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2

记录片英国1970

主演:Bruce Balden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2 剧照 NO.1人生七年2 剧照 NO.2人生七年2 剧照 NO.3人生七年2 剧照 NO.4人生七年2 剧照 NO.5人生七年2 剧照 NO.6人生七年2 剧照 NO.13人生七年2 剧照 NO.14人生七年2 剧照 NO.15人生七年2 剧照 NO.16人生七年2 剧照 NO.17人生七年2 剧照 NO.18人生七年2 剧照 NO.19人生七年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20:13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二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时隔七年,当年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刚刚长大。他们初见世界还是懵懂的,面对镜头仍然稚嫩青涩。这花季年华,才是漫漫人生的第一步。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时隔七年,再次把摄像机对准这十几位孩子的生活,决心拍摄一部英国人生活和西方人文的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

人生七年 7up
1 杰基:杰奎琳 在伦敦市公租房区居住
2 尼古拉斯: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乡村居住
3 尼尔·休斯:住在利物浦郊区 父母都是教师 不喜欢打架
4 托尼:在伦敦的最东边居住 15叫其”猴子“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伦敦市中心肯辛顿区的一个早教学校上学
7 查尔斯:6的同学
8 安德鲁:6的同学 读金融时报
9 保罗:在一所由慈善团体赞助的儿童之家里上学和住宿
10 西蒙:9的同学 黑人
11 霍顿·布鲁斯:在伦敦西南萨里郡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父亲远在六千英里以外的地方(津巴布韦)工作 梦想是当一个传教士 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
12 苏西:在一所女子时尚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1的同学
15 米歇尔:4的同学 女朋友
16 法默:11班级的班长 11夸赞其有威严 能够维护班级纪律


人生七年 14up
1 杰基:在英格兰东部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2 尼古拉斯:在家乡的一所被授予了奖学金的寄宿学校上学
3 尼尔·休斯:在离家不远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4 托尼:在公立学校上学 课余时间待在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 努力成为一名骑师 和15已分手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大伦敦行政区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练习钢琴 反对罢工
7 查尔斯:在英格兰西南威尔特郡马尔堡私立精英学校上学
8 安德鲁: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切特豪斯私立学校上学
9 保罗:八岁离开儿童之家 在一所寄宿学校学习了一年后 跟随离异的父亲移居澳大利亚
10 西蒙:在儿童之家依赖着救济生活到十三岁时被母亲接出 从没有见过父亲
11 霍顿·布鲁斯:父母离异 和继父相处得很好 在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的一所全寄宿预备学校读书 不再想当传教士(因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
12 苏西:在苏格兰佩思郡南越庄园女子寄宿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和1、13分开 选择在一所文法学校上学
17 高斯林:4的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教练

 2 ) 转眼变成青少年

比起上一集,时长多了一半,五十多分钟。7岁到14岁,从儿童到成人之间的青少年时期,富人阶级的孩子如愿以偿,按计划进行着人生的这一阶段,然而贫民窟的托尼也是按计划发展着人生的轨迹,莫名一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感觉,来自其他阶层的孩子则是在见一步走一步中迎接人生。

写在开头,我评 9 分。1970年,纪录片由原来的黑白变成彩色画质,挺惊喜的。内容含严重剧透,谨慎点击!

富家子

安德鲁 如期进入切特豪斯学校。他上来就是道歉,认为7岁的自己口出狂言,出了不少丑,对于股票的爱好、上大学的计划表达偏差进行一次澄清,特别是处在一个容易反叛的时期,拥有知错能改的品质,仍能保持谦虚,十分难得。他表达寄宿学校能培养人的独立性、镇压罢工破坏了一部分民主等观点时,约翰都在一旁表达不同见解。安德鲁真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喜欢指数 ★★★★★

约翰 如期进入西敏斯特学校,仰望名声和权力,平日里严格要求自己,瞧不起半桶水。问及寄宿这一看法时,他认为平时待在学校,周末回家,就能一边享受寄宿的好处一边感受家里的温暖。平等看待黑人与白人,但是不在乎人们去歧视一些下流或者自私的人。此外,认为工人罢工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人们不干活就想拿钱,这是很不负责任的。约翰还是一如既往地犀利。喜欢指数 ★★★★☆

查尔斯 如期进入马尔堡读切特豪斯学校。他认为从小就开始寄宿生活,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因为小孩离不开父母,等到年长一些表现得没那么依赖,再去上寄宿学校才是比较好的安排。不希望自己有很多钱,但是要足够,买得起不错的房子,送孩子上私立学校,这样很好;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了钱,这样不好。喜欢指数 ★★★★☆

富家女

苏西 如期进入南越庄园学校,生活很富足。被父母逼迫参加了此次拍摄,内心是不情愿的,认为节目组的拍摄很荒唐。这一集苏西的镜头明显少了很多。喜欢指数 ★★☆☆☆

工人阶级

杰基 上了综合学校,喜欢学校的氛围,男生女生相处融洽,问及有无男朋友时,表现出这个年纪特有的娇羞,不愿回答,青春期的她变得平庸了。对出生于富人家庭的人,她疑惑,为什么有的人这么好命?未来想要有个快乐的家。喜欢指数 ★★☆☆☆

琳赛 上了文法学校,认为文法学校是最好的,与两位朋友相比学习更认真些。喜欢指数 ★★☆☆☆

苏珊 上了综合学校,性格温和友善,喜欢与爸妈一起看肥皂剧,也意识到东部比较落后的现实。她也疑惑,为什么有的人就该好命,别人同样也是辛辛苦苦,得到的却只有一半,这不公平。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未来有明确的方向,对过去没有遗憾。比较下来,苏西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女生。喜欢指数 ★★★★☆

贫民窟

托尼 正在朝着目标前进,课余时间都会待在青少年赛马场,打算明年毕业后就在这里正式工作,其父母支持并希望托尼能成为一名骑师。陶立夏说:“赛马是苛刻、要求精确的竞技,所以对马匹的训练丝毫不可掉以轻心。” 可见,赛马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在英国,仍属于贵族运动。问及“你要当不了骑师怎么办?”托尼表示不知道,也没什么,可以去学出租车,当出租车司机。托尼没有上一次那么健谈了。喜欢指数 ★★★★☆

福利院

保罗 离开英国,回到澳大利亚开始新生活,内向,不擅表达,喜欢独处。想要做的事情很多,面对挑战都想要放弃,对未来依旧迷茫。喜欢指数 ★★☆☆☆

赛蒙 被妈妈接回家,是那个年代没有爸爸的私生子,一遍一遍向他人解释“我没有爸爸”,遭受到许多流言蜚语的伤害。赛蒙的妈妈会带他去历史、地理、科学博物馆、杜莎夫人蜡像馆、天文馆等,说明妈妈有雅趣,也注重培养赛蒙的审美能力。谈论种族问题时,赛蒙有很深的见解“人们应该适应和有色人种相处,有色人种也要适应和白人相处。因为只要一方不好,大家就都不好。”喜欢指数 ★★★★☆

农场主

尼古拉斯 获得约克夏寄宿学校的奖学金,喜欢物理和化学,与小时候探索月球的目标没有偏离太多。问及有无女朋友时,与之前一样注重隐私。未来不会接管父亲手中的农场。喜欢指数 ★★★☆☆

教师

尼尔 在综合学校上学,一开始并不能适应,综合学校很大,也有各种各样的人,同学之间竞争很强烈。说话没有上一集那么欢快,声音沉闷,眼神耷拉,逼迫自己上进,紧紧地绷着弦,没有休息的时间。相信上帝,星期天与父母一起去教堂,只是说相信的时候,语气并不坚定。我强烈地感受到尼尔的不快乐,但是却不知道这七年发生了什么。喜欢指数 ★★★★☆

警察

皮特 与尼尔一起在综合学校上学,皮特比较乐观,觉得比赛有利于能力提升。不信教,不认为上帝的存在。喜欢指数 ★★★☆☆

传教士

布鲁斯 偶尔能够见到很是想念的爸爸,与继父也相处得很好,从小就住在寄宿学校,与身边的同学相处融洽。他以前喜欢看电视,现在不喜,认为电视使人愚蠢,六个电视频道的广告套路都能背下来,觉得毫无意义,可见天赋过人的苗头是在普通生活中悄悄展现的。同时,布鲁斯还是一如既往的大爱,谈论政治时,选择工党,不认可保守党对黑人的政策…种族政策,谈到钱时,会花点钱,做慈善、做赞助来帮助别人。这次拍摄,布鲁斯没有女朋友了。喜欢指数 ★★★★★

青春期里的女孩,除了苏珊让人些许惊喜,其他三位表现平平,都变得不可爱。布鲁斯和尼古拉斯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安德鲁、约翰、查尔斯对未来更有把握,托尼当骑师很大程度会受限,赛蒙也许会变得更好。其他几位男孩也是表现平平,最让人难过的是,尼尔的星星眼消失了。

最后,还是借用立夏的一句话结尾,“没有人能为你做决定。过去的经历只是经历,不是经验,找准自己的节奏走下去。”

End.

 3 ) 孩子们14岁了

这集孩子们14岁了 其实看得蛮心酸和心疼的 尤其是采访那些穷孩子关于钱的问题时 他们觉得有钱人要什么有什么 而穷人总是缺这个缺那个 有个在农场生活的孩子 采访中一直是低着头抵住膝盖的 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敏感和自卑。

有着黑色小卷发的男孩(可能不是英国人)的采访,他说自己没有爸爸,家境应该也是一般,他说话的时候语气很平淡,但看着他的眼睛,我总觉得他让人有一种感动和想哭的冲动。

这个年纪的孩子 已经知道很多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了。

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7岁时说要当传教士去帮助别人的孩子 虽然现在理想变了 但眼神是一如既往地清澈柔和 又散发出些忧郁气息 喜欢这个安静善良的孩子。

三男孩之一的好像叫约翰的,现在已经有了一副精英的派头了,给人很稳重的感觉,喜欢政治,说话有理有据,头脑清晰。

总的来说,有钱孩子的教育,早早就被规划好了,他们按部就班地去好学校上学,他们自己对未来也会比较有清晰的认知。而穷孩子或没那么有钱的孩子,会去一些学技术/综合性?的学校,或早早地出社会,准备工作了,有的对未来也没啥概念,还没想好,处于寻找和探索中的阶段。

感觉总体而言,孩子们自己7岁和14岁的性格相差不大,健谈开朗的依旧,内敛害羞的依然,当然,总的还是小时候比较天真活泼坦率一些。越长大,我们都会渐渐有自己的心事。

想想中国的高考制度,对比之下还是比较公平的,考大学,不管贫富,基本只看分数。最起码九年义务教育,让大家都能上得起学。当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确确实实会存在。

最后——越看越坚定,未来要是生孩子,一定得先能保证给ta一个物质较充足的成长环境,不想让ta有一个因为各种缺无形中导致自卑怯懦的童年,我于心不忍。

 4 ) 读

今天看到了第二部,14岁的孩子相较于7岁已经有了阶级的巨大差别;三个从七岁就已经说要去剑桥大学的男孩在14岁已经顺利的进入他们想进入的高等学校,这是精英的孩子;而福利院的孩子长大了,不知道自己是否要去大学,这是穷人的孩子;关于出国旅游,精英阶层的孩子可以说出我喜欢瑞士的哪几个酒店这种话,而穷人家的孩子却只能在周边游;他们对钱的概念也十分的分明,有钱人家的小孩说:钱很重要,穷人家的孩子说:钱太多了就可能不快乐。

如果我5岁的弟弟到了七岁还没有人生规划和理想,一定是我教育的过失。

 5 ) 人生14岁

14岁的时候较之7岁有了很多改变 有的实现了七岁时的所想,比如当年想当骑士的孩子,四个富人的孩子都去了他们想去的学校,有一些已经向现实妥协,修正自己的理想,有的甚至感到些许迷茫。 性格: 总体上从个人性格上保持着延续性,寡言少语的依旧寡言少语,健谈的依旧健谈。 富人的孩子更加自信,而穷人的孩子更向内秀的方向发展。 对待罢工的看法: 所处阶级跟他们对待罢工的看法有很大关系。 穷人的孩子趋向于支持。富人的孩子更趋向与反对镇压。 对于金钱的看法: 穷人的孩子普遍认为:钱够用就行,要能够维持生活。 富人的孩子普遍希望:不要迫于生计,要有足够的金钱,这样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共同的认识:都认为金钱太重要,都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 对未来的目标: 有的用了较为明确的字眼如约翰(想当政治家) 还有些用了较为模糊的观点 杰琦 苏珊 不知这些与未来的成就有没有一定关系! 约翰和布鲁斯更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我认为他两未来成就最大!不知我的判断是否能成立,静待以后!

 6 ) The Sorrows of Young

关于这部纪录片我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观后感:因为它采用的是采访的方式,没有什么台本,而且时间跨度巨大,多条记录线并行,所以下面就分享一下一些随看随想。

·铁丝妈妈

看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恒河猴的实验: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也就是说,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

因此,西蒙永远也没办法依恋他的母亲,一个把自己抛弃在收养所里的女人,一个根本没有教育抚养过孩子的“铁丝妈妈”

更令人难过的是,就像大多数没有父母的孩子一样,他们不能克制地常怀着对父爱和母爱的渴望,残酷的现实与永远无法实现的隐秘诉求永远捆绑着他们,就像他们一直知道的,他们一出生就不被爱着的事实一样。

·赤裸裸的野心

或许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君子中庸”的思想影响,中国人信奉说不如做,讲究淡泊名利,不争不抢,所以有人说出来时,那就是大放厥词。野心也一样,人们会在前面加个定语----赤裸裸,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说话的“衣冠不整”

可说出来其实也很好,所谓的心里明白和真正说出来并被人听到一点也不一样,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使我们的所思所想清晰化的过程,给了我们更确定或者更犹豫的机会,至少不会浪费时间。而且还给自己人为地增加了去遵守承诺的负担,。或者说是动力。

所以我个人其实非常非常欣赏约翰,首先他说话前先停顿一下再说的习惯,说明他是慎重地考虑过,认为有把那些语言组织好并表达出来的义务,而且自信自己有承担把这些话说出来的后果的能力。包括上文说的这些话,也因为他的停顿让我相信他真的会做到。而且他是一个非常张扬的人,表达永远明确且坚定(如下图)

但与此同时,他又清醒而克制,说出来的都不是无的放矢,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清晰且在一点点将其变为现实。总而言之,他有胆子大步往前走,他有自信不必再回头。

这样的男孩子实在太有魅力。

·人种歧视

对于歧视,约翰是非常理解的,因为任何歧视的对象都是一些无法改变的事。这个逻辑又有点难以理解,其实约翰并不在乎人们歧视那些品格上有缺陷的人,比如自私、下流,这样的缺陷是本可以改变而不去改变的放纵,是个人的自甘堕落,自作自受,但是肤色不一样。

前者是主观上的不愿改变,后者是客观上的不能改变,但在约翰看来,这两者并无不同,毕竟最终结果都不会改变,他是这个意思。

但是在我看来,前者歧视的是被歧视者的行为惰性。后者更应该是歧视者的思维惰性。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差别还是很大的。

·自由

卢梭曾说:“人们为了获得更伟大的利益,用自然自由换取法律自由。”

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是自愿将舍弃了自由;

《美丽新世界》里曾有句话:“我想要衰老,丑陋和虚弱的权利……被各种难言的痛苦所折磨的权利。”

因为在那个新世界,他们连法律自由都得不到保障。

但约翰这里的表述其实有几分偷换概念,就是说监狱限制了人们犯错的权利,但实际上,监狱正是一种惩罚手段,惩罚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法律自由的不珍视,既然不曾在乎,何必惋惜失去。这和镇压罢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其实只缺了一根鱼竿

我知道有些路不用自行车也能走,有些鱼不用鱼竿也能钓到,但这不代表我可以坦然接受永远得不到它们的这个事实。

·财富不能带来快乐

财富的确不能带来快乐,但能带来创造快乐的机会、满足自己欲望的机会。

前提是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在成功前等待成功的耐心,不会迷失方向的坚定,以及对自己真正的兴趣与爱好的清楚认知。

·上帝的骰子

上帝是否存在并不由我们决定,如果他真的存在;但也由我们决定,因为他真的存在。前者是指某个真的拥有创世之能的,符合我们对ta的定义的某种生物,后者则是这个定义本身。

·accompany his wander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就是的确为这一段停留了。好像已经陪他走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路,看着他漫无目的,不知他路在何方。

·England is too English

到底是客观来说不会变化,还是你希望它不会变化,甚至是你会竭力遏制它的变化。

 短评

第二部一对比立刻引人唏嘘,少年的彷徨和无助,有的雄心壮志,有的懵懵懂懂,上层社会、中产阶级、普通市民以及社会边缘群体,出生背景当然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他们之间观念的差异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并且不断扩大,身在其中却浑然不自知。

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七岁看大。第一集这些孩子已经展示他们之间的不同,但还没有很直观反映出来,14岁的孩子性格已经基本成形,个人道路也比较明确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指向。不得不说,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10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到了青春期就瞬间现实了许多

1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问题的隔空回答太具杀伤力,七岁就是个畅所欲言博取眼球的年纪,十四岁的时候看不起七岁,十四岁的眼神里藏着秘密。

16分钟前
  • Oasiis
  • 力荐

看的太辛苦,脑残真影迷。满网找不到熟肉资源,找到无字在线版,射手下个字幕,对照无字版手动拉着字幕文档看。7岁那集感觉自己英语水平还不错,14岁这集明显跟不上了。

17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还行

「“你不怕杀生吗?”“我从小受的就是这种教育。”」

21分钟前
  • 隐身隐身哒哒哒
  • 力荐

开始虐了!开始虐了!

23分钟前
  • 张小强
  • 推荐

十四岁,他们说话时不再看着你。

27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John也太爱现了吧,私心对这种油头粉面的公子哥儿不太待见……Suese过得很不快乐样子。Bruce说话还是慢悠悠,但实际上并不害羞,和其他人很抗拒镜头的表现相比,他是少数面对镜头接受采访的,男神啊你为何如此沉着冷静!青春期大家都丑丑哒!

28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他们长大了。三个人john,charles,还有andrew上了他们7岁时说要上的学校。我等不及看他们21岁的时候。

30分钟前
  • Orange Is Dead
  • 力荐

富人家的孩子14岁就都实现了7岁时的计划,进入名校,生活舒畅,游历世界,雄心壮志“I want fame. And Power”。穷人家的孩子7岁时迷惘,14岁还迷惘。

33分钟前
  • Ying
  • 推荐

七年前最可爱一小孩居然长残了,男孩称没女友,女孩开始害羞。现状与当时的所想都有所不同,这花季年华,才是漫漫人生的第一步。

35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可以看到各阶层之间的小孩的“观点”分歧越来越大了(关于讨论罢工的蒙太奇),特别是关于贫富这一块。恋爱婚姻问题变得隐私。政治、信仰问题进入讨论范围。Kensington三剑客好有爱,John和Charles常意见相反,而Andrew是温和派。John已有政客样。然后,大家长得表现得基本上都没有小时候那么可爱了。

36分钟前
  • Chicology
  • 力荐

14岁有个共同点是大家不再像7岁时那样开心,不爱看镜头,后面也才知道好几个人爸妈在离婚期。富人家的孩子都如愿进入他们想要的私立学校,有保姆照顾,苦练钢琴,滑雪旅游,政治上支持保守党,即保有现阶级利益。穷人家基本没怎么迈出家门,孩子有的可爱小仙女变胖了,有的发育不好,有的还在找爸爸,有的出来干活了,他们都支持改革。有三个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农场主家小孩有自我意识,懂得跳出来思考,一个想去非洲帮助的孩子思考变得深邃。苏西,富家女,却非常不开心一脸厌倦俗世。

41分钟前
  • 怀山鹿
  • 力荐

贫富差别在14岁就已经很显著了。富人家的孩子上私人学校,生活无压力(保姆、养狗、象棋、集邮,贵族生活),可以到处旅游,政治上选保守党(保护固有的阶级利益,还想废除罢工!);穷人家的或者仍然一脸懵逼,或者被迫早早出来谋生,明显的嫉富和抱怨不公平,政治上多想投工党选择改革。9

4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青春期的孩子总体分为三类:十分认真严肃、十分害羞、十分不在乎,与7岁的天真活泼呈现出强烈反差。也就是高富帅二号面带微笑侃侃而谈,所以说,你不成功谁成功呢?

49分钟前
  • Aria
  • 力荐

有些孩子在坚守信念,有些孩子已经旅居他国,梦想早不在。但是在14岁这个青涩的年龄时期,即使观点不同,你也可以发现他们回答问题时思考的时间更长,他们遥望即将告别的幼稚,为成熟迈进。

51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哲学家的14岁

55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力荐

想想这个program真的挺残忍的

60分钟前
  • X
  • 还行

为什么英国小孩14岁就这么会思考问题,关于政治,社会,宗教方面有那么多想法可以表达?我们14岁的时候在干嘛啊?

1小时前
  • 起玄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