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是条狗

喜剧片大陆2003

主演:葛优,丁嘉丽,李滨,夏雨,李勤勤,李佳璇

导演:路学长

播放地址

 剧照

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2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3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4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5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6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3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4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5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6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7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8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9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20:56

详细剧情

  卡拉虽说是一条杂种狗,老二(葛优 饰)却十分爱惜它,在老二心中,为了生活他处处要讨人欢喜,只有卡拉才会想办法讨他高兴。但是老二的运气却糟糕透顶——他妻子玉兰遛狗的时候,警察因为卡拉无证,把它抓走。要换回卡拉,必须要掏5000块钱办一个养狗证件。  对于卡拉一家,5000块钱需要省吃俭用才能存下,老二决定先跑跑关系。儿子亮亮找来了同学帮忙,因为他的老爸有点手腕。然而人家却不肯帮这个忙。老二急中生智,想起卡拉是老同事杨丽的狗下的崽。他找来杨丽的狗证,却被警察识破。  老二和杨丽费劲周章,各种办法都要不回卡拉,还被玉兰误会二人相好。更糟糕的是,儿子亮亮又犯了事被拉进警察局,一家三口和卡拉竟然以这种方式在警察局相遇……

 长篇影评

 1 ) 男之殇

       疲惫的自己,在下班的电梯中,忽然想到了这部电影。少年不识愁滋味,高中年代时看到这电影并没有什么感想,而今即将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却开始沉浸在这部影片中。
    并不会刻意的再去考虑导演所要表现的深层含义,对于这个社会,生活在其中,便无需再去用艺术的角度去思考,影片所展现的另一面还是留待没有深入社会的国人以及外国人来了解。有一种情感叫做共鸣,而这种情感却比真爱更为稀缺。
    当妻子与邻居聊工作事情,当妻子抱着卡拉躲进车库,当老二拿到工资抽出一百元,当老二假意翻遍口袋而不愿借钱,当母亲仅为三千元钱就心满意足的失去阳光,当儿子心中老爸成了笨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一条杂种狗竟然值了五千元。是的,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健康的人,这个社会已经将人们的灵魂扭曲,无所谓的对与错,每一个人都仿佛是规则的制定者,而每一个人又都被规则所限制。
    有些电影,并不如表面一样,深入到生活,就不再是简单的评论,而是一种体验。就如前后两次看此片,间隔了7年,心态完全的改变,对电影的态度也有了大幅的改变。在《石器时代的经济学》中,作者论述了其实在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其实并不如现代人想象般可怜,恰恰相反,他们非常的满足,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人类中有人指出各种弊端的时候,才有了衍生的各种烦恼。
    现代人经常会忘记了生存第一性,而是追求着各种满足感,或许是真的上进心强吧,但是,得到越多,失去的也便越多。老二的生活,仅仅失去了18小时的卡拉,却爆发了如许多的问题。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问题重重,只需要再来一颗稻草,便轰然崩塌。

 2 ) 穷人的黄瓜

    提起黄瓜,大概每个人都熟悉的不得了,就像看到天天朝夕相处的老婆般没有新鲜感。关于黄瓜,字典里的注释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有卷须,叶子互生,花黄色。果实圆柱形,通常有刺,成熟时黄绿色,是普通蔬菜。

    黄瓜最基本的功能当然是食用,至于您是喜欢拌着吃还是炒着吃那是您的自由,只要愿意,您甚至可以炸着吃。不过这些都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我想谈的是黄瓜在电影里的功能。

    作为电影的道具之一,黄瓜在不同的影片里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功用,而通常来讲,黄瓜在电影里的出现都是与草根阶层密不可分的。

    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里有这样的镜头:老二和他的妻子一边一个坐在餐桌旁,每人手里拿一根黄瓜,很用心的吃着。他们吃的很投入,沉浸在咀嚼的快感中。葛优和丁嘉莉的平民气质与作为道具的黄瓜相得益彰,使整段戏弥漫着浓重的生活气息,相当出彩。
 
    《十七岁的单车》里,农村青年眼睛直直的看着对面豪宅里的美艳女人发呆,这时一根黄瓜伸入镜头,表兄问他:你吃吗?见他摇头,表兄便狠狠咬了一口,自顾自的大嚼起来。那咀嚼的声音如此鲜活,以致我们在银幕下都能体会到他的清爽与满足。

    也许是注解中“普通蔬菜”一句决定了它的平民特性,在电影里手持一根黄瓜大口咀嚼几乎是位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的专利。很难想象将“赌神”高进手边的巧克力换成一根黄瓜会是怎样的情形。

    导演们不约而同的将黄瓜作为表现草根阶层生活的重要道具与标志,也许是基于“把蔬菜当水果吃”的平民生活特征。当然,这恐怕也仅仅是一种艺术层面上的代表而已。虽然从未在电影里见过富翁们生吃黄瓜的镜头,但在现实生活里他们未必不吃,也许比尔·盖茨就是一个极度狂热的黄瓜爱好分子。我只是说也许。

    不过黄瓜在电影里除了充当表现平民生活的象征之外,似乎并没有太多别的作用。记不清名字的一部电影里,女主角对热情的向她推销黄瓜的小贩怒目而视:你知不知道一个没结婚的女人买黄瓜是会被人说闲话的!这大约也应算是黄瓜的另类用途之一吧。

 3 ) 底层市民的生活,其实跟狗一个样

首页的影评,水平真心不高。但因为时间发得早,获赞积累可占据首页,豆瓣这个影评机制其实不科学,更多优秀的影评都被埋没在后面了,绝大多数人不会翻后面的影评看。

不写长篇大论。只说说电影里感觉有意思的地方。

官本位的中国,普通老百姓都是狗。警察不仅仅是维护治安,这个群体在威权政府的统治下,成了一个有特权的阶层。在与老二打交道的过程中,警察总是一副“狗主人”的形象,而老二,则点头哈腰像条狗。

影片开头,警察突击逮狗查狗证。警察问“狗证呢?”,那个遛狗的居民直接把挂在脖子上的狗证出示给警察看。像极了听从主人命令的狗。

老二被跟狗贩子一起被关在警车里争吵要回被骗的钱,狗贩子无奈翻口袋告诉所有人,他的钱都被警察没收了。老二跟狗贩子们,像极了被逮起来关在同一个铁笼子里的狗。

亮亮因为仗义帮胖子挡黄毛,把黄毛摔伤而被关进派出所。铁牢笼里的亮亮,简直就是被警察逮起来关进笼子里的卡拉,也是一条无辜的狗。

那么,既然没狗证不合法规,那办一个不就得了?影片交代的很清楚,老二一个月工资几百块,他的收入,也是大多数普通北京市民的收入水平。而办个狗证,需要五千,老二存私房钱来办的话,需要存三年!这个五千的费用是怎么制定的呢?没有人来质疑,也没有办法和渠道来质疑,警察说了,办狗证交五千块钱,你想办,就得乖乖地交,不办,查你罚你没商量!

粗暴的法规并不会杜绝养狗现象,反而催生出贩狗行业。敢冒风险贩狗,绝对不会是善茬儿,而且,风险越高,贩狗行业的利润就越高,这完全可以对标像贩毒、贩卖军火这样充满暴力和暴利的行业。你出台这样的法规,到底是维持治安、促进民生,还是特么的中饱私囊、折腾百姓?

老二的妈,谈到因为房子采光权被侵占而获赔三千元,没想到原来阳光也能属于个人,那种捡到便宜的喜形于色,真的是把一种卑贱城市贫民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太太活了一辈子,也没有自主拥有过什么啥,稍微得到半点合法的权利,就暴露出那种恶心的自私本色。注意,这绝不是感恩的心态!

老二在宠物市场,背景是正在拆迁中的老北京四合院。原来那时候好看的老房子挺多的,现在来北京,全都是高楼大厦,老北京的风貌真的是绝迹了。

流氓孩子黄毛,家境殷实,父母有钱有权蛮不讲理,欺负的就是亮亮这种出身于老二家的普通老实人家的孩子。这幅情形,在中国大地上简直遍地都是。贫富分化严重,底层百姓受富人的气,而且是代代受气。阶级固化的现象,从那个年代就已经非常普遍了。

电影表面是在说狗,而实质是在说底层城市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

 4 ) 社会转型危机

这片子往小了说,就是一个给狗办证的故事。

往大了说,这片子体现了北京社会转型期间的危机。

从故事的起缘说起。北京市政府因为狂犬病,出台规定要求带狗上街必须要狗证。狗证一个5000元。这段在我记忆中很清楚,因为5000块的高价吓了我一大跳。

北京人本来是没有养狗的习惯的,老外养狗那是因为生活无忧的清闲所致,可你看北京里公园遛狗的都是些谁?大妈们,老太太们,家庭主妇们。他们的生活绝非衣食无忧,见到警察必须跑之,因为5000块对于像老二这样的家庭并不是小数目。相比国外,我们的教育和医疗都需要个人承担很大的费用,从这里抽出5000救狗,难怪妻子会哭。然而奇怪的是,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一家三口居然谁都舍不得卡拉。对于老二,卡拉某种意义上比他的儿子更招他喜欢。政府一条规定便让社会转型的矛盾慢慢浮现了。

从片中可以看到,老二家住的公寓是典型的北京老楼,水泥地水泥墙,到处脏兮兮,漆都找不到一块完整的。他妈妈家更是一个破破烂烂的阴暗的小房子,城内的院子都等待着被拆的命运。但这并非北京的全貌,更多的是挡他妈妈家光的高楼大厦,办狗证毫无压力的资产阶级杨丽,办起事来毫不手软又怕麻烦的人民警察。一面是高楼林立繁荣向上,一面是破壁残垣生活窘迫。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向着国际大都市迈进,养狗的高雅情操引进了,高雅的人却没有。为什么拼了命也要养这条狗啊?片中的家庭主妇妻子,工人阶级老二,资产阶级杨丽都表达过“人不如狗”的想法。无论哪一阶级,有钱没钱,底层的孤独感隔绝感,中产之间的不信任感,都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善。人人都在养狗,养的是寂寞。

片子中唯一的大特写是儿子对老二大喊着:“你不配做我爸!”。他上课睡觉,半夜看狗,中途捡猫,遇到黄毛时胆怯却也勇敢了一把。他对他父亲看得最清楚,他对他父亲的懦弱感到厌恶,自己的勇敢却也付出了代价。他爸懂得夹缝里生存,他不懂。本来关在笼子里的是狗,最后却是人关在了笼子里。

我喜欢这片子的细腻与真实。尤其是作为一部体制内的院线电影,镜头间的尖锐耐人寻味。把这样一部03年的片子放到现在,无论怎么比都是上佳的杰作。唯一不满的可能就是结尾。导演也许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在找结果但是却没有结果”。但是我依然觉得完全可以认真交代下结果。否则就完全没必要一直用字幕为下午4点做着倒计时,结果时间一到却什么都没发生。如果说主题是人,那则没有必要提醒观众故事核心是狗;如果说核心是狗,那么结尾则残缺得厉害。交代故事结局的那两行字幕存不存在都是一样的。另外我认为,作为一部院线电影,轻微的商业化处理并不会影响到故事的纯粹。

我一直以为这应是小说改编的剧本,于是看到编剧和导演都是路学长时有些惊讶。4位主演的演技都太到位了。

 5 ) 不能让观众看到是电影人的最大失败

这话是路学长说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少有的体制内导演,在北影厂上班。当然了,他也说过自己不排斥任何制作方式。他常被大家误认为是拍地下电影的导演,其实他的每部作品都得以公映,处女作《长大成人》还是1998年中国十大卖座片之一。很荣幸,我接触到的第六代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长大成人》,那会儿我在读高中,不见得把片子讲的都看明白了,但是,一种莫名的震撼延续至今。而《卡拉是条狗》,我也就是冲着导演去看的。他属于让我一见钟情型的导演。

关于《卡拉是条狗》所传递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大家都说了,我就不多嘴了。说点琐碎的吧,这片子最让我眼睛一亮的地方,是两处带有政治隐喻的场景,还都用了空镜头:一处是亮亮在长安街上骑着自行车(说不定还是《十七岁的单车》里头的那辆)经过天安门广场,要知道最近的《苹果》就被电影局删去了天安门升国旗的镜头;一处则是亮亮奶奶的阴暗的小屋子和背景里明亮的高楼大厦的对比。另外,作为本片的“主角”,多处狗的特写也有着明显的意味,就像《落叶归根》里的“背尸”一样,本片的“寻狗”更多的只是一个载体,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才是实质。导演说本片剧本送审时有四十多条修改意见,等到部分完成送审时只有十几条,最后拍摄完成后是一次就通过的。不简单,体制内导演尽力保持着自己创作的独立性。

片子里还有几处细节也处理得挺有意思,比如那位车主喊留胡子的人的一幕。音乐和音效的配合也不错,比如老二看见餐馆的狗肉的时候,传来的《甜蜜蜜》的歌声也被扭曲了。还有画面的构图及拍摄手法的选择,比如一些特写和手提摄影,都展示了导演的科班功底。总而言之,我觉得导演对于整部影片的略带诙谐的现实主义基调把握得相当到位,同时作为编剧,整个故事也讲得挺吸引人,商业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导演没有去展示老二在丢狗之前是多么地爱狗,也没有设计他在之后如何歇斯底里,而是把故事直接置于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展开,形成张力,特别是高潮时制造的戏剧性。可以说,在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调和上,路学长做得不错。

葛优在本片中的表演被评价为“继在张艺谋《活着》中成功演出之后,又一突破自身表演局限的力作”。正好《活着》我也刚看不久,我倒是觉得和《活着》一样,他“演”的痕迹没能完全脱掉,不是说他演得不好,其实他演得很“像”,只是有些地方“过”了点。同样是演小人物,我觉得范伟在《看车人的七月》里的表演就挺自然,不留痕迹。另外,李滨的叛逆有点让人不可信,特别是最后和老爸吵架的一幕。这个角色基本上和《十七岁的单车》里的小坚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突破。

张艺谋几年前曾经说过:“第六代导演我比较欣赏贾樟柯和路学长。这两个人心态都比较好。”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这么认为,反正我确实觉得这话不错。如果说贾樟柯在体制外的艰辛让我感动,那么路学长在体制内的坚持则让我佩服。正如导演所言:“我的电影目标很明确:跟广大观众见面。如果审查通不过,我可以修改,不断修改到通过为止,但是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能够公开放映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也就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不该去苛求《落叶归根》这类对现实浅尝辄止的作品。其实体制内的电影同样也可以做到很好,一路走来的路学长和地下归来的贾樟柯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会有一些好电影出来。中国有许多优秀导演,中国电影要想做好很简单——真实。只要做得真实。很多年我们都很虚假,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路学长如是说。

 6 ) 5000块钱践踏了谁的尊严

1994年《北京市严格限制养犬规定》出台的初衷我想重点在于“限制”两个字,原因片子里说的是为了落实实名制养犬,进而减少恶犬伤人的事件发生,怎么办的呢,一句话:可以养,得交钱,交多少,不多——就普通人的几年工资吧,这个事儿就很中国特色了,艺术性的把“不准养狗”这件事儿给办了。老百姓呢,还是秉承着中国几千年来承袭的模糊信仰——逆来顺受,既然还有可以养狗的余地,一心想的是如何托关系、凑钱办证,却没有深究5000块钱收的合理不合理,没有拧成一股绳去维权,一个人逆来顺受、一群人逆来顺受,哎,这事儿还就合理了!

那我就想聊聊这交的5000块钱到底践踏了谁的尊严:

1.践踏了普通公民生而为人的尊严

老太太老了老了才知道平常晒的太阳光还能是每个人的权利,你占了我的就得拿钱赔,谁告诉他的——律师;儿子蹲局子蹲到怕怕到哭才知道错了要承担,谁告诉他的——警察,那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让老百姓更好的了解并且维护自己权利的不是公职部门而是律师,为什么教育子女错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的不是父母而是警察……这一切的本末倒置在我看来都是从根上坏的,都是国家机器长时间得不到有力的正反馈导致的,明白点说,都是接受逆来顺受的悲剧使然,!老二如他自己所言“也只有在卡拉面前还像个人样”,甚至活的还不如卡拉呢……

2.践踏了家里顶梁柱的尊严

老二为这个家在外奔波,工资上交给媳妇,偷偷藏私房钱也只为给卡拉办个证更好的保护它。为家人拼搏,不辞辛劳是多少中国男人的缩影,无论工作贵贱,工资几何,他们都是各自家里的顶梁柱,正是这种社会体系,各个岗位各司其职才有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这些顶梁柱他们最受不了什么,受不了家里人、爱的人受委屈!老二媳妇向老二诉苦,家里的积蓄不多,吃饭要花钱,孩子要花钱,没多的 钱给卡拉办证,说话间几乎要哭出声了,老二这时一头猫进厕所修起马桶盖来,半天蹦不出一个屁来,最后只是中气不足地说了句“你别哭啊,这不和你商量呢吗!”老二是这样,那些个经历过类似人情冷暖的顶梁柱们、那些选择逆来顺受默默让委屈憋大自己胸怀的顶梁柱们,他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那我不禁就要问了,政府你收5000块钱办个狗证是不是就等于说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没钱老实人就连狗都不让养了,你定的这个标准有没有考虑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这不是践踏那些顶梁柱的尊严还能是什么……

3.践踏了自诩民主国家的尊严

< 2003年9月5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 《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删除了1995年以来的“严格限制”字样,把养犬管理费从过去的5000元降至1000元,对一些养犬规定也做了一定的放宽。>

试问:94年的5000块钱和03年的1000块钱是一个概念吗?不合理的存在了9年,在它降低不合理的强度(还是不合理)就貌似趋于所谓的“合理”了,这时候不拍个手叫个好仿佛都是不识抬举。9年时间才去修正了这样一个可笑的、有待权衡的规定,嗯,这很民主!这上交的1000块钱让狗主人体验到了它等值的管理和服务了吗,并没有,嗯,这也很民主!

北京办狗证这1000块到底该不该交,最终是到了谁的手里,办理狗证对我们养狗人到底有什么保障? - 知乎

---------------------------------------------------------------------------------

还记得给我们上课的文教授,在最后一节课给我们话家常,说到自己的妻子因为有关部门录入信息时的失误致使他妻子辛辛苦苦考取的行医资格证因为与本人信息不符而得不到认可,为这个事他没少奔波,可改完市里的系统信息发现省里的系统信息还是错的,改完省里的国家录入进信息系统里的也还是错的,就为这个事前前后后跑了两年还是没办下来!和我们说话间他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我猜一是他对政府办事效率底下的无奈,二是对因这件事而耽误他妻子和自己正常生活的心酸,最后他也总结了一下,中国现在的政府大门是门好进,笑脸迎,贼客气,完事儿事难办!

后来我在想:他一个大学教授懂得走正常程序办个正事都这么麻烦,那么平头老百姓遇到这样的事不是更束手无策了吗!

对了,为什么他突然谈到家里的事呢,因为他说湖北省纪委电话怎么打都打不通,他试过😂;为什么突然提到纪委呢,因为有个同学找他请病假;为什么请病假呢,因为那个学生被学校“危房”掉的砖给开了瓢,而那个刚刚提到的危房才用了7年不到……

唉,最近戾气比较重,心里还是坚信我党的领导的,也希望我的国能够越来越好,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能够越来越触手可及!!

1

 短评

女主角叫丁嘉丽么?一直觉得她演技满不错的~

4分钟前
  • 崇子
  • 推荐

哎哟,这个是还有头发的葛优啊!中间危机的男人,香港拍了一部《男人四十》,国内拍了一部《卡拉是条狗》。老二想讨回的不单单是卡拉,还是他没有什么希望的生活里面的唯一动力,甚至是精神支柱。

8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还行

彻彻底底地链接了独属于德·西卡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概念。主人公寻狗的过程,从社会现象的展示,逐层递进到社会现实世界与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双向变形。实体出现的外景废墟,注脚了个性化主人公在地下无秩序世界与地上秩序之间的双重矛盾。生活的真实,有时候,就是那么的荒诞。

11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黑色现实。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种种的孤独与不自由。狗比人好处,因为人的冷漠与孤独!7.7

1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城市如废墟,人生如蝼蚁。人的社会属性,家庭角色与个体意志在环境的异化面前逐渐混淆、扭曲、再幻灭成一种无为的忍耐。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好像一点儿没变。

1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通人性接地气的《卡拉是条狗》也是考验国家道德的分数线亦是路学长严厉训斥父权的教鞭。所谓人心一杆秤,作为非宗教背景民族中的一份子,于那“老二”的算盘里自有一套生存的小九九。然而哪怕他的闲工夫将日子打得再溜也追不上《野蛮入侵》的速度。这部新现实主义电影有多硬朗《可可西里》就有多软弱。

20分钟前
  • Muto
  • 力荐

老二是条狗……

24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种风格的电影,反正是很生活化,从日常的小事折射出一些东西来吧~~

25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惊艳!通过一条看似寻常的救狗之路,将明一套暗一套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社会体系展露无疑,充满了黑色幽默啼笑皆非的戏剧性和反讽性,进而反应出底层人们信仰缺失+麻木生活的艰难与心酸,葛大爷的表演再次验证了姜还是老的辣,看完,对中国电影痛失这么一位有才华的导演而深感惋惜。

28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2003,上海虹桥百盛影院,补登豆瓣。2010,吴中路52号,DVD,补登豆瓣。

32分钟前
  • 骑马的丁丁
  • 推荐

西方人大概会把这电影当恐怖片看

37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39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中国有许多优秀导演,中国电影要想做好很简单——真实。只要做得真实。很多年我们都很虚假,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路学长【R.I.P.】

43分钟前
  • Z
  • 推荐

后面忽然一下就结局了,不知道是什么手法。话说,那个年代狗证要5000?这不是抢钱吗?

48分钟前
  • 禾口角刀牛
  • 还行

现在还上哪儿看这种老百姓电影????

53分钟前
  • 吃 硬
  • 力荐

真实得吓人,好像自己就是老二,在昏沉的北京城里骑着自行车,灰头土脸地架着脚倚着椅背嚼黄瓜,拉上窗帘求欢,蹲在路边啃西瓜,对任何人赔笑脸以致睡觉时都会脸抽搐。逮狗一段不如宁瀛的《民警故事》。

56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教学放映看了个胶片,蛮难得的现实主义质感+两天一夜集中叙事,该有的都有了,直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去了。葛大爷有头发也是蛮帅的。

5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卡拉是条狗》没有企图用任何光明或隐晦的手段来说服观众,他用平铺直叙给观众留下了一个与现代价值观相悖问题,就在观众们饶有兴趣的试着摸索导演的小算盘却不得要领时,电影结束了。到此,导演路学长所思考的,观众所思考的,导演费解的,观众费解的,就统一起来,引起共鸣。国产电影的佳作,推荐!

1小时前
  • Sunman
  • 推荐

演员个个都成精了,电影让人哭笑不得,编剧简洁有深度,尽管题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导演却拍得如此脱俗,荒诞喜剧是一种大智慧

1小时前
  • 兮称
  • 力荐

啥 這就完啦? 黃毛她媽真橫 明明就是她兒子搶劫打人自己摔倒 還敢把人告到派出所 胖子那孬種就不能出來說句話嗎?121022/那时候电影里的生活环境比较真实 不会让人看了心存幻想很多事 现在总喜欢把丑恶和美好可以放大 其实那个年代就是警察有些高傲 离婚女子会被说闲话 对方家长不讲理 自己的形象不够光辉 再吵闹不满 夫妻还是在一起好好过181214

1小时前
  • 小天狼星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