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诉她

喜剧片内地2020

主演:奥卡菲娜,马志,赵淑珍,姜永波,林晓杰,陈涵,

导演:王子逸,(导演),

播放地址

 剧照

别告诉她 剧照 NO.1别告诉她 剧照 NO.2别告诉她 剧照 NO.3别告诉她 剧照 NO.4别告诉她 剧照 NO.5别告诉她 剧照 NO.6别告诉她 剧照 NO.13别告诉她 剧照 NO.14别告诉她 剧照 NO.15别告诉她 剧照 NO.16别告诉她 剧照 NO.17别告诉她 剧照 NO.18别告诉她 剧照 NO.19别告诉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5 20:17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一个华人家庭的奶奶被诊断罹癌,但家人选择隐瞒奶奶,假借一场婚礼的名义让所有家人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但在纽约长大的碧莉认为知道自己病况是奶奶的人权,因此在华人家庭中上演一场中西文化冲突,一部寻根家庭喜剧故事改编自华裔女导演王子逸自己的家庭故事,她也因本片被《综艺》杂志评选2019年必关注导演之一。

 长篇影评

 1 ) 说不出口的告别

《别告诉她 The Farewell》最早是一则播客。据导演Lulu Wang说,当时剧本早已成型,然而来来回回谈了许多合作方都没能真正落实,对于青年导演而言,第一部长片总是最难的。于是她非常聪明地想到了曲线救国的方法,和热门的播客栏目This American Life合作,把剧本以第一人称电台故事的形式亮相。节目播出三天之内,许多家影视公司找上门,都说直接立项吧。 最终,她选择了制作过《阳光小美女》的美国独立电影界老将Big Beach Films。再之后《别告诉她》从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大放异彩被A24以高价买走,就一路领跑成为2019年最受注目的新片之一,也终于在北美热议一年后登陆中国院线。

大概率来说,导演处女作总会跟亲身经历有关,《别告诉她》也不例外。纽约ABC女孩Billi回到爸妈的故乡东北,看望癌症晚期的奶奶。所有家人都默契地保守秘密,只有她一直抑制不住想要告诉奶奶真相,让奶奶有机会好好完成人生的告别。电影绝大部分在长春拍摄,80%以上普通话台词,可能是目光所及最中国化的美国电影了。

之前读到过剧本,当时的感受是有些担心的,部分台词难免还是东西方刻板印象的浓缩表达,比如长辈教育Billi,“西方人把生命看作是个体的,东方人把生命看作是集体的。”之类企图直接为观众归纳中心思想的金句。反而是看到成片之后,观感好了很多。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归功于Awkwafina的表演,让许多在读剧本时感觉极有可能尴尬的情节点都有惊无险地软着陆了。电影中的她不算漂亮,甚至有一点木讷,时常像处在发育期的女中学生一样驼着背,让人很想从后面猛拍一下。也正是这种松弛和天然,以及演员本身喜感的节奏,让故事有了呼吸感,盘活了全片的氛围。凭借在本片中的浑然天成的表演,Awkafina也在本月刚结束的金球奖中拿下了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是金球奖第一位亚裔影后。

《别告诉她》在主线情节之余,还尝试了对华人家庭内部结构微妙之处的探讨。其中奶奶和小奶奶,妈妈与妯娌,分处在两个国家十几年没见过的堂姐弟,只言片语的交锋反倒比口号式的台词更有趣,值得玩味。另一个优点是本片的电影美术部门很落地,不论是奶奶家,Billi一家住的宾馆,婚庆服务和拔火罐足浴城,都是再寻常不过的样子,增一分显得假,减一分又刻意。

唯一让我有些遗憾的是电影的结尾。Billi一直在抉择中煎熬,但到了最后,她既没有坚持自己所相信的,与奶奶在真相中勇敢告别,也似乎没法真正理解第一代移民父母辈的价值观。她只是来了,然后走了,回到自己的生活里。而奶奶呢?奶奶也没有任何变化。可能是因为真实生活中导演的奶奶依旧健在。诚然所有人都会在字幕滚动中看到真正的奶奶而发自内心鼓掌微笑,但作为电影本身,如此收尾像是一场没能好好说出口的告别,一种非常中国式的算了,罢了,不提了。

许多看完《别告诉她》之后深受感动的海外华人观众,纷纷以去年的《摘金奇缘 Crazy Rich Asians》来对比,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除了主角都是黄皮肤之外,两部电影从类型、体量、语言和拍摄地等等都是天差地别的。比较可以参考的是《网络谜踪 Searching》,都是小成本独立制片,东方家庭情感内核,都在电影节取得成绩之后,美国本土院线发行票房大好,再转战电影中的文化源头——亚洲市场。我很好奇《别告诉她》在国内上映之后,中国观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作为老家亲戚,大伙儿能否接纳这部小片,让它也融入如火如荼的东北文艺复兴大业之中。

话说回来,无论片子在中国的表现如何,成本三百万美金,目前票房一千九百万的《别告诉她》已然大获全胜了。时不时能看到Lulu Wang与男友Barry Jenkins(《月光男孩》的导演)在颁奖季的各种活动上出双入对,俨然又一对冉冉上升中的文艺片导演佳偶。这两年好莱坞的探照灯光束之下的年轻华人女导演,除了Lulu Wang,还有赵婷(《永恒族》)和Cathy Yan(《猛禽小队》),2020都会有大制作要上映。像这样有天分又努力的女孩子们,当然是越多越好,站到越高越好。非常期待Lulu Wang接下来会拍什么,脱离了个人经验之外的下一部作品,往往会是奠定职业导演生涯的基石。等着吧,你看她在The Hollywood Reporter导演圆桌上毫不怯场侃侃而谈的样子,相信这姑娘一旦上了桌,就不会轻易离场。

 2 ) 请移民国外的侨胞不要再以中国人自居了!

《别告诉她》,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说出了我想说,但不敢说的话。

电影里,一次家庭聚会上,移民日本的大哥,移民美国的二哥,还有留守在家的亲戚展开了一场中外对抗赛。

二嫂问亲戚:你说中国这么好,那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美国去呢?

当然,今天我的这篇文章不聊这些,有点引战的嫌疑。

我倒是觉得二哥的那句更有意思,“我们现在拿的是美国护照,也算是美国人了!”

这也就引出了我今天的话题:请移民国外的侨胞不要再以中国人自居了!

我不打算用民族和国家的角度讨论这个话题,我仅仅以移民者利益的角度来开聊。

在《绿皮书》的豆瓣词条下,有这么一个短评:好莱坞为什么都是黑人平权电影,很少有关于华裔的电影呢?

许多人只看到了今天黑人地位的天翻地覆,却没有想到黑人为了今天付出过什么!

在50年代的美国,黑人在公交车上是要给白人让座的。

半个世纪,黑人用自己的生命和决心换来了今天。

那个时候,亚裔在哪里呢?

自由是要靠自己争取的,想别人实施,妄想。

亚裔别说争取权利了,他们甚至都没有把自己当作美国人!

现在中国的很多外国国籍明星,开口闭口,我是中国人!

你这么一说,我们是很高兴,可是,你的本国同胞高兴吗?

你享受着和那些人同样的权利,却对这个国家没有一点认同感,又怎么奢望别人对你有认同感呢?

今天的海外华人很像当年的犹太人。

犹太人的历史大家都有所了解。

漂泊千年的民族,多次被其他民族屠杀压迫。

犹太人被歧视压迫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宗教问题。

基督徒和犹太人恩怨因为耶稣,犹太人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另外,基督徒普遍认为耶稣遇难都是因为犹太人的背叛;

二是经济原因。

如果你看过莎翁的《威尼斯商人》,大概就能知其一二。

三就是认同感。

犹太人对自己所处的国家没有认同感,他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是德国人、法国人,在他们内心深处,执着地认为自己的犹太人。

所以,犹太人一直被追杀。

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犹太人的屠杀到了顶底。

纳粹当然惨绝人寰,毋庸置疑。

但当时的其他国家,面对犹太人的灾难,出奇一致地保持沉默。

只有美国和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

细扒一下现在的海外华人,这三项几乎全部占尽。

前两项暂且不提,就说说这第三项,国家认同感。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如果今天,我们对非洲兄弟打开了移民大门,肯定会有引来一大批黑人兄弟的移民。

想象一下,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但他每次回到母国,都要以“我是肯尼亚人,我是埃塞俄比亚人”自居。

我们作为真正的中国公民什么样的感受?

不用谈国籍,看看那些在中国大陆淘金的韩国明星,粉丝恨不得他们热爱中华。

昨天有个新闻“男篮外援因在升旗时未行注目礼被罚款”!

网友纷纷表示,来中国挣钱就应该尊重中国的一切。

这么讲,容易理解了吧!

现在的欧美社会已经不再像前几年那样,歌舞升平,一派盛世景象。

尤其是川普上台以后,美国社会割裂极其严重。

是自越战之后,遭遇的最大社会危机。

每当处在社会割裂期间,人民群众的情绪是最容易挑动的。

如果这时候,社会情绪被有心之人利用,那对于身在异国他乡的华裔同胞,将会有毁灭性的打击。

排华事件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遥远。

印尼排华、菲律宾排华、越南排华......

即使有一天,美国发生了大规模排华事件,中国又能做什么呢?

毕竟这是别国内政啊!

所以,在国外的各位华裔侨胞,勇敢地说出“我是美国人,我是德国人,我是新加坡人”!

当你们在那个国家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应该像黑人一样团结起来,向你们的政府表示抗议,而不是寻求母国的帮助。

当你们在那个国家受到欺辱时,你们应该大声喊出来:我是美国人,我和你一样!

这才是一个真正侨胞人应该做的事情!

想到了最近的《好莱坞往事》关于李小龙的事件。

电影是否涉嫌侮辱李小龙和华人,暂且不表。

即使是。

李小龙和他的女儿都是美国人,应该是在美的华人站出来共同抗议啊!

怎么李香凝反而希望中国的有关部门重视此问题呢?

真是荒天下之大谬!

后世不忘前世之师!也许是我杞人忧天!

触目惊心的事情,谁都不希望发生,但我们还是应该警觉、警惕。万不可重蹈历史之覆辙!

 3 ) 给Awkwafina鼓掌;为文化观叹气!

首先,我觉得女主角Awkwafina很美,干净、真实、自然,很好看。美是有神、有魂的。它和漂亮不是一个范畴。漂亮是种视觉表层和比例的范畴,也和社会化的价值和欲望联系。而某种文化中的“漂亮”,常常是封闭智慧和情感的釉面,死光贼亮,折射的是僵尸父权文化的残疾审美和情感状态。钦此:不要来和我谈你们的漂亮。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其实就是Awkwafina。

说说电影的弱点:

1:这个电影思想上是很弱的。首先,它整个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不同、对比这种框架下认识的。这种文化对立的框架是陈旧的、重复的,没有发掘出新的东西。电影中许多情节的冲突是围绕这个框架设计的。譬如死亡知情权。譬如长辈教育晚辈,美国人的生命是个体的,中国人的生命是群体的——而这个观念不知道什么时候灌输到中国人的文化中,从不加以审视。任何文化中,从来都没有绝对割裂的个体生命和集体生命,只是个体和集体生命的边界、自主性、责任配置不同。中国这种所谓的群体生命真正是为群体的吗?美国的个体生命不为群体吗?这是经不起推敲的。这种不同的对立,非常简单粗糙,实际上是强化某种文化认同性和合理性的不讲理。这种一直以来的内外之别、中西冲突,是想象的简单抽象概念。实际上不同的文化之间有更丰富的相互关系,有类比,有对比,有区别,也有共同之处。被这种单一的对立冲突世界观塑造的人和社会,就很难平等开放地认识自己和整个世界的关系。

2:这个电影,在描绘中国家庭和现实情境中的中国人的时候,不够真实。虽然每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都是站住了该有的角色位置,但是更像传统的戏剧化的处理。很难想象,在如今的中国,两个重要的家庭-社会事件——结婚和生病,这种联系各种社会关系的情景,会没有任何现实的冲突、矛盾、压力、紧张,一切都被抹平了,gloss over;或者,可以说,这个大家庭受到了命运特殊的眷顾,在特定的时间,不经受什么在社会中处理事情的困难压力,家庭成员之间都和谐平静地承担了压力,没有什么矛盾。还是为了表现中国文化独特性中的“大家庭”团结在“母亲”主神周围的凝聚力的需要?一切都这么光滑。处理譬如订酒席、老男人打牌泡小姐等等时喜剧化的手法尺度得当,轻微怪异和荒谬,没有过度渲染,但是所有这些细节都是没有质感的,因为没有深度。

片子中感人的地方,一是Awkwafina要回去看奶奶,说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抓蜻蜓;后来爷爷走了,没人告诉她,爷爷突然消失了;房子也没有了,现在奶奶也快没有了。还有在婚礼上她上台讲话,说很高兴和大家庭见面,想念所有人。我丫头十来岁时,几乎说过一模一样的话。这可能是儿童时离开中国的移民孩子最真实的情感和感受。

电影中,特别是婚礼现场,看美国来、日本来,还有本地亲戚唱歌跳舞的样子,还有奶奶健身操“哈——”一声大喊,会发现大陆本地人真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只不过这么饱满的生命力,只用在这健身操、狂欢节一般的发泄笑闹中。

看完电影,有种极其伤心的感觉:中国文化,不管深浅对错,现在能凝聚表现给别人看的,只是这镀釉的、不能揭开表层的大家庭文化、孝顺、亲情。还有什么呢?

而另一面,这电影也有让我自己反思的地方。Awkwafin的妈妈那种看起来什么都对都有理的知识分子的做派,实际上非常僵硬不可爱。在现实的人的关系中,并不仅仅是你都有理,而是尺度和协调,情感上对人们的看顾。也正是后者,才能真正让不同文化协和互相尊重。也就是我的一位老友说的,情理之中,这两个都在,才有效。

我还漏了什么?

对了!这个电影希望能在国内顺利上映。我觉得对安抚国内人这两年受伤、分裂、浮躁、困惑的集体心理,也许有安慰和鼓励作用。毕竟是一个比较正面的电影,有诚意,不虚假。我所批评的缺点,应该也是导演思想深度和认识的程度的不足,而不是其他比较恶劣的东西。

 4 ) 纽约一声大喝,惊扰长春飞鸟- 浅析台词与结尾

看完了提前放映,很喜欢镜头与画面,最喜欢的是Billi在长春街头奔跑,镜头拉过完整的一条街,拉过五颜六色的店牌,拉过行色匆匆的行人车辆,Billi在花花绿绿不断变化的画面里身着干净的素色上衣长裙,她一个人在街上气喘吁吁地奔跑着,我坐在洛杉矶的影院里哭了。

诸如此类触动观众的画面还有很多,奶奶一个人等检查时忍不住不断咳嗽,大家庭在墓地给爷爷无数次三鞠躬,一家人忧心忡忡走在长春街头,婚礼上伯父泣不成声,Billi与奶奶紧紧相拥无言。画面放慢了,拉近了,绵长地静止在那一刻,时间悠悠被拉长,地仿佛永久停滞、融于其中。

奶奶带领大家鞠躬

离别时拥抱

一个静止的机位,一个干净的画面,一个简单的构图,直接而真诚地呈现一个生活片段,一个永恒的瞬间。

太美了

一部电影让人又哭又笑,心里酸涩得很。

相比之下,台词功力便有些略显不足。不是说中文不通顺或是不正宗,分开看每句话都很顺畅很自然,但是有时作为整体的对话有些略显尴尬且生硬,尤其刨去感人和笑点的部分,台词有些刻意、目的性过强

为什么?

我想了想,觉得这部电影台词上的尴尬分两种。

第一种是在同一个意思上不停重复或解释。比方说父母和Billi的对话,Billi一直在通过询问各种“傻问题”,想知道为什么大家选择不告诉奶奶,这个询问在整个电影里反复出现,每次大家给出的答案也近乎一样,时间长了便略显无聊且失去意义。但是考虑到面向观众大部分都不会说中文,这样反复强调也可以理解,方便观众理解和跟随剧情,就是略显刻意,想起来总觉尴尬。

第二种尴尬是因为角色脸谱化。所有角色,包括Billi,一上来就塑造了很清晰的个性和意识,所以所有人的台词都要与其个性相符,也导致台词目的性很明显,这部分在饭桌上的对话能看出来,东方西方、中国日本美国,为了凸显差异,把所有人很刻意而明显地归了类。如果刨去亲情部分,角色脸谱化真的比较严重,剧情中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对剧情起到什么作用,乃至引起什么思考,这些都是早早既定的,和上面一样,有些刻意,甚至有投机取巧的嫌疑。

盘算下来,奶奶的人物塑造是反而是最为成功而真诚的,台词目的性少,不刻意,细节也多,无论是随和地开着玩笑,还是事事亲为地操办婚礼,亦或是强撑着不给大家添麻烦、细细叮嘱大家把她的骨灰撒进海里,奶奶这个人物鲜活而富有情感,导演把细节做到了最满,镜头便可见爱意,也是全片最触动我的部分。

朋友说,这种电影台词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主要是提供一个说中文的家庭环境与背景。王子逸导演也说自己不会读写中文,所以也算是一个挑战。都是有道理的,我也同意。只是觉得在其他条件都很好情况下,台词可以更好,不然未免有些可惜了。其实这部电影的台词算少,但我甚至觉得台词可以再少一些,点到为止足矣,或者多一些零碎的台词,目的性稍弱一些,会更好。

不论怎么样,有这样的电影出现都是一件好事,很高兴能看到这样题材与内容,是个非常美丽动人的故事,也引人深思。

很喜欢结尾,不是奶奶恢复健康皆大欢喜,也不是奶奶病重众人皆哀,结尾没有一般此类电影会设计的突如其来的转变,结尾很普通很寻常,平平淡淡,却饱含力量:

Billi回到了纽约,她不知道奶奶会怎么样,但她没法停留,她不得不继续自己的生活,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最后两个镜头绝妙:

纽约一声大喝,惊扰长春飞鸟

至此,全片结束。

预告中,鸟也出现了。

Q&A的时候有观众问王子逸导演,问:一次在纽约公寓,一次在长春奶奶家,出现了两次的鸟代表了什么?

王子逸导演回答说,她知道有影评人分析黑色的鸟代表死亡,但不是的。她只是想表达有时候生活中会有很多偶然的事情,或者巧合,或只是一个细节,你注意到了便会让你心里诶呀一下。

两次看到鸟,一次在纽约,一次在长春,注意到的人心里可能也会诶呀一下:是同一只鸟吗?怎么相隔这么远出现了同样一只鸟?

没注意到的人或是不感兴趣的人就会觉得:哎,不就是两只鸟吗,一只在纽约一只在长春罢了。

王子逸导演说:生活中会同时发生很多事情,有大事有小事,有些事情,信则有不行则无,取决你在不在意,也取决于每个人怎么看待一件事情。而这部电影想要展现的,就是每个人如何看待事物的方式(perspective),该不该告诉奶奶呢?每个人看事情的方式都不一样,这种细节上的差异有时大有时小,或许是因为文化,或许只是因为个人,没有对错,我只想展现事件本身。

就像Billi和旅馆前台的对话,Billi回答:只是不一样而已。

最后讲一件好玩的事:王子逸导演在选主演的时候,那时Awkwafina还只是因为她的音乐mv为人所知。有人给王子逸导演推荐Awkwafina,王子逸懵了,问,你们想找唱my vag的人演我??原来我在你们眼里是这样的人???

Awkwafina 在 My Vag 中的造型

 5 ) 从王子逸的长春,到美国观众的自知之明

看完《别告诉她》的第二天,我和身在长春的父母通电话。他们一听说这部电影大部分场景在长春拍摄,就兴奋起来,直问拍了哪些地方。

这简单!我心想。桂林路、东方广场的彩虹雕塑、奶奶去世前长期住过的圣心医院……我一个一个地名说下去,通过描述,父亲甚至推测女主角所在的酒店可能叫“帕拉斯”——那是一幢矗立在圣心医院对面、外表用黄金颜色包裹的大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昨晚华盛顿的影厅里观众以白人居多,而且黄金档的电影票竟然售罄。我也算周末艺术院线的常客,却从未见过如此爆满的情况。

看来,这个跨国题材的华人电影用具体的故事、具体的情境,成功戳中了更多美国人的好奇心。

片中屡次入镜的长春东方广场,是我每次回家都要经过的地方。导演王子逸把它塑造成奶奶家老房子的所在地。这里寄托了主人公Billi美好的童年回忆,与现实中冰冷的彩虹雕塑形成反差。

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

先说几个与故事无关的细节。

第一个细节与建筑有关。女主角Billi一出长春机场,就遭遇大腹便便的出租司机围堵。空气不大好,天空灰蒙蒙的,她坐上车,走环城快速路,路边鳞次栉比,到处是未完工的高层公寓。

公寓顶端横七竖八的塔吊,构成长春边缘的天际线。这是当代中国拔地而起的城乡结合部,具体极了却毫无特色,似乎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从影史角度看,这却是突破:在一部美国故事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没有飞檐、没有宝塔、没有龙凤。好不容易。

Billi拖着行李箱去酒店办理入住。两个中年男子带三个浓妆女子走过她身旁,其中一人接过酒店前台手里的房卡,动作熟极而流。稍后,别人的房间里,几个光着膀子的中年人围坐在一起搓麻将,作陪的浓妆女子回看镜头,表情冷漠。

走在入夜的街头,大大告诉Billi,千万不要让奶奶知道大家回国的真实目的:奶奶得了绝症,就要死了。街头摊贩聚集,地面反射着红红绿绿的灯光,大排档烟气袭人,电喇叭反复叫卖着炒栗子。

按摩会所里,服务员迎上来,连声叫Billi“美女”。Billi问爸爸:“美女是什么意思?” 身边小姨嗤之以鼻地解释:“现在中国的服务业,无论你年龄大小、是丑是俊,只要是女的,他们都叫你美女。”

还有那场假婚礼,明明是主人公们互表心迹的重头戏,却从婚庆公司清晨例行的动员会开始:十几张脸在镜头里挤着,大声喊出营造浪漫、铭记终生等等豪言壮语。等婚礼进入高潮,一对新人上台讲话的时候,舞狮的少年、迎宾的姑娘却已躲进角落看起了手机。

导演捕捉到这些中国当代正在发生的细节,故意把镜头放慢,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去观看。这种观看趣味无穷,是电影艺术独有的动人力量。

《别告诉她》电影剧照。图片来源:A24

一个跨国家庭的国界

电影故事很简单。奶奶被查出肺癌晚期,家人都瞒着她。大儿子、二儿子携家带口,分别从日本、美国回来,以参加婚礼为名,见奶奶最后一面。在美国长大的Billi与奶奶感情深厚,不忍骗她,一家人的矛盾由此产生。

这故事来源于导演真实的经历,带有自然流露的顺畅感。Billi事业不顺,回来看望时日无多的奶奶,却从奶奶旺盛的生命状态里得到力量,这番心路历程也有人间温度。

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在室内:苍白的日光灯下,家人们匍匐在地毯上,寻找新娘的戒指,目的虽然一致,每个人却都全神贯注地爬往不同的方向。在我看来,这几乎是对整个家庭“殊途同归”的妙喻。

导演应该是受到现代舞的影响,能拍出来肢体佝偻交错之美。

而饭桌上关于“中国好还是美国好”的争论,似乎揭开了每个跨国家庭的疮疤。窗外“亚泰大酒店”几个字红光闪闪,老太太一锤定音:我们当然都是中国人。

婚礼的戏,几个奶奶的老战友讲起战争岁月,我才了解到这个家庭竟然有军方背景。怪不得奶奶每天早晨练掌法,在家里指挥若定,像个女将军。

奶奶参加的是哪场战争?看导演的年纪,不是解放、就是朝鲜。如果是朝鲜,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就有了另一层意义。我那一场,影厅里时时传出笑声,到了这一幕,一声不响。

这是个家庭故事,孺慕之情,举世皆知。导演撷取的片段里,家人善意的谎言和真实的亲近都有依据。特定家庭的优越背景被隐藏起来,既得利益者的故事,这里放下不谈。

摆脱了无底洞般的贫困、摆脱了广袤的乡村。我们坐在当下的长春,谈纽约人的心事。这样才能集中精神,说说关于身份认同的故事。

王子逸与男友巴里·詹金斯,摄于2019年奥斯卡颁奖礼。图片来源:IMDB网站

美国观众的自知之明

《别告诉她》在北美出乎意料地火爆,据报道,它上映首周的单个影院平均票房甚至超过了《复仇者联盟4》,出品方A24早已收回成本。

巧合的是,导演王子逸的现任男友正是A24的大将,靠《月光男孩》夺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新晋黑人导演巴里·詹金斯。

两部电影,既是少数族裔题材又是文艺生活片,这种搭配,几年前还是票房毒药,如今却靠长尾和日益大众化的口碑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看完《别告诉她》,我们几个中国观众都吐槽字幕太简单,不能反映中文的韵味。与此同时,我却暗暗心惊:美国观众素以讨厌字幕闻名于世,这一次,一个90%都讲东北普通话的电影,他们却能饶有兴味地看完,真是小小的奇迹!

字幕当然翻译不出“钻牛角尖”这类小词,但它翻译出了另一个文化的价值体系。NPR主播史蒂芬·汤普森(Stephen Thompson)描述自己的观影体验,说一开始还抵触家人瞒着奶奶的做法,到影片结尾却理解了他们的决定。这真是电影叙事的巨大成功。

成功背后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美国社会观影品味的变化,对少数族裔电影的长足发展贡献良多。观看一个不同却又真实存在的世界,这种诉求曾经只属于少数影迷,现在却越来越普及。

20世纪既是美国的世纪,也是美国电影的世纪。那时候,无论电影人对美国社会批判多么猛烈,他们中的大多数心底都有一层优越感。这种优越,来自对这个国家价值体系的自信:民主、法制、个人解放、公民社会;公民凯恩、十二怒汉、阿甘正传、三块广告牌。

我的童年时期,正是这种自信泛滥到极致的时候:冷战结束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虽然广受挑战,好莱坞却很买账。那时候,无论是浪漫喜剧还是战争悲剧,都把美式价值等同于人类共同的未来。但盛级而衰,随着世贸双塔的倒下,关于“自知之明”的思考逐渐蔓延。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美国电影工业的百年积累,终于开始为更多元的艺术题材服务。你看《别告诉她》的人物设定、戏剧节奏、视听语言,无一不是雄厚美式传统上开出的一点灵动之花,内里的精气神儿却又挑战着传统美式价值观。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向观众招手:你不了解,你来看看。观众们也雀跃:我确实不懂、甚至对不懂的故事心怀疑惧,但正因如此,我想看,我想听。

这样多好。

 6 ) 《别告诉她》:一场平静而刻骨的告别

电影大部分场景拍摄于长春,一个我生活了五年的城市。灰蒙蒙的天空,凌乱的小巷,不断拆毁又重建的街区。离开东北已经七年,早已记不住城市的面貌,对影片中的地标性街道也仅存模糊的印象。但人的感官的记忆却比大脑更为牢靠和恒久,角色们的乡音,奶奶的烙饼,以及总是追求热闹的大家庭氛围,不断提醒着我,我曾经就是脱胎于这样一个地方。

东北的城市,寒冷逼人。但比这严酷的气候更能赶走人的,是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不断凋敝的经济环境。稍有理想和能力的东北年轻人,仿若蒲公英的种子,飘零四方。东北人,成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游牧民族。《别告诉她》中,将这种“游牧”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Billi六岁的时候,一家三口就移居美国,吃了很多苦后终于拿到绿卡,成为美国公民;浩浩很小的时候,一家人就定居日本,并娶了位日本媳妇;Billi的姑姑虽然尚在长春,但早已计划着将不满十岁的儿子送去美国读书。坚守在故土的,几乎只剩下了老人。

这样的家庭,在东北比比皆是。导演借Billi的眼睛完成了对两种文化撞击的第三方观察,或许其中不乏一些刻板印象,但你很难说它们不是写实的。

导演作为一名华裔,她创作这部电影的的意图有极大可能是呈现东西方文化的割裂。但作为一名中国观众,我更愿意从生命观之分歧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故事。奶奶被确诊肺癌后,家中长辈乃至医生几乎毫不犹豫地将病情隐瞒下来,只说是轻微感染,而从小受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熏陶的Billi则天然地认为,患者有权利知晓自己的病情。

“万一她还有什么想做的呢?”Billi问。

“她没什么想做的。”姑姑说。

家人不仅否决了奶奶的知情权,也一并决断了她的余生。创作者将个人的困惑代入到Billi的两难境地之中。告诉奶奶病情,可以让她充分利用仅剩的生命,去完成哪些没来得及完成的夙愿,但同时他们也会面临着一个风险:患者在知晓真实病情后,会因恐惧而加速生命的萎缩。

死亡,一向是中国人日常语境中的禁忌。没有人愿意严肃地讨论死亡,一旦提及这个话题, 大多数人会别过脸,以“说什么呢”转移话题。很多楼盘为了讨吉利,13楼上面要么是 15楼,要么是13A楼。连《论语》中,也常见“未知生焉知死”这般暧昧不明的句子。

Billi的困境在国内有相当的普遍性。当影片提出这样的选择题后,我不由自主想起了一位我颇为尊敬的长辈。他是我的姨父,他们一家住在与我家仅一街之隔的地方。我带未婚夫回家见亲朋时,姨父拍着我的头说,一定会去喝喜酒,再为我包一个大红包。然而就在我婚礼前夕,他因胰腺癌去世。从确诊到离开,仅仅二十三天。

起初,家人为了宽慰他,使用了和片中一模一样的谎言:只是感染发炎,治疗一段时间就可以出院。但随着癌痛加剧,所有止疼药全部失效,谎言也就不攻自破。当患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与家人之间几乎就变成了两种谎言的博弈。家人继续修补漏洞百出的谎言,而患者为了安抚家人的情绪,明知自己已时日无多仍会假装相信家人的做戏。在这个阶段,你很难再分辨出那些谎言到底是为了欺骗对方,还是为了欺骗自己。

片中的奶奶会不会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病情?她对家人表现出的乐观和淡然是否也是一个谎言?突然从国外回来的孙女,在婚礼上失控痛哭的孙子,始终愁云满面的儿子,还有吃了很多药也治不好的咳嗽……种种迹象串联到一起,很难不令人起疑。或许存在一种可能,奶奶也在配合着家人的表演,将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伪装成一场喜庆的婚宴。这种双向的谎言搭建起一个保温箱,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大家庭表面的和平喜乐。

说谎是不对的,哪怕是善意的谎言。在美国长大的Billi,起初抱持着这样非黑即白的观念。但在回国期间,她的想法渐渐发生了扭转。这并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胜利,而是关乎我们面对生离死别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无奈之举。

奶奶作为一个被所有人担忧的病人,关心儿子的身体,操心孙子的婚礼,牵挂着孙女的终生幸福,却唯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态度敷衍。这种对家庭的奉献精神与自我意识的缺乏,令Billi意识到,或许隐瞒病情,让奶奶看到家人们的和乐美满,才是最好的处方药。所以在得知奶奶委托其他人去取检查报告时,她第一个冲去了医院,给报告做了手脚。

片中奶奶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辈,她也是影片叙事的核心,几乎全部情节与角色都围绕她生病一事而设置;奶奶还是这个松散的家庭最后的引力,爷爷去世后,只有她才能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家人再次聚在一起;她更是Billi和浩浩与故土最后的关联,两个连中文都说不好的年轻华人,因为这血缘深情,才会对陌生的祖国产生一丝眷恋与文化认同。

中国发展得太快,快到故地不可重游。Billi坐在出租车上回家时,不断回望这个城市,不断发问。那栋房子还在吗?那个公园还在吗?不在了,都不在了,那些承载了她对这个国家记忆的地方,那些曾经陪在身边的人,全都化成了漫长时间中轻飘飘的影子。唯有奶奶,还带着她童年的体温,让她在艰辛的异国生活中抱有一丝温情。她临走前紧紧拥抱奶奶,亦是在拥抱自己与这片土地仅存的联系。

电影的正片是开放式结局,没有明确告知观众这种中国式的处理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但是电影花絮中,出现了导演本人的奶奶的影像,并附上了一行小字:奶奶确诊癌症已六年,至今仍然健在。或许,这是这位华裔导演经历了两种文化交锋之后,对所谓善意谎言的温柔认可。

 短评

哭的稀里哗啦,我的眼泪不值钱。很多桥段实在太真实了,就像小区里隔壁大妈家发生的事情。在sundance看的确有不太好的地方,有的时候美国人的笑点我真的get不到。很多美国人在从日本回来的叔叔在婚礼上发言那一段都笑了,那会儿我哭的上气不接下气。

9分钟前
  • z_xy
  • 力荐

婚礼犹如提前举行的葬礼,城市仿佛埋葬回忆的墓地。骗她说只是良性阴影,还是让她与世界最后告别。西方的生命是个体的,东方的生命却是集体的。个体遵从律法,集体讲求亲缘。童年奶奶家后院捉蜻蜓的回忆,正在变革的城市里毁灭。古老的别告诉她的默契,仍在传统的家庭中流转。排出浊气,没事你也喊喊。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3.8 胜在真实。虽然有些新导演的生涩,且用配乐的地方太多,但有表达,有感情,有亮点,所以就瑕不掩瑜了。奶奶演得太好了,看完想给自己奶奶打越洋电话😭

1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短评里面那么多说可以丑化华人,拍的stereotype的,请问都是在魔仙堡里面长大的吗?作为一个北方人觉得没有任何一块让我觉得很奇怪啊。说别人stereotype的时候能不能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国家?如果这就辱华的话那看喜福会岂不是要跳起来骂娘?

20分钟前
  • 给您添蘑菇了
  • 还行

很真了(医生那里最不真了吧)

22分钟前
  • 月泫
  • 推荐

严重的水土不服,看的无比尴尬,如坐针毡,就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东方文化糟粕,拿来做一个猎奇式的展示,让外国人可以感觉更良好一点罢了。拍的一点生活感都没有,能拍出这么塑料感的生活也是绝了,所谓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不过是口号式的处理,视听上也是一塌糊涂,根本没法跟李安当年的三部曲比,老美们猎奇一下就好。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很差

拍的中规中矩,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也一看就是接受北美电影教育科班出身的作品;和《海上浮城》这类片一样有个通病,那就是导演对特殊身份的认知,总是跳不出西方视角,又自认为足够东方,所以总是令人感到词不达意;倒是发现了个有趣的课题:论美国少数族裔电影中对东方婚礼的想象(日本、中国、印度、新加坡....有意思、有意思)

25分钟前
  • 脑神
  • 还行

圣丹斯看华人片(《the farewell》中文译作不要告诉她),总算有点文化撞击。即那些日常不过的嘘寒问暖会导致全场的笑点,而我则尴尬地坐在笑声里。美国人眼中的又一个亚裔美女奥卡菲娜,这次去了一圈长春,说着我听不懂的中文,和奶奶不舍告别。电影很温暖,也有一些刻意做出的艺术上扬空间。

29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SFFilm的centerpiece,上千座的Castro Theatre几乎是座无虚席。剧本很好,很多充满了中国味儿的对话(比如席上拼娃)写的都很出色。演员尤其是女主角演得非常到位,哪怕不说话也能传达出很多情感和思想。整个故事在中美文化强烈的震荡之下是作为喜剧处理的。有不少对于美国人来说无比陌生的场景,比如闹哄哄的婚礼,美国观众都是笑得很开怀的。奇怪的是,我虽然没有想笑的欲望,也没有在别人的笑声中感到尴尬,而是觉得导演的表达很诚恳,并没有在贬低什么、抬高什么。借用Billi的话:“(没有什么哪个更好,只是)不一样。”因而,在面对比如婚礼和扫墓的片段,虽然是我自己也非常不喜欢的习俗,但也并没感到卑微。片中的文化冲突富有层次,引人共鸣。上一次看电影哭成这样是《冷战》,只不过那一次是伤别人的怀,这一次是relatability的泪。

32分钟前
  • N
  • 力荐

#2019圣丹斯# 4.5 非常充满人情味。导演的视角非常亲切和真诚,对于生活细节把控和文化差异的审视不亚于李安当年。一些过于喜剧化的处理稍微有些失真但整体镜头真实感和影像感非常棒,很戳人。非常不露怯又不刻意诋毁的展示中国小城市风貌让人非常喜欢。配乐使用洋气但又不生硬。Awkwafina的中文演技也没有拖后腿。目前今年圣丹斯最大惊喜。

33分钟前
  • HOW
  • 推荐

堪称奇迹般做到了各方面的平衡,既能非常接地气展现长春的生活气息,亦能满足西方观众的观影需求,而这正是以前李安最成功的技能之一。难怪此片会成为李安年度最爱之作~ 就算女主是从美国回来的华裔,代表的是西方视角,但我们仍然能被带入,被打动。情感永远是打破文化壁垒的最强武器,而在此片中这个武器就是奶奶。

3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如其他华裔导演寻根的片子一样,浮于表面,停留于导演对中国仅有的童年记忆,缺乏挖掘因此没有深度。文化冲突的内容老套肤浅。另外全员除了老奶奶,演技都很尴尬。

39分钟前
  • 口袋巧克力
  • 还行

這真不能算抹黑中國吧?!要真說哪裡不真實的話…居然沒親戚批評比利駝背。

42分钟前
  • Bubo bubo
  • 推荐

年初圣丹斯开始“毒奶”,哪哪看不上,没想到圆梦的地点是“此生”都没想到的。映后回去路上两个女孩子拿出电话哭着打给家里人,足见故事基本的感染力。即使拿掉那些生涩的中文和固化的标签印象,关于爱、谎言以及身份焦虑,太贴心了。边鸡汤着“生活不在于要做什么,而是怎么做”,又提醒“最心痛是,爱得太迟”,会觉得可能这远不止一个华人女孩的故事。 #mygirl#Awkwafina is amazzzing! 对故事之外关注的点是尝试不再喜剧演绎,看完如同照在Billi脸上不解却保持压抑的心绪,矛盾而又悲伤,就觉得她做到了。

4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Billi的脖子前倾太严重了吧!掀起衣服居然一身肉! 日本小夫妻可以说很可爱了。

44分钟前
  • 🛶
  • 推荐

很接地气啊!巧妙地处理尴尬和煽情,有种“一片情深冷处浓”的况味。自欺欺人,自作主张,自私自利,又紧紧抱做一团,为亲人牺牲一切,就是中国人啊!假一点,憋出真快乐,弄假成真或许也是我们的生活哲学之一。

4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感谢女主在女痞子道路上站稳了脚跟,展示了黄种女性的多面性!加一星鼓励鼓励奶奶!

51分钟前
  • ____anybody
  • 推荐

Lulu Wang实在会把握人类情感和东方的细腻,片中很多场景都是会真实发生在中国北方家庭里的,crazy rich asians才不是亚裔家庭的样子,这才是。中国人边看边哭,美国人看的时候在笑文化差异,看完电影下楼梯开始哭。视听语言太出色了,比如在婚礼餐桌那一段有个360度快速旋转的两周镜头,还有出来配classic drama scoring的高速镜头。异国同鸟的意向,在墓地里做的声音设计,声音转场是否成熟自然,甚至隐藏了笑点。很多镜头都非常USA,比中国一些拍家庭的导演要流畅的多。演员的演技都很自然,但浩浩在婚礼痛苦的那段没有流出眼泪?最后,我从小到大第一次看电影从头哭到尾,不说了我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去了!(Lulu wang 本人很真诚 而且还是真实故事 好打动我!

54分钟前
  • 加斯珀哥哥
  • 力荐

7分,有些地方特别美国,即便来到长春,讲着中文,也很美国。但是,一些情感细节还是非常亲切的,是很中国人的。片子里有特别直白的地方,那种概念式的台词与一些元素的堆积,会觉得很怪异;同时,又有特别真实的细节,能看出来导演是取材自自己生活的。总之,这是一部视角非常独特、体验非常新鲜的电影,它又像自己,又像外来者,非常有意思。以及,看到这个发生在长春的故事,还是很亲切啊,一些场景实在太熟悉了,尤其是红旗街那块。老人的家居基本就是我家长辈家里的样子。还有,为什么那么多长春人都喜欢出国或是移居,这一代和上一代都是,身边遇到太多这种例子,有意思。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3.5 作为一部美籍华裔导演的作品,镜头下的中国已经比较贴近我们心里的形象了,但故事和人物塑造以及讲述手法还是略显老套,老外看了可能会对里面的文化差异会心一笑,但华语观众就难免会觉得有堆砌各种梗之嫌。但仍旧胜在感情真挚,电影有真诚的情感就会动人的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