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烟火

剧情片香港2000

主演:未知

导演:劳剑华

 剧照

蓝烟火 剧照 NO.1蓝烟火 剧照 NO.2蓝烟火 剧照 NO.3蓝烟火 剧照 NO.4蓝烟火 剧照 NO.5蓝烟火 剧照 NO.6蓝烟火 剧照 NO.13蓝烟火 剧照 NO.14蓝烟火 剧照 NO.15蓝烟火 剧照 NO.16蓝烟火 剧照 NO.17蓝烟火 剧照 NO.18蓝烟火 剧照 NO.19蓝烟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5

详细剧情

影片《蓝烟火》是以真实航空灾难为题材拍摄的纪实性巨型影片。

 长篇影评

 1 ) 与本片有关的太空救援技术历史背景

  对于多乘员空间站的需要为设计者提供了开发多人再入与救援飞行器,从而当在这种空间复合体上发生紧急情况时使用,的机会。这些救援系统中既有在轨生存系统也有地面发射救援系统,其中一些被结合进了操作性的空间站概念中,其他的,像计划早期被提出的人员救援系统,几乎没有离开过制图板。类似升力体概念的空间救援系统设计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原型,并在1968年的电影《蓝烟火(Marooned)》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且一直在被研究,直到最近被提出在国际空间站上扩大了乘员操作之后进行实现。


从FIRST到X-38

  使用升力体空天飞机的概念开展救援和回收的工作已经持续进行了近50年。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喷气飞机(Aerojet)公司看中了原本为回收双子星座号航天器提出的罗格里奥机翼(Rogelio wing)概念,想将其作为自己的空间救援的翼型,称为FIRST。自那以后,出现了一些升力体的概念,但一个接一个都主要因为资金原因而被放弃了。

  FIRST——试验用可充气再入结构制造(fabrication of inflatable re-entry structures for test)。这个1960年的设计存储在一个圆柱形的包裹里,并附着在空间站的外表面上。在紧急情况下,宇航员将飘入棺材大小的圆柱形中心舱室内,密封舱门并将单元吹出空间站。一个滑翔伞,由弹性硅树脂基质填充超细超级合金丝织物的材料制成,将被展开并充气。然后乘员将能够使用一个气体稳定与控制系统来为制动点火对装置进行定向,并需要在再入过程中是装置保持正确的姿态。据估计,制动发动机将在空间站的建议高度600千米处点火,该装置将在26分钟之后重新进入大气。0.5的升阻比和70°的再入角意味着将能够在加速度不超过2.0时进行自动或人工的部分控制。其长度为6.5米,最大直径0.71米,重407千克。该装置给出的最大翼展为2.75米。借助亚声速时的升阻比,将能够在345千米的范围内机动,以到达合适的着陆点。驾驶员将使装置进行机动以到达任何可能的平坦区域,并以55km/h的速度着陆。但如果恰好在着陆前进行了一次点火,那么其水平速度将被降到9km/h。如果再入之后滑翔伞发生故障,乘员能够分离太空舱,在到达9000米的高度时,该装置将被吹开,从而可以使用人员回收伞降落。

  LREE——升力式再入(lifting re-entry)。这个设计是1960年通用电气公司提出的三人升力式再入舱。其长度为5.17米,翼展3.96米,重1303千克,具有烧蚀性表面和回收伞。

  REES——再入逃生系统(Re-Entry Escape System)。这是一个小型升力体再入舱的备选设计,由ASC公司在1963年为单一乘员设计。其长度为6.82米,翼展4.7米,重1171千克。

  SOREEV——这是滑翔伞逃生系统的放大版,能够援救最多6名宇航员,由喷气飞机公司提出。其长度为8.45米,翼展13.0米,重3514千克。它能够为乘员提供24小时的氧气供给,但必须在离开空间站(或其他先进航天器)之后的一天之内进行着陆。

  LBEC——升力体逃生方案(lifting body escape concept)。这是NASA针对航天飞机无法对接的情况,为空间站的紧急回收提出的解决方案。在一些情况下,一名成员将能够在等待来自航天飞机的救援时利用空间站作为安全港,但挑战者号事故表明这一点并不总是值得依赖。在与俄罗斯人合作之前,一种替代设计被开发出来为空间站提供足够的乘员援救能力,最终发展成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自由配置。各种设计都被进行了研究,如空间站乘员备用舱(Station Crew Return Alternative Module,SCRAM),它是一种六人快速返回舱,将会使乘员承受高加速度的负载,而且其费用超过6亿美元。还有一种MOSES(载人轨道航天飞机逃生系统,Manned Orbital Shuttle Escape System),是在美国空军发现号可回收军事卫星的经验基础上为航天飞机设计的;它需要使用压力服,能够容纳1~4名乘员(重730千克~2320千克)。这种经过验证的硬件是由通用电气公司设计,为空间站进行了改造。另一种为空间站考虑的设计,ACRV,甚至利用了来自“阿波罗”计划中翻新和全新的“阿波罗”指令舱,以及HL-20和X-38升力体飞行器。

  HL-20。并不是预算20亿美元的版本,这种来自兰利研究中心的NASA飞行器大致上以前苏联BOR-4空天飞机,被用于支持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计划的开发,的设计为基础。 根据设计,它能够运送8名乘员,一些设计还幻想了一种人员发射系统——通过改造过的“土星”IV火箭将一种迷你航天飞机发射进轨道。然而,其主要目的是作为一种潜在的空间站救援飞行器。它承担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包括评估了10名志愿者在水平和垂直姿态的实物模型中的试验。这清晰的演示了它在快速再入和发生紧急情况时的优势,虽然穿着局部压力服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活动范围。这种飞行器的设计寿命是独立于空间站在轨道上运行3天。其长度为8.93米,翼展7.16米,重10884千克。虽然开销过大而导致其被取消,但它确实提供了关于这类概念以及后续X-38设计的有用信息。这种飞行器可以搭载两名机组乘员和8名人员,其特点是能够进行人工驾驶着陆和在飞机场的滑跑,这提供了比之前的设计更为舒适的着陆。开发一种发射能力的选择提供了地基和在轨的存储能力,但最终是其过高的成本决定了它的命运。

  X-38。较新的、用于空间站乘员救援和紧急情况的空天飞机/升力体概念是基于以前的升力体技术和设计、由轨道科学公司(Orbital Sciences)生产的一个NASA计划。这一设计的特点是不确定的轨道存储能力(据称可达4000天),以及仅有9小时的独立设计寿命。它能够运送6名乘员,将被留下与空间站保持对接,直到需要时,它会作为乘员返回飞行器(Crew Return Vehicle),然后使用低温氮气进行姿态控制。由于其具有1300千米的横程,它每两个小时或绕地球三圈(最多六圈)就有机会着陆。应该指出的是,这一设计并不具有机载乘员控制功能,因为它是一个用于飞机场的全自动着陆系统。再入之后,减速伞将被展开,然后将展开一个可转向的冲压空气翼伞。其长度为8.69米,翼展4.42米,重8163千克。始于1995年的开发是对最初关于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足够的乘员援救能力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质疑的回应。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内,利用NASA/美国空军联合设计的模型(被称为楔子(Wedge))完成了旨在为X-38演示机验证概念的设计配置试验。在阶段I总共完成了36次飞行,测试了太空楔的四种模型;1992年至1996年间,阶段II完成了45次飞行,阶段III完成了34次飞行;从这些试验中获得的经验被应用到了X-38的设计中。利用现有的技术和材料,开发成本要比开发一个全新的飞行器低得多。两年内,将在三架试验飞行器上完成大气坠落试验。无人静态试验开始于1997年7月。1998年3月12日X-38进行了第一次坠落试验,取得了成功。根据计划,将于2000年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部署一架无人驾驶试验飞行器,并对其进行自动着陆地面的编程,但这被不断地推迟了。1999年的第二次坠落试验之后,这一计划由于2002年的预算限制被取消了,仅仅完成了两次试验飞行(Miller,2001,378-383页)。


太空舱救援选项

  很多年以来,人们都在考虑将经过验证的太空舱设计改造成空间站乘员救援飞行器,结果,乘员逃生的选择就是这样发展的。

  从“阿波罗”应用计划的早期研究到运行的天空实验室系列,飞行乘员将通过“阿波罗”指令与服务舱被发射到轨道工作站,并使用它从之返回。在空间站上在轨运行的30~60天内,指令与服务舱将与空间站保持连接。在美国空军载人轨道实验室的研究中,两位美国空军乘员将在去往和离开轨道式乘坐经过改造的双子星座号航天器,它也同样将在30天的任务期间与实验室保持连接。在1971-1986年的礼炮号和钻石号空间站任务及1986年至2000的和平号计划中,前苏联联盟号飞船的使用同样清楚的演示了如何(通过旋转联盟号的货运飞船)进行乘员交换和任务在轨寿命的延长,使得每3~6个月都能提供一架新的飞行器,从而提供了一种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离开空间站的能力。前苏联人通过使人员座椅能够在不同航天器之间互换,解决了由于身材不一而难以保证每位宇航员安全的问题。

  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提出了一个使用大力神IIIC发射的放大版的双子星座号方案,它能够运送5名乘员,并有潜力从在轨空间站上回收被困的宇航员。双子星座号再入舱的直径将被增加到3.05米,从而为大号的双子星座号的设计、及其对月球上被困乘员的潜在救援能力提供基线。过高的开发费用以及对于转而开展“阿波罗”任务的渴望使得这些设计只能停留在图纸上而不能走的更远(Shayler,2001a)。

  在天空空间站设计期间,NASA开发了一种套件来装备“阿波罗”指令舱,从而使其能够搭载两名乘员发射,并对接到工作站的第二个副对接口上,以救援被困的3名宇航员,然后运送这5名宇航员返回地球。在空间站第二次载人活动期间,当已和指令与服务舱对接的乘员发现服务舱的反作用控制发动机发生了泄露时,差一点就采取了上述措施。而当这个问题被通过其他方法解决之后,就不再需要进行救援任务和发射了,但在天空实验室剩余的计划中,这一选项都是可用的。该系统依赖于正常的(或加速的)发射进程中下一架飞行器已经就绪。因此,天空实验室2(第一次载人任务)的救援航天器是SL3飞船,天空实验室3将使用SL4。类似的,天空实验室4依靠的是作为其救援飞船的图像IB和指令与服务舱已为“阿波罗-联盟”试验计划(Apollo–Soyuz Test Project,ASTP)做好了准备(Shayler,2001b)。

  为“阿波罗”指令与服务舱添加座椅的想法并不新鲜。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对第三代“阿波罗”指令与服务舱(Apollo CSM Block III)的研究,以支持空间站并在“阿波罗”应用计划下扩展月面计划。格鲁门公司甚至进行了在地球轨道使用带有遥控机械手系统的救援用月球舱的研究。同样,这些研究的进展并没有超出纸面提案的范围(Shayler,2002)。

  为了进行航天飞机救援能力的研究,罗克韦尔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重新提出了六人的“阿波罗”指令舱逃生方案,其特点是捆绑在微博防热罩上的附加固体火箭推进器(与水星号中的制动推进器设计类似)。在用于空间站的可靠乘员救援飞行器研究中,这一想法再一次得到了审视。

  当20世纪90年代的合作性交流时的俄罗斯将要加入国际空间站时,人们渐渐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悠久的联盟号飞船是现有飞行器中最适于乘员救援任务的(至少在国际空间站计划早期的几个阶段),它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在前苏联国家空间站计划中充当着类似的角色。当时正在运行的联盟号TM衍生型被进行了一些修改,从而得到了TMA版本,以适应早期居留乘员训练中体型更大的美国宇航员。这一方案得到了采用,而不是计划用于和平号2,被称为曙光号,的放大版联盟号飞船设计。1995年的研究评估了基于曙光号的一种国际空间站回收飞船,它有一个固体制动火箭发动机和若干冷气推进器,最多能在空间站上储存5年。它能够回收8名乘员。这种基于曙光号的空间“救生船”重12500千克,长7.20米,最大直径为3.70米。它将通过航天飞机杯送到空间站上,但其独立寿命仅为24小时。1996年,为了支持短期的联盟号TMA飞船设计和长期的(至少持续了一段时间)X-38项目,这些设计方案都被拒绝了。虽然联盟号TMA飞船现在是国际空间站的乘员返回飞船(CRV),但在俄罗斯,对曙光号设计作为联盟号飞船后继者的研究仍在继续;同时,与欧洲空间局在2010年航天飞机退役后国际空间站(或其他空间站的)独立乘员空间飞行器上开展合作(Hall和Shayler,2003年)。

 2 ) 人性就像烟火一样美丽

还有55分钟救援飞船才能抵达..

“铁人一号”上的剩余氧气不够三个宇航员撑够55分钟..

必须有一个人提前离开这场美丽的太空之旅、人生盛宴,主动让出自己生存的名额..



那一刻,三名宇航员:巴兹、史通尼、吉姆都表现出了人性最美的一面。
不愿放弃生命,又不得不做抉择。

巴兹的心理素质并不好,正是因为他的失误,导致机体出现问题,无法安然回到地球。这件事让他内心纠结、不安、害怕,不断地用自我谴责折磨自己,也许是赎罪、也许是冲动,他第一个站出来,将生的权利给予两个同伴。

史通尼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他生存的欲望最为强烈,从他和爱人之间的对话就能看出来,他不愿多说,他只想告诉她他爱她,他只是不停重复我会回去的,一定会回去的。在如何选择出“不能回到地球的人”的这一问题上,他也是积极的在思考,试图用公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用幽默的方式提议让两个大个子(史通尼、吉姆)把小个子的巴兹扔出窗外。

一直沉默的吉姆,是一个成熟、经验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年迈的宇航员。他在明确接到指挥中心的指示后,一直没说话。看到这里,我就知道不好了,这个人是在用灵魂沉默,他不说话、不动作,他正用他的沉默告诉我,他已经做好准备。

最后吉姆用出舱维修引擎的理由离开飞船,他说他怎么会那么轻易在开始时就被说服,放弃修理引擎的念头,他说一定要试一试。然后就是舱服出现问题,氧气透过舱服缝隙处瞬间流失,吉姆僵硬着四肢在太空里越飘越三人福大命大,失败了,另两个同伴就可以活下去。

这就是美丽而又温暖的人性,在生与死的面前,未必会作出对个体有利的的选择,而是有利于集体、同伴的选择。虽然会有留恋,会有不舍,可灵魂的最深处,就可以本能的知道该如何去做。吉姆,史通尼、巴兹都是同样的。

人可以猥琐、小心眼、胆小怕事、暴躁、没本事、窝里斗……种种恶习劣行在身。但我相信人性就像烟火一样美丽,总会在黑暗绽放,让我们发现那已被渐渐忽略的自己或旁人的清澈透明的美丽模样。

 短评

冷战期间,竟然把苏联人描写地这么正面还是很意外的。《地心引力》可以看做本片的翻拍了,而且前者现在看来还真没多少新东西。同时期的《2001太空漫游》的特效与之相对比,不夸张的说算超越一个时代了。

4分钟前
  • 子非于
  • 推荐

估计是第一部太空营救主题的电影

9分钟前
  • 碎平
  • 力荐

写实派太空片

12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dzyn u rly r a child trapped in a grown man's body, you moved me, you changed me.

14分钟前
  • 🍄
  • 还行

本片获第42届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这部片子的想象能力确实很大胆啊,很大胆。外太空啊,跟上下公交车一样。太空行走都跟溜达马路一样。每次开舱,舱内仅有的氧气不是一下都飞光了?氧气那么少了,还这样频繁地开启舱门?不过营救号还是很有日后航天飞机的模样。

18分钟前
  • 洋葱仔
  • 还行

扣人心弦,紧张刺激!而且很难相信这是在冷战和太空竞赛时拍出来的电影,最后出现的苏联宇航员着实令人震惊。虽然很多时候电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作用,但好莱坞从来不乏充满远见与人文关怀的导演编剧与演员,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向最寒冷的深秋投射温暖的阳光。

21分钟前
  • 林间影话
  • 推荐

没有振奋的音乐,没有紧张的剧情,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普,但显得格外真实,看的时候也不由自主的屏住呼吸。加之其详实的技术细节。超越时代的作品!69年,刚登月啊!2001 也才早一年!看来登月真的能给一个民族带来切实的科学想象,而这种影响力能延续至今。甚至在我看来,俄罗斯最近拍的礼炮7号还不如此片。还有很喜欢那个年代电影独有的静谧,让观众更能沉浸在电影里面。But those days won’t come back, even people’s accent.

22分钟前
  • 固定乐思
  • 力荐

全片无时不散发着一种无比静谧的恐怖,巨物般的地球,苍白的太阳,和无边的黑暗,在这种环境中自我牺牲所需要的勇气远远高于在地球上的任何情形之下,却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自由”,---没有人能比他走得更远了,结局虽然一片皆大欢喜,但内里却是充满失意的哀伤……地球之外的距离足够让人类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在宇宙面前美国人和苏联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最后,Peck扮演的角色反让我觉得非常真实,英雄永远轮不到他,却肩负重担,理智和情感双重折磨之下,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完成任务,太难了~

24分钟前
  • 一朵Faye魚
  • 还行

69年的太空片,当时来说拍得很不错了!剧情主要有关人性,基本上里面也没坏人,整个设置很像阿波罗十三号~ 格里高利派克那么老了还是那么帅!4

28分钟前
  • S@m
  • 推荐

ROMA

29分钟前
  • 酥山
  • 还行

慢节奏写实派,休斯敦发射台实景壮观,前线后方并重,总统决定执行超低成功率的砸钱营救大半是为保持支持率。结尾在冷战时期看还蛮惊讶的。虽然拿了奥斯卡最佳视效但太空场景并不好远不如太空漫游。哈克曼在里边是个冒失鬼猪队友。

34分钟前
  • paradiso
  • 还行

没娱乐性,没视觉,没立意。不值得看全片。

38分钟前
  • 音乐影画
  • 较差

在那么多人热捧“引力”的年代,我要捧捧这片。有限的技术手段和冷战的时代背景让这片显得冷峻,让现在那堆太空电影像马戏演出。发射火箭前祭祀般的仪式感,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交锋,不断推进的道德困境,飘走的太空人象征宇宙中孤独的人类,片尾美苏协力的政治愿景----老好莱坞是拍给成年人看的。

42分钟前
  • dinosaurs
  • 推荐

节奏很慢很慢的,需要一定的耐心,但坚持看下来,后面还是挺激动人心的。原来太空营救题材的电影,这么早就有了。

46分钟前
  • 夜丫儿
  • 推荐

只是走不出那个牺牲的Jim,真是煎熬,这是剧本,无数剧本都面临这种三选二的问题,《登陆月球》可以临时找到一个新方法所有人都不会牺牲,观众就会觉得这“假”,真有一个被抛弃了,可是又觉得无法接受。最后的欢腾让这种压抑更无法泻出。如果剧本再让一个人牺牲呢?那留下来的独苗该怎么办。太残忍了。太煎熬了。这种角色可能只有格里高利·派克才能驾驭吧,他充满一身正气,又可以用理性去克制那种抑制不住的感性与人道,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里尤其是法庭戏里一样。其实对太空竞赛做出了很难得的反思,虽沉缓有些拖沓有些不精炼,但觉得这些东西比《阿波罗13号》可贵得多。妻子对谈一段真好,Jim的妻子以及《太空先锋》里那个口吃妻子大概是我记忆里最特别最难得的太太形象了。片尾的人物出场真特别。俄罗斯飞行员一段真好。

48分钟前
  • 春之玄深
  • 力荐

只为了Gregory Peck

49分钟前
  • umi
  • 力荐

好多电影营造紧张氛围感靠剪辑、靠音效,但这片子仅仅靠写实的镜头就达到了,了不起,绝对是被低估的一部佳片!

51分钟前
  • 木石子
  • 推荐

在看了一系列阿波罗直播尤其登月的电视影像之后四个月 观众看到这垃圾特效不知道作何感想 可能阿波罗登月的直播彻底改变了之后的外太空科幻想象吧 毕竟那是真正把视域拓宽了 另外这个电影的性别话语实在是糟透 可以说好莱坞落后科学界不少年份 冷战时期的美式英雄主义牺牲 和苏联救援

54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把科幻演成室内情景剧就没意思了

55分钟前
  • momo
  • 较差

Watched on the way heading to Beijing CBD which transfer to China Film Archive. It is cloudy and foggy in the morning.【 ‘Beijing classic film art’ authorized on bilibili live-streaming】

56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