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撤离

剧情片印度2016

主演:阿克谢·库玛尔,尼姆拉特·考尔,库玛·米什拉,普拉卡什·贝尔拉迪,帕鲁布·科里

导演:拉加·门农

 剧照

空中撤离 剧照 NO.1空中撤离 剧照 NO.2空中撤离 剧照 NO.3空中撤离 剧照 NO.4空中撤离 剧照 NO.5空中撤离 剧照 NO.6空中撤离 剧照 NO.13空中撤离 剧照 NO.14空中撤离 剧照 NO.15空中撤离 剧照 NO.16空中撤离 剧照 NO.17空中撤离 剧照 NO.18空中撤离 剧照 NO.19空中撤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7

详细剧情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1990年8月,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侵略战争,萨达姆-侯赛因下令其军队悍然入侵科威特,意图将科威特变为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17万印度侨民滞留科威特,一位旅居科威特多年的印度侨民兰吉特;挺身而出,带领17万印度侨民逃离危险的科威特。

 长篇影评

 1 ) 从《撤离科威特》学点什么

微信公众号 更多内容,更多精彩


的确是现代版的《辛德勒名单》,体现了企业家的责任感,也体现了人性本质。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印度商人兰吉特•卡提亚,在伊拉克突然入侵科威特时,没有自顾自带着家人逃亡回国,而是承担起责任,带着17万印度侨民,顺利回国。影片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企业家的责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是说事业成功就是保障自己,幸福家庭;有能耐沟通社会高层,调配资源,就要承担社会责任);也可以看到官僚作风的恶劣影响(印度政府的拖沓,忽视侨民的死活的确骇人听闻;相比《回家之路》韩国政府漠视违法被拘留法国的一个国民,真是不可同年而语)。还有“联系”对于沟通的需要,片中一开始主人公作为一名商人,自私自利,见到战争,直接想到的就是带着家人带着钱逃跑。但是因为自己的司机,当着自己的面被伊拉克军队开枪杀死,他感受到死亡离自己多近,也感受到受到了“伤害”,因为司机虽然是自己的员工,跟自己又身份地位的差异,但是每天在一起是有感情的。于是,推己及人,他才能够考虑到其他印度侨民的生死利益,放弃自己逃亡,和大家一起共渡难关。
至于片中,还涉及主人公能够取得成功,关键也是由其身份地位决定的。
几个值得学习的关键:一是人脉。二谈判(如何杀价)。三是是手段(比如吓唬那个敲诈他的少校)。
一、人脉。
我们理解中的财富就是钱,但其实正如我们现在对“货币”的概念:信用符号。换言之,一个富豪,按照资本进出来计算,可能老早就破产了,整一个负资产;但是他的信息源,他的社交圈,他的资金链完全还在,他依然是个大富豪。片中,主人公在科威特做生意,面对伊拉克突袭科威特,他丝毫不用担心,因为他有钱可以买通伊拉克官员,安全离开,也不用担心食物的问题,他的朋友,还拥有大超市,还在仓库里存了大量食物,依然在大吃大喝。不仅如此,所谓的伊拉克官员遇到他,居然还会主动上前讨好巴结,因为知道他有油水,知道他出得起价钱。不仅主动示好,提供“帮助”,还暗示他可以有交易。
(卡拉夫:兰吉特先生,是或不是呢。如果我今天没经过检查站,那你就不会还活着了,兰吉特先生。让我来猜猜,你没认出我是谁。一年前你去过巴格达,和你妻子阿姆莉塔还有女儿西姆兰一起,为了募集资金。感谢真主,谁是你的安保负责人,我和你相处了两天,你还是没认出我,我有点受伤,卡提亚先生。
兰吉特:我记得……
卡拉夫:不,你不记得。成功的人,就该只记重要的人,而现在,突然之间我是重要人物了。伊拉克共和军的卡拉夫•本•扎耶德愿为你服务。
兰吉特:谢谢。
卡拉夫:我会给你很多机会让你表达感谢的,正如我给过他的。
兰吉特:法瓦德?
卡拉夫:法瓦德•赛义德,你的商务合伙人。伊拉克的备用区域(科威特),卡提亚先生,现在这里是伊拉克的。人民爱戴你,就会帮我们这么维持下去,我打算更进一步,一点小礼物。这个贴纸,放你车前的挡风玻璃上,过检查站非常有用,不然……咱们就得天天见面了。我们现在是朋友了,兰吉特先生,如果你还有什么需要的,不要客气,作为回报,我肯定你会珍惜这份友情的。
二、谈判。
做大生意和做小本买卖其实没有两样,都是靠谈判。甚至用主人公的妻子所言,谈判似乎还是有基因的(我觉得闹闹天生也很会谈判。首先,闹闹绝对不会马上接受你提出的建议,甚至总是会提出相反的要求来;其次,当你提供二选一的条件时,闹闹总是会采取一种和谐的表达,把鱼与熊掌都要了,尽管看起来是作出了一点退让;最后,闹闹非常坚持自己的要求,达不到要求就一再申诉,耍赖,直到你觉得头疼,费力,懒得跟她计较,只好让她得逞为止)。原话:你是个谈判者,宝贝。你能拿到的,他们拿不到。(如果我失败了呢?)你不会的,你不会的,你的基因注定了这一点。
主人公去谈判是为了借助一艘印度船只(拥有长期合同,帮科威特运送垃圾丢到大海),让船长帮忙把印度人给运送出去。虽然船长也是印度人,但是毕竟超乎合同的事,他还是害怕的,尤其现在是伊拉克军队的天下。要是被他们发现,自己就完蛋了。主人公和船长的谈判中有一个关键的对话。
兰吉特:船长,这艘船能装多少人?
船长:五百人左右,不过这事没得商量。
兰吉特:我付钱给你是不是。
船长:就有得商量了?有的商量但绝对不能有科威特人。
兰吉特:当然。一个人多少钱?
船长:五千美元。
兰吉特:喂,谁会为了垃圾付五千美元。
船长:我可以把垃圾丢到海里。
兰吉特:你不行。
船长:我要载谁?
兰吉特:你关心名字有什么用?我可以付你一个人两百美元。
船长:我为什么要为了两百美金把命搭进去?
兰吉特:那为了十万美元呢?一个人两百美元,五百人,十万美元,一段两小时的航程,钱就都是你的了。
船长在考虑,因为虽然钱多,但是毕竟危险。但是,为了逼迫船长下决定,兰吉特带着朋友转身就走,他告诉朋友:走吧,库里恩。别回头,继续往前走,继续往前走。最终船长答应了。
三、手段。
谈判很重要,但是敌我不对等的时候,就得使用手段了。说白了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利用对方的“害怕的东西”,狐假虎威,伪造“合乎可能的存在”让对方信以为真,而且充满自信保持强势。当垃圾船被卡拉夫拦截之后,卡拉夫就向主人公进行敲诈。几百个印度人被扣在他手里,而自己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钱给他,就算有,给了他之后,也无法保证更多的人能够离开。所以,主人公使了手段。
卡拉夫:你正在非法运送五百个印度人出境吗?他们还是可以离开的,只要给埃米尔付钱就可以。
兰吉特:我已经付过钱了,两瓶威士忌,还有这个……
卡拉夫:我要十万美元。
兰吉特:我说过我错了,你不是埃米尔,如果你是埃米尔的话,你就会知道我在巴格达的交易。
卡拉夫:什么交易?
兰吉特:跟外交部长谈谈,所有人都知道如果美国人插手的话,科威特就再也不是伊拉克的地盘了。但是他们肯定会从伊拉克洗劫走不少东西,所有的钱都流向了瑞士银行,你们的政府也请我为他们做这件事。打电话给巴格达,让巴士走不然你们的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就会像对法瓦德一样把你们吊起来。
卡拉夫:我要十万美金,就现在.
兰吉特:(拿起电话)我可以和塔里克•阿齐兹先生说话吗?(之前找过他帮忙送印度侨民,所以有联系方式) 我是兰吉特•卡提亚。
卡拉夫:兰吉特先生,好了,请别说了,没这个必要。
兰吉特:请用完晚餐吧,请你一定要吃完,少校。
也许这些本事本来就是兰吉特作为一名商人具备的本事。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那么多印度同胞的性命寄托在自己身上,他也不会那么拼,不会那样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拿出来赌博,不会那样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去创造一个奇迹。所以,作为一个商人,最多他只是个吸血鬼;但是作为一名企业家,他将像英雄一样被印度人民爱戴。2016/9/10

 2 ) 一个镜头里的印度民族大团结

在我感叹了十余年韩国电影好牛逼啊中国电影要加油啊之后,印度电影终于赶上来了。。。

从没去过印度,据说一出新德里的机场,会看到一行巨大的字:“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当然当得起这个称号,人口眼看超过我天朝了。

其实今天的印度,建国历史跟天朝差不多,再往前数,就是英国殖民时代,那个时候,我们这些“落后民族,还没有国家的概念,我总觉得,印度和巴基斯坦,应该被当做一个国家,他们的分离,也比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的分离长不了几年。

南亚次大陆文明历史悠久,地缘环境特殊,几千年里,除了最原始的原住民尼格利陀人,还有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蒙古人等等不同人种和民族一波一波地迁徙而来。

以至于到了今天,这片次大陆上有将近两百个民族,1000多种语言和方言(到了这个数字,能够无争议地进行分类统计已经不可能)。然后人家又是一个建国历史不长的民主国家,可以想见,能形成国族认同基本上很难。

就是这样,20多年前,印度人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撤侨,400多架飞机,从约旦撤出了10万侨民。

其实,片子一开始,男主就在一直展示着国家认同的微弱,不听印度音乐,尽量用英语,劝自己的司机赶紧变成科威特人,即使伊拉克人打过来了,他首先想到的也是往英国跑。

但后来一步步地铺垫、转折,尤其是司机的被射杀,男主的家国意识终于觉醒,拍着胸脯就变成了印度人的摩西。

整个片子的戏剧冲突其实并不强,这帮印度侨民最大的威胁来自那个像猴子一样的伊拉克军官,人家也就勒索点钱,要两瓶洋酒。最后,一拨人浩浩荡荡地到了约旦,那段升国旗的桥段,实在是真的有些硬凹,就像那个用特效做出来的印度国旗一样,其实这段可以处理得更好,印度侨民里也不应该只有一个倔老头可以刻画。

不过,这个桥段里有个镜头很有意思,背景音乐可以直接改成《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朵花》了:基本上,这个镜头就是一副印度民族全家福,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男主:一张典型的白种人面孔,当然是印度的雅利安人,属于占印度人口比例最大的印度斯坦族,印度的种姓制度里,越上层的皮肤越白。雅利安人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从小亚细亚进入印度,与当地土著民族混血,形成了现在的民族样貌。种姓制度形成的一个人类学基础也是印度次大陆上不同人种的差别确实十分明显,靠外表就能分辨。如今的宝莱坞明星,也大多是雅利安后裔。

比如去年《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Salman Khan,简直是印度版凯奇:
Salman Khan (请忽略这咖喱味儿的图片背景特效)


以及《我的个神啊 PK》的女神 Anushka Sharma
<图片3>


最左一家三口:应该也属于印度斯坦人或者泰卢固人,是最常见的现代印度人打扮,大概就是为了代表印度的最大多数人群吧。

男主身后的头巾哥:这哥们是锡克人,就是信奉锡克教的旁遮普人,基本上这个包着头巾的形象算是我们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了,看到这头巾,基本会冒出阿三这个词来。

男主身后的白帽子哥:只能看出是个穆斯林,尽管印巴分治很多穆斯林迁移到了巴基斯坦,但还是有大量穆斯林留在印度。印巴分治是南亚次大陆的骨肉之痛,几乎每部印度大片都会涉及,在本片中,那位外交部官员的爸爸就提到了自己在巴基斯坦拉哈尔的豪宅,想必这位老人家也是印巴分治时被迫从巴基斯坦迁出的。

最右夫妻:大概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拉地人(不太确定,望指正)。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邦也有分布。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最后的牛仔夹克小哥:其实是他的一张蒙古脸让我注意到这个镜头的特殊之处的,与我们印象中的印度人差距很大,应该是阿萨姆人或者曼尼普尔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印度东部喜马拉雅山麓和恒河下游一带,没错,祖先是来自中国云南和缅甸一代的蒙古人种,阿萨姆人是傣族人的后裔,而曼尼普尔人自称来自中原。曼尼普尔人现在还有很浓的中国情结,比如他们一直有对龙的崇拜,英国殖民印度前,曼尼普尔一直是个独立的国家,现在也在闹独立,这几个人都在望向印度国旗,但这位小哥的表情貌似有那么一些深意。看看人家的国旗和妹子: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应该给本片五星了。尽管片子本身还有很多诸如冲突不够,细节交代不够,人物刻板等等问题,但整个片子的立意,还是交代得很不错。

天朝的电影这几年拍得这么热闹,但主旋律影片还在歌颂某组织的伟光正这个套路上绕,以至于主旋律已经成了贬义词,涉及家国认同、民族团结,不是伟光正救中国,就是一股浓浓的大汉族主义气味,或者就是拿人家日本人开刀,靠仇恨满足民族自尊心。

价值观这玩意,比技术啊、钱啊都重要,自己都价值观缺损,就别老嚷嚷着输出了。

好了,印巴友谊万岁,印度人民大团结万岁。

 3 ) 当时中国是如何从科威特撤侨的

网上搜到的资料,供参考。
当时全世界各国纷纷从科威特撤侨。伊拉克开放了唯一的公路路线:科威特--伊拉克--约旦。如需了解更多,可以搜索下文提到的中国大使名字“秦鸿国 科威特”。

《紧急撤离科威特》
梅啸龙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伊拉克军队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下午4时,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战争爆发后,伊拉克当局多次照会各国大使馆:“伊科已合并为一个国家”,8月24日是各国驻科使馆必须撤离和闭馆的最后期限。
  当时,我国大陆在科威特劳工约有4700人,加上台湾同胞、香港同胞和其他华侨,共4885人。按照国内指示,这些人员须分六批尽快撤离。
  我所经历的是第二批撤离工作,涉及到的人员有:1818名大陆劳工、136名台湾同胞、15名香港同胞和一些华侨,以及我使馆部分人员,共计2000多人。我被指派为这批撤离人员的总领队兼外事组组长,负责此次安全撤离工作。
  时间紧迫,为了尽快拿到“特许通行证”,8月19日晚,我驻科威特大使馆临时代办秦鸿国和司机冒着生命危险,事先未经电话联系,在宵禁夜晚突然进入伊军司令部,与伊方负责人交涉办理“特许通行证”事宜,最终拿到了“特许通行证”。
  翌日清晨5时30分,我们按计划在科威特电力部广场集中后,分乘几百辆汽车出发。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后,外国人员要想撤离,只能按照伊方指定的科威特———伊拉克———约旦这条唯一陆路通道行进,汽车被定为唯一的交通工具。
  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恶劣的天气。从科威特经过伊拉克到约旦边境,约有1600公里的路程,大部分为沙漠公路。车队在沙漠中进行,仿佛身处“蒸笼”,坐在上面非常难受。
  虽然一路辛苦,但大陆和台湾两岸同胞的情谊令人难忘。
    行进时,大陆同胞的汽车突然坏了,就挤到台湾同胞的车上;台胞的汽车坏了,如果是小毛病,由维修班负责修理,无法修好的,就请台胞挤入大陆人员的汽车。
  由于出发仓促,有的大陆人员乘坐的汽车没有准备足够的汽油和水。当时在当地加油加水极为困难,价格昂贵不说,还要排长队。
  这时,台湾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动用了自己准备的大型油车和水车,凡是大陆车辆需要加油加水的,两位驾车的台湾小伙子亳不犹豫,主动热情地提供服务,直到加满为止。
  随着战争的升级,各国驻科外交人员、大量外国劳工匆忙逃离科威特,几乎在同一时间涌入同一条撤离通道,场面极其混乱。
  我们的车队继续前行,快到伊约边境时,又遇到了麻烦。由于伊拉克宣布临时关闭伊约边界,我们只能停下来,在伊拉克境内辛坝大桥下休息。在这刻不容缓的时刻,我驻约旦使馆加紧与约方交涉,为我们办理入境签证手续。经使馆交涉,约方为我方提供了方便,让我们撤离人员顺利通过关卡。直到那时,我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随后,为接运我国从科威特撤离人员,国内共派了数十架次飞机。据说,每架飞机在约旦降落一次,就要向约方支付一万美元现金的机场费。我国政府不惜代价,把数千名撤离人员全部安全接运出来。时至今日,每念及此,我依然自豪而激动。

 4 ) 拍摄一般,但故事却极有意思

昨天看了《撤离科威特》,虽然自己觉得拍摄不是很好,但是这个故事却极有意思。

首先除了中国和朝鲜等几乎所有人都敢公开说真话,他们敢直言印度政府再一开始时候放弃侨民。
文中也有两三句特经典的语录:“人在遇到危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我直到现在也愤世嫉俗,但撤离科威特之后我再也没问过祖国为我们做过什么。”
查了下资料,旅居海外的印度人和很多侨民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不愿承认自己是本国人,都会问同一个问题祖国为我做过什么?有人说放弃侨民都是发展中国家会经历的阶段。
还有这次印度政府的空运488架次客机运输17万难民的撤侨行动是世界上最大的撤侨行动,这个在百度世界之最里边没找到=-=

关于电影也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处于对伊拉克战争的真实背景不是很了解。首先入侵科威特战争是残暴的,伊拉克有那么多青年人的军队杀死了很无辜科威特人民,刚看到这段差点又以为是三哥开挂在瞎编了,央视没这么说啊!这点在国内新闻即便百度现在也没搜到资料,而中国政府是一直支持伊拉克的,全国人民只知道美国人打伊拉克是入侵。而印度电影这点应该没骗人,那么究竟是谁在扭曲事实......呵呵哒。看过这电影后只能感觉美军五个月后才来太晚了。

还有别的一些没看清楚的地方,比如科威特旁边不是沙特嘛?当时人们怎么不先转移到沙特,为什么要先考虑老远的阿曼和约旦?联合国当时封锁海湾为何不让出难民通道。还有其他男主一人赤手空拳单挑四个伊拉克装甲士兵就不说了( ﹁ ﹁ )

 5 ) 缺席的政府 发展中国家之痛——《Airlift》观后感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1990年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入侵科威特,当地17万余印度人撤离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部著名的作品,那就是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两部作品都展现了,一个政局发生剧烈动荡的国度里,异国民众的逃难经过。然而两者的区别也同样的鲜明,逃离德黑兰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强大的美国政府,而在逃离科威特过程中,印度政府却“消失”了。

       在《逃离德黑兰》一片中,造成撤侨困境的障碍是伊朗当局与美国政府的对立,但这完全没有阻止美国政府的撤侨念头。当得知六个大使馆工作人员流散在外后,政府立即给出了三个营救方案,不但如此,他们甚至一度疯狂的想派武装力量直接杀进伊朗,完全不忌惮与伊朗当局正面撕逼,尽管最终采纳的“拍电影”方案让营救过程看起来像偷鸡摸狗的惊悚片,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一个强大美国政府的存在和其毫不忌讳宣扬的公民权益与人权价值,阴暗的故事背后是一片光明的底色。而印度人撤离科威特时,却完全是另外一副光景。
 
     <图片1>

      尽管印度政府没有遵从西方势力的意愿制裁伊拉克萨达姆政府,甚至还派出了一艘物资援助船示好,但这并没有让印度人的撤侨过程变得轻松。因为战事爆发后,印度政府竟然对滞留科威特的侨民撒手不管,就连大使馆也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全部撤离,留下一脸懵逼的印度侨民像无头苍蝇般乱窜。整个撤侨行动,完全依仗着有领袖气质的个人来完成,商人兰吉特凭借自己在商场上的机敏与智慧,四处斡旋,摆平乘势上位的伊拉克军官、收买垃圾运输船、督促德里方面的官员,几番挫折之后,终于撤侨成功。这期间唯一的政府“良心”竟然是一个由于没有早退而逗留办公室的普通官员,他接到了兰吉特的电话,凭借着仅存的责任心,在政府上下费力活动,配合完成了撤侨行动,而他的举动不但没有改善政府的形象,反倒让其显得越发堕落,如果说起初的撒手不管是没有责任心,那么随后这位“良心”官员遇到的各种官僚主义阻碍,则让人深刻体会到印度政府面对公民人身安全时的冷漠。

       所幸的是,当政府责任心丧失的同时,兰吉特的民族主义精神却意外上线了。这个平时只知道计算利益得失的商人、且声称自己已经是融入当地的“科威特人”是何时转变的,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也许就在侨民们以万般期待的眼神看着他时,他被激发了潜在的责任感,也许就在他发现自己倚重的科威特政府竟然抛下整个城市落荒而逃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个印度人。正是“印度人”和“责任感”这两个关键词,促使兰吉特放弃了举家逃离的机会,承担起了本应由政府负责的撤侨行动。当兰吉特一行前往边境的撤离途中遭遇伊拉克军人阻挠时,17万印度侨民勇敢的将军人团团包围,迫使其放行的那一刻,恐怕是影片最为燃情的一瞬间,它体现了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到集体团结精神的转变,更象征着兰吉特信奉的民族主义精神终于成为一种集体共识,骄傲地闪耀在危机四伏的科威特大地上。
 
      <图片2>

      撤侨的尾声有着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场面,庞大的侨民群簇拥在机场,仰望着印度国旗在机场上空冉冉升起,它昭示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其所承载的力量,但我们仍无法忽视在撤侨过程中,印度政府的集体缺席,光明的故事上有着如此刺眼的污点。
 
      <图片3>

      所以,《逃离德黑兰》展示的是强大的政府,《撤侨》塑造的是伟岸的个人,《逃离德黑兰》宣扬的是公民权益与人权价值,《撤侨》歌颂的是民族主义精神,相似的故事之下,是完全不同的内核。

       近年来,中东地区一直不太平,撤侨行动时时发生,而印度政府确实也一直被媒体诟病其撤侨不力,对此,印度政府为自己辩解:印度不能和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这种辩解听来很不负责,但也透露着许多无奈,放下愤青式的心情,重新看待此片中印度政府最初的不作为,事实上更多是因为印度政府的国力所限,而无力去影响萨达姆政府,更别说“指挥”其去关照自己的侨民,随后派去物资船示好,原本可以顺便带回这些侨民,却又因西方对伊拉克的禁用政策作罢,显然印度政府更不可能去影响西方势力听命于自己的需求,至于派武装力量介入这种明显破坏国际法则的行为,当然也不会被印度政府采纳,于是除了不作为,印度政府还真没别的选择,这听起来是多么耳熟!是啊,中国曾经也常常陷入这种无法作为的困境中,这恐怕也是诸多发展中国家之痛,强者不答理你,弱者不忌惮你,然后你还得守规矩,简直是作茧自缚。可喜的是,最近几次撤侨,中国政府做的都相当不错,相信我,这并不是因为中国政府突然有责任心了,而只是因为国力提升了。

       都说中国老百姓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我看印度人民更棒,他们简直是洒点雨露就茂盛啊!虽然印度政府起初失责,后又冷漠,但是影片并没有表露任何幽怨的气质,不但如此,在片尾甚至借兰吉特的口,表扬了那位“良心”官员,并同时激情的表示“我没有问,我的国家对我做了什么!”然而,我觉得这愈加增添了影片的讽刺意味。

       <图片4>


       ——————————————————————————————————————
 
想看更多有关印度电影的评论,欢迎订阅公众平台“Indianmovie”。

 6 ) 无处可逃

怎么有种<无处可逃>的赶脚!自己的第一感觉,从电影本身角度来看,无论电影情节 构思 动机 都有存在意义关联的,不过也挺不错了!<图片1>

 短评

男主简直就是本·阿弗莱克失散多年的兄弟,恍惚之间我还以为我在看《逃离德黑兰》。BTW,作为战争片,演着演着开始集体跳舞真的好吗,看得我TM尴尬症发作😓

10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不用和《逃离德黑兰》相比,其实和前不久那部《无路可逃》比较,这部电影都差很多。想营造紧张气氛,并没能很好的保持紧绷,想写混乱中的人性,也没能深入。看看歌舞得了。。。

1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卢旺达大饭店既视感

17分钟前
  • 九日空
  • 推荐

勉强两分,技术环节都是流畅,选的歌也挺好听,也不拘泥于印度电影传统的歌舞表现手法了,总的来说电影观念继续和国际接轨。但是剧情的设置、演员的选择上还是草台班子的意思,矛盾的制造者一是各国政府,二是队伍里的事逼老头,很容易看腻

21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最后Vande mataram的变奏调子一出来,我真的热泪滚滚而下。我一直认为爱国是人的本能,不需要肉麻宣教、虚无否认也是枉然。印度的爱国片为什么比中国的好看感人,就是因为他们清楚这个道理,祖国就是自己,再烂也是自己的。

25分钟前
  • 红毛苏门打蜡
  • 推荐

阿三的片子必须是不分场合不分青红皂白的跳舞的。

26分钟前
  • jacky
  • 还行

也许是最特别的一次观影体验。在印度斋浦尔的全球十佳影院Raj Mandir看的。全程印地语,演员演技不错,所以居然完全看懂了,最后印度国旗竖起的一刻,全场掌声口哨声叫喊不断,氛围太好了。

28分钟前
  • OA
  • 推荐

1990年科威特撤侨,印度商人几凭一己之力让17万同胞成功撤退的故事。给民族精神和自豪感大唱赞歌的同时,印度政府的不作为,对本国公民人身安全的漠视也让人瞠目结舌。“我没有问,我的国家对我做了什么”流露了无奈与心酸。造作的人设和叙事,见缝就插的歌舞桥段,出戏效果明显,破坏了整体情绪和节奏

29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去或者不去,是你们自己的决定,但是在约旦有十七万五千人在等待着我们,而他们唯一的过错就是他们是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同胞。我无法给你们一个为他们冒生命危险的理由,最好的方法就是由你们自己找出一个理由,然后去拯救他们的生命。

31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推荐

根据真人真事改篇,如此不入流的传记片!是的,你很难在片中找到感觉,说白了就是代入感差!而且某些演员干燥无味,死气沉沉!尽管它努力效仿西方某些类型片要素,尽管它真是一场伟大的救援行动。但以这角度来说,火候不够啊!PS:起码人家能敢于批判ZF!

36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较差

在战火中拯救难民,前有《卢旺达饭店》《逃离德黑兰》,今有《撤离科威特》

38分钟前
  • 小舞舞
  • 推荐

印度主旋律

43分钟前
  • Tyger Tyger
  • 还行

一跳舞男主气场全泄了

44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很差

男主太圣母了

47分钟前
  • 圣墟
  • 还行

看到中间可以感受到男主必然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煽情很刻意,歌却很好听。如果没有那个演技派老头,这部剧简直就没有内部矛盾了,他如同无能的政府一样关键。但还是要赞扬这部电影,主旋律,辛德勒,敢作为的官员,还有祖国,国旗。

48分钟前
  • 熊仔饼干
  • 还行

祖國就是自己

52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比较平实、真实,撤退行动主要是靠沟通和关系并非武力营救,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渲染。但是有两个地方还是蛮感人的-妻子怒怼挑刺大爷和结尾处那个普通官员默默的微笑。

56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还行

印度的电影超过华语电影太多,印度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印度的辛德勒

57分钟前
  • rinshinki
  • 推荐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虽然很主旋律但两个副线角色做的很好,老大爷和科威特女人。印度人民真的为国家感到骄傲的,全场欢呼口哨故障。印度电影完胜好莱坞

60分钟前
  • 夜游
  • 推荐

感谢中国好闺蜜赠票~外面大雪纷飞,上海终于变白啦~

1小时前
  • 小鬼家的师公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