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与将军

战争片美国2003

主演:罗伯特·杜瓦尔,杰夫·丹尼尔斯,史蒂芬·朗,杰瑞米·伦敦

导演: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播放地址

 剧照

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2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3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4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5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6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3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4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5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6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7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8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9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2:12

详细剧情

《众神与将军》(Gods and Generals)名为《葛底士堡》的续集,其实是一部前传,算是赶了当今前传续拍的潮流。本片几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马演出,只不过扮演传奇李将军的,已由马丁·辛改为另一奥斯卡级的老演员罗伯特杜瓦尔担任,而导演、摄影等幕后人员则基本不变,因而可以推断是和《葛底士堡》同一风格的。      既然是前传,讲述的自然是发生在葛底士堡战役前的南北战争的故事。按照导演兼编剧罗纳德·麦克斯韦尔一贯的风格,少不了对这开始两年的著名战役作一番详尽描述。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剧情,我们也有必要对这些战役作一些勾勒。      美国内战的第一场主要战斗发生在弗吉尼亚的曼萨斯,因而这场战斗经常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曼萨斯第一之战"。从整个内战的尺度来衡量,这第一场主要战斗都比较小儿科,双方似乎是在试探对方的实力,因此没有投入很多兵力。当时北...

 长篇影评

 1 )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小时候买过一盘世界著名演讲的磁带,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战场公墓上所发表的那段讲演,至今已成为美式英语的经典段落。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葛底斯堡”,也知道了那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的战役,北方开始战胜南方。
    几年前,有幸买了一张长达四个小时的碟片《葛底斯堡》,就是讲述那场战役的美国史诗巨片,也是唯一被认为是完全真实全景式的展现南北战争的巨片。那张片子看完让我激动不已,也由此对罗伯特李等当时的历史人物深感兴趣。
    那时我就知道美国人还拍了一部《葛底斯堡》的续集(实际上是前传)《众神与将军》,但一直没有找到过。上周末,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众神与将军》,可惜没有看全,我便从网上购买了一张完整版配很长花絮的的碟片,终于达成了几年来的心愿。
    相比较于《葛底斯堡》,《众神与将军》更注重对个人命运的刻画,尤其是主角“石墙”杰克逊,南军最伟大的统帅当属罗伯特.李,但最伟大的前线指挥官则属于杰克逊,他率领的“石墙旅”成为南军无坚不摧的部队。
    剧情和战争我就不多说了,导演着重刻画了杰克逊的宗教精神,多次大段引用圣经的段落。在杰克逊的眼中,南方的独立战争是上帝赋予他的使命,上帝必将使他获胜,使他的战斗具有了宗教圣战的气息——美国向来都是宗教气息非常浓郁的国家,至今在位的那位美国总统仍然保留了这种传统,而杰克逊的虔诚更超出了其他人,也使他自己受到了致命的伤害,轻敌大意地脱离本部,从敌军阵营返回时遭到自己人的误击,结果被本方的子弹击中,在截去左臂之后因肺炎而去世。
    仅仅两个月之后,南军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大败!
    罗伯特.李失去了“石墙”,南方失去了胜利的希望。
    虽然,无论是罗伯特.李还是“石墙”杰克逊,他们都是南北战争的战败方,若是按照我们中国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习惯,大抵是要彻底清算并将他们归入罪人行列,若按照以往我们编写的历史书,南军所有将领都可算是压迫黑奴的奴隶主阶级了。
    但历史的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都已成为全体美国人共同崇拜的英雄,他们虽然是失败者,却虽败犹荣,虽然他们效忠的政府要脱离美国,并维持奴隶制度,但人们并不因此而鄙视他们,相反他们同样是美国精神的代表。
    南北战争的起因并不是奴隶制度,而是主权在联邦还是主权在各州的分歧,北方认为联邦拥有主权,南方认为各州拥有主权,这在先有州后有国的美国并不希奇。而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首先忠于自己的故乡——维吉尼亚州,其次才忠于美利坚合众国,当维吉尼亚人民决定脱离美国时,他们唯有义无反顾地向昔日的同袍开火。
    严格来说,南北战争的双方都是为了自由而战,至少对于战场上的双方将士而言,并没有正义或邪恶的一方,他们都忠于自己的信仰,他们的正直善良和男人气概,足以令今天的美国人汗颜。
    而解放黑奴的命令,则是在南北战争进行到一半才下达,南方认为这是北方鼓动南方黑奴叛乱的手段而已。事实上作为个人,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都反对奴隶制度,在电影中也反映了这些,罗伯特.李早在战前就已让自己家的全部黑奴获得自由,而此时北方大将格兰特家里仍然蓄养着奴隶(后来登上美国总统宝座)
    全片都充满了历史感,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件衣服都经过了主创人员的严格考证,力求做到最最逼真和还原历史,想必之下中国的电影则是太草率硬伤太多了。美国的历史虽然短暂,美国人却极其重视历史,尤其是南北战争的研究,至今已经有无数文学和电影作品了。不过,无论是三十年代的〈乱石佳人〉还是近年来的〈冷山〉,还有《葛底斯堡》和《众神与将军》,都主要是站在南方的视角出发,同情并美化着南方的人物和将领,也可见南北战争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绝非正义与邪恶之战,美国人对南方的战败者抱有更深的同情,尤其是南方人自己仍然对战败耿耿于怀。
    但通过这场战争,也可以看出美国人的精神,美国如今成为世界头号国家,绝不是偶然,诚如幕后花絮中所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人的《伊利亚特》”!
    期待再看到南北战争三部曲的第三部《The Last Full Measure》
    最后,让我引用海子的一首诗——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2 ) 对于战争的态度

    作为三部曲中第二部投拍的《众神与将军》其实是《盖茨堡战役》的前传,过多的感想反思和圣经段落的表述确实比较乏味,可能这也是票房不佳的主要原因。但片子本身表现了1861-1863几乎三年之间的历史的同时,却以几个南军将军作为主角来讲述,本身就说明了美国人对于这段历史的态度。当两只爱尔兰后裔所组成的军队迎面对战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内战的残酷以及民族的悲哀。当一个南军士兵和一个北军士兵在河中央交换食物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内战的本质。虽然双方在理念,意识形态上及其仇视对方,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可以悄然的化解这一切。最后我想说的是内战就是内战,没有正邪之分,没有对错之争,本身就是一场悲剧。美国人在战后马上改正了这个错误,消除偏见和隔阂,发展壮大。而我们在面对民族悲剧时,在已经过去一个甲子的时间后依然如此的不宽容对方,实在令人汗颜。

 3 ) 是客观还是偏袒:简评电影《众神与将军》

作为萨拉先生的小说三部曲《杀手天使(葛底斯堡)》《众神与将军》《终极衡量》(最后一个没投拍)改编的电影已经在国内的爱好者中广为人知了,相关影评也是层出不穷,然而仔细研究了所有影评之后,我发现其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在众神与将军的影评中,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评价”,但是所有的评价不外乎对李将军的赞美(正面评价),对联邦军的辱骂(负面评价),对南方政权合法性的辩护(正面评价),对林肯打击南方的的合法性的质疑(负面评价),等等等等。

这部影片的导演麦克斯维尔此前拍过一个普遍评价更高的电影《葛底斯堡》,麦克斯维尔说:
“葛底斯堡之战发生在一个地点,共耗时三天半,没有市民、黑人和妇女,是纯粹的战争故事。可当你要重现南北战争的整个时期时,你就不可能只聚焦于战场上的人,还要关注所有人的生活所受到的影响,否则就会显得不真实。

这句话我是只能同意一半的。的确,当你要重现南北战争的整个时期时,你要关注所所受到的影响的人,这是多么美好的原则。但是葛底斯堡战役中发生了诸如李将军的叛军一路劫掠平民,炮兵炮轰葛底斯堡,并将沿途的自由黑人抓到南方当奴隶,请问这些事情导演麦克斯维尔为何只字不提

同样,在《众神与将军》中描述的时间段,叛军也作出了许许多多令人发指的暴行。秉承那么美好的原则的导演麦克斯维尔依旧对那些暴行只字不提,只给观众呈现出了李将军是多么多么高尚,联邦军是多么多么卑劣,南方的行为多么多么有道理,北方的行为多么多么蛮横无理。好!难怪看完电影之后的普通观众会写出上述那样的影评,导演你已经把你所谓的客观事实植入那些普通观众的脑子里了啊。

尽管《众神与将军》看似在交战双方之间切换叙述视角,显得更客观,但实际上每每到叛乱的叙述,就大量涉及理想性,正当性的讨论,以及大卫·科波菲尔式的废话;每每到联邦,就只有可怜巴巴的几句生硬了般的台词,好像联邦军不是人而是机器,所以它在IMDB只获得5分不及格的评价,却在国内不正常的气氛中得到高分。《葛底斯堡》也有类似情况,只是没那么显著

其实,那些众多在交战双方之间切换叙述视角的作品,力图给人以“这就是客观”的假象,却远远达不到《光荣》那般的客观和真实。


关于三部曲:

这三部构成了一个宏伟的三部曲,即麦克斯韦尔大导演所谓的能客观再现南北战争方方面面的电影的蓝本,从1858年写到1865年,其中较多的展现了南方人的哀怨和勇气,对北方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爱国决心基本不提

我觉得我这番话当做这个系列的书籍的简介至少是客观的,当然,不是大导演的那种所谓的客观


南方为发动内战辩护的穷酸态度,颇让我联想到某些日本人在发动二战辩护的穷酸态度


南方还算好点,还有些人士承认他们就是为了维护奴隶制才脱离联邦的,但是大多数人打死也不承认,反而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为家园为自由,试问奴隶的自由和家园谁来维护呢?站在历史实情面前,就知道南方这种为自由而战的一面之词是多么荒谬可笑


日本也一样,某些日本人还在说二战叫做大东亚圣战,在靖国神社上面的民族主义情绪实在让人汗颜。虽然造成这种不思反省的态度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但是其表现出来的穷酸态度都大同小异



今天我必须指出,葛底斯堡战役有市民、黑人和妇女!
而且这三者在这场战役中所扮演的都是叛军的受害者!
葛底斯堡本来就是个城镇,但它并没有像亚特兰大或维克斯堡一样掘壕拼死抵抗,是个不设防的无辜城镇,然而,李将军的叛军用大炮轰击这种小镇。在战役期间,叛军在周围肆意抓捕黑人送到南方当奴隶。


这些铁一般的事实导演没有提及,反而说葛底斯堡之战没有市民、黑人和妇女
错!葛底斯堡战役是赤裸裸的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故事!因为联邦军打赢了,北方战胜了南方,自由战胜了奴役!


尽管有种种不足,作为南北战争历史的爱好者,我还是力荐这本书,因为虽然比较偏颇,好歹没子虚乌有的杜撰一些让人作呕的虚构情节

 4 ) 更大的世界

    这里埋葬的,不是63万北军和48万南军,而是100多万美国人。
    他们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信仰着同一个上帝……


    19世纪中叶的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成为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领导者。以林肯为首的北方军与南方军展开了一场十分残酷的战斗。
    一天,刚结束了一场战斗,林肯遇见了一位狂热的北方军支持者。“这场战役中,他们死了2700人,而我们只牺牲了800人,这对我们来说是大获全胜的一战啊!太棒了!”该女士激动地欢呼道。
    林肯对她的评论很是震惊,严肃地说:“3500个同胞手足为此丧生,这样的战斗能称之为大获全胜吗?”
    “哦,总统先生,您可别这么说。”女士辩解道,“事实上,我方只损失了800人,不是吗?”
    林肯低下头,泪水流出了他的眼眶。他用简短又有力的声音回答道:“女士,看来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远远大于你的心灵世界。”

    林肯的话,似乎不止是局限于美国人,这个支持北方军的女士,为“歼灭”3500个南方人而欣喜若狂,却没有为“牺牲”的800名她眼中的“同胞”感到悲哀,在她看来,这些士兵的死亡数量,不过是用来衡量双方利弊的而已。

    林肯是虚伪的,有多少所谓“雄才伟略”的政治家,不是在双手沾满鲜血的情况下登上权力的顶峰的呢。
    然而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林肯始终是最杰出的一个总统,比罗斯福和“我心疼”更倍受尊重。林肯也的确有资格让人去尊重他,因为,用日常人们的“道义”去衡量一个政治家是很幼稚、很愚蠢的,如果“道义”可以决定一切的话,那么全世界所有“很有作为”的领导人,都应该切腹谢罪。
    政客如此之多,但能称为“政治家”的并不多,林肯就是一个政治家,他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美国、还有他的权力机构最有利的。林肯所提倡的南北平等的价值观,对美国的发展无疑是正确的,尽管他很讽刺地死于激进者的子弹之下。

    美国诞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除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本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其他战火。
    如果说独立战争美国人还可以因为性质是“御外”而感到自豪的话,那么南北战争留给美国人的,就只有创伤了。
    100多万美国人的死亡,意味着至少会有200多万人为他们流泪,这100多万人,有谁不是父母生的呢?况且他们还会有兄弟姐妹、子女和朋友。

    在美国人拍摄的南北战争电影中所折射出来的主题,不是北方军“正义必胜”,也不是南方军“壮志未酬”,而往往会绕开政治上的是非,去着重渲染“手足相残”的悲剧,因此你经常可以在美国的内战片看到,影片安排了两个立场完全不同的主角,效力于相互敌对的政治势力,彼此挥戈相向,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最后留下的,只有尸山血海,还有亲人朋友的眼泪。
    北方人会抱着同伴的尸体痛哭,南方人亦会对战友的死去感到悲伤;北方人会对飞来的子弹感到恐惧,南方人亦会躲在掩体下畏缩不前;北方人打仗英勇沉着,南方人亦视死如归;北方人追求自由理想,南方人亦誓死保卫家园;北方人会抢掠民宅,南方人亦会奴役黑人;北方人会喊“战斗下去,兄弟们!”,南方人亦会如此呐喊……
    在美国人的电影中,南方人的价值观依然像过去那样,很难令人认同,但你却可以清楚地感觉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当子弹射入南方士兵胸口的那一刻,他们是“死亡”,而不是被“消灭”了……
    这些电影的描写,早已超出了所谓“正统”与“反叛”之间的区别,从而上升到人性刻画的阶段。

    一个人,首先是人,然后是美国人,再之后才是北方人、南方人、美国黑人。

    近些年来,美国拍摄了不少反映南北战争的影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除了《光荣战役》和《冷山》这些公认的经典,还有两部片子亦具有相当的可观性:《盖茨堡之役》和《众神与将军》。

    好莱坞现在老拍“史诗巨作”,结果看来看去却发现,叫一万个人跑到广场上打架就叫“史诗”,坐上飞机飞到空中转一圈就叫“大场面”,男女走在一块必定接吻就叫“爱情悲剧”,敌人的子弹如蜜蜂群般飞来时主角居然还有空去聊天讲大道理就叫“人性光辉”,BOSS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要摆酷浪费时间最后被主角反过来干掉就叫“精神”……
    于是乎现在,无论好莱坞的还是国产的,每当我听到“史诗巨作”时,总会免不了感到鸡毛皮刺刺,立马避退三千舍。

    可是,《盖茨堡之役》和《众神与将军》的出现,却让我着实一回感受到了真正史诗之作的魅力。
    这两部片子其实是改编自“美国内战三部曲”,剩下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终极衡量》,目前还在拍摄中,估计2010年会上映。

    “任何人去评价一群人都是片面的,你一次只能评价一个人。”
    以上这句话,来自《盖茨堡》,说的是对黑人的看法,但也适用于美国的北方人和南方人。
    史书总喜欢简单地将这场战争中的人,片面地划分为南派或北派,但实际上,南方人有亲人在北方,北方人也有亲人在南方,《盖茨堡》一片里就揭示了,南北战争中存在过亲人朋友因效力于不同军队,结果挥戈相向的悲剧。
    还有就是历史上,并非所有的南方人都支持奴隶制,相反北方倒也有不少显贵之人拥有庄园、并养着一大堆奴隶,比如“某个”北方的常胜将军就是其一。
    正当我们中国的砖家们在“爱憎分明”地评价美国人的内战时,美国人自己却已经在认真地思考这场内战换来的得失,在美国人看来,南方亦有不少人是发自内心想保卫他们的家园的,他们只是不愿接受北方军的统治。
    简单对南北战争作出评价、以一个概述去衡量南北双方所有人,本身就只是以偏概全而已。在灾难面对,暴风雪绝不会因你信仰共产主义而优待你,子弹亦不会因为你供奉资本主义而赐予你金刚不坏之身。

    《众神与将军》里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战火停歇之时,有个南方士兵闲着无聊,就与对面的北方士兵搭起话来,结果处在远方时,两人彼此戏谑、嘲讽对方的价值观,可相互靠近时,却又相视无语。最后,两人送给对方一点东西,然后一声不响地回到自己的阵营里。
    因为离得太远了,不了解敌人,所以觉得“敌人不是人”,只是一个应该被歼灭的对象,可是靠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所谓的“敌人”,不过是一个意识形态与自己不相同的活人。

    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是这些影片共同的特点。还有,就是影片里的角色,都很人性化。这两部影片对人性的高度还原,完全不亚于《帝国的毁灭》和《从海底出击》。
    人性化并不等于美化。所谓的美化,是指为南方的奴隶主制度擦粉、辩护、翻案、吹嘘其合理性。而人性化,则是将南方人士重新还原为普通人,展现他们的七情六欲,而不是将其片面地塑造成三头六臂的妖魔鬼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是一句废话,但许多废话都是真理。也许南方人是恶魔,可一味地谴责恶魔,而不去思考恶魔形成的过程,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众神与将军》第一场战役结束后,当北方军的演讲人念出“相比较之下,你们的牺牲人数更少一些”时,没有一个北方士兵感到兴奋,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他们清楚地、痛心地感觉到,那些与自己相处多年的朋友们,在炮火中转眼之间就消逝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不会再与他们说话,不会再与他们一起生活。他们是一群生命,是活着的人,但在政治家和史学家眼里,只是数字而已,当这个数字的减少速度低于敌方时,就是胜利,就应该吹捧,高于敌方时,则只是被“感慨一番”而已,然后高喊几句漂亮口号,自然会有人继承他们的“不朽遗志”。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两部影片还将这一人性的反思延伸到了政治领域,以及战争的残酷。

    首先,许多南北战争电影在批判南方的奴隶制的同时,也不避讳北军真实存在过的抢掠民宅的暴行,而北方劳工的境遇,恐怕并不比南方黑奴好多少。但总的来说,北方军队还是更有资格自称代表“正义”
    可是,黑白却不总是那么分明,更多时候人们总是处在灰色地带,只不过北方军民比较偏白,南方军民比较偏黑。
    如果说政府是“父母”的话,那么国民则是“子女”,因此“父母”只要打着一个“为子女着想”的旗号,就可以赢得“子女”的支持——不管这个“支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盖茨堡》中有个情节是一个北方军官向士兵讲述战争的目的,解放黑奴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一般而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听众们大受感染,纷纷挥手请缨参战,但导演却没有这么处理,他只是让军官讲完话后,默默地走开了,留下了一群正在思考的听众。
    那些听众,就是缅因的北方士兵,正如一位网友所评论的:“他们认为同缅因州所签订的从军协议已经到期,理应回家退出战争,根本顾不上什么解放者的崇高使命。最后出于上校的恳求才重返战场,并且在战斗中证明了他们不是懦夫。而被俘南军士兵的一席话也说明战争并不象宣传的那样简单,试问谁能不为自己的家园而战?——即使他身着南军制服。在这里,他己不单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叛军,而是一个保卫家园的战士。”

    也许在某些文人墨客看来,北方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在美国人民的眼中,北方军在这场无情的战争中,失去了无数的战友和亲人,流过无数次的血和泪,抛下了父母和子女,当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后,得到的,仅仅是在史书里写上“胜利”二字,以及无聊文人们的歌功颂德,此外无它,可实际上战争带来他们的心灵创伤却数之不尽,南方军亦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和黑人更是如此。
    当东条英机舒舒服服地坐在桌子前写下几句蹩脚的歪诗,然后再喊上一句“武运长入”时,当小不死用一大堆漂亮的爱国口号鼓励别人去为他送死时,当魏巍、张宏志这些御用文人之流在撰写一篇篇华丽的马屁大作时,他们是否曾体验过战争最前线的残酷?他们是否曾感受到子弹飞来的那一刻,生命即将消逝的绝望?他们是否感受到长期在外扎营的士兵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任何一场战争,抛开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余下的就不过是“有效率地杀人”而已。
    我并没有因为看了这两部影片,而重新认为南方军就代表了正义,正如《众神与将军》里所说的,南方人追求自由,是可理解的,但如果将这种自由,建立在黑人的痛苦上,那就是错误的。然而,这两部影片,促使我更加平静地去看待这些历史。
    这只是两部客观的影片,两部近乎伟大的影片——我很少使用“伟大”这两个空虚的字眼。

    期待“内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我不是哈美帮,也不是仇美派,但我对美国始终谈不上有多大好感,原因倒不是什么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之类,这些都离我很遥远,我只能从书本上看到这些,而书本上的观点往往很片面,对于追求“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我来说,这些书籍不利于我了解美国。
    真正使我对美国产生反感的,还是来源于1999年美军轰炸我国大使馆的事,那时我的家乡还暴发了反美游行,记得当时,我的反美情绪可谓达到了极限。
    但是,我没少接触过美国人的东西,尤其是影视作品,从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到那些得奖无数的“美国大片”,我都数不清到底看过多少了,如果说美国人的价值观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的话,那纯属扯淡。
    因此,我可以说始终是保持着距离去看待美国,避免自己对其过于献媚,或者过于盲目仇视。
    至于像战史沙龙上某些霉粉所摆出的“爹亲娘亲不如美国人亲”的姿态,只让我感到恶心。

    无论如何,反思是有意义的,反思万岁,感谢老美拍出了这些好片子:《盖茨堡》、《众神与将军》、《细细的红线》、《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


    附:美国经典南北战争影片

    内战三部曲1:《众神与将军》
    内战三部曲2:《葛底士堡(盖茨堡之役)》
    (内战三部曲3《终极衡量》拍摄中)
    《光荣战役Glory》
    《乱世佳人(飘)》
    《冷山》
    《与魔鬼同骑》
    《南北乱世情》

 5 ) GoingHome-一曲关乎光荣与梦想、土地与家园的绝唱

说来惭愧,《众神与将军》下载到硬盘已有1周的时间,看了不到片子的四分之一,实在太长了。不停歇地看完近4个小时的电影,想想是有些恐怖。好在这并未阻止对片头曲"GoingHome"的喜爱。

MaryFahl粗重而深厚的声线,将人带入那波澜壮阔的史诗场景,情不自禁地遥想、缅怀起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带着一份对生命的虔诚。 这是一曲关乎光荣与梦想、土地与家园的绝唱,值得屏息聆听。

思考的猫”说《众神与将军》是一部"超越成王败寇"的作品。 在官方网站的影片介绍片段里,有这样一句话:"They carried the same bible,they believed in the same God!"影片的立场和出发点,可见一斑。

这样一部从不同角度呈现历史的电影,自是不能让它擦肩而过,存在硬盘里,慢品之。

http://oyee.yo2.cn/

 6 ) 为什么我们要来干涉你们的自由?

美国内战三部曲,时间顺序上是第一部,主讲了开战到盖茨堡战役之前,尤其细致描写了南方军传奇将军石墙杰克逊。
北方军传奇上校张伯伦解释了南方军人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井水不犯河水?为什么我们不能自由的生活?我们必须捍卫我们的权利。 张伯伦这么说:那些声称要保护自己自由的社会体系,却在否认他人的自由。我们无法在自己的国家再忍受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压迫。军队是种强大的力量,他的全部目的,就是统治别人,因为这种力量太过巨大,所以他绝对不能被轻率或鲁莽的利用。

 短评

第一次阻击北军南下的时候 史密斯上尉问杰克逊将军为什么面对枪林弹雨呼啸而过依旧那么冷静 杰克逊将军回答 既然上帝已注定我的死期 我又何必在意 不管何时死期来临 我都已做好准备 每个人都应该这样活着 这样 所有人都是同样勇敢了

7分钟前
  • Recalculation
  • 推荐

较十年前的葛底斯堡出色一些,可惜的是说教的味道太重了……动不动就来一段引用,来一段演说,来一段感慨,来一段抒情……

8分钟前
  • 推荐

人物众多,情节跳跃,地点事件切换快速,对美国内战没有一点了解的人看了是一头雾水;而影片时间线战略方向混乱不堪,部分细节又与史实不符,了解的人又觉得电影与小说、史传相比实在太劣。。。只好看看战斗场面就罢。

11分钟前
  • 无趣
  • 较差

複習一遍南北戰爭,將軍絕對是個讓人羨慕的苦差事!看一部近四个小时的电影需要的更多是体力和耐心。

15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无数的繁星,都属于同一个夜空,同一个家乡

18分钟前
  • tristan
  • 力荐

219m。比盖茨堡画面精良很多,除了对战争描写加入更多后方家庭元素,圣诞夜停线双方士兵友好相处,南方妹子对北方士兵心生怜悯都凸显战争中的温情和对和平的向往。两部都把军人描写的非常感性,尤其本部似乎更加多愁善感了一些。南北战争原来是弗吉尼亚要独立?祖国对家乡的侵略?黑奴解放是噱头?历史真是婊子,任人装扮啊!

20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极致的美术,雾气氤氲的南方,石墙杰克逊为主,李将军为辅,弗雷德里克堡一战拍得太棒

25分钟前
  • 小水
  • 力荐

非常好,制作及演艺都堪称精良。仅片中展示的当今美国人对内战的历史观一项就绝对值得每个中国人好好思索。

30分钟前
  • 旧城
  • 力荐

虽然说是在《葛底士堡》上映10年之后拍摄的,但总体精彩程度却实在是退步了,充斥着太多宗教和说教的成分,恐怕连上帝也会听得耳朵起老茧了,更别说是观众了。好在为时不多的战争场面还算过得去,只要忽略几处虚假的CG。

34分钟前
  • 男高音书法家
  • 还行

南北战争题材全景式片子貌似就这部和葛底斯堡,值得推荐。这部从州权和联邦权力博弈的角度解读,且更偏向于南方视角,比较新颖。不知道真实历史将军的表现,感觉排队枪毙指挥官的危险程度是挺高的。因此能够在战争中镇定自若的指挥应该确实需要像影片里通过“上帝”对理想的坚信以及对死亡的置之度外。虽然不用非要通过上战场磨砺心智,但承认看轻自己随时会死的现实,看重人生的经历、过程、重视并珍惜当下的态度值得借鉴和学习。280分钟除了戏剧演员的戏份突兀以及杰克逊去世的戏份冗长外,对于奴隶制,州权联邦权的思考,以及内战导致的骨肉相残的痛苦通过平淡蕴含着的冲击的方式展现还是充分的。闷屋子里没人说话太久,心里状态不好,导致一天能看完的用了三天,以后恐怕很难一口气看这么久的电影。希望能拍出原著小说的最后一部,有始有终。

37分钟前
  • 豆友189957096
  • 力荐

很美国的一部电影,我完全无法受到感触,因为我太不美国了。要是换成山东和广东对峙我就一下子秒懂了。地名不懂,人名不懂,习俗也不懂。不可否认电影拍得不错,但是不是我们能欣赏的那种。最近看的最用脑子打仗的了,石墙杰克逊死的真戏剧,也不知道这片子相对于历史改编了多少。

42分钟前
  • 武奕虹
  • 还行

实在太庸长,看不下去。

47分钟前
  • dt
  • 还行

219分钟版,初以为是美式主旋律,后面发现居然不站北方,战斗场面的调度值得学习。本系列三部曲,可惜没能撑到拍出第三部,可能是这部太亏钱被砍了吧,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拍完,总觉得挖坑没填完让人好难受啊。但愿2023年导演你能填完坑。

50分钟前
  • Reset
  • 还行

一场人间的争斗,居然并没有黑人的种种,这种显著的回避和对双方美化的描写,让我很难信服。没有烧杀抢掠,没有黑人的命运流转和普通人的生死,实在让我无法客观的评价这些将军和众神。美国人一贯把自己之于战争刻画得悲天悯人,上帝视角,但你不扒开战争背后真正的利益诉求和动机,拍什么将军,拍什么神也只是花架子。

54分钟前
  • 九段
  • 还行

"They carried the same bible,they believed in the same God!"

59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美国南北战争影片,比较冗长。

1小时前
  • 乌咪
  • 还行

鸿篇巨制。南北爱尔兰军相互厮杀那刻很震撼人心。

1小时前
  • AP
  • 力荐

280min的加长版 只挑了军事相关的内容 对排队枪毙的表现还不错 7分

1小时前
  • 子安
  • 推荐

太长了。

1小时前
  • 小卓同學。
  • 力荐

每一个阵营都有高尚的灵魂。南方不仅仅只有3k党和滥用私刑的乡巴佬。

1小时前
  • 和大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