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第一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8

主演:内详

导演:陈英杰,刘执戈,金颖,张岳明,赵云泽,李根

 剧照

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2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3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4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5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6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3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4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5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6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7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8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9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2-14 16:34

详细剧情

《人生一串》是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与以往的烧烤节目不同,《人生一串》极具市井气息,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地去展现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

 长篇影评

 1 ) 事关我的烧烤简史

我的朋友中,比较馋一点的,都看了《人生一串》了。这部聚焦我国烧烤界黑暗能量的纪录片,让我最大程度地怀念起了三十岁之前,每隔一阵就要吃路边烧烤宵夜的日子——对的,不是店堂昏暗、杯酒交错的烧鸟居酒屋,而是真正的路边摊:起码要夜里九点后才会出摊,地点还常常如同游击队般在几个小巷子间变换,通常是面色不怎么白净的叔叔守在黑乎乎的烧烤架子前,沉默寡言,深藏功与名。

后来难得我的火锅兼烧烤好友小牧羊认识了一个特别特别白净的烧烤小老板,她……竟然打起了把他介绍给我当男朋友的主意,不停地向我夸赞小老板的可贵之处:“你看他皮肤多么白皙,在烧烤界中有多少难得!”

但就和所有言情小说写的一样,我觉得那个小老板爱的明明是她。每当她笑嘻嘻地去问小老板加十串鸡胗或者土豆片的时候,小老板都立刻从烧烤架子上抬起头,用长睫毛的眼睛看着她,嘴微微一歪算是应承了下来。然而每次端上桌子,都是比我们点的要多得多的烤串——但他也只简单说一句“烤多了,送你们。”就立刻回到了炭火前。我觉得他的这六个字,比道明寺在《流星花园》里说要给杉菜送游戏币还有什么手机坏了买新的动听多了。就像烧烤炉里的炭火,看着黑乎乎的没有温度,实际上烫得惊人,足以烧焦一颗心。我觉得那一刻我耳边已经响起了莫西子诗的歌声,那是俞心焦的诗:“不是你亲手点燃的,那就不能叫做火焰。不是你亲手摸过的,那就不能叫做宝石。你呀你,终于出现了。我们只是打了个照面,这颗心就稀巴烂。”

但我的朋友小牧羊是一个肤白貌美大胸之人,爱她的人太多了,她至今去陌生小区停车都常常可以不付停车费全身而退,可能要等老了在炽红壁炉前低头沉吟时,她才会想起那曾经火光前的白皮肤和长睫毛,以及火光中她早已经啃不动的鸡胗鸡心。

好了,我是要写烧烤的,怎么气氛突然变得这么伤感。

也是,可能是太久不吃烧烤了,我久病成相思了。大约三十岁之后,我几乎很少吃夜宵了,再也没有力气在街边等到烧烤摊子们摆摊,在几个街道之间来回游走,勘察他们有没有偷偷把架子摆出来。我在魔都吃烧烤那些年,上海似乎有一百家烧烤摊都叫小马烧烤……我最喜欢法华镇路那家,烤出来的东西有汁水,水嫩宛如处女。也有一家叫做光头烧烤的,有店面,老板会烤到差不多好了然后让你自己再烤一下。特色是一种带着可疑的粉红色的猪肉串,据说是老板秘制料。我至今对那种超越大自然的粉红色印象深刻,感觉是烤HelloKitty,但是入嘴绝对不清新,油爆爆的好吃,感觉能吃一百串。但我现在已经几乎不和当时一起吃光头烧烤的朋友们一起玩了。有点可惜。刚刚我怀念的查了一下点评,发现光头还在,搬到了龙华中路。

又想起另一位认识的姑娘。当年是某网站的公关,如今独领风骚自己当了老板开公关公司。当时,她特别震撼我的就是,她邀请记者参加他们公司的年会,是包下了一个她最爱的路边烧烤摊,去他们公司的创意园区里开烧烤派对。我的妈呀,简直太震撼。比那些给我们吃些吃都吃不饱的酒店餐的公司,可爱太多。后来又请我们去郊区玩耍,她还是带着她的烧烤师傅,师傅带着他的烤架炉子和串串,仿佛他们是三位一体,永不分离。

去年我和她重新在某活动上相认了。后来我翻了一下她的朋友圈,除了po一些米其林食物之外,她还和这个烧烤师傅有联系……仍旧时不时包养他一下的样子。真是路遥知马力,情长路更长。

好了,我是要写烧烤的,怎么突然气氛又变得这么诡异……

我,毕竟是一个初中一年级就放话说,我人生第一爱是火锅,人生第二爱就是烧烤的,长大以后准备到肠胃科报道的人。然而,长大以后,我看了一篇医学界文章,那里面说,火锅和烧烤是人类早死的两大因素……

那么《人生一串》究竟好看不好看呢?我觉得我多说无益,建议你们自己去看。第一集比较馋人,亮点在第二集。虽然它逃不开“舌尖”那套拍摄法,先拍摄大江南北各地的烧烤摊主,最后结尾时,再集中讲解一下他们的后续。但是它是真的能把我看饿的。

第二集主要讲的是奇葩烧烤食物。东北人民爱的蚕蛹,我倒是吃过。我有个四川南充的朋友,每次给我带的家乡特产就是炸蚕蛹或者炸打屁虫(她更正我说叫九香虫)……但对于烤蛾子我真的接受无能,感觉还有蛾子粉呢!广西人民的爆浆烤猪眼我也很害怕……但是看到烤猪脑又顿时觉得很温馨(去年才去重庆吃了九村烤脑花,但是也没落了)。可见,人能接受什么食物,和自己的生长坏境还是很有关系。要是我从小在东北长大,可能现在真的能对这烤蛾子的画面留口水吧。

第三集是烤素菜。不要看我的体重不轻,也是很爱素菜的。我们有个特别勤劳的朋友莫江南,就勤劳地在家复刻了茄子妹的茄子加鸡蛋。据她说加了鸡蛋特别销魂!(可带莫江南配图和链接)

第四集讲到了我爱的宜宾烧烤(不过我人生吃过最好吃的烧烤都是在云南,故事特别长,简单地说,就是有个很土的云南歌手邀请我和黄老师去他那里吃烧烤,我们都不削一顾心想你唱歌那么难听还会烤烧烤噢。结果因为我们太馋了就还是去了,结果吃到了我们人生最好吃的烤茄子……吃了第一口之后我们就在主位坐下再也不肯走了,全程花痴脸看着歌手……手中的一切!)

宜宾烧烤的特色烤鼻筋我不算特别喜欢,但是镜头一出,纪录片里的人刚叫大家猜猜这是烤什么时,我就在家里大喊烤鼻筋!!!像中奖了一样……宜宾烧烤里我喜欢的是烤包浆豆腐,放很多很多的折耳根!

除了在《人生一串》里记下了全国各地的店铺名和老板的模样之外,我更多的观察起了镜头下的那些食客:“怎么,他们看起来这么老还在吃烧烤,我怎么就不行了呢?”“他们看起来这么老会不会是90后啊,烧烤吃多了才变成了这样?”

两种思想在我心中交缠着。但是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他们带着酒气,邋遢地夸赞着本地烧烤时,都能给我一种真善美就在眼前的感觉。

我是发自内心的喜爱着烧烤(还有火锅)的,以及那些能一起坐在夏日路边的小板凳上吃烧烤的朋友们。虽然上海至今没有一家我最满意的烧烤摊(成都就多了,像是宜宾烧烤以及曾哥烧烤)出现,真的是有点遗憾。但是每想起一些烧烤摊,就顺便想起了那些走失的朋友。朋友们,你们还好吗?你们的胃口还好吗?我隔着时间的轨道,向你们招招手。

 2 ) 看过这部纪录片,连撸三天串

以《舌尖上的中国》领衔的美食纪录片,想必是很多人的佐饭神器,有《小海鲜》这样以食材为主题的,还有《寻味顺德》《新疆味道》《云南味道》《老广的味道》这种以地域特色美食为主题的。最近出了一档纪录片,它是中国的一种家喻户晓的烹调方式,也是大街小巷里最为吃货老饕钟情的夜宵选择,它就是看似简单但操作难度系数高达9.9的烧烤。

在成都,烧烤被称为“鬼饮食”,这种昼伏夜出的美食遍布在各个犄角旮旯,一年四季生意火热,邀上三五好友,就着冰啤汽水,那滋味,再过瘾给劲不过。

在B站新出的《人生一串》中,就将烧烤文化放大,让观众看烧烤、品烧烤、忆烧烤,就着夜幕,用一串烧烤解决人生中的种种难题。

大概因为B站是出品制作方,《人生一串》中有浓浓的B站风,光看每集的名字就能感受:“无肉不欢”,“比夜更黑”,“来点解药”,“牙的抗议”……再加上有点中二鬼畜的解说词,这种搭配,真的很像烧烤与孜然辣椒的搭配——刚刚好。

看这部纪录片,你大概真的需要点一份烧烤外卖,边吃边看方能坦然应对。

第一集就满足了大部分观众的欲望和喜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无肉不欢”

烧烤的肉类食材是真·讲究。

四川凉山西昌市,说到这个地方,四川人瞬间想到的可能都是火盆烧烤,不管是数九寒天还是三伏夏日,亲朋好友皆围坐在炭火炉盆前,大根的竹签上穿着大块的肉,不管你在生活中是怎样的绅士淑女,在火盆烧烤的大肉前,你都是直接用手的粗犷食客。

小二哥火盆烧烤不知道是不是西昌最好吃的火盆烧烤,但一定是最火热最西昌的火盆烧烤。

他家的肉来自凉山跑山猪,肉质紧实但不柴,肉皮Q弹有嚼劲。

爱吃西昌火盆烧烤,美味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能和兴味相投的亲戚老表、知己好友把酒言欢,在闹哄哄的场子里,“扯”起嗓子聊天,才是这一餐烧烤的精髓。

云南昭通的牛肉小串是“把把烧”的形式,从过去的老牛肉到现在的小牛肉,口感变了,美味却没变。

“中国当代烧烤的启蒙者”——喀尔曲尕,保留着最原始风格的红柳烤肉,刚削出来的红柳签,大块的罗布羊肉,一把粗盐,这高级的做法保留了羊肉的香气。

喀尔曲尕的羊肉是烤串,那尉犁县城的烤全羊,则是让罗布羊的肉,浑身上下都成为盘中美餐。

烤前

烤后

广东湛江,三面环海,这里卖的可能是全中国最便宜的烤蚝。

蒜蓉去味提鲜,就着汤汁,才不辜负每一颗生蚝的价值。

很多老饕都是无肉不欢,像烧烤这么火辣重口的烹调技术,配以大肉才能让这种原始的美味凝聚其中,烤肉就酒,生活滋味越喝越有。

无论是美国的红鲤鱼、英国泰晤士河的大闸蟹还是丹麦海边的生蚝,但凡一出“泛滥”新闻,中国的吃货就蠢蠢欲动想要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也对,中国食客是能把泛滥物种吃成保护动物的神秘存在,我们吃得多,吃得精,吃得怪。

第二集“比夜还黑”说的就是中国吃货对食物的“容纳度”,让食材瑟瑟发抖,它们的黑夜随着夜晚的到来,随着烧烤摊的炭火,来临了。

吉林辽源的烧烤摊主小军,他是蚕蛹世代的天敌。

蚕蛹、飞蛾、青蚕,都不能逃过宿命的残酷,在小军老板的碳炉前,它们都是顶顶美味、营养价值极高的食材。

广西百色的烧烤界,有位奇女子萍姐,她的拿手好菜是——烤猪眼睛。

被它盯着,你方了吗?

还有“男士的加油站,女士的美容院”——猪鞭,刺不刺激?

“爱吃”福建人的广州人,喜欢吃活物,在烧烤架上,尚在残喘的螃蟹、鲍鱼、大虾、象拔蚌,都是直接火烤。

川渝地区的烧烤界有道名菜,不用穿串,用锡箔纸包裹容器直接上火烤。很多外地人觉得重口味,但它软糯绵密的口感却是很多食客的心头好。

烤脑花

吃哪儿补哪儿的idea不知道是谁最先发起,但很多人最初吃脑花,就是抱着这个想法。

徐州最有型的烧烤老板老王,他店里的招牌叫“老球嫩腰”。

老球即羊球

嫩腰即羊腰

食客们大快朵颐,而公羊却只想捂紧自己的下半身。

看完两集大肉和重口味,再喜欢烧烤可能都会觉得有点腻了,那就需要一点解腻良药,就是顶起烧烤界半边天的素菜。

索性就再“来点解药”

辽宁锦州的铁合金,有着烤干豆腐卷这款让东北老爷们儿竞折腰的美味。

湖南长沙,一家父子开的小店,能让减肥期少女放弃减肥大业,在深夜前来觅食。或许比起大肉,吃点小菜,能让如她一样的女孩享用得更心安理得一些。

吉林长春有家店,招牌是烤土豆,这家店相对于“鬼饮食”的路边摊,规模大了不少,还有电梯传菜,但和其他烧烤店一样,幸福感是满满的。酥脆的裂壳声,一秒让人馋虫大动。

云南建水的特产豆腐也是烧烤界一绝。这个小城的时间很慢,享受美食的时光被拉长了。西门烧烤店里没有西门大官人,而是有位豆腐西施,很多小伙来吃都是为了她能亲自烤一烤豆腐。或许这一刻吃的早就不仅是建水豆腐本身,而是一种氛围。

湖北宜昌有位茄子妹,她的拿手菜是烤茄子,一手烧烤技能不仅让她在街头烧烤男人帮中独树一帜,认识了很多慕名而来的食客和老主顾,还让她收获了隔壁的烤生蚝的覃哥。

夫妻搭配干活不累,茄子妹的烤茄子有着常见的蒜泥,还有独创的溏心蛋,一口下去,只想说“老板,再来一根”。

烧烤的故事尚未结束,后面还有什么惊喜,你得自己去发掘。

烧烤是最富有烟火气的美食,它的制作过程是真·烟火缭绕,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市井街边,一个小小的摊子就能撑起一片天,甚至家传几代。

烧烤对食客而言,是三五好友的深夜食堂,每每此时都能边吃边聊交交心,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烧烤对老板而言,最初是谋生的手段,到后来成了人生的一项大事。起早贪黑且不说,每家烧烤摊都有自己独创的秘制调料,足以见他们对烧烤的匠心。

小军老板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老板,可当了老板才发现真的不容易。

老王的店叫“一家人”,因为曾经有位食客大姐说这个店就像家一样。

茄子妹的小摊因为城区改造,生意受到影响,老公覃哥很发愁,茄子妹却淡然处之,她没有汲汲利益的欲望,只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笑容。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门口的烧烤摊,老板是夫妻,国营厂慢慢不景气,他们在楼下摆了摊位,那是素菜五毛,荤菜一块的时代,味道很好,份量很实在。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愿景目标,每天迎来送往的都是街坊四邻,那时的我,觉得烟火中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手中创造的味道是最好吃的东西,辣到我飙泪,也要哭着吃下去。

突然有一天,夫妻俩没出摊,而且再也没出过摊,一打听才知道,女儿毕业工作了,夫妻俩的任务暂告一段落,不卖烧烤,回家养老了。

后来我也吃过很多家烧烤,有露天的,有店面的,物价随着大流上涨,味道却始终不如他家的好吃。我知道这可能是心理作用,但事实就是这样,眼前的再好也未必赶得上记忆里那些五毛一块的小串。

你记忆中的烧烤串儿,还在那个地方吗?

 3 ) 人生足够硬

人生足够硬—人生一串

当日剧《深夜食堂》移植内地的同时,有人曾慨叹我们的深夜食堂画风该是如何?很多人脱口而出的就是撸串(烧烤)。

人生如此硬,我不能服软

美食类节目越来越偏向人。《舌尖上的中国》蜻蜓点水地描述:清晨四点,早早起床的***已经忙碌了几个小时…随后镜头还是会聚焦食材和烹饪技巧。而《人生一串》近乎正大光明地先拍人,甚至于只拍人。

烧烤的确各有绝活。但共通的一点就是各位老板都是狂人,痴人,不去伤心的人。烟熏火燎,汗流浃背。堪称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烧烤摊的灵魂并非仅仅是食材,调料或者火候。重中之重还是时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老地方,老品质,可以随口叫出名字和外号,可以一上口就知道是否老板亲力亲为。

所谓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那么多自己都不想拾起的深夜,原来并未随着青烟滋滋冒油。差不多的组合,就像螳臂当车,既然青春留不住,既然悲伤逆流成河,我在狼吞虎咽之中,逆流而上去祭奠也许从未开始过的青春。

我为什么那么黑,因为不想白活

烧烤自然不讲究食不语,吞咽无声。烧烤的佐料不是一件件啤酒,一堆堆独家秘方。烧烤的协奏曲就是高声笑骂,就是说着说着也许哭了,眼泪未干被喧嚣吞没。孤独如此喧嚣,孤独就像大家不约而同亮出的刺刀。

有一个摊主陪食客直到凌晨,实在吃不消打熬便嗫诺相劝:大姐,时候不早,该回家了。

大姐默默喝着酒:回什么家,这就是我家。

无瓦遮头,无墙挡风,闹市通衢,却是梁园。

夜色阑珊,为什么不回家呢?为什么披衣出户,去和一堆毫无牵绊的人觥筹交错,据门大嚼。一个个孤岛就此变成大陆,一阵阵风就此呜咽成林。

懂得人一看就知道

串串的s结构,食材的刁钻部位,急火慢火之辩,每一家都心心念呢的独门配方。我就是玉皇大帝御封,我就是竖起这块牌子别无分号。

如果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爱上一个人,那么爱上烧烤是不是因为曾经遇见过一个人。

据说没有在深夜中痛哭的人不足以畅谈人生,那么没有在深夜的烧烤摊前较真一个:你懂不懂?我不懂,就没有人懂了。

你当然不能吃了不给钱,但更不能瞠目结舌捕风的汉子你单手提的啥?台式电风扇?电吹风?你还有什么独门兵器,你还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故事从来不讲。

你的喜怒哀乐没人关心,又或者关心的方式只是别说话一起撸。不醉不归哪里能解心头之恨,不吐不归,或者别再去想归去哪里。是否有人痴痴等候。

烧烤是不折不扣的黑暗料理,甚至很早之前以走鬼档为主。白昼你见不到任何痕迹,只有夜幕低垂才会如彼岸之花点亮幽冥。

人生足够硬,我怎能服软。

 4 ) 这才是中国版《深夜食堂》!

还记得去年黄磊拍的那部《深夜食堂》吗?

没错,就是超过10万人在豆瓣打出2.8分的那部。

这部片子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在于——

它简单粗暴地复制了日本的拍摄模式,但不好意思,

日料店、居酒屋、和服……

这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那么,哪里才是最中国风的深夜觅食处?

有什么地方才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吃过的宵夜档?

小猩的答案一定是:

烧烤。

而现在,终于有一部专题片,走进中国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

把“烧烤”这个人间美味搬到了屏幕前——

《人生一串》

截止到现在,这部纪录片的播放量已经超过300万

豆瓣评分9.0,B站更是祭出逆天高分9.8

话不多说,先上几张动图感受下片子里的江湖风味。

在过往的美食纪录片里,最缺少的一点,

无疑是,“烟火气”

但在《人生一串》里,呈现的都是街头巷角的饕鬄盛宴。

是你能够一边看片子,一边把外卖叫到面前,

最随处可见的人间美味。

而第一集,就来势汹汹。

题目:无肉不欢

如果说“串”,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

那么“肉”,就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

简单直接,这一集讲肉。

首先出场的,是来自西昌的烤凉山小猪肉

层层腌制的猪肉,滋味鲜美,肥而不腻。

秘诀不是火候、鸡精,而是出生地。

这种大凉山里出来的宝贝,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

肉皮外面焦香,里面充满胶原蛋白。

混合着肥肉烤出的油脂,咬一口,又香又弹,口感奇妙……

(欸 ,怎么写成了美食推文…)

紧接着,是云南昭通一口一串的牛肉小串

这种牛肉要用猛火快烤,半熟即食,肉质鲜嫩。

吃完牛肉,再吃羊肉。

镜头来到新疆与世隔绝的罗布人村落,大把大把的红柳烤肉正散发着浓郁腥香。

这种美味无需复杂,一把盐,就能把罗布羊的鲜甜完全释放。

当然,还有名震中外的烤全羊

摒弃明火,将整只羊入馕坑中闷烤

烤出的全羊浑身透着棕红色的光泽,芝麻遍布,香气四溢

而在以海鲜为生的广东,烧烤档里少不了的必然是生蚝

肉质Q弹的湛江烤生蚝,汁水饱满,味道鲜香。

配上蒜蓉、剁椒种种酱料,细嫩爽滑。

正所谓,“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烧烤,才是生蚝普及的幕后推手。

实不相瞒,看完第一集小猩就忍不住叫了份烧烤……

本以为这部片子会维持这种深夜报复人类的的态度。

但才第二集,就画风一转,走起了暗黑风

标题也很直白:比夜更黑

顾名思义,这一集讲的是烧烤界的黑暗料理。

黑暗到什么程度呢?

片子开头,还特地放了一张“警示图”

“部分内容可能引起不适,请酌情捂眼观看”

嗯,接下来的内容,小猩也想这么对你说。

首先是活烤毛毛虫、烤蚕蛹、烤娥子

在烧烤档前,蚕的一生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这还不是重点,接下来还有……

慢烤猪眼。

爆烤猪鞭。

烤羊球,嗯,就是羊睾丸。

以及一大碗的烤脑花

当然,还不止小猩说的这些……

能把这些食物做成专题汇成一集,小猩只想说,这个导演真有勇气

然而,这部纪录片优秀的,并不仅仅是选材的大胆。

正如小猩前面所说,这个片子透着一股浓浓的“烟火气”。

换句话来说,就是接地气

无论是食物还是场景,都流露出浓浓的市井风味

这在以高雅自居的纪录片而言,无疑是一朵奇葩。

而最奇葩的,莫过于旁白

毫不客气的说,这个旁白,是小猩见过最“俗”最有趣的纪录片旁白。

抛弃一昧的官方播音腔,第一集的旁白听起来就像是坐在屏幕前说戏的葛优。

配上一边幽默一边正经的文案,总有一股莫名的搞笑气氛。

例如,屠夫剥羊皮的手法,他形容这是“轻松写意”

羊:你说什么???

面对远近驰名的生蚝,他说人家“生来被烤”。

你考虑过人家生蚝的感受嘛……

而更难得的是,对比一向严肃认真的纪录片,《人生一串》无处不在的可爱温情

比如有一幕,烤蝉蛹的店家对着镜头后的摄影师邪魅一笑:

我给你留两个?要不我都吃了?

吓坏了的摄影师来不及反应,使劲摇了摇镜头。

隔着屏幕,小猩都感受到摄影师的惊恐。

又如,辽源小军烧烤的老板在镜头前自问自答:

“老妹儿,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

“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看似玩笑的“烧烤金句”,却在无意间道出了平民百姓的汗与泪。

在豆瓣上有人指责这部纪录片,

“能学到的东西不多”

“叙事结构传统”

“像是综艺节目”

对于这些观点,小猩无法完全同意

纪录片发展到今日已然成为一种高雅的、趋于形式般的影片类型。

人们不再往拍摄风格上创新,以致于看见别具一格的内容首先崩出的是“怀疑”二字。

是的,这部作品不完美。

但至少它改变了千篇一律的纪录片解说、文案、手法。

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和内容,诠释了真正中国的“深夜食堂”

当观众在看完节目后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启一顿烧烤盛宴

那它就一定是成功的。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看完就很想吃怎么办?

回到纪录片开头,别忘了还有这么一句话:

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

- E N D -

撰文:倪小猩

出品:影视猩球(微信公众号)

影视 |娱乐 |行业|人物

 5 ) 最配世界杯和101的纪录片来了

B站突放大招,火热的夏天推出应景的《人生一串》,看了第一集《无肉不欢》,想推荐给朋友们。

人生一串,美食纪录片。选择烧烤作为主角,画风是市井街头的凡俗生活,凡俗到不用端着演,不用憋着提炼宏大主题。心平气和的镜头里,只见尘烟滚滚,人们吃肉喝酒,大家各自开心。

像近年来的国产美食记录片一样,人生一串也是用老板和食客来做配角,抬着猪牛羊蚝这些主角登场。但难得不使劲讲故事,我烤你吃,就这么简单。烤的吃的都满脸笑,也就不用再讲解什么美拉德反应。老板笑嘛是骄傲自己的食材和手艺,食客笑嘛是吃得满意,两边一笑,作为主角的烧烤们,光芒自现。

但大概中国允许出摊的街道就一定有烧烤,又拜发达的物流所赐,烧烤内容的地域性差异也越来越小。于是摄制组天南海北追根溯源,去四川西昌烤凉山小猪肉;去云南昭通先卤后烤牛肉小串;去新疆尉犁县先砍红柳枝子烤罗布羊大串儿,再用馕坑焖炉烤整羊;最后到广东湛江站在海边烤生蚝,那海里,可就是人自家的蚝田。

才第一集,30分钟,给这么多,太实惠了。后面还有五集吧,咽口水。

每集时间短,很多信息点到即止。比如凉山小猪肉,用长签子,签子头上扎一块带皮肉,“肉直接伸进火里烤”,就这一句,懂的人会心一笑。直火燎肉皮,酥啊。

比如红柳枝子烤串儿,说新鲜红柳枝才有植物清香,然后穿了肉开烤,调料只洒粗盐。但镜头明白,红柳枝子是刮了皮儿的,就这几刀,懂的人会心一笑。这样见肉见火,汁液融合,才成就一串入魂的羊肉。

比如湛江海边烤生蚝的阿平,“跟东北师傅学的烧烤”,哎妈这一句简直不能再会心。想当初新疆烧烤到东北,融合了丹***族烧烤风格,成全了如今锦州烧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名,然后三千里地山海到湛江,蒜蓉辣椒落在生蚝上,时代的滋味有没有?

先说这些,等下一顿。

题外,纪录片的春天酝酿了很多年,一直阴晴不定,B站上来就热了整场,我辈要加油啊!

 6 ) 人生一串,重在人味

早半些年,就看到朋友圈有“资深文青”在安利这部人间烟火味十足的记录片,但是它又像我买回来的书,长久地被搁在角落里,封面沾上灰尘才想起翻开——最近又想真实看看世界了,我才打开的这部哔哩哔哩出品的、每集只有短短30分钟的烧烤纪录片。

关于本片宣扬的感情

“烧烤”的纪录片。单单烧烤二字,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惊奇,并有怀念的滋味涌上心间。一直以来,观众习惯了《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通过典雅、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去记录的美食,以前的纪录片重在“文化”。而《人生一串》,重在“人”。

旁白有说道“ 所有的美食吃到最后,如果仅仅是食物,它可能都有点寡淡,余味不足。一定要吃出人味,吃出情意来。 ”这句话,是纪录片拍摄的感情追求。

虽然豆瓣评分一边倒评到9分的高分,但是也不缺乏质疑、否定乃至批评的声音。有观众质疑这种“不说文化纪录片也算纪录片”,有观众直接拿出国家法律条文来否定"露天烧烤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还要宣扬实属不该”,有观众批评第二集的烤蝉蛹、烤猪眼睛、活烤海鲜实在太过重口味,太过残忍,“非常恶心”。纵使一边倒的评分,也掩盖不住质疑批评声音的刺耳。

我认为,导演拍摄的时候肯定衡量过上述的种种问题,但是,为更直接变现不同城市的“人间烟火”“人情味”“人生故事”,导演组还是把这些要素加进了纪录片。《人生一串》不仅仅是记录烧烤的片子,更是记录人味的片子,通过记录每个城市触手可及的烧烤摊,道尽基层老百姓的人生百态,说故事,说精神,说情感,才是本片最极致的感情追求。

家的味道。纪录片集中表现的感情之一就是呈现“家”的味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每个地方都有各种特色的烧烤,但是家乡的味道只有一种。它是在烧烤摊前与亲人朋友觥筹交错中的互诉情长,它是青春岁月中在同学面前吹下的牛逼和诺言,它是吃饱喝足后躺倒在凳子上的幸福时光;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烧烤主菜,调制香料,但是无论怎么百般调配,你怎么也配不出家的味道。

(长沙,扬州,烟台)

工匠精神。如果在餐饮行业也有工匠精神的话,那就是每一位菜肴制造者对菜式的精心打造。《人生一串》里几乎每一位烧烤档主都可以去参与评选,我甚至跟朋友打趣说可以搞一个烧烤大赛了。他们把烧烤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份食材,每一羹调料,每一步烹饪过程,都追求极致,止于至善。怎么把握火候,怎么呈现食材滋味,怎么配制调料等等都是他们生命中的永恒主题。

(吉林土豆,新疆阿不都,茄子)

人生态度。无论从大漠孤烟的新疆,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还是拥有连片城乡结合部的内陆城市,再到生机活泼的广州,通过空气中弥漫的烧烤香味,我们都能感受到烧烤摊主对生活的态度:积极、坦然、旷达。而导演组在给镜头特写烧烤档主,也是安排得相当随性写意:小凳子一摆,烧烤摊边一坐,啤酒一瓶,背景是喧闹的城市和烧烤摊,镜头前是相当真诚的烧烤档主,直抒心中的千万沟壑。

(福建、风筒辉、西昌)

关于文案

文案是纪录片的一大亮点。在我看来,是最大的点睛之笔,或文艺、或朴实、或粗犷、或俏皮、或沉重、或充满江湖气息,但是就像精准的飞刀,每句话都刺入人心。它不仅把烧烤的过程、味道都惟妙惟肖地展现,而且提炼、升华了人们对烧烤的感情。这只是一部烧烤的纪录片,却能让人的观看的时候数次勾引起记忆,数次湿润了眼眶。

“ 烧烤的江湖,每一刻都有新人涌现,而肉,是永远的主角。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斤人生。 ”——《无肉不欢》

“ 烧烤重口味,能吃到一起的,都是难得的缘分,敢一起尝试的,都是过命的交情。“——《比夜还黑》

” 也许你记不得,曾经吃过的烧烤摊;也许你所在的城市,也在发生巨变。但多年以后,你仍记得的,还是那份熟悉的味道,和陪你吃烧烤的那个人。 “——《来点解药》

”华灯初上,夜色渐浓,从传统小吃到糖醋板筋的新发明,正是对牙齿的感觉极为重视的西安人,让十三朝孤独的烧烤夜宵长夜未央”——《牙的抗议》

“ 忙里偷闲,把酒言欢,仿佛夜空中的炊烟永不散去,而一盏灯,也长明于市井。这一摞摞斑驳的点菜单,都是过往食客的笔迹,在那个一去不返的街摊时代,有时,还要食客自己串串儿,自己记账,但永恒不变的,是尹大姐带给他们的深夜治愈。 ”——《骨头骨头》

“也许,辉哥的桀骜不驯,让他总是漂泊不定,但只要食客还惦记着那份味道,一个电话,那些让人动容的市井传奇和百转千回的深夜情绪,就仍要继续书写下去。 ”——《朝圣之地》

通过文案,渲染了烧烤摊前的江湖气息,刻画了烧烤档主的对烧烤感情和人生态度,赋予《人生一串》浓厚的烧烤情怀。

关于告别

“人生一串,要跟大家挥手道别了,这个夏天,烧烤让我们相遇相识,招待不周,但愿交情不浅,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

关于告别的不仅有《人生一串》,还有陪我看纪录片的那个姑娘。今天的她就要踏入归途,下次整装出发的时候,目的地已经是求学路上的异国他乡。戊戌的半年里,谢谢你的陪伴。我记住了你的欢声笑脸,你帮我擦过的餐台,依旧崭新如故;你给我的沐浴露,昨天也已经全部用完;但愿我做过的饭菜还合你的胃口,说过的笑话能使你发自内心的笑来,有缘,我们,来年再见,但愿,那时,我们仍是少年。

 短评

B站已经不再满足于动漫了,来看看B站出品的记录片吧

7分钟前
  • 酱油c
  • 力荐

致那些食欲色欲交织的夜晚。把酒言欢,肆意江湖,当代风陵渡。对这片感情很深,啥也不说了,撸起!

8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我天 这片子简直有毒 把烧烤拍的淋漓尽致 第一集全是肉肉 好治愈啊 解说词也不错 强推一波 人间烟火气 最美烧烤味

9分钟前
  • 糯米团
  • 力荐

第二集令我非常不适。我不反对吃别人吃猪眼睛、羊睾丸、猪鞭等物,但是我反对食客狞笑地说火上活烤的海鲜在“兴奋地跳舞”,挤眉弄眼地暗示某些食物壮阳,以及特写把蛹、蚕、蛾刺穿在签子上或者活挤内脏的镜头。这很恶心。

13分钟前
  • 唇红齿白章北海
  • 较差

好吃,夏天不撸串好像没过夏天,喜欢这种有烟火气的节目。

17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力荐

不健康但是开胃,市井烧烤自有它的迷人之处。解说很B站风格,片子拍的也跟烧烤本身一样烟火气十足。就是什么时候国内美食纪录片能完全摆脱舌尖的影响就好了~

21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推荐

低配版《舌尖上的中国》,什么都在模仿,一点自己的内容都没有,牛皮都要吹破了,能不能不要总是强行灌鸡汤?滤镜太碉堡了,这丫是在做快本还是手机视频啊?

23分钟前
  • 我不是
  • 较差

“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

26分钟前
  • 迷宝
  • 推荐

一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馋,两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饿,三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闷,一堆人吃串是为了吹牛逼……

30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烧烤应该是一个美妙的返祖现象。从石器时代开始,几十万年的进化,人类第一次的快乐体验或许就是围成一圈用火烤肉带来的。

33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推荐

总体来说还是更加网络化的舌尖,家家都是撸串+买菜+准备调料+情感升华的模式,不知道第二季还这么拍会不会有点重复感。不过这里就凸显出第二集的好来了,虽然里面的东西我完完全全不想吃,但加了这么一集就有了一个破局。美食纪录片最重要的一点看来还是别太把食物的意义往上拔,一个馒头要都能上升到文化传承的层面,那我吃着都噎得慌……

3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节奏感挺好的,那些“满嘴油腻”的镜头非常自然,作为一个不怎么吃烤串的人认真求“人生一锅”~

43分钟前
  • carina
  • 推荐

在中国,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46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什么是人间的烟火气?这就是人间的烟火气。嘈杂的街道,重口的烧烤,醇香的啤酒。经历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过往。

51分钟前
  • 嘿嘿嘿
  • 推荐

本来想给五星的,的确是文案满分,看完分分钟想离家出走的节奏,然鹅搜了下大众点评,所到之处皆是没什么人气的小店,当地评价并不高。略失望,感觉被耍了...默默把行李放下机票退了,还是吃楼下烤串吧。

53分钟前
  • 似锦。
  • 推荐

让舌三的人汗颜吧

54分钟前
  • 五十度灰
  • 力荐

把这几年中国美食纪录片的通病——强行升华主题控制到了一个可接受的程度,更多聚焦于食物与制作食物的人,伴着亮红色的火炭与升腾而起的烟,便是最市井的珍馐;本作的解说者实乃功力十足,熨帖稳健,相得益彰。

5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比《深夜食堂》中国版接地气多了,这才叫“本土化拍摄”。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第一集棒呆堪称烧烤安利指南,第二集不敢看,中国人没有什么不能拿来烧烤的,我有点接受无能,有一丢丢害怕😨。

1小时前
  • 小痕呀
  • 推荐

晚上看的,这把我馋的啊。本身就爱撸串,夏天啤酒和串更配啊。还发现好多特殊的串的品种,感觉有点被吓到了。

1小时前
  • 世界尽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