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世浮生

欧美剧美国2011

主演:凯特·温丝莱特,盖·皮尔斯,埃文·蕾切尔·伍德,梅尔·温宁汉姆,摩根·特纳,Quinn McColgan,Annette Arnold,Maitely Weismann

导演:托德·海因斯

 剧照

幻世浮生 剧照 NO.1幻世浮生 剧照 NO.2幻世浮生 剧照 NO.3幻世浮生 剧照 NO.4幻世浮生 剧照 NO.5幻世浮生 剧照 NO.6幻世浮生 剧照 NO.13幻世浮生 剧照 NO.14幻世浮生 剧照 NO.15幻世浮生 剧照 NO.16幻世浮生 剧照 NO.17幻世浮生 剧照 NO.18幻世浮生 剧照 NO.19幻世浮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1 16:12

详细剧情

该剧根据同名经典黑色小说(noir novel)改编,由奥斯卡影后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主演。故事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女主人公Mildred Pierce Beragon与失业的丈夫Bert(Brian F. O'Byrne)分了手,靠一份女服务员的工作维持生计。她一方面想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渴望独立和自由。在为生活奔忙的同时,她还要想尽一切办法赢得女儿Veda(Evan Rachel Wood)的爱与尊重。Guy Pearce扮演Mildred的情人,一个富有的花花公子。James LeGros扮演Bert以前的商业伙伴。Melissa Leo扮演Mildred的好友。Morgan Turner扮演童年时的Vada。   可以预见,明年金球奖和艾美奖与电视迷你剧有关的主要奖项都将归属这部剧集。   By 天涯小筑-don...

 长篇影评

 1 ) 两个时代的欲海悲情

        1945年,琼•克劳馥主演的一部《欲海情魔》以黑色电影风范展现一对母女的感情和生活纠葛让人感叹作娘不易,而2011年,托德•海因斯又以文艺的调调,携凯特•温丝莱特花上300多分钟时间,献上了一曲情感更细腻曲折的《欲海情魔》。英文名同是“Mildred Pierce”,倒是1945年版更应该叫《欲海情魔》,而2011年版译作《可怜天下父母心》更体现整部剧情的内容。如果你先看了1945年版,再看没见凶杀的2011年版,对其节奏和结局难免会有坑爹之感。而如果你先看2011年版,再看1945年版,或许会感觉过于黑暗,当然,如果看了2011年版后,你对Veda咬牙切齿,那么一定要看看1945年版,会解气很多。

        1945年版的《欲海情魔》,可以看作一部非典型性的黑色电影,依然有罪案,依然有悬念,依然有欲望,也依然有Veda这样蛇蝎美女的角色,但是Mildred Pearce这个角色让这部影片又有很深的暖色与更多情感纠葛的戏份。琼•克劳馥的表演将一个母亲的无奈和对女儿爱恨交织的感情充分表现,而整部影片倒叙层层揭开真相的节奏也安排的很巧妙,让警局中疲惫的Mildred与不同时期的种种感情状态对照,更令人感叹她的不易,而琼•克劳馥也凭借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1945年版的Veda如同黑色电影中经典的蛇蝎女一般,仿佛天生毒辣,她任性自私,沉浮深重,同时又任性好幻想,她与母亲的纠葛,在亲情之下,可谓一出难以割舍的孽债。那个时候的好莱坞电影,对人物的性格刻画还不像如今流行搞立体化、丰富化,所以,明显带着“毒”性的Veda必须付出代价。

        2011年版的《欲海情魔》与1945年版相比,其实相似的更多在角色设置,影片开始到Monty第一次出现那段,之后的剧情与原版基本没有太多关系。作为5集的迷你剧,又是托德•海因斯这样的导演,抛去了谋杀情节,倒是让这版对人物性格和感情演变上有空间进行更大程度的挖掘。比如在Mildred Pierce的幼女去世一段上,与原版带出一阵感情高潮后就带过不同,这里做了更细致的表现,包括幼女病情变化下,Mildred的情感变化,最终去世到葬礼的氛围烘托,都更加细腻感人,这显然也是本版的重点,不再纠结善恶争斗,而是表现一个家庭的伦理悲剧。而Veda的变化也在本片有了更为重点的表现,她不再是天生的恶人,尽管少女时就显出一些顽劣,但是直到成年后的名伶,她的情感变化也有迹可循。我们常见的母女的对话便是,母亲说出一堆希望帮忙的地方,女儿说声,不用,但是谢谢。这就是母女间纠结的情感,一个想要过度呵护,一个想要独立,想要逃。而在幼女去世后,Mildred更将她的爱毫无保留的投入到Veda身上,哪怕Veda一次次的过分举动和挑衅,她在恼火之后依然会给予更深的溺爱,这又让Veda一方面更加反感,感觉受到了控制,同时又认为母亲是无底线的,她是可以任意追求自己认为合适的生活方式的。

        Mildred Pierce在剧中是一个比电影版更悲情的人物,当她作为家庭妇女时,与一个挺老好人的丈夫离婚。接着出去打拼,以一个绝对励志的过程,成为富商,但是她对幼女去世的愧疚,对Veda的溺爱始终是她心头的硬伤。我们常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对最后几乎被夺去一切的Mildred,我们实在不忍这么说,只能说必有可悲之处了。她与女儿实际上并未有太多沟通交流,一味的试图以自己的立场和方式去引导女儿的生活轨迹,又一次次放纵女儿对抗时的刻意偏离。而当女儿尝试独立后,她有带着天然的母性和对过往的补偿心理,重蹈覆辙般的献给本可自己走自己路的成年的女儿。到最后,她几乎间接被女儿夺去了一切,爱人、事业、家庭和生活的安宁,但是反过来看,这一切又似乎是自己给自己设的局,无意中,宿命般的走了进去。

        影片的最后,虽然没有原版的枪声响起,但也没有大团圆的温情,只留下母亲对女儿的咆哮和已经完全失衡,很难恢复安宁的心理,这才是最深的悲剧。2011版的《欲海情魔》节奏更加缓慢,特别前两集,甚至有些催眠,不过从幼女之死开始,矛盾不断激化,节奏虽然继续缓慢,但是剧情紧张度和冲突点却不断闪现,大大加强了观赏性。而凯特•温丝莱特的表演依然到位,这片人物情绪变化波折很多,温斯莱特还是应对自如的,不过,个人认为,还是琼•克劳馥版的母亲感觉更苦逼,同时情绪把握更好,却更有情感冲击力。我和不少朋友感觉一样,Veda少女版的演员选角实在令人无语,到了成年Veda一出场,倒是真实的让人惊叹“女大十八变”之摧枯拉朽般的神奇力量,竟然已经到了易容的效果。当然,里面最让我欣赏的还是老好人Pierce先生,最后,他也成了Mildred生活最大的依靠。

        两个版本的《欲海情魔》巨大的定位和风格差别是巨大的,但是又有着相似的主体脉络,这就让两个版本一起找来对比观看有了很多趣味。两部影片都是很有看头的作品,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而两位奥斯卡级女星的表演更是很有嚼头,从黑色电影到文艺家庭剧情片,Mildred Pierce命运的变与不变下,那家庭的悲剧却是一致的。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4708fe03c27f17f609fa9387.html

 2 ) 罗列一下片中涉及到的歌剧唱段。

说是罗列,是因为我对歌剧也不太懂。如有错误请帮我指正,谢谢。 我是从这部电视电影开始,先去看着片尾的字幕找原曲来听,逐渐认识了曹秀美、格鲁贝洛娃、卡拉斯、萨瑟兰,还有我们自己的迪里拜尔。。。。所以这部电影算是我的一个启蒙(另一个启蒙是弗蕾妮版本的蝴蝶夫人)。 个人感觉从花腔女高音听起是听歌剧很好的一个入门,趣味性高,逻辑美感比较强。花腔对技术和先天条件要求很苛刻,外行也能听出谁比较好谁比较吃力,所以如果想培养听歌剧的爱好,个人觉得从花腔听起会比较容易。 另外,这篇不会过多的讲电影中歌剧选段与电影之间的关系,第一是个人感觉其实选这几段主要是因为这几段比较常见、好听,跟电影的情节没啥太大关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自己真的是一知半解,做不了分析。 好了,这就开始。 ----------------------------------------- 全部歌剧唱段都集中在第四集的结尾处和第五集里。片中为Veda献声的是韩裔歌唱家曹秀美(Sumi Jo),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60324.htm 《幻世浮生》还有一个花絮是专门讲曹秀美给片子配唱的,找不到了,这里找到一个幕后花絮其中包含了一部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0JLVq_Ks3U/,从25分钟开始。 不过片中并不是所有的唱段全是曹秀美的声音,有一首《Casta Diva》是选的格鲁贝洛娃(Edita Gruberova,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53308.htm)的版本,不过格娃没有专门来录音(应该是请不到^_^),电影是直接从她往日的录音里摘取的。对她们熟悉的话,她俩的声音其实是有很明显的差别的。后面再说。 涉及到的歌唱家背景就是这么多,后面按照歌曲在影片中出现的时间顺序来介绍(其实就是各种百度百科^_^)。 ----------------------------------------- 第一首出现在第四集的结尾,Veda受本地电台的邀约在广播里献唱,也是Mildred第一次听到女儿的演唱。Mildred听得悲从中来,情不自禁走向漆黑的海边,第四集结束。 歌曲是《铃歌》(Bell Song),选自歌剧《拉克美》(Lakme)。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73788.htm 歌剧简介: 剧情取自法国剧作家贡迪内的戏剧《洛蒂的婚礼》:英国军官杰拉尔德与印度婆罗门祭司尼拉坎塔之女拉克美相爱。尼拉坎塔憎恨英国人,趁两人见面之际,拔剑刺伤杰拉尔德。幸得拉克美挽救,杰拉尔德才得以脱险,两人得以相聚。此时英印战争迫在眉睫,杰拉尔德奉命随军出发,拉克美服毒自尽,酿成悲剧。 唱段简介: 铃歌出现在这部三幕歌剧的第二幕:老迈的印度教僧侣尼拉坎塔,非常厌恶外国人,特别是英国人。他的女儿拉克美却和闯入寺庙圣地的英国军官杰拉尔德一见钟情。尼拉坎塔誓要将亵渎圣地之人杀死,带着拉克美在街上搜寻这位军官。尼拉坎塔命令拉克美在集市唱这首著名的咏叹调《铃歌》,引诱杰拉尔德出现。间奏曲为“短笛”的小进行曲。嘈杂的市场,钟声响后,巫女们开始舞蹈。歌曲内容是:“一位年轻女郎跑步上前,手中紧握着指环,敲着铃子叮哨作响”,歌唱的旋律也模仿着铃声相似的音符,故亦有译为《摇铃曲》。拉克美唱毕,杰拉尔德果然奔来会她,尼拉坎塔猜测他就是那个人时,就去追赶,杰拉尔德在混乱中被刺伤。

在电影里,Mildred在Veda的歌声中兀自站起走向黑暗的夜色,正如同《铃歌》一样,像一枚诱饵,引诱Mildred走向悲苦、受伤的境地。这个版本的《幻世浮生》,假如用“情人”、“恋人”而非母女的关系去看待Mildred和Veda的关系,会更容易理解片中的许多情感纠缠,影片也多次通过歌曲与情节有所暗示。这是表现母女情感关系的一种新尝试,我很喜欢。

回到《铃歌》,电影中是这首歌的缩减版,不仅完全省略了快速的后半段,前半段也省略了旋律有重复的乐句和好几个小结。基本上电影里呈现的就只是歌曲一段不太完整的开头。 曹秀美版欣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1NDE1NzQ0.html 格娃版本欣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zecJFgza4E/ 这首是我听的格娃的第一首,听完就彻底沦陷成脑残粉了。 Lily Pons的版本也很棒: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GVBoRYApIU/ 中国歌唱家迪里拜尔的版本,铃歌唱成这样真的真的很不容易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2Mjk2Mjc2.html ----------------------------------------- 第二首在电影中只有声音,Veda没有出现,画面贯穿了两个场景:Mildred在Monty别墅的床上说定结婚的事;Mildred在店中忙碌,她在财务支出上有些问题。 歌曲是《这心灵的光芒》,选自歌剧《夏莫尼的琳达》(Linda di Chamounix) 歌剧简介: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79872.htm 唱段简介: 《我心灵的光芒》在第一幕里由琳达所唱,展露出恋爱之中少女的兴奋与快乐。 曹秀美版欣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zODkzMDA0.html 格娃版本欣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4NjQ0NjQ=.html ———————————————————— 第三首在电影中是Veda在Mildred的婚礼上演唱的婚礼进行曲,这是两人长期冷战后的首次会面,而很有趣的是,原本是Mildred和Monty的婚礼,而在婚礼进行曲的歌声中,却是Monty陪伴在Mildred身后走向了Veda。 歌曲是《婚礼进行曲/婚礼合唱》(Bridal Chorus),选自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Lohengrin,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78338.htm)。 歌剧简介: 故事发生在第10世纪的安特卫普,埃尔萨被控谋害她的弟弟戈特弗里德 也就是布拉邦特公爵的继承人。神秘的骑士在天鹅带领下出现,他愿意为维护埃尔萨的贞洁而战。他要求埃尔萨保证绝不问起他的姓名、出身与过去,他打败指控埃尔萨的泰拉蒙伯爵,并赢得她以身相许。泰拉蒙的妻子奥特鲁德具有邪恶的法力,她在埃尔萨心中埋下怀疑骑士的种子。埃尔萨在新婚当晚忍不住违反承诺,问了禁忌的问题,也破坏了自己的幸福。如今,骑士必须离去。临去之前,他当众宣布自己是圣杯骑士罗安格林。他将被奥特鲁德化成天鹅的戈特弗里德魔法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使埃尔萨姐弟重相逢,自己却不得不回归孟沙瓦特的圣杯之城,继续守护格拉尔圣杯。 唱段简介: 埃尔莎和罗恩格林成婚。新婚之夜,响起了著名的混声四部合唱的结婚进行曲。 这首在原歌剧中以大合唱方式呈现的歌曲,在电影中是以Veda独唱的形式出现的。也是很省略的版本。 全曲欣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3MjgxNTMy.html ———————————————————— 第四首是Veda在本地音乐会上的演唱。歌曲串联了电影里的几个场景——从几个主要角色婚礼后的和谐交谈,到Mildred亲吻熟睡的Veda(嘴对嘴的吻,和前面婚礼进行曲时Mildred走向Veda相呼应),再到音乐会现场。 歌曲是《圣洁女神》(Casta Diva),选自贝里尼的歌剧《诺玛》(Norma)。 歌剧简介: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耶稣诞生两百年后,强盛的罗马帝国攻占各地,并派出罗马官员至各族群、聚落管理。诺玛便是当时一个族群中的女领袖,年约18到20岁,由于受帝国统治,所以人人憎恨罗马官,并规定叛族者将遭火刑。 悲剧的发生在于诺玛竟爱上了这个罗马官,且生下了罗马官的孩子,知道真相者唯有诺玛的好友,她们共同保守这个秘密,并相互扶持。未料,诺玛的好友也爱上罗马官,并相约私奔。知情后的诺玛百感交集,悲不欲生,遂在公众大会上宣布自己是叛国者,最后坦然与罗马官死在一起。 唱段简介: 整部剧的灵魂在于她的咏叹调《圣洁女神》,是诺玛在情感进退两难之际,与夜里对着月亮祈祷,请求圣洁的女神赐给她力量:“圣洁的女神啊,请赐于我们和平;亲爱的人啊,请回到我的身边。” 格娃版本欣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M1VfCrmG8A 萨瑟兰版本欣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2MzEwNjUy.html ———————————————————— 后三首是Veda在Philharmonic的演唱会上的连续演唱。这三首和前面的Bell Song一样,都是Sumi Jo在录音棚专门为电影重新录制的。 1)第一首歌曲是《亲切的名字》(Caro Nome),选自威尔第的歌剧《弄臣》(Rigoletto,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4531/7851627.htm) 剧情简介: 主人公里戈莱托貌丑背驼,在宫廷里当一名弄臣。年轻貌美的曼图亚公爵专以玩弄女性为乐,而里戈莱托常为公爵出谋,帮他干勾引朝臣妻女的勾当,引起人们的愤恨,大家定计对他进行报复,让他不自觉地参加到诱拐自己心爱女儿吉尔达的行动中来。当里戈莱托发现自己竟将女儿交给公爵后,决定雇刺客杀死他。 获悉行刺计划的吉尔达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当戈莱托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在远处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发现里面装的是奄奄一息的女儿,戈莱托痛苦万分。 唱段简介: 父亲戈莱托为了保护女儿吉尔达,一直将她锁在自家的后花园中不让她见人,在见到公爵后,吉尔达陷入了深深的爱恋,她在自家的花园里,默默念着心上人的名字,唱了这首美丽动人的咏叹调:“多可爱的名字啊,你使我的心激动, 爱的幸福和欢乐,永远牢记在心中! 我的一切思想和愿望,都跟随着你飞翔, 即使是死我也不会忘记,你已铭刻在我的心上。 瓜尔蒂·马尔德,瓜尔蒂·马尔德, 你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 格娃弄臣官方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4MTU1MDg0.html 格娃这个版本是我最喜欢的版本,虽然可能并不是现场录音,但是真的完美无缺,有些装饰音在其他人的版本,甚至于她自己的一些现场版本里都省略了。 再贴一个黄英的录音室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xMDE4NDQ=.html 一直觉得黄英好像气息不是很够。 2)第二首歌是莫扎特的歌剧《魔笛》(Die Zauberflote)里的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Der Ho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剧情简介: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O8VxyuMoh_em8XM4Anmk_ogFtoqoPO5r_tGQaU7O77EkPyJYsRFig-c6UogHt3ipt2YzxjPTC3jL9SF2zSZba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也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当时的莫扎特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歌曲简介: 曹秀美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5NDk3NTY4.html 格娃版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_DMc2hU50c 3)第三首是贝里尼的《清教徒》(I Puritani,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2810/5114694.htm)里的歌曲《耳边响起他的歌声》(Qui La Voce Sua Soave) 剧情简介: 清教徒总督高蒂尔·沃尔顿正为女儿埃尔薇拉准备婚礼,让她和效忠皇室的塔尔博特骑士结婚,同样爱上埃尔薇拉的清教徒福特大为伤心。总督奉命护送一位重要的政治犯前往伦敦,塔尔博特认出这位囚犯正是查理一世的寡妇亨丽埃塔。为了拯救她,塔尔博特让她戴上埃尔薇拉 的婚纱准备逃离,福特虽发现他们,但因发现她并不是心上人埃尔薇拉也就没有阻拦。埃尔薇拉知道塔尔博特抛弃她和另一女人逃跑后,伤心地失去理智,塔尔博特逃亡期间以叛国罪名被判死刑。塔尔博特把亨丽埃塔带到安全之所后,冒着危险又回到普利茅斯。他在夜色掩护下进入城堡,并向埃尔薇拉解释了不告而别的原因。埃尔薇拉只清醒一段时间后,又开始神智不清。护卫进来逮捕了塔尔博特并准备将他处死,所幸此时传来克伦威尔已打败保皇军的消息,所有国王支持者都获赦免,埃尔薇拉重新回复理智,并得以和塔尔博特结婚。 曹秀美录音版的Qui La Voc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KgyoqO9G6I/ 她本身号不算大,声音有种微微颤抖,有时显得有些薄,在这首里却显得异常柔美动人,有种亚洲女性独有的温婉甜美。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这个版本慢节奏的前半部分,这个录音版的结尾部分被用在了电影里。 曹秀美的现场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0Mjc2NjA0.html 格娃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yNjg2NjI0.html 弗蕾妮的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xNDQ2MTg4.html 不知道弗蕾妮为什么会唱这首,她并不是花腔女高音,她的这版在避难度。 ———————————————————— Veda在演唱会末尾加唱的一首《I’m Always Chasing Rainbow》应该是出自《绿野仙踪》原唱好像是朱迪·嘉兰。因为并不是歌剧,不在这里多说了,歌词是对Mildred人生的注解: At the end of the rainbow there's happiness and to find it how often I've tried but my life is a race, just a wild goose chase and my dreams have all been denied! Why have I always been a failure? What can the reason be? I wonder if the world's to blame? I wonder if it could be me? I'm always chasing rainbows watching clouds drifting by! My schemes are just like all of my dreams ending in the sky! Some fellows look and find the sunshine I always look and find the rain! Some fellows make a winning sometime I never even make a gain! Believe me . . . I'm always chasing rainbows waiting to find a little blue bird in vain! ———————————————————— 最后作为格鲁贝洛娃的粉丝,分享两个视频: 1)The Art Of Belcanto - Edita Gruberova: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zOTg2MTI4.html 2)Edita Gruberova Video Selection - A Life For Art: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xMzcyODIw.html

 3 ) 高贵的错觉

实话实说,我对这部2011年HBO的重头戏实在太失望了。哪怕Kate Winslate与Evan Rachel Woods演得再传神,故事的情节安排与人物刻画也太不合理。Mildred的女儿Veda与情人Monty从头至尾为所欲为,不可理喻,完全缺乏常人的思维习惯。围绕这几个中心人物发生的家庭伦理矛盾充满了廉价肥皂剧的刺鼻呛味儿,爱与恨都发生地没头没脑,莫明其妙。

唯一值得写写,也是剧情前后比较连贯合理的一处,是Mildred对女儿Veda的教育方式。Mildred在1929大萧条后为了独自抚养两个女儿,不得已干起了小餐馆女招待的工作。她怕女儿们瞧不起她,将工作一事隐瞒了很久。后来终于被十几岁的女儿Veda发现,激烈争吵之后Mildred还是说自己是为了开餐馆才去“下基层”学习的。这时我满以为Mildred会实现某种精神的涅磐,终于意识到劳动本身的美与尊严;但有意思的竟然是Midred对女儿Veda妥协——她跟Veda说不要放弃头脑里的“高贵”观念,换句话说,哪怕Mildred再穷再累再上不起台面,只要女儿一直保持传统教养人家的优渥习惯,保持一种艺术性的高贵气质,那她的苦就没白搭。

我想这大概是很多人家教育子女的悲剧方式吧,未必有剧中那么极端性的大起大落,但终极目的都是让子女脱离自己成长的清苦环境,成龙成凤,若有可能,还要打入”上流社会“。很多年后(也有近的就在儿女成长过程中的),突然发现孩子打心眼里瞧不起自己,再呼天抢地,悲痛欲绝。

Mildred为什么不能让Veda知道自己在餐馆打工的事实?她怕女儿瞧不起自己,她怕这会影响女儿已经开始生长发育的高贵气质。也难怪,Veda最喜欢的事就是一天到晚向自己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庸俗父母说什么肖邦的钢琴曲、什么意大利歌剧唱词、什么时新华丽的名流名闻;她在母亲宽大的羽翼庇护下完全不知人间疾苦,就连母亲出售手工烤饼她都觉得丢人,更甭提还要穿上制服干一个伺候人的营生了。

但Veda脑子里关于高尚生活的理念并非空穴来风。剧中最看不起穿制服的劳动者的其实正是劳动者Mildred自己,她是费了多大劲受了多少煎熬才被生活逼着走上了自给自足的劳动之路啊。Mildred自始至终从未真正享受过劳动给自己带来的物质与精神自由,她下定决心降下身份的目的正是要让女儿们锦衣玉食,让她们保持”高贵的“精神理念与物质追求,让她们成为高雅的淑女。所以到头来,也只好难怪Veda会打心眼里憎恨Glandale那个她成长的小破地方,憎恨自己有个拿不出手的妈。

这不由得让我好奇人生儿育女的目的——不说那些一开始就指望着母凭子贵的,就是只考虑那些毫无私心一意为子女彻底奉献的,这其中又有多少是在暗暗指望子女能成就自己某种未竟的事业或未成的理想呢?我想知道身为父母,在开始教育子女向往一种“更高”的生活方式时,是否意识到了这其实是自己对自己最大的否定与讽刺呢?而一个不尊重自我的父母,又怎么可能指望教育出一个尊重自我与他人的孩子呢?

也许,是我们的人类社会将”高贵“一词的涵义庸俗化了。不管是30年代的美国,还是新世纪的中国,高贵似乎总与物质的充裕脱不开干系。在大众文化中,人们很少愿意谈论精神性的高贵——严谨、宽厚、自我牺牲、慈悲与善意——这些内在的精神品质因其虚幻而难以衡量,永远无法成为流行的标签;相对的,名牌、名表、名车、名流,这些表面化的物质标准因其显赫明了而成为了高贵的代言人,糜烂的一掷千金被认为是气派的,空洞的高谈阔论被认可是时髦的,远离劳动和坐享其成被艳羡是上流的、优雅的;而至于这些物质堆砌背后那些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反正隐藏在不见天日的暗影里,只要聚光灯照不到,就毫不妨碍其表面的光鲜。Mildred所向往的高尚,Veda脑子里那些不可遏制不顾一切的上流念头,就是这种被物质渴望蒙蔽了的对高贵的错觉。

因此,在女儿Veda鄙夷地远离出生成长的小镇时,Mildred的幡然悔悟才有种无比深切的悲凉。这一切难道不是明明白白早都由她自己一笔一划写好了吗?

 4 ) 原著中的点睛一笔

原著中当小女儿不幸夭折,葬礼结束回到家后,伤心的Mildred搂着 Veda…“然后是一阵汹涌而来的呜咽声,伴随着阵阵颤抖,她终于屈服于自己一直在极力排斥的东西:那是一种带有罪恶感的、按捺不住的欣喜—她庆幸自己失去的孩子是另一个,而不是Veda。” 读到这里有被惊到,也厘清了后来所有故事的因果脉络。电影表现含蓄,发出来供大家参考。

 5 ) 华丽而空洞的高跟人生

高跟鞋穿起来其实并不是那么舒服,只是有了它,走起来会响亮些。

当Mildred在最初的餐馆里面带微笑却又泪眼朦胧的举起酒杯和丈夫相碰时,当她的表情忠实的传递出那种人生失意的痛楚和自我给予的振作时,相信她已经看透了自己一手导演的这出华丽戏剧的虚浮,以及自己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Mildred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商业社会矛盾体,这个经济萧条,单身离异的女人,为了支撑家庭的生活而从事服务员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成就了一番事业,最终却又一败涂地得不偿失。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很容易将她等同于一个亚洲生活剧中常见的那种集勤劳善良智慧等传统美德于一身中年家庭妇女形象,但实际上,她并不是。

她勤劳能干,也自轻自贱。她从未轻视劳动人民,却又始终难以放弃跻身贵族阶层的想法,在见识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无耻后,她愤恨至极却依然欲罢不能,她心地善良从未看不起别人,她虚荣自卑唯独看不起自己,她的三个男人很好的诠释了她的三种心态,温和踏实的原配,粗俗精明的合伙人,优雅自私的公子哥,他们分别满足了她对安定生活的需求,现实利益的赚取,置身上流的渴望,她在不同的时刻总是发现自己不同的需要,去找不同的人,她根本无力分辨或者说想过去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她只是凭借本能来平衡理想和现实,或许是因为对自己也有着模糊的认识,所以去回避一些应该的选择,而总是等到事情上门才考虑对策。这让她看似车到山前必有路,却也在让她习惯了被动的去处理精神感情上的纠葛,她的迷惑和摇摆,最终让她落得肝肠寸断,满腹伤心。

出于补偿心理,人们往往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到子女的身上,Mildred也不能例外,从一开始她对待两个女儿的不同方式上,就能看出她努力要把大女儿打造成自己难以成为的人,她完全按照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去塑造她,让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竭尽全力去满足她的物质需求,培养她的高贵气质。甚至连她对自己所代表的劳动阶层的近乎侮辱的轻视也容忍下来。

不得不说她成功了,在她的苦心栽培下,女儿脱胎换骨,具备了那个高高在上的阶层一切特质,除了出身。

这是致命的矛盾。

她和女儿的几次冲突都因此而起,女佣的制服事件,钢琴课事件,情夫在女儿面前对她的肆无忌惮蔑视,可悲的是,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却完全站在她的对立面,用最尖酸刻薄的语言去表达对她的蔑视,纵然在知道那公子哥花的是自己妈妈的钱,也依然不改对她的冷嘲热讽。

那时她恐怕还没有意识到,女儿俨然已经已上层人士自居,而所谓的上层人士,是天生高人一等的,你给他钱还要看他愿不愿意去接,他们的优越感毫无道理却又理所当然,你对他们好是应该,你就该臣服于他们的脚下,而他们可以随意的将你贬损和践踏,在他们的眼里,花你的钱是看得起你,你应该没等他们说出来就立刻奉上自己的钱包和自尊,有时候你掏了钱还莫名其妙挨了顿鞭子,没什么,只是你掏钱的速度不够快。

她曾经有过天性的抗争,一次是在应聘时颇有些硬气的让名媛下不来台,还有就是雨夜里从破产的公子哥的豪宅里逃走,为数不多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她符合人性本质的自尊,那是一种对平等和尊重的天然要求。然而这种洁净的自尊,最终依然为她自己的自卑所摧毁,向世俗的社会潮流低下了头。

相比起Mildred的纠结,女儿Veda其实要比她洒脱的多,她打小就认定自己本身就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完全没有对底层劳动者的丝毫认同,比起她的母亲,她少了很多烦恼,唯独让她痛苦的,是自己的出身。在某些时刻,她似乎也会被因为这个问题而对自己产生怀疑,但大多都在通过对母亲泯灭人性的责骂后得以宣泄,就连这种宣泄的方式都是很上流的:我的血统不是天然的高贵,因为是你,是作为母亲的你连累了我。

对于这些自命不凡的人来说,错误和责任永远都是别人的。

所以她处心积虑要摆脱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家乡,她要钱,也要身份,所以她不惜委身于人阴谋欺诈,可哪怕如此---不管出于钱还是其它---她所选中的目标也都要是上流阶层,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有钱人。她不甘心只做格兰岱尔的公主,她的目的就是站在世界的顶端,除了对身份地位的本能追求,还有一点,就是她也需要证明自己是真的贵族,以摆脱自己心头关于出身的阴霾。为了这个目的,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

最后她随机应变的利用了母亲,拿到了食品商的合约,她要的其实并不是钱,钱和所谓的广告商都不过是她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罢了。她要的是认同,是真正的上流社会对她身份地位的认同。她已抛弃了人类所认同的美好情感,而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面子工程。她要的是众星捧月,一呼百应,要的是头版头条,盛赞如云。她要的是所到之处啪啪作响的镁光灯,要的是举手投足对芸芸众生的牵动。

而要得到和维持这一切,就少不了险诈阴谋,少不了出卖背叛。所谓上流社会,其实不过是一个将表面形象经营的很好,却骨子里极度自私的人群。这些人礼貌十足谈吐得体,但一旦你和他们有了深入的接触,你会发现其内心却是那么贪婪狭隘,寡廉鲜耻。Veda活的很清楚也很糊涂,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怎样能得到,但她或许还不知道,这一切会让她付出怎样的代价。

同为上等人的音乐教授冷冷的说,她是一条蛇,可以欣赏,但不要带回家当宠物养。这一句话既是对Veda的清醒评语,也入骨的揭示了她所影射的上层人士的残忍实质。

虚荣,或许真的是人类最难以克服的缺陷,是人类最大的原罪。

Mildred将女儿培养出了那类人的作派和优越感,却没有让她懂得那些基本而又珍贵的东西。她凭借形式苦心把她制造成了一个自己所以为和期望的,却又眼睁睁的看着她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她看着眼前这一具华丽的躯壳欲哭无泪,她的心日夜被悲伤啮咬,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也会痛恨自己无能为女儿注入灵魂,但奈何错已铸成。

所以一切都是必然。始终保留了底层那种朴实真挚情感的母亲,和这样一个已经成长为虚浮本身、彻底将自己献祭给上流社会的女儿,怎么可能还会有温馨感人的故事。也许很难说是什么让Mildred选择了这条道路,因为内心的好强?本性的虚荣?还是骨子里的自卑?已经见识了上流社会的无耻和虚伪,却依然痛苦的拜倒。仅仅是怕被人看不起,就为此而放弃了最珍贵的东西。而人,只有自己看不起自己时,才真的是悲剧降临之时吧。

Bert说的对,让她走吧。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放弃一厢情愿的幻想吧,她已经没有回头的可能,更何况她可能永远都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经历过这场幻世浮生的虚华洗礼,你终归会看清楚,最为珍贵的或许只是曾经不屑的脚踏实地。

片中最为打动我的,是最后Mildred和原配丈夫Bert在寂静的夜晚于长椅上安静的对话。

Mildred说我那时还不知道自己怀了孩子,可是我愿意嫁给你,这说明,我是真的爱你的吧。

Bert猛的怔愣,但随即,他迎着Bert疲倦却又真诚的目光说,是的。我也是的。

瞬间就感觉有种窒息般的心疼,世界上最为强烈深远的痛苦,往往就是来自最为亲近的人的误解吧,女儿貌似随口一说的挖苦,却在她的心底留下了如此深重的伤害。此时的Mildred是幸运的,她多年来承受的侮辱和压力,最终得到了她需要的理解和肯定,而这种承认,则是来自她那段拥有了她纯洁情感的当事人,那个虽然离开却始终没有走远的人。

她倾注心血的女儿,没有给她丝毫的感恩和回馈。

而她,也是在此时此刻,才真的明白了她的丈夫吧。

我微笑着看他们在餐馆里碰杯,好像看到某种难以言喻却必不可少的生活成分在他们终归振作起来的笑容中回归,餐馆里倒立在桌面上的凳子也因此而显得有些意味深长:也许是已告结束,也许是即将开始。

不要看不起他人,更不要看不起自己,不用炫耀也不用证明,无需作伪也无须热切,因为你不会自我轻贱,更不会狂妄自大。

高跟鞋可以是你生命的点缀,却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可以为之努力,但最好不要为此纠结,更不要把自己变成高跟鞋的奴隶,为它所束缚。

幻世浮生,永远是舞台上的追光,观众席上的风景。

那潦倒时的牵手和笑容,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世界。


坦白的说,这部剧的故事张力其实并不够集中,很多铺垫也没有起到堆积和烘托的作用,有限的冲突基本都集中在了以情感为形式的阶层矛盾的纠葛上,但还是足以让人拍案动容。凯特温斯莱特的表演再次说明了好的演员并不需要煽情的纯熟技巧和技术的制造感动,她只是把人物的感受一五一十的传递给你,通过他的言行,把人物的感官置换进你的心中。她精准而又自然的表现出你此刻相同的感受,她只是把你带进这个故事的世界,让你成为人物本身,自行唤醒自己的情感,去感受人物命运的悲欢。

同时这部剧也说明了一点,其实影视评论的写作大部分还是依赖于影视作品本身的,对于一部好的作品来说,评论本身就存在于其中,根本不需要组织语言,那些看似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其实只不过信手拈来罢了。所以针对朋友说的好的评论少见的现象,还是要客观的说一句,这不都是评论人的错,只是好的影视作品太少,更别说夸一部剧要比骂一部难得多了。

 6 ) 有些人生来就是混蛋

每看完一部电影或者剧就会屁颠屁颠地来豆瓣上翻影评看。
我真的很佩服那些能把这部剧的深刻涵义挖掘出来的人,比如女儿变成这样是Mildred自作孽以及虚荣心不会得到好结果等等。
个人觉得这根本就不是这部剧想表达的东西,或者说这部剧从一开始写就没有把出发点定在人生哲理或者社会学心理学范畴内。
讲过了呀,这是部“黑色小说”改编的,换个说法就是,作者就是要虐你,颠覆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搞得你看完之后大呼:有没有搞错这样也行!

这部剧验证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想法:有些人生来就是混蛋。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争论从来就没停过,实际上是两种都有的,有些人生来善良,还有些人就是天生的混蛋。后天教育和引导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Veda在别的孩子为了糖果就能高兴欢呼的年纪便冷冷地鄙视辱骂母亲的职业,仿佛她花的钱不是母亲所谓“卑贱”地端盘递水一分一毫挣来的一样。
Veda在被指挥家Treviso(意大利人,讲的英语很好玩)表示她不是弹钢琴的这块料后面目狰狞地指着母亲说她遗传了母亲的junk(废物)基因。
Veda接近导演的儿子,跟他恋爱上床假装怀孕敲诈那家人,被母亲发现之后喊着她就是要钱,要远远离开母亲,离开这个她想起来就恶心的地方。
Veda在母亲和情人Monty结婚的时候回来,让沉浸在快乐幸福中的母亲把所有钱和精力都投入在她的演唱会上然后出现财政危机只能将Mildred's连锁店拱手让人。
Veda和继父上床,被母亲发现后掀开被子全裸着示威性地在母亲面前走过,坐到梳妆台前,然后Mildred终于失去理智冲上去扼住了她的喉咙……估计这时观众心里都在默念:掐死她,掐死她……
最后,Mildred和前夫复合,观众也发现了其实前夫才是最厚道的男人。Veda前来道别,喉咙已基本复原,要去她梦想中的纽约发展。可悲的是Mildred似乎还是对她割舍不下,丈夫远远站着,不愿走近女儿。
最后的最后,丈夫说to hell with her,让她见鬼去吧。Mildred哭着点头,握住丈夫的手。

生活中总会碰到你以正常思维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事情。比如,那些虐待小动物的人,他们或许在人前都是谈吐思维正常的人,但是面对着没有任何抵抗力的小生灵就可以用极端地方式去折磨他们。比如,我听说过有的大学老师,会以完全无法理解的损人不利己的方式找学生和学校的茬,目的不明。比如,有些不孝子女不仅不赡养老迈的父母,还会变相地虐待他们,你能理解么,不能。以上种种,用奇葩这个词不足以形容,他们其实就是天生的混蛋。就像Treviso向Mildred形容Veda的一样:一条蛇,邪恶的蛇。

当看完这部剧,你只是想用尽全力掐死Veda并且大吼完全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要这样的时候,说明Evan Rachel Wood的演技很好,还有,原著小说作者偷偷地笑了。

 短评

做为一名金链汉子,一个女人的奋斗史真的看不下去啊。推荐异性友邻看吧,给个四星。

10分钟前
  • 意乱城迷
  • 推荐

“爱是我们贫贱的标志”

11分钟前
  • Scarrie
  • 推荐

取名为《幻世浮生》比较好。。。服饰很美。。。

15分钟前
  • tanceqi
  • 还行

1. 温斯莱特的演技没得说,但我对她一直没什么特别感觉的原因是,不论哪部戏,她走路都是一副在左右两边各抱一只西瓜的大妈感…2. 如果我有Veda这种女儿,应该会在她10来岁的时候就把她卖给了妈妈桑;3. 这个中文名翻译得太二了。

17分钟前
  • 冬天
  • 推荐

看着Kate在剧中被虐的同时我也在电脑前被虐的七零八落的,特别是最后一集Veda和Monty被Mildred捉奸的时候,竟然还敢嚣张跋扈的裸体示威,这时候如果Mildred能直接把丫掐死然后顺带手把Monty也掐死就是我认为最好的结局了!

2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忒气人了 咬牙切齿的看得我 掐她脖子我都跟着使劲呢还

26分钟前
  • 屎霸
  • 推荐

经济大萧条也许是全美最难忘的血泪时代,所以此剧足以让那帮老家伙们聚在一起,依恋青春痛哭流涕举杯相拥高唱回忆。老爷车,厨房里的鸡肉正在烤箱里嗞嗞作响,某首过时小调扣人心弦。挫折和幸运都似洪水,时过境迁后是否还有人在一起紧紧相依?幻世浮生,戳到你的泪点了吗?请嘲笑痛苦因为你也被嘲笑着

30分钟前
  • 蒋乜乜
  • 力荐

越编越畸形的剧情与人物,若非大牌撑场,实在是不可理喻的胡扯。

34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Kate Winslet+Guy Pearce两位讨喜的英伦演员担纲演出,表演当然还是毋庸置疑。电视剧立足点较低,看起来相对琐碎,时代的悲哀并没有彰显得淋漓尽致。不过依旧非常十分精美,布景/道具/服装十分得体,剧情稍显疲软,但是仍不失为今年获奖的最大热门之一。个人倒是很喜欢。

3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太不该看了!真看不得这种母亲被女儿精神折磨成这样的。结局就该安排她掐死她算了。看的过程中多少次想咆哮啊!!!!给三星,臭编剧折磨死我了。我这么爱我妈,你给我看这种,我想抽那个死婆娘Veda!!!!

38分钟前
  • 小晨
  • 还行

这么2的名字,还情魔~明明就是奋斗的主妇嘛~

43分钟前
  • 命--假如...
  • 推荐

Veda就是被Mildred给惯坏的,以至于Veda抢了“继父”,还要在母亲面前全裸示威。最后,大女儿跑了,小女儿死了,第一任老公回来了。戏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母女关系,而这母女关系又这么病态,Monty算个啥,两母女的宠物。

46分钟前
  • Frosti
  • 推荐

HBO出品,必属精品。

48分钟前
  • 熊仔面
  • 推荐

不要看!看了纯粹添堵!veda's totally bitch!!!!!

4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我爱女神穿的每一套衣服!

50分钟前
  • stranger17🎐
  • 力荐

转了一圈又回来,对于这么畜生的孩子真的要狠下心说见鬼去吧!怎没掐死啊bitch!肥温瘦了吧,她穿的所有裙子都美死了~~讨厌ERW,她很适合演这么恶心的角色。。男人都不够美啊遗憾

52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强忍看完了,怎么说呢,虐心啊。丈夫背叛,幼女夭折,长女背叛,生活再难,做为母亲还得坚持下去,即便以上种种可能都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映射的也是那个最萧条的时代。还有,影后就是影后。

56分钟前
  • janjanski
  • 力荐

一部完全靠导演和演员的功力撑起来的散发着强烈大匠之气的家庭肥皂剧

57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veda真的是太讨嫌了好么!!!每次看到她很BITCH的样子我就想掐死她啊= =纯粹是看肥温彪演技啊><不愧是肥温。集集都有床戏╮( ̄▽ ̄")╭ Leo大婶你能不能别到处打酱油了!!!!天天看你太审美疲劳了drama queen!!!!!

58分钟前
  • Dita
  • 推荐

果真是幻世浮生啊,数年奔波到头如梦一场。不要指望这会是黑色罪案或是女性励志,其实从第一集开始,托德·海恩斯就想好了把这片拍成一部伦理系的家庭情节剧,并向他的偶像塞克致敬。凯特再次奉献精彩的演绎,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的样子真有爷们气。唯一的遗憾是断断续续的看完,情绪有些割裂了

6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