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生活

剧情片日本2016

主演:门胁麦,长谷川博己,菅田将晖,中川雅也,乌丸节子,西田尚美,筱原友希子,宇野祥平,岸井雪乃

导演:岸善幸

 剧照

二重生活 剧照 NO.1二重生活 剧照 NO.2二重生活 剧照 NO.3二重生活 剧照 NO.4二重生活 剧照 NO.5二重生活 剧照 NO.6二重生活 剧照 NO.13二重生活 剧照 NO.14二重生活 剧照 NO.15二重生活 剧照 NO.16二重生活 剧照 NO.17二重生活 剧照 NO.18二重生活 剧照 NO.19二重生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20:12

详细剧情

以小池真理子的小说为基础,讲述读大学哲学科的平凡学生阿珠,被研究生论文导师提议做记录某个专一对象生活和行为的“哲学跟踪”,于是开始跟踪邻居一家的丈夫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我的生活+Ta认为的我的生活

女主跟踪着对象A,对象B,而我们借助摄像跟踪着女主。我们对电影/女主的看法,他们永远无从知晓,电影/女主是谁、要干嘛,我们也不知道啊。

特别是这电影最后一组镜头,老师自杀成功了?还是被女主撞破救下来了?对象A结束了出轨生活?还是他的妻子妥协了?女主心中的空白得到填充了?还是释怀了?我们无从知道。

但如女主的论文一样,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分析解读。但正确与否,却也无从查证,因为原则是不能与跟踪对象接触,不能干扰其生活。因为对象B是教授、是分析解读的读者,所以,他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分析解读的错误之处,然后,故事陡然翻转,从普通平常的夫妻变成了一个单身汉的无奈,教授从一个普通的丈夫变成了一个孤寡老人,教授的妻子变成了羡慕家庭生活的剧场女演员。但对象A,无缘得见这份论文,所以这论文里的对象A和实际生活的对象A是否是同一个人,也没人知道。

二重生活,初看以为是对象A和两个不同女人的不同生活。直到最后,才觉得这二重生活是,自己的生活和第三视角(别人)眼中你的生活。因为,两者之间互不打扰,同时共存。电影里女主是因为实验原则,不能干扰观察对象的生活;现实里各种第三视角是因为社会习俗、伦理、风气,不会随意将个人揣测无礼地倾注给正主。而且,你的行为/想法/生活,在其发生的同时,被他人在自己脑海中解读重构为他认为的你的生活。

 2 ) 二重生活。

人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哲学问题,尝试着接触哲学,进而从哲学角度审视自己和生活本身。资质浅薄如我,觉得是从经历了痛苦开始。

沉浸在痛苦里,再尝试从痛苦的自己的躯壳中脱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提出疑问,观察,审视,分析,得出结论,这一个过程完成后,你不会摆脱痛苦,但你会明白痛苦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造就了现在时的“我”,进而带着这一部分的“我”继续生活,完成一个接受和接纳的过程,是一个类似治愈的过程。《二重生活》中的女主人公白石,就完成了这样一个过程,所谓的“填满空虚”,其实是一个审视和接受的过程,论文指导教授大概是看出了她的问题所在,也可能是私心为了同时“填满”自己的“空虚”,鼓励或者说怂恿她进行一系列跟踪实验,最终自己成了实验的一部分(也许也在他意料内,也许是歪打正着),也同时完成了自己“补完”。这里面就能和EVA联系到一起了,所谓“人类补完”,不就是打破心壁,共有,接受,大同(虽然是极致的专zhi,因为人类补完计划把作为个体存在的人都“杀”死了)。但那又是另一个说来话长,暂不讨论了。

第一跟踪对象中的石坂先生的圈子,是太典型的日本案例。石坂先生家境殷实工作体面,妻子温婉女儿乖巧,石坂先生自己一表人才,出轨对象是艺术气质满满的感性的设计师,这都是太日常的东西,大家见怪不怪,但是观众拜女主人公白石初次尾随跟踪不熟练的视角所赐,体验了一把沉浸式跟踪,尤其是酒店戏,我跟着一起提心吊胆,希望白石不要暴露,更希望丈夫不要暴露。这一过程考验导演和摄影的功力,小高潮部分从妻子带着女儿作为餐厅窗户的反射影像出现,到最后出轨对象坐上出租车离开,整个镜头调度过程非常行云流水。想到哪说到哪,酒店洗手间的两人对峙戏,我真的很喜欢,这一场戏算是白石正式参与进跟踪实验对象的第一步,真情实感的那句“我又没做什么坏事”已经让白石暴露无遗,也是标志跟踪失败的句点。不得不说出轨对象女设计师真的很有成熟女人的魅力,她的表情和被揭穿后的反应立刻让这个人物丰满立体起来,而这仅仅用了几秒钟的镜头就传达清楚了。

第一被跟踪者石坂先生,大概是他所受的教育以及从事的工作的原因,很能洞察理解,所以在白石坦白了自己跟踪的理由后,哭笑不得地被动接受了这个理由,再加上白石最初算是被石坂吸引,后面发生的一切也就顺理成章,所以他出轨到底是为什么,石坂让白石自己想原因,这一点也是点题也是点中心思想,就是“空洞”,就是“填补空虚”,就是想要过第二重的生活,自己制造“秘密”(这么说真的好迂腐,提前暴露考点)。于是我想到,人类真的一直在哄自己玩,不论是自然中的人还是社会中的人,我不是很能表达清楚自己,就拿出轨这件事说,出轨的原因是什么,肉欲是直接原因因为人喜新厌旧控制和被控制引导和被引导的对象时间长了容易变得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满足心理的需求吧,想要在生活面前表现得更加游刃有余的心理需求。另外还有一点点自恋和虚荣吧。

另外,不愠不火的温柔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温吞脉动。

比如女主男友卓也在和女主分手时给她泡面,突显微妙距离感的客套,到最后一刻女主也没有对男友敞开心扉的遗憾,以及最后女主搬家时发现的睡颜素描(喜欢看你睡颜的人,可遇不可求啊,遇到一定好好珍惜啊。我到现在为止看的最多的还是我家猫的睡颜,so)。

比如第一被跟踪者石坂先生揭穿白石后并没有报复,还打算送喝醉酒的女主回家。并且虽然作为社会人前辈痛斥了白石的“陈腐”后,还是同意白石使用自己的样本。

比如女演员在教授母亲去世后还持续了一段时间陪伴教授,女演员这个线特别好,西田尚美最后被问还能再见时的一系列表情都特别好,看得出是一个工作和现实重合拉扯又漂亮地割裂的完整过程。

比如影片最后白石搬家,偶遇第一被跟踪人石坂一家其乐融融的样子(也许是表相,皴裂已经存在——但生活就是这样,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不是吗)时,白石眼神里的平静恬然。

最后谈一下教授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几乎是白描,处于一直引导白石的位置,但是润物细无声。想要了解教授可能要读一下那本电影中提到的那本书籍才能行。教授这个角色比较触动我的是,我联想到了【GIRLS】(衰姐们)中比较出名的一集,就是,没有人能跳出生活本身,因为人是情感动物,是主观参与为主的思维模式,审视观察生活的过程一开始,就注定已经参与进去了,做不到中立,做不到客观,这虽是个逻辑问题,但是足以对研究者造成困扰。教授的境遇是很多现代人的具象,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写到哪算哪,也许还会二刷,就再随缘编辑。

最后花痴时间留给苏打。他的肿眼泡眯眯成一道缝时真的好性感,想要吻上去(只是吻眼)。

 3 ) 跟踪,扮演与秘密的三重现象学

这电影真是很不简单啊,日本这种电影向内纵深的度真是在亚洲无出其右,也真的间接反映出日本哲学和社会对于欧洲大陆哲学的内化程度。 私以为,有“跟踪”,“扮演”和“秘密”三重可以深度探讨的问题,或者可以说,是三重现象学,而电影将这三个层面交织展现得非常生动和深刻 1.无理由跟踪:从一种预设的平行模式,即一种局外和局内同步进行的模式到跟踪者情动的发生到其发觉,其实如果只是一种“域外”的跟踪根本上是自欺欺人,跟踪的结构中,其实没有主客,只有作为欲望者的跟踪者和被欲望的被跟踪者。跟踪的第一重结构和阶段里,跟踪者在跟踪时仿佛如萨特的门孔窥视,在安全处用想象粘合自身与被跟踪观看者生命中的激情,意志,形成第一重想象的自我建构(想象性自我回溯,也是孤独者封闭者的自我建构模式),此处类似于一种静态观看,和看书观影类似。然而此电影更进一步,设置意外打破了跟踪的稳定结构,进入了跟踪结构的破裂和主体意识的“惊醒”,跟踪被发现直接让跟踪进入第二阶段,跟踪者(主人公)被迅速抛入一种触目的焦虑和紧张中,被动地完成互动交互行为,此时,内在的欲望,意志与激情被震荡,结构不再稳固,内在的各种强度流极容易在结构的破碎中溢出来,形成对于“自我”的认识,这乃是“自我的惊醒”,也是电影末白石的状态,自我的惊醒填补了作为“域外之人”的跟踪观看者自身内部的空白与空虚,第一阶段的单向投射的想象性自我建构遭遇了内在流动的情动与激情从而生成自我新的样态,进而填补起理性怀疑,旁观所带来的主体感受的实质性空乏,这是跟踪结构破裂后真正的主体性生成,同样的结构见于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师。

2.扮演:扮演已然不需要模本,在扮演和现实中显然不存在明确的界限,“我知道我在扮演”是一种很强烈的排斥伪主体性(被扮演角色),预设了明显的一个实在主体的自我保护,但事实是,演到深处,这种强烈的自我保护难以包裹住内在强度,激情,意志的流动的时候,就很难说扮演和真实到底区别在哪。所以,好的扮演都是生活(自我生成),真诚地生活,也就是毫无保留,演好了一个“自己”而已,毕竟,根本没有一个叫做“自我”的东西,一切,都始于想象,生成于内在强度在触碰到外界世界时微小悸动的激发。

3.秘密:主体为自证主体性开辟的一块内在地域,是将连续的流中的一部分截取出来加以强化和保存,外人永远只能见到片段和碎片,而主体却感受着分秒流逝的真实,这也是电影末那几个问题问出来的原因。秘密,是主体自我锚定自我返回自我回溯的钩子,自称没有秘密的人一定是自欺之人,因为逻辑上这不存在,他们往往很危险,因为那意味着把自我完全割裂献祭给外在性的反射确证模式(通过大小他者的反馈),这种人是没有内在性的人,是被抽干了内里的傀儡式的行尸走肉。从这种角度来看,秘密,是主体建构核心的要素。

4.痛苦,只是自我内在的流迷失在外在通过碎片和片段反射性的自我确证的一种症候,是内在感受的连续性和话语叙事的节断性之间的张力中产生的自我的否定性溢出,那往往是自我毁灭(not to be)亦或是生成(to be)的前奏。

结尾老师的自杀是对痛苦问题的一种回应,电影不再拙劣地追问意义,但却用最后老师“妻子”秘密的揭晓和老师的自杀将to be or not to be之间的差异带到一个临界状态的顶端,to be or not to be不过是两种自我生成的模式,只不过前者拥抱可能性,选择继续用想象塑造真实,而后者,击碎一切想象,一头撞在(或者说以自我身体的献祭不顾一切地拥抱唯一的真实)唯一的真实――死亡之上。

这电影实在是高啊,让人十分惊喜的观影体验,深度上可以直接承接伯格曼塔可夫斯基,但表现方式上又更加友好,更容易让人接受,没那么私人化和风格化也可以表现极其深刻的立意,可能和电影哲学系的设定有关,无论如何,近年看到的最好的日本电影了。克制舒缓的节奏,镜头,配乐,演员演技都近乎无可挑剔。(演这种角色需要演员很高的素质,可能亚洲也只有日本可以)

这电影实在是不简单啊……

 4 ) 说明白了还是一摊混沌

(严重剧透,致郁预警)

哲学系研究生白石珠在导师筱原的建议下选取了以“无目的跟踪”为方法论的主题来写自己的论文,跟踪对象是自己的邻居石坂。

论题是为了知道:为什么有人类?为什么要活下去?自己为什么会存在?

珠本是想通过做问卷调查的形式去问出答案来,但筱原老师告诉她:问一百个人不如自己去观察。找一个人,不跟他接触,去观察,也许能找到答案。犹豫的珠在书店偶遇了身为知名出版人的邻居石坂之后,无意识地就开始了自己的跟踪。

第一次的跟踪,就发现生活富足,家庭美满的石坂有外遇。影片的前半段在眼神呆滞的珠无目的的跟踪活动中展开。

珠有一个做游戏设计的男友卓也,在论题开始之前的日子里,珠和卓也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客厅里背对背放着的工作台和房间里狭窄温馨的双人床是两个人生活的全部写照。
“今天也要加油喔。
”这是珠和卓也早上出门的道别语,没有这个论文的开始,也许珠的生活/石坂的生活都会这么相安无事下去。
因为跟踪,珠开始跟随着石坂的节奏生活,自然冷落了卓也。石坂的妻子也不知怎的开始又了察觉。跟踪结束在石坂的妻子自杀未遂事件之后。

石坂围堵珠,想知道她是不是妻子派来的侦探,珠如实告诉了石坂是为了自己的论文,并央求石坂无论如何也请允许将这篇论文完成。珠的坦诚相待并没有让石坂对珠产生同情或者理解。差点因酒后发生关系之后,珠又向石坂坦白自己的空虚,以及自己即使有卓也的陪伴也空虚得无可救药的心。
“跟踪你让我觉得没有那么空虚了。”珠把自己暴露在石坂面前。

这样的告白换来的是石坂的几声冷笑。四十几岁的人生赢家石坂,身为成功出版人的石坂是不会为这点故事打动的。
“你的故事,都是这些陈词滥调。我都听腻了,无聊至极。......打感情牌?想让我同情你?理解你?做梦吧你。.......人为了什么而活?你怎么可能找到答案。想知道我为什么和那个女人交往对吧?自己好好想想吧。”

自己好好想想吧。
石坂其实是另一个珠,只不过是自以为活明白了的珠。他避开了自己的疑惑,去活成另一个石坂,这就是他消除痛苦的办法。

珠的自尊被石坂当面碾踏,大哭起来。接到女儿问候的石坂预备转身回家,看着抽泣不易的珠说:论文,你写吧。

珠已经和自己的研究对象接触过了,论文要写下去,就需要换一个人。珠这次,选择了跟踪自己的老师筱原。

筱原老师出门。
筱原老师和妻子一起逛超市。
筱原老师和妻子一起回家吃饭。

珠在跟踪完筱原之后完成了自己的论文,得到了筱原老师的认可。“但是,你的第二个研究对象有需要修改的内容。”筱原给了珠一张演出票,“它会告诉你答案。”

珠走进昏暗狭窄的演出场地,舞台上那个狰狞的杀人犯就是自己老师的妻子。
“To be or not to be,死了好呢?还是活着好呢?”
舞台上的那个她歇斯底里,大哭大笑。

原来筱原是为了安慰自己行将就木的母亲而雇了这个“妻子”,专业的“妻子”带上婚戒,从每天都做便当这种小细节开始演起了妻子的角色。

母亲欣慰安详地在病床上去世,珠的那次跟踪就是筱原和“妻子”的最后一次见面。“妻子”摘下婚戒,筱原问她以后还可以再见面吗?“妻子”只是笑笑就走了。

你要说她只是一个专业的演员?筱原母亲去世的时候,她大哭扑在床边;每天都换着花样免费给筱原做各种便当;演出结束之后,她抽着烟发呆盯着路过的妈妈推着小宝宝车......
那些体验和感情都是真实,却是套在一个虚假的壳子里。

老师的最后镜头:看着手机里一张张便当的图片,拔下USB线自杀了。

卓也早就搬出去,留下珠自己一个人写完论文。珠说自己和卓也一起也是空虚,但是在我看来,珠和卓也的感情也是真实的。

有一个场景我看得哭出来:珠跟踪完筱原回到家,此时卓也已经知道了珠在跟踪别人,也因为这段时间的渐渐疏远决定分手搬走。本来是给自己煮好的泡面,卓也立马给了珠;然后他去给自己煮好面,拿出杯子给珠把水倒上。这个过程里,只有珠在吃泡面的声音。卓也坐下,告诉珠自己的设计拿了一等奖,公司还准备给他办一个party。珠说:为你高兴。珠吃面的时候。抬头低头之间,露出后面墙面上的画——那是卓也画的珠。

一言不发地为你递上水和食物;跟你分享自己开心的事情;给你画画像;在清晨醒来的时候亲吻你;不回家的时候打电话关心你;你知道这是有多爱才会做出的举动吗?我觉得珠不知道,一点也不知道,所以她会去怀疑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卓也对珠的感情/雇佣妻子对筱原的感情/情妇对石坂的感情,都是不被接收到的。他们都在自己的两重生活里挣扎,接收不到情感,也表达不出情感。


珠的论文结论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不痛苦,减轻这痛苦的只有秘密。无目的的跟踪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把自己设想成那个人去生活。这也证明了每个人的独一无二。

为什么,为什么秘密让人不那么痛苦?因为通过跟踪珠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用别人的生活去理解生活好像就没有那么难。反正你只能看到部分,你选择看到的部分。每一个人都是那么不同,反正不论是谁,只要不是我自己,那么生活就会很好理解。痛苦不是自己的,爱不是自己的,没有什么能让人疑惑。

筱原为什么自杀?因为雇佣妻子离开之后他没有办法再活在另一个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自己里面了,他只能和本我抗衡,这个无法理解的/痛苦的本我。

而石坂,也许不论是出轨的他还是扮演着好丈夫好父亲的他都是他的保护角色。

电影里还有一个类似社区大妈的角色,她的工作就是监督收垃圾,垃圾站上方的监控拍下了这个社区所有的人的画面。珠的跟踪/石坂的慌乱/卓也的烟头。她用上帝视角观察着这个社区所有人的生活,谁家里发生什么事情她都知道。最后,她自己出现在那个黑白的监控录像里,看着垃圾发呆。她观察着所有人,那么她解开了这个哲学问题吗?谁又能知道。

写到这里我也害怕,我不觉得我明白了什么,只是看到了又一个深渊。
投入去爱人与被爱也许能知晓存在的本来面貌,可是这个方法论怎么去操作又是个问题了。

 5 ) 我永远不会知道你到底怎么想我

爱。影片最后说,你心里怎么想我的,你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我将永远不会知道。导演在努力地描绘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和不可知,好像只有不带任何个人感情和目的也不接触观察对象的纯粹跟踪记录,才能真正看到并关心另外一个人。真正在一起的人,反而可能互相或者不故意地伤害到对方。看完电影特别想给导演写一封信,Hey, Are you afraid to getting close to other people, and more afraid to be hurt? It's ok, me too, we all are.

 6 ) 《二重生活》:哲学跟踪与都市感应

「平凡的,宁静的,没有背叛,没有秘密,没有谎言,公平的,充满爱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无法摆脱痛苦,能让痛苦稍微减轻一些的,一定是秘密。」

以小池真理子的小说为基础,讲述读大学哲学科的平凡学生阿珠,被研究生论文导师提议做记录某个专一对象生活和行为的“哲学跟踪”,于是开始跟踪邻居一家的丈夫石坂先生的故事。

自从在作家签售会会场上认识了石坂,阿珠决定以哲学的高度侵入石坂的视角,并孜孜不倦的挖掘一些意想不到的故事。

石坂先生有贤妻娇女,却出轨设计师忍,窥视秘密的同时可以让阿珠做出形而上的思考和感悟。在跟踪行为之前,阿珠和做游戏师的男友卓也过着简单低调的生活。而她被卓也窥破之后,阿珠也渐渐的说出实情,是自己的研究生教授让她做出这个看似狭小逼仄实则蕴含丰富的任务。最终卓也还是离开了阿珠,阿珠认为自己的世界人生垮了,但是最终还是完成了她的事业——得到教授高度赞誉的硕士论文。

石坂认为阿珠是其妻子美保子派来追踪他行迹的人,他们在酒店差点发生了性关系。二重生活,其指向在于叙述人生无聊空虚的本质,诚如阿珠告诉石坂先生的,一切的一切都指向虚浮,生涯得不到肯定的游戏人生的姿态。花开到荼蘼,也收获不了它的璀璨,当阿珠的萝莉心变得粗糙的时候,才能以麻痹自己的行为方式开展另一分命运,哲学跟踪是对其生涯的妄执的撩拨,然而正是她为了论文选择双重生活却让同居的男友离开了她。

在石坂的妻子自杀未遂之后,由于阿珠和石坂有了实质意义的接触,她不得不换跟踪的对象,指向其教授筱原先生。筱原的母亲重病在床,雇佣了一位“妻子”以安慰行将就木的母亲,母亲死后“妻子”痛哭失声,天旋地转之间,铺陈的是原本虚无人性的微光。阿珠在演出场地看到筱原的“妻子”上演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漂浮着的浓烈的黯淡,原来粉身碎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厘清生存的意义和内在穿透力的价值。

二重生活,等于将自己置换成他人的生活,窥视的欲望见证灵魂中的执著和占有欲,没有过分跌宕的故事情节,只有试过才知道人类的情深缘浅,也正是由于男友卓也离开了她,她才感受到生命的旺盛和自由,最终完成了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在都市中游走,心弦被歌颂,欲望被含蓄的理性所克制,心念被更多的包容力撷裹,思绪翩翩成为她的下一站坐标。

珠的论文结论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不痛苦,减轻这痛苦的只有秘密。无目的的跟踪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把自己设想成那个人去生活。这也证明了每个人的独一无二。

 短评

离哲学很远,所以扣一星。但是私心却意外的喜欢,所以加一星。今天从早上拿到卷子后就一整天陷进挫败感里。夜里看了这部期待很久的电影,也有够丧。每一个元素都很喜欢,每一个人都眼冷心热,充满了扭曲的渴望,误解和压抑。小剧场格外动人,最后一张画像一个戒指给了观众2小时虐待后的温情。

9分钟前
  • 岕川
  • 推荐

先给长谷川叔表白五颗心

14分钟前
  • 末人甲超人乙尼
  • 力荐

登堂入室

16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片子本身不错,但女主扮演的角色真心让人不舒服。无目的地观察且不介入对象的个人生活,看似是个无害的题设,但观察记录分析本身就带有极强的目的性。窥视他人表面之下的生活,比起窥视结果,跟踪挖掘对象隐私的行为更让人厌恶。在男主面前讲述过往经历的女主简直像个中二少女,那种狼狈既难堪又熟悉。

17分钟前
  • 风满蜃气楼
  • 推荐

好想干长谷川博己啊!

19分钟前
  • 茶壶
  • 推荐

为什么我们会在一起呢?我想卓也饱含爱意与真情的速写最后很好地传达给珠了。(刘海将将杀伤力满点。戴上耳机更像染谷了 --)跟踪了隔壁邻居和自己的教授后珠才发现心里有个巨大的空洞的不止自己一人。前者回归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后者最终则选择自缢。生存的意义越思考只会越消极。岩代太郎的BGM拇指!

21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推荐

教授简直专业坑女主,虽然教授自己也是个有故事的人。现在大家的尺度真是越来越大了,看得我还有点尴尬。不过整个片子看下来,尤其是结尾的感觉,还颇有点意思。虽然跟踪对象一号的败露并不是女主给害的,但是人家最后依然阖家团圆。反倒是本没有恶意的女主,却跟男朋友分手了。人生就是充满了不预期。

22分钟前
  • merrymary
  • 还行

正中下怀。看似简单的故事,实则抽离开来是正儿八经的哲学讨论。作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偷窥主线只想说干得漂亮。btw…被长谷川博己帅到了🌚😱

24分钟前
  • 逢澶Ty
  • 推荐

满场的电影院里大家不约而同的笑声,长谷川博己演的真好,不过所谓“生存的意义”,观察别人的生活也是得不到答案的吧,整个电影最有意思的还是管理员老阿姨装在垃圾回收处的摄像头

27分钟前
  • 小药水
  • 推荐

几乎是近来最喜欢的电影,每一帧都美。虽然作为哲学的纵深是很不足的,但是整个故事真有意思。越来越觉得文艺的起点和终点,其实都是孤独,文学,电影,绘画,音乐,无一例外。当我们偷偷参与别人的生活,看到的尽是孤独与虚空,在他们的身体上起伏。长谷川以前有这么帅么?截图无法自已。

30分钟前
  • Raaachael
  • 力荐

算是电影节看过最喜欢的了…人生本来就没什么意义,都是在注视和被注视下虚构出的他人的生活,到最后连自己的生活,想起来也空洞得像是他人。To be 不过是一个在超市里把两包猪肉换位子然后被抓的演员。超符合最近人生观… 长谷川有这么帅吗以前=_=

33分钟前
  • 爱吃三位汤圆叶
  • 推荐

日本人的故事总有本事把我从昏睡中拉出来。抑或是,在昏睡中做着斑斓的梦。

37分钟前
  • peipakoa
  • 推荐

#2016 SIFF DAY2#属于那种我没有抵抗力,色调和节奏都喜欢,看了一会儿就决定要好好看的片子。很喜欢门胁麦(虽然第一次看她的片子),完全没想到苏打会如此酱油,长谷川帅得让人想杀人。

40分钟前
  • 琉璃璃
  • 力荐

“To be or not to be根本是两个问题”目标A的部分非常精彩,后半段有些泄劲,因此非常想看这位哲学硕士斯托克的论文。门胁麦演技极佳,并且我觉得如果我是她我也天天跟着长谷川叔,内心的空虚确实能被他完全填满啊!!!

44分钟前
  • 气急败坏陳牙齿
  • 推荐

窥视与被窥视的主客体变化是最有意思的亮点(监视器的镜头也是加分项),可惜没有深挖下去,正如论文结尾的总结陈词,像是刻意拔高的立意,其实没有说到点子上,因此影片整体还差一口气;在偷窥中想象成为另一个人,并非证明“每个人都是独特个体”,而是孤独的感的威胁与危险。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这么深的话题拍的这么浅 suda真是什么都能演

48分钟前
  • Alan
  • 还行

剧本很好啊!

5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这是2016目前为止让我觉得「好看」的片子。「平凡的,宁静的,没有背叛,没有秘密,没有谎言,公平的,充满爱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无法摆脱痛苦,能让痛苦稍微减轻一些的,一定是秘密。」观影中人生,看人生哲学,满足个人私欲的跟踪主线很nice!长谷川博己,帅,我一边挠墙去。

53分钟前
  • Wheel
  • 推荐

这部电影要格外批注:在东京连看了两场带舞台挨拶的首映,其中一场离苏打宝宝只有几米,宝宝好看哭了

54分钟前
  • 羊喘
  • 推荐

没啥别的大感想,只有一个:比起菅田将晖,我更想和长谷川博己上床。

58分钟前
  • 呼呼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