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超脱 剧照 NO.1超脱 剧照 NO.2超脱 剧照 NO.3超脱 剧照 NO.4超脱 剧照 NO.5超脱 剧照 NO.6超脱 剧照 NO.13超脱 剧照 NO.14超脱 剧照 NO.15超脱 剧照 NO.16超脱 剧照 NO.17超脱 剧照 NO.18超脱 剧照 NO.19超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16:12

详细剧情

  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来到社区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学校因学生反叛、经营不善而濒临绝境,多丽丝(刘玉玲 饰)为首的一批教师备受煎熬。亨利的第一堂课就遭遇了顽劣学生的挑衅,但是被他巧妙地化解。他赢得了女教师萨沙(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Christina Hendricks)的好感。同时,他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其中就包括因肥胖而苦闷的梅丽迪斯。她一直默默地承受着因体重带来的各种责骂与嘲笑。但是因为老师,她似乎又找到了一切的理由……  但是,亨利其实内心也有很大的压力,他的爷爷处于弥留之际,他的母亲自杀阴影始终在脑海中萦绕。某天夜里,他在公车上黯然神伤,独自流泪。这情形被一个刚受到嫖客凌辱的雏妓艾瑞卡(萨米•盖尔 Sami Gayle 饰)看到了。她尾随他,希望获得他的帮助。他起初拒绝了她的要求,后来他还是把她带回了单身公寓……

 长篇影评

 1 ) 现实与自我的枷锁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加缪 这是一部有关人生苦痛的电影,无法割裂的自我与现实世界,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在那些想要拯救,想要寻求救赎的瞬间,感觉到无比的无力,我们感觉到失败,我们感觉到自己在有局限的一切里,却试图追求无限的美好。也许世间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聊以自慰的春梦罢了。若我们完全把自己交给自我,亦或是交给现实存在,结局或许都是一样,无尽的虚无,无尽的失败,无尽的荒谬。 面对现实的苦痛,无尽的仿佛凭空出现的压力,我们会怎样?封闭?压抑?放纵?还是淡漠。或许正如加缪所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面对这一切的一切,我们或许别无选择,我们只能义无反顾地生活、尽其可能地生活,而其中的意义,是无法探寻的。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在所有看似荒诞的消亡里,似乎都有其各自的幸福,自杀,或许真的是远离那些暂时性的烦恼的一种永久性的平和方式。而一切幸福,也可能是起于荒谬的发现。 影片中文译名超脱,其实笔者更愿意将其理解成割裂。人类承受了无尽的苦难,而其中最让人难以遏制的一点就是人类总在试图将自我与现实存在割裂开来,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心安理得。然而,事实往往不是如此,自我与现实存在往往无法割裂,因为我们所谓的自我,与影片中的一切的自我相同,并不是虚无的自我,这样的自我连接着过去,他人,以及一切。我们感觉到它就近在咫尺,却又无比遥远,不断寻找,却在找到之前已经发现它早已在不断崩塌。 而对于存在,往往我们理解成为客观,但有时,脆弱的心灵在确认这个问题时却往往依照他人,从别人眼中看到的我,才是真正地我在客观世界的存在,通过别人,我才感到自己是存在的。通过别人的话语,拥抱,情感,我才感觉到我与世界建立起了一丝微弱又坚韧的联系。而当这一切离我远去时,其实我已经死了。 或许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一座城堡,在这座城堡的迷宫里,我们未能有耐心与精力摸索出其中一切的内部构造,就毅然踱出了城门,我们开始寻找其他的城堡,并对它们的外墙进行修葺,让它们看上去焕然一新,但我们其实并没有能力踏遍任何一个城堡的内部迷宫,无论是我们自己的,还是其他所有人的。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徒劳。 世界的矛盾之处在于,我们一边身处在无穷无尽的相互联系中,一边笃信我们每个个体都是完全独立以及自由的。于是我们不断的试图影响别人,同时又不断地筑起自我的堤防,保护着一些莫名的东西。这两者之间,或许是不可调和的。影片选用教师这个职业来叙事,或许原因就出于此,一边在教授学生想法,一边又在教授学生要保留自己的想法。这似乎是一个逻辑的悖论,如果我接受了别人教授给我的要保留独立思想的想法,其实本身,我的独立思想早已不存在了。所以,迎接一切的,必然是消亡崩塌以及虚无。 生活在这矛盾之中的人或许正如这位老师,他不断帮助着别人,却又保持一种微妙的距离,他不断对他人造成影响,却始终将他人排斥在自我之外。他表面上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却又试图拯救一些悲哀与消亡,将世界归于秩序,他是如此矛盾,正如我们所有人。 影片以加缪的话作为开场白,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适用于所有第一人称的故事。正给人一种我距离自我是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又如此真实的错乱感。影片在结尾处首先用一个沐浴在阳关中的温馨拥抱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又在颓唐的废墟中将这一切统统击碎。或许,拥有有限生命的我们只能如此,面对荒谬的现实,投入无比巨大的热情,成为一个荒谬的英雄,不去考虑其中的意义,正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 在企图用个人承担起的无意义的世界中,你不在这里,我也不在这里,你看到我的存在,但我只是一具驱壳。而你我究竟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总有一把枷锁禁锢在周围,让人不断想要冲破,却往往终结于徒劳。 电影的魅力是双重的,它糅杂了大众的普遍共同认知以及文学的极端个人主义白日梦。因此,一部好的影片,不只在于它拥有好的色调、镜头、演员出色的演出,它所带给我们的,还应该是无尽的智思,尽管这种思索,往往是无比苦痛的。 全文完

 2 ) 如果你感到处境困难,需要一个和你聊天的人

如果你感到处境困难,需要一个和你聊天的人。
                                               评《超脱》

沉重。看完《超脱》后我的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感受。
看似平静的片子,但是每一秒都充满了呐喊与挣扎。
冷漠。虽然能从中看到了一丝的温情,但最后还是被无比巨大的冷漠的潮水所淹没。
每一个人,都是被困囿住的灵魂。
每一个人,不论老师或是学生,都是孤独的,得不到理解,也找寻不到救赎的途径。于是痛苦被转嫁,胖女孩拍下每个人痛苦的表情或动作,然后按照她自己的理解去画出那些压抑黑白的画作。没有人能够理解她,连她的父亲都不支持她,只是大吼大叫的要她放弃她的艺术创作,用嫌弃的语气要她减肥。成长困境中找不到出路的男孩转向暴力,欺负自己的同学,还有一个孩子试图从虐待动物这一途径上得到解救。女校长面对学校的困境无能为力,试图拯救孩子的亚裔女教师最后依旧一败涂地。而亨利呢?他的困境更加的明显,他一直试图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又矛盾着一直要脱离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没有谁能够真正走进别人的内心,即便试图去寻找安慰最后还是会不尽如人意,就如同胖女孩试图在亨利那里得到一个拥抱,得到一种理解,最后却还是溃不成军一般。
穿插在整个片子中间关于亨利母亲和自己童年的回忆一直以一种摇晃的镜头出现,以及亨利面对镜头大段大段的独白,都观众更加深刻的去了解亨利的内心,但是同时却又在这种纪实的影像风格面前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一种深切的悲哀。因为童年的痛苦经历,因为母亲、自己和祖父自己暧昧不清的关系,导致亨利一直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一切。即便他将堕入歧途的少女Erica解救回家,但是事实上那只是一种对于流浪的猫猫狗狗一般的同情罢了,所以最后他还是把她送走,也许是因为他害怕跟Erica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他害怕自己与这个世界有太多更加积极的联系,冷漠最后还是占据了他生命中的主导。
这种直面人物内心的影片即便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情节,却能够更加直接的深入观众内心。引导观众去思考去反省。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亨利在看完自己的祖父之后在公交车上无声的流泪,而旁边是少女Erica正在给一个老男人性交,并且在问老男人要钱的时候被老男人甩了一巴掌。这种对现实最直接最裸露的描述是对痛苦最极致的渲染。因为在同一公交上,穿插的镜头和晃动的摄影总是给观众一种压抑感,这种极不舒服的感觉一直充斥着全片。虽然Erica第二次和亨利相遇的时候亨利把她带回了家,并且给她处理伤口,将自己的床让给她。他们相安无事的生活了这么一段时间。Erica在他的照顾之下从深渊返回到了世界。这是整部影片唯一有色彩的情节,也是唯一让人感觉到温暖的情节,但是我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感,相反却更加的难受。亨利最后还是把Erica送走,他不是杀手里昂,他不想与这个世界有过多的联系,从他不愿长久的待在一个学校而只是当任课教师这一行为就可以看出,冷漠占据还是了主导。
而胖女孩Meredith是全片最悲剧的的一个人物,她自卑,在意别人的看法,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但是现实总是会不尽人意,她的创作连自己的父亲都不支持不认同。她是始终渴望能从那张网中挣脱。而她的那些作品。一开始还能看到人物的表情,后来在她最绝望的时候所有的人物的眼睛都被白色的颜料所覆盖。那些肆意飞扬在照片上的白色颜料其实是她内心痛苦挣扎的最直接表现。最后她自杀了,因为得不到理解,她用自己烤的唯一一个黑色小蛋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她得到解脱了么?我不认为,即便肉体死去,我始终觉得她的灵魂还是没有飞出去。
总是抓着学校拦网的戴眼镜的男教师一直试图与世界建立联系,他内心的孤独不知道谁看到了?
全片充斥着隐喻镜头,空荡荡的教室和长廊、孤寂的红色凳子。废纸屑漫天飞舞的教室和办公室。爱伦坡的诗句无一不表达着深切的孤寂感。
这是一部探讨现实社会人物内心的影片,那种针扎在你心中的刺痛感一直,蔓延至全身。
我们总是在学习着拥抱,试图用温度去对抗冷漠,但事实往往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无能为力。胖女孩Meredith的一句台词或许是最后的希望“如果你感到出境困难,需要一个和你聊天的人。”


2012-5-5

 3 ) Fuck yourself up and I don't care

这部电影,基本上有一切好电影的品质:好的剧本,优秀的演员,优秀的摄影师和剪辑。音乐也很妥贴。说句刻薄的话,主角父亲在老人院的床上的两个枕头配色,都比张艺谋只会用饱和色的颜色嗅觉强两条街。

这部电影,again,小屁孩们能看懂么?我深深的怀疑。这里面讲的,只不过是这个真实的世界发生的事情,大人永远懒得告诉你们的事情。

世界就是full of shit。然而如果你自暴自弃,你连shit都不如。如今我已老去,看着那些自以为叛逆和个性的少年少女来来去去,脸上连冷笑也不会有。不会。不会免费给你任何线索,直到你自己轰隆一声高速撞在墙上,这是最好跟最快的看不到你们的方法。你说的每一句独立,反叛,牛逼的宣言,恕我直言,都是抄自,别插嘴,不是你崇拜的六十年代的美国的小嬉皮,七十年代的英国的小清新,都是一两百年以前的荷尔蒙凝结的霉菌。那无非是来自少年维特,瓦尔登湖,局外人和查拉斯图拉的变体。这些霉菌被刮下来之后,由奥美蒸馏、过滤、涂抹在CK、Diesel以及Tough和三叶草的当季新品上。LV不用,因为你们买不起,他们自有别的高级shit来诱惑大人。 你相信奇迹,相信未来,相信豆瓣以及中国好声音,这一点倒是和你的正派祖宗,那些元谋人一样你相信你不懂而且干脆放弃不去弄懂的东西。你们前仆后继的fuck yourself up,这样我们便于赚你们的门票钱并且在方便的时候诱奸你们。当你年少时生活闪闪发光,遗憾的是,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只是生活这条路上空最无关紧要的东西。我知道你们中间有人相信科学,有人相信爱情,还有人甚至敢于相信上帝。但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些都只是生意,是有条件约束的契约和游戏。一切关乎成本和最大效益。不过,这些,告诉你不告诉你都无所谓,因为你看完就会转身骂一句然后忘掉,这样最好。Everything gonna be OK, with or without you anyway.

 4 ) 局外人的爱

小说家加缪这样说:“母亲死了,我一滴泪也掉不出来...",亨利和他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家庭,甚至和他的自身也落入了同样孤绝的境地。 Detachment,亦即绝对孤立,和一切脱离了联系。

影片毫不避讳地把亨利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代课教师的身份也如此明白昭彰,他甚至不需要和学生们多待上一个学期便要离开。在开篇则直接引用了阿尔伯.加缪的句子:"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亨利的特写面对着镜头,在幽暗的室内面向镜头陈述,但其实并无人聆听。片中充满了介于旁白和独白之间的呓语,内心的声音如诗歌一般,描述的却是惨不忍睹的现实。

亨利纠缠于童年目睹母亲自杀事件,数段的闪回不过在重复心理学的陈词老调,影片甚至暗示了祖父,母亲和亨利之间暧昧不清的乱伦关系?试图为他的状况寻找逻辑上的理由。按照佛洛依德的说法,所有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都是来自于同年亲密关系模式的复制,既然童年即面临了“脱离”,成年后便会处在无法前进的深渊边缘。

但如果说这片儿讨论的是教育问题,则他所处的青少年课堂无法不让我想起另外一部影片《entre les murs》,这部探讨法国郊区教育问题的影片无论在何种程度上,都远远胜出此片一截。

所以我总觉得这片的重点并非控诉如今恶魔般的孩子们是如何毁灭世界,而是试图表达当人不是从感情上,而是从意识上不再感到和人产生联系的必要,不再能够从和他人的关系中找到界定自我的方式时产生的问种种题。所谓:“世界和我们相处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和恐惧的瞬间”。

影片好多处暗示了这一点,在街头遇到卖春的少女最终带回家,乃至收留照顾,验血送至看护所,很难说是出于什么深刻的感情动机,至多是类似于将流浪街头的小动物捡回家洗洗干净端盆牛奶的程度,毕竟不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少女对亨利产生了依恋,但亨利不是里昂。

(补充一点:Henry片中第一次见到Erica其实有一段很容易引起误解的交叉剪辑。姑娘在卖春,镜头前只见黑丝腿部,Henry在痛哭,表情莫测,你总以为是由于养老院归来心情灰败的Henry在借欲泄去沉重负力。但其实两人又是彻头彻尾不相干的陌生人,Erica被打了以后想再找Hery,也被拒绝。你有你的痛苦,我有我的痛苦,即便都是破巴士上的沦落人,但究竟谁都与谁不相干... ...

  当然第二次Henry见到她,有点心下恻然,“怎么又是你?"。第一次感觉有点被纠缠更兼气急败坏,自然不理她。第二次又见她可怜巴巴自作贱,免不了要援之以手。不知道和他的母亲情结有没有关系,只怕是和他的学生情结有点关联,这孩子也不比课堂上的小混账们大多少,一回事情的放纵青春朝无边地狱里落,还是拉一把的好。

  所以最后Erica受了恩惠却在Henry房间里继续卖春,Henry虽然大怒,但也只是告诉她,你要卖是你的事,只是别弄脏我的屋子就成。最后被送走Erica小孩般的痛哭流涕,说我爱你啊我爱你,Henry也无法作答,并不像Leon那样热切地回答玛蒂尔德我也爱你。也可能是因为《杀手》珠玉在前,这种怪大叔和边缘萝莉的搭配就难出新意。

  两人关系真正深化是grandpa死了之后,Henry突然少掉一个心结,无论多么难以启齿和承认的真相到此都落土为安。别忘了那段Henry和老爷爷临终前的真心大吐槽,Erica倒是唯一见证人,这个见证使得Henry得以通过Erica告别过去面向未来,这两人的爱才让影片有点暖意。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只有爱才能拯救世界的论调是多么俗套而有效阿!)

影片中的对白出现了很多次See,本身就有关注,看到,注意,明白等等的意思。亨利看见了铁丝网后面的同事和他打招呼,他竟然惊喜万分地说道:“啊被你看到我感觉又和事物恢复了联系... ...” 这怕是很重要的一句台词,只有Relink之后才能获得和他人某种意识上的关联,如同获得了空气般顺利地呼吸下去。亨利和胖姑娘Meredith在教室里那场戏,M也痛苦地哭诉不能够被Seen。明明存在着活着,心脏在跳血在流,还不瘦占了很大的物理空间,却无论如何不能够被人所见,何等痛苦荒诞。

这种意识和存在并非对等发展的扭曲状态,没有谁能比青春期的孩子们体会得更清楚的了。如Meredith的从头到尾没有形象只有一个画外音的父亲,带着某种恍若上帝,抽象粗暴不能抗拒的命令从天而降,他应该也是一个绝对“看”不见自己孩子的人,只想让孩子按照某种他们可以理解的有限模式行走成长。这样的父母实在太多太多,在孩子面前,他们是全盲的!青春期的孤独和煎熬大多数都自于疏离感和绝望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全部是年轻的存在主义者,在这个他者地狱里苦苦挣扎。

而作为老师的亨利虽已成年,他应该早已了然这个世界的诡计,他清楚地意识到一切,却又事实上及其无能为力。不仅仅是亨利,片中所有的人物几乎都如深陷泥潭动弹不得,女校长面临被迫关闭学校的窘境,意在塑造人格灌输知识的刘玉玲老师一败涂地,成长困境中找不到出路的孩子转向疯狂的暴力... ...影片多种闪回,不同质感的胶片和手持纪实风格镜头的各种拼贴也似乎一再地证明着这个世界是如此碎裂,片段化和难以理解。

怕是在教室中期待着GTO式的人物的孩子们要永远地失望下去了,亨利这样的畸零人自然不是能够拯救他们的英雄。这里没有任何值得期盼的未来,学校关闭,亨利面临着的是一片事实上和精神上的全面狼藉,艾伦坡灰暗惨淡的故事如雾霭沉沉中的蛛网罩住心头挥之不去,身为向着镜头讲述故事的亨利,即便一再地倾吐爱这样东西,只是在这个几近荒原(wasterland)的世界,早已无人懂得。

而让人觉得倍加伤感的,却是这样两句台词:“赤子之心可以照亮潜藏于死亡中的黑暗,我将再也无法找到那样脆弱易碎的事物... ...” (The child's intelligent heart can flatten the death of many dark places, I can not find any kind delicated moment at its own attachment )


PS: 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去讨论师生关系的影片还有很多,附个豆列在下面吧,若有兴趣便可顺着看看无妨:

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1555175/#sb1914787

 5 ) 谁有权利更悲伤?

      在评论影片之前,我想到了一个场景。大致两位姑娘聊天,姑娘A说一日她去她刚小学毕业的小表妹家。小表妹聪明伶俐,家境也富裕,算得上物物皆有,事事皆好。可是小表妹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打算初中将孩子送去住读。一向乖巧的小表妹突然不依了,哭闹起来,一人在房间里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姑娘A在门外看着心里就想“得了吧,就这点事儿,天底下比你惨的人多多了,何况你还过得这么舒坦。”姑娘B也挺赞同她的观点,认为这孩子没受过什么苦,这样闹脾气是没道理的。

   不管小表妹到底是不是得了娇生惯养的公主病。但是由那两个姑娘的言语我却读出来了悲伤与痛苦是可以比较的意思。

   这样的心态其实太熟悉不过了,断了手的会认为手指破了的没什么大不了,得了绝症的会认为精神压力大的人没资格抱怨,前者永远都会认为后者小题大做。就像年长的人总是忍不住讥讽年轻的苦闷只是无病呻吟一样。

   正因此,“悲伤”是一种极难表达的情感。

   这两个字拿捏的不好,博得的不是同情,怕是只有嘲笑了。而《超脱》却是一部完美的演绎了“悲伤”这一感情的电影,并且借由观影的怜悯体验唤起了内心深处更隐秘的疑惑和思考。

   故事并不复杂,其实也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情节。其叙事的类型,依旧是惯用的以一人的视角去观察周身的环境。这个人是亨利,而那些环境是一所有着一对问题学生和失败老师的学校。他们颓唐的躯壳里包裹的是一颗颗扭曲沉痛的心灵以及对生命完全失去了热情毫无颜色的灵魂。

   但是,我们有能力去耻笑他们的失意与绝望吗?难道我们能够以一副成功者的嘴脸趾高气昂的对这些失败者说,这都是你们自己的错,正是你们自己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的话吗?

   亨利从来没有以一个救世者的身份出现在这群问题少年之中。他并不是一个企图以自己的真诚博取学生们的信任,最终将他们一一改造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人。那样的真诚无疑是浸染了虚伪的自我优越感的。而亨利本身却从未打算过做一位改造达人,他拒绝成为长期的老师,而一直都在不同的学校代课。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害怕和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他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隐患的人。不过,恰恰是这样的伤痕,使他天生就懂得如何对待那些孩子。他和他们是一样的,他并不用做作地堆起笑脸说“我了解你的那些悲伤”。

   他以他自己的视角冷静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能嘲笑一个胖女孩长期在父母的嘲讽之中倍感自卑的苦闷吗?我们能因她拒绝用自己的天赋画人们期待看见的事物,而嘲笑她是一位失败者吗?

   或者,我们能够责备一个小妓女是因为她不知检点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吗?

   而对于一个最终压抑不住自己的挫败感而失声痛哭的女老师,我们能说出“你管别人干嘛?又不管你的事儿!”这样的话吗?

    还有故事里更多的失败者,这些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人群。难道我们就可以仗着自己人多势众,仗着自己握着话语的至高权力而对他们评头论足,最终宣判他们是咎由自取不值同情吗?

    没有什么比随意评价一个人更加自以为是的事情了,而其中又以评价“悲伤”最为可笑。

所以凯耶太聪明了。他避免传统的故事模式——用“改过自新”来肯定一些人的性格,或者用“死亡”去惩戒另一些人的懦弱。他不评价,他仅仅只是表达这种情绪。在灰色为主基调的画面中,各式人物用无力而绝望的口吻述说着,甚至用冷漠的态度看待个体死亡。而这一切都恰如其分,浑然天成。

正是这表面上的波澜不惊,恰恰唤起了人人内心之中最纯质的怜悯与恐惧。

人不是永远都要处在竞争之中,“悲伤”也一样,它并不需要拿来比较。在这样极度私密的情感之中,不需要说教,不需要评价,它仅仅想要被单独的对待,单单只想得到宣泄。毕竟,我们人人都有可能遇见这样的情形,在他人眼里无足轻重,却独独自己不堪忍受。就像开头的那个小表妹一样,她也许并不想说“我比别人难过”,她只是单纯的在表达“我很悲伤”。

 6 ) 关于Henry

【局外人•存在感】 影片开篇引用存在主义哲学、文学家——加缪的一句话——“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毫无疑问,这句话几乎可以阐明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孤独感。 影片是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Henry的一些琐碎的背后却具有连贯性的故事。开始时是对他的面部特写,在昏暗的房间访谈进行——却没有采访者——更像是在与观影人之间的交流。这段台词有句是对第三人说“……我想我不需要什么”并下了逐客令,看上去是以便与采访人(或观影人)好好聊聊——事实上也表现出了他习惯拒绝别人,哪怕对方是出于热心。 Henry与小说《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相似之处正是这种与世界的距离感。这种厌倦的姿态源自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正如小说中那句“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感官的欲望才是我们每一天无法回避的事实”所言,在直观的感情前提下,掩饰变得无意义,感情也无需存在,因此H也好默尔索也好,都在看透了世界是台荒谬运转的机器后,自顾自地成了局外人。 H的祖父说他从孩提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也就是说从童年期的他开始便习惯独处,与自己交流——这种自我思考无疑是极度孤独的事情。在看透生命本之后,他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希望能有效地操控它——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空皮包。 在课堂上H的皮包被学生摔到墙上,他面无表情地对那个挑衅的学生说“听着,那个包没有任何感觉,它是空的。我也没有提供你损害的某种感情。”这句话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有记日志的习惯,将自己的痛苦全部倾倒在一本本笔记本里。并且希望外公写日志也可能是引导其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救赎(关于他身世的真相他的母亲可能已经在临终遗留下的录音带里告知了他);在送女学生Meredith日记本时也是之前说,若将痛苦写出来,就不再被其纠缠。这种情感的转移倾吐就是为了自己能达到“空皮包”的状态——空的,没有任何感觉。他没有发觉这种方式也是孤独的——因为人只有与他人交流时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抑或,他所需要的就是这样孤独的方式。 可人毕竟不是皮包,他自己无法用这种记录的表象手段达到不为人事动容,不为孤独感烦恼的程度。所以他也采用一些外在手段去隔绝与世界的联系,比如不会去建立长久的关系——回避女教师的示好(原因之一是在童年失去最重要的女性——母亲后的害怕失去其他亲密情感);不断换学校以求不被束缚,以及不顾少女erica苦苦哀求坚决将其送到孤儿院。 尽管如此,他偶尔还是被情感失控折磨。在每一次的情感爆发——比如外公将自己反锁到卫生间后他痛骂护士后在公车上流泪,那时刻的他定是痛苦的。 【身体•灵魂】 “醒悟者,有识者说:‘我完全就是肉体,除此无他;灵魂仅仅是肉体中某种东西的名称罢了。’”——这在尼采看来是通往超人的桥梁。 H认为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灵魂,因为情绪的失控。有由于这种灵魂与身体的脱节让他缺失存在感——“像一张揉皱的钞票,在社会上流动” 所以在外公再一次将自己锁在洗手间和拥抱安慰Meredith时被误会之后的情感失控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完全控制情绪挫败感,与“身体厌倦灵魂”这样的结论。 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的选择是自由的。(让•保罗•萨特) H像所有典型的存在主义者一样,认为自己可以理解他人,并尊重他人的选择。这一点在收留erica后,她在他家中进行性交易那部分情节中被充分体现。在他生活明确的规则里并没有道德约束女孩的选择,只是规定他的房子里不被允许这种行为。 在将虐猫少年带到训导处时候,镜头效果下的H好像是位悲天悯人的神明,在男孩说出“trapped,like the cat”时,他竟无言以对。 存在主义也认为,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又选择自由的。 所以在他的思维中常常陷入矛盾。这一点矛盾是道德与自由之间的——一方面他认为道德并不该被强加与他人身上,另一方面他有认为教师本身需要对孩子进行后天的引导,帮助其了解生存世界的复杂性。(是对其孤独无人引导童年的弥补) 【矛盾•信仰】 “刻意去相信谎言,即使你明知道它们是虚假的。从你们日常生活里举一个例子。要么是……我想要变得漂亮,变得快乐;我就需要整形,为了美貌;我需要保持身材,卓尔不群,穿着时尚。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在当下——他们被这样告知,女人都是妓女,婊子,被排挤,殴打,欺辱,蒙羞的对象,这是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传销式精神屠戮!使得我们的后半生,都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控制,它很强烈,蒙蔽我们的双眼,至死方休。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阻止这种愚蠢的想法渗入进我们的思想进程中,我们要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耕耘它,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信仰体系。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用以抵御,用以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台词,也是主人公对自己信仰系统的剖析。这个世界现存的观念被经过H自己的独立思考后才被吸收接纳,他的思想围墙对于那些被认为是谬误的想法坚不可摧。 在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有位叫列文的年轻人,也有着类似的精神体验——他时常为生活的本质困苦多年——“他就这样活着,他不知道,而且也看不出他有可能知道他是什么和他为什么活在世界上,而且他因为这种愚昧无知痛苦到那种地步,以至他简直怕他会自杀。” 这部电影里也存在着对自杀的探讨,摒弃指责或者赞誉,对其更多是尊重事实的客观阐述。 即便坚定如他,也是经常陷入迷惘中。比如电影里第一次见到erica时,他不顾她的献媚,径直绕过她走回家,她生气地扬声问道:“Where are you going?!”未落的话音中,直接切入的是下一个镜头——搭公车上班。每日几近重复的生活,但是他也在内心疑问,自己究竟是要去何方,为了什么。 这样的迷惘会令人内心苦不堪言,无人能抗拒对自己的怀疑所产生的无助感。好在每一个努力渴望生存下来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独特方式的解答。列文得出结论,也许人就是为了我们渴望的东西活着。而片中的H则也清楚地认识到哪怕不知道生存的缘由,但“习惯”会是解决那些暂时认为不堪忍受问题的好办法;顺其自然会成为是度过迷惑期的救生艇。 【生存•死亡】 H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游荡,此时响起了他的独白“我从人群中逃走,就像你一样”——这里的你就是指在自己幼年时候自杀的目母亲。母亲的自杀是因为不堪与祖父不伦的关系,这样的生活她无力承受下去,所以选择逃开。 学校里有位教师死亡,其他教师声称“天知道他是怎么死的”,这位教师每天生活在自认为被学生奴役的世界,苦不堪言。他的电话录音里充满了怒骂与诅咒。他诅咒不受管教的学生与不可理喻的家长。这段结束后插入一段希特勒的演讲,与其语气竟然惊人相似。我想这里想表达的是这位教师也是拥有自己绝对极端人生信念的人。他的死亡有一种可能是自己结束的生命。 比较明显的被讲述的是女学生Meredith的自杀。这个心思敏感的少女因为体型肥胖经常是同学甚至家长谩骂的对象。有一个情节是H在课上念他第一次上课时候要求学生们写的文章——假定自己死亡的短文作业里,那个“no name”很大可能就是她的“……提供一切她想要的”——她的家境很不错,从穿戴细节到与父亲争执时候的卧室都能体现这点;文章里是用的父母的语气,几乎没有对女儿死去的悲伤,满满的是对她不知满足的指责和对她无法进入好学校的惋惜——父亲在刻薄她时提到现在努力搞不好还能上好学校——相信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加缪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西齐弗神话》开篇即指出,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严肃的,那就是自杀。 一个人选择自杀是因为走投无路,但更多情况是其对自己处境的错误估量。自杀虽然看起来是种冲动的情绪,但若深入探究,其生活中所累积的种种也与累积出这次“冲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经过思索徘徊甚至是痛苦的每一天后,H得出的结论是顺着生命的自然发展,这样面对一切的勇气或者淡然来自内心所相信的“事情并不像你想象得那样”——因此也避免了信念似是而非,又被自己积非成是,绕开自杀这一发不可收拾的结局。 这也是影片想告诉观影人的思想。 【结局】 Erica令H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与她第一次见面时候她在公车里性交易于老男人,索取报酬未果反而被打——这里能与母亲与祖父极大可能是被迫的不伦关系相对应。收留她后做hiv测试那天的购物场景中,不断地穿插儿时与母亲嬉闹的片段,这是影片中惟一一次不是关于母亲自杀当天相关的回忆。 所以影片结尾H向她展开的怀抱,就不仅仅是向眼前这个小姑娘敞开心扉而已了。 p.s这部影片还间或讨论了关于教育与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总体来说,耐人寻味。

 短评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

8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托尼·凯耶这么多年了,拍片仍然是一副死不回头的独立范儿,各种伪记实、访谈与剧情相结合以拉近观众的距离。整部影片始终弥散着一股伤感、落魄的情绪。很多男人都想在大街上拯救一个雏妓吧。布罗迪的表演很加分。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是一部不推荐看的好电影。没病的都要看出病的。好的作品分两种,一是发现世界的极美,二是挖掘人间的极苦。这部就是后者。

11分钟前
  • linsang
  • 推荐

我们活着也许只是相互温暖,想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

1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勿被片名误导。此片充满无处不在的郁抑及沉重。所有人对自己都毫无办法。指望他者解救自己的苦难永远只是一时,因他自顾尚且不暇。即使慈悲到收留你,也有天要离开。总之,就像那位代课教师一样,此片只是给了一个若即若离的拥抱,并未试图解决片中人物或观众的任何麻烦,但无助的人,会被无情击中。

17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这部电影撩死了姐久违的厌世情绪(从值得褒奖的角度说的)。萝莉大叔之间的救赎之爱又很治愈,搞得姐要死不活(仍然是in good way)。个人风格非常强烈,影像形式非常自由,但信息传递得十分清晰。这很难得。姐真心觉得AB很帅的(好吧,我是马脸大叔爱好者),就是这长相注定演不了让人开心的电影

22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我天天来学校看你们糟蹋自己。。你以为你能进乐队,能当模特?NO,最后你只会被人操完就扔。。。这话从一个老师嘴里说出来真是太刺激了,我当年为什么只把这话埋在心里而不敢直接对学生说出来啊。。说了的话自动卷铺盖走人吧啊。。

26分钟前
  • 凉公子
  • 还行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孤岛,人的心有多深,深到让别人无法试探的地步?教育和生活其实一样,教育者既可以超然物外,也可以放下防备与被教育者心灵交互。讽刺的却是,超脱既可以赢来尊敬,也一样能扼杀心灵。Adrien Brody终于跳出了烂片的泥潭,用忧郁气质和演技,再次将人性的考量重重甩在了观众脸上。

2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当电影全部播放完时,影院灯光亮起,那一刻我甚至觉得这个坐着千人的场子里的空气是凝结着的,每个人都很小心地呼吸着,被那绝望深深所震撼。

32分钟前
  • 李卡
  • 力荐

AB沉默多年,终于重新发威给出有超越《钢琴家》势头的影帝级表演。加上Tony Keye以擅长的纪录片手法给观众挖了一个美国教育灰色地带的大坑,题材不新但叙述角度和震撼力足够击穿经历过类似长短不一的时期的我们的心脏。

3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长得像圣徒也蛮惨的,所有人都期待能从他那里得到救赎。我也好想被他拯救哦

4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一次次泪倾,哭到胸口抽痛、难以呼吸。当我们感到需要暖意,首先要学会的,是彼此拥抱。穷尽一生,我们要学会的,不过是彼此拥抱。只因“一个人可以轻易地学会不在乎,但学会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勇气”,再不要独自一人穿过灰暗暝寂的暮色,在摇摇欲坠之前,在生命荒芜心脏冷却之前,彼此拥抱。

4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将我带进了一种被情绪影响的精神困扰里,却直到影片最后都没有把我释放出来。得不到超脱。

46分钟前
  • A-sun*
  • 推荐

以为治愈,结果致郁。

4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电影最后只留下冷漠与残酷,你根本无法从这一切中超脱,过去和现在,精神和肉体,理想和现实,教育和未来,与现实对抗相比选择冷漠并无视一切显然更简单。拿自暴自弃当成个性标榜,就像把自己搞得越叛逆越惨烈就比其他人更强大一样。这部电影的杀伤力太大了,没有给你一丝缓和情绪的机会!★★★★★

5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每个人活着都必须面对内心的Chaos,如同透明人的存在,太多力不能及的无奈,不被认同的价值,被遗弃的苦楚,无法得到回应的感情。影片无数次提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这也是我安慰人时最常说的话。凭靠它,我走过了很多路。可该怎么解决内心的Chaos,我仍然无解。

56分钟前
  • 饭团
  • 力荐

三星半。以悲悯的眼神垂怜着这个社会的悲哀,但布罗迪终究不是耶稣,无法背负这个世界的罪恶,面对崩塌,也只能束手无策。影片曾提到可以帮助人们躲避罪恶侵蚀的书籍,但这种力量被低估了,只是偶尔被提到。它只是一个悲恸的故事,缺乏力量。

5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看过后很奔溃。这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可能就是漠不关心地生活。因为一旦当你开始关心起别人,无论是多小的一个举动,都需要勇气。而detachment地生活,其实才不需要什么勇气和决心。我有段时间很自闭,觉得孤独地生活,一定是坚强的人才敢去做的事,而其实呢,这样的人才是最懦弱的吧。

1小时前
  • Q
  • 力荐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加缪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少年时,我们都自私无知,夸张那些伤痛来当作放纵的借口。只知依赖不知自救,只知索取不知珍惜。打架,滥交,还自以为是看透了生命,绝望的很酷,其实肤浅的令人发指。孩子,什么时候你开始沉默的承受加诸你身上的重量,尊重它并与它和平相处,你才真的能称为一个大写的人。

1小时前
  • 亚比煞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