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

剧情片美国2010

主演:罗丝·伯恩,帕特里克·威尔森,泰·辛普金斯,林·沙烨,雷·沃纳尔,安格斯·桑普森,芭芭拉·赫希,安德鲁·阿斯特,科比特·塔克,希瑟·托奎尼,约瑟夫·比沙拉,J·拉罗斯,乔希·费尔德曼,珍妮特苏萨,Ruben Pla,John Henry Binder,Philip Friedman,Ben Woolf

导演:温子仁

播放地址

 剧照

潜伏 剧照 NO.1潜伏 剧照 NO.2潜伏 剧照 NO.3潜伏 剧照 NO.4潜伏 剧照 NO.5潜伏 剧照 NO.6潜伏 剧照 NO.13潜伏 剧照 NO.14潜伏 剧照 NO.15潜伏 剧照 NO.16潜伏 剧照 NO.17潜伏 剧照 NO.18潜伏 剧照 NO.19潜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7 23:50

详细剧情

  在高中担任教师的乔什·莱姆波特(帕特里克·威尔森 Patrick Wilson 饰)和身为自由音乐人的妻子兰娜(罗丝·拜恩 Rose Byrne 饰)拥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然而自他们乔迁新居之后,恐慌和不安便尾随而至。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凯莉经常莫名大哭,次子福斯特(Andrew Astor 饰)对卧室充满恐惧,而长子达尔顿(Ty Simpkins 饰)更在一次惊吓过后陷入长久的昏迷之中。在此之后,各种奇怪恐怖的事件接连发生。莱姆波特夫妇不胜其扰,精神几近崩溃,他们最终决定搬离这个不祥之地。  但是一切并未就此结束,侵扰他们的魔鬼似乎尾随莱姆波特一家来至新的住所,更扬言要占据达尔顿的身体……

 长篇影评

 1 ) 则成同志,你还记得翠平吗

最近十几天,每天晚上七点半,我和我老婆都会准时坐在电视前,看《潜伏》。因为我彻底被《潜伏》迷住了,在此之前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样一集不落地看一部电视剧了。 今天晚上我看的那个台会上演《潜伏》的大结局,听说结局很悲惨,还有很多人对这个结局表示愤慨——因为我事先已经大概了解了结局,所以昨天晚上当我看到余则成让翠平撤离的那段戏,我的心彻底碎成饺子馅儿了。 关于《潜伏》最后的结局,我想起了这两天看的《三联生活周刊》中有一篇孟静对《潜伏》编剧兼导演姜伟的访谈,后者说这是他“最满意的一个结尾,很完美”,他还说:“很多资料没有解密,从公开资料来看,有些人结局非常好,比如李克农、熊向晖,有些人很惨,这是这一行一代人的结局,信手拈来大团圆,对得起这些人吗?” 看了这段话,我原谅了编剧对则成同志和翠平同志的“残忍”,虽然那比死别更悲惨,但某种意义上,这个结局反而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在我看来,《潜伏》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是一部很人性化的、家庭伦理肥皂剧式的谍战剧,而它骨子里又是极度的理想主义,这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在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的时候,导演姜伟反复说《潜伏》是一部关于信仰的戏,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的戏。 信仰就是别人代替我们在思想?虽然可能没有这么绝对,但信仰和口号一样,它在很多时候的确是很可疑的。 在《潜伏》里,余则成几次谈到信仰,但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余则成有多坚定的信仰,他有的只是年轻人特有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很简单、很朴素,就是希望这个国家能变得更好,这个国家的人能活得更好。 理想主义意味着一无所获?对于个人来说也许是这样,但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却是一种很重要的推动力——这一代年轻人的理想主义碰壁了,失败了,下一代年轻人的理想主义紧跟着又登场了,又开始战斗了。 前一段时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名叫李子勋的心理专家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老人的文化,一种权利与等级的文化。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年轻时的谦卑是为了成年后的顺从。顺从的文化是一种因循守旧的文化,未来中国要成为世界之林的强者,重视年轻人,以年轻人的意志来结构主流的社会意识,鼓励年轻人的自由、创意、骄傲,是必由之路。” 很令人向往的一段话,只是我们这一代人还年轻的时候估计是赶不上这样的中国了,但这没什么,因为我们还是能做一点事儿的,例如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推动中国发生这样的改变,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我们至少还可以努力避免自己在步入中老年之后成为这种改变的阻力,努力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代年轻人的敌人。

 2 ) 《潜伏》映射办公室潜规则

  潜规则一,干得好不如干得巧:那么多人怀疑余则成,为什么站长就偏保着不放?一直到最后,还好心的带他一起走。马奎,李涯,个个都是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余则成是做站长心腹工作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在他手中稳稳当当,站长当然喜欢。这样的人不保,难道去保那种对信仰比对自己更忠诚的手下?

  潜规则二,见缝插针抓机会:别人官衔都比自己大,余则成是没机会当上副站长的,但他懂得抓机会,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先是马奎和陆桥山,然后是李涯和陆桥山,余则成对他们,都只有一句话:我和你们差着级别呢,副站长没我的份儿。结果呢,争斗中两败俱伤,反而是余则成笑到了最后。

  潜规则三,保持中立贴上司:明争暗斗中,不能确认最后胜利者是谁之前,保持中立是最稳妥的。余则成就是靠着保持中立,凡事对事不对人,博得了众人的一致信任。不论有什么事情,余则成都不背后算计别人,和领导汇报时,也不打别人的小报告,“事儿少”的员工领导自然喜欢。

  潜规则四,随时随地多学习:官太太选佣人,站出来一堆人,问到认字,立刻淘汰一批,再问到麻将,翠平于是脱颖而出。回想起她曾经那么恼羞成怒的学习麻将和认字,谁能想到日后会在这个地方派上用场。真是感慨万千——艺多不压人,不管工作性质,能多学点东西,就多点用处,放在任何地方,都是真理。

  潜规则五,群众关系很重要:李涯能干,连站长都欣赏,不用给胡萝卜,这头驴子都会尽力向前冲。可是他始终提不上去,主要原因就是,容易冲动,不懂得收敛锋芒维护关系,以至于和陆桥山争得水火不容,虽然最后把陆桥山搞下了台,但他自己也没得到什么好处。没有人缘,也就没人支持,孤掌难鸣,因此李涯没有朋友没有可倚重的领导,只有一帮无能的手下。

  潜规则六,凡事多为领导想:陆桥山被李涯设计,弄得身败名裂,站长大怒之下要处置陆桥山,关键时刻,余则成一番利害关系,很委婉的向站长暗示了陆桥山后台。吴站长当然也明白这其中微妙关系,只是盛怒间一时没能多加考虑。而余则成的建议,想领导之所想,避免了吴站长日后被穿小鞋的危险,自然让领导更加器重。同时又成全了陆桥山,也就博得了陆桥山的信任。一举两得。

  潜规则七,金钱不是万能的:尽管一切向“钱”看,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至少不能在伤害到同事利益上取财。所以,一贯号称公平无私的谢若林,因为以钱做秤杆,抱着“没人会杀卖西瓜的”这种“大无畏”金钱至上思想,不管谁的情报都想要,不管谁的情报都可以卖,任钱为亲,这样的人自然一个朋友都没有,只存在利益关系,而当利益牵扯到个人隐私,面对他的,当然就是杀身之祸了。

  潜规则八,强者面前要示弱:马奎为什么精忠报国,却落得身败名裂?仅仅因为余则成陷害?非也,余则成只是顺其自然利用了领导想搞掉马奎的心理,马奎被害真正原因在于他以下犯上。不在一个重量级的对手,出手必须得能够置强大对手于死地方可,否则就是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潜规则九,恩威并重才服人:虽然余则成是军统这个办公室中的“叛逆”,做事也是阳奉阴违,但他同时也是极具领导才能的,对出现细小疏忽的属下,首先摆明道理,然后严肃批评,最后表示到此为止,下不为例,不责罚,不上报,恩威并重——虽然有着个人目的,但也是领导有方。

  潜规则十,钩心斗角和稀泥:吴站长的权术玩得算是出神入化,手下几个角色一个赛一个的出色,但都握在他的手掌心中,哪个都没跑掉。其原因在于,这位领导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是纵容,甚至有些挑唆部下之间明争暗斗,挂着一个副站长的职位,当作引诱驴子的胡萝卜。等到事态闹得控制不住了,他又以领导身份出面,和稀泥,融合关系。对属下,他是各有侧重,李涯能干,图个成就感,就让他玩命的干。余则成低调,嘴巴严,又是门生,就让他跟着自己办见不得人的勾当。陆桥山上面有人,就哄着捧着抬高着,等他自己闹出事来再一脚踢走。不论底下人如何闹腾,站长自己永远是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内容为转载。

 3 ) 触手可及,我却永远失去了你

刚刚看完《潜伏》的最后一集,我也未能免俗地痛哭流涕了一把。 机场的那一段公认地感人。 他们离得那么近,又那么远。之前我妈不理解,为啥余则成不让翠平见他,其实我有一点懂,他是要翠平去取留在鸡窝里的胶卷,因为此刻已经没有人能够托付了。 余则成曾经说过,只有活着才能在一起。可是他们没有想到,那一条窄窄的海峡,今后会将他们永远地隔开。 也许以后的某一天,他们的女儿会问妈妈,爸爸呢?爸爸是什么样子的人?翠平一定会咧着大嘴骄傲地对女儿说,你的爸爸虽然眼睛小小的,但是他是个英雄,他聪明,勇敢,还有哦,他学老母鸡学的很像呢! 可是爸爸为什么总也不回来呢? 那不是为了信仰,是命。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信仰的力量可以很强大,也可以很弱小。在无常的命运面前,其作用微乎其微。 余则成还能怎么样呢?已经无处可去了,何况继续潜伏是他和翠平之间唯一共同的联系了。虽然永不能相见,但是他知道,在战场的某一个角落里,翠平与他同在。 结尾处,余则成看着墙上的结婚照,一定是想起了在他的生命中,也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她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稀里糊涂地就和他拜了天地。可是他留给她的,只有一个没来得及起名字的女儿和一张伪造的结婚证。他娶的,只是记忆里的翠平,他甚至不知道她的真名叫陈桃花。 豆瓣上很多人讨论信仰是什么,它带给英雄们的,又是怎样一种命运?ms一片质疑声。 余则成只是一个工具,很好用的工具,为了继续利用这个工具,GCD欺骗了他。 他以爱情殉国。 国又以何报之? 也许只是一些生命吧,他得到的,只是救了一些同志之后的些许慰藉。然而国家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没有牺牲,何来解放?那是一些骨子里汹涌澎湃的东西,无法改变,也无法漠视。他们失去了一生的所爱,却换回了很多人的生命。这不是大话和空话,也不是虚无的安慰,这是事实。我们作为一场爱情的旁观者,更多地给与他们的是同情,但是如果把这爱情放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又显得微不足道了。翠平要面临的,是今后的漫漫人生独自守候,她一生的爱与恨永远也漂不过横亘的万水千山。余则成要面临的,则是日日煎心复年年。也许我们看来,GCD太过无情,太过冷漠,他们所付出的太多太多。然而在生命面前,一切很公平,你想要挽救些什么,总要拿点东西来交换。我始终相信他们两人,也许有遗憾,有惋惜,有怨恨,但决不会后悔。只是我们太过现实和自私,总是衡量得失,不住口地为他们抱不平。我们今天的幸福,就是靠这些殉道者们的牺牲得来的,不论是结尾被大家唾骂的无情GCD也好,还是我们觉得无比高尚和可怜的余陈二人,他们都是可敬的战士。 要说信仰,也许最坚定的从头到尾只有李涯一个人。其实从GMD的角度看,也很愧对李涯的,只是成王败寇而已,所以我们注定只会同情余则成和翠平。 我真希望有一天,翠平,哦不,是桃花,能够看见山下的公路上慢悠悠地开来一辆小车,一直开到她的面前。车门吱地开了,笑咪咪的余则成眯着小眼下了车。也许头发白了,也许眼睛也花了,但是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咯咯哒~~~咯咯哒~~~ 身旁,则是一地的桃花灿烂。 附上片尾曲《深海》,我喜欢的苏联风,也很喜欢歌词,很贴切。 在黑夜里梦想着光 心中覆盖悲伤 在悲伤里忍受孤独 空守一丝温暖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 对你的爱已无言 相信无尽的力量 那是真爱永在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 澎湃着心中火焰 燃烧无尽的力量 那是忠诚永在 温暖若侈在你心里 愿用一生祝愿 生命只为一个信仰 无论谁能听见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 对你的爱已无言 相信无尽的力量 那是真爱永在 在黑夜里梦想着光 心中覆盖悲伤 在悲伤里忍受孤独 空守一丝温暖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 对你的爱已无言 相信无尽的力量 那是真爱永在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 澎湃着心中火焰 燃烧无尽的力量 那是忠诚永在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 澎湃着心中火焰 燃烧无尽的力量 那是忠诚永在

 4 ) 《潜伏》——一部爱和信仰的简史


《潜伏》是一部以特务为主人公的剧集,用现在流行的语言说叫“谍战片”。但在谍战的后面,它其实讲述的是爱和信仰,从诞生到死亡,又重生的历史缩影,是一部爱和信仰的简史。

余则成是一名军统特务。军统是个什么组织?今天大多数对它的描述,都会称它是国民党的特务机构,一个双手沾满了共产党和革命者鲜血的特务组织。这样的描述显然缺乏对军统的前世今生有全面的了解。

在第一集里,戴笠询问余则成履历的时候,余答自己是“民国26年参加的上海青浦特训班”,戴点头说:还是特务处时期啊,你有点资格了。

小说作者龙一对军统的历史看来非常了解。民国26年1937年余加入组织的时候,确实还没有军统这个名称,而被称为“复兴社特务处”。所以戴笠说“还是特务处时期啊”。

让我们通过历史,看看虚构的“余则成”加入军统的时代背景。军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招收成员,进行系统特务培训是1938年2月,在长沙的军统临澧特训班。而上海青浦特训班,及松江的“松训班”则在是在此之前的1937年11月左右举办,目的为了在上海周边化整为零,待日本占领后进行游击战。

青浦训练班一开始招收的人员比较杂,后来戴笠亲自视察后,发现报名的有很多满怀抗日热情的青年学生,虚构的余则成也应该在其中。这些学生有知识有热情,于是戴决定下功夫从中培养骨干,派自己最得意的门生余乐醒亲自带班。

针对当时日军可能占领上海的形势,训练班学员四百人,主要训练战斗、爆破、侦察等基本技术。没想到八一三抗战很快失败,特训班开班还不足一个月,国军从上海撤退,特训班被迫于12月撤退到安徽祁门。兵荒马乱,沿途许多学员走散了,最后到达祁门时的一百多人成为了军统的核心,部分人上海沦陷后潜入上海组成“军统上海锄奸行动队”,暗杀了张啸林等大汉奸,为抗日立下了功劳。

青训班的学员,和其他后来的军统特务不一样。当时他们受训是为了抗日救国,特训班主要目的是为敌后游击队“忠义救国军”培养中层军事指挥人员,所以需要他们掌握电讯,暗杀,审讯等技能(小说中余是电讯班的,李涯则是行动班的)。青年学生个个都是怀着救国理想加入的,历史上这批人也确实涌现了很多抗日英烈。比如在印缅远征军中著名的青浦班“军统七姐妹”,被日军包围后砸毁电台,宁死不屈,每人高呼一声中华民国万岁!即拉响手雷,跳下山崖,没有一个被日军俘虏。所以片中戴笠视察天津站,看到余则成时说“青浦班个个是勇士”,指的就是这个,

说这些,只为了交代余则成的思想背景。余对左蓝说“我没有什么信仰,如果说有的话,我现在信仰良心,赶走日本人以后,我信仰生活,信仰你”。这话放在青训班成员余则成身上,对也不对。应该说,青训班当年的学生都是相信跟着委员长和戴局长,可以为抗日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所以站长太太多次说,他们当初是出来“革命”。加入训练班后,三民主义的思想肯定会灌输给这些学生,每个人接受多少不一样。余看来没怎么接受这个思想灌输,而同时受训的李涯估计则是在那个时候完全信仰了三民主义和对党国的忠诚。所以对于未来,余则成这样的人不会有太多的思考,他参加的目的为了抗日,反共不是他的理想。李涯则不一样,危害党国的就是他的敌人,信仰促使他成为死硬的反共特务,直到最后“殉国”。

但当抗日走向胜利,国民党迅速走向腐化的同时,余则成的理想和目标迅速消失了。片中在抗日的庆祝歌声中,余则成喝的烂醉,符合这批特务当时思想状况的。刚刚三十岁的他需要在以后的人生中有信仰来支撑,他原来以为和左蓝的爱情可以,但左蓝在这点上和他并不志同道合,而且突然“消失了”。在他能接触的范围里,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追随戴笠反共救国,要么和左蓝一起为新的理想奋斗。国民党和军统上层的迅速腐败,让前者没有意义。余勉强接受了后者。这个时候,余则成身上旧的信仰死亡了,新的信仰出生了。

余则成新的理想和信仰的第一声初啼是吕宗方的牺牲,让他感觉到了这新信仰的力量。但此时的新信仰仍然是脆弱的,剧情于是设计了一系列情节不断巩固它。到根据地见李克农,中共特务机关的最高首长,和戴笠对他的嘉奖赏识形成了平衡。而李克农更注重他个人安危的嘱咐“安全为重,如果出现重大危机,可以立刻停止工作,进入到休克状态,可以拒绝联络员的呼叫,如果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可以立刻脱身”让他感到了和军统不一样的关怀。秋季同志为保护他的咬舌自尽,左蓝的再次出现和牺牲,翠平的感情支持,让他最终完整了自己的信仰,决心入党,加入到这些他佩服敬重和爱着的人中去。

剧情在结尾安排了廖三民为保护他的牺牲,以及电台为让他返回解放区深情的明码呼叫,让对新理想的信仰再不可动摇。即使翠平真的牺牲了,他也已成为一个坚强的战士,完成了自己信仰的成长。何况最后离开关头,见到翠平无事,希望让他毫无疑问会坚持下去。

但对信仰的考验没有结束,翠平下落不明,让他陷入了迷茫。剧情恰恰在此时安排晚秋再次以“我们的人”的身份出现,让人相信余则成在未来的潜伏岁月中,会毫不动摇的坚持,只到信仰和肉体分离的那天。

整部剧以和李克农告别为分野,前面是余则成旧信仰死亡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新信仰已经出生,李克农无疑是他的助产师和守护者。还是李克农的那句嘱咐“记住,在特殊的环境下,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信仰不可以变”。

与余则成的信仰死亡到重生相伴的是他的爱情,和左蓝的爱是刻骨铭心的,也是引他走进新信仰的钥匙。这个爱和他的信仰伴随始终,和生命始终。和翠平的爱,则更多的是同志友情发展来的,倒是应了戴笠的训示“组织即家庭,同志即兄弟”,一段共同的潜伏岁月应该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家庭留下坚固的基础,可惜最后未能成眷属罢了。而晚秋则完全是新生后的爱情,没有信仰的晚秋,再漂亮再年轻也没法让余去爱她,只有她自己新生了,在共同的新信仰下才会有新的爱情。

这就是我对《潜伏》的解读——一部爱和信仰的简史。片尾的歌词也点出了这个主题: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对你的爱已无言,相信无尽的力量,那是真爱永在。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

PS:上溯三代,家族先辈曾参加“军统上海锄奸行动队”,光复后和余则成一样是少校,解放后长期入狱。从家人的传述中知道先辈是为了抗日才加入军统的,家中曾遭日本特务监视和搜查。所以从小就对对特务形象的脸谱化诠释有自己看法。谨以此文告慰先辈和与他同时代战斗的所有热血儿女,特别是《色戒》“王佳芝”原形郑苹如烈士,向那个时代向他们怀抱的信仰和理想致敬。是时候为他们正名了。

 5 ) 革命的爱情分外浪漫

左蓝说:革命的爱情,分外浪漫。于是我觉得如果我是余则成,我也会为了她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即使我如此固执的认为信仰是不能简单地因为爱情而被赋予或被改变,但我相信一种坚定的力量,可以让我找到生命的方向。翠平说:爸,妈,我嫁了。于是我以为她将会是余则成一生的伴侣。可是,连上床都要经组织同意的假婚姻,又能有多少期望呢。只要知道她还活着,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也许就足够了。对于晚秋,她似乎的确是余则成最好的选择,但是她终究不是故事的主角,即使她也有那些信仰与忠贞。

《潜伏》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站长。除了信任余则成之外,应该说站长料事如神,并且老谋深算。他的坏浑然天成,没有掺杂过多的党派信仰,不像李涯,很多对于余则成的调查可能是出于对于自己信仰的完全忠诚。站长,是一个很纯粹的官。他懂得如何去安排下属之间的关系,他会让下属之间争斗,坐收渔人之利,他也懂得利用下属,借刀杀人。同时,在国民党希望渺茫的时候,他没有喊口号,也没有要毁了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告诉余则成:活着,过生活。和翠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过安定的日子。我看着站长,能感觉到他的疲惫。对于他,对于余则成,对于保密工作的任何一个人,安定是多么遥不可及的奢望。即使不是兵荒马乱的年代,党派的争斗对于一个年迈的人来说,还有多大的意义呢。站长说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好胜,就像现在的余则成,为了信仰可以抛弃很多。而年迈了,当信仰不再辉煌,期望都变成失望,那些关于信仰的执著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说李涯和余则成是完全对立的,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目标。站长不是,他只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而已,军统还是中统,民国还是中国,都不再重要了。他已经老了。站长这个名号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个职业,一个财富的管道而已。其实站长老婆离开的那一场戏也很有看头,两人并没有过多的台词,只是她转身,于是我看到一个孤单而无助的老人站在那里……他起初的坏,和最后的脆弱都让我觉得真实,甚至比余则成更真实。

至于潜伏中的爱情,我觉得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纯情之所以总是显得毫无分量,是因为没有经过生活的考验。我不是诗人,也无法体会纯粹的爱情,生活的环境让我只能这样将生活与爱情掺杂在一起,或许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爱情并不可能成为纯粹的生活目的,甚至还有太多比爱情更重要的人生目标,例如信仰,需要我们去经营。以前,常常以爱情的名义耽误了人生,同时我还叫嚣,高唱,以为这是洒脱的表现。现在,当我听到左蓝说:革命的爱情,分外浪漫。我觉得自己的爱情,分外苍白。我从未从生活的角度去考虑过爱情,余则成面对左蓝尸体的时候,身体控制不住地抖动,面对短波传来翠平死讯时的窒息,不断的试图站起来,却无力支撑,以及当他最后看到翠平要向他走来时,他微笑着摇头,这些不就是爱情吗?这段潜伏因为爱情而分外婀娜,而这份爱情也因为革命而分外浪漫。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剧情派,不独道,不另类,喜欢实实在在有看头的故事。《潜伏》就属于这一类特别跌宕起伏的故事。余则成,左蓝,翠平,站长,李涯和廖三民,包括其中很多配角的演技都是可圈可点的,或者说不知是可圈可点,应该说极其精湛。对于晚秋这个招人讨厌的角色,其实我本身并不排斥,但可能是朱杰太年轻的缘故,我觉得她的演技总是显得不够到位,有她的场景通常总是显得力不从心,导致本该浓烈的爱情却显得十分牵强。

对于晚秋,余则成于她还有很漫长的战斗要共同完成。对于翠平,他只有两行热泪,只有这些是不用经过组织批准。对于左蓝,她其实就是余则成的那个信念。

当他见到左蓝的时候,他们一起唱《共青团之歌》:
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
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脑残都动了真情了,怎能不是一部好极了的作品。

脑残博文,观赏精彩片断截图
http://hmilypty.blogbus.com/logs/37951597.html

----------------------------------------------------
2009-04-19 03:39:21 慵懒的小麦  那句话不是左蓝说的
  是左蓝上级说的。
我更正一下Sorry

 6 ) 打着信仰旗帜的反信仰?或曰:单纯情感限度内的信仰

康德有一本著名的著作叫做《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在看《潜伏》的时候,一直联想到这本书的这个名字。 1.每个女人的出现都是命运的转折点

这当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间谍片,但我也完全能够认同一种可能会被认为非常女性化的视角,就是把它看做一部彻头彻尾的言情片。

通观整部《潜伏》,余则成认识中共、加入中共到坚定不移地信仰共产主义理想,这一过程中每一个重要的环节都与女人以及爱情有关。前两者主要是因为左蓝的缘故。在重庆为中统效力的时候,余则成虽然全心抗日、同情中共,但毕竟还是心向党国,他和左蓝在陕西会馆的那一次争执就是明证。对国民政府内部的种种不满的确是真,但完全不足以使其背叛党国,所以左蓝本人也一度认为她策反余则成失败。余则成加入中共,实属无奈,完全是因为国民党基本把他当作一颗弃子,置其生命安全于不顾。他中弹后为中共所救,实际上已无他路可走。但在这种绝境中他之所以并非截然不甘愿地踏上他不得不走的道路,只是因为他怀揣着对左蓝的感情,以及对与其共同生活的期望。所以中共内部也把他定义为“仅仅为一个女人参加革命的人”。

对余则成来说,结实左蓝无疑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命运的真正开启。与左蓝的爱情,是浪漫的、理想主义的,这和左蓝身上折射出的信仰是一致的。左蓝参观天津的时候,他的上司对她强调了一句话:“革命的爱情最浪漫”。还有左蓝与苏联的几次并列:围巾、共青团员之歌和去苏联的进修,统统暗示了这一点。她本身就是一个风花雪月般的人,她带来的信仰也是一种风花雪月般的信仰。似乎是极美的,但是却绝空虚。当然不是说左蓝同志的信仰不实不真,而是对余而言确实是这样,这可能是因为他对这位初恋情人(貌似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前前后后都不甚了解,也更因为他和左蓝之间的感情就是这种风花雪月的感情。

所以真正奠定了余则成最后信仰的建立的,毋庸置疑是翠平。之前说余与左是风花雪月的感情,最大的证据是在左蓝和翠平这两个女人的对比中呈现的。比如余第一次吻翠平,翠平突然提到左蓝,令余顿时兴味大失。他劝翠平“必须要学习如何谈恋爱”,从这其中可以窥见他与左蓝的恋爱模式。但是在终日的打打闹闹中,在有惊无险的一次次危机中,更是在同甘苦、共信念的精神契合中,余与翠平之间磨砺出了一种相濡以沫、坚忍不拔的爱情。而余真正信仰共产主义也是在这期间,所以他的入党介绍人就是翠平,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自己的一句话道破个中玄机:“左蓝给过他一种信念,但这种信念的力量确实翠平给他的”。

最后命运给他安排的却是与他姻缘最深,不断在人生路上不断相遇的晚秋。全剧最后以他对着他和晚秋的结婚照黯然的表情结尾,标志着他一生情感与命运的归宿。这样一个表情作结,也正说明了这条情感线路,才是《潜伏》真正的线索。 2.真正的悲剧不是英雄死了,而是英雄结了婚

那么好评如潮的《潜伏》说到底只是一部言情片了?只是妇孺老幼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情感线索的确是《潜伏》的真正主轴,但这个主轴比起讲讲才子与佳人(或者女英雄)之间的罗曼史,蕴藏着深得多的内涵。为了说清这个内涵,就必须调转方向,再回头来说说作为潜伏中真正主角的男人们。

潜伏中的男人们数量着实不少,分布于各方阵营的各个层次。但其中刻画最细腻、最有意味的,还是余则成、李涯和吴敬中三人。这三个人性格截然不同,身份立场也毫不重叠,在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亦敌亦友的互动中,故事呈现给我们的除了一段段精彩的斗智站之外,更有这些心机深沉的情报人员隐藏至最深处的真心。

李涯这个人颇为重要,虽然他心狠手辣、诡计多端,但在一竿中饱私囊昏庸无能的国民党官员中,他仿佛一张干净的白布,没有任何忠诚上的污秽。也许在之前的种种行为中,还看不出他所表现出的对党国的忠诚是为公还是为私,但在天津濒临陷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尽忠职守孜孜不倦地展开黄雀心动,尤其在与懦弱胆怯的南京特派员的对比中,我们终于得以看清他心中的一份真诚。他曾经说:“钱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意志。”这句话听上去相当冠冕堂皇,但终其一生,我们可以看见他说的是肺腑之言。当余则成终于拿到黄雀计划100人的正式名单时,也是在廖三民与李涯同归于尽后,余表达了对李的一种肯定。这种肯定虽然有策略性的因素,但笔者相信也一定有真诚的因素。这可能就是余则成对这个整个天津时期所遭遇的最大的对手最后释出的一份敬意。

李涯这个人是有信仰的,这使得他散发着血腥臭的身上同时拥有着某种高洁。虽然他也愤世嫉俗,他也不满当局,虽然国民党并没有如共产主义般强烈的信仰。但李涯所做的一切,从不为名为利,最多也只能说为权为势。但后者与信仰其实是很难分离的东西,而吴敬中这个人,恰恰就是看清了这二者的关系的人。

如果说李涯和余则成的内心世界像是结构复杂、悬念迭起的推理小说,那么吴敬中的内心世界是一篇逻辑严密、言辞生涩的论文——如果你掌握了门径,你很容易就能读懂。但如果没有找到门径,那你一辈子也不可能读懂。

吴站长有很多的名言,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比如“你要做的就是活着,过生活”,比如“我得到了什么?除了衰老和贪污的来的那些好处”。而当余则成说“您得到了少将的军衔”的时候,吴敬中的眼中闪过的是对权力彻底的厌倦:“我年轻的时候也好斗,早看破,早解脱”。

吴对余有一份知遇之情,这份情也是到故事的最末尾才真正浮出水面。他钦点余去天津站,显然就是为了把他培养为自己的心腹。但在拥有权力和资源的时候,他始终没有真正把手中的东西向余倾斜,而是一直玩着高超的领导艺术。只有到了危难时刻,他对余的那份特殊的器重才真正暴露无遗。他竭力拉余离开,他力邀余跟他下海,也许还可以说有利用的成分,但他对余说的话,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前辈能给与他所关爱的后辈的最大情谊。因为“早看破早解脱”这句话,其实是吴敬中在知天命之年,回首自己为国效忠的拼搏之路,大彻大悟的一句真心话,也是他作为一个长辈、老师,能教给余则成的最切要的贴己话。

可惜余则成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也没有理解吴敬中说这句话的真义。也许在结尾处的那个颇有“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感的表情里,他已经参悟了这句话的含义。只是那个时候,毕竟为时已晚。

朋友说《潜伏》是个悲剧,我当时立即想到了布莱希克所说的:“真正的悲剧不是英雄死了,而是英雄结了婚”。 我相信每一个看懂了《潜伏》的人,在看完最后一集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巨大的迷惘与无措,而绝非是巨大的悲伤。没错,《潜伏》无疑是个悲剧,虽然男女主角经历了种种危机毕竟都幸存下来,但是布莱希克的论点一点也没有错。具体到这部片的情况的话,《潜伏》真正诉说的东西不是信仰,而是信仰的破灭。

无论是李涯、余则成、还是吴敬中,都曾经是英雄式的人物。然而,除非在最激情的年代死去,不然英雄终会看破真相。真相就是他所为之奋斗的,也许是根本不值得的。这句话,就是吴敬中一直想要对余则成说,但终于也没有能够说出口的话。 3.单纯情感限度内的信仰 信仰与政治的牵扯,最后总是让英雄慨然长叹,郁郁而终,这样的情况似乎古已有之,而至今亦并未有任何改变。但是,真是只有“早看破早解脱”一途么?中国英雄的唯一出路,仍然只有释老之万法皆空,或者逍遥天地么?

我想不是这样的。《潜伏》中说的也不是这样的。 余这个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他仿佛是为了做间谍而生的。他深谙个中的游戏规则,也深得隐藏和掩饰自己的精髓。但就像他对翠平说的,他在翠平面前是真的,没有丝毫掩饰的。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一个喜欢逗女人玩的恶趣味大老爷子,喜怒哀乐、容颜举止,通通都是松弛自然,收放自如。

余则成这个人真正的理想,不过就是和心爱的人安安稳稳过日子。而吴敬中何尝不是?

吴敬中抗战一胜利就命下属接来自己的夫人,才引发了这一连串的故事,这个命令有做给上面看的部分,但难道不是反映了这个人注重家庭的一种内在倾向么?所以他在劝余离开的时候才说“要活着,过生活”,“你跟翠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过安定的日子”。

这样的话对余则成而言肯定是充分赞同的,但他始终相信只要解放之后他和翠平就能拥有这样的生活,一如他未背叛国民党时曾经和左蓝打赌,认为只要抗战胜利国家就可以安定,他们就可以结婚过日子。一次又一次,余则成选择了单纯的信任,和天真的憧憬,而现实也一次又一次击碎了他的安居梦。“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一种牺牲了一个人所有的生活的奋斗么?那么这种奋斗又保护了什么?意味着什么? 然而我绝不是对共产主义信仰,乃至信仰这个词本身有任何疑虑。人是需要信仰的,不一定非要是一个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信仰,也许只是相信善、相信人性、相信希望,也许只是不害人、不逐利、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这些难道不也都是信仰?

在和袁佩林对话的时候,李涯曾说:“我不为立功,为党国消除所有的敌人,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抗日如此,反共也是如此。”又说:“和平了,大家都是神仙。”

其实人心的盼望与渴求,都是惊人的相似。但是为什么这些相似的盼望与渴求最后集结而成的信仰,却往往成为剥夺了人追求这些渴望的最大侩子手呢? 其实有一件事是非常明确的,但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了。是信仰要求我们去杀人么?是信仰要求我们去死么?我觉得不能直接这样说。一个信仰如果教导我们去杀人,去死,那是多么可怕的信仰啊!是形势迫使我们杀人,亦是形势迫使我们去死。当外面的世界把我们逼到生存的夹缝的时候,在苟延残喘和英勇就义之间,我们可以做出正当的选择。但这绝不意味着信仰本身叫我们去杀人,或者自杀。这就是为什么余则成无论如何不能除掉晚秋而要冒险把她送往西柏坡的原因,也是廖三民必须与李涯同归于尽的原因。

战之罪也,何故归于信仰本身?

一种信仰,必须如脱离利益之掌控一般,脱离权力之掌控,它才有可能纯粹,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力量与价值。政教分离,绝非荒唐之言论,而是当下必行之形】势。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千百年来的孽根深种,难道不是到了应该连根拔起的时候了么?

然后,一种信仰,必须真符合人心,符合常情,它才不会偏颇、过激和扭曲。就像当余则成有余太太陪在身边的时候,他信的最真,信仰不是僵死的教条,也不是抽象的理念、空洞的口号。当然信仰也不是革命的欲望、暴力的欲望、发声的欲望。真正的信仰,应该是粹取于人心中最普遍也最真切的那些天性,那些本质,也是切实流露于人伦日用每一处的具体表征。它不指向单纯的“理”——一种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与活生生的人心的高全理论;亦绝不能指向“欲”——无论是与生理相通的诸欲望,还是更加隐蔽的心理深层之欲望;而必须严格限定在“情”的范围内。

这里的“情”不是情绪的“情”,亦不是不受约束控制的感情的“情”。以《潜伏》为例的话,余和左的才子佳人式的恋情还不能达到这个“情”的高度,而唯有余和翠平之间的夫妻恩爱才能达到这层含义。这个“情”也是“情状”、“情实”的含义,就是它永远关注于当下,关注于细小的、具体的、琐碎的人间世,关注于每一个情境和境遇。

就好像翠平曾经问余则成:“你究竟是要去看牌子(情报信号),还是真心要和我散步?”余则成的回答很妙,也很真诚:“都是”。

这是一种单纯情感限度内的信仰,爱自己的妻子,也是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妻子,也就坚持了自己心中的信仰。

如果说我从《潜伏》中看到了什么可以叫做“希望”的东西,那么我想就是“都是”这两个字罢。

 短评

余则成说:我喜欢潜伏,刺激。。。

8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达到国内谍战剧的高峰了。毫不追求猎奇效果,很踏实的片子。除了孙红雷,扮演站长吴敬中、李涯以及陆桥山的一众演员均演技精湛。放眼望去,国企领导一个个都他妈是吴站长……

9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目前看过最好的谍战剧,人人有金句。吴站长:时间就是头野驴……

13分钟前
  • 寒江雪
  • 力荐

佛龛是国民党的余则成,深海就是共产党的李涯。这俩我都喜欢,独不喜欢的唯“信仰”二字。然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17分钟前
  • chrissy
  • 力荐

为什么翠平不能和余则成在一起!!!我再也不相信组织了!!!

19分钟前
  • 如小果
  • 力荐

最后一集说明了,打入敌人内部的谍战故事必然只能写到49年为止。49年对于谍战故事而言,就如同童话故事结局的盛大婚礼。至于婚礼之后信仰会不会破灭,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23分钟前
  • 羞猫猫
  • 力荐

电视剧的成功主要在于编剧。《潜伏》的编剧可以做教科书了,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每集的前10分钟一般都有一个小悬念,接近中间处解决,再设一个大悬念,快到末尾处解决,结尾再留一个钩子。一个手雷作为伏笔,从第二集埋下,一直到最后几集又用上了,设计很精巧。

27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推荐

小眼余则成,大嘴翠萍,老狐狸吴站长,笑面虎陆桥山,忠心耿耿李涯,信仰为天左蓝。每个人都出彩,唯独组织不靠谱。

28分钟前
  • 墨先生
  • 力荐

这部剧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传统的谍剧,有一个欲语还说的结局,故事中翠萍的结局是孤独的,一生只能在一座孤山里守着孩子渡过,甚至男主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而最终也会忘记她。所以这还是一部男子主义电视剧,但也映射也现实,那个时代,熟悉的人不熟悉,陌生的人因为信仰走到一起。

33分钟前
  • 孔雀鱼
  • 力荐

所有高管都应该向吴站长学习,所有不够高管的,就学学余副站长,其余,向李涯致敬!

38分钟前
  • 风球
  • 力荐

结局真是便宜了那个叫晚秋的女人了,可怜的翠平啊!!!

39分钟前
  • DonHart
  • 还行

结局悲凉,革命的成功以牺牲个人为代价,特别是剧中的两位女性。

41分钟前
  • 一起吃地瓜
  • 力荐

信任是一种滑稽的好感。

45分钟前
  • 铃铛
  • 力荐

怀念电视剧30集还集集精彩不注水的年代

47分钟前
  • mоmо
  • 力荐

在内地电视剧还在模式化的时候 这部片子对节奏感的把握已经把其推到了:《越狱》高度。

51分钟前
  • Gavin Gao
  • 力荐

大部分谍战剧都是男人戏,女性在里面简直是愚蠢的化身(即使质量很好的《悬崖》、《黎明之前》),但《潜伏》里姚晨的角色却很鲜活,虽然也会失误,但人物的思维逻辑是可信的,而且值得尊重。事实上她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女性游击队员,也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改变了余则成,坚定了他的信仰。

56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一部少见的精品,能有几部这样的作品,中国电视剧就大大超越了中国电影。

57分钟前
  • 碎岁
  • 力荐

真的可以算是中国谍战剧的巅峰了,余则成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剧中的演员演技都杠杠的,现在拍的很多谍战剧都演技感人啊。姜伟导演也是真的厉害他拍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很经典,期待他的猎场

1小时前
  • 股神看不懂
  • 力荐

余則成原型吳石,50年在臺灣暴露6月犧牲,電視劇裡的結局政治寓意太明顯了吧?凌晨五點看完這個結局鬱悶得我不得不又找了個喜劇片安撫了一下。。。

1小时前
  • △▲凉度▲△
  • 力荐

刚刚看完,最感慨的是三个地方:秋掌柜的舌头,廖三民的死,翠平抱着孩子在山坡上等待永远不能见到的爱人。尤其是最后一个。忍不住泪流。无数革命前辈舍生忘死,取义成仁,可换来的是什么呢?看看眼前这个物欲横流,精神和信仰却严重缺失的世界,不知道他们在泉下有知,会不会在坟墓里哭泣。

1小时前
  • 混凝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