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疯狂的心

剧情片巴西2015

主演:格劳瑞·皮尔丝,罗伯塔·罗德里格斯,费尔南多·埃拉斯, 法布里西奥·玻利维拉,克劳迪乌·亚博朗迪,博纳多·马里尼奥,泽卡洛斯·马查多,奥古斯托·马德拉,菲利普·罗恰,乔治亚娜·高艾斯,弗拉维奥·保乌拉奇,儒里奥·阿德里安,露西安娜·弗莱高兰奇,查尔斯·弗里克斯,西蒙娜·马泽尔

导演:罗伯托·柏林厄

 剧照

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2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3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4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5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6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3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4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5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6
更新时间:2023-07-28 04:41

详细剧情

尼斯·达·西尔维拉(Nise da Silveira)医生回到里约热内卢郊区的精神病医院工作。她拒绝采用新型高强度电击疗法来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他医生对其冷嘲热讽,她不得不使用医院已被废弃的作业治疗区开展工作。尼斯用图画、小狗和爱来帮助病人,开启了一场“革命”。

 长篇影评

 1 ) 垃圾是人分出来的

1.“垃圾是人分出来的”,想起的不是容格而是福柯。精神病人是被界定出来的,他们却可能是最单纯和最接近本质的人。2.“我们有一万种可能性,做些改变的事情”尼斯医生说。3.诊治精神病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不是冰锥,可其实也不是艺术和精神分析,是对人性的关注与尊重,对既定规则的质疑和挑战。

 2 ) 不抓马不煽情,她用爱敲开精神病患者的心门

相信大家在过去的2017年一定看了不少的人物传记片,比如颁奖季大热门《至暗时刻》,相比起拍摄知名历史人物,我更喜欢那些不为人知的感动,比如平民英雄《勇往直前》。现在,有一部来自巴西,横扫世界多个电影节的人物传记片《尼斯:疯狂的心》在1月5日登陆中国院线了。

片名《尼斯:疯狂的心》听起来让人一头雾水,还以为法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尼斯,其实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位名叫尼斯·达·西尔维拉的巴西女医生试用艺术来治愈精神病患者的故事。

无需担心这些能够进入中国市场的小众文艺片质量,豆瓣评分8.0,再看看导演谢飞老爷子给出的5星强烈安利:

这届金砖电影节比赛片中巴西的选片太强了!这部写40年代一精神病科女医生的传记片很棒,曾获东京电影节大奖和女演员奖。如此严肃的制作值得表彰!

用爱对抗偏见

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里约热内卢郊区的一家精神病院,在电影的开头,尼斯医生娇小的身躯站在大铁门前,疯狂的拍打着那扇象征着男权与暴力的精神病院大门,也解释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在那个保守的时代, 因为医学水平所限,在精神病院内实行的传统治疗方法是电休克疗法(electroshock therapy 类似杨永信的电击疗法)还有额叶切除疗法(ice pick lobotomy therapy 用冰锥切除大脑一部分,患者会失去感知能力,彻底成为行尸走肉,这个手术太可怕了,我就不贴图了,请有兴趣的同学自行百度),听起来极为残忍。

图为医生电击精神病患者

尼斯医生坚信精神病患者也是有感知力的,他们应该被当做正常人对待,正如她所说,他们没有疯,只是在用另一种语言交流。

尼斯选择用温和的疗法对待他们,通俗点说就是提供画笔和画布,鼓励他们画画,通过音乐,绘画还有小狗来激发他们的潜意识。

和《飞跃疯人院》相似的是,精神病院是社会的缩影,尼斯在电影中也展现了她与男权体制对抗的决心。面对着质疑她的男医生,她说道,My instrument is a brush, not an ice pick(我治疗的工具是刷子,不是冰锥)

为了推广自己的疗法,她首先让护士们用客户来称呼患者,还带着他们脱下病号服,亲近大自然。

艺术最伟大的地方是表达我们的潜意识。通过绘画,她看到了客户们的内心与过去,也知晓了他们痛苦的根源,有一些客户甚至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家,他们才是真实的“至爱梵高”。

尼斯的工作室也逐渐演变成里约热内卢的无意识意向美术馆(Museum of Images of the Unconscious),现在是世界上收藏精神病人艺术作品最多的美术馆。

用坚持反抗男权

很多中国观众应该和我一样,对巴西的历史人物知之甚少,其实尼斯·达·西尔维拉(Nise da Silveira, 1905-1999)在巴西十分有名的女性人物。在我眼里,比起《美女与野兽》或是《神奇女侠》的女权故事遥远又梦幻,尼斯才是现实中励志又能触摸到的女权人物。

她出生在巴西小镇,由于历史原因,巴西政府对学生上大学的年龄有限制,16岁时她不得不拿着假的出生证明进入Salvador医学校念书。 1926年毕业的时候,她是医学系的157名学生中的唯一女性。

图中画圈的这位就是尼斯医生

1935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被精神病院的护士告发,由于拒绝宣称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她被判处了2年牢狱。

报纸刊登了尼斯医生被捕的消息

在尼斯被带走的时候,她才意识到,那时的医学界对精神病患者有怎样封闭的认知。

从精神病理的书籍里我学到的是精神分裂患者是冷漠的,并且他们无法感知到爱,但是得知我被逮捕后,一位名叫Luisa的病人出手欧打了告发我的女护士,我才明白,他们并不像书里所写的那样。

出狱之后的7年里,没有一家公立医院愿意接收她,她与丈夫在巴西游学,沉溺于研究卡尔荣格的心理疗法,也就是治愈灵魂,当时荣格提出的“荣格心理疗法”还没有被任何人付诸实践过,也被因为理论太抽象遭到了业界的反对,尼斯却敢于尝试这在当时较为先锋的理论。

用真实纪念伟大

与尼斯在80年代的一次相遇,让导演罗伯特.柏林厄对她难以忘怀,在他的印象中,尼斯是十分有活力的老人,她的一生都在和男权,和任何暴力作斗争。

现实中的尼斯也有温柔的一面,她本人是十足的猫奴。

真猫奴

为了还原尼斯的故事,导演特意跑到故事发生的那家医院去拍摄,而且电影中的一部分病人是由真实的精神病患者出演。

罗伯托·柏林厄:拍摄前的两个月我和剧组就抵达了那里,因为我们需要做大量的排练。一开始很艰难,因为起初演员们都有点害怕,你看到的都是精神病人们最坏的一面,他们很脏,脸很扭曲,穿着和我们不一样的衣服。
当你越来越了解他们,你就会倾听他们,关心他们,从他们身上学习,这些病人真的在经历了磨合之后教会了我们很多,有的人甚至成为了我们电影中的演员。逐渐地,这样的经历从一开始的不易变成了一次精彩的经历,给我和我的剧组成员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我们都经历了蜕变。

片中每个病人的形象都融合了真实事件中的人物性格,片中展现的画作,甚至有一部分就是原作。

历史照片中作画的病人们

这位胖阿姨也在电影中被还原了。

电影没有否认他们是精神病患者,从暴力倾向再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我们能够意识到,他们是病人,但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让他们变得安静,不再焦躁。她的工作室就如孤岛一般,是病人们短暂逃离歧视的乌托邦。

虽然电影里尼斯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现实中,作为荣格的远程学生,实现了一些成果之后,尼斯还邀请他来参观病人们的画展。

中间的是荣格,右边的是尼斯医生

尽管这个故事被认为是“太过于巴西本土意义”,但是我认为,电影表现的是更为普世的价值,不仅有尼斯这位异常勇敢坚强的女性,她敢于反抗男权世界,用尊重的态度对待精神病人,更是因为她的坚持证明了艺术对精神病学以及社会的深远影响。

2005年,为了纪念她百岁诞辰,巴西还特意发行了以她为主题的邮票。

电影结尾处收录了一段尼斯医生本人的片段, 片中90岁的老奶奶依旧像天真小女孩一样充满激情, 最后她在94岁高龄逝世,终结了她“为时代奋斗的一生”,如她所说:我只是去了另一个星系而已(moved to another galaxy)

 3 ) 我们有一万种方式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不要放弃

我们有一万种方式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换句话说,我们有一万种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存的方式。比如有的人选择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网络直播最火的2017年,“老铁666,刷个潜水艇”,轻轻松松月入百万;有的人凭着一身的长处迎合了这个时代的狂热爱好,成为了明星和焦点人物,站在了大众娱乐和追捧的顶端;有的人削尖脑袋想要进入体制,过上梦想中的稳定和安逸的平稳生活……“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如果你正苦苦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推荐你去看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人物传记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一个里约热内卢的女人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考的途径。

故事发生在1944年前后,尼斯·达·西尔维拉(Nise Da Silveira)是一位神经医学专家,博士毕业后,应聘进入里约的一所精神病医院,成为了那里唯一的医治精神病人的女性医生。

在前几个世纪里,人们对精神病人是非常不友好的。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记载了西方的历史上精神病人曾经是如何被残酷地对待的。在中世纪,精神病患被视为“恶魔附身者”,人们驱逐精神病人,把他们赶到“愚人船”上,将船推向大海,让他们在海上自生自灭。17、18世纪“疯人院”在法国出现,那些患精神疾病的人们被囚禁在高高的围墙中,在虐待、饥饿和疾病中等待死亡。19世纪以后,以治疗为目的的精神病院终于出现,然而最初对精神病患的治疗是非常不人道的,医生们采取割除他们的脑白质的方法剥夺他们的智力和意志,令他们彻底愚痴,或者对其进行惨无人道的电击。

那个时候的人们把疾病看作是一种惩罚,一个人若患上了精神病,他就丧失了全部做人的权利,甚至已经不是人,而是唯恐避之不及、理应与之划清界限的猪狗或怪物,人们对精神病人越是粗暴和残酷,越显得自己是理智和清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中写道:“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然而在那个灰暗的年代,太多的精神病人成为了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牺牲品。

在电影中,尼斯第一天上班就目睹了一位精神病患遭遇电击后痉挛不止的残酷画面,自信满满的治疗者还向大家展示了幻灯片,宣传自己是如何通过用冰锥在病人的大脑上穿孔、通过破坏大脑的脑白质成功“治愈”了多位病患的。在众人的鼓掌声中,尼斯皱起了眉头。在那个“医生只能是男性”的年代,没有一位医生同僚看得起女医生尼斯,她被分配进了一个最不起眼的部门,她无权直接治疗精神病患,只是负责精神病患每天的放风活动。

在里约的精神病院里,精神病人活在暴力和冷漠之中,他们浑身污秽,屎尿满身,每天被强迫做枯燥劳累的苦工,被护工和医生随意的殴打和辱骂……尼斯顶着同事们敌意的眼光,坚持给精神病人穿上干净体面的衣服,禁止对他们的打骂和侮辱,跟他们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世,带他们郊游,让他们养小狗作为宠物,甚至让他们拿起画笔开始作画。

尼斯医生最崇拜的人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荣格的书中曾经写道:“人的精神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同时也有着强大的自愈性。”正是这一句话令她坚持着她的医学理念——她坚决反对用残暴非人道的方式对待精神病人,主张用另外一种方式,艺术的方式、爱的方式,令他们的精神系统缓慢自愈,最终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

难忘的是影片中的一个病患反复絮叨地说着:“我不是精神病人,我只是被精神病困住了。”人不应该因为患上某种疾病就被打上烙印,从而失去做人的尊严和身份。

在尼斯医生和几个自愿帮忙的护工的努力下,奇迹发生了,病人们竟然创作出了令人惊艳不已的画作:一开始仅仅是凌乱的线条,慢慢变成了类似于曼陀罗和诡盘的圆,再后来是房子、人物、风景……随着绘画的进展,病患们的病情开始转缓,他们渐渐恢复了语言功能,停止了暴力行为和喃喃自语,甚至他们开始坠入爱河……他们的画也引起了当地最有权威的艺术评论家的注意,他发现最美的构图、最精到的布局、最奇巧的颜色,竟然出自一个个精神病人之手。那些曾经被侮辱、被唾弃、日日生活在屎尿堆中的“疯子”,在尼斯医生的治疗下,竟然成为了令人惊叹的画家和雕塑家。

尼斯医生用画笔代替了冰锥和电击,用爱与关怀的疗法取代了传统精神学的非人道的虐待式和剥夺式的治疗。

在任何时代,理念的先行者总会成为众人的眼中钉、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中。尼斯医生所获得的成就和关注大大地激怒了医院里男权思想至上的“医疗权威”们,在某一个清晨,精神病患们发现他们深爱的宠物狗一夜之间全部被人杀害了,本来因为尼斯医生的努力而大有好转的病人们又一次陷入精神崩溃的状态中,狂躁的费尔南多袭击了一位护工……

于是我们看到电影中从头到尾都强悍无比的女医生尼斯,在医疗主任面前低声下气地哀求他不要切掉费尔南多的脑白质——因为费尔南多是病患中画画最好的一个,而切掉脑白质就等于剥夺他全部的绘画能力……请求自然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在费尔南多痛苦的呻吟声中,尼斯终于忍耐不住,在无人的办公室里嘶吼了起来,回到家在丈夫的怀中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剧情在此戛然而止,在电影里我们知道,后来尼斯医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潜意识美术馆”,陈列出她所治疗的病患们创作的惊艳绝伦的油画和雕塑,同时她还是动物疗法的先驱,开创了用宠物治愈精神病患的先河,为现代的精神医学治疗揭开了新的一页……整部电影用了克制的手法,表达了女医生尼斯是如何在受传统精神医学裹挟的精神病院中,打破常规,用爱和艺术的力量治愈病患的。导演将她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同事间的矛盾对立、最终取得的成绩,都用轻描淡写的方式去表现,仿佛结果并不重要、困难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跨出这一步,成为一个比时代的主流更前进一步的人。整部电影充满了令人动容的细节,尼斯医生面对充满男权意识的暴政和非人道的传统精神治疗的霸权,勇敢地孤军奋战、百折不挠,深深地打动人心的同时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从众”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潜意识中的思想,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要追求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某种相似和相融:不能逾越规矩、不能当出头鸟,不能做出格的事。然而事实却是,所有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前进的人,恰恰是敢于打破传统和规则的人,也是勇于向大众、主流和诸多约定俗成的规则说“不”的人:在哥白尼之前,没有人知道地球是圆的;在梵高之前,没有人知道油画的色彩和线条还可以这样分布;在普鲁斯特之前,没有人知道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还能够这样构建;在佛洛依德之前,没有人知道意识之下还深深地潜伏着一座巨大的冰山;在图灵之前,没有人知道计算机还能做到人类无法完成的事情;在比尔盖茨之前,没有人知道可以通过窗口的方式向电脑下达指令;在乔布斯之前,没有人知道手机竟然会这么好玩儿……

一个迎合时代的潮流和趣味并获得了大众肯定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而一个思想超前于这个时代、并且带领着这个时代前进的人,才是伟大的不朽者,这个人不一定是他所在时代的成功者,却一定是整个人类的英雄,被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

在电影的最后,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是已经90多岁的尼斯本人的采访镜头,她面对着镜头缓缓地说:“人有无数种方式可以活出真的自我,不要放弃。”

纵观历史,无论在哪个时代,当有的人为了取悦大众而焦头烂额,为了融入主流而自我催眠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则开始了更为遥远、艰辛和寂寞的路程。人有一万种方式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如何让自己的一生活出某种深度、广度与厚度,这是一个自我选择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

图片为尼斯·达·西尔维拉(Nise Da Silveira)本人

 4 ) 每个人都有成为自己的一万种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意义

一直很冷静地看到最后,当现实中的尼斯医生出现在镜头里说出标题的这句话的时候,眼泪默默留了下来。曾经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作者在观察的同时也扪心自问,究竟谁才是疯子?社会的秩序和对人的标准认识决定了一些人似乎要在疯人院里待着,但是一旦有人发现了这些人其实是某些方面的天才的时候,光辉瞬间就不一样了,这么说起来似乎也挺可悲的,因为你决定不了别人如何用社会标准来看待你,如果一个正常人或者多个正常人愿意帮助你的话,或许你还有可以喘息的空间。

不是专业的了解心理精神疾病的人,影片里展现的病人精神层面的所谓疾病深浅不知,但有看着是暴力倾向的,也有无法控制自己身体拉屎拉尿的,还有被电击过不知道是真的好转还是其实没病的费尔南多,而且影片中还有说不上来是爱情还是精神依赖的,尤其是那个一直说“种子是用来种的,人决定什么是垃圾”的人,说实话感觉他其实可以进入普通生活,稍微注意,这里指的是不要有担心和偏见就好。

当影片到最后黑幕上开始陆续出现演员名字的时候,晃过神来数一数似乎没有那么多演员的名字,在这里的评价里看到似乎有本身就是病人的出演?网上没有查到更多资料来证实这部戏拍摄的背景,大家把更多美好留给了尼斯医生,诚然她有她的伟大,但是我也看到了她的丈夫,身边的男护士、女护士和搞艺术的人的支持,应该来说,要战胜一种社会的定义,你得用自己的圈子。也许这是在最后,尼斯医生站在艺术展人前,她身后应该有的光环的一个原因。

 5 ) another galaxy

传记电影,克制不煽情,看有人说看睡着了,主题很好影片平淡。可是我全程情绪一直在被调动。紧张伤心温暖交替。“客户们”外出享受自然时,看着阳光撒过树叶,风吹过枝头,水漫过脚背,我也被释放了。在故事的下坡停住很妙,尼斯在成功举办的特殊画展里却面容落寞。艺术释放了他们,但治疗内心创伤的还是尊重和空间。谁说尼斯的方法不是科学? 看之前很多介绍主旨暖心治愈,我倒更多觉得哀伤。曾经那个精神病人和蘑菇的冷笑话正中我笑点,可是现在完全笑不出来。“我不是疯子,我只是被疯狂抓住了”尼斯不是女主,我们也不是看客,我们只是将内心的疯狂封闭起来的傻子。

我甚至觉得是我的全年院线最佳(2017)

 6 ) 尼斯·疯狂的心

聚焦精神类病人的电影,手持摄影表现出了这部片和人物的风格,演技还算细腻,从巴西不同的侧面来表现尼斯医生的方法,充满阳光的剧本,来关爱这部分特殊群体,不过除了演技之外,缺少太多的亮点,高在角度和演技。结局颇有些韵味
电影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用生硬的方式去刺激泪点,而用每一处小小的感动,汇聚成情感的河流,在温情脉脉中让人感觉到意志的执着与大爱的震撼!这样的电影在国内院线存在感为0,是很让人遗憾的。

 短评

三星半。荣格曾说决定我们的是那些潜意识,所有混乱、疯狂、创伤,都需要被聆听,被安抚。选择修正还是治愈世界相隔一颗温柔而坚定的心。绘画是那些破碎心灵的美丽歌声,而她则是最棒的指挥。我们从不因为可能的失败而放弃努力。

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哭到不能自己。依米尔跟他们第一次出来写生阳光照到脸上,笑的那一刻,突然觉得活着还是有意义的。“世人哪个不是精神病呢”。——《囚》

10分钟前
  • 平行
  • 力荐

对精神病院的刻画相当写实,不是那些拿疯人院当隐喻的各色艺术电影可比拟的,精神病人的表演个个传神,色调由暗到明的变化,音乐的调用都很到位。对“男权社会”逻辑的反映有点简单粗暴,不过瑕不掩瑜,还是近来最值得去电影院支持的电影。

12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这届金砖电影节比赛片中巴西的选片太强了!这部写40年代一精神病科女医生的传记片很棒,曾获东京电影节大奖和女演员奖。如此严肃的制作值得表彰!

1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完美杰作!里约精神病院模范实验工程。从开头镜头紧跟尼斯医生身后进入病院,到大篇幅病患(客户)的特写,摄影机完全引领全片的清晰逻辑,让观众能迅速分清巴西病患和他们的画作。潜意识创作之美也被漂亮的娓娓道来,也就没必要对剧情去额外做夸大的戏剧性转折了。

18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尼斯医生的人性疗法重新定义了“精神病人”,而精神病人倾注灵魂的艺术创作则深化了“人”的概念。

19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以一群不容于世的人展现何谓艺术之美,何谓生命之美,阳光穿透树叶撒在脸上的热力,溪水漫过脚踝的温柔,脑中万千疯狂思绪化作眼里色彩缤纷,艺术不仅是他们的慰藉,更是铠甲,艺术是安抚人类心灵最佳的治愈剂;群像表演很棒,最后的真人出镜证实女主的确拥有一颗坚强勇敢且有趣的灵魂。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医院里有个男孩,他画了一个房子,然后分别画下鱼缸、桌椅、钢琴和房间陈设放进去。尼斯也造了一个房子,然后分别把颜料、画布、小狗和爱摆进去。那些颤颤巍巍的身体,摇摇晃晃的灵魂就这样被呵护。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间房子,里面放了所有记忆。进入他们的世界有一扇门,电流不能解锁,只有爱能推开。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全片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却没有过度煽情。真实事件改编,为其增加了吸引力和可信度。但却不是典型的人物传记片。叙事很流畅,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很像《飞跃疯人院》,结尾的留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这部艺术电影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感人而不过度煽情。

30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他们是病人,更是艺术家。珍惜你所在城市的艺术影院,因为能看到这样一部赞美艺术的电影。

34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尊重每位个体的精神表达,那是上帝开的另一扇窗。

37分钟前
  • saiyuki
  • 力荐

第一次去太平洋影城看,还不算远!在大银幕上看巴西片很开心,电影拍得很细腻,演员们都好厉害。

42分钟前
  • 阿子
  • 推荐

因为用女性的视角切入,片中的男性人物形象有点简单粗暴,所有的阻力都来自男权社会的自大和偏见,就连荣格都在回信里玩性别歧视。这样一部传记片,由女主角用绘画治疗精神病患者,胜在这个角色的女权意识和鲜明的个性。★★★☆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疯癫与文明

50分钟前
  • rhythm
  • 推荐

7分。女演员的表演的确富有统治力,精神病人们的群像虽说套路但也算有细致观察。剧作上用性别政治话语去取代实际上必然存在的学术争论(塑造一个被一群白男人无视和打压的伟光正女性),不免过于取巧;而潜意识和艺术之关系的引入又冲淡了精神病院可能带来的其它话题。结尾的真实影像很有力。

5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虽然冲突与重重困难都进行了淡化处理,结尾也显得仓促,但事件本身与人物身上的光点却耀眼无比——一个超越时代的女性,一群疯狂斑斓的灵魂。艺术的伟大,在于它既是解药也是彼此理解的途径,受益者永远不止是一方。

56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1.非典型人物传记片,女医生用艺术治疗精神分裂患者。危机悬而未决时戛然而止,但正是人道主义让步与体制的真实彰显2.结尾原型记录影像3.飞越疯人院珠玉在前,尼塞不是瑞秋。很温暖4.影厅人不多,全体鼓

57分钟前
  • 推荐

起承转合都很工整 也并没有一般的传记片给人一个完满的交代 而是在主人公事业第一次受挫的时候戛然而止 电影对光景的运用特别出色 这个世界虽然需要这样「充满爱」的精神疗法 但归根到底还是体制占优 结局还是体制胜利 这既悲哀又现实 which和好莱坞流水线励志片最大的不同

1小时前
  • 星竹
  • 力荐

so much caring and love...印象深刻的台词“我没疯 我只是被疯狂攫住了”。演员都太棒 我几乎要以为那些病人都是真的了 #BFF 2017/6/26@影立方

1小时前
  • 523
  • 力荐

真实事件改编,正面描写精神病治疗。导演以克制的镜头弱化冲突,甚至连结尾都止步于主角伟大的“失败”,但简而未减,女医生阵营的关怀尊重、男权“文明”体系的粗暴、病人内心的斑斓、正常人的唯利,二元对置极为清晰却又详略得当。所有演员都很棒,尤是精神病人们足以以假乱真(真假病人混杂其中)。

1小时前
  • 喻鸣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