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情片中国香港2009

主演:任达华,张静初,罗慧娟,覃恩美

导演:许鞍华

播放地址

 剧照

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1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2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3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4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5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6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13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14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15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16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17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18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19天水围的夜与雾粤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0:12

详细剧情

香港天水围发生了一件令人惨不忍睹的血案。丈夫残忍地杀害了妻子和双胞胎女儿后自杀。案发后,天水围的女人们纷纷在电视里看到,死者竟然曾是跟自己一同生活的晓玲(张静初 饰),她是四川人在酒楼做服务生,她的丈夫是中年离异靠综援救济的无业游民李森(任达华 饰)。李森平日里总担心妻子红杏出墙,因此总虐待她,两人情感早已破裂。想当年,李森是嫖妓时认识了晓玲,两人因性生爱,并且她还怀了他的小孩。为此,他跟前妻离婚,陪来到了她的老家——四川,帮岳父家装修了房子,并正式办了婚事。但是,心术不正的李森在此期间强奸了晓玲的妹妹。后来,晓玲产下一对双胞胎,两人搬到了天水围,但迫于经济压力,两人矛盾重生,当晓玲准备独立时,李森却开始用变态的手法折磨她……   本片是许鞍华导演继《天水围的日与夜》后,拍摄的第二部反映“天水围”的影片。

 长篇影评

 1 ) 那些烂男人(转)

李森在他人生的前多半辈子没有显现出烂男人的特质,在他儿子和邻居的眼中,他和气、懦弱,努力挣钱养家,少交一点家用就会被老婆骂,用离婚威胁他。他是一个装修工,已接近老年,徘徊在吃救济的边缘,儿子是拉皮条的,一家人在香港属于最底层。
  这样一个男人,在深圳可以找到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跟他,愿意为他怀孕也为他打胎,还对他深情款款,把他视作生命中的救星。于是,在情绪冲动的那一刻,他有了勇气和老婆离了婚,带着他刚刚赚到的一笔钱与小姑娘王晓玲回到王在四川农村的家。在这里,他的往常只能顶一段时间家用的那笔钱改变了小姑娘全家的面貌,让她一家成了全村最受人羡慕的家庭,而他本人在村人眼里,也成了一个既有钱又有情义、既有技术又有地位的人,从香港时那个loser,一跃成为一个体面人,有了他从未曾有过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他不仅得到了尊敬,还得到了他未曾期待过的——拥有支配和糟蹋她一家的权力。这是他漫长的一生中的第一次。
  这滋味是如此美妙,以致于他不能再放弃,也不相信他会失去。当他们再次回到香港,回到这个他无法抬头做人的地方,他只能从王晓玲身上找那种感觉,他殴打她、强暴她、逼着她喊“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一切”,当他发现他所造就的她——他认为是他造就了——试图摆脱自己时,他疯了,用杀戮来终结“他给她的”生活,消灭“他给她的”一切。
  李森在以前的婚姻中从未有过家庭暴力男的迹象,他的脾气是随着他在王晓玲一家前的优越感产生和膨胀的。王晓玲一家把他当做拯救者,于是他真的以为自己是神,并一定要把神当下去。“野狼不吃死孩子,都是活人惯的”,当王晓玲跟他说“你要是想要,我就生下来;你要是不想要,深圳打胎也方便”的时候,当王晓玲的妈恳求他:“晓玲肚子都大了,咋个办,你给个话嘛”的时候,这些自认为低贱的人们培育了李森不切实际的优越感。
  谁该为王晓玲和她两个女儿的死负责?是的,她的确希望通过这场婚姻改变命运,她的父母的确希望通过这个男人改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要求不该得的东西。是什么让他们在李森——这个在香港会被认为是loser的人——面前自感低贱,逆来顺受?是什么让李森这个没钱没工作、没技术没尊严的烂男人认为自己有资格当神?是地域经济差异造成的等级差!而大陆如同鸿沟般的城乡差异又将其翻倍。当王晓玲的父亲用常态的口气说“农民嘛,不就是让人欺负的嘛”,他说出的是长久以来的社会现状,也燃起了李森心中的歧视之火、暴力之火。李森什么也没有,却在这里发现他原来还高人一等,他为什么不享受这种等级差呢?!
  这个通过各种待遇把人分了等的社会培育了无数李森这样的烂男人,他们通过歧视和迫害他们眼中的“低等人”来维持他们心中最后的平衡。并不是所有没钱没地位的男人都是烂男人,烂并不直接与境遇相关,而主要和人品有关。不烂的男人再穷也有尊严,绝不会用欺辱弱势者来维护自尊。

PS. 李家的那个邻居老太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会热情地帮助和她没什么交情的邻居,会因为自己没有阻止王晓玲的被杀而内疚到发狂。她让这部片子有了一丝温暖。

 2 ) 家庭暴力是如何发生的————由《天水围的夜与雾》想到的

先说点题外话。
记得看完张艾嘉导演的《少女小渔》,很是有感觉,到豆瓣上寻影评以平复那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看到一句话:“所有的女导演的电影里,都有一个坏男人”。
这句话用在《天水围的夜与雾》这部电影里,一样合适。呵呵。

施暴者的心理动因
电影里的李森看起来像是传统价值观之下的坏人,他性格简单粗暴,口口声声要杀死自己的妻子女儿,并且最终还真的实施了,之后为了逃脱法律处罚制造现场假象,结果却把自己送上了黄泉路。
李森不愿意去找正式工作,但每个月领的综援却只拿出四分之一来养家,尤其是当初他刚与妻子新婚不久,还强奸了妻妹,为了表现李森的残暴,导演花了一点时间讲他如何用木棒杀死晓玲家的狗,镜头之下殷红的鲜血透过麻袋渗出来,有那么几分阴冷和恐怖。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李森也有他的悲哀之处。
电影里李森的儿子说在自己父母的婚姻里,他很同情父亲,因为被母亲管得很严实,同时在她面前一直是无法抬起头来的。可以想见李森在前面的几十年里一直过着畏缩、压抑、隐忍、自卑、被轻视的生活。
而在晓玲和她的家人面前呢?在香港身为底层人员的李森俨然成了座上宾,他在四川享受着乡民们的崇拜、赞美,并获得了“工程师”的头衔,尤其在晓玲眼里他是个无所不能的男子汉,甚至某种程度上还是她们家的恩人,这一切将带给李森什么样的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啊!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李森义无反顾地决定离婚,娶晓玲了。因为那都是作为一个男人最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尊重、欣赏、崇拜、被认同、价值感、可控制感等。
然而结婚后,两个人的生活却从亲昵地一起洗头发变成了猜疑、谩骂、不尊重,甚至身体和精神暴力。那是因为从最初恋爱的激情坠入现实的生活,李森没有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恐惧——被背叛、失去爱、缺少成就感、无力感、无助感等。
所有会做出家庭暴力举动的人,其实都有一颗脆弱的心,同时感受到极低的自我价值感。他们的强大、彪悍、坏脾气都只是为了伪装——由于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尤其是自己也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自己的脆弱,于是感到愤怒,或者可以说是用愤怒的情绪来对抗自己的脆弱和无力感,然后把这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在那实施暴力的时刻,他感受到自己依稀拿回了一点控制感,一点权利感,并由此寻回一点点可怜的自尊感。
值得一提的是,不见得所有的施暴者都是男性,这里的“他”只是统称。
当然,如果再往深了探究,施暴者的成长背景与他现在的行为肯定是有直接联系的,很可能他的父亲就是打他的母亲的,也可能成长中遭遇过一些很深的创伤性事件,当然还可能有人格因素,如果在咨询室里遇到家庭暴力者,就需要针对性地去探讨了。

家庭暴力为什么会发生?
曾经有人在我的微博上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人要暴力打女人呢?”,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因为那个女人表现出了‘你可以打我,你打我我也没办法你的姿态’”,事实上这真的就是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
大部分人都知道“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的道理,但是却不知道女儿为什么要富养,只是说女儿如果富养了,将来就不至于没见过世面,随便人家给点钱就把她哄走了,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理由。
往本质上来说,是女孩子如果富养,她的自我价值感就高,就有很高的自尊感,她会很清楚怎么为自己做选择,什么样的选择是真正符合自己内心的。她会有自主性,内心又力量,面临问题的时候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她不会为了外界的眼光而委屈自己,也不会为了别人的感受而放弃自己的尊严。
而电影里的晓玲,很明显是穷着养出来的女人。
所以当她的朋友羡慕她在家做少奶奶,而她只是微笑着对自己正饱受家庭暴力的事实只字不提,所以她会默认自己的丈夫强奸妹妹的行径(尤其是她的母亲也对此采取放任的态度),所以在明知道跟丈夫回去可能遭遇危险却置自身安全于不顾——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内心有一些这样的信念:我是无价值的,我是不配爱的,我是不值得尊重的。
这些信念晓玲自己并不十分清晰,只是由她的潜意识散发出来,被李森接收到,然后李森也就认为她是无价值的,不配爱的,不值得尊重的,然后家庭暴力就发生了。

什么是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的明显表现是一个恶性循环:盛怒——打人——后悔——哀求被打者——原谅——和好——又盛怒——又打人——又后悔——又哀求……
夫妻两个人在“受害者”和“拯救者”之间来回转换角色,如是循环,痛苦不堪。
说到关于家庭暴力的官方定义,以下资料来自互联网: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世界各国,家庭中虐待妻子的现象都十分常见。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暴力。特别是在离异者中,暴力事件比例则高达47.1%。据资料统计,目前,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已高达30%。家庭暴力引起的后果是严重而且是多方面的,因为发生在家庭中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制止和处理,很容易导致婚姻的破裂和家庭的离散,同时使加害人有恃无恐。并且,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中的孩子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他们成长后大大增加了使用暴力的可能性。
  30%中国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而家庭暴力受害者有近15%是男性。重庆市婚姻指导中心负责人李晋伟认为,相比女人遭遇家庭暴力,男人遭遇家庭暴力,可能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因为孩子总认为父亲是保护神,一旦父亲的这种形象坍塌,孩子更易缺乏安全感,就会产生心理缺陷。由于面子、性格等多方原因,重庆男人面临此问题时,也多数选择“关上自家门,沉默”。妇联维权部称,男性遭遇家庭暴力,同样可以向妇联寻求帮助和维权。
  家庭暴力之所以受到特别关注,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极大地危害社会治安、家庭稳定以及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世界银行认为,暴力对女性来说与癌症一样是育龄妇女死亡和丧失生存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世界各国,都应当建立更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
据说在中国,也就是我们的身边,家庭暴力是很常见的,只不过更多的人都没有正视自己正在面临的问题,只是简单地归结为“打老婆”,就像电影里晓玲的妈妈在电话里说的那样:“哪个男人不打老婆啊?你就忍忍吧”。
这种身体上的肢体暴力还比较容易鉴别,身体上的瘀伤就能说明一切。但还有一种更隐秘的暴力行为——言语和精神暴力,就是对家庭成员进行言语上的攻击,采取谩骂、侮辱、轻视等语言对家庭成员进行情感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并且是持续性的,不间断的,这种暴力行为对人的伤害更大,影响更深远。
比如电影里李森边婚内强奸,边要求晓玲说:“如果不是你,我没有今天”,这是一句极其羞辱的话,就属于精神暴力范畴。
关于身体暴力,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相关的立法,如果遭遇家庭暴力,是可以打110报警的,同时也可以去妇联求助,如果家庭暴力已经危害到了自身的人身安全的地步,就一定要报警,千万不能像电影里的晓玲一样轻视丈夫要杀人的宣言,因为那很可能就是真的,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比如他已经说过要如何报复你,就一定要相信他的话,因为但凡有家庭暴力行为的人,都有人格不够健全、且自身承受太多压力和情绪的可能性,他很可能随时丧失理智。
关于精神和心理暴力,如果实在因此而自我价值感极低,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和精神痛苦,甚至因此影响到自己的存在感,自尊感极低,建议尽快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来看看自己该如何应对这个局面,有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相信你会更加容易走出来家庭暴力的迷雾,使得自己以后的生活可以过得更好。

 3 ) 《天水围的夜与雾》:灭门惨案背后的价值落差

《天水围的夜与雾》:灭门惨案背后的价值落差

范典/文

此前看过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不难理解她会拍此题材的影片,邻里杂碎,家长里短,仿佛又回到《女人四十》的年代。在充满竞争的城市一隅,永远有一双温情脉脉的眼睛,关注着平民生活。她总是想要挖掘一些属于这个社会根基的东西,尽管多数以反映女性命运为主。到了《天水围的夜与雾》,仿佛能咂摸出一点她早期电影《疯劫》里的惊悚气味,但显然,那种态度是体贴而怜恤的。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最早是渔塘,后在长江实业集团和政府的集资规划下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新市镇,然而正因为居住此地的民众多为文化不高的贫民、新移民,再加上政府行政规划不到位,一些问题出现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发生几件不幸的人间惨剧。本片题材取自2004年的一桩真实新闻事件,无业老汉砍死自己年轻的妻子和一双幼女后自杀身亡。许鞍华早有打算拍这故事,可惜资金不到位,不得已先拍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再拍了一部温情主义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在王晶支持下才总算拍就该片。

影片叙述节奏缓慢,点点滴滴、娓娓而道。家庭暴力的一波接一波,使得王晓玲一次次在社区安排下住进收容所,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源起于丈夫李森疑其红杏出墙,本已无业,靠领救济金和仰仗少妻端盘洗碗来抚养一双幼女,作为男人的家庭责任感勾起他的道德底线的崩坍,唯有施之以暴力才能挽回些尊严——不想,老婆以逃避示为抵抗,更激起他无比的暴怒,最后只有杀妻杀女自毙来消灭存在于世的虚无感。

导演处于一种关怀的角度对女性受到性和暴力侵害加以同情,老夫少妻、大陆妹与港民的搭配,突显了生存价值的落差。片中有一细节,当王晓玲受暴后给家里打电话,母亲却劝其放弃离婚的念头,说她的老公好,替自己家盖了新房——这俨然成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十分具有讽刺意味;还有一处,回忆段落:李森跟王晓玲回到四川农村老家,吃饭时,电视新闻在播中国发生特大洪灾的场景,话外音说到香港同胞捐款事宜——很普通的一个政府捐款行为,被借用为“香港人”即“有钱人”的隐指。然而很快李森的底子就倾出来了,加上他的好色贪念,不久便被女方家人嫌恶。有一幕蛮打麻袋里的土狗的镜头十分血腥、暴力,为此后他血弑妻女的暴行作了很惊心的铺垫。
话说回来,其实惨案的发生,两者均有一定的错失,但导演为弱者申辨、为天水围所居的弱者申辨,而杀人行为固然大错,却也有指向社区、政府办事不力之处。她将这类特定人群的命运,归咎于社会的责任,百姓的生活靠一天天的柴米油盐堆积,矛盾也是与日渐增,只是他们谁都不知矛盾从何而来,以致落得杀人自戕的下场——这是最可悲的,也是最令人同情的,当命运落入一个圈套,路只会越走越窄,总有一天会导致灯枯油尽的后果。导演明晰这一点,所以点滴中显示,掩掩藏藏,求观众自解。

比以前作品更委婉些,镜头衔接、电脑效果的自然体现使影片透射出冷静、哀惋的气息,案审中几人的叙述也是层次分明,不刻意追求惊悚、悬疑套路,而只是尽力表现两人生前价值观的落差和生活的无奈感。看完令人徒添郁闷。

 4 ) 《天水围的夜与雾》:白衬衣下的黑胸罩

其实这是片中的灭门惨案主角李森(任达华饰)对妻子晓玲(张静初饰)说的一句台词,当然这种说法直观的勾画出了李森的男权暴力性格,但从另一方面,这句话也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向影片主旨的幽暗之门。
《天水围的夜与雾》很容易让观众联想起许鞍华早年的代表作《疯劫》,同样的婚姻爱情悲剧、同样的女性视角叙事——《天水围的夜与雾》在不经意间向我们提醒:许鞍华是为数不多的坚持到现在还在创作的香港新浪潮主将。

当然要跟《天水围的日与夜》联系在一起比较,后者替许鞍华在金像奖上拿了个最佳导演,从而更多的走入了普通观众的视野,但在我看来,《天水围的夜与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许鞍华作品,而且包藏着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和艺术野心——相较而言,《天水围的日与夜》更像是许鞍华一次浅尝辄止的实验性小品文。
完全可以跟贾樟柯的作品放在同一个序列中考察,从《世界》《三峡好人》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用冷峻的影像记录着这个变革时代里普通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惨淡生活——当整个中国变成一列高速列车开上现代化的轨道时,总有跟不上队伍的人被残酷的甩下来,对电影艺术家来说,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发出呼喊,显然也是他们创作的动力和灵感源泉之一。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天水围经过许鞍华两部作品的“宣传”,几乎成为了香港又一个知名地标。许鞍华导演用《天水围的日与夜》告诉我们:在这个底层劳工聚集的尺寸之地,并不总是伴随着肮脏交易和犯罪恶行,有许多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们坚韧而又有尊严的生活着——这的确是天水围的一个面向,许鞍华首先用《天水围的日与夜》为她的新世纪底层书写笼罩上了一层温情(但真实)的面纱。
接下来的《天水围的夜与雾》许鞍华便举起了她的手术刀——或者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匕首和投枪”。大导演的一个特点就是能不动声色的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许鞍华便是这样,取材于真实发生的灭门惨案,但许鞍华并没有赤裸裸的将之奇观化,而是采取了类似《罗生门》的方式,通过倒叙和多元视角叙事尽力给观众们“拼凑”出一个真相。
那么这个真相真的真实吗?许鞍华没有说。但我们清楚的看见了香港社会福利体制的痈疮——漫不经心的社工、看似热心但又执行力欠缺的区议员、有“养懒汉”嫌疑的综援发放系统、推诿敷衍的警方,以及处处弥漫的对大陆来港女士(所谓“北姑”)的隐形歧视。
当然,香港的社会体制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有效的,比之《笼民》(张之亮)里的惨不忍睹,以及《投奔怒海》(许鞍华)里越南百姓的水深火热,天水围的老百姓还算温饱无忧。真要细究起来,晓玲的悲剧可能还是不具备普遍意义的。一个饶有深意的场景是:当晓玲被李森一次次的婚内强奸后,呆坐在屋外怔望远方,此时来了个大陆移民与其聊天,这个路人就盛赞天水围的环境好,而且与大陆隔海相望,是个住人的好地方。

这应当不是假话,影片很快进入了大陆的场景。晓玲来自四川乡下,家里连个电视机都没有,所以她被来自香港的装修工人李森俘获芳心是符合逻辑的。事实上,与李森的婚姻曾让晓玲父母的虚荣心大获满足——给家里带家用电器,给家里修房起屋,李森的到来,不啻于这个穷乡僻壤的救世主,在香港属于绝对下层的李森,在晓玲家乡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款。而且李森事实上已然凌驾于晓玲的家庭之上,他对晓玲妹妹的霸占举动,某种程度上就表明了他们之间的主-奴式关系。
被斩断了与故土之根联系的晓玲显然是危险的,家乡对她的认知几乎完全来自于她从外界输入的资源。当晓玲妹妹接受警方质询时,她说姐姐只回来两次,带回来两件东西:一件是电视机,另一件就是姐夫——必须指出的是,晓玲自己也在千方百计的力图斩断自己与故土的联系。
安土重迁的农民被抛置在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变局中,他们当然是失位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就这样把视野拓宽到了整个中国,囿于香港的弹丸之地天水围所发生的风波,被放置在大中华地区的整体巨变下,其原因才能逐渐明晰。许鞍华就用这样抽丝剥茧的方式告诉我们,在现代化的繁荣表象下,还隐藏着许多上不得台面的内伤。李森灭门惨案所划开的社会伤口,正好成为许鞍华用摄影机展现这些内伤的契机。

巨大的地区差异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人们脑中的旧意识也成了背后的刽子手。当晓玲被李森粗暴的伤害后,她一开始只是不想丢家里的面子,不愿声张;而晓玲的父母也是这个想法,脸面第一,男人打女人是稀松平常的事;更为讽刺的是,连调解家庭暴力的香港社工也极力大事划小、小事化了,李森引用的“床头打架床尾和”的俗语最终让晓玲没能逃出这个火坑。
迈入新世纪的天水围,与整个中国已经血脉相连,这里的每个鼻息都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内找到动因。这是个高歌猛进的大发展时代,却又是个空前复杂的时代。现代化的进程、经济发达的香港,是一件醒目的白衬衣,不过如果我们定睛看一看,却能发现白衬衣下面分明藏着副扎眼的黑胸罩:几分诱惑,几分龌龊,又有几分不由分说。

而从导演自身来说,许鞍华至今未婚,与她的日本老母亲在香港租房过活(很多人都难以置信),或许,这也是导演能如此敏锐的捕捉到家庭伦常矛盾与底层生活裂隙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5 ) 我们都生活在天水围

节奏很快,其实感觉很迟钝
人好像很有活力,但其实很彷徨

这是电影宣传的时候,许导演说的一句话。冲着这句话,还是把《天水围的夜与雾》找来看了,虽然之前看风评已经可以知道不会有日与夜那般的惊喜。以武功来比喻的话,《天水围的日与夜》已经达到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的至高境界了。而《夜与雾》与之相比显然就差好远。日与夜是小格局大情怀,而夜与雾虽然涉及的问题要多很多大很多,新移民,家暴,警察、社工、综援制度,香港的,港陆之间的,林林种种,视野不能算不大了。只是,这种种问题,都是惨剧发生的间接原因,可最根本的,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家庭、一对夫妻从恩爱甜蜜走上如此的不归路?是什么让李森从一个好先生变为杀人狂魔?贯穿始终的女性视角让人不曾了解李森的内心,只能从他的言行来推测其内心变化。只是我想了一个晚上想得头都快爆了,却得出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推论。

李森ms不只一次的强调,他和那些上大陆包二奶的人不一样,他是和前妻离婚娶的小玲,他对她是真爱。他给她温柔的洗头,主动提出来结婚,给她老家盖房子,给女儿修车,和儿子亲近无隙。为何到了四川后,就见色起意,暴戾残忍了起来?仅仅因为儿子口中所说的,与前妻的关系中受辱太多导致性格bt吗?恐怕不是。我见到的,是小玲及其父母对李森觊觎妹妹的默许,以及李森没钱之后这态度的反转。李森未到四川之前,可能都未曾体会过金钱能带来如此大的权利以至于可以践踏任何事。虽然他玷污了小玲妹妹且有负于小玲,可这并不让他带有负罪感,反而是金钱带来的快感和对她们人格的鄙视(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只一次的鄙视过小玲的身份,以及在深圳的时候扬言自己是其全家的米饭班主)。是不是可以说,四川之后,在李森的心中,传统的道德观已经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金钱至上的“现代价值观”——有钱大晒。这也就为最后的惨剧,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回港后,经济不景气,李森失业,靠综援度日。注意,回港其实并不是主动回的,而是在四川老家的生意做不下去,岳母不再给饭吃的情形下回的,所以基本是被撵出来的。李森得以在小玲一家面前安身立命的经济地位不保,加上小玲逐渐独立出外打工挣钱,造成了他终日的危机感。其实李森也是个可怜人,你看他做伤口都能把自己弄死了,可见这个人智商情商都不高。他被这危机感折磨得发狂了,后面大概就能解释通了。你说说,这如何不让人触目惊心,害死小玲的,其实不是李森,是小玲和家人,或者说,是这个社会对金钱的崇拜。

写到这,似乎有点豁然开朗了。虽然后边这大半部分,其实只能算我个人的yy了。我当然不是要为李森开脱,导演就更没这意思。不过我觉得只有这样讲才讲得通。李森如果只是一个心理变态的杀人魔,那么便成了个案,便失去了广泛讨论之的必要。这样看来,选择小玲的视角展开故事,又是很高明的了。你知道,我从来都反感某些导演那种知识分子对底层民众居高临下俯下身来的悲悯关怀。联系日与夜,也总算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口,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该如何选择,如何自处。归根结底,不能迷失自我。

说一个身边的事。

我家附近有一个修鞋的师傅,手艺好价钱收的又平易,所以每次鞋子的替跟都去他那换。以前都是老妈代劳,这次顺便就一起去了。马路边的一个小位子,都不能算是铺位,因为没有棚子,只一个箱子,每天背来背去。阳光下的位置还被别人占去,大冬天在背阴里蜷成一团坐着等活计。你可能想象不到,仅仅是北京市区和郊区几十公里的距离,劳动力的差价就能有好几倍。那一双粗糙的手,灵活的在鞋子上把弄着。我当下心软,想多给些钱。可那师傅弄到一半,开始炫耀起来,这活计,是如何一回事,他的用料方法和别人的如何不同,并包保我穿个多久没问题,那眼神里,一种骄傲的神情飞舞。我于是把抻了一半的钱又放回到钱包里,笑呵呵的听他继续说,不时的附和一两句。于是我又想到老爸,想到贵姐。我经常暗地里嘲笑一些怨妇似的同学们没有经历过底层的辛苦才会那样顾影自怜,没想到自己竟然也不自觉的以知识分子的高姿态自居起来。其实他们哪里需要我们的同情。同理他们也不哀怨,不纠结,不愤怒,也不那么无力。他们只是这样努力的活着,做该做的事,有生活的智慧,有自己的骄傲和坚持。

那天天很冷,但是我觉得很温暖。

 6 ) 浅析--悲剧映照着的香港社会大环境

       香港虽然繁华,但每次我去都看不到行人轻松的笑容,他们情绪的压抑和物质的繁荣对比很强烈。

    香港曾经的繁华与历史很有关联。闭关锁国的阶段造成了香港这个唯一通商口岸的一度繁华,内地的很多需求都要通过香港来完成。当历史前进后,香港已经不是唯一通道。香港的衰退是必然的。所以香港不能像以前那样再提供很多工作机会。于是造就了诸多李森类的人士。

    这个悲剧虽然是个特例,但是很生动地映照出香港的社会大环境。

   我看这个香港悲剧的主要根源是没有平衡的利益设计综合援助制度和貌似专业实则无能的处理方法!

   李森每月有8千多元的综援,是因为他有妻子和2个女儿,但都没有工作才能拿到这么多。但是所有的综援都是交给李森支配,这就造成了家庭利益的不平衡,当一个人拥有绝对支配权时,家庭的幸福就要视乎这个人的性情了。李森是个自私、狭隘而又很虚荣的人,所以每月8千才分配给妻女2千生活,自己就随时想着像以前那样去豪气一把。造成妻女家庭地位低下,处于非常尴尬的生活窘境。妻子要外出工作,女儿们的50元活动经费都拿不出。
    如果综援制度让他们夫妻拥有平等的支配权,每月将钱平均分配给他们,这样夫妻地位相对比较均等,就不会让李森有恃无恐地欺负妻子,妻子也不用忍辱受气、委曲求全。当一方使用家暴或者分裂家庭的行为,支配权就交给受害者,这样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很多。这样预防规定比事后社工再假惺惺地来撮合家庭完整有效和成本低得多。

    那些貌似专业的社工,官僚化的处理手段,不先去了解个案案情就想当然地按照规定去处理纠纷。什么床头打架床尾和,那是在性关系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的。
    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幼儿园老师讽刺学生傻,不懈地追问家长要钱。这些都是很多香港人性格很真实地写照。

如此的香港,这样的制度,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悲剧的发生已经不是意外了。

 短评

任达华有好几个镜头分明是我爹

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生活和欲望总是把人往死里逼

8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一部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的电影,与《日与夜》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阴暗和扭曲的人性。

9分钟前
  • 小曼
  • 力荐

白衬衣下的黑胸罩

11分钟前
  • Bill
  • 推荐

"我也不是刻意去做特别难的东西,我只是去做我喜欢的东西,但是肯定要付出代价的".——许鞍华。急速前进的社会背后的伤口。年少的时候有个堂姐也是“北姑”,她”衣锦还乡“的情景依旧清晰。乡下的虚荣与留言PK,没有完结,也没有胜败。

13分钟前
  • 达达ZEN
  • 推荐

比恐怖片还恐怖.

15分钟前
  • dumbo
  • 推荐

最可怕的应该是外婆吧!女儿被打被虐,不劝离婚,就因为女婿给自己建了房子,居然劝女儿重回老公身边,重回魔窟。

17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脸谱化。尤其张静初这个角色,太纯洁,没有恶。好像和任达华调情的妓女和以后的贤妻良母根本不是一个人。

20分钟前
  • TUO
  • 还行

张经纬和许鞍华说得很明白:香港就是头性兽。

24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张静初,我是男人我就嫁给你。

29分钟前
  • mayfly
  • 力荐

许鞍华真的只能讲香港的事,只要一牵扯到内地,就有点过。

33分钟前
  • 飞小鸟
  • 还行

男人的变态和女人的愚蠢都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但从主观来说,有这种男人在,世界真是他娘的好精彩。许鞍华拍得极为冷静和客观,没有带太多的主观同情,这一点真好

35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许鞍华目前的电影里,最“遗憾”的一部。只差一点点就可以和《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天水围日与夜》那样成为经典。多角度解析,把一个问题层层摊开,两性之间的问题男人女人都要检讨而社会的家庭的影响也难辞其咎。许鞍华放弃“女性”的叙述,用一种貌似客观的叙述方式来避开以往“奇情”的路子

3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写实到残酷的惨烈悲凉,涉及社会制度、地区及阶层差距、人性、性别关系等诸多重要问题。多种压力下的人性扭曲,冰冷官僚体制无法防止的暴力,令处境卑微的女性成为受害者。叙述冷静,电影语言克制,有惊心动魄深意。

41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日与夜》让我回味了一整年,这部虽然让人看得揪心,但是过多的细枝末节却让人难以真正被触动,不过还好延续了许导作品特有的人情味...

44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张静初,很好,现实很无奈,他们认识的过程拍得很动情,却是一种悲凉收场

48分钟前
  • jgqfoto
  • 力荐

白衬衣下的黑波罩。日与夜值五颗星,夜与雾只能给三颗半。华哥有望夺取首个影帝!

50分钟前
  • snowinter
  • 推荐

太真实了,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需要多些这样的影片出现。

54分钟前
  • 寒山清客
  • 力荐

她就不能调振动?

55分钟前
  • jiji
  • 还行

故事本身没问题,有人说是男人变态女人傻,我不同意,这部片子反而让人看到了香港政府对穷人所谓的关怀,想法是好的,但是付诸于实际效果却得出了这种悲剧,这本身也是思考。

56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