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慕

剧情片加拿大2008

主演:斯科特·斯比德曼,雷切尔·布兰卡德,肯尼斯·威尔什,戴文·博斯蒂克

导演:阿托姆·伊戈扬

 剧照

爱慕 剧照 NO.1爱慕 剧照 NO.2爱慕 剧照 NO.3爱慕 剧照 NO.4爱慕 剧照 NO.5爱慕 剧照 NO.6爱慕 剧照 NO.13爱慕 剧照 NO.14爱慕 剧照 NO.15爱慕 剧照 NO.16爱慕 剧照 NO.17爱慕 剧照 NO.18爱慕 剧照 NO.19爱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8

详细剧情

中学生西蒙(Devon Bostick 饰)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身亡,这些年一直同舅舅汤姆生活,在外公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西蒙用影像记录下外公的回忆,拼贴出渐渐模糊的父母形象……西蒙的老师萨宾(Arsinée Khanjian 饰)布置下一篇翻译作业,内容是叙述者对父母卷入一次恐怖袭击的回忆,西蒙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与叙述者融为一体,使同学们误认他在当众讲述自己的私事,萨宾要求西蒙继续创作,同学们在网络视频中的互动讨论颇为热烈,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陌生人也参与其中,纷纷对这位“恐怖份子”的儿子表达了看法。靠拖车为生的汤姆偶遇萨宾,一番接触之下,汤姆发现对方居然是死去姐夫的前妻,而汤姆的一段不愿揭开的心灵负担也被萨宾盘问了出来…… 本片获2008年东京电影节评审团票选最佳加拿大电影。©豆瓣

 长篇影评

 1 ) 我们所知道的人生

昨晚去看西班牙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演出结束后演员谢幕,我看着面具后面的三个年轻面孔有点恍惚。心情是动弹不得的恐慌。这种感觉前一段时间看《爱》的时候刚刚出现过。

《爱》与《安德鲁与多莉尼》的故事出奇地相似。发生在中产阶级的老夫老妻之间,弹钢琴或者拉大提琴的优雅的老太太患上慢性恶疾,老头服侍她以终老。这种优雅的老太太之前也总在电影里出现。比如《布拉格练习曲》倔老头的教德语的太太。她和《爱》里的安一样,头发梳地一丝不乱,着衣得体,知书达理。只不过这位太太身体健康,于是倔老头还能去折腾那些不服老的事。评价《布拉格练习曲》里的老头可以用类似“胡子一把,春梦一堆”的乐观评语。因为变老这件事是可以态度积极的。

而死这件事却不由分说。《爱》里的Georges也曾尝试过乐观的态度。他给她讲他儿时的小故事。她问,这事你怎么没跟我讲过?他回答:我还有很多事没跟你讲过呢。 她笑,你不会要在晚年自毁形象吧?他有些好奇,我原本是什么形象? 这时候情话来了,她回答,有时候你就像个怪兽,但又很温柔。他动用了典型的法式调情法回应,那我再请你喝一杯。初病和初遇一样,也是可以美好的。在最开始,安德鲁也可以向多莉尼妥协,把袜子套在手上当手套。

但人类可以承受坏,却不能承受一日坏过一日。《爱》和《安德鲁与多莉尼》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描摹恶化的过程。《爱》将Ann的病情进行了跳接,类似癌症的一期二期三期四期,每个阶段都坏过上个阶段太多,仿佛是Georges所能承受的极限,而下个阶段仍旧毫不迟疑的到来。这种处理让折磨变得尤为漫长且不可逆转。多莉尼的病情是一种连贯但仍旧源源不断的恶化,上一刻还能指导安德鲁正确地穿着内裤,下一刻已经不能分辨大衣的正反。

有意思的是,在Ann和多莉尼得病之前,主人公们的生活与悲惨二字丝毫不沾边。他们均衣食无忧,精神生活丰盛,儿女孝顺。Ann甚至与Georges仍旧恩爱。可惜生命的残忍并非全是由他人造成,生命本身就自带着苦难因子。就算妻贤子孝,美得冒泡,天伦之乐的保鲜期也不是永恒。

卫报影评人Philip French说《爱》可以比肩一些叙述变老和死亡的电影经典,他提到了小津的《东京物语》(注1)。我觉着虽然两部影片都在探讨变老和死亡,但与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小津的生老病死是伤感,你愿意理智接受的,就算是哭,也可以擦擦眼泪感慨一下人生就是这样。《爱》制造的悲伤是足够歇斯底里的,看罢要紧攥衣角,面目狰狞地钻着牛角尖“人生怎么能这样!”

这大概因为小津的主人公被放在社会中,被家人簇拥,有邻居问候,会坐火车远行。而《爱》与《安德鲁与多莉尼》一样,故事几乎自始至终都只发生在房间里。主人公与观众同时被困。曾经的爱巢变成坟墓。这里的坟墓摆脱了任何的比喻意义。并非是爱的坟墓,而是肉体的。小津会着重去描述自然的规律---循环往复,更迭轮回。你到最后会被说服你是众人之一,千秋万代之一,“你要为别人让位,就像别人曾为你让位那样”。《爱》的视角主观到令人胆寒,外面的世界,甚至地球转不转都与他们不再有关,子女或学生的偶尔探望是他们与外界唯一的,也是他们并不情愿接待的联系。他们无暇去培养豁达的生死观,他们只有痛苦和回忆可以消受了。

所以,《爱》与《安德鲁与多莉尼》都比《东京物语》残忍地多。如果两者再相较,《安德鲁与多莉尼》还是没有下足狠手。默剧用了面具(女主角还亲自制作了多莉尼的面具),戏剧表现上来说,面具将表演精简为动作和姿态。尤其适合坐在后排的,略有近视又没带眼镜的观众。另一个层面上,面具无形中拉开了观众与现实的距离,我们会把那些粘土动画般的角色与自身剥离开(开玩笑,我们可是尤擅逃避的物种)。不过《爱》连这个机会都不给。Georges甚至在当他童年的小故事也不能缓解Ann的痛苦哪怕一点点的时候,亲手结束了这一切。看似终结痛苦的解决方式反倒增加观众的无力感。这并不是好的,却是唯一的解脱。而在舞台上,安德鲁与多莉尼温柔地跳起了一支舞,安德鲁成了多莉尼的大提琴。默剧好心地艺术化地略过死的过程,只用大提琴旋律里不和谐的跳音提醒观众一切是哀伤,并不优美。

结束的时候,他们的孩子都去探望已经空无一人的房子。不要再说爱是永恒这样的话,他们与他们的爱一起,已经消失了。留下的是爱的证据,一些照片和一本关于爱的书。但爱本身,已经消失了。

这才是最悲伤的事。

----------------------------------------------------------------------------------------------------------------------
 
所幸上帝总还是给人类留活口的。一件悲伤的事能安慰另一件悲伤的事。原本在这个日头一日短过一日,夹杂各种末日寄语,常常雪封太阳的冬末,一不留神就会感慨青春苦短,时间加速,又一事无成。心里揣着太多不能及时实现的愿望,分分钟都想跑得更快一点。

然后跑去哪儿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末日。且这末日跟大促销,玛雅预言,科幻小说毫不相关。真的末日是迟钝,缓慢,疼痛。糟糕透了。

既然终点如此让人失望,那就缓步前行,并为未到达终点的每一日侥幸。



注1:
Philip French http://www.guardian.co.uk/film/2012/nov/18/amour-michael-haneke-review

 2 ) 温柔的残酷,残酷的温柔

在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上看完哈内克的《爱》(Amour)好多天了,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但想要为它写点什么来舒缓胸中的情绪又实在太难。哈内克的镜头太冷静、冷峻,两位主演,82岁的简-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Jean-Louis Trintignant)与85岁的埃玛妞•丽娃 (Emmanuelle Riva)的表现太真实、太残酷,任何评论似乎都将陷于片中丈夫乔治对女儿艾娃质疑的反诘:“你的同情于我无用”,或“若有更好的选择,你愿否亲历亲为?”

在《爱》中,特林提格南特与丽娃扮演一对厮守一生的退休音乐教师夫妻乔治与安妮,他们的和谐与相洽是哈内克从最开始就致力建立的故事前提。他们在音乐会后与友人的寒暄,他们回家时发现公寓门锁被撬的家常对话,他们慢吞吞行动迟缓但彼此照应的种种细节都让人对这对老夫妻产生出不由自主的亲切感。直到安妮被检出动脉栓塞,手术失败,乔治成了安妮的“护工”,二人生活从此开始质的滑坡。

身体机能的衰退,头脑记忆的衰减、人格尊严的丧失,种种这些老年生活的尴尬不是没被搬上过银幕,但哈内克的镜头手法却摒弃了任何出于礼貌或同情的掩饰,将一个个叫人不忍卒睹的细节放大聚焦在观众眼前——乔治支撑安妮挪上轮椅的沉重,安妮一阶段又一阶段的机能退化,乔治的耐心与失去耐心的愤怒……这些细微却无从逃脱的生活琐事与时光渣滓奠定了人生暮年的青灰现实,此上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护工与病人的关系,夫妻之间最后爱意的表达,都进一步加深了问题的复杂度,使任何质疑或价值判断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透过哈内克的镜头观察乔治与安妮在生活中与人格上的缓慢解体,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耻又无能的偷窥者,是残酷的一分子,是与现实一起剥夺他们生命尊严的帮凶;但逃避又并不能对问题的实质产生任何改变或帮助,而同情只不过是虚伪的代名词,是懦弱的遮羞布。

乔治的女儿艾娃曾两次质问父亲“怎么会这样”,“不应该仅仅这样”,但陷于自身生活烂摊子喘息不暇的她再怎么关心、关切也不可能代替乔治打点安妮的日常生活,更不可能代替安妮承受病痛、对抗衰亡。片中乔治曾做过一个噩梦,深夜的公寓一片铁青,装修未尽,走廊里泡满冷水。乔治在被不可名状的东西扼喉的恐惧中惊醒,这既是叙事节奏上的一次提升,也是对此后他将面对困境的预示。这种铁青,与他提早回家发现地板上安妮的画面之青灰基调是一至的,那是死亡的颜色,是生活强迫乔治接受的终极一击。

但在这些残酷而冷漠的镜头中哈内克也还是为乔治与安妮留下了最温柔的一瞥。他与她充满爱意的彼此苛责或搀扶,他们眼神中的交流与彼此理解,他们艺术气息浓郁的巴黎公寓,蜜色的画面主调与镜头在油画作品上的特别停格:宁静、优雅、安详。这是残酷中的温柔,这也是让残酷更显残酷的温柔。在这样的温柔与残酷面前,任何语言都无能为力,任何结论都纯属多余!唯一合理的选择只有去看,去看,去理解,去感受!

《爱》中哈内克对细节安排、画面剪辑与镜头掌控都是惊人的。电影开场是个充满悬念的巴赞式定焦长镜,老夫妻俩坐在音乐会的观众群之中泯于众人,哈内克完全不对主角是谁进行提示,直到进入第二幕,镜头才自然而然地随着乔治与安妮开始移动。在首次揭示安妮病患的一幕中,哈内克让二人在早餐桌前边吃边聊,乔治在取煮蛋时忘了关水管,水流声伴着后面的发展强烈烘托了叙事行进的悬疑气氛;电影结尾乔治缓慢扑鸽子的片段与他写给安妮的信再次制造、印证了悬疑元素。这种氛围与节奏的变化对一部建立在生活琐事基础之上、全部场景几乎都在公寓内部完成的单线程电影来说十分必要,它使观众从一开始就主动进入场景设置,主动参与到乔治与安妮的生活中去,为之后的情感爆发打下基础。

《爱》的摄影师是戴瑞尔斯•康吉(Darius Khondji)。这位出生于伊朗的法国摄影师曾为罗曼•波兰斯基、伍迪•艾伦、大卫•芬奇、哈内克等多位大师级导演掌镜,摄影风格以沉着稳健见长,极善用光来表现场景氛围与人物心情。不论是《黑店狂想曲》、《七宗罪》还是《午夜巴黎》,他都能用镜头诉说情绪,以画面的有形表现氛围的无形。《爱》采取了大量定焦长镜、缓慢平移与渐入黑暗,在视觉效果上呼应了乔治与安妮的困境;但画面的主色调又大多偏暖,明亮而安详。这种对比贯穿始终,与观众的情绪一起无法安放,沐浴在最温柔的残酷之中。

乔治在安妮的病种给她讲了好几个童年的故事,其中一个有关乔治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乔治说他已想不起来电影拍的究竟是什么,但清晰记得当时向人复述电影内容时自己情绪的翻涌激烈。我猜测这是哈内克自己的童年经历,也猜想这是他给予观众的某种暗示——《爱》并不停留于银幕上的细节展示,它需要你观看、咀嚼、体验,体验生命里那些温柔的残酷,体验残酷中也包裹的温柔。它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你的与我的,现在的与未来的。

 3 ) 爱的躯壳与“爱”本身

* 本文部分灵感来自

吴冠军:《“只是当时已惘然”——对<色·戒>十年后的拉康主义重访》


哈内克的温柔?

于佩尔曾评价哈内克:“每部片都很激进”。如她所言,从早年的冰川三部曲,到极度冒犯观众的《趣味游戏》,再到本世纪初锋芒毕露的《钢琴教师》《隐藏摄像机》,以及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白丝带》,哈内克一直专注于对现代社会人的异化与中产阶级虚伪生活的批判

假如尝试描述美丽,它立刻就变成谎言。

他的多数作品贯彻了他自己在关于《机遇编年史的七十一块碎片》的访谈中所提到的如上原则:没有一丝美好,更不曾煽情粉饰,而是直面冰冷的现实,克制地组接时间的碎片,时而释放不动声色的暴力与深沉决绝的控诉。

然而,在《爱·慕》中,我们看到了哈内克少有的温柔面向(之前的《死于叛乱》则是另一部饱含深情的作品)。在细腻的人物关系呈现中,我们似乎难觅曾经批判锋芒的踪迹。

那么,这是否真的仅仅是一部描绘“爱”的作品?汉内克先前深谙的社会观察与中产批判是否就此缺位?

当我们尝试跳出影片中两位主角的视角限制,或许能够发现更为广阔的空间,并重新发掘“爱”的定义所在。


爱的躯壳

在影片开头,哈内克安排了一个极为独特的固定长镜头:从舞台拍向观众席,完全规则的正中心轴对称视角。Georges与Anne落座于与镜头中等距离的左边。灯光渐暗,画外是主持人声音清脆的开场白,而座位上的绅士女士结束了他们社交活动的寒暄,整齐划一地鼓掌,沉郁的琴声响起……

汉内克一直是极为精准的空间感营造者。假如要铺叙二人的情感关系,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展示庞大空间的镜头到底有何作用。毫无疑问,导演是将两位老人放置于中产阶级的语境下观察的。整个镜头中既展露出中产阶级文化社交场所的优雅,又从另一方面烘托出这一社群规整、严肃甚至压抑的仪式气氛。观众被固定景框长时间束缚直视这一群体的过程,也是感受这一场所对人行为规训的过程。

假如沿着如此的逻辑思索,那么两位主角的情感,从这一镜头开始便被置入某种群体性秩序之中。之后所有满含爱意的描绘,都有可能掺入更为复杂的影响因素。

剧院的段落之后,所有的场景都被限制于公寓楼之内。无论是开头房间门被警察冲破,还是二人回家后关于小偷撬门的讨论;无论是Georges在噩梦中走出房子在走廊中遭遇凶手,以及最终Georges封锁房门;无论穿插的大量关于屋内布置的空镜头,还是结尾女儿对空荡荡房间的检视……如此种种似乎都在暗示这一空间对于维系二人生活安全感以及情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它仿佛成为了二人生活的具象包裹。而具象的空间,又与抽象的人物心理形成呼应。

影片构建了诸多配角与主角的关系,女儿Eva便是极为重要的一位。女儿的第一个镜头便带有很强的疏离感。客厅中,Eva位于左侧,右脸朝向观众,Georges位于右侧,左后脑朝向观众。二人各自坐在单人沙发上,保持着十分尊重而友好的距离。女儿自顾自地絮说着自己的生活,时不时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于佩尔将女儿这种仿佛汇报工作一般的“专业”感完全内含于表演之中。

在提到自己的下一代时,女儿也不经意间强调了他们“很独立”。然而,当Georges突然问及她的感情状况时,Eva却反应慢半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女儿在父亲面前习惯展现的,是一种和谐而自由的图景。之后,Eva提到儿时偷听Georges二人做爱的声音,认为这是一家人能够“一直在一起”的表示。无论是在父亲面前不自觉的遮掩,还是儿时关于父母的“恩爱”回忆,都直接或间接地维护这个家庭的完整性。

无独有偶,本片中另一角色,邻居(或是友人?)Méry先生在帮助Georges搬运后也对Georges说道:“我妻子和我,非常敬佩您所做的一切。”哈内克从来不会让自己的影片留有赘余,假如对Georges与Anne的爱意描绘已经足够有说服力,那么如此前后呼应(和Eva的言语呼应)、意义重复的倾向性台词又会有何作用?难道仅仅最简单的烘托吗?

让我们再次回到开头那个镜头中的语境中来:Georges与Anne二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自身,还在于他们二人的生活状态对于他们所处的中产阶级群体而言的模范性。而这代表的不仅是简单的精神力量,更关乎家庭的价值体系与生活姿态。在这一道德范式中:照顾、扶持以努力回到“优雅”、“端庄”的生活状态才是最能被接受的爱的表现。当我们忆及Anne的学生来信中所写“愿你们的生活重回正轨”,再联系Eva长时间希望看医生、请看护的要求,我们终于明白了周围所有人的意图:衰老与疾病似乎不是一个能够接受的生命状态,而Georges与Anne的行为在他们眼里,是将生活复原为“正常”的举措。

周围的所有人,他们都在客观上支持这一个家庭的完整性——因为这是一个理想的模型;而主观上,这种行为便是维护内心道德体系的平衡。Georges与Anne二人,竟是如此的孤独——又或许,Anne是最为孤独的人。因为连她最爱的人,都在阻碍她做出选择。

当然,Georges对Anne并非是无爱的,但这种爱却如此值得质疑。Georges对Anne的挽留到底是出于理智上的生命关怀,还是想将她留在身边的自私?又或者更为隐秘的一种:他对她的爱已不知不觉成为了中产阶级生活范式下沉重的躯壳,既捆绑了她,也捆绑了他们俩。

哈内克用另一种方式践行了他的信条:描述美丽,然后不告诉你——那可能是谎言。


“爱”本身

如上节所述,Georges对Anne的种种满含爱意的行为,似乎同样是出于理智与私欲的控制与自我惩罚。在这一爱的框架内,真正的“爱”与自由并无释放的空间。

你母亲就和预想的一样没有起色,她越来越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这对于我和她来说都是可悲和可耻的。

他将Anne锁在房门中,对Eva如是说,最终拒绝了她的提议。照护的难题依然不可避免地袭来,Anne的生命质量依然每况愈下,而Georges则日益暴躁,同时对Anne愈发失去耐心。

另一角度来看,假如说原先接受各色访客的状态是对他们所处的生活语境的敞开,现在这一空间的私密化反而赋予了它们更大的自由度——此时的隔离反而意味着自主。他越来越拒绝外界对他的支持,而这也让他更接近Anne:他愈发理解Anne想要离去的心态。

理解与抗拒,这两种极为沉重的心理不断交锋,但却依然受限于那个躯壳之中。Anne少有的欢乐时光来自她与Georges一起吟唱《在亚威农桥上》:“在亚威农桥上,我们围成圈狂舞。”生命曾经鲜活的自由已是如此遥远,而是否选择挣脱束缚的自主权却已不在她自身,而在于Georges。

讨论到这里,Georges最后行为的意义似乎比想象中沉重更多。他沉静地回忆,将童年时期在夏令营的煎熬娓娓道来:仿佛那个在卡片上画满了难捱时光的人正是Anne。等到Anne痛苦的呻吟逐渐平息,他犹豫了一会儿,突然用枕头盖住了她——这一切就在那一瞬间。

在这一瞬间,Georges与Anne突破了惯常的生活框架,粉碎了曾经爱的躯壳,从遥遥无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个苟延残喘了如此之久的中产家庭终于以一种决绝的方式走向崩溃——而促使其崩溃者,并非汉内克之前所有类似题材作品中的现代社会外部力量,而是那种难以言说只在一瞬间爆发的“爱”。那不再是空壳,她挣脱了理性的道德判断与私欲的控制建构,那正是“爱”本身。

从哈内克一如既往的激进向度来看,Georges的行为最终定义的“爱”本身,便是那种现实所规训的理智与欲望的躯壳之外的存在:这种行为一方面摧毁了所有他之前苦心维系的照护努力,另一方面又突破了曾经未能完全拒绝的中产生活仪式。在那一瞬间,他仿佛抽身般成为某个完全异己的人,放射出超越自身而从未在此的自毁性力量:当他掐灭了Anne的生命之后,他自己的生命也必将走向混沌与终结。


爱比死更冰冷?

Georges既拯救了Anne,也拯救了他自己的绝望。他将鲜花洗净铺满Anne身旁,她仿佛卸下了一切肉体与精神的磨折,重新回到了圣洁而无羁的生命质态。“爱比死更冰冷。”这或许是关于《爱·慕》最为常见的评论之一。然而,透过以上的分析,我似乎对这一评价产生了莫大的怀疑。

死亡是冰冷的吗?是否死亡也有可能是值得景仰的自由?

“爱”是冰冷的吗?假如没有强大的“爱”,死亡又何以变得崇高呢?

在《爱·慕》中,重重困阻而无法反抗的“生”或许才是最为冰冷的存在,而由于“爱”的拯救,“死”反而成为了莫大的宽慰。“爱”孕育了死亡,而死亡又让“爱”得以永生。

这确实是一部描绘“爱”的作品,也大概的确是哈内克最温柔的作品。

 4 ) 我不要看着你心灰意冷的活下去

       我能想到最残忍的事情,就是看到你心灰意冷的活着,我挚爱的亲人、爱人。
       21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遇到好的爱情,但是我始终相信,一个人一定能遇到与他相守一生的平淡但温存的爱情。因为我亲眼看到了。不止在大银幕上,在17寸的显示器上,我是真真切切的看到了。
        2004年的时候,姥姥被检查出了尿毒症,在她从患病到离世的五年中,全家人都像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阴影,尤其是对姥爷而言。但在这几乎没有情节的漫长日子里,姥爷就是坚守在姥姥的身边,为他瘙痒、洗澡、擦背、做饭。虽然妈妈有时间就回去帮忙,每周三次的透析也是妈妈带着姥姥去,但是起居小事都是姥爷一个人默默担着,日复一日,五年如一天。
        姥姥离世的那天,年近80的姥爷守了一夜的香和灵位,任谁去劝,他也不愿意合眼。第二天清晨,妈妈和哥哥把灵位搬走,姥爷还含着眼泪对着姥姥的遗像三鞠躬。后来为了缓解心情,妈妈带着一家人去了三亚旅游散心。在亚龙湾的沙滩上吹风时,姥爷突然说想放一盏孔明灯。当灯放起来的时候,我才看到姥爷写在孔明灯上的愿望“希望老伴在天堂过上好日子”,然后我就偷偷跑到一边擦眼泪去了。
       三月的最后一周,当我伤心的看着刚养不久的雏菊凋谢的时候,我也接到了姥爷去世的消息。我一直觉得,是太过相爱的两个人无法承受生和死的阻隔与思念,所以才会相隔不久离世。否则身体那么好的姥爷怎么可能突然查出患了肝癌。
       姥爷最后的时刻,妈妈选择了放弃治疗。原因是,与其看着家人这么痛苦的活着还不如让他解脱。我们谁都没有权利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但是我理解妈妈的选择,就像我理解《Amour》中老爷爷的做法一样。那些说老爷爷是谋杀犯的孩子,大概是没有经历过看到家人生不如死的疼痛吧。
       不煽情的悲伤才是好悲伤,几乎没有背景音的安静残忍画面让我想起《无人知晓》。生活就是这么困难,比电影还要困难,有时候简直是没有情节的煎熬,是没有旋律的哀鸣。残酷隐忍让人悲伤的流不出眼泪,绝不像《一九四二》那样极力煽情,需要配上一只管弦乐队营造出万马齐喑的悲伤垫乐,似乎不掉几滴眼泪就显得自己很没人性似的。
      鸽子。油画。钢琴曲。以及那些寂静无声的画面。有形的与无形的,一切是巨大的冲击和意象。
      所以,我太过爱你,我不要看着你心灰意冷的活下去。如果你觉得尊严被病魔夺去了,生活是那么痛苦,我希望你在天堂能一切安好。

 5 ) 爱情是一只无人能驯服的叛逆鸟儿

   一部简单到极致的影片里却出现了两次看似和主线无关的情节——那只误入的鸽子。我不知道Haneke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在这部几乎没有配乐的电影的这两幕,我的脑海里当即响起了Bizet的那段咏叹调:

    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
    que nul ne peut apprivoiser,
    et c'est bien en vain qu'on l'appelle,
    s'il lui convient de refuser.
    ......
    L'oiseau que tu croyais surprendre
    battit de l'aile et s'envola ...
    l'amour est loin, tu peux l'attendre;
    tu ne l'attends plus, il est là!
    Tout autour de toi, vite, vite,
    il vient, s'en va, puis il revient ...
    tu crois le tenir, il t'évite,
    tu crois l'éviter, il te tient.

   (爱情是一只无人能驯服的叛逆鸟儿,它要是拒绝了你,千呼百唤也没用!……你以为抓在手里的鸟儿,拍拍翅膀飞走了。你可以等着早已远去的爱情,到你不再等时它又就在眼前。就在你身边,快,快,它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你以为抓住了它,它却避开你,你以为避开了它,它却抓住了你。)
   
  Georges最后抓住了那只鸽子,但他真的抓住了爱情吗?

  无解。整个电影隐隐约约提出了许多问题,皆无解。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看过之后那些情节还久久盘旋在脑海里的原因。影片标题叫爱,是,爱就是随机,无解,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追逐确定的东西,却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东西着迷。

  Haneke甚至在影片中角色发问后,也不肯给一个答案。比如Georges问Anne,试想要是换做他是那样的处境,Anne肯定也会倾尽全力照顾他,对不对?Anne回答,我不知道,我也不想想这种东西来让自己头痛。要么就是戛然而止,比如父亲问女儿,你有什么严肃的建议,我们来谈谈,之后就直接切换场景。

  看的时候十分不适应,但之后真心佩服Haneke的处理。因为答案不重要。什么样的答案,在Anne的崩塌之前都那么渺小。生活的残酷玩笑,谁也抵挡不了,千方百计其实只为求自己心安。只要心安了,其他有什么重要的呢?

  Anne早早就意识到了这点,一心想保持自己最后的尊严和在爱人心里的样子。她的痛苦源自对自己变化的难堪,对自己给Georges负担的自责,以及对自己在Georges心里不再是那个完美的伴侣的怀疑。Riva的表演令人心碎,赤裸裸的身心的双重崩塌,第一次发病后外表是一个硬壳其实里面渐渐碎的七零八落,第二次发病后就是身体的快速坍塌,宛如大楼被爆破。

  而Georges明白的晚,一心只想留住她。他的恐慌在于失去她,在于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因此他无法理解Anne为什么不愿意配合,突如其来的愤怒,那个孤寂的梦,其实都源自这种恐慌。而那次愤怒,又让Georges深深自责而加深了这种恐慌。那一巴掌,对双方都是伤害,于Anne是对她怀疑的肯定,于Georges是对他自己做的不够好的肯定。

  两人几乎是处在初恋一样的情怀,小心翼翼却互相伤害。爱情的裂痕就在这样的相互不解中产生。没有谁对谁错。但就是这样,渐渐远去了。

  于是Georges才明白过来,对于他两来说重要的是什么。两次,之前第一次他嘘声赶走了鸽子,明白过来之后,他费尽心思把鸽子拥入怀中。

  影片有个完美的结尾。
  
  Anne弹起钢琴的那一幕,经历了岁月洗练却美得风华绝代,Georges看呆了,我也看呆了。

  Anne洗好盘子,穿上外套,先出门,Georges手脚有些慢,走的时候把门带上。

  重要的是你在我心里没变,我在你心里没变。

  只是两人不再会回来。但这有什么重要的呢?

————————————————————————————

一些杂感

  LZ看的原声,没字幕,以LZ的法语水平难免有理解偏差。

  其实这片看着挺闷,至少对LZ这种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但还是看得出来镜头和光线非常美。太美了。当然过后就会觉得它的好。

  上面提了Riva的表演,其实Trintignant的表演个人觉得更出色。毕竟Riva那个角色更showy,对这把年纪的演员来说很难演出错。Trintignant的表演真的很难形容,只能说,就像直接从生活中走到了银幕上。或者,干脆让你忘了这是在看电影。两人的表现无懈可击,生活中遇到不少法国的老夫妇,两位演员的表现直接让我对那些老夫妇的记忆重叠到了银幕上:语气,语调,眼神,小动作。。。无比无比的亲切。

  第一场餐桌戏拍的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流水声的运用,胜过一切悬疑片音效。两位的对手戏也是火花四溅,无比过瘾啊啊啊啊啊。

  多嘴两句人名翻译,按法语发音Georges是乔治不是乔治斯,Anne是安不是安娜,男主Jean-Louis Trintignant叫让-路易·谭第尼昂不是什么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Emmanuelle Riva翻得还可以。喜欢英式发音翻译的当我没说。

  看着时候没什么情感起伏,只有一次眼泪夺眶。Georges问Anne我在你心里是什么形象,Anne回答,"有时,你是只野兽。"那个眼神,那个语气,瞬间击中泪点,顿时觉得影片的标题,没有比Amour更合适的了。

  真是好奇怪的泪点啊。
---------------------------------------------

贴点法国同学的评论,懒得翻译了,可以的话就参考下。总的来说是大赞。

Je suis loin d'être un grand connaisseur en cinéma mais sur le plan de la réalisation, j'ai trouvé que le film était bluffant. Les plans choisis sont superbes même s'il ne s'y passe quasiment rien. De plus le jeu d'acteur est magistral. On sent vraiment l'amour qui unit le couple, on comprends leur douleur, tous les sentiments qui les anime. Et le film n'en est que plus touchant. Enfin pour ce qui est du scénario, je n'ai pas trouvé la fin bizarre ou incompréhensible. C'est malheureusement un drame avec une montée lancinante de la tension.

Ce que tu n'as sans doute pas compris, c'est le départ du mari qui suit sa femme à la fin. Pour moi il hallucine évidemment, mais au-delà de la simple llusion la présence de son épouse signifie qu'il est temps pour lui de la rejoindre et donc de quitter son appartement sans se retourner. J'ai beaucoup aimé le dernier plan avec la fille seule dans l'immense appartement et ses deux parents partis. Et enfin, j'ai oublié de parler des dialogues ! Un français parfait ! Le couple manie les mots avec une aisance folle.


我问他Georges讲的那个故事和他的行为有没有联系:

selon moi il n'y a pas beaucoup de rapport. George raconte cette histoire pour la tranquilliser au début. Puis sur un coup de folie enfin surtout par amour pour elle, il la "délivre". L'histoire qu'il raconte est assez émouvante mais le rapport entre les actes qui suivent l'histoire et l'histoire en elle-même est tellement ténu que je ne peux m'avancer. On voit bien qu'il n'y avait rien de prémédité, il est en train de se raser, sa femme l'appel au secours et puis tout se déroule "quasi" naturellement. On est du coup un peu mal à l'aise.

 6 ) 离死亡越近,爱得就越深

夜半想到生死问题,总会恍然间如堕雪原,惟余莽莽。需要那在一片未知的空白中找到彩色的点,才让我不至于陷入虚无主义的盲区。这时我总会给自己安抚,缓解对死亡之恐惧的东西,人类早就发明出来了。一个是宗教,另一个就是爱。

这是我最近看去年获得金棕榈的电影《Amour》后的感受。这部电影因结局引起了强烈的争议。老太太因右半身瘫痪,身体每况愈下,需要越来越多的照顾,也越来越将生而为人的尊严丢失殆尽。在这个过程中,和她相伴一生的丈夫耐心照料,不说苦不言悔。然而在电影的最后,他选择用枕头闷死了她。然后他用鲜花装点她的脸颊,自己转身离去。

有人说,怎么可以这样呢?这是谋杀!老头你无权这么做!这部电影到底是在宣扬怎样的价值观!

我们都没有经历过老年,对于他们,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这部电影中老头的心情,我却觉得可以参照我外婆。

两年前我外公因病去世。和电影中的老太太一样,也是原本身体好好的,突然就不行了。仿佛生命终于行到大陆架的边缘,就这样滑落下去了,下面是漆黑的虚无的深海,从前的那些五光十色的游鱼啊珊瑚啊,再也看不到了。

但身体的衰竭是一个过程,外公在病榻上的挣扎艰辛,让身边的每个人都心有戚戚。大小二便已不能自理,需要有人频繁换纸尿布,有时候刚刚换着就又拉出来了。而长期睡在床上不活动,又加上肌体消瘦,骨骼的棱角会把肉刺穿,外公的身体多处破损。需要给他不时翻身,还要给破损处涂上药水。

当儿孙辈还在尽心伺候的时候,外婆竟开始骂骂咧咧起来。“你们不要救他!让他去死!”“废物,大小便都不会!”——外婆一贯是个强势的女人。她是知识女性,年轻时抽烟,后来因为得了气管炎发狠戒了。从我记事开始,她总是在和身边各种人闹矛盾过不去。和亲戚过不去,和邻居过不去,和儿子过不去……最频繁的,还是和外公过不去。过不去的事由各种各样,但我都记不太清楚了,可见都是鸡毛蒜皮。

我父母、舅舅舅妈们都觉得好无奈,这是相伴了一生的人哪,为什么连外公在最后的时刻,外婆还要和他过不去呢?彼时的外公已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家也无从揣度他在外婆咒骂他还不赶紧去死的时候心里想什么,只觉得他好可怜。

但我总有点怀疑。六十几年的相处,六十几年的回忆,我们谁经历过?我们无法体验外婆的内心世界,简简单单评判她刁蛮毒辣,无异于隔岸观火。

我记得外公将要去世的几天前,身体更加恶化,大家也都做好了心理准备。这时外婆突然说,她的身体也不舒服,也要住院。儿女们都乱了,本来照顾一个已经够麻烦了,现在您老又要住院?外婆偏说,她就是不舒服,一刻也不能在家里呆了,就要住院。

于是我妈妈找到相熟的医生,把外婆也安排进了那家医院,和外公住同一间病房。病入膏肓的外公在病床上半梦半醒着,一边另一张床上的外婆精神矍铄,继续催命一般骂骂咧咧……直到某天晚上,外公终于走了。从咽下最后一口气,到换上寿衣被殡仪馆工作人员抬出门,外婆全程在一边目睹一切。

外婆当时没有流泪,只对儿女们说,明天安排我出院吧。院方当晚帮她转移到单独的病房,她叫住我舅妈:”他们去家里守夜了,你没有地方睡,就睡在这里吧。“我舅妈不懂,说,”我可以回我自己家睡啊……“外婆突然崩溃,大声说:”我害怕!你陪我不行吗!“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外婆的心没有看起来那么硬。她只是这辈子习惯了用一个冷冰冰硬邦邦的壳把自己保护起来而已。

看完《Amour》,我似乎对外婆当时的心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去批判电影中老头的杀人行为毫无意义,因为电影是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表达一种普世的、深深存在于人性中的情感。老头不能忍受自己日复一日地对老太的照顾吗?老头觉得老太肉体上承受太多的痛苦所以不如死去吗?不是的,真正让老头下决心去结束老太生命的,是病榻上的老太尊严的崩塌。当从前那个雍容的她坐上了轮椅,她就已经难为情到不愿接受学生的同情,而当她终于病到不能自理,任由护士欺凌,她该是有多痛恨自己当下的处境?只是她说不出来,也无法亲自结果自己。

于是,在电影里,老头用极端的方式结果了他爱了一生的夫人。而在现实中,我的外婆用骂骂咧咧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希望我外公早登极乐,免去这濒临死亡边缘却拖泥带水、耗尽最后一丝尊严的苦。

回到开头所说,这部电影传达出的东西这很符合我的爱情观。不是闷死爱人或咒骂爱人去死符合我的爱情观,而是这些表象背后的原因。我一直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有长相厮守这回事?大多数动物都是没固定配偶呀。我给自己的答案除了有伦理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从年轻时代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配偶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抗生老病死这个命题。你变老,他(她)也会变老。你会死,他(她)也会死。你们面对强大的命运之神,可以同仇敌忾。因为你们互相是彼此的镜子,你们互相理解,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你们都不会孤单。或者借用姚晨的那句被不少网友讽刺为“酸”的话:“两个人在一起,才能抵抗生活。”

而这一点,你的子女们替代不了。他们只能远远地看着你,像一艘大船渐行渐远在天际线,除了挥舞手帕无能为力。只有你的爱人才能成为和你站在一起的橡树,你们共当风雨和彩虹,因此命运的鞭子抽在你身,却能传达进他(她)的反射弧,就像电影中的老太之于老头,就像我外公之于我外婆。

看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本不算大部头的小说,仿若一座爱情博物馆,收纳了人从少年时代开始直到步入暮年的各种形式的爱情。但最令我动容的却是三位主角老年生活的部分。正是在和爱人的互动中,他们各自发现了自己青春不再的事实,却因此感到安慰。譬如这一段,暗恋了女主角费尔米纳大半个世纪的阿里萨终于在晚年如愿以偿,一亲心目中女神的芳泽。

“阿里萨震惊了。真的,正如她自己说过的那样,她已有一股老太婆的酸味了。然而,当他在睡着的旅客的吊床迷宫中寻找着道路向自己的舱房走去时,想到自己比她还大四岁,应该也有同样的味道,而且她准会以同样的激动察觉到了,于是便得到了安慰。”“两人都能相互忍受,因为他们是半斤八两,我的味儿和你的味儿抵消。”

所以,还是相信爱情吧。那句唱了二十年的俗套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虽是大白话,却是真谛。

因为马尔克斯说,“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爱情就是爱情,离死亡越近,爱得就越深。”

 短评

每每看见行将就木的老人,悲悯之外,更觉恐怖。老,意味着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记忆衰退;老,意味着肤如沟壑,齿秃发落,面目可憎;老,意味着百病缠身,苟延残喘,与药为伍;老,意味着性格乖戾,思想陈旧,与新鲜事物不能相融……哀莫大于老,可我终归也有老的一天;本片拍出了我心底深深的恐惧。

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生命与死亡就像那只鸽子,抓不住也留不下,只有白头偕老的爱才是永恒。极简克制,内功深厚,诸多意象,细节制胜,绝望压抑,也有难以复述的细腻感动,两个老演员表演太震撼。

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哈内克真是禽兽啊,艾曼妞丽娃都85了还要演裸戏……

8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想起10月中那则夫妻黄河边徘徊12小时,丈夫将瘫痪8年的妻子推入江中的新闻。天朝这是没医保没钱,但有的都是爱。用不了多久,我肯定记不住这部电影的细节,记不住摄影场景和场面调度,甚至记不住那几句戳痛人心的对白,但我能记住那种绝望的情绪,就像老头讲叙自己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那样。★★★★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哈内克在一个室内环境里像拍出了无限天地:演员、调度、声、画…对细节锱铢必较。晚上跟一个他的灯光师的朋友吃饭,说到片头长镜重拍了几十次,各种静止、推轨、跟拍,像高山一样险峻刺激,不容丁点差错。两人在餐桌前那一场,那个颜色!光线之美几乎让我尖叫:这种既冒险又无差错只叫人回望古油画。

13分钟前
  • Virgohi21
  • 推荐

公寓已然变成爱情坟墓,同时经受内外两股力的打击:护士、女儿造访、鸽子和片头的破锁而入都是外力,威胁着“封闭式爱情”;在死亡面前,彼此的爱是唯一的精神寄托,这是内力,即便“爱你爱到杀死你”也是爱的至高境界。

1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不知不觉就掉下眼泪,那个临别的故事真是谁都无法忍住吧。最后有些魔幻的收尾,如同往常一样地关上门离开,不同的是再也没有人在等谁回来。两个老人没有去讨论未来、讨论生死,但他们的每个举动都牵挂着对方。这样的故事,该多么让人相信爱情却怜惜它的易逝!无愧金棕榈的年度佳作!两位演员太好

1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Geroge坐在沙发上放着CD,幻臆中Anne在窗前轻轻弹起钢琴曲,恬淡伤感。自此泪水决堤,爱太伟大,以至于无声却动人。两位老人表演真实、震撼,年度最佳电影。

1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不仅是华服少年鲜衣怒马,也不仅“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或“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如同空镜叠加呈现的效果,爱、死亡、生活皆客观存在,要么我们默默忍受,要么亲手毁去,长达近两小时的温情铺垫后,突如其来的残酷和魔幻,生之荒谬无奈;狭小空间的长镜和调度,青灰色调,自然光线。

2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是疾病扼死了你的灵魂,占据了你的身体,那躺在床上苟延残喘的,早已不是你。是它杀了你,它还将继续蚕食我们剩余的尊严、爱与回忆。我必须杀了这恶魔,因为我爱你。我的爱人,让我保护你。

27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每个镜头都透露着冷峻的气度,但与此同时又充满了人的柔软深情。这温柔的残酷,残酷的温柔震彻心扉!无愧金棕榈。

30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爱一个人最幸福的事就是要陪伴他到老。然而我们最不想让爱人看到的,就是自己老去甚至将死时的惨状。永远的悖论。

33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重看了一遍,得承认当年看走眼了。影片真正要表达的是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敬意,敬其对个人尊严与爱的超越肉身存在的完整性的追求。惟结尾捉鸽子戏凸显刻意的意义灌输,可去掉。

36分钟前
  • LOOK
  • 推荐

一对恩爱的老头老太太,一天老太太中风瘫痪了,吃喝拉撒都由老头照顾,老头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就用被子把老太太给闷死了。于是大家都感动的哭了。

40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看过之后缓了好一阵。除了前期宣传的直面生老病死、病痛对爱的折磨外,还有强烈的无力感,渺小的人最终不得不面对的痛苦。极简主义风,密闭空间的情节拓展。空镜用得很棒,让观众有时间去消化剧情带来的情感冲击。冷静到冷酷的哈内克。海报很温柔,电影却不仅有温柔的一面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1.苦不堪言,爱如刀割;2.当你遇到影片中的问题,给你一个选择,你愿意选择照顾还是被照顾?3.眼睁睁看着所爱之人遭受痛楚与难堪,却无能为力的悲痛,多么重的痛;4.情节就像让人喝了一杯苏打水,没啥味道却还让舌头残留着一股咸涩味,实在不舒服。开头、结尾的设置稍稍有趣。

4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能得到的唯一甜头,生命在你面前无穷的铺展,没有尊严,无所谓羞耻,你不能嫌它太漫长了。你只是无能为力。

47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痛苦的观影。另附真事:同学家爷爷奶奶,奶奶老人痴呆症,爷爷守着,一日三餐喂稀饭。当年总去他家下棋,上上下下都被老奶奶盯着,那就像两只活着的眼球,附在了一具无生命的躯体上。这么照顾了三五十年,可能是儿女不孝或其他原因。后来,爷爷掐死奶奶,自己上吊,双双没了。当年,听后只是觉得恐怖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哥又相信爱情了, 哈内克侯孝贤了,小津了。不过中间还有有他标志性的片段,专门吓那些装文雅又贪睡的观众

50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年轻的情人们常说,“好想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真的,你们该去看看这个电影——看着生命从你深爱的那个他(她)的躯体里,慢慢离开,无丝毫浪漫可言。老,是件残酷、具体的事情,可笑的是,好像只有死,能勉强抵挡它。哈内克的残忍之处在于,他不讲述寓言,只陈述事实。

54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