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

剧情片美国1980

主演:唐纳德·萨瑟兰,玛丽·泰勒·摩尔,贾德·赫希,蒂莫西·赫顿,M·埃梅特·沃尔什,伊丽莎白·麦戈文,黛娜·马诺夫,弗瑞德里克·林恩,詹姆斯·希金,Basil Hoffman,奎因·K·雷德克,Mariclare Costello,Meg Mundy,Elizabeth Hubbard,亚当·鲍德温,理查德·怀廷,Cynthia Baker,Rudy Hornish,简·奥德曼,Marilyn Rockafellow,唐·比利特,Randy De Troit,迈克·T·维斯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剧照

普通人 剧照 NO.1普通人 剧照 NO.2普通人 剧照 NO.3普通人 剧照 NO.4普通人 剧照 NO.5普通人 剧照 NO.6普通人 剧照 NO.13普通人 剧照 NO.14普通人 剧照 NO.15普通人 剧照 NO.16普通人 剧照 NO.17普通人 剧照 NO.18普通人 剧照 NO.19普通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04:54

详细剧情

和大部分家庭一样,杰瑞特一家人过着稳定而又平静的生活,卡尔文(唐纳德·萨瑟兰 Donald Sutherland)不仅是一个工作上矜矜业业的正直律师,同时也将父亲和丈夫的角色扮演得十分出色,和妻子贝丝(玛丽·泰勒·摩尔 Mary Tyler Moore 饰)结婚二十余载,两人的感情分外稳定。   身为杰瑞特家的大儿子,伯克(Scott Doebler 饰)享受着更多的关心与爱,身为小儿子的康纳德(蒂莫西·赫顿 Timothy Hutton 饰)对此却并不在意。一次意外中,伯克溺水身亡,悲痛欲绝的贝丝迁怒于当时和伯克在一起的康纳德,这让后者十分痛苦与自责,好在有卡尔文的陪伴和关心,他内心的创伤才渐渐治愈。然而,当他再次鼓起勇气向母亲索取温暖的时候,贝丝的举动却让他的心再一次坠入了冰窖。

 长篇影评

 1 ) 尺度才不是这9.0爆款的最大看点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二丫

转载请注明出处


眼看今年即将过半,圈内终于出了部全方位都很能打的青春爱情剧—— 挑大梁的两位高颜值新生代演员,表现出的演技着实惊艳; 故事剧情十分深入人心,作为辅料的摄影、美术等艺术展现也相当漂亮。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这部爆款充斥着很浓郁的爱尔兰底蕴。 它主要拍摄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并由爱尔兰电影公司Element Picture制作(播放平台为BBC Three 和Hulu)。 素有“爱尔兰之光”称号的90后青年女作家萨莉·鲁尼,既是原作作者,也是该剧编剧。

包括执导的伦尼·阿伯拉罕森,也是位曾获奥系提名(《房间》)的爱尔兰导演。

该剧开播不到一周,坊间便满是对它的赞美之词。 不少甚至预测,称其最可能问鼎下一届的金球奖和艾美奖

截稿日为止,IMDb8.9 豆瓣9.0

如此看来,年度爱情剧最佳称号,要被该剧提前预定了—— 《普通人》 Normal People2020.4.26 英国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透,建议观剧后食用】 其实二丫觉得这次的片名译制并不准确。 比起“普通人”,“正常人”更贴合剧作想要表达的反讽意味。 因为剧中的男女主,都是人格上存在一定缺憾的“非正常人”。 该剧所述,正是他们通过彼此的情感,从逃避到正视自我的“不正常”,而后互相治愈、互相成长的过程。

先看女主玛丽安

黛西·埃德加-琼斯 饰 女主玛丽安

以高中生身份出场的玛丽安,是骄傲的、聪明的、尖锐的。 她的家庭条件优越,在校成绩拔尖。 待人接物的态度,更多是随性肆意。 这导致她虽学习好,生得美,却始终不受大部分师生待见。

看不惯就直怼,就算是老师也不惯着

玛丽安自恃聪慧过人,倒不是很在乎周围人的奚落。 唯对男主康奈尔另眼相看。

保罗·麦斯卡 饰 男主康奈尔

康奈尔更似一个标准校草。 他的成绩不亚于玛丽安,还是校橄榄球队主力。 长得帅,性格也温柔平和,颇受师生喜爱。

校花都会对他投怀送抱

表面上看,玛丽安无非是过于个性,康奈尔则是个无懈可击的优等生。 可彼此间的吸引、走进,逐渐暴露出二人在心灵层面的缺陷

康奈尔成长在一个有爱却贫困的家庭。 母亲的教导有方铸造了他的好性格,但贫困在他的人格上深深烙下了自卑。 玛丽安的自知和自信是他所缺失的。 所以他会被她吸引,对她产生好感。

这也是为什么康奈尔虽喜欢玛丽安,却拒绝公开与她的关系的理由。 表面上是因他害怕“不合群”的玛丽安会摧毁自己的舒适圈。

根本原因则是在面对玛丽安的优秀和富有,他心底始终认为自己不配

剧中,康奈尔的朋友为讽刺玛丽玛邀请她去舞会,却被她用“你就是配不上我”一句怼回。玛丽安说出这句话时,镜头却给了康奈尔若有所思的面部特写。这其实就已揭示了康奈尔在这段感情中的自卑心态。

另一边的玛丽安也一反强硬常态,主动提出愿意与康奈尔进行地下恋情。 甚至几次向他表达“你想对我做什么都可以”。

而这份反常的症结所在,来自于玛丽安的原生家庭。 她虽生而富足,却一直生活在暴力之下。

原作中女主从小便遭受家庭暴力,起初源于父亲,父亲去世后又成为哥哥。本该保护她的母亲选择漠视,甚至还对她的遭遇抱有一丝默许、纵容的态度。剧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弱化留白。但伴随剧情推进,玛丽安的扭曲和阴暗愈加明显。也侧面说明了暴力对她造成的心灵创伤。

在遇见康奈尔之前,玛丽安的人生是疼痛的、缺爱的。 至亲之人未曾善待于她,她认定自己是可悲的、不值得被爱的。 不知被爱的感觉为何,也让她渴望被爱。 而她钟情于康奈尔,正因为她在他身上首次找到了善良和温柔。 所以当康奈尔当众维护她,并第一次开口说爱她的时候,她会如此动容。

肉体上的契合,精神上的互补。 身心的全方位共鸣,让他们这份感情既难能可贵,又刻骨铭心。 可人性终究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存在。 在能够坦诚待人待己前,总是会先下意识的选择绕弯路。

康奈尔的挺身而出虽感动了玛丽安,却困住了自己。 同学开始以此为谈资打趣、嘲笑。 首次直面自我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他选择逃避,渴望以此重回之前的状态。

对外,康奈尔依旧否认跟玛丽安的关系,并邀请其他女孩参加毕业舞会。

私下,他“云淡风轻”地跟玛丽安解释,希望她能如以前一般接受这个设定。

可此一时,彼一时。 玛丽安拒绝了康奈尔。 更讽刺的是,在他丢掉了玛丽安后,又发现一切不过是自欺欺人……

康奈尔的朋友们早就知道他们的关系

伴随着高中时代的结束,玛丽安和康奈尔的感情,以一个可悲又可笑的姿态草草收场。 但这不是结束,而是序章过后的开始。 大学时期的再相遇,二人已全然是另一番精神面貌。 只是那些伤痛、遗憾和爱依旧未减。 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纠葛? 这剩下的故事,就等着看你们自己探索了。

作为一部纯正的青春疼痛题材影视剧,《普通人》带来的是一种高级、细腻的观感体验。 这一方面源自它对的处理,另一方面在于剧中所展现出的唯美影像艺术

先简单聊聊性这一块。 谈及青春的作品大多都绕不开这一话题,该剧亦不例外。 对比许多作品将其作为必要的目的表达和吸睛手段。 该剧所展现出的床笫之欢情满而不色,借此揭示出的角色关系和人物心理也更为直观

剧中,男女主分别经历过其他性伴侣。 这些“其他人”承担着一种参照作用—— 对比下,男女主间的水乳交融来得更为激烈忘情,彼此间的高度契合和渴望被衬托的尤为明显深刻。 这份强烈欲望,不单包含互相给予的肉体上的极大欢愉,更有互相成就的精神完整所带来的满足。

而单就女主来说,性也是展现她内心阴暗面的主要途径之一。 不同于原著,剧作弱化了女主遭受家庭暴力的背景。 反倒是通过她在两性关系中的反常,推出原生家庭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创伤。

剧中为数不多的直白反映女主遭受暴力的画面

最初表现在高中时期。 家庭暴力的影像让女主渴望爱,却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她与男主之间,便因此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种服从与掌控关系。 两人发生关系的时机、地点,包括进行地下恋情的决定……这些几乎都由男主来主导。

女主更多是服从与配合,言语间也表现出对这种模式的受用。 这种方式也确实让她获得了一直渴求的爱和温暖,进而对这种模式产生了依赖。

女主认为自己被男主“色诱”,默认他在他们之间处在掌控地位

所以大学期间,她尝试借由SM在其他伴侣身上找到相似的感觉。 慢慢便衍生出了略为病态的受虐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大篇幅的性片段描写,无疑是对两位新生代演员心理和演技上的双重考验。 但二人实现了极高的完成度,CP感十足,情绪也非常饱满、自然。

据悉,导演特地请来《性爱自修室》(2019)中的“亲密关系调解员”,帮助二人做心理建设的同时,还助力他们在演绎中实现“以假乱真”。 他们也曾穿着长裤多次排练,仔细将每一个细节制定好,摄像机也借此找准可信角度,以达到看起来真实的接触。 如此用心考究之下,使得剧中相关桥段不脏不俗,尺度上更见深度,着实要胜于很多同类题材影视作品。

此外,该剧在叙事,摄影及构图等方面的表现也独具特色。 担任其艺术指导的爱琳·奥布莱恩,曾参与过《布鲁克林》(2015)、《闰年》(2010)等电影的美术设计。 在影像画面中构造出十足的青春感和浪漫感,正是她的专长。

《布鲁克林》剧照

为配合剧情本身的细腻感,该剧在传统欧美风格的基底上,融入了些许日式小清新的特点。

一些画面的元素、构图和配色,甚至透着几丝日漫的影子。

远处的积雨云很细田守

为了最大程度展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该剧穿插使用了多种剪辑和叙事方式。 这里以剧中男女主的一次分手为例。 该剧单就这一事件采用了多(双)角度叙事—— 它分别从二人的视角再现了当时对话,以此展现在同一客观事实下,不同心境的人的侧重点和解读。 由此再强调出他们人格中的缺憾,以及不够坦诚而给彼此造成的误解和伤害。 男主回忆里,他所陈述的是:我没钱租房子所以要回家过暑假,这期间你要同其他人交往吗? 女主听罢,给了一个颇为无情的答复。

拮据所致的自卑驱使下,男主认为自己这个穷小子在女主心中,还是没什么分量。 所以他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开。

女主这边全然是另一版本:男主希望分手,并毫不留恋的离开。

女主的记忆里,男主说的是“我们”而不是“你”

不值得被爱的心理又占领了高地,她没有置疑,选择接受。 可笑的是,这次对话发生的目的,不过是男主想借宿在女主家度过暑假而已。 二人的缺陷让彼此间缺乏坦诚,进而让他们对互相的语言都做了错误判断,并拒绝进一步沟通。

总的来说,《普通人》确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质青春向剧集。 它的主题足够深刻、叙事足够走心、演员演技足够惊艳、艺术表达足够漂亮。 比起更宏观的外界因素影响,它更聚焦于自我。 通过解构一段疼痛爱情故事,去触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历与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如此令人动容。 残缺的他们虽历经一番曲折,却最终实现了一份最为美好的爱情。 彼此的相遇相知,不单是份难得的情谊,更成就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文/二丫

 2 ) 不正常,比较酷

1、

电视剧Normal People第十一集,玛丽安娜和康奈尔在康奈尔的小房间里亲热。从高中时期的羁绊开始,她经历过几段糟糕的亲密关系,他见证朋友的死亡、和抑郁症缠斗,几番动荡波折之后,两人终于又回到了这张小床上。那场sex scene拍得很美,缓慢而缱绻,背景是炎热的夏天里慢慢融化的冰棍。

就在两个人紧密相接的时候,她问他:will you hit me? 康奈尔犹豫片刻,答道:No, I don’t think I want that. Is that ok? Do you want to stop? 玛丽安娜眼神暗下去。 康奈尔退出去,缩在床边,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她说:You think I’m weird? 在哭出来之前她逃离了康奈尔的家。

一场戛然而止的性爱。冲突是突然爆发的,仅仅一句“will you hit me”就让整个剧情调转方向,从暧昧温吞的情欲戏急转直下变成分手戏。 为什么玛丽安娜要在这个时间点问出这个问题?在康奈尔拒绝后,为什么她又瞬间崩溃,哭着离开? 一种解释是:玛丽安娜在亲密行为中有受虐倾向,她问这句话是希望康奈尔接受她的性癖好。而康奈尔拒绝了,他如此温柔如此正常,更令她感觉自己是残破的怪人,无法承受,只能逃离。

这种解释合情合理,玛丽安娜的前几段亲密关系都涉及到SM的成分,只有和康奈尔在一起的时候才是vanilla sex。但吊诡的是,在她和其他人的亲密戏里,玛丽安娜看起来总是心不在焉,时不时想要离开,反倒是和康奈尔,她几次强调:It’s not like this with other people,还说他可以对她做任何事。

玛丽安娜真的喜欢受虐吗?还是,她以为自己喜欢受虐?

2、

小说里,玛丽安娜和康奈尔分手又各自恋爱后的一次咖啡会谈中,玛丽安娜和康奈尔这样说。 Maybe I want to be treated badly, she says. I don’t know. Sometimes I think I deserve bad things because I’m a bad person.

玛丽安娜成长于破碎的上流中产阶级家庭,暴力专制的父亲和哥哥,懦弱回避的母亲。这样的她虽然聪明美丽富有,但自我评价很低,行事古怪乖张。后来交的几个男朋友,声称爱她,却说不上是真的尊重她。 性当中的暴力,是否让玛丽安娜快乐我不知道,但一定让她感到安全。这是她习以为常的亲密关系的方式——他们展示言语的、身体的暴力,以此彰显凌驾于她的权力,而她表演臣服。

在那场咖啡会谈里,小说作者兼编剧的萨莉·鲁尼借玛丽安娜之口讨论爱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I didn’t need to play any games with you, she says. It was real. With Jamie it’s like I’m acting a part, I just pretend to feel that way, like I’m in his power. But with you that really was the dynamic, I actually had those feelings, I would have done anything you wanted me to.(Jamie是玛丽安娜的某一任男友。)

那句名言怎么说来着。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世界上的一切都关乎性,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谷歌告诉我这话是王尔德说的。)

在和Jamie的亲密关系中,Jamie暴虐羞辱,玛丽安娜表演弱势的那一方,以此来取悦对方。而和康奈尔一起的时候,他体贴尊重,他们的性爱中没有一丝暴力,却令玛丽安娜感到脆弱不安、不堪一击。阶级、性别、原生家庭的伤痛,此刻都转化成爱欲中的权力交锋。不是SM,胜似SM。

有人评论电视剧拍成了一个女性向porn,也有人说这就是一个上床上出真感情的故事。我是先读的小说,再看的电视剧,觉得翻拍得很好。(作者是主要编剧之一,以及,女演员气质也跟作者本人太像了吧!) 剧里的床戏都很好看。光线充足,对身体的呈现坦率直接,两个人之间的情欲热烈性感,也不回避尴尬、困惑的瞬间。玛丽安娜和康奈尔在身体的交汇中探索情感和欲望,每一场戏的情绪氛围都不一样,是一次又一次迎向他人的冒险。

3、

一年多前,我和理论向导布拉乔在咖啡厅里聊朱迪斯·巴特勒。当时我在准备政治理论的考试,书单里有巴特勒的Gender Trouble和Bodies that Matter。读完巴特勒感觉更懂福柯,她讨论的异性恋霸权(heterosexual normativity)正是一种弥散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操演性别和性别对应的社会行为/性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巩固这种霸权。就像福柯所说,we are always already trapped.

我对巴特勒理论中的出路感到困惑。书里她提出两种反叛的可能:一是戏谑的政治(parody as politics)。通过创造新的语言、新的词汇去描述那些无法被异性恋霸权所描述的身体、体验和情感。二是身体的反叛(bodily subversion)。如果说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是去性化/去身体化,希望女人摆脱身体的束缚,获得与男人等量齐观的自由。巴特勒的性别政治则是泛性化,令“非男人/非异性恋”的身体和欲望得到表达。

布拉乔和我说,对于巴特勒来说,body可能是反叛的出路,但desire一定不是(书里有一句类似的话,我一时没找到)。 巴特勒不认为解放欲望是瓦解异性恋霸权的出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欲望不过是社会的投射。即使是在最亲密的瞬间,我们也无法摆脱对既定性别权力关系的模仿。 但是,巴特勒可能会说,总有一些时刻,操演性别的时候,觉得不对劲、被冒犯、感到迷失。那个瞬间就是挑战霸权、反叛的可能(possibilities for displacement)。那一刻,我们并不置身之外,却看到了霸权的缝隙和出逃的可能。

剧里的Jamie真的喜欢施虐吗,还是他在模仿一个雄壮凶猛、充满男人味的男人(尤其是在他外表矮小瘦弱的情况下)。玛丽安娜呢,她是喜欢受虐,还是她在SM的关系里感觉安全,无法想象一种更平等更自由更脆弱的性。

回到最初那个场景。 一种巴特勒式解读是,玛丽安娜在那一刻感到分裂。在和康奈尔的亲密关系里,她一边沉溺一边感到失控,身体的感觉真实而强烈,和此前已有的性经历截然不同。身体和欲望之间充满张力,玛丽安娜完全暴露了她的伤口和脆弱,不再佯装坚强、正常,给了这段关系更进一步的契机。 那一刻既是脆弱的片刻、动摇的瞬间,也是充满可能性的窗口。

4、

萨莉·鲁尼这本小说的切入点很小,就是两个年轻人长达几年的情欲纠葛,讨论的主题却很大,阶级、性别、欲望、自由。螺蛳壳里做道场,很厉害。 剧名叫Normal People,中文翻译成正常人或是普通人。两个主角在周边的小社会里格格不入,觉得自己不够正常。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看透身边那些看似正常的人也不过是纸老虎,实际各有各的困境。所谓的正常/普通不过是社会的规训。所幸敏感、脆弱的玛丽安娜和康奈尔拥有彼此,在深刻也充满龃龉的交往中探索爱欲的形状,创造出不太正常却独属于他们的关系,或许也能变得更加自由。

 3 ) 致孤独脆弱的普通人

故事很简单,两个内心孤单敏感、缺少安全感的人彼此理解、相爱,但也因为心里的小心与不自信而了伤害对方。看剧时有人纠结于两人为何不把各自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可两人都是抱着对方随时会离开的心理,小心翼翼的享受当下的情感。一个不会说出内心的失意,一个不会说出畸形的家庭状况。在大学第一次分别时,两人的敏感心理表现的恰到好处,一个为了自尊逞强说出分开,而实际上是在寻求挽留;一个患得患失,以为自己被抛弃的那天终于到来了。

即便如此,他们明白自己的生活里需要对方的存在,所以用尽力气去维护他们之间的“友谊”。大学时第二次分别时,各自的生活都开始被孤独迷离感支配的破碎不堪,而彼此的信件是唯一的情绪出口。

经过相爱、离散、和好、分别、重聚,他们终于勇敢了一次,懂得了握紧彼此。康奈尔终于冲进那个充满唳气与冷漠的房子里,玛瑞安终于找到了内心渴望的安全感。

但最终爱情还是会让位给现实。

他们拥有过最好的,分别时也明白那些不会再回来。只是,这次的分别与之前的不同,他们不会再让孤独迷离感吞噬自己,不会自甘堕落和抑郁,这些年的起伏让他们明白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疗愈了彼此,坚定了各自的内心。

最后他们都成为了普通人。

“I’ll go” “I’ll stay”

导演和男女主角把情感表达的很细腻,而且男女主太好拍了,每一帧好看又干净,截图都顺手了许多,在拼图时候甚至是享受。

剧本身更文艺腔,喜欢直接、通俗剧情的可能会觉得拖沓无聊。

原著更多的也是心理描写,剧里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明暗色调来表现人物的情绪,眼神、叹气、沉默,用每一个停顿刻画书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我再感叹一次导演的场景和构图。

 4 ) 普通人

有三四天,因为这部剧一直睡不好。每天看完,心里满是各种无法言说的情绪,总是折腾到12点才睡。原著是天才小说家的第二部作品,当时读小说的时候感觉比《聊天记录》差一些,没有想到剧作通过视听语言让小说的氛围重新清晰起来了。

漂浮在空气中的是无限的孤独,和Connell在一起的时候,彼此理解,对方永远是更聪明的一个,是更美丽或者充满魅力的那个。两个人的男女朋友换了那么多,说到总有些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刻感到孤独,而彼此在一起的时候,可以talk,而且永远不感到孤独。所以尽管两个人兜兜转转,还是让局外人我感到十分羡慕。王子帅哥霸道总裁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太没有想象力了,非常非常无聊。这么说是因为人的复杂和高贵不体现在这里,虽然如Connell所说 Money is sexy。

普通人是很难在同侪压力下与社交活动中备受排挤的女孩正面交往,但是也很难拒绝聪明美丽且充满洞见的女孩,普通人可以为了爱忍受交往中巨大的不平等。普通人有很多次机会失去,错过,忘记,误解和被误解、伤害和被伤害。

不得不说使我震惊的是片中的性爱场面,以为应该蛮克制的,没想到这么坦诚。就作为一个观者,很难不进入到二人的关系之中,再去看关系就觉得很不平常,有爱的性看起来真得可以抵抗人世的孤独和虚无。我现在渐渐能理解娄烨李安拍性爱场面的戏了,有一些影视作品,当然是为了所谓的爆点,但是探讨人性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为体现人自由状态的一种,性是很难回避的。

我非常喜欢这片子,喜欢很棒的片子和音乐的时候,我大部分状态都是两手一摊,很好看,非常好,非常动人,听到的时候我会流泪。因为艺术形式很难言说,说一万遍某个音乐好听,也很难代替你听一下的细微的情绪变化。说过很多次,艺术是形式的艺术,很难不去经历体会就理解。

昨天晚上看到第十集的时候,躺在床上翻出去年读的Kindle里的Normal People,正好停在最后一页,不由得觉得,爱真是很好的东西。

 5 ) Intimacy and real

作为一个偏理性的人, 我时不时会怀疑虚构性小说电影电视剧的价值。可是每当遇到有情感共鸣的电影电视剧, 总是觉得很难得, 很慰藉, 甚至会舍不得分享这样私人的观影体验。这部剧里有两个情节让我很有共鸣。一个是男主吐槽他的同学们不读书就在课上瞎掰; 另一个是女主吐槽在Facebook上祭奠的意义。

男主温柔的微笑

作为一个正在美国读书的人, 男主的吐槽我真的不能同意更多(男主辩论言论自由那段我也很认同)。女主的吐槽也深得我心, 为什么大家要那么虚伪, 人在世的时候没有去关爱, 在人死后去一个公共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关爱, 是给谁看呢, 无非是想树立自己的形象。同理, 我非常厌恶那些没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然后试图用peace and love来平息争论的人, 除了树立自己似乎公平公正的形象, 起不到哪怕调解的作用。

回到剧, 女主吐槽的时候 ,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男主能安心得睡下了, 除了因为女主视频看着他入睡这个行为本身带来的如父母给予孩子般的安全感(私以为这里体现的安全感甚至大过男主帮女主揍哥哥带来的安全感), 还因为男主确信了有一个人能理解他, 有一个人能跟他talk about real thoughts/feelings, 坦白而不害怕judgement。而这不正是人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获得的嘛, 真实, 以及讨论了真实之后的理解和认可以及最终由此带来的安全感。而勇于说出自己真实想法/观点的过程本身就是动人的, 更不用提观点中闪耀着的智慧光芒。Smart is the new sexy。在男女主的设定里, 这种基于真实的交流更显得弥足珍贵, 因为rare, 因为周围的人get不了。现实中可能也是如此吧, 知音难觅。亲密关系的安全感还来自于彼此的温柔。男主不光给了女主equally involved sex, 还是个被妈妈教育得很好的会帮女主分担生活琐碎的男孩。而女主的攻击性在男主这里, 因为认可, 也收起了锋芒。

当然是羡慕这样的关系的。作为一个真正的普通人, 沉迷于吃喝玩乐的普通生活的我, 陷入了惆怅。是不是只有成为这样有自己观点的, 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尖的精英, 才能遇到产生共鸣的人。聪明爱读书有品位有才华是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the one的前提嘛, 还是只是小说作者的stereotype。然后我又想到了喜欢的爱在三部曲, 男女主的相识相爱, 那些让他们click的对话, 也是建立在饱读诗书的基础上。如果现实中确实如此(大抵确实如此吧), 那该多么得稀有和难得。于是下一步, 是该在有限的年轻时光里, 秉持对这样的亲密关系的可能不切实际的向往, 努力成为一个有自己观点的温柔而聪明的人呢, 还是该学会放下对于这样理想的亲密关系的求索/执念, 学会和另一个普通人相守。而放下和经营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呢。而如果有幸遇到了那样温柔聪明的可人, 又如何在剩下的漫长岁月中保持这样步调一致的共鸣呢。人会变, 人也容易厌倦。是曾经拥有过就能满足嘛。还是说对方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经营。哪怕男女主, 也是改变了沟通方式才进一步提升了关系。可能更多的普通人会在某个不太年轻的时候遗憾, 然后宽慰自己, 只是运气不好没遇上罢了。殊不知有可能是年轻时候的自己还不够努力, 不够明确到底亲密关系对自己有多重要, 明确之后又不够坚定, 不够勤奋得去坚持自己的执念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从而遇到那个人。

写完并没有答案。挺悲观的。人一生中, 能遇到好的亲密关系并保持真的既要运气, 也要努力。大概虚构的小说电影电视剧在营造共鸣的同时, 也确实构建了过于理想的情形吧。回到现实, 一下子清醒, 果然还是想得太多却做得太少。

Btw, 配乐这版轻柔的Make you feel my love 很合适。

 6 ) 《普通人》:关于爱、感觉和绝对亲密的解剖

《普通人》是由 Hulu 和 BBC Three 联合出品的限定剧集。于4月27日开播,一共12集,目前已完结。改编自萨莉·鲁尼(Sally Ronney)畅销小说 Normal People,剧集《普通人》运用清新的色调、精致的镜头和细腻的原声带,将我们带入这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里。

“谁是普通人?”这是剧集向我们抛出的第一个问题。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男主角康奈尔(Connell)和女主角玛丽安娜(Marianne)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学生”。康奈尔性格内向害羞,对敏感的事易产生担忧,但因为阳光的外表和出色的成绩,成为了高中里的头号男生;玛丽安娜内柔外刚,出身富裕,因为咄咄逼人的言行而被高中同学待为局外人。

看似优秀出色的康奈尔实则缺乏安全感,而看似高高在上的玛丽安娜实则内心非常脆弱。两个敏感又不安的人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环境里相遇,通过一次次的试探发现,对方其实是那个能让双方安心的普通人。高中时期的爱情是纯粹的,没有社会的复杂性和其他欲望的掺杂,但外部的环境成为了他们早期爱情的最大敌人。两个局外人在自我和群体之间寻找认同,尝试为他们的爱情搭建一座稳定的桥梁,但纯粹的爱情里参杂了不成熟,最终这段青少年晚期萌芽的爱情也不了了之。

进入大学之后,两人都经历了早期进入社会的碰撞,在陌生的城市、各类社会人士和高强度的学业面前,康奈尔成为了都柏林的“局外人”,玛丽安娜则适应了身边的陌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康奈尔和玛丽安娜再次相遇。过去意犹未尽的感觉又一次点燃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中途跌跌撞撞,两个“局外人”因为各自的命运认同和完全理解最终走在一次。但这段成年早期的爱情最后站在未来面前,等待他们的去留。《普通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分地利用、消费两位主角的阶层或贫富差距,而是让他们的性格逐渐延展,让显白的性格与隐性的细节交叉碰撞,在一段极其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大的可能性。主角二人既不沉沦也不超越,而是不断地相互影响、补足,让我们意识到“爱”在人一生当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通人》是一部关于感情和亲密的剧集。主题为感情的剧集有许多,但《普通人》做到了将主题聚焦在两位主角的交流、感觉和性上。许多剧集虽然以感情为主,但感情始终是其他主题的辅佐,需要依靠其他主题或者故事线来支撑。《普通人》用时间推动故事的发展,仿佛为观众构造了一座桥梁,在一步步跨越桥梁的同时,体会到故事的发展和双方的感情交叉。

在表现形式上,《普通人》里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特写。表面平淡的对话其实是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两人关系的揣测和总结。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的爱情十分纯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纯粹的爱情里始终会参杂其他社会性因素,比如金钱和事业。双方的对话内容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成熟,让观众直接体会到这份爱情在时间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这份变化也是对爱情最真实的刻画。无论是高中毕业舞会的争执,大一暑假分开时的误解,分隔两地的远距离交流还是最后在事业和爱情之间的选择,《普通人》平铺直叙地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爱情的弧线,而这个弧线则映衬了大多数人早期爱情的发展轨迹,在他们的选择、争执、误解和交流里,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爱情与我们故事的共性。爱情的表现形式分为有形和无形,无形在于两人之间的对视和感觉,有形则在于交流和性。

《普通人》的镜头美且细腻,导演伦尼·阿伯拉罕森(Lenny Abrahamson)和希提·麦克唐纳(Hettie McDonald)运用大量浅焦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故事主角在他们爱情变化途中的微表情和潜意识动作,同时也极度增强了我们作为观众对两位主角共情的可能。这些细节的展现无论是在镜头还是故事叙述上,都进一步地增加了这份爱情的厚度,而不仅仅停留在平淡的言语之上。有形方面的性上,两位导演同样运用了大量镜头为我们刻画男女主角的性交流。从早期的试探到后期的释放,康奈尔和玛丽安娜的性生活也是表现他们爱情弧线的重要媒介之一。

他们的性搭建于爱情之上,每一次的性交流都进一步地告诉观众:他们对双方仍有感觉。他们的性是无私的、是纯粹的,体现了他们的绝对亲密。这份跨越五年建立的绝对亲密在绝对裸露的性中显得更加珍贵,因为完全裸露代表了完全信任,在完全信任的基础上他们在对方的身体里寻找自己身体缺少的那一部分。而完全信任则代表了两人的绝对亲密。两位导演通过在细节、交流和性上的交叉运用,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立体、绝对的爱情故事。

在《爱在黎明破晓前》里,赛琳娜(Celine)和杰西(Jesse)因为在火车上的偶然相遇,而坠入爱河;在《星运里的错》里,海泽尔(Hazel)和加斯(Gus)因为在支持小组上的交流,发现对方是自己“错误”人生的完美填补;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埃利奥(Elio)和奥利弗(Oliver)在夏日的北部意大利相遇,最终将对方写进自己的命运里。这些集中描绘初恋和感觉的作品都拥有一个共通点——细腻。在《爱在》三部曲里,我们也随着男女主角年龄的增长,体验了爱情从最初的甜美和纯粹到婚姻生活里的茶米油盐,双方的感觉和性也少了成年早期的那份绝对亲密,不过与《普通人》相同的是,《爱在》三部曲也运用了大量对话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时刻在有形的方式上展示两位主角的感情交流。在《星运里的错》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两部作品也都改编自小说)里,这两份对初恋的刻画与《普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部作品都将初恋爱情的感觉和亲密放在了无形和有形的镜头上,从两位主角和感情的多个角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细腻真实的爱情故事。正是因为故事中的细腻,才唤起了我们记忆中的细节,那些与过去恋人或者现在爱人的记忆碎片,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立体的交流过程。

但除了细腻的镜头和多样式的结构,为什么两个“局外人”的爱情故事会如此吸引人?因为这份爱情的双向性,和两位主角的真实性。在剧集里,两位主角的叙述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同时体验双方因为这份爱情所感受到的悲与喜,从而不会单方面地倾向于任何一位主角。叙述上的平等打造了更强的代入感,一次次问题的爆发和误解都让我们站在双方的角度来感受。而两位主角塑造的成功也在于他们人物的真实。各自家庭的问题为两位主角奠定了性格基础,使得我们在第一时间能揣测双方在关键时刻,会对这份爱情做出怎样的决定。康奈尔与玛丽安娜对于双方的了解,在那些错过的时间和与其他人交往的日子里,两人在这份爱情上的考量又进一步让他们更加成熟,认识到这份爱情和彼此的珍贵。这也是《普通人》如此出众的另一个原因。他拥有一个过程。

不同于大部分爱情剧集/电影,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往往来得快且激烈,但消逝得却不明不白,而《普通人》则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在爱、感觉和绝对亲密的基础之上,双方加入了对自己和对爱情的思考,为故事的塑造添加了可观性。故事结尾玛丽安娜对康奈尔说道:“不是因为你,我不会在这里,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但我们都对彼此做了太多。”爱情中最珍贵的,难道不就是跟随对方的轨迹,一起成长,一起认识自己,一起见证生活中的改变吗?

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千禧一代,可能在接二连三的人工智能界面上已经忘记了爱情的细节和绝对亲密的舒适,《普通人》里孔雀蓝的爱尔兰告诉我们,爱情中有形和无形的细节,才是最值得被珍藏的宝贝。

 短评

男生在感情中因自卑而逃避,女生在感情中因自卑而迎合。男生的孤独来源于自己,他向外求索,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填补;女生的孤独感来源于外界,她向内求索,需要追寻内心的平静来自愈。他们有不一样的敏感、脆弱、迷茫、自卑和孤独,所以他们可以抚慰彼此却难以相互依靠。但可以遇见彼此的他们就已经拥有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运气了。

4分钟前
  • 渔鱼
  • 力荐

我一边看一边告诉自己不要被这种命中注定此生唯一的浪漫爱叙事洗脑,一边又心甘情愿堕入love is fatal这样的陷阱(他们就是很配啊生命中有无数匆匆过客可他俩兜兜转转分开后总能再次回来)。好干净的爱情啊没有狗血没有憎恨,虽然有误解有遗憾但总能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慢慢化解慢慢原谅。离开的时候不恶言相向,重逢的时候依旧热烈。And my biggest takeaway: sex life is really fundamental.

8分钟前
  • fushia
  • 力荐

真的是女性向porn,各个层面上的

13分钟前
  • 资深懒汉
  • 力荐

爱尔兰是孔雀蓝的,校服,眼眸,暮色。

15分钟前
  • Lullaby
  • 推荐

如无意外这会是本年度最爱剧集。之前看推荐有同学说男主前5集很“渣”,也有说因为Connell的若即若离间接导致Marianne在几段亲密关系中的混乱。自己看了之后发现Connell是我在文艺作品中见到的为数不多温柔的男生。是的,温柔。也许是类似霸道总裁的占有欲强的强势男性形象在爱情作品中屡见不鲜,双方平等的情感关系却实在罕见。我越来越不喜欢以强势的逼迫姿态证明一方对另一方的爱,两人互通心扉、互相理解尊重才难能可贵。Connell会在两人第一次亲密关系时告诉Marianne如果疼就停下,会在她问“Will you hit me”时say no。无论何时他总以温柔的语调安抚饱受原生家庭创伤的她,而她同样也回报以爱、关怀与理解。爱人的能力并非与生具有,两个青年人都有着自己的迷惘、伤痛,在磕磕绊绊中学着经营一段亲密关系。最后是否以爱人身份在一起已不再重要。

18分钟前
  • seibellissima
  • 力荐

无论怎么看你俩还看不出来彼此是真爱吗?折腾来折腾去何必呢,享受甜甜的恋爱不好么。从路人角度看这俩不是渣男渣女是啥???

23分钟前
  • 人间情感观察员
  • 还行

-“And what about me? Would you say your feelings are involved?”-“Obviously”-“Who is it obvious to?”

27分钟前
  • Alyssum
  • 力荐

原来一部爱情剧真的可以做到既是best love story ,同时又是best p*rn!今年的爱情剧只看这一部就够了

28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刷到第八集实在刷不动了,看到后面经常忘了前面因为什么他俩又分了为什么不能公开,女主这么好看了还因为家庭问题自卑没人爱,别人的看法真的没那么重要啊,更何况傻逼这么多,纠结这些纯粹是浪费时间

31分钟前
  • 弦子
  • 还行

I’ve met someone just like Connell and I nearly let him go. This shit relates to me so much :(

33分钟前
  • F
  • 力荐

是我怎么了,还是这剧怎么了?在偌大的候车厅,又一次如入无人之境。从他们因为一本书开始攀谈,我眼中就浮现泪花,赶紧又捂上憋闷的口罩,戴上才发觉还有上次泪痕的墨镜。接着,他们接吻、脱衣服,爱抚,开着有心无心缓解尴尬的玩笑,直到互相进入对方的身体,发出的轻柔喘息。第二次,第三次……我软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脚底板软到视网膜……还好我不化妆,但还是跑了一趟卫生间,在靠窗的边缘抓紧抽根烟,望着车轨发呆放空。但还是软,软到想赶紧躺在北上的列车,随它开到哪儿,哪怕在外面炙热的太阳下爆炸。

3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和小说给我的感觉差不多。长得跟 anne hathaway eva green dakota johnson 混体的女主说自己不漂亮;圣三一 1%的优等生拥有和美国高中生一样的词汇量;两人除了性吸引力看不出 click 在哪里……是非常时期人们的标准都降低了还是什么?

39分钟前
  • Jin
  • 还行

小说的细腻完美被电视剧呈现,Marianne和Connell就像从书里走出来的一样(Daisy真的很有灵气)喜欢这类主角很边缘的故事,因为看起来更有种奇妙的真实感,这也许就是常态“normal”的样子吧。一个相信soulmate存在的故事,两个人十分相爱却又淡漠隔离,可又相互救赎了对方。所谓的relationship不意味着仅是物理上的陪伴,也不是情感上的“禁锢”。Connell拿到去纽约的机会后Marianne选择了放手真的是我最最最喜欢的的一点,爱追求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过程中对方让自己变成的样子,他们依旧把对方变成了更好的人。她知道过程中他们都会变,但是无论如何都会陪伴在对方身边。😢还有比这个更美更理想的爱情&companionship吗

41分钟前
  • 哦勒哇一鸡狼
  • 力荐

前五六集还挺好的,音乐、色调以及整体所展现的柔感,都加分了不少,可是越往后越无法接受,既然互相相爱,那就在一起,没有世俗或家庭的阻拦,却因为暑假无法住校这样的事而二次分手,似乎在强行加苦情戏,故意打造出苦命鸳鸯的戏码,显得无病呻吟。

44分钟前
  • 🦁
  • 还行

如果说有什么我能认同的青春恋爱剧,应该就是这个。不是校园gossip,不是不良少年和乖乖女的爱情传说,就只是偶然巧合的恋爱就够了。我们在人前都是表演家,刚开始表演乖乖聆听的观众,后来又扮演评论家艺术家,但在你面前,我总是露出马脚。

45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男女主角实在是太豆瓣了。。。

47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推荐

快进到第九集弃,实在是受不了这两个作男作女了。本来看是因为同事发了一段视频,画风很唯美。看了第一集发现进展迅速,一点都不作,还觉得很有新意,很期待接下来这十集故事会走向如何。没想到比Love Rosie还可怕,2-9集一直在分分合合,男女主分别一段接一段恋情,同时两人之间也纠葛不断,堪比toxic relationships大全。人物塑造并不全面,导致两个人无止境的忧郁脸看起来就是无病呻吟,但很显然两位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快去看医生啊!看了短评吹成这个样子真是让我怀疑是否看的是同一部剧,反正我看的这部除了画面很美之外没有任何优点,请不要以为文艺的滤镜就能拔高青春伤痛文学的本质。另外第八集画风真的很像CMBYN,用来展现这种剧情真的让人生理不适。

48分钟前
  • Awaysis
  • 较差

So pretentious,天呐!虽然我知道你们爱尔兰人喜欢过黏稠内敛的自省生活,四级阅读级别的原作看了几页了也确实有那种sensitive af的感觉。但是,注水真的太严重了,前几集看看风格还好,看到后面已经显著的耐心缺失。一集的有效剧情加起来有5分钟没有啊。全靠溺水一样的BGM和erotic art一样的性爱片段抻长度。一个镜头拍上30秒真的不能算是细腻,算洗钱。好几处跟五十度灰预告片似的,加了BGM更像了。总是不知道为什么Marianne就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又分手了又在一起了又分手了,回合制。另外他们的大学生活真的过于体面,M分分钟看起来像日杂法国模特街拍,而且抽烟喝酒chill到不像是自卑女的。另外查了下Sligo到Dublin距离210多公里,省都没出,放个暑假却像生离死别一样。

53分钟前
  • 无忧无虑波尔卡
  • 还行

好久没有这么让我沉浸的剧集了,不以事件为核心,台词铺设不为叙事,悉数转移刻画人物性格,细腻而娓娓道来。其中爱情最让人信服的一点是,它不回避性,性的吸引力点触情感,爱同时是身体的。他们在爱里挣扎犹疑,体面又不堪的生命,仿佛你与我,Normal We。/视听精致,演员自然,You‘re the worst之后最好的爱情剧集。

56分钟前
  • 五加皮
  • 力荐

老娘本来想是看欧美青春爱情虐恋的,马的结果第二集15分钟内男女主就 搞 了3 次!!!

60分钟前
  • hobii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