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王朝

战争片美国2005

主演:奥兰多·布鲁姆,伊娃·格林,爱德华·诺顿,连姆·尼森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剧照

天国王朝 剧照 NO.1天国王朝 剧照 NO.2天国王朝 剧照 NO.3天国王朝 剧照 NO.4天国王朝 剧照 NO.5天国王朝 剧照 NO.6天国王朝 剧照 NO.13天国王朝 剧照 NO.14天国王朝 剧照 NO.15天国王朝 剧照 NO.16天国王朝 剧照 NO.17天国王朝 剧照 NO.18天国王朝 剧照 NO.19天国王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4:27

详细剧情

《天国王朝》大部分角色基于历史人物而改编,哥伦比亚大学的Hamid Dabashi教授为该片的首席学术顾问。 十二世纪的法国,青年铁匠贝里昂(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饰)无意间知道自己是十字军将领戈弗雷(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失散多 年的私生子。为了寻找救赎,贝里昂跟随父亲前往耶路撒冷。骁勇善战加上品格高尚,贝里昂几经征战成为赫赫有名的武士,不但深受国王赏识,美丽的公主西贝拉(伊娃·格林 Eva Green 饰)也对他芳心暗许。而他也深深地被当地陌生而奇特的文化吸引,然而随着战役增加,带来无尽的杀戮和掠夺,贝里昂终于领会父亲训言中和平的真义与生命的真爱。耶路撒冷王故去,新王继位。好战的新王挑起战争,萨拉丁率领撒萨拉逊骑士要收复他们的圣地——耶路撒冷。危急之时,贝里昂挺身而出,誓言捍卫“天国王朝”……©豆瓣

 长篇影评

 1 ) 遥远的天国王朝

买这张碟当然也是冲着世上最美的精灵去的,虽然听说开花的口碑很差,还是没压住好奇心,想瞧瞧长了胡子、“失去了魔力的精灵”是个什么样子。何况,据说里边还有爱德华·诺顿呢。
 
第一次看的时候差点没认出精灵,加上片子色调很暗,画面感觉不舒服,所以没看几分钟就放弃了。直到前两天才又翻出来,想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吧。评心而论,开花的表演算得上中规中矩,好是不太可能的,至少还不算差,比起《Troy》、《Haven》好得多了,《钙片小子》我都不要提。不过开花比较倒霉,作为铁匠和领袖,开花的体格上不那么粗犷,显得豪气不足,特别是在一群彪形大汉中间简直有点惨不忍睹,感觉上确实有点象“失去魔力的精灵”,这真是个经典评论。但重要的不在于此,而是在于Scott导演选了一大批耀眼的绿叶,把开花彻底给淹没了。别说Liam Neeson、Jeremy Irons这帮老戏骨,光是一个Edward Norton就抢走了所有人的光辉,包括那帮老戏骨的,而这位面具国王竟然从头到尾都不露脸的,最后只留下一张被麻风病毁掉的可怕面孔(这个镜头长约三秒)。我估计S导肯定没打算选个精灵来演这位不是国王的国王,肯定是制片方的意思,这片子很长,145分钟,但是给我的感觉仍然意犹未尽,很多事情没说清楚,据说出了个导演剪辑版,看了介绍不由得想,如果加上导演剪的那20分钟,至少不会感慨了半天却稀里糊涂。
 
除了那段“战争时代的爱情”(恨不得掐掉这段让这部片子完美),这部片子没有太多的商业元素,不怎么“好莱坞”,可能这也是《天国王朝》在美国票房惨淡在欧洲却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难怪我一开始没看下去,好莱坞的片子不太可能有这种情况出现,它一定会在几分钟之内紧紧把你按在影院的椅子上或者家里的沙发上。但是耐心看下去就会发现,这部所谓“大制作”并不象好莱坞通常的做法,它的场面非常宏大,却一点都不华丽,圣城耶路撒冷满眼尽是漫天的黄沙和风尘仆仆的人们,战争一如它本身那样血腥残酷,除了在“国王不死”这一点上符合好莱坞的概念。开花被一大堆绿叶淹没,也被整个故事淹没。铁匠Balian并不是救世主,骑士们也不是,甚至面具国王也不是,他们都拯救不了耶路撒冷,都不能挽回失败的命运,他们只是在尽每个人应尽的职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耶路撒冷最终失陷,Balian并不如我们民族的传说人物那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和那些用肉体填堵城墙的勇士们换来的结果是向穆斯林投降,换来全城的百姓安全离开不遭屠戮。他们失败了,但他们还是在欢呼,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保卫城中的百姓,他们已经做到了最好。在这样的勇士们中间,没有国王,没有领主,只有真正的男人。
 
另一个真正的男人是萨拉丁,这位穆斯林王者完全不象《亚历山大》里那个画黑眼圈在战车上发呆几乎就没动作也没表情的大流士,他和面具国王的谈判,对Balian的受降都让人感受到一个真正王者的力量、智慧与仁慈。攻入耶路撒冷之后,他在王宫里扶起倒地的十字架,不仅仅是表现了作为萨拉丁个人的宽宏,更是提醒人们历史上的基督徒与穆斯林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但是他们原本也曾互相宽恕,缔造过和平。
 
Edward Norton简直就是个奇迹,竟然连一面都不露就为面具国王赢得了数不清的粉丝。那具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躯体,靠着顽强与智慧的人格力量,维护着圣城短暂的和平,御驾亲征逼退萨拉丁的大军。精美的面具后面,孱弱的躯体内,有着丝毫不输给萨拉丁的王者的灵魂。影片对基督教国王或许颇多美化,却也丝毫没有贬低他的对手而是给予了同样的尊敬。耶路撒冷的争夺战是王者与王者的战争,英雄与英雄的竞技。这样的战争尽管残酷血腥,却比杀人于无形的现代战争具有更多的人性和更高的尊严。
 
王者之间的战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世界已不再有王者,战争已不再有尊严,只有赤裸裸的利益搏杀。从那个血腥的时代直到如今,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在追寻的天国王朝从来不曾到来,而且似乎越来越遥远。
 
我丝毫也不为开花的铁匠被淹没而遗憾,宁可让他被淹没。

 2 ) 《天国王朝》:9.11之楔子

首先声明,本人素来喜欢老斯科特(Ridley Scott)作品,以下文字,或许有拔高之处,见谅。

看完《天国王朝》,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不是剧情缓慢主角迂腐
——不是骑士潇洒女王风流
——不是战争宏大战斗惨烈
恰恰是影片交待了9.11之来由,让我很是钦佩。这样的题材不愧是斯老出马。

正如他的《黑鹰坠落》虽然还是不把非洲人当人,但血淋淋战斗和死亡与显而易见的反战情绪就足以让我坚定反战信念。所以尽管《天》不过忠于(或者说接近于)历史,但毕竟由一部“好莱坞大片”不偏不倚地揭示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世仇,实在难能可贵——比照一下《真实谎言》。

耶路撒冷,三教圣地,你争我夺,无休无止。
《天国王朝》截取的正是一段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宗教战争——著名的“十字军东征”——中的一段故事。基督徒在耶路撒冷建立了小王国,暂时与周边的穆斯林维持脆弱的和平,但狂热的(或者说嗜血成性的)十字军贵族不断挑衅,最终引来穆斯林的无情反击,基督教耶路撒冷国灭亡。需要提一句的还有,片子里的穆斯林完全不像多数美国片那样邪恶成性、丧心病狂,反倒是有信有义,光明磊落,而恰恰基督徒中的战争贩子才是人品低劣,罪有应得。

不用精研历史,不必考证故事里发生的到底是第几次“东征”(尽管片末的英国狮心王出征是个很方便的线索),总之,耶路撒冷就一直这样,被万千人膜拜着向往着争夺着毁坏着。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仇恨由此肇始。9.11自然复杂异常,本·拉登之辈与美国的冲突也不单单是宗教问题,“帝国主义VS人民反抗”必然也占了很大成份(这是我们所以乐见世贸倒塌的根源所在——那些所谓和美国人一样感同身受地痛苦的中国人,我直接怀疑是在矫情)。但不能不说,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这横亘了上千年的宗教/文化冲突(信仰上的、即使是夹杂着掠夺战争及侵略战争的、混合了殖民和反殖民战争的)才是根子所在。

看看中东一锅粥的历史:泼皮野蛮的欧洲基督教十字军进攻异教徒穆斯林,抢夺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不吃素的穆斯林奋起反抗,夺回伊斯兰圣地耶路撒冷——你来我往交手了数百年,绵延到被希特勒暴行吓坏了的犹太民族复国,定都犹太教圣地耶路撒冷,再催生出三次中东战争,收获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死结,以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西方世界之间的刻骨仇恨。

怪要怪什么?宗教?

(我开始步入雷区了)宗教其实是中国人比较陌生的领域,骨子里都是孔老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实用主义,从来缺乏信仰的资质,今天到喇嘛庙烧香,明天请道士做法事(唔,真的,看看中国人的葬礼上和尚和道士亲密配合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的缺少虔诚了)。佛教和道教从来没有真正成为中国人的心灵支柱(说是宗教,倒不妨说是文化,教徒信徒不过是某种沙龙或行会或帮会的成员罢了),基督教更不消提,不成气候的崇洋媚外之一例证罢了。

不过不能不说,宗教免疫真是中国人的一件幸事。虽然说五千年的政治战争、政治斗争也惨烈无比,但毕竟避免了宗教战争、避开了本·拉登怎么说都是好事。那么,干脆打倒宗教吧?——可惜世界上的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的(西方文明往哪儿搁?),而且本身这么说就该杀头。

所以我的跑题先到这里结束。唉……

 3 ) 已经尽力了

朋友小蛇对《天国王朝》里面桔子开花的表现不满。等到我看的时候,正好在周六先看了《纽约黑帮》——要是看完了迪卡普里奥的娃娃脸,再看任何大片中的娃娃脸都会顺眼一些了——迪卡普里奥的长相带给他最大的好处,现在也变成了最糟糕的弱点。在如此难受地经过了几个小时长胡子娃娃脸的洗礼,终于发现桔子开花的脸还是很标准的。
我对桔子开花打消了偏见,全片下来,公平的说,桔子还算完成了自己的表演任务——要怪就怪那些白烂剧情,而且,我同意小蛇的意见,虽然我对保罗•贝特尼没有什么太深印象,但是如果真是他演主人公,这部戏会好很多,至少,他的长相不会抢戏。特别是当那些配角正在给我中世纪骑士感觉的时候,突然,桔子过于英俊和不搭调的脸,以及和整体不搭调的剧情——就打破了这种气氛。如果是保罗•贝特尼,这种气氛还不至于破坏如此严重。
顺便说一句,我一点也不觉得《角斗士》是多么伟大的片子,在某些地方,《天国王朝》比它更有史诗气魄和历史味道。而《天国王朝》如果真有那么点勇气,把这部电影完全变成十字军故事,估计我应该会极度推崇。
太可惜了,导演能给萨拉丁和博杜安四世成功的塑造出如此英雄魅力,却不敢脱离好莱坞模式,做一部够气魄的真正历史片。所以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得忍受着美少年的白烂悲惨身世,还得忍受他的莫名其妙毫无意义的恋爱,忍受一些不合情理的超神速的进步,忍受他抢走了英雄们的戏。
不过话说回来,桔子从一介默默无闻的小铁匠不近情理地学会了高超的武艺,学会整顿城堡,学会排兵布阵,是不是倒可以用最正宗的老派骑士小说来答疑解惑:因为本来他就流着高贵的血统,有本事是天生的。
如果桔子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哪怕像《十三勇士》里班德拉斯那么多的戏份也好,至少,在最终一战的时候,我会很激动——而不会觉得有点遗憾。
配角都演得相当不错,确实太精彩了,萨拉丁的演员符合历史书上对萨拉丁的形容:愁眉苦脸(不,实际上是“若有所思”),实际上这部电影最终也没有给萨拉丁真正的正面形象,而且因为没有诚意给他正面形象所以反而还有些夸张过火。
而从没看电影开始就到处一片花痴尖叫的爱德华•诺顿,原来居然只有那么点戏份——太意外了。更意外的是,尽管他确实只有那么点戏份,加上最后还有毁容一瞥,但我也很不CJ地跟着花痴了一回。不过我对那些大叫:诺顿演技太强了,哪怕带着面具都不能妨碍发挥演技云云的说话到底有些不以为然,这个人物如此出彩,一部分是因为诺顿的演技,另一部分正因为他那个漂亮无比的面具,再配上精致的服饰,特别在与萨拉丁对持的时候,一黑一白,对比太鲜明太灿烂了,有帅得惊动党中央的嫌疑,何况,他还英年早逝。
这部电影绝对会搭配服饰,萨拉丁的服装也非常漂亮,而那个风流公主,其实长相不算漂亮,可是配上开场那套行头,化妆也非常精致,于是大有惊艳的感觉。
概括一下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与史实对比。
第一, 桔子开花扮演的贝利安,应该在50多岁,而且娶了爱德华诺顿扮演的博杜安四世的寡妇老妈,和铁匠没关系,也没有个自杀的老婆。
第二, 博杜安四世的妹妹(或者姐姐),那位西比叶公主,也是个寡妇,被比她年轻的小白脸帅哥盖伊——也就是电影中耶路撒冷下任国王——勾引,死活要嫁给他。博杜安开始不同意,因为西比叶前夫给她留下的孩子将是未来的耶路撒冷国王,但是盖伊到底如此则是个未知数。不过在他病势沉重后终于还是同意了这桩婚事——然后发现盖伊实在很笨蛋,而且很傲慢。
第三, 导演比骑士团还狠,人家最多摄政,导演则是直接把博杜安五世干掉,一小面都不露就把政权给了盖伊。
第四, 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其中医院骑士团的老板就是杰里米•艾恩斯扮演的雷蒙德。圣殿骑士团老板是那个头发半金半红最后被萨拉丁干掉的胖子雷诺。盖伊因为雷蒙德反对他的婚事,就和雷诺勾引到一起。
第五, 盖伊没有像电影里表现出来的那么积极进攻萨拉丁,他本来也只想防御,防御,不过雷诺给他惹事,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打劫了穆斯林商队,然后又给他压力,于是他被迫出兵,博杜安四世在临死前阻止了萨拉丁,但是他死后,盖伊——被干掉了。
第六, 雷诺的死法至少在传说里是真实的,但是盖伊也没有电影里表现得那么傲慢,他不是把萨拉丁递过来的水一口不喝转给了雷诺,而是喝了之后转给了雷诺。按照传统同一个人饮食就是朋友了,而萨拉丁不准备原谅雷诺——雷诺已经不止一次背信弃义了。萨拉丁于是杀了雷诺。
第七, 博杜安四世去世后还有博杜安五世,博杜安四世跳过盖伊,而是把国家大权和幼主交给雷蒙三世,他剥夺了盖伊的继承权,要审讯他,没收他的家产,但盖伊顽强地挺到了博杜安去世,并瞒着雷蒙三世自立为王,雷蒙三世避免争斗,默许了。不过从此耶路撒冷再也没有朋友。
第八, 这里我要说说导演对萨拉丁因为不够诚意而表现虚伪的方面。他给了萨拉丁很大的美化,却不够实在。仅举一例,在影片结尾,贝利安和萨拉丁谈判的时候,事实是,贝利安要求和解,但是萨拉丁坚决拒绝,法兰克人数次背信弃义和第一次攻陷耶路撒冷的残酷让他不能原谅法兰克人。于是贝利安耍起了无赖,他要挟萨拉丁,如果不同意和解,那么就杀死城内所有人,包括法兰克人和穆斯林,然后毁掉清真寺。萨拉丁于是同意和解,并要求他们交赎金。贝利安和萨拉丁都给一些穷人代交了赎金。萨拉丁没有对耶路撒冷进行洗劫,很多人留了下来,相对太平。实际上,不是非要萨拉丁慷慨到令人恶心才叫真实。对于一个领袖来说,法兰克人早期的种种恶行让他无法保持最初的宽容,他能够做到不屠杀,仍然保持法兰克人对信仰的尊重,就已经足够表现出伟大了,交赎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电影中以这种方式和解,表面上说明了萨拉丁的宽宏大量,实际上还是在替贝利安吹嘘。
而且用老百姓观点去定义伟人的行为合适与否,基本上等于戏说。就像贝利安拒绝了公主改嫁的要求,似乎是很英雄的行为,如果历史真实就是如此,他根本就是个笨蛋加蠢货。
       不过,不管怎么说,导演强调的仍然是骑士之风,这点做得还是很不错的。
       萨拉丁的宽容在一点上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来,他允许法兰克人交赎金然后带着个人财物离开,法兰克人走时却把圣墓洗劫一空,达到几十万金币。萨拉丁手下想阻止,萨拉丁的回答在现在看来简直可以说是远见:如果我们的要求不能对他们有利,他们就会说我们是不守信用,而别人并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所以,让他们拿走吧,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宽容。
       那个时候的阿拉伯人,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确实占着绝对优势。他们比西方世界某些国家更懂得宽容与风度,因此可以说更加骑士。而从过去的文献来看,无论是法兰克人还是阿拉伯人,对对方还是抱有尊重态度。

 4 ) 另一个《天国王朝》(评加长版)

我爱《魔戒》,爱到想看第九遍,而且要看加长版。但那不是因为加长版比剧场版更好看,虽然爱《魔戒》爱到希望它加长到每部40个小时,可我还是觉得剧场版更紧凑,加长的那些内容90%属于可有可无甚至不如不加,因此在我看来加长版确实如人所说是电影公司拿来赚银子的。所以虽然早听说《天国王朝》加长版好过剧场版,还是不太有决心奉献那笔银子,虽然没几个钱而且也不是让电影公司赚是让D版商赚。实际上,我是不太相信加长50分钟就能让先天不足的畸形儿变成白白胖胖的健康宝宝。

事实证明我错了,又一次错的离谱。把电影公司的剪刀手叫“脑残”一点都不冤枉他们,《天国王朝》的加长版和剧场版简直就不是同一部电影,难怪看过加长版的观众会大喊“谋杀”,有评论认为电影公司谋杀了斯科特最好的一部电影,一部有可能名垂青史的史诗杰作。而被谋杀的原因竟然如此地简单——太长。美国有个资深影迷愤怒地说,如果一部电影好看的话,凭什么认为我会嫌长?可是,似乎也不能不承认,是观众养足了电影公司的胃口,如果没有习惯了边嚼爆米花喝可乐边对女主角三围评头论足的观众,电影公司凭什么来判断观众只能坐145分钟而坐不到194分钟?没能在剧场里看到本来应该看到的杰作,这也算观众咎由自取吧?

的确是一场谋杀,不,简直是屠杀。男主角被杀掉一半甚至一大半,女主角干脆就杀得只剩下一具尸体了。故事被砍得七零八落,人物思想行为完全没了逻辑,只剩几个老戏骨屹立不倒,只剩一个面具国王辉煌灿烂,只剩一场攻城大战刺激观众眼球,有人戏称电影公司是把最贵的留下其它全砍。把剧场版叫“烂片”可能有点过分,毕竟就这些残缺不全伤痕累累的片断,也曾经让我震撼过,感动过。而加长版的《天国王朝》才是真正的杰作,看过加长版才知道这是一个由丰满的人物演绎的完整的故事,而不是一堆零星的场面拼凑成的杂烩。看完加长版才知道,被杀的半死的Balian原来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是导演理想的寄托。

救活男主角,还原Orlando Bloom

《天国王朝》票房惨败,让Orlando Bloom几乎彻底失去了成为演员的可能,似乎他命里注定只能当明星。有人偏激地认为是他毁了整部电影,这实在是过分了,如果一部电影能被男主角毁掉,那说明这部电影除了男主角什么都没有。我依然认为开花是花瓶,依然认为他没什么演技,但看完加长版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斯科特会认为Orlando是“合适”的,我一直觉得是制片方的意思,现在我不这么想了。

剧场版的Balian因为教士偷了妻子的十字架而杀人逃亡,连累死了生父,却好命地跑到圣城去当了领主,更好命地受到公主的垂青、国王的宠爱,但是当国王要他跟公主结婚继承他的王位来拯救圣城,Balian却假模假式地拒绝了,结果莽夫Guy当了国王,狂妄地与萨拉丁开战而且全军覆没,危在旦夕的圣城于是落到了要靠一个铁匠来守卫的地步。最终选择了投降的Balian是个英雄,但这个英雄却对收复在自己手里丢失的圣城毫无兴趣。这个人物从头到尾都显得莫名其妙,行事没有逻辑可循,也不知道他的信念和原则到底是什么。看到最后实在很想如某网友一样拍着桌子喊,动机!动机!!人的行为是要讲动机的,从这个人物的行为当中却找不到动机。这个莫名其妙的铁匠算是把原就没多大本事的Orlando Bloom害了个彻底,顺便也把斯科特选角眼光的声誉也害了个彻底。

却原来,Balian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铁匠,加长版告诉人们,他是个设计师、机械工程师,在这个故事发生之前他就曾设计制造攻城的机械,“帮一个王打另一个王”,所以他的骑士生父要带他去圣城,因为他有才能可以为十字军效力而不仅是因为Balian是他的私生子。他受到面具国王的宠爱是因为父亲曾经是国王的老师,是Balian自己的在攻守城池方面的才干,以及为面具国王倍加欣赏的正义感和对理想的坚守,并非莫名其妙或者是因为和公主的风流韵事,他不是莫名其妙地成为保卫圣城的领袖人物的。Balian杀死教士沦为逃犯并非仅仅因为教士从他妻子的尸体上偷走了十字架,而是一场被触发的酝酿已久的风暴。Balian去耶路撒冷也不仅仅是为了为自杀的妻子的灵魂取得救赎,而是一个从迷茫、怀疑到失去信仰,又在伊贝林领地上重新找到信仰的漫长而痛苦的求索过程。Balian不肯接受与公主的婚姻不是矫情,不肯“为成大善而行小恶”也不是虚伪道学,而是基于他更加神圣的信念。这个角色原来不是那么莫名其妙的,加长版让Balian的心路历程每一步都无比清晰。

Balian的父亲是上一辈的十字军骑士,那一代人为了信仰、为了土地金钱、为了生计,一生中历尽战争与杀戮,他们当中怀有理想的人必定会开始思考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他们坚守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Balian是思考的成果,而且在继续着他们的思考。十字军以圣经名义进行着杀戮,不仅是杀戮异教徒,Balian也曾经“帮一个王打另一个王,却不知道为什么”。故事之初他就处在这种迷茫和怀疑之中,他的教士兄弟为了霸占他的财产千方百计逼他背井离乡,教规不准他自杀的妻子葬在墓地并且毁坏她的尸体,神父把他从监狱里放出来只因为他可以帮忙建造教堂。上帝是否真的存在?Balian飘洋过海来到圣城耶路撒冷,仍然没有找到答案,坐在耶稣殉难的山丘上,昏暗的夜色中朝圣的人来来往往如鬼影幢幢,他感觉不到上帝的存在,“无论如何我已经失去信仰了”,自此之后教士们打为旗号的那个上帝在他心目当中已经不存在了。圣城保卫战中,当主教阻拦他烧掉死难者的尸体时,他掷地有声地说:“上帝会宽恕的,如果不,那他就不是上帝,我们不必顾忌。”此时的Balian是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站在上帝面前,而不是作为一个奴仆匍匐在上帝脚下。然而Balian决非没有信仰,他的信仰远远高于以往他盲目相信的宗教。Balian在伊贝林领地上带领百姓打井灌溉,在漫天的黄沙之中开辟出一片绿洲,望着亲手缔造的和平生活,望着亲手培植、护卫着的自然与生命,他找到了信仰,他知道了他守卫的是什么。Balian之后的所做所为正是他父亲的遗愿,保卫国王,国王不在了,保卫人民。Balian是他父亲的理想,是面具国王的理想,也是导演自己的理想。

因而我猜想,在导演心目中,Balian并不是“角斗士”,他不是一个猛士,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标杆,而是一个走向完美的淡泊、理性、智慧的人物,这个人物身上应该具有的气质不是粗犷豪放,而是细腻深沉,是一个近乎“神”的形象,这简直就是一个精灵的气质。所以,斯科特选择了“精灵”,让这个纯净的形象与其他人物的凶猛剽悍或暴戾狡诈形成强烈的反差。看剧场版会觉得Balian的战前动员很不够味,缺乏“Today, we fight!”那种慷慨激昂,但是看了加长版才知道那种慷慨激昂本来就不是斯科特想要的。看看这段台词:What is Jerusalem?Your holy places lie over the Jewish temple that the Romans pulled down. The Muslim places of worship lie over yours. Which is more holy? The wall? The mosque? The Sepulcher? Who has claim? No one has claim. All have claim!难怪主教大人要嘀咕这是亵渎上帝,是的,这时候上帝已经和安拉一起靠边站了。这样的声明不是要激起匹夫的血性,而是要唤起勇士的理性,让他们知道自己要守卫不是宗教不是圣地,而是这里的人民,是自己的亲人。整部加长版中Balian都是这样一种形象,对宗教狂热的否定批判,对信仰的思索和坚定不移,在Balian的信念中,神圣不在耶路撒冷,而在人的心中。所以圣城属于谁对他来说没有意义,守卫圣城的唯一原因是百年前基督徒攻占耶路撒冷时杀光了所有的穆斯林,现在他们正面临着穆斯林报复性的屠城。他们必须战斗,用生命去守护生命。而生命,才是Balian找到并且坚守的信仰。所以,Balian才对收复失地如此地云淡风轻。

加长版救活了Orlando Bloom,让人们知道,虽然他不出色,但是他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一个”Balian就是导演想要呈现给观众的形象,他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虽然换了别人可能会更出彩,但我怀疑能够更“合适”,如果换了莱昂纳多Balian肯定更有看头,但是那会让人更多地关注这个铁匠个人命运,出色的演员可能反而冲淡这个人物身上的思辨力量。对于Balian,这个样子已经够了。斯科特也从来没想打造第二个罗素·克罗,在前半部几乎所有的段落当中他都没有突出Balian个人,而总是让他成为群像之一。在群像当中被出色的戏骨所淹没,最能表现人物命运发展的段落又都被喀嚓没了,Orlando Bloom真是倒霉到家了。加长版没有让Balian被淹没,把他从一群彪形大汉中捞了出来,成功地显示了这个人物原本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格与气质。Orlando虽然不出色,但至少Balian是成功的。加长版推出之后,很多评论对精灵的表演表示基本肯定,说明电影公司的剪刀手们的确是杀人不见血。

救活女主角,理清混乱的王廷

剧场版里的西比拉是只超大的花瓶,大过Orlando Bloom。这个角色的命运更惨,Balian好歹还剩下个莫名其妙,西比拉简直就成了相片。当然好歹西比拉还是张相片,最惨的是她天使般的儿子,干脆就没了这个人。没了这个天使般的儿子,西比拉除了给这部男性电影换换颜色就真是完全没用了。在这样的史诗大片里,相片似的女主角不仅毫无用处,而且画蛇添足,让人不禁想去之而后快。

看了加长版,我太理解为什么Eva Green拒绝参加宣传活动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加长版里的西比拉是鲜活的,生动的,色彩丰富的。她是Balian一见倾心的女人,是面具国王美丽的姐妹,是野心勃勃狂妄自大的Guy自尊自爱的妻子,是天使儿子坚强又软弱的母亲,是特立独行的公主,是圣城耶路撒冷的王后。西比拉是个热情奔放的女人,也是个坚定果决的女人,她向Balian奉上一个世界,对除掉Guy和他的支持者所要面对的血腥毫不愧疚,因为她知道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圣城的人民。而作为母亲,得知自己的儿子感染了麻风病,很快就将面对和面具国王同样的命运,她所做的选择既勇敢又软弱。她亲手毒死了天使般的儿子,因此不得不封Guy为王,将耶路撒冷彻底送上绝路。而导致她做出这样的决定,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她看到了面具下面那张曾经无比英俊现在却如此丑陋可怕的面孔,所以她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自己的儿子经历同样的命运。剧场版没有了这个因果关系,面具国王帅了将近两个小时却在最后毫无必要地刺激了观众一把,让人怀疑导演这样处理有虐待狂之嫌。

把一个丰富多彩的女人变成相片,把一个决定圣城命运的人物一刀坎掉片甲不留,使得西比拉本人和面具国王、Balian、Guy等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不堪,电影公司的刽子手真是刀刀致命。

为不再神圣的宗教掘墓,为理性的信仰奠基

如果说剧场版的剪接有政治因素存在,那就只能是因为涉及宗教。从上映的效果看,可谓皆大欢喜,没有引起过多的宗教口水战,在欧洲大受好评,甚至在穆斯林世界也得到了肯定,应该说剧场版在敏感问题上的处理还是颇为成功的。人文关怀,和平主义,基督教徒满意他们有个极具风采的面具国王,穆斯林满意他们有个胜利者萨拉丁,世界人民满意两大宗教之间的战争以胜利者的宽宏为结局,确实是皆大欢喜。在这个问题上我一向对剧场版并无诟病。

但是看了加长版,我才知道电影公司剪掉的是什么。它剪掉了对宗教的思考,剪掉了教会在十字军东征这个历史事件上扮演的角色,剪掉了神职人员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在强敌面前懦弱卑怯,剪掉了对教会的否定态度,也剪掉了编剧导演设计Balian这个人物的初衷。Balian的意义在于,让信仰取代宗教。在Balian前往圣城的路上,一个教士催眠一般地念唱说,杀死异教徒不是谋杀,而是通往天国之路。就是这样的宗教思想指引着十字军扫荡东方,劫掠财富,以圣经的名义行圣经反对之事。如果不是打着宗教旗号的强盗,那些为了信仰而献身的骑士们如何面对宗教圣战变成强盗打劫的现实?Balian拒绝与西比拉的婚事,拒绝在宫廷里掀起权力斗争的腥风血雨时,曾对面具国王说,如果圣城行不义,圣城就什么都不是。圣殿骑士团已经变成了打劫阿拉伯商队的强盗,好战的骑士明目张胆地挑衅国王的权威,嗜血的狂热已经无法阻止,圣城早就不再神圣。当宗教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把人民拖入战争的苦海时,宗教就不再神圣。耶路撒冷已经是死亡之城,它和面具国王同一命运,把这个人物塑造得如此光彩夺目,其实就是告诉人们,和平的死亡值得整个耶路撒冷作陪葬。这个人物不禁让人想起不久前去世的阿拉法特,随着他的离去,和平也死亡了,耶路撒冷成了他的陪葬,历史在可悲地重复自己。而面具国王的对手,伟大的萨拉丁则是怀有同样理想的实践者,他对叫嚣屠城的穆斯林同胞并不认同,但他一样无法在道义上阻止这些手持利刃的宗教极端分子,他象面具国王一样,只能用战争的胜利和手中的权力来压制极端分子。当谈判结束时Balian问萨拉丁:耶路撒冷的价值是什么?萨拉丁淡然地说:Nothing。然后他双手握拳贴在胸口,充满自豪与自信地说:Everything。萨拉丁与Balian一样是个有信仰的人,但他心中的神只怕也不是安拉,这些是他无法言明的,所以一代天骄才会和一个铁匠惺惺相惜,因为他从Balian口中听到的不是宗教狂热的喧嚣,而是和他相同的对信仰、对神圣的理解。

从影片开始圣城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Balian是掘墓人。影片开始处出现的那个埋葬Balian妻子的掘墓人在圣城保卫战中再次出现并且牺牲,带出的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主题,而Balian亡妻栽下的那棵树苗在片尾处迎风摇曳,带出的则是另一个主题。为战争掘墓,为和平奠基。为不再神圣的宗教掘墓,为理性的信仰奠基。对生命、人民、和平的尊崇与信念,高于世上的一切宗教。这应当也是斯科特对于当今的耶路撒冷,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和希望。

在现今保守主义甚嚣尘上的美国,这种对宗教的置疑甚至否定理所当然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共鸣,电影公司的剪切迎合了各方面的要求,却让影片的思想性浅薄了很多,从票房的角度去考虑,在宗教问题上,也不得不如此动作。这原本不是一杯简单调和各方关系的甜酒,而是一颗引人思考、意味深长的苦果。

《天国王朝》票房的惨败原因很多,《特洛伊》、《亚历山大》、《亚瑟王》令观众对所谓的“史诗大片”不断失望,而《天国王朝》剧场版却删掉了几乎所有的光彩,丢掉了自己的风格,跟在几部劣质大片后面亦步亦趋,惨败是当然的,可想而知的。即使是梦工厂也多的是智商为零的白痴,因为外面有更多智商为零的白痴观众。老实说,即使当时上映的是现在这个加长版,票房能否飘红也是个未知数,撇开白痴观众不算,审美疲劳也足以让人放弃这部史诗片的强弩之末了。但是我相信,绝对不会在美国只收四千万,绝对不会被说成“烂片”,绝对不会有人说Orlando毁了《天国王朝》。难怪上映剧场版之前就有人说,即将上映的不是“这部电影”。有时候不禁想,杰作真的可以被这样谋杀掉,那么 被电影公司谋杀掉的杰作到底还有多少?


附上剧场版的观后感:《遥远的天国王朝》
http://www.douban.com/review/1140299/

 5 ) 从历史角度还原天国王朝反映的一些真相

可能巨枯燥。

1.关于由奥兰多布鲁姆饰演的Balian。在12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上确实有Balian这个人,他是Barisan of Ibelin的最年幼的儿子,1177年娶了拜占庭帝国曼努埃尔皇帝的侄女、鲍德温四世的父亲阿马里克一世(AmalricⅠof Jerusalem)的第二任妻子、鲍德温四世的继母Maria Komnene(这三个身份是同一个人)。他参加了1187年的哈丁战役并担任军队的后卫,仍避免不了与大军一起溃败的命运。根据一本未被证实的匿名著作中的描述,Balian在哈丁战役过程中逃跑了。在从提尔撤退到耶路撒冷之前,Balian向萨拉丁保证不再会与萨拉丁作战。但是在回到耶稣撒冷后,他对萨拉丁的保证被Eraclius宗主教宣布无效。作为耶稣撒冷守城战的主要指挥者,他与萨拉丁达成了交出该城的协议。
2.关于由Liam Neeson饰演的Godfrey de Ibelin。在历史中的Godfrey de Ibelin是Barisan of Ibelin,他可能是个意大利人,被封为Ibelin的领主。有三个儿子,Hugh、Baldwin和Balian。
3.关于Reynald de Chatillon。此人在1177年的蒙吉萨战役中在鲍德温四世身患麻风病的情况下指挥了耶路撒冷王国的军队,所以说他并不像电影里所描述的那样鲁莽无知。但是电影所描述的Reynald的死却是符合史实的,根据Imad ad-Din al-Isfahani的记录:“看到盖伊国王口干气喘,面露恐惧,萨拉丁递给他一杯冰水,盖伊喝了之后递给了Reynald,Reynald一饮而尽。萨拉丁对盖伊说:‘你在递给他水之前没有经过我的允许,所以我也就不能怜悯他了。’在检阅完军队之后,萨拉丁亲手砍下了Reynald的头颅。”
4.关于由Eva Green饰演的公主Sibylla。历史上在1177年Sibylla的丈夫William of Montferrat病死,Sibylla成了寡妇却怀有遗腹子(这个遗腹子就是鲍德温五世),王国的贵族试图为她再找个丈夫。此时,佛兰德斯伯爵阿尔萨斯的腓力前往圣城朝圣,他建议Sibylla嫁给他的一个手下。但是以Baldwin of Ibelin为首的王国高等议事会成员担心腓力以此达到控制耶稣撒冷王国的目的,故回绝了腓力的请求。在1180年,Sibylla嫁给了Guy of Lusignan(盖伊),1186年鲍德温五世幼年死去后,Sibylla被册封为女王,在被册封为女王之前,为了争取王国高等议事会,Sibylla同意与盖伊离婚,前提是她有权自主选择下一任丈夫,高等议事会同意了。但是在加冕仪式之后,Sibylla却选择盖伊为她的下一任丈夫,并将他加冕为国王。
5.关于True Cross,真十字架。根据基督教历史,真十字架是耶稣被钉死所在的那个十字架,是基督教的圣物。1187年哈丁战役被萨拉丁夺到后消失了,但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发现了一些真十字架的碎片。
6.电影中Balian和Sibylla之间的爱情,实际上是发生在Balian的哥哥,Baldwin of Ibelin与Sibylla之间的。据提尔的威廉所著,在1177年Sibylla的丈夫死去以后, Sibylla爱上了岁数比她大一倍的鳏夫Baldwin of Ibelin。但Baldwin却于1179年被萨拉丁俘虏并囚禁,Sibylla给Baldwin写信说要在他被释放后嫁给他。在Baldwin被释放后,他赶往拜占庭皇室为曼努埃尔皇帝效力。但是Sibylla的母亲库尔特奈的阿格尼丝(Agnes of Courtenay,鲍德温四世的父亲阿马里克一世的第一任妻子,鲍德温四世和Sibylla的母亲)却想让她嫁给法兰西骑士盖伊,同时Agnes打算挫败前摄政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的企图,他打算将Sibylla嫁入领导Agnes反对者集团的Ibelin家族(雷蒙德三世和Ibelin家族为联盟关系)。此时Baldwin仍在君士坦丁堡,结果Sibylla嫁给了盖伊。在提尔的威廉的这部著作中,Sibylla被描述为一个薄情的女人,而且该书对Ibelin家族表现了极大的同情。

 6 ) 难以企望的天国王朝

有的电影,虽然看不懂,但我不会说她是烂片,我只会抽自己嘴巴怪自己肤浅而已。例如这部《Kingdom of Heaven》,直觉告诉我,这是一部佳片。

 为什么我看不懂,因为我对十字军东征的历史以及基督教与穆斯林之间的渊源了解不多,比不上咱们的三国。

 所以看《赤壁》要比看《Kingdom of Heaven》来得轻松。

 但一部电影的质量岂能单以“轻松”来衡量?

 虽然我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但是,我始终关注并支持着饱受战火摧残的巴勒斯坦以及她的人民。

 和平要比上帝更永恒,更值得让人尊敬。

 斯科特拍史诗片的能力不用多说。美中不足的是,这电影的演员整体表演一般,奥兰多·布鲁姆虽然不错,但仍难以跟罗素·克劳相提并论。戴面具的国王,我竟然没察觉出那是爱德华·诺顿,只是看着他的眼神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短评

鲍德温四世:我十六岁打仗,就赢得一场大胜。当时,以为会长命百岁,现在自知活不过三十。你看,人的命运…全都由不得自己。君令,或不可违;父命,或不可逆;人仍可自主行动,那样人才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可是记住:即使处于王权之下…霸者之前,人,不可不问一己良知。当你面对上帝,你不可推说迫于无奈,不可推说当时是权宜之计,推卸不得!切记!(寡人十六岁亲征,大获全胜。当时还以为可以活到一百岁,现在自知活不过三十。没人知道自己的结局,真的,也不知道操纵命运的是谁。国王也许能命令臣民,父亲也许能影响儿子,但自己同样可以决定命运,且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掌握自己人生。记住:就算有谁支配你…你的灵魂仍然是独立的。无论支配你的是国王还是权贵,都如此。……)

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加长版还是非常不错的史诗战争片的,难得也没有弄得很狗血。当然真的是很长。。。诺顿弱得就跟豆芽菜似的,全程见不到脸,真是牺牲很大。

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高贵的王者! | 结局已知,人的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战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番对话、nothing还是everything、I'm Jerusalem.说到底还是两大文明的冲突,喜欢导演的立场。DVD的解说音轨提到了结尾阿拉丁扶起十字架的地方是圣墓大教堂里鲍德温四世的墓,知道这点的时候特别感慨。

8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剧场和加长版是两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

9分钟前
  • |
  • 力荐

想想里面思考预定论的那段话挺有意思的,虽然是萨拉丁说的。“胜败由神决定,但也取决于备战、兵力以及健康和储水“。改成五分吧

10分钟前
  • Marcus
  • 力荐

【强敌当前,无所畏惧。果敢忠义,无愧上帝。耿正直言,宁死不诳。保护弱者,无违天理。耶路撒冷的众骑士,这是你们的誓言。】奥兰多在这片里真是俊美如天神,而且绝对纯爷们。

1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尽管奥兰多布鲁姆的俊脸演硬汉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出戏,这仍是一部不可多得荡气回肠的史诗巨作。全片多名上品大叔撑场,Liam Neeson,Edward Norton(全程戴面罩不露脸但气场破表!),卢平扮演者等等。另,一定一定要看完整版。

17分钟前
  • dizzydancer
  • 推荐

毕竟故事宏大 本片只有看接近200分钟剪辑版这唯一选择:片中 耶路撒冷城 x 十字军的大历史上 鲍德温四世 居伊 和 萨拉丁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令西贝拉公主和贝里昂成为主角 消解当年政治意义 不惜丑化居伊和主教来美化贝里昂 以希腊式守城法的悲壮 创造片尾面对狮心理查时深藏功与名的大气 战争场面有加成

2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有幸看的是画面字幕俱佳的导演剪辑版本。有的小肚鸡肠的电影非标榜自己是史诗,而真正的史诗电影气度非凡,无需自夸。本片就是。剧情、摄影、音乐和演员演技,无不堪称一部让人顶礼膜拜的伟大史诗。波澜壮阔的攻城战让我这个骑马与砍杀玩家看得热血沸腾激动万分五体投地。福克斯的剪刀手毁了电影剧场版

2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

29分钟前
  • nothing传叔
  • 力荐

director's cut 151119。十字与新月之争,绵延千年。感觉在选角方面,按照雷德利·斯科特一贯的虚构与现实的互文性倾向,奥兰多·布鲁姆,疯狂的奥兰多,存在可能性的字面指涉。

3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刚才回味的时候,突然觉得,片尾应该加点巴利安对亡妻的祈祷或者什么的,毕竟那是他来耶路撒冷的主因。

36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蒙面Norton

40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1、史诗感很强!并不是所有这种历史片都叫史诗片!2、节奏上毫不拖沓,所以虽然3小时,也不觉得长,内容也非常丰富。3、场景、道具、服装、布景全部都超级细致,质感超强!4、配乐很丰富,让人印象深刻。5、虽然许多角色蹦出了很多格言警句,但整体上挺让人感动。6、导演整体思路风格很爷们儿。

43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力荐

奥兰多.布鲁姆扮铁匠一定很有心得。爱德华.诺顿令人倾心。十年来刷了无数遍,仍旧觉得荡气回肠。只恨拍得太短,还可以更长些。此片最初因为阉割的公映版,一度被黑到只有六点几分,十几年间慢慢回升,现在的分数才正常。

4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要看就看加长版!太辉煌宏大了,沙漠里的耶路撒冷异域风情好美。虽然诺顿只露了眼睛,但是听到那软软的声音秒懂,诺顿叔真演技,鲍四爷和萨拉丁真王者。两军对战那场戏真是太好看了。奥王子真帅,不过为了英雄主义史诗感把guy和主教丑化,还狗血来段感情戏。还好我是看完才了解历史。

48分钟前
  • 力荐

What is Jerusalem worth? Nothing, but everything.你的王国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它将永远不会灭亡。这才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哲人红尘看破,回归山林,对生命的尊重最值得景仰。每一帧都美得丧心病狂,看得我两眼泪汪汪。

52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同类题材里面算好的了...比什么《特洛伊》《亚历山大》《亚瑟王》高出不知道多少

53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虽然有一堆大帅哥老戏骨的豪华阵容,但让人瞬间心碎的却是从头到尾都戴着面具且镜头不多的Norton。当他要巴里安娶王妹被拒后,一句淡淡的“so be it"把一个临死之王的高贵,凄凉,无奈又从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54分钟前
  • moviejunkie
  • 推荐

要看加长版.

55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