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第三季

综艺大陆2020

主演:陈丹青

导演:谢梦茜

 剧照

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2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3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4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5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6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3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4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5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6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7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8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9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7 23:48

详细剧情

  《局部》第三季,“伟大的工匠——意大利文艺复兴湿壁画”,由看理想主讲人,画家陈丹青主讲,继续跟随他的语言,洞察与审美深度寻访意大利数十座教堂、修道院,实地拍摄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工匠创作,揭示文艺复兴的另外一面。

 长篇影评

 1 ) 无定见,方远行

年龄愈长,人也愈发“社恐”起来,特别春节假期更不喜外出,一想到自己在人山人海中迷失的样子,我的脑子不禁发昏,畏而却步。取而代之,我更倾心“宅家”“躺平”,恶补观影是聊以慰藉的最佳选择,把平时工作积压的片子好好清一遍,也算犒劳下忙碌一年的自己。

往年选片,都会跟着奥斯卡提名影片名单。今年则不然,只选了一部,是自己早早放在收藏夹里却一直冷落的专题艺术片——由画家陈丹青先生主讲的《局部》。七天假期,我竟将整整三季共44集的片子一股脑儿全数看完!

若谈收获,自然是丰富的。无论是每一集中的艺术佳作,还是主讲人的专业分享,视角之新、涉猎之广、视野之大,皆属优品。对我这个并非艺术科班生的“打工人”而言,称之为饕餮盛宴亦不为过。但真正让我倍感获得感的,何止于这些扑面而来的夺目璀璨,更珍贵的是观后心生的恍然大悟:恍然对艺术的无知,大悟于艺术的真容,这才发现,我曾经书本中的所见所赏,只是它的冰山一角,或只是触摸到了冰角一块,才更准确。

《局部》的商业成功无需赘言,视频热度有目共睹,陈先生三季的视频讲稿也已精装成册,畅销无可厚非。我还记得视频里网友跳出的一句弹幕,大概意思是:摄制组何时开发推出《局部》的旅游项目?我要去现场看这些湿壁画!读罢我心中大呼:我也想去!

我也明白,去意大利看湿壁画,大概率是一种妄想,毕竟摄制组都是辛苦辗转、左右逢源方获允许入室拍摄成行。若旅游成团,成本与风险何其大?即便真有私人小团,我估计也多是有闲情和财力的非富即贵去的。打工人能够买个视频VIP账号,在平板电脑里重看几遍,已属奢侈,三生有幸了。这些静谧在异域他乡里数百年的湿壁画,不值得我这个“到此一游”属类的门外汉去打扰,让他们继续静谧下去,可能才是对它们最大的尊重,最好的保护。

假期已到最后一日,我还冷落着一连串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好片,但心里没有一丝遗憾,因为沉浸《局部》七天,我宛若跟着上帝体验了一周创世的艺术之旅,这感官刺激绝非几部电影能够等价的。何况我之所以爱看电影,其初衷也是希望借此开眼,去张望一下世界的新鲜,而《局部》的馈赠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是的,我最大的收获正是这部艺术片让我再次认识了新鲜的世界:陈丹青先生的讲述另辟蹊径,对于名家从不成熟的拙作落笔,对于名作从不起眼的微处开讲,对于“文艺复兴”的经典回眸更是从静眠于乡村小镇的教堂墙壁上给观众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另一面,浓浓的审美清新之感贯穿始终。借用陈先生的一句口头禅:“傻掉了”!

画家主讲定位“局部”,起初我以为是一种自谦的姿态,但看罢全集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多么实事求是的诚恳,而这种对艺术世界的诚恳认知,我们绝大多数路人往往因懒惰而麻木地失去着,我们可能习惯于一味地去接受和倾听着主流书本的经典讲述,却忽视了那段历史真实的全貌,从而与那些没有馆藏的绝伦佳作渐行渐远。《局部》则帮我稍许拾回了遗憾,是一种幸运。

诚然,《局部》颇具新意的笔调和丰富饱满的干货,短短七天我是定然无法全数消化的,那些名家小作,名作微意,又或是小众大家、无名杰作的名字,我至今还是无法像陈丹青先生那样熟稔于心、娓娓道来,更谈不上真正的欣赏与品味。但这趟视频界面的艺术之旅还是也让我对“局部”有了新的认知:世界那么大,只有一双眼耳的我们,无论往日所见所闻多么广阔多维,收获的终是“局部”,若只轻信立传著述的一家之言,那“局部”就会沦为一种局限,那最终迎来的就是眼界的“作茧自缚”,世界再大,在我们的眼里也已经走向萎缩的末路。然而,如果我们尊重和倾听鉴赏每一人的“局部”眼界,一旦组合起来或许便能收获包罗万象的多元魅力,感受“一天世界”的精彩!

《局部》传递给我最深刻的是:艺术本无定见。所谓传世到底是口口相传、人云亦云的结果,而艺术审美其实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其本身价值或艺术的生命力绝非一家一时所能轻言盖棺定论的,看那些印象派的先抑后扬、梵高及其作品的多舛命运,都是最佳的佐证。

其实,何止艺术一域,世间各界皆如是。身处任何行当领域,一旦我们心存定见、不兼听新学,最终或沦为脱离实际的教条,又或是固步自封的陈腐,失去的是自己对大千世界的宽广胸怀和敏锐眼光,矮化成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在如今瞬息万变的时代脉搏下,我不愿,也不该,更不能成为这只蛙。

《局部》三季44集的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心无定见,方能远行。假期落幕,整装开工,兔年启航,以此为序。

 2 ) 局部的前世今生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还有,好的绘画不但容纳时间,而且创造时间。它为时间所拥有,但一直跟着时间走,可以容纳不同的时段。绘画不会说不会动,但绘画更长久。”——局部2⃣️

感觉第三季在绘画、音乐、影像方面配合更紧密。片头全景、钟声响起、喧闹街头过后,缓缓响起的宗教音乐(破耳朵听不出什么暂认同羽管键)和丹青老师的独白“还有我还有我”让人肃然起敬。局部3⃣️来了!

“《局部》自15年开播,不知是多少人的秘密花园。第三季更是每一帧都让人心动。特别的是,这次片尾是些小小的花絮的拼接,让人感动。

老师在乡间林荫小路骑着车抬着手机摄像,老人在阳台和孩子玩着皮球,拍摄团队扛着器材走进教堂…人们好平凡,生活好平凡,而异想天开的人层出不穷,创造出那些不凡而久久流传的艺术,那些fantasy,人们在教堂穹顶之下显得渺小。

每集短短的二十多分钟,也许不能离绘画的技巧和伟大的名字更近一点,却可以离日常那些看不懂的浮夸和琐碎稍远一点。”

四年三季,老师和节目组真是很伟大了。从第一季陈丹青老师一人坐于“小黑屋”的沙发上,手里拿着画册抑或是文稿,讲着各地各时期的名画。常以“你们知道了吗?”结尾。到第二季片头回响在大都会的巴洛克音乐《四季》,“好,局部第二季开始了!”开始带我们去没去过的地方,看没看过的画,领略古今中外名画的前世今生。

局部的魅力,看理想的价值,不是简单的上课,不是知识贩卖器,是对历史的重温与探索,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守望。

 3 ) 《局部》第三季 笔记

第一集《回望文艺复兴十五世纪的城邦演绎》

萨沃纳罗拉被处死,正当文艺复兴黄金时期尾端,艺术家云集。这一时期轮番上场的王朝,类似齐楚燕赵,“文艺复兴”三百年的种种罪恶,因为艺术,好像被历史原谅了。就像魏晋时代门阀恶战,但留下了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画。

十六世纪的城邦时尚富有繁华,君主各个热衷教育、艺术、文物、诗歌,艺术家被需要。

我们应当怀抱同情走向米开朗琪罗崇拜的人被吊死的时代,而不光是十七八世纪的达芬奇和拉斐尔。

捷克作家昆德拉提出“上半时”“下半时”,现代人对于小说的认知大多来自十八十九世纪即下半时传统,他认为应该回到十七世纪之前的上半时传统。

下半时,是启蒙运动开始的时代,文艺复兴成为其前奏和铺垫。在德国印刷术还没传来之前,教堂就是美术馆,教堂的壁画颂扬上帝,教化人民,娱乐百姓。

十四世纪的师徒体系,奇马布埃是乔托的师傅,乔托的徒弟是塔图奥·加迪,加迪的徒弟是阿尼奥罗·加迪,其徒弟又是劳伦佐·摩纳科

后维罗齐奥工作室出了两位天才:达·芬奇和佩鲁吉诺,画家奇兰达约的工作室出了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乔托徒弟之一委内齐亚诺教出了斯塔尔尼亚,而他教出了马索利诺,而他教出了马萨乔。

十五世纪尾端,拜占庭陷落,穆斯林封锁地中海商道,法国西班牙入侵,罗马之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西洋经济线开通,地理大发现,意大利从此没落在十六世纪初叶分崩离析。这些在湿壁画里,完全没有一点迹象。

阿波罗的日神精神,带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到了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壁画早已失去精神,也看不出疲惫和颓丧。

第二集《湿壁画的世纪: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

1858年 儒勒·米什莱第一次定义“Renaissance”(文艺复兴)这个词,那时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已过去快四百年。

世人对文艺复兴的角度,延续瓦萨里的观点,但其中存在诸多错愕,“进步论”的观点。

例如敦煌壁画,横跨多个朝代,但最生动饱满,天真的还是北魏年间。

马塞尔·杜尚“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被谈论的次数”,显然名作被话语决定,传播是话语的力量。作品的有名或者无名取决于被印刷的次数。

中世纪晚期出现“坦培拉”,所以祭坛画都是蛋彩画。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画册、佛罗伦萨布兰卡契礼拜堂导览手册

圣方济各圣殿壁画 曼陀瓦市婚礼墙壁画 圣格雷戈里奥马格诺教堂位于斯波莱托的壁画残片

第三集《中古的回光:契马布埃和乔托》

乔托,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画家,自他出山,文艺复兴的胎动开始。

而他的师傅,契马布埃

中世纪壁画:1.偶像画2.不设背景 3.没有透视法4.不用解剖学 5.不设光影,没有立体感

土耳其 君士坦丁堡即伊斯坦布尔 建于6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世纪镶嵌画

意大利拉文纳圣维塔教堂镶嵌画 克里姆林宫十四世纪壁画

阿西西 圣方济各教堂 帕托瓦斯克罗威尼礼拜堂湿壁画

他的幼稚正是它的魅力

乔托的贡献:摆脱中世纪的偶像画,开始描绘人物的各种动作、表情、角度,配以山坡树木、动物房屋等场景。他完美呼应了巴赫的复调与和声。

《耶稣受难图》1277-1280 乔万尼·契马布埃 画面回到中世纪造型正面,姿态简单,没有景物,可是情绪激烈饱满,生猛有力,类似敦煌壁画,高古遒劲,神采飞动。竟显得乔托繁琐了,不重要了。而他预告了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第一位歌剧大师蒙泰威尔第

乔治·鲁奥 现代耶稣的绘画,似中世纪的偶像画,没有表情,颜料层的重涂覆盖,舍弃细节,追求中世纪极度单纯的绘画性

早在希腊,简单的透视法已出现,而中世纪图像主张崇拜功能,透视法被废止,文艺复兴时期再度肯定感官和现世。透视法,准确称焦点透视法成为虚拟真实的绘画法则,它主宰欧洲绘画六百年,画家的直觉、感性、天趣被日益规范,绘画的自发性、自由度、自在感逐步丧失,到二十世纪才被现代主义找回来。

中国人画画从来享受笔法,不屑于一板一眼描摹自然,而欧洲绘画到二十世纪才放弃自然观。

意大利画家 基亚和克莱门蒂是中世纪绘画的涂鸦化,比鲁奥、马蒂斯走得更远、更放肆。

上世纪“二战”被轰炸后的米兰恩宠圣母教堂 1943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丝毫未损

1997 阿西西地震,上下两层主要壁画无恙,天顶壁画的残渣散落,后用8年修复。

第四集《墙上的圣徒:马索利诺和马萨乔》

十世纪壁画的大风格被乔托破局了,而文艺复兴等马萨乔开局。从他开始,中世纪的气息一扫而空,新的样式、大的格局开始确立。人物比例高度准确,透视法成熟,画面开始复杂,细节趋向逼真。日后的佩鲁吉诺、弗朗切斯卡、曼特尼亚、波提切利、基兰达约、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奉他为师。

《圣母与圣子》马索利诺·达·帕尼卡尔 1423 马萨乔的师傅

《天使报喜图》罗马 圣克莱门特教堂壁画

《圣凯瑟琳生平组图》(圣凯瑟琳事迹)马索利诺·达·帕尼卡尔 1425-1431

佛罗伦萨布兰卡契礼拜堂1425-1485

伦巴第的奥洛纳堡《施洗约翰生平组图》

马索利诺用色明亮,有股仙气和童话感,他钟爱哥特风格的拉长造型。一派贞洁,气息高贵。是十四世纪画第一个裸体的画家,享受中古美学的余韵,甘愿“倒退”。

马萨乔造型严谨简朴,可以树立“佛罗伦萨画派”的人文气息,即注重写实,发掘人物内涵。

十五世纪,人文主义猖獗,人们不再相信天国

他们俩一个唯美,一个写实。

鲁迅:“米开朗琪罗的画实际是连环画”

画家描绘表情,就像文学家用形容词,在以前,大家很少用形容词。到了小说语言日趋复杂的十九世纪,托尔斯泰认为无可企及的简洁语言只能在民间传说中找到。

第五集《战争与美人:乌切诺和利皮父子》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黄昏余晖,论朝气元气不及十五世纪。

《洪水》1447-48 属佛罗伦萨新圣母教堂绿色回廊湿壁画《诺亚方舟系列》,有如素描,灰色加土红色

《圣罗马诺战役》1432三联画

代表清晨、正午和黄昏。它的几何感,数学性,挂毯式的绚丽,贵重金属般的质地空前绝后。 保罗·乌切诺

《亚历山大镶嵌画》公元前100年 庞贝城农牧神之家

乌切诺一举刷新了欧洲的战争画,随后弗朗切斯卡画了《真十字架传奇》1447-1466,半世纪后的达芬奇也试着画战争《安吉亚里战役》1505草图出来,没有下文。

斯波莱托|圣母升天主教座堂 菲利普·利皮(父)精圣母画像 《圣母与圣子》

《西律王的宴会》1452 沉浸于异性的魅力之中多情自由

罗马|神庙遗址圣母堂卡拉法礼拜堂 1489 菲利皮诺·利皮

西洋人打仗喜欢奏乐,他将圣母升天的古老主题和卡拉法的英雄事迹做大胆而有趣的处理,正中的天使报喜图画进了卡拉法主教和圣托马斯。穹顶的天使围绕圣母各个配有军乐队乐器,近景远景场面之大,元素丰富。

第六集《壁画与慈爱:锡耶纳阶梯医院》

锡耶纳阶梯医院壁画

锡耶纳斯卡拉圣母玛利亚博物馆|欧洲最古老医院之一 现存东西墙的八幅大壁画,由巴托洛、维基耶塔、奎尔西亚完成

“锡耶纳画派”形成早于“佛罗伦萨画派”,日后风行欧洲的祭坛画就是十三世纪中叶由本地画家和木匠发明的,同期城里工匠协会,形成艺术赞助体制。所以当时是最早一批请去各地绘制壁画的一群人,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是一例,锡耶纳古城遍布文艺复兴时期重要壁画。

《乐园》1445乔万尼·迪·保罗

《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寓言》安布罗吉奥·洛伦泽蒂 锡耶纳市政厅1338

文艺复兴壁画里的建筑,像中国古代描绘亭台楼阁的“界画”,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有种音乐的和声和音阶之美。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写实绘画描写人间死伤,总会凸显人间的悲惨,而十五世纪壁画中的医院场面,看过去毫无苦相,一盖是天真的目光,最在乎怎样画得好看。比十九世纪写实作品更有趣、好玩、华美,比十五世纪其他宗教画更亲切、更人间、更真实。属于十五世纪的好心情。

有时,不出名画家的绘画的诚恳和好心肠,胜于大师

“能品”,却偏于“俗”,比如画面铺张,堆砌细节,欠缺提炼,意境不高等。单是人家的豪迈与精力,论精力的弥漫,生命的元气,十七世纪巴洛克是十五世纪的升级版,精致版,但都会在十五世纪的画工面前甘拜下风,能量本身就是魅力。

第七集《威严的倒影: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

《真十字架传奇》1452-1466阿雷佐圣方济各教堂 弗朗切斯卡

《乌尔比诺公爵夫妇肖像》1465

达·芬奇是超前的实验艺术家,他尝试在干墙面画壁画,《最后的晚餐》1494在他活着的年代,颜料就不断剥落,最后剩下一团模糊的痕迹。

文艺复兴画家,一个是布局,一个是要讲故事。而弗朗切斯卡画家意识抬头了,放弃了一贯的观看顺序,把故事打散在墙面上。而墙面大,所以率先使用了“模型法”,类似小模型图。

画里“威严”,与生俱来的气质,他的构图带有严整的均衡感,秩序感和数学性,这是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绘画的热点和时髦。他为画面赋予了宏大的仪式感和军人的气质,刚毅、挺拔、决断、无情。摒弃透视法,刻意平面化营造征战的密集厮杀。

画面风景处,充满神秘感的最佳对比的倒影,建筑的直线切割秩序感简直预告了二十世纪的“立体主义”

罗伯·休斯“故事必不可少”。

古代画家最懂形式,古画的形式来自故事叙述的需要。

第八集《盛礼与盛装:本诺佐·戈佐里》

《三博士来拜》1459-1461 本诺佐·戈佐里 美帝奇-里卡迪宫礼拜堂

它集中了文艺复兴黄金时代的主要符号

《青年使徒头像》拉斐尔 《雏菊与罂粟花》梵高 《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毕加索

《三博士朝圣》1481-1482达芬奇 1475-1476 波提切利 1440-1460 / 1438-1445弗拉·安吉利科

1496 菲力皮诺·利皮 1423 真蒂莱·达·法布里亚诺

礼仪、风度、交谈,成为当时竞相仿效的时尚,15世纪意大利富裕、优雅、清洁、讲究。

人们总渴求画作讲的故事,但是我们更愿意去关注画作本身。它用人群和山川组成壁画的多声部大合唱,金色、绿色、紫红色是超高音段落。

戈佐里的雄强、快乐,正能量和规模感是“文艺复兴”壁画的猛将,而几百年后的十八九世纪最强悍的大场面画手:大卫、库尔贝、德拉克罗瓦、列宾、苏里科夫,更不是他的对手。

《迦拿的婚礼》1563保罗·委罗内塞 包括之后的鲁本斯

戈佐里不是追求深度的画家,所以可以抓住佛罗伦萨的灿烂记忆。

第九集《婚礼房故事:安德烈亚·曼特尼亚》

《婚礼房》曼特尼亚

《婚礼房》曼特尼亚

穹顶:小爱神绝妙的透视,八个菱形穹隅绘 八个奖章图案,向罗马皇家输诚。精研古罗马艺术。十五世纪壁画玩浮雕感,曼特尼亚的视觉设计前无古人的乱真。

《库伯勒神在罗马》1505-1506 曼特尼亚

《会见图》

欧洲宫廷人物画,《会见图》是罕见的扛鼎之作。教皇转头与人交谈的姿态,是权谋人物的经典一瞬。

没有一位文艺复兴画家奢谈自由,他们都是工匠,从乔托到玛索尼诺,从弗朗切斯卡到曼特尼亚,教堂和君王府,是唯一驱使他们画画的地方。

“文艺复兴”不可缺少的三大前提,是希腊罗马的记忆,耶稣和圣母的符号,还有教皇和贵族的需求,是当时画家的荷尔蒙。而毕加索画风千变万化,是二十世纪的“超级荷尔蒙”。

《战神与维纳斯》1496-1497 曼特尼亚 伊莎贝拉为原型

第十集《月鉴房传奇:图拉与科萨》

《月鉴房壁画》弗拉拉斯齐法诺亚宫 柯西莫·图拉和弗朗切斯卡·德尔·科萨

取十二星座为主题画于中层,上层绘制古代神话的十二位主神,代表各自星座。下两层描绘岁月四季家族功德,十二幅图像按时针反方向分布,目前可看清绘制七个月的图像。 三、四、五月出自科萨。金牛座主神上的三位姿态仿似古希腊维纳斯,肆意发春。

这些三层构图绝无仅有,全画到处都是焦点,也因此找不到焦点。在这之后,能在现实和幻象中自由切换的画作,几乎绝迹。而二十世纪初,超现实主义绘画再度追求虚拟性,可是观念贫薄。而图拉和科萨只知道,劳动代表收获,日常代表和平,贵族代表尊严。整幅画通篇严整密致,却弥漫酒神精神狂欢至今。

第十一集《表象的魅力:多梅尼科·基兰达约》

古罗马湿壁画至今两千多年,文艺复兴湿壁画距今六七百年。

《圣格里高利向圣芬娜宣告死讯》1477-1478多梅尼科·基兰达约 圣吉米尼亚诺|圣母升天协同教堂

他笔下肖像的肖似有一种表象之美,焕发这十五世纪的纯真感,即一种手法的可能性刚刚被发现时的那种惊喜。绘画之所以美,全在表象。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奇马布埃和乔托都画不像,到马萨乔形开始准确、具体,在意大利壁画磨炼半个世纪后,遭遇了一位“画得特别像”的天才基兰达约。

中国文人画瞧不起肖似,苏东坡说“绘画论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而欧洲绘画的世界性贡献,在二十世纪以前,就是画得像。

1490,完成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的壁画,在技术上,他是十五世纪壁画的顶点。

《最后的晚餐》1480基兰达约

《最后的晚餐》1495-1498达芬奇

巴赞:“所谓电影,就是所有人不断不断进入这个长方形银幕”。

德加常画人物半身,这种瞬间的不完整性,影响着二十世纪摄影。和基兰达约一样这不仅仅是构图的意识,而是贪婪的目光。这即是十九世纪写实主义的中心,艺术家是看人的引擎。对于他所在的十五世纪,基兰达约的半自觉的写实,是超前的,因此被后世的学者至于“文艺复兴”主流美学的边缘,即虚构天国、理想化的脸,一切都被竭力修饰使之美化、圣化、非人间化。

《圣玛利亚生平》

第十二集《无名的工匠》

“冲破黑暗夜,重见满天星——但丁”

斯波莱托圣乔治马焦雷教堂壁画 12至13世纪

文艺复兴的前世

形状、色彩、大块分割,非常平面,没有纵深,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表情。鲁奥、马蒂斯、毕加索也这样画画,早一两千年前,我们的汉代人,隋唐人,北齐人,早就这样画画。

佛罗伦萨 圣米尼亚托大殿

乔托前后的匠人,十三、十四世纪的中世纪壁画,仍沿袭拜占庭作风的壁画。

罗马 圣克莱门特教堂 四世纪的教堂残骸 《圣克莱门特和圣亚力克修斯生平组图》

《圣克莱门特和西西尼乌斯》11世纪 《亚速海的奇迹》11世纪

平面,二维,就像儿童画。

早古的工匠,会在一个长方块的所有空余部分,先后画满想要画出的形状。巴比伦、古埃及、敦煌人、宋元人都用这种方法画画。

《耶稣在灵薄狱》9世纪

刚正、流利,粗大的勾线,斩钉截铁。

纳博科夫“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向人去解释这幅作品有多好”

《圣母玛利亚》8世纪 罗马生克莱门特教堂

如今我们看惯了达芬奇,拉斐尔的圣母,认定中世纪绘画是刻板的,是僵硬的,毫无个性,那是难以翻案的定论。

《圣巴多罗买殉难图》15世纪 乔万尼 佛罗伦萨天主圣三大殿

圣弥额尔总领天使教堂 艾吉镇教堂

宋元时代,文人画起来,中国的工匠画传统走向黄昏。欧洲到十六十七世纪,工匠传统的气数尚且还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后走向没落,到了二十世纪,工匠这样一种职业,这样一种人格全面凋零。

网络时代的这份“网上的名单”,显然来自美术史家代代相沿的结论。公众的目光往往变得更狭窄更片面,而且更固定。而文艺复兴为何伟大,只因那是一个意大利全民大众最最在乎艺术最最崇拜艺术的时代。相对现代人,在这背后,顶顶在乎的其实是钱。

北朝壁画 九原岗壁画来自传说山海经 仪仗图、狩猎图、升仙图

娄睿墓壁画 徐显秀墓壁画 水泉梁墓壁画

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要以为越是后来的艺术,越是好的。现代人什么都能办到,就是办不到天真。

 4 ) 最好的艺术史片

看完第三季觉得十分迷茫,不是不好看,是太好看了,以至于我不知道下一步该看什么艺术类纪录片。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一季比一季要卓越,我最爱第三季,因为讲述的是最迷人的文艺复兴湿壁画,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开始看艺术史纪录片的初衷。然而在偏离初衷的情况下,在不知道第三季如此迷人的情况下,我依然一集一集地看完了第一季第二季,这是局部的魅力,而第三季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奖励和彩蛋,砸得我目眩神迷,甘于沉溺其中。真希望这是个永远不会完结的长篇。真的,这真的是太美好太奢侈的美学教育,感谢导演,感谢陈丹青。从前,我总是特别抗拒宗教艺术,所以相比文艺复兴宗教湿壁画,我更喜欢看沙龙绘画、巴比松派和印象派(但我欣赏不来野兽派抽象派和现代艺术),想从文艺复兴看起也只是因为想从头了解西方美术史发展,没想到第三季如此如此让人震撼,跟随摄影镜头和陈丹青的讲述,你会一点一点了解到文艺复兴湿壁画的魅力,也许,下次我会没有那么害怕宗教艺术。

 5 ) 局部笔记S03E01-02(附前两季有关宗教艺术专集)

这一篇笔记,除了包括第三季前两集,还综合了前两季有关宗教艺术的专集,共计七集。

局部笔记S03E01:回望文艺复兴——十五世纪的城邦

在大家的想象中,文艺复兴世界一定非常美丽、灿烂、圣洁(《雅典学院》、《创世纪》、《维纳斯的诞生》)。

现在我要打断大家的梦,我们来看看文艺复兴世界的另一面(修士萨沃纳罗拉被残酷处死)。

萨沃纳罗拉的预言:上帝将审判你们的糜烂和堕落。

萨沃纳罗拉的宣教地点:圣马可教堂

萨沃纳罗拉被处死时,适值美第奇三世洛伦佐统治末期,文艺复兴艺术正当黄金时代的尾端。达·芬奇四十二岁,米开朗基罗十九岁,拉斐尔十一岁。

事实上,直到十九世纪后半,意大利共和国根本不存在。逾千年来,这片狭长的土地就像我们的东周列国,城邦林立,处处上演着党争、掠夺、阴谋、暗杀,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游走其间,当游说无效,干脆兵戎相见。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就是为各地领主苦苦讲述如何外交与治理之道。

十五世纪前后意大利各城邦称雄一时的专制君主:

米兰的维斯孔蒂家族;

维罗纳的斯卡利杰尔家族;

帕多瓦的卡拉拉家族;

曼托瓦贡扎加家族;

费拉拉的埃斯特家族;

佛洛伦萨美第奇家族。

文艺复兴三百年的种种罪恶,因为艺术,好像被历史原谅了。可是哪国的历史不是这样呢?

绘画不会说,绘画不会动,但绘画长久。

艺术的厉害,还看背后的文明

城邦君主几乎个个热衷于艺术、教育、文物、诗歌,争相延聘各地艺术家,数不清的十四行诗与大壁画遮蔽了当年的血腥。

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乔托、马萨乔、安吉利科、弗朗切斯卡、曼特尼亚,均为君主的贵宾。

三十岁达芬奇的宫廷日常:

画壁画;

画肖像;

设计骑士服;

为马厩作装饰画;

设计舞厅与珠宝;

为君主夫人设计浴室和腰带。

现代人的文艺复兴艺术记忆集中于十七到十九世纪,我们会说:“啊,文艺复兴,那是芬奇和拉斐尔的时代!”其实大错,我们必须怀抱足够的同情,走向米开朗基罗崇拜的人被当众吊死的时代。

昆德拉从文学的角度,提出上半时与下半时的概念。他认为现代人对小说的认知来自十八、十九世纪,即下半时传统,应回到十七世纪前的上半时传统,窥望、借鉴如乔叟、薄伽丘、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的文学。其实诗歌、音乐、绘画同样如此。

前两季讲到的欧洲画家大致属于下半时传统:伦勃朗、普桑、安格尔、马奈、毕加索。

下半时艺术的成熟期即启蒙运动时代,贵族开始没落,资本主义崛起,科学发明迅猛。而启蒙运动的前奏和铺垫正是文艺复兴。

上半时艺术的历史现场,以诗人阿廖斯托的战争诗歌举例:

查理王率军来犯关我何事?

我在碧阴下休憩,

听流水潺潺,

静观收割者的殷勤。

而你,啊,我的菲利斯!

将在五彩缤纷的花丛中伸来白净的双手,

为我编织花环,

哼唱悦耳的歌声。

后启蒙时代夺走了这种心情。历经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再也没有这样的诗篇。

没有在一七九三年前活过的人,不知道生活的甜蜜。一七九三年发生了什么?法国大革命。所谓现代人,都是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后代。

相比中世纪,十五世纪是现代文明的曙光;

但相比十八、十九世纪,十五世纪还是古代社会。

那时,一切事物的名义和归结来自教廷。

文艺复兴湿壁画不止基督教神话,还混杂着大量希腊神话、中世纪寓言、异教徒传说。教皇、君主、总督、大臣、公爵、贵妇、王孙、诗人、武将、占星家、装神弄鬼者、乞丐、无赖、画家自己,都被郑重其事画进大壁画之中。

在十五世纪中叶,德国人发明的印刷术尚未传入之前,意大利没有画册,欧洲没有美术馆的概念。但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人将自己的时代画了下来。那时,教堂就是美术馆。壁画既是君民的教科书,又是图像的狂欢。那是当年唯一的媒体,它的综合功能是:颂扬上帝、教化人民、娱乐百姓。

弗兰克:文艺复兴绘画全是Fantasy。

幻想是凭空的,Fantasy是有对象的异想天开。

早期文艺复兴壁画作者有些不是意大利人,而是“山外画师”,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请来的画工。

古代绘画都是师徒制。壁画工程团队就是艺术学校。

十四世纪师徒谱系:

佩鲁吉诺,九岁学画,徒弟是拉斐尔;

多纳泰罗,徒弟曼特尼亚十二岁学画;

弗朗切斯卡的徒弟西诺雷利十一岁帮工,画成后二十三岁,已有声名;

契马布埃的徒弟是乔托;

乔托的徒弟是塔德奥·加迪;

塔德奥·加迪的徒弟是阿尼奥罗·加迪;

阿尼奥罗·加迪的徒弟是伟大的洛伦佐·摩纳科;

维罗基奥工作室出了达·芬奇和佩鲁吉诺;

基兰达约工作室出了米开朗琪罗;

乔托的追随者之一韦内齐亚诺的徒弟斯塔尔尼亚;

斯塔尔尼亚徒弟马索利诺;

马索利诺徒弟马萨乔;

马萨乔之后几代人都学马萨乔——这位二十多岁不知所终的天才。

十五世纪中叶到尾端的大事:

拜占庭陷落,穆斯林封锁地中海,法国西班牙入侵,罗马被洗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西洋经济线开通,等等。意大利没落,十六世纪初叶开始了分崩离析的过程。

但文艺复兴湿壁画中看不出丝毫大祸临头的迹象。阿波罗的日神精神,戴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异教传说的奇异魅力,被大肆挥霍。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壁画早已失去精神,但看不出疲惫与颓丧。

诸位在烛光中看过壁画吗?知道那是种怎样一种神圣的观看经验吗?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勾引大家返回十五世纪。

局部笔记S03E02:湿壁画的世纪——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

文艺复兴三杰只是文艺复兴艺术史的千分之一。

达·芬奇生于一四五二年,米开朗琪罗生于一四七五年,拉斐尔生于一四八三年,都是十五世纪下半叶的人物。可文艺复兴萌芽于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开始闹腾,十五世纪嗨起来。达·芬奇诞生时,数不清的杰作已经遍布意大利。

历史叙述不可简化。文艺复兴三百年,精彩透顶的无名画家,不可计数。有著录的杰出画家,逾百名。其中至少三十位,是空前绝后的大师。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由法国史学家儒勒·米什莱在1855年(丹青老师口误为1858年)命名。用这个词涵盖那段历史,并不准确。因为学问也不能简化。

《局部》不是上课,不是卖知识,《局部》是观景器。

历史叙述被简化,与十六世纪的乔尔乔·瓦萨里(画家、建筑师及传记作家)有关。瓦萨里认识米开朗琪罗一代大师,写下第一部文艺复兴画家传记《艺苑名人传》,讲述了从十三世纪契马布埃开始的二百六十多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艺术家的生平及作品,日后成为十九世纪美术史家的唯一史料。

过度传播的后果是历史景观变得过度狭窄。文艺复兴只剩下三杰的名字。更深层的原因是艺术史的“进步论”局限。

敦煌壁画的演变是进步论的反例。敦煌壁画穿越的年代是文艺复兴的三倍,但敦煌壁画并非越画越好。最伟大的壁画是北魏壁画。和唐宋人比,北魏人不太会画画,但北魏壁画最生动、最饱满、最天真,而且最耐看。

马塞尔·杜尚: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被谈论的次数。

好作品是一种绝对值。

陈丹青: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被印刷的次数。

安迪·沃霍尔评一九六三年《蒙娜丽莎》全球巡展:为什么不弄个副本呢?没有人能分辨出其中的区别。

人相信名画,其实是相信话语权。

为什么我们不容易看到文艺复兴湿壁画?

1.美术馆没有湿壁画。九成以上的湿壁画散落分布在意大利各地的教堂、宫殿、庄园、私宅。

2.半数以上拥有湿壁画的处所又位于意大利的老城镇,相对大城市大美术馆的交通而言不算便利。

(举例:一个佛罗伦萨人看曼特尼亚的湿壁画名作《婚礼堂》,要去曼托瓦市。从佛罗伦萨到曼托瓦市相当于从上海到镇江的距离,可是在意大利这段路程要倒三班火车,一个来回需要换乘六次。)

3.现代人的看画经验其实取决于网络、画册。油画被印刷成无数画册到处传播,而湿壁画的画册非常有限。

人们重视油画名作重于湿壁画名作。(举例1.教堂中卡拉瓦乔的油画面前门庭若市,在侧的湿壁画面前人迹寥落。)

(举例2.斯波莱托的圣格雷戈里奥马格诺教堂,是一座建于十一世纪的老教堂,空无一人,昏暗得像个地窖,但我在廊柱和祭坛连连撞见十三世纪无名画家的湿壁画残片,画得多么好啊!可是就如杜尚所说:没人谈起,没人知道。)

湿壁画不是单幅画。油画都是单幅画,学名叫“架上绘画”,画完入框上墙。湿壁画严格说是一面墙。这面墙就是教堂、宫殿的内墙,或平整、或倾斜、或凹陷。你很难界定湿壁画的形状、体量。画册中的《创世纪》与教堂中的《创世纪》,完全是两回事。

湿壁画剥损之后,教堂会延聘油画家画油画,覆盖先前的壁画。

油画最早由北欧尼德兰人发明,很晚才传入意大利。十五世纪下半的安东内洛据说是第一个画油画的意大利人。威尼斯画派跟进时已将近十六世纪。此前,只有湿壁画。

中世纪晚期,北方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发明了“坦培拉”,俗称蛋彩画。所有祭坛画都是蛋彩画。蛋彩画主要成分是蛋清,掺少许蜂蜜和蜡,调匀颜料粉末,画在木板上。可以说坦培拉就是油画的前身和过渡。八十年代中国留学生带回坦培拉技法。

油画是油性的,用亚麻仁油和核桃油调和颜料,画在帆布或亚麻布上。湿壁画是水性的,用水调和颜料,画在潮湿未干的墙上。“湿壁画”意大利文原意是“新鲜的壁画”。

湿壁画工序:根据当天工作量,抹出一块湿漉漉的灰泥墙面,趁湿打上炭笔草稿,立刻上色画。墙面干透前,必须画完,干了很难改动。接着,如法炮制,画另一块墙。这种形式据说使意大利画家格外注重构图。

文艺复兴壁画家三百年作品总量,接近各国美术馆油画总藏。但是湿壁画如此不闻于世。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亚当与耶和华手指触碰的局部,闻名于世,但那是湿壁画,不是油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油画。关于湿壁画的专著和画册,主要在意大利境内发行。湿壁画画册的汉译本非常有限,专著几乎没有。

问题是,号称照耀千古、影响欧洲文化、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文艺复兴绘画为什么居然有百分之九十我们没看过,甚至不知道?这是美术史的问题,还是更大的文化问题?

同样,伟大的敦煌壁画,跨越魏晋唐宋上千年。可是,欧美、中亚、南洋地区很少有人知道敦煌壁画。倒是日本人非常惦记,一九七九年,中国刚开放,日本的拍摄团队已经在沙漠里紧张地工作了。

前几年,BBC主讲人安德鲁·迪克森进入敦煌讲述,他说:西方印象中的中国文化是压抑、守旧、无趣的,可是敦煌洞里却有上千个毕加索。他说得对,毕加索如果亲眼看见敦煌壁画,他会羞愧难当。

局部笔记S01E02:死亡的胜利

意大利比萨斜塔旁侧圣墓园中的大壁画《死亡的胜利》、《地狱》,作者布法马可。

无知的好处:你熟悉一个画家,终于有一天站在他的画面前,那是一种大快乐。你完全不知道一个画家,也不知道这幅画,忽然给你撞见了,更是一种大快乐。

美术史有关轰炸的典故: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所在的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二战中被炸毁,唯独《最后的晚餐》那面墙屹立未倒。

画完这幅画几十年,欧洲发生著名的黑死病。据说瘟疫过后,人们庆生,忽然注意到这幅画,大为崇拜,就在《死亡的胜利》尸体堆旁狂欢,吃喝玩乐。

请大家注意早期作品。每个画家都有早期、中期、盛期、晚期,然后没落,然后死亡。

早期的作品要面对两个历史任务,也可以说是历史机会。一个是新的主题,新的形式,早期作品再幼稚,有原创力。第二个是新的工具。

各个时期的艺术成熟、壮大,根子全在早期。

早期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都很幼稚,但是天真;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用中国的古话,就是“元气淋漓”。

敦煌壁画,要论美丽,众推唐宋。要论元气,还是北魏。

毕加索如果看到北魏壁画,尤其是云冈的石刻,他会牛眼睛瞪出来,他会吓坏。他那《格尔尼卡》,那小意思。

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我们所谓的文化教养。而是直觉,而是本能,而是最最新鲜的感受力。我甚至觉得正是一种可贵的无知。

罗兰·巴特: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

死亡是西方艺术一再出现的主题。中国画鬼怪,但不画棺材,不画尸体。因为我们的绘画传统是《千里江山图》,不是《死亡的胜利》。

局部笔记S01E14:圣马可教堂

如果你去佛罗伦萨只有一天时间,就去圣马可教堂。

很少有这样的艺术家,你撞见Ta的绘画,你好像第一次看见绘画。十五世纪的修士安吉里柯就是这样的一位神仙。

一幅画最好挂在它原来的建筑和位置上。安吉里柯最重要的画,不是在各国美术馆,而是在教堂。

欧洲最好看的画,不是油画,而是湿壁画。

我不是教徒。我看遍了欧洲的画,我最后觉得,让你无可奈何的画,你休想企及的画,总之就是最最耐看的画,还是宗教画。注意,我不是在说宗教,我是在说宗教画。宗教它会没落的,宗教画不会没落。

宗教画的好,一在虔诚。每个工匠确信天堂和地狱。

到佛洛伦萨的天才手里,这种虔诚慢慢变质了。这是一场漫长的变质。十三世纪之前的中世纪艺术,神性太多,人性太少。十五世纪中叶之后,文艺复兴的宗教画却又人性太多,神性太少。两段之间的宗教画,人性混淆神性,难分也不必分。

都说文艺复兴是欧洲人的黎明。在佛罗伦萨圣马可教堂二楼,一间一间的小禅房里面,我确信看见了黎明的曙光。

安吉里柯(1395—1455),生于佛罗伦萨附近。“安吉里柯”有点像他的绰号,意大利文是“天使般的”意思。一四三六年后,他住进了圣马可教堂,一住九年,画出他在这里的作品。他的赞助人是科西莫·德·美第奇。画完圣马可教堂的作品后,据说被叫到罗马待了十年。教皇尼古拉五世让他做佛罗伦萨主教,他推荐了其他人。

湿壁画画家的作品多数强烈、绚丽,安吉里柯不一样,他懂得浅淡本色之美。他的画让人想起北宋人的敷色,也让人想起钱选的清雅。圣马可教堂禅房中的这一组小画,我自觉是安吉里柯最成熟、最高贵的作品。我没有见过比这更美丽的湿壁画。

如果要看简朴、肃穆、神圣,还是得看安吉里柯的画。

安吉里柯既是一个圣经画家,同时又是一个不自觉的纯画家。甚至,我愿意说,是一个前卫画家。

安吉里柯的画,和知识、和思想,毫无关系。没有比这种前卫性更迷人的。

局部笔记S02E04:易县的罗汉

河北易县八佛洼睒子洞十六尊三彩罗汉陶像,上世纪初全部被洋人买走。

罗汉略近于基督教中的圣人。

罗汉比菩萨低一级,但是活人修成的,级别高到给他塑像,看着面容、表情,会有亲切感,觉得他曾是在世的人。

在大都会馆藏的两尊易县罗汉雕像的脸上,这位辽代的天才半自觉地一时偏离了佛教艺术的规范。

两尊罗汉咄咄逼人的神态,直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雕刻家多纳泰罗。

他们的脸无时无刻(不)处于信仰的痉挛中。

为什么这两张脸上中国式的逼真,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偶然和例外?

秦始皇兵马俑逼真吗?大规模地逼真。到了汉代,秦始皇兵马俑的造型就完全失传了。始皇墓的那批工匠到哪里去了?莫非他们都给坑了吗?

《纽约时报》有位艺评家谈及中国雕刻史时曾发问:我真希望有人告诉我,为什么在公元十世纪以后,中国人三度空间的雕刻观念忽然消失了?

各国宗教艺术的历史演变,大致是从一张神的脸,慢慢变成一张人的脸。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五代、宋初王齐翰、张元简主张用世俗相貌处理佛教艺术。

宋辽之时,专供礼拜的佛像艺术渐渐式微,罗汉像兴起。

一九一二年,德国汉学家贝尔契斯基来到中国易县,当地官员假装不卖,私下与他成交。偷运中有几尊损坏,目前还剩十一件。除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两件,还有伦敦大英博物馆一件,巴黎吉美美术馆一件,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一件,波士顿美术馆一件,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一件,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一件,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人类学博物馆一件,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一件,日本松方幸四郎私人收藏一件。

梁思成在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见过易县罗汉,后在《中国雕塑史》中写道: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写实……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观察至精微……不亚于文艺复兴之最精作品也。

一个现代中国人,领会祖宗的伟大,往往是借了西洋人的目光。(似指梁思成的评价虽中肯,仍然不够自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断西化,早已不再是辽代的那个中国。梁思成也好,熊秉明也罢,包括我自己,都是起初景仰西洋人的艺术,跟从西洋人的大师。反而是到了国外,才越来越知道自己祖宗的伟大,而且是一种不可追寻的伟大。

局部笔记S02E05:离开祭坛的祭坛画

如果没有那次失窃,没有当时世界范围的媒体效应,《蒙娜丽莎》不会变成像今天这样的超级神话。

画家复制自己的画,似乎都不如第一件好。因为第一件是生的,后面的是熟的。

三杰被比作高峰,话是没错,可是我每次登山到峰顶,总是若有所失,反而怀念一路上见到的胜景。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讲述次要的作品,是它们构成了一座一座山,其实并不次要的。

你即便是不了解《圣经》,照样会惊喜。画中的一切和咱们知道的文艺复兴三杰还有提香他们,大不相同。为什么呢?因为帕罗这两幅祭坛画既没有透视法,也没有消失点,没有远小近大,甚至没有阴影。可是画得非常天真,像一块美丽的蛋糕。又画得非常神秘,像是一场梦。

意大利不同地区的地方流派,来自很多影响。有北方的哥特式艺术的影响,也有东方的拜占庭艺术的影响。大量画家从来不遵守透视法,那是意大利三杰和提香之外另外一个丰富的、美丽的意大利,占了文艺复兴绘画的六七成以上。

透视法之外,还有许多绘画手段,另有一种古老的美感。比方说平面感、装饰性,还有图案分割之美,包括手法的天真拙朴,等等。

观看是不讲道理的,也用不着道理。看一幅画重要的不是懂得,而是惊喜,惊喜也用不着道理的。

大家必须想象,五百年前的教堂只有蜡烛光,非常昏暗,教民走进去看不清,也不让走近细看。那个时候,人去教堂不是为了欣赏艺术,而是宗教崇拜。许多高高在上的雕刻、绘画,几百年过来都不让你看清楚,看不清楚的事物才会有神秘感。时代变了,宗教文化减弱,很多教堂老旧毁坏,祭坛画被搬下祭坛,进入市场,进入美术馆。配上镜框,被灯光照亮,让人细看。这样一种脱离原先语境的展示方法,属于现代人的文化崇拜。具体说,是美术馆崇拜、展览崇拜。

局部笔记S02E06:离开寺庙的药师图

《药师经变图》原属于山西洪洞县广胜寺。

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朝元图》。

古老的国家为了现代化转型,真是各有各的用心良苦。

中国壁画起于汉代,魏晋唐宋达于极盛。

阎立本、李思训、张僧繇、吴道子、卢棱伽、杨庭光都是古代中国壁画大师。

唐代寺庙尽毁,除了地下墓葬和洞窟,地面上五台山佛光寺据说是仅存的唐代壁画遗址。

北宋武宗元作《朝元仙仗图》壁画,为兵火所焚,现传粉本长卷,在吴湖帆的弟子、大收藏家王季迁家族手中。

据说,能够想见唐人吴道子画风的,只有武宗元一人。

我初见《药师经变图》,为之一惊。我愿意确认广胜寺、永乐宫壁画的创作者是同一群人。

文艺复兴壁画发萌的时候,正是中国壁画黄金时代的尾声。

所谓世界美术史,其实就几个人的事情(意指美术史被简化)。寺庙壁画,工程浩大,必定是集体创作。但我确信,没有易县的天才师傅,不会有那十六尊易县罗汉。同样,没有广胜寺、永乐宫这批天才师傅,不会有我们眼前的大壁画。

贡布里希: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诸位要是看一眼,就能认出:元人继承了宋人的风神;而北宋武宗元下笔,乃是伟大的唐风。

豆列:局部笔记

 6 ) 「不语084」文化自觉——《局部》S3点评

讲艺术,本来就不是易事,而拨开浮华的资本追逐和流量宣传,专注于更纯粹的一隅,是《局部》第三季为同类型节目开的好头。开启好的角度,是文化类节目的使命之一,本季呈现了一种独立姿态,带着陈丹青个人风格,很像丛书中有趣的别册。当然,必要的展开多亏前两季的铺垫。

私以为,文化类节目的使命如同文学著作,如同良好的纪录片,应展示惊奇或提供思考的可能。该季在制作上保留了很多过往的模式,依然是点到为止的引子,依然是陈丹青的个人手稿。整体呈现了文艺复兴前后的另一种真实,一种容易被忽略的真实。

而同样旁征博引的对比,还有中间某一期因为疫情临时更改地次序,依然拥有令人动容的效果。本季因为对象的范围减小,反而在对比上没有明显的东西方二元,更多是时代上的和跨时代上的,相较前季的切入更自然。

但从技术层面来说,陈丹青念稿的确在断句上有些听觉感的生涩。所以我调成了1.25倍速(很像薛兆丰的语气),当然,放快了之后,领略画作时又显得镜头不够了,这是实际出现的观看视听障碍。另一个疑问来自于背景音乐的配合,我不太懂音乐,但多少觉得太多的宏大感似乎不能很好对应略有起伏的各单元主题。

节目引发的思考不仅是避三家之后的百家该如何看待,还有一种类似权威对权威的挑战。我们普遍接受的艺术教育(如果可以这么称呼),到底是否可持续?而通过网络传播,对于固有的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力,是否是可行的,也值得期待。说到底,肯定会有人觉得本季出发点的刻意,但这同时也是一种自觉

大概陈丹青自己也在追寻那一份天真和纯粹,这是很美好的一份呼吁。最后一集他说:我折腾这一季是为了在梯子上看壁画,不是为了大家。这的确是真实而可爱的。

最后的最后,标准8.5分。

(补充一点,文史哲一类的节目总能在评论区看到争论不休的“民族主义”,私以为有一些人的文化不自信和过于自信,真的没必要放出来给大家看,如同当下的全球抗疫一般。)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

「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短评

我怎么现在才看到

7分钟前
  • 力荐

讲法常规,视觉上很美。

8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陈丹青是真的爱那些画,真与假,终究能被看得出来,而且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回响。很多时候,他就用美术史一般的语言,一次次地呼喊“看,这么美的画”,那些久远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不可再得,就是因为纯净。

10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强烈要求这个系列一直拍下去,直到世界末日

15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我不懂艺术,也不懂绘画,甚至连审美都不算好,可我痴迷一样的喜欢听陈丹青说话。

19分钟前
  • 卓木
  • 力荐

这一季真的是各种意义上各种棒,我怎么才看啊?????感觉是最全面的国内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解读纪录片了。拍的也美,视效也超级棒,都给我看!

21分钟前
  • glow
  • 力荐

索性直接成了旁白了,还没有第一二季自然。陈丹青先生真地老了。

24分钟前
  • Late
  • 推荐

应该编进教育大纲,通过艺术史的眼,看历史和培养审美

26分钟前
  • King
  • 力荐

有幸

30分钟前
  • Dlee
  • 力荐

第一次临摹达芬奇,我15岁;第一次去意大利,我36岁;第一次阅读“文艺复兴”专著,我65岁了。------陈丹青(这娓娓道来的语调真是让人如沐春风)

33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没有心的人,只会在伟大乐章和作品面前流下眼泪,使它们传承下去,不至于流失,是我生养孩子最大的意义。

35分钟前
  • 力荐

好像没有前两季好看

40分钟前
  • 舒小简
  • 推荐

这哪是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一件艺术品!干货满满,受益匪浅。要是去年能有这一季就好了,一定能对我去年的佛罗伦萨之行起到重大作用。

43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陈丹青是我永远的老师。

47分钟前
  • ┎ʃΘþャ虍ᵧ〓⿻
  • 力荐

第一集所用到的古典音乐有:巴赫《赋格的艺术》第一首 BWV1080莫扎特《d小调安魂弥撒》 “落泪之日”(Lacrimosa),KV626亨德尔《水上音乐组曲》第一首第四乐章 HWV351

51分钟前
  • 🌍Amani🐒
  • 力荐

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方式,不是学究式的教条,也不是一板一眼的观看,陈丹青的艺术家身份以绝对自我、绝对主观的介入,是一种可感、可思、可供玩味的视角。陈丹青帮我们重新找回了艺术欣赏的本心。

55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陈丹青眼里永远有光

58分钟前
  • 茉豆茉豆
  • 力荐

陈丹青讲的不是艺术史,是艺术史观。天才林立的年代,连阴影中的无名者也点点生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时而活泼热情,时而宁静祥和,每一面残破的墙上都有无限灵韵,是印刷复制所永不能传达。尤其是马索利诺那个薄荷绿色的山体,将约翰的首级递给莎乐美的希罗底冷冽而优美,看得我眼眶湿润。古时平面上放荡不羁的时空观直到几百年后摄影发明、绘画走向现代之时才再次被发现,这样看,电影的创造也不过是返璞归真。此刻我独自关在家中,看画上一群一群的圣仙权贵和百姓在宏大场面里肆无忌惮地相聚,再想到意大利那一座座古城此刻陷身劫难,想到全球化带来的自由远行已不知何时才能再临,实在是太感慨也太难过了。

60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赞美。湿壁画的高古、天真、元气,都可以用第二季的“偏离规范”来理解,其一是技术突破,即“一种手法刚被发现时的欣喜”,水性快干(达芬奇搞失败的干壁最后晚餐)、透视法(乌切洛乐不思蜀的广角洪水)、写实人物(曼特尼亚、基兰达约的表情)、风景(弗朗切斯卡的倒影和建筑),陈丹青崇“古”,崇的其实是探索中的新,不拘一格(横比北宋,纵接现代艺术),这种命题作文中涌现的个人风格,奠定文艺复兴从工匠到大师的转折。其二是偏离美术史的陈见。贡布里希有个观点,文艺复兴不是受古希腊罗马启发,而是一代人为了标新立异去古典中挖掘,其实这个节目也有点这意思,最后拾遗于“无名”,是要返回“前”艺术的真,那种在一切资源限制之下的真心,那是fantasy的黄金时代,陈丹青放了一句奥妙的话:毕加索知道那灿烂的时期不属于他。

1小时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

反正是 成功勾引了我返回十五世纪

1小时前
  • 尧尧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