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8

记录片英国2012

主演:迈克尔·艾普特,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保罗·阿尔蒙德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8 剧照 NO.1人生七年8 剧照 NO.2人生七年8 剧照 NO.3人生七年8 剧照 NO.4人生七年8 剧照 NO.5人生七年8 剧照 NO.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3人生七年8 剧照 NO.14人生七年8 剧照 NO.15人生七年8 剧照 NO.1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7人生七年8 剧照 NO.18人生七年8 剧照 NO.19人生七年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7 20:14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八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将继续。   陪伴这些孩子度过半个世纪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也已两鬓斑白,《人生七年》还将继续。

 长篇影评

 1 ) 无关阶级,但诸多值得深思之处

和中国相比,英国:1. 相对变化较小;2. 生活对一般人较为宽容。虽然有这些区别,但这个纪录片有诸多值得深思之处。 1. 13个人没有一个因为事业获得了最多的满足感,包括两位律师和大学教授,旨在帮助穷人的Bruce最后也放弃了自己的志向;2. 虽然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的人幸福的根源都一样是幸福的婚姻和自己的孩子;3. 除了家庭之外,让自己感到愉悦的还有找到份有趣的工作、找到让自己感兴趣的爱好、帮助他人等;4.一个人如果身体有疾病(比如Neil),那么其他一切都将土崩瓦解。 由于发达国家对普通人较为友善,即使社会层次较低的人在片中对自己的生活也比较满意。但一些常见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比如: 1. 较早结婚;2. 较早生孩子;3. 离婚几率较高;4. 打零工和失业几率较高,即使有事业也很难完全体现他们的才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 家长未能从小提供爱,这导致他们感情上有缺陷以及不知最佳的和人相处的方式;2. 家长视野有限,以至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努力学习和建立优良品质的重要性。3. 家长未能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以至于他们无法长期上学;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比如Marriage Markets里所说,他们不去上大学会让他们无法在择偶市场上找到更优质的伴侣。 但这些问题并非无解。首先,基本上没有人是孤岛,很多人多多少少也是获得了家庭的帮助(比如Sue)。第二,一个人只要走正道,其实是有上升通道的(比如Nick)。最后,不少人通过撞大运,高中毕业也能遇到终生伴侣。只要事业上坚持、感情上稳定,那么最后结局也不会差(比如Tony)。但除非像Nick一样跳出自己原有的阶级,不然自己的儿孙一辈需要重复自己的命运,而届时社会是不是同样对普通人友善就是未知数了。 出身较好的人在这些方面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家庭破裂的Suzy未能坚持学业,一生在情感上也有缺失。但本片中出生较好的人往往不会各方面都不顺,除非运气真的不好(比如Neil得精神疾病又没有家人照应)。 从自己比较好的原生家庭中,这些人首先感情会成熟和稳定许多,会知道学习和努力的重要性,在人生方向上早早有人把关,以及在经济上有人支持。即使在较差的情况(比如John父亲早逝),他们也能继承诸多关键的优良品质(John就继续学习并活得了牛津大学的奖学金)。

 2 ) 细看他们的人生,走好自己的道路

这几天我看了一部英国的纪录片,全长144分钟,名字是《56UP》。 恕我孤陋寡闻,开始看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一部时间跨度已达50年的系列片,作为一个真人秀节目(非国内现在流行的各类明星秀)爱好者,我仅是因为该片是真人秀而看的。当我用10分钟看完本季的第一位出场人物Sue的段落后,我意识到该片一定大有来头,于是打开浏览器查阅相关信息,才知道我看的这一季(或集)已经是第八季了。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开始用影像记录来自当时英国各地不同社会阶层的14位7岁儿童的生活,每隔7年导演会再次跟踪拍摄。在开始的时候,导演似乎做出了一种假设,就是: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其初衷为“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7岁”。然而随着影片时间跨度的增加,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开始拍摄时的设定,而变得更加深远。 社会阶层与导演的假设 当我用144分钟看完了纪录片中所能表现出的14个人的大部分人生年华后,不得不说导演当初关于社会阶层相关内容的假设在某种程度上衬托出了众当事人日后的现实。以片中所提供的信息作为依据,并结合观看感受和印象,会发现从小生活在所谓中产阶层环境中的孩子们,总体上在成年后有较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婚恋生活状态也稳固而幸福。而从小生活在伦敦东区(类似于贫民区)、乡镇或不利于健康心理塑造的环境中的孩子,相对于John和Andrew这种7岁的时候就已经在阅读《金融时报》和《观察家报》的男孩,以及7岁的时候就可以接受芭蕾舞培训的女孩Suzy(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她),在学业、职业和婚恋三个方面中的至少一个上会有较大的概率(并非一定)出现令当事人不满意的状况。 虽然社会阶层这个因素从非生理的角度决定了孩子们的人生起点,但纵览13个人(有一人后来退出了拍摄)的生活时间轴,可以发现个体的后天行为特点和心智模式也会对他们的人生起到重要的影响,甚至改变出生时的不那么利好的社会性因素。 和社会阶层直接有关的内容就说这么多,其余不方便正面表述和我没有考虑到的地方,相信看过该片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同知识背景和成长经历的观众会有各自不同的体会。我们重点来看看一些淡化了社会阶层,主要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本身有关的一些内容。 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说到自我管理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和它有联系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推迟满足感。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提出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说法。他认为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我在片中看到的情况是在青春期不能够很好地管控自己的个人生活与学业的人,在中年阶段的发展都显得不够顺畅,比如Lynn和Tony。 Lynn出生于非中产家庭,19岁就结了婚,然后从事流动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工作。19岁,本该是开始进大学读书或从事某个专业技能型工作的年龄,而她选择了结婚,并从事一份相对专业技能型工作而言毫无技术含量的职业。在我看来,或许她认为与在青春年华里独立奋斗为未来打基础相比,尽快找个生活中的伴侣照顾自己同时找一份不需要挑战性和没有提升空间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也更舒服。于是,在她56岁的时候,由于政府对于公共事业投入的减少,她失去了工作,导致经济状况不佳。需要注意的是,被关闭的这家图书馆并不是她年轻时所就职的那一家,而是她服务过的第二家图书馆了。Lynn有两个女儿,都没有上大学。 Tony的家境也不是很好,14岁的时候在赛马场做学徒,梦想成为专业骑师,15岁辍学。但很快(感觉从片中来看不超过3年)就放弃了,按他自己的陈述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无法赢得比赛。Tony后来一直以开出租车为生。我不了解赛马这种运动,但我觉得在任何职业中,连5年的积累都没有就想“赢得比赛”的概率还是很小的,除非当事人在该领域天赋异禀。Tony有3个孩子,儿子应该在从事木工工作,一个女儿在邮局工作,一个女儿恋爱失败,并怀上对方的孩子。 上述二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选择的依据是尽可能安逸。这种安逸的意思不是客观上的长期稳定,而是主观上的少投入时间、精力、财力,然后迅速获得回报,哪怕这种回报都不到社会平均水平。 认真读书(本文的读书不包括死读书)在开始的时候是一件比较苦逼的事,因为需要当事人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大量基础知识。由于是基础知识,以及当事人的心智还处在发育期,所以除非当事人是某领域的天才,否则在整个小学和中学阶段,是很难感受到职业乐趣这种东西的。这时候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由于多方面原因(确切原因无法从节目中判断),导致Lynn和Tony从小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于是,也就不存在推迟满足感这一说。因此,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去挣钱了。这一行为带给他们的好处有两个:不用在无聊的学业上继续投入从而获得人生自由;在别的同学还花钱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快速而轻松的挣钱了。这两位小朋友以及和他们类似的孩子哪里知道,侯门一入深似海啊。 自我管理的能力也会体现在成年人身上,我个人认为主要包括:持续学习、总结与反省、情绪控制、积极适应变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不方便直接拿身边的一些现象举例,我就继续让Lynn和Tony背黑锅吧。这二位把同一种工作在同样级别上做了一辈子,并不是说他们有多热爱这个工作,而是做熟了之后再切换的成本较高。之所以切换成本高,首先是因为当事人所从事的某些工作的技术含量本身就低,第二个原因是当事人不注意在工作中积累、总结和提升,第三个原因是他们在业余时间也不学其他的东西,导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单一。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二位还有个共同点,就是总是在抱怨和掩饰,而不通过行为做出积极的改变,也就是不愿意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他们从来都不去主动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在56岁的时候,他们因为之前的人生选择导致晚年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Lynn在画面中表现得比较激动,一味地为自己的生活状况而悲伤,Tony则不断地埋怨政府的各种政策。其实,我觉得不违反刑法的任何职业都不分贵贱,生活态度才分优劣。自己选择了什么职业(此处就不说“人生”了),就承担对应的责任,尽到相应的义务,坦然面对现实,然后快乐生活。如果觉得不快乐,就用力所能及的行动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路径,而不是将造成自己人生不如意的责任推给社会。 家庭环境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正面例子,如前面提到的7岁的时候就已经在阅读《金融时报》和《观察家报》的John和Andrew(我7岁时候看的是《七龙珠》和《舒克和贝塔》,唉)。John从牛津毕业后终身从事律师工作,虽然其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略有不满,但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他完全可以说是事业有成,婚姻生活美满(35岁结婚,妻子为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Andrew则是从剑桥毕业后从事法律工作,35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做企业律师。另外Andrew还很重视教育,他在节目中说:教育经费最重要,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物,但至少可以确定,给他们好的教育,终生都可以受用。他的大儿子在伦敦金融区工作,二儿子大学毕业,在杜伦大学念研究生。 家庭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经济实力和父母的性格特点。 好的经济实力有助于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孩子的学业提升和心智的发育。不过,对未成年人成长更重要的其实是父母的性格特点。 为什么说经济实力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其实看看我们周围的例子就能理解了。不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甚至不是很好的孩子,依然可以通过良好的性格塑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在成年后获得良好的物质回报。同时我们也可以时不时看到一些任意经济实力家庭中坑爹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奇葩行为,这种奇葩行为的背后,就是父母的性格在起作用。再说得准确点,就是当事人的基于原生家庭的内在关系模式在起作用。说得通俗点,就是具有人格缺陷的父母教子(女)无方,家教扭曲,世代传承。 性格决定命运 好的心理层面的家庭环境易于培养出心智健康的孩子,但并非一定能保证孩子的心理必然是健康的。不是很好的心理层面的家庭环境里未必不会出现人格健康个性坚定的孩子,只不过相对来说这里的概率会低于前者。所以说,个体本身的素质会在外在条件确定的情况下会起关键作用。 依然用片中的人物举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Peter和Neil这两个人。 Peter在年轻的时候因在片中表达了某种激进观点而受到舆论谴责,随后退出了纪录片的拍摄。他在56岁的这一季重新回归,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与叛逆期相比全新的他。Peter在大学读的是历史,后来从教师职位辞职去读了法律学位,然后做了公务员。第二次结婚的对象是同样热爱音乐的办公室同事。他们有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上高中。Peter在业余时间玩乐队,办音乐培训班,并自己创作歌曲。他的乐队在英国乡村音乐大赛上获了奖,在片中他还一展歌喉,声线动人。 Peter的人生就是典型的独立而不偏执,坚定而不狭隘。Peter也是这14个人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家伙。 Neil在考取牛津大学失利后读了另一所大学,接着因为某个原因(片中未明确说明,从后面的影像资料来看应该是和精神状况有关)退学,然后去建筑工地工作,后来开始流浪。再后来他对政治产生兴趣,成为了一个乡镇的议员,同时在教会兼职。他终身收入微薄,生活窘迫。从片中的身体语言来看,Neil在20岁之后就表现得意志消沉、毫无自信,同时伴有轻微的社交障碍。面对镜头时,他眼神游离,从始至终都不知道该把双手放在哪里,整个人都局促不安。到了56岁的时候,只有当他和导演谈起他的议员工作时,才能稳定情绪,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专注力和坚定感。谁能想到他就是曾在7岁的时候十分可爱地冲着镜头描述关于蝴蝶与剑客的梦的那个孩子。 Neil是14个人中性格方面最极端的一个例子,不过综合片中14人的人生以及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我觉得还是可以这样总结这节内容的:成长环境和个体素质共同塑造性格,性格决定选择的依据,选择依据确定选择的结果,选择结果形成命运的轨迹。 受教育的意义 现在来单独说一下受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无法保证也没有必要保证受教育者人人都能像马云那样“成功”的。教育教给受教育者的首先是人类社会中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生活常识和道德规范,然后教给受教育者学习的方法和探索未知事物的理念,并在这些过程中完成一定程度上的健康人格的塑造。如果将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发家致富这类愿望仅仅寄希望于教育本身,是很不成熟的一种思想。 那读书无用论又是怎么回事?不得不说我国的某些现象真是比较有趣,一方面希望教育保证受教育者“成功”,一方面还存在读书无用论这种思想。持读书无用论的人至少有下述两个特点中的一个:一个是短视,即在短周期内没有发现受教育者在物质上的回报增量,因此认为接受教育是没有价值的;另一个是见识少,仅以自己狭窄的社会观察范围中的统计结果来得出一个结论。 现在有没有发现对教育持错误观点的两类人的共同点是什么?其实就是想用少的投入在短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看看众多案例,也不是说在短周期里少投入多回报的现象不存在,而是这种事情很难发生在上述两类人或其家庭身上。 有个词叫事在人为,当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且个体没有对教育产生认知偏差的时候,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就会对自身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就像片中的Nick。Nick出生在乡村,但从小就有学习的兴趣,14岁上寄宿学校,21岁时就读于牛津物理系,28岁与牛津同学结婚,育有一子。28岁到美国,在大学从事核物理研究,后来因为技术发展趋势的困难而终止,以教授身份在大学授课。42岁时离婚,对新的婚姻感到满意。乡村小孩Nick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了适合自己的路,这一生都快乐地生活着,我觉得他是成功的人。 请允许我在这里引用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说的一段话,给受教育的意义做个总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呵护亲密关系 亲密的社交关系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由三种关系组成:朋友,伴侣或恋人,亲人。 由于本文内容主要由《56UP》这个纪录片引出,而片中镜头所展现的亲密关系是恋人和亲人,所以朋友关系在此处不做详细表述。本文认为的伴侣关系和恋人关系指的是所有能产生健康的爱的亲密关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形式的婚姻,不做任何性取向的区分,也就是说不论何种性取向的爱恋关系(我没有打错字,不是“恋爱”),都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说的亲人关系仅指直系亲属和在当事人青年期之前的社会关系中的养父母。从片中一些人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伴侣关系和亲人关系对当事人生活的重要影响。 Symon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只有母亲。28岁结婚,35岁的时候已经离婚,母亲也已去世。42岁已经再婚,妻子的童年经历与Symon有相似之处。她还经常提醒他改变懒散随性的态度,鼓励他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镜头中两人的情感交流表现得很融洽。因为现在是文字描述,所以好多地方不容易直接展现,其实观众可以很明显地从纪录片的画面中感受到Symon遇到了一个合适的伴侣后,整个人的状态都好了很多。 Bruce小时候因为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导致后来两人的关系有所疏远。小时候他说希望以后去教化非洲落后地区的人。好在他从小就表现出了一种博爱的态度(或许是母亲的引导起了作用),让他在成长过程中的人生观并未跑偏。他在牛津取得数学学位,然后在公立学校任教。35岁时去孟加拉任教,42岁时担任另一院校的数学系主任并结婚。他的妻子说他不善表达感情,这点从片中也可以看出。49岁时他在一所宗教背景的学校任职。Bruce终身秉持朴素的宗教观念,崇尚包容理解的价值观,低调又谦和。 Paul从小生活在贫民区,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而说自己以后不会考虑结婚这种事。成年后遇到了一名个性阳光的女孩,在后来的岁月中,每当他出现逃避生活的念头时,她总是能及时给予鼓励。虽然Paul认为自己不自信、不善言辞,但他和妻子的关系稳定而默契。 Sue在24岁的时候结婚,28岁离婚,与前夫有两个孩子。她没有读过大学,年轻的时候在旅行社和建筑公司做行政类的工作,中年后进入某大学做教务管理的工作,后来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成为了一名主管。她再婚后的生活也很美满。通过采访可以看出来,Sue能够主动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Jackie在7岁和14岁的时候与Sue在同一个画面中接受采访。她21岁结婚,35岁离婚,后来与第二段亲密关系中的男友去了苏格兰,在42岁的时候结束关系。婚恋关系混乱,职业技能不具备竞争力,导致她晚年只能靠救济金生活。她的三个孩子都没有读大学。 从上面5个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生活中的一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经历虽然会对当事人成年后的生活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只要当事人在成长过程中注重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培养,正确地对待过往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并能够与生活中理解、接纳自己的伴侣保持良好的沟通(Bruce的不善表达感情不是不良好的沟通,这是Bruce这个人的一部分。而且我记得镜头中他妻子是微笑着与他保持目光接触时说的,而不是冲着镜头抱怨。),所有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与理解、接纳自己的伴侣(成年后主要是伴侣或恋人,童年期主要是能和当事人保持良性关系的父母中的一人或好朋友或靠谱的老师)保持良好沟通和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自我认知)是互为因果的闭环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当当事人自己的人生状态比较好的时候,遇到真正能令自己愉快的伴侣或恋人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位能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伴侣,会促使关系中的自己的状态更加完善;和谐的爱恋关系需要关系中的双方共同努力,互相包容和理解。 其他一些零碎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片中John还是Andrew对着镜头说人们在看这个系列纪录片时很容易认为他们的人生在7岁就已经规划好,但人们不会知道他们为考取牛津通宵达旦读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所以,旁观者还是要尽量避免“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的心态。 年轻时候受教育程度低,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表达能力会变得欠佳。这一点没什么好解释的,看了纪录片并对口语措辞和身体语言较敏感的观众可以自己体会到。 不放弃自己的外貌与体型。前面说了我喜欢Peter,除了因为他的三观和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爱好相匹配以外,还包括他对外貌和体型的保持。林肯似乎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女人她40岁以前丑陋那是上帝的问题,而到了40岁以后还没有改变这就是她自身的问题了。”后来人们又衍生出了另一句:“男人过了40岁,就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所以,不论男女,不论是否天生丽质,能够做到不放弃自己的外形,培养自己的气质,对自己和他人总是好的。肥腿高腰的裤子多难看啊,你又不演喜剧。 最后…… 社会阶层决定人生的起点,态度决定一切,性格决定命运。 人生的起跑线从父母辈开始,而不是双休日的培训班。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的残酷性同时也是人生意义之所在。给这些人一次重来的机会(不是带着第一次经历的记忆做第二遍,而是抹去记忆重来),他们的选择和命运依然不会变。 好运不会凭空出现。努力的时候不可能知道结果,你当下所做的事和未来某个时候出现的结果之间是系统性关系,而非线性关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功不唐捐。 方励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同时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你只活一次,所以你什么决定都敢做。这样走下去你会发现,你人变得很自由。人自由的时候是最有创造力的。”结合《56UP》片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我们可以发现这句话的预设前提其实是:以偷懒和逃避为动机的随性而为,与在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下的坚守目标、认真做事、不断提升的随性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的开端,会使得具有相似的儿时生活背景的人在成年后走向不同的道路。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细看他们的人生,走好自己的道路。 --------------------------------------------------------------------------- 微信公众号:心安意静 新浪微博:@小龙心安意静

 3 ) 纽约客影评

http://www.newyorker.com/online/blogs/culture/2013/01/what-56-up-reveals.html

纽约客此片影评

January 9, 2013
What “56 Up” Reveals
Posted by Rebecca Mead

 4 ) 50岁基本只能认命

我觉得用50岁知天命来描述这个影片不是很恰当,看着影片里一些56岁人的眼神,觉得很多人是已经认命了。导演其实是想求证英国社会的阶级固化,即一个人很难超越自己的家庭出身,成为更上层的人。
看了有几点想法:
一、56岁时采访这群人,问他们对现状的是否满意,出租车司机和妻子面对镜头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对自己未婚先孕的女儿,当保安的儿子非常满意,面对镜头也只能这样说吧。另外一个大律师却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没能从政实现自己的理想。满意不满意在于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有人满足于现状,也有人想要不断超越自己。
二、不知道是因为贫穷所以早婚早育,还是早婚早育造成了贫穷。很多贫穷的人,不到20岁就结婚生小孩,一下子生好几个,还有就是未婚先孕的。然后在拍摄35-42岁那两集时很多人都离婚一次。而中产阶级大都是28岁左右结婚,有两个孩子,情感稳定的。
三、我认为一个人要超越自己家庭出身,摆脱命运束缚,最重要的是有见识,其次是自己的决心和行动。驯马师的孩子没当成驯马师最后成了出租司机,因为他只能看到这样的路。有些见识从父母亲人那里得不到,可以通过认识了解其他人(尤其是优秀的人)和读书来开阔眼界,获得见识。

 5 ) 《人生七年》之深意(转载)

译者:susan211
原文作者:REBECCA MEAD 标题:WHAT “56 UP” REVEALS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和十多个我这一生中熟知并关心的人度过了两个半小时:他们正是迈克尔·艾普特的代表作《人生七年》系列中的主人公。这是一部系列纪录片,始于1964年。但影片的初衷是制作一部讲诉来自不同经济背景的英国七岁孩童不同生活的纪录片,里面有来自工人阶层的女学生,其最大的梦想是成为沃尔沃斯百货的职员;有就读预备学校的富家子弟,他读的是金融时报,说起将来会被剑桥大学录取时神态自若;还有来自利物浦郊区的小男孩,他十分有趣,渴望成为宇航员,但如果当不了宇航员,就做公交车司机。那时的艾普特才二十出头,在影片中只是负责调查工作。然而在他脑海中却出现了一个绝妙的想法,那就是,七年后,再来访问这群人。从那以后,每隔七年,他都会回来记录这群人的生活。最新一期,即《人生七年》第八季已于去年在英国电视上播出,目前该片正在I.F.C中心上映。

我已经想不起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这部纪录片的,或许是在1977年,当时我十岁,英国电视里播出的是第三季。从那时起,我就一集不落。其中一些(包括早先的两集)我反复看了二三遍,以至于里面的某些话和场景深深的映在我脑海中,宛如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或是钟爱的小说里的段落。例如,七岁的鲍尔满脸愁容,是一所看上去阴深深的慈善学校的寄宿生。被问到以后想不想结婚时,他的回答是那么的悲哀。从此这一答案成为我家中关于家庭关系悲喜剧尝试的简略表达方式。21岁的托尼出生工人阶层,本来可能成为诗人,最后选择了开出租车。他对艾普特说道:“我懂的,无非就是狗、价钱、女生、知识、公路、街道、广场、爸爸妈妈、还有爱。我只懂这些,也只想懂这些。”这席话听上去一点也没有大诗人济慈的感觉,但在某种意义上,又富有哲理。

我和片中人物的年龄差距曾经非常大,但现在已经减小了。对我来说56岁已经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把片中的那些人看做是一个具有警示作用的先遣组,好比是兄长或是姐姐,无论是在先前的青春期、成年之初、以及现在漫长而又狭窄的中年时期,他们永远都是先行一步。如今,身为七岁孩童的母亲,我是从我儿子捉摸不定的未来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系列纪录片,满怀希望他能享受到我所寄予他的成长快乐,这些快乐,有的时候很明显,对片中的人物来说是缺失的。

这部系列纪录片拍摄之初是有政治目的的。该片援引了耶稣会格言,“孩子七岁后就是一个大人了”,言下之意就是说片中这些人的将来是由其出生的阶级决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论断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生于社会和教育精英层的孩子们来说。预备学校里的约翰后来成为高级律师,他的同学安德鲁也做了初级律师。(和他们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另一个孩子 - 查尔斯在第三季中表现出对现状的诸多不满,之后他退出了该片的拍摄。但最终他也开始拍摄纪录片。观众中可能不止我一个人会幻想他会拍摄什么类型的纪录片。如果他愿意的话,拍一部关于他参与艾普特试验的片子也未尝不可。)

来自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孩子们的未来就不是那么好预测了。小时候认为自己将来要在沃尔沃斯上班的琳恩,最后成为儿童图书管理员。她的同学苏,尽管没有读过大学,甚至都没有上过文法学校,却成为一名大学行政人员。看完最开始的两季后,谁都料想不到拥有超凡魅力的尼尔,曾幻想成为宇航员的他,在21岁时患上慢性心理健康问题;28岁时,成了一名流浪者。当然大家也绝不会想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他满怀尊严、充满深情的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尼尔的疾病对他本人来说是一大挑战,但对艾普特来说却是一份难得的礼物。它表明这部纪录片当初过于简单的社会政治假设存在种种局限性,同时也通过揭示普通民众在极其纷繁复杂的环境下逐步发展成熟,从而强调该片真正取得的成就。那个晚上我们看完电影离开影院时,我丈夫这样说道,这部系列纪录片开始的时候有点左拉的风格,但半个世纪过后,又让人感受到了普鲁斯特的神韵。

这部系列纪录片被誉为真人秀的鼻祖。但不同的是,其中的参与者一开始因为年纪太小,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参与许可。而且他们也不是为了追求名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如果说不是所有人)似乎都把自己的这种参与——让观众审视他们的生活,评判他们的成就,见证他们的不安和失败——看作是为了大多数人利益而做出的一种牺牲。人们在观看的时候是丝毫不会嫉妒他们所做的这件事。但是该片还是拐弯抹角的揭示出了另一种变化,那就是艾普特本人。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时候,艾普特关于英国政治状况的问题有时看上去意识形态非常明显。他过分偏袒于其中的一些人物,尤其是来自工人阶级的女性;而那些出身富庶的人在片中看起来显得十分可笑,例如约翰在21岁去猎狐的那一幕。

随着年龄的增长,艾普特片中的人物不像以前那样乐意受其摆布。艾普特好比是写实小说作家,其笔下创作的人物对故事的发展有了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只得放弃对这部纪录片的幻想,转而关注其中人物的真实命运。在第五季中,约翰的身份得以公开,他是保加利亚第一位首相的后裔,并与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家有着牢固的联系。在第八季里,约翰本人说道,自己九岁丧父,由在工作的单身母亲抚养长大,后来获得奖学金进入了牛津大学读书。这些事实虽无法改变他当年猎狐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但是,对于他全盘接受英国拥有土地的贵族的各种行事做派,人们需要对此有一种更为细致的解读。值得肯定的是,艾普特将片中人物对该片的假设提出质疑、甚至是对其本身所存的偏见提出质问的画面也呈现了出来。其中最令人兴奋的一幕出现在第七季,在伦敦东区长大的杰姬此时带着三个孩子失业在家。她愤怒的指责艾普特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低估了她。艾普特含蓄的谦卑虽然来得很晚,但最终还是证明杰姬说的没错。

艾普特本人亲口承认该片所有人物中他最认同的是尼克。这位早熟的农家子弟考取了牛津大学,后来怀揣着推动核子物理发展的梦想移民到了美国,最后放弃研究,成为大学教授。艾普特后来也离开英国到好莱坞发展。而且和尼克一样,他结婚,后离婚,又再婚。尼克天资聪颖、抱负远大、勤于思考,他的故事其实就是理想未尽、开始认识到人类的能力有限的故事。虽然他看上去对其从事的工作以及第二段婚姻很满意 - 至少没有表示不满,但是他并没有实现最初的理想。我很好奇,艾普特本人是不是也感受到了尼克身上的那种力不从心,虽然说他除了制作《人生七年》这一优秀系列纪录片之外,还拍摄了很多影片,这些影片有的大受欢迎、有的技术精湛,但也有些乏善可陈。在第八季中,尼克表达了在自己选择了背井离乡后所经历的那种失落感:远离那片热爱的出生地;日后重返故地,探望身体每况愈下的年迈的双亲,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这点上上,我觉得自己和尼克是感同身受的,因为我也是来自英国乡村,进入牛津读书,然后来到美国。

在最后一季里,尼克总结了艾普特的伟大成就。他说,在屏幕上看到的那个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改变、成长,其实并不是他本人。他的故事,和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故事一样,太广泛,仅靠七年一次、时长20分钟的一段影像是无法说清的。但是,尼克承认,这是“某人”的肖像,“是所有人的肖像。它讲述着人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尼克说的没错。这部系列片不仅仅是20世纪六十年代初从他们的教室里挑出的那些孩子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结果证明,艾普特的成就,和这个项目最初的主旨已大相径庭。与其说该片揭露了外部社会力量对人的压力,倒不如说它体现了影片参与者和制作者的共鸣和同情的内在缓慢发展。同时观看该片的观众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这种同情心。观看这部影片并不轻松。影片强调在我们观看艾普特和他的演员们成长的时候,在我们跟随他们的时候,应怀有一颗深切关怀之心。

转载自
译文:http://select.yeeyan.org/view/368032/349691/
原文: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e-desk/what-56-up-reveals

 6 )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上次看七堇年转了一篇长微博,当天晚上就看见双凤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遍,第二天一大早基友的tumbler跟新摘抄了,《 真实记录十四个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我读了很多遍,真的有很多遍。到现在还存在我的instapaper里面,蹲坑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翻出来看看,因为特别受启发。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话:“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这段让我让震惊,也让自己警醒。一直以来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以为这就是自由,以为这就是洒脱,可各种凌乱与不安总是围绕着自己。打算坚持做仰卧起坐买来的瑜伽垫子放在角落里大半年了,躺在床上思考未来的时候,也恨自己为什么不去行动,可懒得时候也周末窝在家看一整天美剧岿然不动。这样的日子20岁能叫自由,30岁就会看到恶果吧。 基友上次半夜发微信我,激动不已的告诉我他正在米其林享受着头菜,显得好纨绔浮夸的铺张浪费,可是我知道这是他对自己的奖励,他已经坚持半年把休息时间都用在学西班牙语上面了。一个人在国外,却还能自律的坚持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我以前跟他讨论过我们起点的差距,我觉得他说的最对的一点就是,身边的人只看见他妈妈给他的物质条件比较好,却完全无视了他从初中就只有大节假日才能等到妈妈回家,他把所有孤独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我经常想,如果换做是我,肯定堕落的一望无际,因为有很好的借口,爸妈不在身边吗。呵呵,但凡找借口就直接输了。我想起了天涯上一个文章《我的舍友是二奶》。文中提到这位二奶同学,每天早晨6点起床健身塑身,吃饭只吃一点点,每天花三四个小时护肤,各种保健品胶原蛋白什么的每天吃一大把,仔细的料理自己的一点一滴,晚上被豪车接走半夜送回来。作者特别感慨,不要觉得二奶就是轻易得到什么,没有谁能轻易得到什么,二奶的辛苦你下不了,所以你没有那样的容颜与身材。当然不是说二奶很光荣,而是说,你以为很轻易的好像是关乎天赋的事情,可背后的辛苦你看不到;没什么人天生丽质,只是看你愿意把辛苦花在哪里。 大学一直坚持跑步,所以身材一直属于修长偏瘦型的,一直走书生气路线的,衣着也偏英伦,所以几乎不会担心自己的体重问题。可当工作两年之后,随着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每次去游泳池或者跟朋友去汗蒸的时候,总能听朋友惊呼:卧槽啊,磊哥,你看着瘦,居然还存了如此深厚的脂肪藏在肚子上哈。我每每低头,看着腹部日益隆起,真心惭愧,连科长都能厚颜无耻的跟我比,号称比我的肚子状态要好。深受其刺激,就慢慢把停了快半年的运动重新拉进生活里。买了一块瑜伽毯计划坚持做仰卧起坐的,计划的很完美:晚饭后跑5公里+跳绳10分钟+20组20个/组的仰卧起坐。开始是热血沸腾,像是看见了自己八块腹肌铁骨铮铮,随后慢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那块瑜伽毯叠起来放在墙角,只有偶尔大扫除的时候看见才懊恼自己又浪费钱了,懊恼不过几分钟马上又心情愉悦的看美剧去了。 因为我跑步从大一到现在有好几年了,所以距离短了不会累,而跑步又是一种最孤寂无聊考验自律的运动了。试过跑步的时候听英语练听力,听三分钟能听懂的单词不够十个,只是听了一肚子火。又换了听喜欢的歌,居然把好多首喜欢的歌听的厌烦到一听前奏就切歌的程度了,平常我可是能一首山丘听半年不换的人。心情不好,灌一大杯温水咕咚咕咚的喝完,然后闷头跑10公里,一身大汗回来洗个澡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比昨晚睡了林志玲都心情好。偶尔放松是愉悦的过程,但是长期坚持,难受死。后来又试过听郭德纲的响声,他有好几个单口我一直想听嫌长来着,听了两天,明明应该很好笑的地方我索然无趣,苦笑。逼着自己去做一件事,那么知道行动是正确的,结果是美好的,但是依然是很难受的。必须调整到一个合适的心态跟境遇,这个道理我非常明白,所以我总是在调整,希望找到一件适合我跑步的时候能让我感到愉悦的事搭配,能让我觉得有能锻炼,又没浪费时间,想更高效的利用时间。最后我终于找到了,跑步时开始用懒人听书这个app听百家讲坛。讲一节平均时间是35分钟,在家热身完出发开始,到跑完回来时间刚刚好,我一般留五分钟跳绳,完了听着歌往家里走。如此这样,运动就不在是一件我刻意去逼着自己去做的事了,这个过程虽然也要自制力去坚持,但没之前那么多抵触了。这几个月以来,我陆陆续续听完了易中天讲春秋战国35集、苏东坡传25集、海瑞16集、于丹讲孟子,最近听的是曾国藩家书。我一直很喜欢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但是专门花时间去看的话,又看不进去,但是搭配着跑步时间,这两项本来我都需要但不愿去做的事,能同时达成,并且我能保持很愉悦的完成。 除了阅读,好像一个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无聊。但如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能独自化解这种无聊。 上次跟朋友去健身房的时候,蹭了朋友的教练,教练给我做了一个详细的指导。我的身体状况是很好的,利用有氧运动保持就好了,可以有很多姿势自己练习,锻炼身形。我也一直在尝试,做仰卧起坐搭配哑铃+臂力器,可无法坚持。下了很多手机app指导,都挺垃圾的,浪费钱。直到上个月下载了Six Pack。它像懒人听书解决了我跑步无聊的问题一样,Six Pack解决了我无法坚持锻炼腹部问题。现在每天早晨7点起床后都会完成Six pack的运动量,晚上重复一次Six Pack的锻炼当热身,完了再去跑步。我用Running统计跑步消耗的热量,我每天的运动量是足够的。 充足的运动量,让我的睡眠质量非常好,几乎不存在失眠的情况了。过了10点不碰手机只看会儿书,到11点就能睡着了,早晨7点自然醒,都是我醒了刚好闹钟响。我现在下了几首舒心的闹铃,设置不同的起床闹钟铃声,每天的闹钟铃声不一样,免得烦腻。上班时间也更有精神了,我现在不喝速溶咖啡了,买了几包枣,捏了泡水喝,养肺。微博上甚流行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水平很浅的一本书,故事糟糕、把佛教的一些教义搭配着禅修,”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种情绪性的归属来吸引人。但这本书有一章,好像是第15章,前几天还重读了这章,讲到了饮食。觉得还能参考下,我现在慢慢矫正自己的饮食。我是一个吃货,用方言讲就是好吃佬,工作之后自己可支配的钱变多了,就开始大吃特吃。毫不夸张的说,光谷这一片区,好一点的酒店因为工作的关系蹭吃过大部分了,特色餐馆几乎都自己去吃过了。步行街那里有特色的餐厅,我都有会员卡了。吃无节制、暴饮暴食、不规律,有时候朋友聚在一起轮流清流请客,中午一顿、晚上一顿、去酒吧还要吃汉堡、完了还可能去宵夜,极其不规律。我用随手记记了几个月帐,仔细分析了下我每个月的消费情况,发现居然吃占了特大部分。我常计划要减少的购书,反而只占了极少一部分,够一顿饭钱吧。以前觉得吃货很萌,觉得想吃啥就吃是自由、是洒脱,晚上抱着三罐薯片看电影是放松,也正在极力调整。老吕前天给我带了一罐薯片,昨天晚上几度纠结,到底吃还是不吃呢,心里一边想着不就一盒薯片吗,吃了又不会死,又一边马上警告自己,有一就有二绝对不能吃。薯片就放在眼前,本来不饿的,看着却又饿了,几回合挣扎下来,没吃。 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愚昧,要从盲从中挣扎出来,独立清醒的活着,不是光想,要做到。 年轻的时候,不要想着存钱,要投资自己,通过投资自己、提升自己,以后赚更多的钱,比当下存钱要好得多,会花钱,才会赚钱。 人生苦短,要对自己好一点,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爱就去爱,要洒脱的活着。 以前总拿这些看似有理实则愚昧至极的歪理还自我安慰,逃避现实。狭隘无知的理解自由、洒脱,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跟精力,这笔学费教的很昂贵。时间是可以更高效利用的,最近我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把《苏菲的世界》读了一大半,在公交车上读了两本《易中天中华史3、4》,这些时间以前我都用来刷微博、刷空间了。 工作也到了自己可以尝试着做点事的阶段了,所以把身体通过饮食、运动调整好,保持充足的精力,以最高效的状态面对工作。利用休息时间读书,学英语。我现在平均一年能读60-100本书,以我再活四十年来算,我也能还读2400本书。三十年后,当代的牛人都相继入土,如果能一直保持学习,我就能成为那个时间段的牛人了。我爱慕虚荣又如何,我贪图虚名又怎样,我曾在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之前挣扎了很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也解决不了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慢慢学习日本文化之后,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行动才是一切,中国人都是虚荣的,想要却不敢讲,儒家对我们腐朽侵入骨髓,只有执行力能帮助我们,停留在想的阶段永远没用,唯有行动。知道这点也没一点用,必须拿出行动出来,必须按要求完成行动,并且不能敷衍。 常有朋友很夸张的问我:“你本来就瘦,干嘛还坚持锻炼减肥啊,你应该要更壮一点。”我说,就是瘦的时候才应该坚持锻炼,keep fit。为什么会认为运动就是为了减肥呢。运动可以让人更有精神、可以放松、可以让人工作更有激情。等到胖了再运动,那真成减肥了。 我现在的生活很规律,内心踏实安稳,适合自己。 人都惯有一个狭隘的思维,总以为别人的世界是完美的。实则并不是,生活是需要选择的,没有对的生活方式跟错的生活方式,只取决于你喜欢生活样的方式。譬如我,我喜欢的生活需要我付出很多很多才能尝试着去追求,那么必然的我就要失去很多东西。常有人讲选择先成家还是先立业,我越来越觉得这些选择都是狭隘的。家庭跟事业一点都不冲突,并且是能相互支持的,你有好的事业,能给子女提供好的教育,能给家人提供好的物质生活,你家庭生活幸福,能让你工作更顺心,更有精力去迎接事业上的挑战。 每个人都有欲望,有的人想要房车,有的人喜欢美女,有的人想要名声。 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客观的,没有褒贬区分,但是太多的人只是想,成天的想,成天的讨论,唯有行动上停滞不前,当然空想可笑。如果真正从行动上去付出了,真的不会再想这些了,因为这些都是可得可必完成的,是水到渠成的事儿。说出来像是狂妄,所以我从来不对人说,可我心里就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买个房子买个车,这不是必然的吗,你有必要成天想吗。我们的生活很美好,也很短暂,现在的时间里,我明明可以想一想苏格拉底疯得时候成天问谁是最聪明的人,可问到底他也只能问出希腊,他能跟李聃比较吗?到底是狭隘的把自己局限了。还有那么多书没读过,还有那么美的风景没看过,还有那么多的国家没去经历过,想想这些吧。至于物质需求,留给工作的时候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吧。 Everyone deserves not just to survive, but to live.

 短评

现在觉得这是恐怖片啊……

3分钟前
  • S/Z
  • 推荐

里面大部分的人生是:7岁萌14岁丑21欠揍28岁有家庭35岁离婚42岁再婚49岁宽容乐呵56岁坦然。平和谦虚知足感恩的人都夫妻和谐永葆chemistry。虎父无犬子,寒门难再出贵子。

5分钟前
  • LU
  • 力荐

这节目其实很残酷,但意义非凡。普通人的一生才是大多数人的,几个人的一生我用4天甚至几张照片就看过去了。到了晚年,各种回味,尝尽甘苦,冷暖自知。不公平是天然的,寒门确实难再出贵子。对我而言,我想学会珍惜,珍惜亲情和时间,然后,及时努力,莫负年华。人生苦短,这系列将值得我一生回味。9.5

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宜早恋晚婚,忌交浅言深”

9分钟前
  • 小愉深情款款地
  • 力荐

"The series began like Zola, but, half a century in, it touches Proust."

12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这一集最大的惊喜就是,一个在28岁选择退出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Peter在56岁又重回了纪录片,56岁的他和28岁时一样帅气、迷人、身材匀称,还是乐队主唱! 一个很不赖的乡村乐队,所有的歌都是Peter写的。看完片子我就去买了他乐队The Good Intentions的CD。

17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不论何种无奈、抱负、运气,最终都归于平静。35岁那一集尤其震撼,prime age,事业家庭或一贫如洗,但都脱去了稚气。有些人一生对自己的初心无悔,有人妥协;愿我至少不变成少年的我所痛恨的人。我想像Tony一样,说开始就开始,try everything。

20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if you want to get succeed, sometimes you have to push yourself.”我相信上层阶级真正优于其他的,是他们一些品质:远见、勤奋、乐观。有些事家族影响的,有些是教育带来的。

24分钟前
  • 傅里叶级数思考
  • 力荐

终于看完了全部8部。最大的惊喜莫过于28岁之后退出节目的Peter带着他的乐队新专辑回归!苏西和尼古拉斯成为好朋友!遗憾的是查尔斯21岁退出后至今不参加。只看这一集也能粗略了解他们的人生,但不看之前的7集绝对无法体会那种世事变迁的感情。真心强烈推荐!希望导演健康长寿,期待2019年的63UP!

2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人生就是这样,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大方向......

30分钟前
  • 大鱼熊掌猫
  • 力荐

乐观与自律,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所在阶级带来的不利,提高生活品质,俗气点说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谢谢导演,老爷子一定要长寿,多拍几个UP。

31分钟前
  • 雨夜
  • 力荐

成就是一回事 幸福是另一回事 阶层的滞化并不妨碍你幸福

35分钟前
  • 糖烘烘
  • 力荐

现在地球上有七十多亿个人生,记得过好自己的。还有,“别人唯一无法夺走的就是知识”,这句话在片子里重复了两次

39分钟前
  • 吴异.nova
  • 力荐

人生七年:1.原生家庭是影响人生命运的绝对因素 2.教育是改变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 3.高知都结婚较晚,孩子较少,婚姻更稳定,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 4.At last but not least,一个女孩,一定不要把婚姻当作人生理想。ps:能跟踪拍摄几十年的媒体👍

43分钟前
  • 越鸟巢南枝
  • 推荐

AV9 最近播的3集 应该是这个56 up,我虽然没看过前面的系列,但这一季(不知是不是最终季)已足够吸引人。你可以说想出拍这样的片子的主意并不稀奇,但一直拍到现在并不容易,而随着每7年1季的进展,它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这个 "剧" 拍的是生命,也是用生命在拍片。

47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年轻时我们奔跑着去追寻什么,年老时便坐着希望生活给你什么。短促的一生,每个时段的人生状态大抵相似。留下些什么,看着由自己而生的事物,欺骗地告诉自己,不枉此生吧。生活像是打开一本烂书,但我读了一些选择忠诚地读完。

49分钟前
  • bird
  • 力荐

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如果在中国做,可能就不那么客观了吧,真人秀里的人可能会因为有曝光率从而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也有很多商业方面的机会吧

50分钟前
  • HL
  • 力荐

豆瓣有人写说 爸爸去哪儿导演组其实可以借鉴下这个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每隔七年回访下每对父子 应该会别有一番滋味(点赞

53分钟前
  • 陈圆圆
  • 推荐

不知道倒着看会有怎样的体验

56分钟前
  • Vikiconovsky
  • 力荐

读书,学习。思考,规划,去做。运动,克制。不枉此生。

58分钟前
  • 麦冬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