播假新闻等各种方式对这个组织进行监控,同时也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镇压。FBI同时一会用收买的方式招募间谍卧底,以获得内部情报并尝试从内部瓦解黑豹党。

黑豹党标志

说到这里我想分享一部即将上映的电影《犹大和黑色弥赛亚》,主演也是凯西的扮演者Lakeith Stanfield,另一位主演则是《逃出绝命镇》的主演Daniel Kaluuya。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芝加哥黑豹党主席弗雷德·汉普顿的故事。Lakeith Stanfield扮演的角色是汉普顿的一个私人保镖,他其实是FBI安插的卧底。FBI看重他是因为认为他是个很街头的黑人小混混,因此加入黑豹党也不会引起怀疑。一旦成为领袖身边的亲信,他就可以透露汉普顿的行踪。当FBI想要采取行动歼灭组织的时候,卧底也可以发挥作用。在历史上,这个卧底就确实发挥了作用,这也是片名中出现叛徒“犹大”的原因。最后,这个卧底保镖在一次于汉普顿家中进行的会议后,偷偷给每一个人的饮料里面都掺了强力的安眠药,然后他们都睡死了的时候,FBI直接破门而入,把领袖汉普顿以及他怀有8个月身孕的妻子以及很多芝加哥黑豹党的高级领导全部射杀了。这个叛徒在90年代的时候终于自杀了。我真的很期待这部电影,那个预告片看的我燃爆了,后面我可以分享给大家。关于黑豹党我想介绍的就是这些。

小武:这里再和几部题材相关的电影做一下比较。其实像《抱歉打扰》这种少数族裔组建工会并进行斗争的电影在影像史上是很少的。我个人知道的有几部。一部是1987年的电影《怒火战线》。当然,这部电影其实也是用一个比较西部片类型化的叙事去讲一个阶级斗争的故事。他的剧情是讲一个白人的工会组织者来到一个采矿的小镇上,然后尝试组织当地的工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故事。

具体情节的设置处理的像西部片:一个外来者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这部电影中反映了美国工会历史上少数族裔的所处的比较尴尬的位置。比如美国黑人最开始大部分是在美国的南方农业工作或者做白人地主的家仆。直到内战以后,才开始有很多黑人大规模地开始去北方的一些工厂里面找工作。可以说黑人中最早的一批工人阶级是在这个迁移的过程中诞生的,此时的他们也会有建立工会保障权益的需要。尴尬的事情在于他们在这时也往往会作为白人工人的一种替代品出现并进入到工厂的。这就引发了很多白人工人的不满并加剧了他们对黑人工人的歧视。在他们眼中,就是你们黑人把这个工厂的白人的待遇给拉低了。但实际上这就是资本家的目的,在工人阶级内部分化和制造分歧。《怒火战线》要表达的就是这个主题。影片中白人工人罢工以后,矿老板就他从外面运了一些黑人工人进来继续挖矿。尽管后来经过这个工会的努力,一部分黑人他们也加入了这个工会,但是他们还是处在一个比较受歧视的地位,不同肤色的工人相互也缺乏足够的信任。这部电影其实是想展现一个很新的面貌,让黑人和包括亚裔在内的所有少数族裔自己来组建工会,然后让白人也一起加入,最后形成一个跨种族的联合。

《怒火战线》讨论了劳工运动中的种族的议题,性别议题则在另一部电影《社会中坚》有所体现。这部电影成片很早,是1954年的作品。此时因为麦卡锡主义导致这部片在美国被禁了很久。在影片中,当男性工人他们被不允许参加罢工以后,他们的家庭中的女性成为这个罢工的中坚力量。回到《抱歉打扰》这部电影,其实除了种族、性别议题外,我觉得它还涉及到工人阶级内部跨阶层的讨论。马人的设置其实很巧妙,马人与普通工人之间的差异会变得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族”之间的分歧其实会更大:马人比非洲裔、亚裔和黑人之间的差异更大。我觉得导演是想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段来讨论种族议题。当然我觉得马人其实不光是一个种族,他又有点像是和电话推销员不同阶层、不同工作场所的工人。在这个电影里,马人是参与到制造业工厂中的,所以他与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的这种白领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很不一样。所以最后马人对凯西的支持也可以说其实是表现为一种白领和工厂工人之间联合。这其实这种在现实中是很少很少的。但在《抱歉打扰》中这种联合以一种奇幻的想象形式呈现了出来,这是很进步的一点。

小碗熊:关于马人,我觉得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资本对人的异化的一种非常形象的表现形式——直接异化成了另外一个物种。

影片中的马人

虽然我知道很多人不能接受这部电影的过于放飞的风格,但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这部片。一方面导演的镜头语言具有很艺术的表现形式(比如凯西和Detroit在画廊交流时表现凯西想抽烟时镜头的移动),另一方面影片同时也表现出来关于劳工运动和劳工权益和核心理念。再就是我个人也非常喜欢黑人艺术,他们的音乐、电影都很有感染力和创造力。我也很喜欢女主的扮演者Tessa Thompson,包括她的那种既有街头的酷又很艺术的穿搭,还有她开场时戴的自己设计的耳环。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的被消费主义误了,看到的第一反应竟然时想去搜同款。

回到刚刚小武提到的“抵抗被商品化”论述,我觉得尽管艺术形式的抵抗往往容易被收编,但这种抵抗作为一种策略还是可以采用的。在市场经济中,这部电影也和大多数文化产品一样会成为商品,但它也同样可以传达新的理念。如果我们想要传达新的理念,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开既有体系和媒介。

小武:最后再提一下国际主义的话题,我有联想到刚刚说到的女主Detroit的展览中的非洲意象。歧视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六七十年代的黑人激进民权运动中,然他们是也可能并不是很了解非洲,但很多参与者会强调自己的非洲传统,会有意去把自己当下的这个文化去跟非洲做对接。甚至当时的这个黑人民权运动的参与者(也包括黑豹党)会去非洲的一些国家参加当地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运动。但是可能到了现在,也包括电影中提到的当代艺术圈,虽然人们还对非洲有关注,但这种关注已经很少有现实上的联系,尤其是共同抗争的联系。

 5 ) 反转中的反转

结局的反转,变成马人的卡西斯去找老板,是讨伐黑心老板还是找老板要解药,以及前面老板说过他会经过当事人的同意才会把人变成马人,而我们看到的是卡西斯并没有答应,而后来卡西斯却在罢工取得胜利后变成了马人,这是不是说明了有一些两人之间的事情没有放出来给观众看,为后面的反转之正邪选择做铺垫?电影没有解释,留给观众思考。人性的考验在影片中展露无遗,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还没有结束。值得一看的电影。

刚看到马人🐴时,隔着屏幕都被吓了一跳!太可怕了,如果现实社会有这样的黑暗,就更加可怕了。

 6 ) 奴隶的N种生活方式(这不是影评)

这不是影评,算个人观后感


很有意思的片子,但是略微有点科幻、小重口。电影的主题其实还是很严肃的,只不过导演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部电影反映了两个问题:道德、社会与人的关系。

道德方面有点老生常谈,就是人们为了个人利益,究竟可以扔掉多少道德。即便不用电影,其实我们也能审视自己的道德水平,按照蔡康永的说法,问自己一些残酷的问题就行。比如:如果给你一亿美元,你最大限度,能做出什么样无下限的事情?

而社会与人的关系,是这部电影更主要的表达。因为电影里有一个公司,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制造奴隶。其实社会这个东西,必然在奴役人,问题只不过是那个红线在什么地方。就像企业家注定要从工人身上拿走剩余价值,但问题是拿多少是合理的。

而这些问题都很模糊,根据每个人的立场、道德水准都有不同的答案。所以电影里,把“奴役人”的设定夸张起来,这样我们几乎所有观众都感觉不舒服、感觉道德上收到了侵犯。电影里的公司通过某种基因技术(反正是科幻,怎么说都行),把人变成人马,他们拥有人的思想,但是身体像马一样强壮,这样工作效率讲大大提高。

我个人一直认为,奴隶社会永远不会结束。只不过它的存在形式随着时代而改变。以前是皮鞭、酷刑,现在可能是泛滥的综艺节目。而大部分人以前是自愿或者不自愿的为奴,而如今,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的生命,真的就是社会这个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帽而已。

 短评

其实这部电影是真实故事改编,只不过现实中不是把人变成马,而是把人变成了喵星人,所以喵星人才个个傲娇高冷,不仅看不起人类,还密谋策划推翻人类暴政、统治地球。

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4.5 比《逃出绝命镇》还要精准,简直是从骨髓里炸出来的那种黑人电影,特得劲儿。

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可乐-微笑-贱人式假发包裹着的是血淋淋的真实,可惜奇幻风格的《抱歉打扰》没有揭下这条唬人的纱布反而还给人类套上了一件密不透风的马装。现代人之所以无法摆脱被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命运是因为从底层社会到上流世界都被这种意识形态异化成了怪物。男主角最终的“返璞归真”真会带来现状的改变吗?显而易见,他依旧在坚持剧本卖力表演。

10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我们不是社畜!😫

12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噱头多,故事不完整。批判了所有人所有事儿--资本注意社会黑暗血淋淋,群众无知,艺术可笑,年轻人每日斗争、外加偶尔出卖灵魂--发泄了一通,留下了什么?外带讽刺了马丁路德金是白人的家奴,还剩下什么?

16分钟前
  • Han
  • 还行

如人所料的趣味性与意料之外的恐惧感并存。不管剧情走向怎么荒诞,电影始终没有丢失它在阶级和种族上所要讽刺的焦点。可以说是小有惊喜。

17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C / 可以说是一部让我手足无措的作品。影片所作的社会批判几乎都是零散的,但这种完全反精英反厚重的破碎拼贴是建立在连接普通人日常经验与体制残酷本质的基础上的。正如可乐罐和马最终都成为了抵抗的力量一样,这种类型片框架下喧哗躁动的狂欢式审判同样昭示了大众文化内部强大的反叛潜能。不过还是想吐槽一下想象力不足的设定,资本主义的未来怎么可能仅仅是武装劳动力呢?总而言之大概是那种本就无杰作野心但却肆意且真诚的呼号式电影。

1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非常有意思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黑色幽默,戏谑和反讽着各种历史和社会的刻板印象,但结局彩蛋一下把格局拉低了,导演视野还是太窄小了~

20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还行

简直要溺死在男主的眼睛里

22分钟前
  • 推荐

So dark and uncanny. 但叙事方式就是很无趣啊。

27分钟前
  • P.s I love you
  • 还行

这片虽然和《黑色党徒》的时代背景相隔几十年,但两位导演都安排了黑人主角在电话中使用“白人的声音”伪装自己的重要情节,搞笑之余,也严肃地谈论了种族和阶级。“白人的声音”的噱头已经不是对美国种族主义的批判,不是对白人的刻板印象了,它在本片中被放大成为黑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更多是阶级、种族及对虚假和谎言的需要。

3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被预告片骗了,以为是普通的黑人喜剧,没想到可能是年度左派美国工人反剥削电影!还分成不同帮派的,有IWW工人联合会,有无政府主义,还有左派艺术家。而且内容多却没有乱炖的意思,电影的奇思妙想非常完整精彩,没有一点觉得多余的地方。黑马丁路德金那段太厉害啦,听见整个影厅在倒吸冷气呢😳

3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一个乱七八糟不伦不类的反乌托邦故事

36分钟前
  • 你虎哥
  • 还行

65/100 矛头对准资本主义的讽刺喜剧,观点很直接:资本主义就是将人类变成了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也毫无收获的生物。影片用了大量电视广告常用的表现方式和语音腔调,很生动。但我感觉奇幻的设置以及循规蹈矩的人物心理发展拖累了整个电影迈向神作的步伐。

37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比较另类的科幻喜剧。以黑人为主角,写了一个阶级斗争和底层奋斗的故事。导演有很多不走寻常路的神来之笔,把片子拍得很大胆荒诞,也许可以称之为“黑色魔幻现实主义科幻”……因为涉及到种族、阶层分化、头脑控制、人力剥削、反商业社会等内容,而且是用荒诞夸张的黑色喜剧风格来呈现,有些评论者的评价很高。我认为,本片仅仅能称得上有趣的科幻片而已,影片对很多问题的讽刺戏谑都相当表面化,结尾主角更是胡闹一般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40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还行

惊喜惊喜啊!冲着Lakeith去的结果被Boots圈粉,五年的development真的很用心,又接地气又会rap又如此visionary,服气的。那些说try-hard的我觉得这年头需要try-hard多于play safe吧,反正28天60多个location我觉得非常ojbk了啊。

41分钟前
  • 多肉动物
  • 推荐

ennnnnnnnn,看个预告就行了,不用抱太大希望,怎么自从逃出绝命镇和月光男孩火了之后就全是打着平权说教旗号的片子…………有些小细节还是蛮有趣的,可依旧挽救不了整部片子的尴尬。

42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被预告片的配乐骗了!WTF??...如片名所示,所谓电话推销的打扰背后是导演一种姿态:抱歉让你(观众)看了一部你可能会不爽的(黑人的、反白人的、反体制的,甚至阶级对立的)荒诞的电影;片中塑造的马人的形象就像富勒的白狗,都是统治者的工具!

47分钟前
  • [Deleted]
  • 推荐

看的时候在喜欢和不喜欢之间转换了可能有不下10次,但最后还是要鼓掌。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做到在不同基调之间游走得那么自如的,尤其是处女座。可以说是本年度的瑞士军刀男了。另外,rap尼哥屎那一段实在是差不多今年看过最搞笑的片段了哈哈哈... 8/10

52分钟前
  • TheGZMovieGuy
  • 推荐

armie hammer本色出演?

53分钟前
  • Ala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