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

剧情片大陆2009

主演:王学兵  孙海英  周显欣  赵有亮  周大勇  雷佳音  李京泽  吕岩  王刚  王山雨  谢闻轩  荣金源  王帅  罗达  刘昱煜  

导演:江海洋

 剧照

高考1977 剧照 NO.1高考1977 剧照 NO.2高考1977 剧照 NO.3高考1977 剧照 NO.4高考1977 剧照 NO.5高考1977 剧照 NO.6高考1977 剧照 NO.13高考1977 剧照 NO.14高考1977 剧照 NO.15高考1977 剧照 NO.16高考1977 剧照 NO.17高考1977 剧照 NO.18高考1977 剧照 NO.19高考197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3

详细剧情

  1977年,搅扰中国人民整整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业已结束。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  东北某农场内,生活着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他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在何方。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这里,让 年轻人们的心再次躁动起来。适逢农场负责人老迟(孙海英 饰)正在酝酿修路计划,只要在建设中取得良好表现就有机会受推荐去念大学。知青们为此蠢蠢欲动,而另有打算的老迟却把机会给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陈琼(周显欣 饰)。原来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王学兵 饰)是一对情侣,他打算借此将二人拆散,让潘扎根于此。然而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是会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还是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

 长篇影评

 1 ) 高考1977:奉旨填词

题目叫“奉旨填词”,其实我有点想把它改成“奉旨调情”,但是之所以不改,一,身为一个不怎么勤快的写字者,我比较规律地能够接到约稿函,能深深体会“奉旨调情”的不容易,一言以蔽之:没感觉也要挤感觉,痛苦。二,我并不清楚影片的创作背景,不好贸然评判导演是“奉旨”行事,做人,要客观。三,我很尊重那些前辈为了获取知识,改变命运而进行的奋斗,他们中间的确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精英人才。

高考1977是个值得书写的故事,这个事件的伟大之处,远远超出高考的本身。高考由推荐而变成人人可以报考,那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而描写文革和知青,从诸多的负面故事中,寻求积极和向上的一个角度来讲故事,高考,对知识的追求,无疑是很讨巧和很安全的一条路。

但是,影片拍得实在比较一般。

一、 情节连贯性不够。从开头知青告别城市的轰轰烈烈,一下子就到知青拼死拼活要参加高考。他们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交代不够。也怪不得有年轻观众疑惑:他们看起来生活得挺开心的,为什么要回城呢?男女主角的爱情没有交代,床戏来得也莫名其妙,突然就开始脱衣服了,没头没脑的。还前面后面拍了许多慢动作,跟MV似的,让我们把女主角白腻的背和浑圆的乳房轮廓好好欣赏了一下。

二、 老的套路在反复使用。比如,从影片刚开始我就觉得,肯定要有个把知青死在北大荒,不然不足以对得起那些残酷的青春,问题是——他们怎么死呢?是在伐木时候被压死,还是在冰雪中冻死,或者被军代表强奸致死,或者是抗完大包吐血累死?当小根宝终于被象征强权的大喇叭砸死的时候,我看看进度条出了一口气,估计就死这么一个了。

三、 真实性不够。那个大包,哪里是几百斤重,分明是塞满棉花团,软绵绵虚飘飘,演员扛着连个青筋也不露出来,汗也不出一滴,虚伪。女主角像是在苦寒之地的北大荒熬了八年的知青吗?细皮嫩肉,肌肤胜雪。野火烧荒的动画制作得太粗糙了,不过考虑到国产片筹钱很难,原谅一下。

四、 亮点突兀而散乱。几个高潮点是关于知识,关于命运,关于亲情的宣言。但是,做公益广告还好,激动人心,放在电影里就太突兀了。

五、 过于理想化。事实上,文革后期,知青问题和知青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激烈的地步,枪毙强奸女知青的军团干部的故事,在30年后读来还触目惊心,当然,当然,这些故事不和谐,吃力不讨好,不反映在电影里也可以的。但是,通观影片,除了开头有个面如银盘的驻中学女干部有奸诈之嫌,其他的,全是好人。知青可以无条件支援弱者上大学,录取人员为造假行为开脱,顽固的农场领导最终被进步青年感化,最终驾着拖拉机从天而降,一把把青年们拖上了奔向考场的康庄大道……

看完片子还是比较感慨的,毕竟它能够引发人的对比之情。但是,在最初的物我对比之后,看看那些青年们对于美好未来的畅想,再看看现在围绕着教育制度产生的一大陀问题,不由得让人深深为之无语。
    

 2 ) 因为现在是——1977

那是他们的时代,大大的黑框眼镜,人潮中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所谓历史的产物,总是不自觉的感到悲哀和遗憾。他们对于领导人的崇敬,他们对待生活的热情,他们人与人之间的支持与鼓励,随着时间的流,消逝了……
那代人的爱情,也有自由的,看对眼的,却因为组织审察,退却了……特羡慕他们的爱情,没有一丝杂念。那代人的憧憬,不惜一切的想学习,出卖体力,甚至付出生命,所有人加油的场面,宏大,坚强,压抑太久的彻底释放,极度的歇斯底里,汗水也跟着吼叫着,眼泪释放了绝望……那代人的矛盾,留下还是回去,人人都想出头,人人都想上大学,10年的革命,毁了他们。没有什么绝对的,章程也是可以更改的,希望是别人给的,自己却……无法设身处地,不能替自己做主的人生,在我们看来都是那么的无助,可他们坚强的接受着,善良的付出着,没有自己……
火车的引擎声,是他们的心跳,随着那蒸汽,飘回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心,唯一可以寄托期待的避难所,却无法招架的,痛苦万分。
用尽全力的人们,被远走的火车衬托得,无奈至极;他们没有力气叛逆了;
1977至今,才过了多久?翻天覆地的变了;
每一次触碰这段历史,就会觉得自己有多么的幸福,更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希望充斥着我的生活;
他们,继承了红岩的顽强精神,发展了追求信念,真可谓承上启下,而我们,好像歪曲了许多。
在上海学习时,有去过农场锻炼,也有火烧干草的经验,熊熊大火,镶嵌着,振奋人心的消息,掩盖不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爱情和理想,那时那刻,无法兼得;承受不住无私付出,又做不到自私离开,纠结着烟圈,弥漫了整片空气,遮蔽了,蕴含在拥抱中的情感:“我爱你,我要你看着我,我要你一辈子,记住我,记住我!”
用尊严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因为现在是1977年”!
曾经受过伤,所以才那么不可饶恕,无法原谅,;又有谁晓得,驱逐的同时,无数心痛;
11年的耽误,无法挽回,岂能是轻易的救赎?!
一声“老师好”,在那个时候,是显得,多么的动人……
“爸爸,我好想你”“爸爸,下班回来,我给你做饭”……
爸爸……
我不知道,我能够做到什么,我不知道,我会不会,等你,陪你,让你随时回来能够找得到我,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只想成就你,成就你的梦想;
洒满一地的表……和那个章,梦想启程……
一个人的气度,到底有多深!一切都源于,那么那么深刻的亲情!!

无限崇敬!

 3 ) 1977年,我的爸爸

夜深,困,寥寥数语罢

1977年,黑龙江双鸭山,煤矿场
之前,这是爸爸从农场调到了这个煤场
那一年,高考恢复了
当时,老三届知青的梦想与前途似乎早已泯灭
小学、初中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
却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更进一步
更因为成分问题没有任何的希望
只有这次高考,才能重新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路上来
过程同样的一波三折
按照当时的政策,已经27岁的爸爸因为年龄原因必须赶上这一年的高考,否则就可能永远地错过机会了(虽然后来修正了,直到1979年仍可考,但是当年并不知)
但是终于,通过煤矿相关领导的大力协助,终于在报名截止前搞定了介绍信
而爸爸也如愿进入了大学
那是一次生命的转折

这当中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爸爸和妈妈说那段在北大荒的往事

1981年,爸爸毕业,1982,我出生
然后爸爸从初中老师到中专老师到大学讲师到大学副教授到大学教授
期间翻译了译林出版社版的《魔戒》等书
这一切的开始,是1977年的那次高考——
那一次,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4 ) 《高考1977》内部试映观感

2月12日有幸受邀到上影集团参加了三月即将上映的“民生大片”《高考1977》的内部试映。试映结束后,发行方举行了研讨会,由于此次研讨会云集了上海文艺界的各位名人以及教授,整个会场弥漫着浓烈的学术气息,见势我便和图宾根木匠等人率先开溜。

《高考1977》以“黑龙江某农场内一群留守了8年的知青”为主要叙述对象,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这场群戏人物的纷繁复杂,相对于其他小格局影片来说,《高考1977》显然是想把这么一个具有划时代标志色彩的题材拍成一部史诗性质的宏大篇章,在众多人物的关系中又着重刻画了孙海英饰演的农场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厂长老迟,王学兵饰演的男知青小潘和周显欣饰演的女知青陈琼,影片将这一群人置于了文革刚结束,邓小平刚出山那个新旧时代的过渡期,以此来展现这个过渡期里一群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憧憬与彷徨。

对于没有经历过那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灾难以及灾难过后人们那种对于梦想的渴望以及对于现实的挣扎的我们来说,高考无非就基本等同于了看书做习题和考试,站在今天这个视角去看待那时的知青对于高考的“挣扎与憧憬”时,80后似乎很难找到共鸣点,这恐怕也是电影上映时最大的担心所在。作为目前自愿掏钱买票进影院的主力军,80后影迷花几十块钱去消费的不是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反思,相反在经过了一天或者一周的紧张工作之后,他们更愿意看到的就是那种最好简单到不用脑子思考就能理解的片子。所以对于没有那段亲身体验的80后甚至90后影迷来说,想要让他们掏钱去看这么一部很多人不太感冒的“父辈记忆缅怀”是有不小的难度。

但也不是说影片完全没有票房成功的可能性。前几年的《东京审判》在宣传上不就给全中国人来了一次“道德绑架”吗?该片在宣传海报上宣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此语一出不得了,如果不去看的话岂不是要背上不爱国的罪名。因此我觉得,《高考1977》也可采取这种“绑架”的办法,“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或者“每个80后都应该陪自己的父母去看的电影”。

再来说说影片本身。开头我也说过,对于这样一个借着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而顺势走大场面大投资的影片,导演有意将它拍摄成具有史诗性质的大片,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大摇臂镜头已经茫茫雪景的大场面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对于这样一部大格局的影片来说,影片内部实际所展现的格局却很小,因为人物虽然多,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多人物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渲染,比如带头绝食那个人、火车站长的女婿、那个因为救人而被喇叭砸死的上海知青等等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人物性格并不是十分饱满,甚至绝食那场戏中无缘无故跳出来支持带头人的那些人我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影片的主线还是在于小潘和陈琼的爱情以及老迟对于高考的态度转变上的,但孙海英所扮演的老迟实在太过于强势,让我觉得王学兵扮演的那个知青似乎变成了个附庸。

影片中间有一段裸戏,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回来的路上和木匠等人讨论,这段裸戏实在是出来得太突兀,因为本以为这么一部主旋律的片子,再怎么也不会突然蹦出这么一段吧,况且我们都认为这段裸戏实在是可有可无,至于为什么会有,我只能猜测是否导演想让该片不至于太那么主旋律而为之。不过这段估计上映的时候会被剪掉,这里不做重点讨论。这里的爱情戏作为当时人们对待即将改变他们命运的高考其实是增添了一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知青之间相互陷入爱河是很正常的,但《高考1977》里在表现这段爱情挣扎的高潮时明显有一个硬伤,也就是那段裸戏,据我所知,人们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还是相当保守的,学生之间上课要画三八线,男女生之间很少讲话,即便恋人之间在公开场合也不会作亲热状,就连牵手也被看成是有伤风化,但《高考1977》中小潘和陈琼那次激情缠绵甚至连门都没锁,以至于被闯进来的老迟碰了个正着。

也许对于经历过那次高考的人来说,他们能从影片中或多或少看到当年的自己的影子,在网上看到一个人回忆当年经历过那次高考的学生描述:“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都吸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牵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所以对于《高考1977》里所呈现的各种状况,我是能理解那群经历过风雨飘摇的时代的年轻人的心情的。

总体来说,影片选取了一代人对于高考的梦想与挣扎作为切入点,来展现这次改变了他们命运的改革。但在观影之前,我觉得这么一部冠以《高考1977》名字的影片应该着重于表现一群人在经历了十年的苦苦等待之后终于圆梦大学之后对于新环境的无所适从,但影片结束于农场老迟在广播中宣读各位考上大学的知青名单这样一个十分和谐的结尾,从而将诸多尚存的无奈转变成了一曲和谐之歌,或许美好的东西更值得那些遗憾尚存和梦想成真的人们共同去缅怀吧。

 5 ) 八零后眼中的1977

许多人都说,这是一部八零后看了会笑,六零后看了会哭的电影。
作为一名八零后的女生,在经历过应试教育的高考制度之后,在刚刚步入大学不满一年的日子里,在经历过痛苦、挣扎、迷茫之后,看完这部电影,有了深深的思考。
这部电影给人的启示实在是太多太多。
我总是忍不住想要反问自己,如果我在高考前看过这部电影,那么,我是否会比原来更认真学习努力念书呢?
我们总是为我们的懒惰找借口,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太过舒适,我们一路顺风顺水平淡安稳地过,可以说是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的波澜不惊。
所以,我们不理解,为什么影片中的他们为了高考要绝食;我们不理解,为什么影片中的他们为了高考可以去当小偷;我们不理解,为什么影片中的他们为了高考甚至可以付出他们的生命?
我们不理解,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
我们不理解,因为我们没有被历史的错误耽误了十年的青春十年的光阴。
我们不理解,因为我们不知道,人的无知是多么的可怕。
我们不理解,因为我们不知道,如果没有知识,我们该怎么办。
恢复高考的意义远远大于高考本身。
这句话是条线索穿插在影片的各处。
可是真的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从影片最初潘志友踩着踏板放映着古板的新闻开始,我便嗅出了1977年被文革压迫着的知青对知识的热衷与渴望。
在被下放到农场的日子里,知青们忍受着生存条件的艰苦贫寒,忍受着周围环境的恶劣,在历史的错误里苦苦挣扎,他们从不敢奢望会有奇迹发生,他们只能疲惫地活着,等待着。
恢复高考这一制度,使推荐上大学从制度上就此成为了历史。
这意味着,不论阶级不论成分,人人平等的一个机遇砸在了知青面前。
可是,老迟的公章,成为了众人想上大学的一个障碍。
为了能上大学,为了能念书,为了能获取知识。
瘦弱的小根宝扛起了比他自己还重的大包;正直的强子半夜潜入图书馆偷书复习;陈琼父亲不顾一切禁锢,为的只是给女儿送学习资料……
这部电影里面有太多太多的片段让人觉得感动,许多人不解为什么这些骄傲、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八零后,从影片一开始便哭到结束?他们这些感慨从何而来?
他们不明白,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如何能感同身受地大彻大悟,如何能理解当年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期待,如何能明白这个1977年的高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名八零后的学生,我只想说,这电影本身,太过真实,我们哭的不是自己,不是过去。
我们哭的只是历史错误下被耽搁的那些对知识渴望得可以托付生命的知青。
我们哭的只是庆幸1977年恢复高考的政策能帮助到这些知青们能重获新生。
从小我就是听着父亲用淡淡的语气,云淡风轻地讲述着他们那个年代发生过的酸甜苦辣,听着父亲说着我的爷爷奶奶是怎么咬牙熬过文革那段炼狱般的日子。
电影里面的陈琼,简直是我父亲的翻版。
我的父亲,就是参加1977年第一届高考的人,那年父亲16岁。而我的爷爷当年因为是大学校长的缘故,文革时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被迫害得差点丧命。
当时奶奶也被下放到牛棚,父亲一个人被扔在了离家三座山远的地方上学,当年邓小平被毛主席撤销一切职务,因为姓邓的缘故,再加上历史反革命的家庭成分,父亲从小便被人耻笑,有时候甚至大打出手。
我不敢想象儒雅沉静的父亲当年是怎么忍下那些辱骂,如何咽下那些拳头,如何面对那些嘲笑,如何无视那些讥讽。
但是我的父亲从来没有怨恨过我的爷爷,即使是把年幼的他一个人扔在了偏远的地方念书,即使是亲眼看着爷爷被人拖着戴着滑稽的纸帽子游街示众。
即使我没有身处文革时期,光是听着父亲讲那些过去的遭遇我的心已经战栗不已。
那些残忍的、无望的、茫然的、悲伤的过去。
那些飘渺的、憧憬的、期待的、希望的未来。
我不知道陈琼为什么要怨恨她的父亲。
她把历史的错误自己的悲剧通通推到了父亲身上,因为父亲是历史反革命,所以她被人看不起;因为父亲是历史反革命,所以自己没有上大学的资格;因为父亲是历史反革命,所以母亲才会去世。
通通是因为父亲。
可是,她却没有想过,把罪名全部包揽在身上的父亲,才是这个时代最沉重的悲剧。
一边他承受着妻离子散的痛,一边接受着女儿的怨恨,还要扛起错误的历史对他的批判。
这个在岁月磨损中苍老的男人,即使被女儿用言语伤害着,即使被女儿深深地仇恨着,即使知道自己是清白的完全没有错的,可是他依然默默地承担起一个数学教师的责任,一个父亲的责任。
当他哽咽着说:“上课。”的时候,我突然间哭得不能自已。
如今的我们早把这“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这些上课问候语当成了陈旧机械的模式,应付也好,习惯也好,也从来没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
可是当陈老师抹着泪笑着说:“好久没听到这句话了。”我们可想而之,文革使多少老师学生颠沛流离,文革使多少人失去了获得知识的机会,文革使多少老师丢掉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承担起骂名。
在陈老师身上,不仅看到了教师的责任喋喋生辉,还看到了闪着慈爱的光的永恒的话题——父爱。
我不知道脸上刻满沧桑的男人心里究竟有多强大才能支撑着他在这个错乱的时代活下去。或许,女儿是他的支柱,抑或许,是那坚持真理坚持正义,一直坚信自己是清白的心。
看着他在油灯下一笔一划地写着“琼儿”,最后又狠狠地划掉,最后写上“陈琼同学”,脸上尽是纵横的泪水。
他为了女儿,找来树干,日日耐心打磨,精心地凿刻,终于歪歪扭扭弄出了一枚印。任谁都能看出那印章的拙劣,老迟也不例外。可是就连这么一个铁石心肠的农场主也被陈老师这种伟大无私的父爱所感动了。
他难道不知道私印公章是犯法的么?他难道不知道那一张假证明很有可能使他再也不得翻身么?他懂,他比谁都懂。
可是,为了女儿,他不惜铤而走险。
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清白的。
因为,他希望,女儿能不再恨他,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的未来。
而影片中出现的第二个有争议的印章,则是别在老迟腰上的那个宝贝。
那个决定知青命运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
影片用那枚公章耻笑当时社会的腐朽,制度的呆板与对人的藐视。以一枚小小的公章决定知青的命运来反讽文革时期的黑暗与无望。
在那个年代,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一个人的命运与人生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强子他们要绝食,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潘志友的迟疑与茫然。
而影片的转折点就在老迟在目睹农场知青对知识的渴望,潘志友对他苦口婆心的规劝,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之后,转身离开时候轻轻放在柜子上面那枚印章,那枚代表一切的印章。
这意味着老迟开始改变。
或许他是被陈琼父亲对女儿伟大无私的父爱所感动;或许他是被强子他们对知识的强烈愿想所打动;又或者是潘志友的一番话让他有了新的思考。
他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看着知青们跌跌撞撞边哭边爬地冲向火车站,看着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我们哭了。
哭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冲破文革这个错误时代的一股新的希望,是打心底油然而生的一股新的生机,是一种感化人的爱的力量。
影片的最后,农场里的每个人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好的大学,我不禁思考,历史上的这次浩劫,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或许这次浩劫带给我们无尽的伤痛,使无数人家破人亡颠沛流离。
可是,正因为这次浩劫,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知识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才能真正地去重视它,才能明白自己肩负着的沉重的责任感。
而这对于我们八零后的人来说,是一次严厉的拷问,是一个未解的难题。

 6 ) 糟蹋1977

   高考1977是个好题材,但《高考1977》是部烂电影。
   本来,作为一个也算从高考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幸运者,我是以淋浴更衣般的虔诚准备来享受《高考1977》这部电影的,当电影开始的黑白镜头下出现万人串联、火车下乡和充满革命气息的报纸时,即使没有经历过如我,也为之动容。可是,五分钟之内我还在期待,十分钟后,就开始失望,一小时四十五分(该片长度)过去,我气愤不已。第二天,逢人就说,千万别看《高考1977》,太他妈浪费了,简直是糟蹋文化遗产。
   有人给这部电影扣了个帽子——贩卖集体记忆。贩卖倒谈不上,糟蹋却是实实在在的。

   糟蹋之一,龙头蛇尾。
1976是龙年,1977是蛇年,这部以1977为跨度的电影也一样,沾了点龙气,但主要是蛇尾。影片的第一个场景是全片最神来之笔之处:露天电影场正在放电影,突然,新闻片中邓小平出现了,又突然,没电了。于是,在农场场长老迟(孙海英)的带领下,知青们轮流靠人力发电支撑放映,于是,邓小平又开始讲话了,银幕上鼓着掌健步而出邓小平和踩发电机的老迟交替出现,全体知青则齐声大喊——老迟,加油!加油,加油!
   正是这个浑然天成的开头,让人对后面充满期待。可惜,导演的才华五分钟就用光了,整部影片高开低走,后面充斥着《新闻联播》被采访者式的对白(如“我没有后台,我的后台是党中央”),莫名其妙的裸戏,励志片一样的一厢情愿(如小根宝扛包,逻辑混乱,对白虚假,且,扛过重物的人都看得出,那兄弟不知道那个学校毕业的,演得太假了,回去蹲班吧),还有样版戏一样的主题蒙太奇(如收音机宣布高考政策配以烧荒的熊熊大火)以及最后花了15分钟构筑的一个刚开始就让人猜出要出什么事的琼瑶式的最后一班车情节。
好漂亮的一个貂头,好无聊的一个狗尾,可惜了好题材,可惜了好开头。

  糟蹋之二,人物有任务。
  1977年前后的这场变化中,人物的的命运是最丰富多彩的,现在随便一个口述历史都能让人唏嘘不已,但电影里的人物却很难让人共鸣。感觉电影不是从人物身上发掘故事,而是按照概念安排人物,如高大全一样的男主人公潘志友(王学兵)及性格单调的女主人公陈琼(周显欣),由顽固到最后突然开着拖拉机急转弯的老迟,还有似乎是专门为了大谈知识重要性而设置的陈爸爸。总之,这些人物给人的一个感觉就是,假,当然,这种假跟片中大量话剧一样的对白也有关系,太不自然了。一个巨大而感人的真实历史背景下居然塑造了这样一群不真实的人,不能不说是遗憾。

  糟蹋之三,画蛇添足的裸戏。
     这部戏中的裸戏是最莫名其妙的,大概进行到一半,王学兵和周显欣在说着并不煽情的台词,突然镜头一切,周妹妹就脱上了,由前到后脱了一圈,再配以慢镜头加叠影加交响乐加和声,导演肯定是想说我一点都不庸俗,我只是想感动你们。突然孙海英撞进门来,你以为导演精心策划这场戏吧,却原来连门都不关。
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大老爷们,本人对女演员们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向来是持欢迎态度的。可是象1977的这种脱法,那就太低估俺们的品味了,叫人既不冲动也不感动。难道, 好好的一部戏就非得脱一下不行吗 。情色戏拍好了是很深刻的,有些裸戏也是不可少的,可是这并不是说只有脱才能显得你有水准。何况这两年,行情都让汤唯阿娇和张柏芝给做绝了,脱这条艺术之路基本堵死。想靠脱上位,难度超过1977年上大学。
   所以这回我支持广电总局,把这段剪了吧。

  糟蹋之四,主观说教色彩太浓
  查了一下资料,导演兼编剧江海洋是1978靠大学改变命运的人。我们可以理解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情结,也可以理解他那种成功之后回忆往事时的惬意和感恩之心。但是你既然把片名取得这么客观这么有历史感,主观的东西还是少点好。感觉他是强烈地想大家跟他一起感恩且分享他的感动,所以主观的东西比较多。包括对白的过于报告化和拔高,随意调动自然来升华主题等。即使在影片开始设计得很好的那场戏中,当小平同志出现在银幕上时,特写镜头从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脸上一一掠过,这几位的神情,绝对不可能是那时候的人看到邓小平,而是再往前十年的人看到毛泽东。大哥,俺也是小平同志92南巡的受益者,但是咱们都是读书人,含蓄点行不行捏。


  糟蹋之五,集体脱逃。
  我说的是逃避责任,这是中国人民的特长,一个国家那么长时间地犯着那么低级恶劣的错误,结果找几个人一骂,其他人就都高尚了。知识青年固然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你讲述你的苦难我同情,展示你的挣扎我佩服,但是你硬要证明你当时有多么明智多么纯洁那就有点当我傻了。这么大件事,谁也别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大部分人都是共犯。我可以理解你的年幼无知,可以原谅你的懦弱无助,但你别装作什么都没干过,更别告诉我你一直在黑暗中执着逆行而追求光明。富贵不能淫的人有,威武不能屈的人也有,贫贱不能移的人还是有,但这样的人很少,他不一定是你,更不会都跑到这部电影里来聚会。我感觉是这部电影里太多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的明白人,不是我咒你衰,那么坏的年代竟有这么好的运气,小概率。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高考1977是个好题材,但《高考1977》是部烂电影,好在导演是1978年才上大学的,前一年比较青涩没经验,可以理解,复读一年,再来吧。

 短评

x

7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还行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硬是把它拍成了鸡肋。

8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lj

11分钟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还行

重大的变革过度时期总会有牺牲。。。该怎么感谢邓小平爷爷。。。

12分钟前
  • KO DAN
  • 推荐

一群人也是一代人,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回忆,于这些年轻人而言,1977或许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也是春回解冻前的先兆。最难忘的场景,是清晨拖拉机在半路上坏了,准备赶考的知青们在雪地里一路夺命狂奔,跌跌撞撞又狼狈不堪,其实他们追赶的是时间,被耽误的十一年青春,亦是在追赶希望,改变一生的宝贵希望……就诚意而言是感人的,也相对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特质,幸而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避免了扁平化的俗套,假如少一些煽情的戏剧性冲突,多一些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深入挖掘,成效可能就更好吧。

14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一块钱的小面包

19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导演手法实在很拙劣,3月12日【讲堂】

24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哭了

26分钟前
  • TinvanG
  • 力荐

唯一的看点是各种腐

30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还行

又到一年高考时……突然想起我大概是不会再参加什么考试了……

33分钟前
  • 菠萝
  • 还行

那一场大火真轰烈。

38分钟前
  • 我就是Outman
  • 推荐

很真实

43分钟前
  • 双木临峰
  • 力荐

孙海英怎么就让我那么别扭!!!

47分钟前
  • jiji
  • 推荐

高二考试过后在学校的小剧场看的……和小燕燕、鲍鲍、豆子、小珏一起~

48分钟前
  • 啼幽
  • 推荐

毕竟隔代了,没有那种感动的感觉。但总体不失为一部好片子。

52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叫知识分子的不一定有知识。知识分子应该离开这儿,难道我们转业干部复员军人就有义务呆在这儿吗?恢复之前,我们歌功颂德之前,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失去高考?

55分钟前
  • 飞天PP猪
  • 还行

看的有些触动,接触过不少知青子女,电影拍的太美好,一个农场里哪有那么多考上的,多数知青还是留在了当地,在当地成家立业,若干年后挤破头把子女送回大城市。虽然拍的过于煽情和美好,演员的表演也令人着急,但这个题材还是要鼓励一下

59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很感人的。

1小时前
  • 一天清晨
  • 力荐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给拍成这样了,假的让我想掩面而逃……一群演员里面除了老迟都应该去学学怎么表演,或者说学学怎么不表演

1小时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较差

那个年代。。。

1小时前
  • 大浦洞二号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