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

动漫美国2020

主演:杰米·福克斯,蒂娜·菲,菲利西亚·拉斯海德,阿米尔-卡利布·汤普森,戴维德·迪格斯,格拉汉姆·诺顿,瑞切尔·豪斯,艾莉丝·布拉加,理查德·艾欧阿德,唐尼尔·罗林斯,安吉拉·贝塞特,马戈·霍尔,罗德莎·琼斯,韦斯·斯塔迪,沙基纳·贾弗里,福琼·费姆斯特,卡鲁姆·格兰特,泽诺比娅·谢罗夫,朱恩·斯奎布,凯茜·卡瓦蒂妮,罗纳尔多·德尔·卡门,埃利萨皮·艾萨克,杰森·佩斯,科拉·尚波米耶

导演:彼特·道格特,凯普·鲍尔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心灵奇旅 剧照 NO.1心灵奇旅 剧照 NO.2心灵奇旅 剧照 NO.3心灵奇旅 剧照 NO.4心灵奇旅 剧照 NO.5心灵奇旅 剧照 NO.6心灵奇旅 剧照 NO.13心灵奇旅 剧照 NO.14心灵奇旅 剧照 NO.15心灵奇旅 剧照 NO.16心灵奇旅 剧照 NO.17心灵奇旅 剧照 NO.18心灵奇旅 剧照 NO.19心灵奇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0:51

详细剧情

  究竟是什么塑造了真正的你?电影将聚焦乔伊·高纳(杰米·福克斯配音)。这位中学音乐老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在纽约最好的爵士俱乐部演奏。但一个小失误把他从纽约的街道带到了一个奇幻的地方“生之来处”(the Great Before)。在那里,灵魂们获得培训,在前往地球之前将获得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决心要回到地球生活的乔伊认识了一个早熟的灵魂“二十二”(蒂娜·菲 配音),二十二一直找不到自己对于人类生活的兴趣。随着乔伊不断试图向二十二展示生命的精彩之处,他也将领悟一些人生终极问题的答案。

 长篇影评

 1 ) 被误读的“活在当下”

创意还行,故事略硬,不够取信于人,至少没能取信于我。有种为了讲这么一个活在当下的主题,硬设计了这么一个故事的感觉。

不知有没有人有同感,全片整体都跟寻梦的发展路线太像,但后半部分却没有推上去,人物转变生硬,虎头蛇尾。以致于看完我莫名产生一种想模仿寻梦却没仿成功的感觉。

主角成功演出了一场,就直接开悟了...佛陀都没他悟性好。

他内心os仿佛是“追求了n年,成功的感觉原来不过如此!每天的地铁一样挤,汉堡也没变得更好吃!我之前为啥那么拼命?还不如拿那些时间看夕阳多美妙...”对此我的感觉是:这才迈出一小步呢就飘了...是真心热爱钢琴吗你,我咋看不出来...

总之,电影里这个所谓的“活在当下”的主题,有点假大空,说得就好像追逐目标就一定会迷失,珍惜每一天的分分秒秒、随时随地感受细节才是活着。

但是其实生活本身哪有那么简单,追逐目标的人就一定是那个不识眼前大海的鱼?感受分分秒秒的谁说就不会是享乐主义?它灌输给我的这个道理,出了电影院就不是那么相信了,因为现实不是那样。

现实是,就算你取得了小小的成功,可能你还是交不起房租,看不起病,人生需要抗争的事还千千万,那小小的成功什么都代表不了,没那么多时间喝鸡汤。如果条件到位,你当我真不会享受生活?我能在神州大地都留下五彩斑斓的脚印!

那这个主题就完全不可吗?我觉得也不是。

奋斗是生活,享受也是生活,痛苦快乐都是生活。活着就是不断感受的过程。只要能确信自己是真的按照自己心之所向在走,而不是被他人的社会的价值观绑架、以为自己想要这个而去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那怎样生活我觉得都是“活在当下”。从这一点上看,电影里讲得比较浅和片面。

------------------------------------------------------------

看到大家的评论~感觉可能我前边写的吐槽感比较强,意思没传达到位,遂补充~

片子肯定不是一部烂片,想象力、创意都不缺,制作水准也高,7分肯定是有的。打三星是目前评价过高了,平衡一下。

我也不是抱着要吐槽的心去看的,北京疫情的情况下我为了看它,上映第一天就去了!可以看出我对它的期待。

那我为何觉得故事没讲好呢?

1.剧本层面:

轻松娱乐没错,温暖人心更没错。但这部绝不是一部儿童向动画电影,不应当以儿童片的视角来评判。我为何说它不如《coco》,说它人物转变生硬,虎头蛇尾,阐述下观点:

全片是有一些巧思的,比如有朋友评论,主角到猫身体里换了一个视角看自己等,确实为后期在做铺垫。但到了电影高潮部分,反而开始后继无力,已经不是人物在带情节,而是情节在推人物走。两个主角的转变靠的是别人的“点化”,而非根植于自身行动,只是把“点化”这种说教包装得比较漂亮而已。感动人的是那句话,那种道理,而非人物。

22醒悟是机械降神,由别人来告诉并把火花还给她,然后投胎。人物塑造因此少了一环重要的动作,变得单薄轻飘,没有层次。(男主否定了她的火花她信了,男主肯定了火花她又信。能不能转变全靠别人,她自己的力量去哪了?说极端点,男主要是骗她,她是不是就永远迷失了。如果她是这样虚弱的人物,不投胎也罢,因为支撑不起全片给她的分量)

火花这东西,我认为到最后发现它“原来即使被拿走,也可以再度产生”会更好,因为它来自于个体灵魂对生命的悸动,应当靠22自己生成,这是更有人物弧光的。

同时,男主“收获了成功+回到人间继续活+同时体会到生活美好”的情节组合也很无力,他描绘的更多是一种刹那感受,而非主角的行动。男主没有对自己教书育人、跟配角小女孩师生关系等产生太多感受,因为他的处境实际上已经改变了,他无需再回归过去的生活。是,虽然每天还是一样吃喝拉撒,但吃喝拉撒的东西不一样。这让他最后那一通领悟的可信度降低了。说夸张一点,这有点像陈凯歌“上层人的悲天悯人”,无法打动真正身处困顿的人。最后那片叶子,其实也是为观众落的,让观众对于自己人生的“那片叶子”产生感触。这也是本片收获到很多带情绪的五分好评的原因。

写戏就是写动作,尤其是最后的角色自发动作,是融汇全片前期铺陈的关键点,也代表着全片人物是否能立得住,它缺的恰恰就是两个主角最后的动作。

其他角色更不用说,标签化的工具人,服务于剧情需要而存在。那些了不起的学者在片中呈现出来的状态单薄负面,去掉了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统一贴上了“无法理解普通人的高级人”标签,看了之后感觉这些人像阻碍22升级的小怪,观者不会留下好感。但现实中这些人绝大部分比常人更能体恤弱者,共情能力、毅力等都更强...基金经理贴上了“迷失”的标签,一个醒悟了不算,还要把所有人工作的电脑全推翻才行,潜台词“因为你们都迷失了!”仿佛只有他的道理是对的。这些细节都让我内心有一些抵触。感觉是把普罗大众按类型妖魔化,贴标签、搞对立。

片子创意是很好,制作精良,但这些掩盖不了它在人物塑造上的乏力。

2.主题层面:

不是说主题正能量,而我就要反对正能量。而是我认为,即使是“活在当下”这样一个略显俗套的主题,也可以讲得深刻,但本片没有做到,它只讲出了最表面的那一层,更多地呈现出的是浅显的二元对立(“追求目标、成功”与“感受生命小确幸”的对立,火花的误解含义、正确含义也放在这二者上),人物也因此而扁平了很多(尤其是22),这一点让我略失望。

它通过主角之口,传达出的这些感悟,看上去很美,但也很虚。

“活在当下”不是一个那么简单的主题,不仅是去发现和接纳生活中的美好一面就完事了,更多时候是你如何跟痛苦和黑暗的一面共处,但这些,本片放弃了探讨。

是,你可以不再执着于强求的目标,不再纠结于有钱没钱,选择去感受生活方方面面的美好细节,但是生活只有美好吗?当你冬天房租交不起被赶出来没有住的地方的时候,你能感叹雪花的形状有多鬼斧神工吗?当你面对疾病、困顿、死亡时;当你发现人生无论怎么过都事与愿违时;当你发现或许人生本无意义,所有意义都是自己强行附加上的时,你要如何跟自己和解,如何看待真正的“生活”?

我更希望看到这个片子能落地,能真正站在弱者的角度去体悟,去呈现,那作为观众的我自然会被打动。但目前我看到的故事,总有点像一个没真正经历过痛苦的人,去想象出来的“我一生只顾追求目标,最后发现不如活在当下”的故事,还把这碗假鸡汤放到我嘴边灌我喝下去。因此而产生的感动,我认为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自我感动,是自己说服了自己相信这套理论,而未经深思的感动。

几年前的我经历少,可能喝了也不觉得有啥不对。但当我在人生历程里,已经经历过了主角这一阶段的思考,但发现现实依然是铁打的现实,依然有无穷无尽的问题要去解决,生活本身其实也并没那么美好,这些感悟根本无法解决眼前问题时,对于这碗鸡汤,我学会了辩证地看待。

对我来说,生活是一个中性词,它本身是没有底色的。

而片子给我的感觉,就跟美国站着说话不腰疼宣扬的普世价值一样,告诉我生活的底色是美好的,活着的所有感受都是多么幸福,你怎么看不到?你怎么感觉不到?这种东西听听也就过了,放到生活里,当不得真的。

以上仅代表个人拙见~求同存异么么哒~

——————

对这些文字有共鸣的朋友欢迎关注公众号

放点个人创作的杂七杂八的东西,诗歌、影评、书评、微小说等,佛系更新随缘看

——————

隔了一年回看评论补充:友好探讨很欢迎,人身攻击全反弹。心中装着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你骂我,我还懒得骂你,看个电影还要当喷子,只觉得你很可悲。我追梦近十年,经历过像饺子一样在家无收入全年无休式创作的日子,也经历过好的坏的各种比主角还要跌宕起伏的故事(除了死过一次这部分哈),现在还在折腾,我自己就是在追求梦想过程中打怪升级走过来的,看这故事的角度自然跟一部分人不一样。而且人跟人想法本来就不一样,有不同观点世界才美妙,我也很欢迎针对电影本身的探讨。那些人身攻击的,我只能说劝你们少点时间臆测别人,多点时间过好自己😜

 2 ) 灵魂不会击垮你 生活也不会

若论一部适合今年收尾的影片,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皮克斯2020年力作《心灵奇旅》,疫情尚且笼罩的当下,全球电影市场的式微肉眼可见,而这部好笑又好哭的治愈系作品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从整体观感来讲,可以简单粗暴地对标皮克斯以往口碑作品——《头脑特工队》和《寻梦环游记》,这样粗疏的划分大致可以勾勒出本片的剧情走向和创意灵感点,既拥有以具象实体表现意识流动和脑海(灵魂)风暴的手法,亦不乏以“心理科学”打底的现实主义情节展开,在套着“梦想、成长、亲情、人生”等诸多易流于阳光普照型的大词外衣之下,同时也关注着死亡猝不及防的到访对于自身成长和周遭人群的影响,均是老少咸宜的暖心电影。

不过相对而言,《心灵奇旅》所能覆盖的观众群体更广,观影门槛也更平易近人。男主乔伊显然怀才不遇,开场几分钟之内即高效交代其背景和抱负——然而只能被困于某中学乐团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在学生们怠惰的表现面前,他仿佛已接受碌碌无为的命运安排;唯有在母亲常规的碎碎念面前,才表现出一点反抗的勇气和追逐梦想的毅力,鉴于父亲难求名利的前车之鉴,母亲自然极力反对子承父业。因此,无意间获得与爵士名流同台演出的机会不啻于救命稻草。这样的开场貌似平平无奇,真的差点以为又要讲一个流俗而模式化的成长故事了——无非是以自身努力和实力向世人和家人证明自己。然而,凭观影经验看至此处的观众与志得意满的乔伊一样,一脚踏空进下水道,魂魄悠悠落入生死临界的中阴区!这个剧情拐点堪称本片的首个惊喜,也再次彰显皮克斯不竭的想象力和繁盛的创造力,依然是业内翘楚。

当然,中阴区的处理并非恐怖阴森的基调,而是在通往生之彼岸的“天国阶梯”上,无数亡灵前赴后继地告别尘世,尚未实现梦想、心怀万分不甘的乔伊努力逃出队伍,跌落到所谓“生前之地”(the Great Before)——在人类出生之前的灵魂聚集地。此地由所有名为Jerry的线条体掌控(他们能包容/契合任何形体,显然是更高阶的“生物”),他们对灵魂分门别类、计量排布,原来每个独特灵魂是这般批量训导出来的:加一点自恋,加一点自信,加一点勇敢,加一点怯懦……因成分比重的殊异,因心灵导师的引导驯服方式不同,而造就了人间每一个独特灵魂的存在。探讨这些不免流于抽象的概念,以动画形式更能达成易被理解的直观效果,在兼顾立意拔升和通俗易懂方面皮克斯向来拿手。

在浩浩汤汤奔赴人世之旅的大军中,唯有一颗不羁的千年老魂灵22(看编号就知道历史有多悠久)想方设法拒绝去往那百无聊赖的生地,将众多名垂千古的心灵导师们气得七窍生烟,天长日久Jerry们也几乎放弃对其劝说驯化了。而正是这样一颗弃生厌世的魂灵,与极度渴望重生新生的乔伊,却阴差阳错地成为“师生”搭档,共同演绎一出寻求生命奥义与终极火花的跨界悲喜剧,在红尘中感受生的愉悦和希望的不灭。

除了“the Great Before”,影片另一颇富创意的惊喜在于“忘我之境”——凝神忘我的临界区域,在人类完全沉浸于神思,灵魂脱壳自肉体之际,会别有一番开阔天地供你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可能是精神获得愉悦和成就感的巅峰时刻;然而也正因这一份过于执拗的专注,容易让执念蒙蔽心灵和眼睛而成为游荡的灰色形体。这个“忘我之境”显然并非人人皆能拥有,它属于有实力、有志趣、孜孜不倦的人,既能享受到灵魂飞升的无上意趣,也拥有足够定力和理智退出灵肉分离的失神时刻。正是在这片神奇的区域,乔伊和22意外降灵到地球,然而却落入错误的肉身——22占据了乔伊的真身,而乔伊本人却成为某只胖猫的主宰,于是一些列笑料百出的事情发生了。

拒绝出生的22并未获得出生的技能,甚至连走路这样的基本技能也屡考不过,更不消说大千世界给她带来的种种冲击了。从无色无味无实体感的“生前之地”,空降到一个充满声光色影的城市,各种官能的调度被爆炸信息填满,22每一秒都在惊喜中迅速学习,她嗅着披萨的香味,舔着糖果的甜美,感受风掠过脸庞的微痒,手心触摸到叶子飘零的时间感——多么令人震惊,多么复杂多变,又多么美好的人间啊。虽说“灵魂不会击垮你,只有生活才会。”然而唯有又哭又笑的实感生活,才不枉我们来这世间一遭。22与乔伊过往的生活重合了,借助22出人意料的言行,乔伊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看待世界的视角与态度;同时,顶着22外壳的乔伊也成功改写了自己在其他人眼里的形象,如鼓励想放弃音乐的学生继续坚持梦想,如与认识长久的理发师第一次在音乐话题之外交心。而厌世千年的22,也逐渐摆脱对“生”的恐惧,开始体会到走在阳光下、走在大街上是这般珍贵的体验,秋天的纽约真是迷人啊,部分场景犹如实拍,再次佐证皮克斯作为工业标杆当之无愧。

在两“人”(毕竟其中一个是猫,贡献了大量幽默段落)磨合的过程中,不免产生误会与争吵,更兼有负责计算部门的Jerry为葆数据完美(乔伊死里逃生导致数据有出入)潜入“凡间”,时刻想引渡乔伊回归。所有冲突点终究要爆发,22生出留在此地的念头,盛怒之下的乔伊则在情急之下发出灵魂拷问:“你找到你的spark了吗?”这句话让回到“生前之地”的22成为一个不停质疑的游魂,她被重重沙尘包裹迷失了自己。所谓火花(spark),片中未详细阐述,大致意指每个人的天分所在、梦想目标、前行动力,是每个人得以立身存命的主心骨和精神脊梁,22长久不降世的原因正在于她不屑或不愿去确认属于自己的spark。

演出大获成功的乔伊,并未获得意想中的狂喜,拥有的喜悦不是最终的目标,却正是那跋涉路上的笑和泪,才让成功显得如此艰难而可贵。乔伊终于在音乐的忘神中再度遇到迷失的22,一同感悟到何谓“spark”,生命中的火花并不尽然是高大宏伟的事业,或光芒四射的成就,或千年难遇的天才,我们每个平凡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火花,或许卑微,或许微渺,或许不足以济天下,但惟其火花之故,才点燃每个独特灵魂的亮光,照亮了茫茫宇宙的黑夜。在每个灵魂飞奔到地球的路上,都曾充满了爱的希冀,生的期待,都曾那么认真而用力地想好好活下去,因此“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才是所有凡人的不灭火花。乔伊怀揣这般通透的想法,将生的机会让给22,送她下凡的一段路真是相当催泪,唯有在彻底体悟生死的达观之后,才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以这样一部电影告别糟心的2020年,大概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慰藉。

 3 ) 心理学“白板假说”、“先天假说”之争,与Soul的世界设定

让我特别惊喜的不仅是整部电影美轮美奂的场景、爵士乐和深远积极的价值观,还有Soul当中的U学院设定也符合了儿童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性格的探索。

在U学院中每条灵魂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性格,集齐性格和火花之后才会被允许投放到地球的设定看似童话,其实和心理学界一直争论的理论重合。

在儿童心理学界,一直有“白板论”与“先天论”的争论,白板论是彻底的环境论者,认为所有的婴儿生下来都是白板一块,婴儿的特性取决于抚养者的照顾和生存环境。上世纪极端的白板论者们甚至发表论文写婴儿房天花板颜色如何影响了婴儿后期性格的养成,证明不同季节出生对婴儿人格形成的影响。

“白板假说”在上世纪于发展心理学界独领风骚,但在现代逐渐式微。目前比较主流的是先天假说,也就是U学院的故事设定——每个孩子在出生前就被设定好了性格。

精神分析流派的荣格察觉到每个孩子在出生前就拥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为此他做出的解释是孩子受到宇宙行星的影响,所以他非常相信一个人的星盘能够解读出一个人的命运。

目前主流的儿童心理学界大部分承认儿童天生自带自己的性格气质,而儿童的性格气质甚至会影响到抚养人的互动反馈。比如一个神经质高的婴儿更容易哭泣、不合作,照顾者可能会感受到疲惫倦乏,从而在不经意间传递消极的情绪。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心理学逐渐与遗传学和基因学建立跨学科的交流。正是这样的交流为“白板说”砸入最后一块棺材钉。有目前发表的论文证实教育对基因天性的作用微乎其微,例如你无法改变一个天生的精神变态者,他们因基因使脑部结构发生改变,杏仁核缩小,对惩罚与规则敏感度程度低。

按你胃,最后跪拜皮克斯团队,在故事设定中将我最爱的爵士乐与同样最爱的心理学融合得如此完美。

 4 ) 电影国语版和英语版的差异和有趣之处。

以下都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有异议,请理性进行讨论,感谢。

话不多说,进入主题。

这部电影一上映,我就去电影院看了。连续两天我分别看了电影的国语版和英语版,发觉这次国语版配音真的很棒,不仅没有拖后腿而且在表达上层次更加丰富。

台词的情绪渲染

术业有专攻,我认为,这次国语版配音展现出了专业配音演员的水平和魅力。

台词在不同语言的节奏中,情绪渲染会有不同的表现。英语的台词节奏比较短促,更符合角色身份的语言逻辑;

而国语的台词节奏则更贴近我们的日常表达逻辑,更贴近观众对影片表达的接受心理,所以更能渲染国内观众的情绪。 以往,我对国语配音的作品持有抗拒的心理,因为国语配音的“译制片”特点给我一种夸张造作的感受。

这次买国语版的电影票也是偶然,刚开始反映过来的时候,心里的期待降了一半;可随着情节推进,我真的被完全带入到影片的氛围里,丝毫没有因为配音和角色的冲突而让我觉得违和,反而能感受到在这样一部动画电影中具有生活化的体验。 过后我为了体验影片本身的原创表达,看了英语版,感受截然不同。

由于英语的台词节奏较快与动画电影在角色表演上的局限表达,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情绪也出得很快,难以维持。

由于我本人对声音的性质比较敏感,比如声音的大小、厚薄、闷亮等等。在观看这两个语言版本的电影当中,我明显能感受到英语版乔尼的配音声音不够厚,有些台词念得很轻;以往我看的欧美动画男性角色配音或沙哑或浑厚或高亮,不像乔尼这样“轻”。过后了解到,给乔尼配音的是奥斯卡影帝杰米·福克斯;他对乔尼这个角色声音的处理,打破了我对欧美动画男性角色以及黑人角色声音上的刻板印象;这点和我以往的体验不一样。

这对角色塑造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相比通俗的配音表达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接收途径。

当然,两者各有所爱,而作为普通观众的我在影院更能接受后者通俗的表现形式。

塑造人物的简洁处理 这次国语公映的版本,有一个很明确的处理,便是不给影片添加字幕;这样一个简单的处理,通过小小的改动便能将“22”人物设计的特点以更简洁的形式展现出来。

以我的直观感受,“22”的外形设计偏向男生,而国语版里“22”的配音偏向少年或中性;并且在亚洲动画产业,女声优给男性角色配音现象很普遍的情况下,我判断“22”是男性。而且,我没有留意到乔尼说“22”声音是大妈的这个细节。。

而看了英语版后,我才发现“22”被称呼为“She”,“Her”,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在剧情设定上已经有了其它动物的灵魂形象,也就是那只猫;有了“它”的存在,那么“22”便不能用“它”来形容。

并且,未出生的灵魂并没有单一的性别界定,影片中也有体现这一点;只是其他灵魂长得都一样,而“22”相比之下更加突出;这是外形设计上的特点,而非角色本身;这样做是为了突出角色主体。

这样来看,在“22”用女性相关词语称呼,形象却偏男性的情况下,我理解到的是“22”即便在外形设计上比较突出,但是“22”和其他灵魂一样,没有性别设定。

由于英语的局限性,影片中只能通过以下这样的台词设计和情节去体现这一特点。证明配音的音色和“22”性别没有关系。

引用补充:影片中乔尼问“22”为什么是大妈的声音?“22”说可以是模仿任何声音,用大妈的声音是为了烦死导师。

而汉语却能通过隐藏字幕,这样一个简单的处理,更加直接地展现了这一特点。

英语的“It”,“She”,“He”读法不同,而汉语统称为“tā”。看国语版,观众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很难去判定“22”的性别;抛开通常印象,“他、她、它”,一切皆有可能。

语言翻译上的台词设计 英语版的台词字幕是直翻,比较生硬,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相比之下国语版的台词翻译生动自然,贴合我们的日常表达习惯和逻辑,则显得非常用心,例如下面这个情节。

林肯的灵魂教导22的时候,22提到杰克森总统,林肯的灵魂很生气,英语版的台词是“杰克森?”,国语版的处理是“就凭他?”以及阿基米德和阿基米德说“饼卷肉”的正确读音,英语版的台词是“饼卷肉”,22捣乱“饼卷什么?”,而国语版改成了“饼卷肉,肉卷饼,卷饼肉,肉饼卷”增加了台词的趣味性。。 引用补充:乔尼头发被毁去理发店时,理发师问乔尼头发怎么搞的,原声台词“cat did it.” 字幕也是直翻“猫做的”;但是国语版是“是猫先动的手。”十分诙谐有趣。 两者比较过后,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国语版更能被国内观众所接受;我也更能理解这部动画电影相比以往,国语版排片量比英语版更多的现象。 这次的“国语版”无论从配音台词还是其他方面的处理,相比“英语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也有不足

在片名的翻译上,《心灵奇旅》虽然不像之前那样用“XX环游记”“XX总动员”敷衍过去,可也差强人意。片名翻译本质上比较通俗和具象,没有《Soul》有神秘感。

不过,我觉得这是一部作品名字,在两种语言的表达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

如果说,汉语在配音上的展现更能渲染观众的情绪,那英语在概述上的展现则更能给予观众遐想的空间。 汉语本身在表达上相比其他语言更丰富和具体。字词的多种组接,能帮助我们对单一的概念理解得更仔细。而英语往往是通过单一词汇衍生出不同含义;只有放在不同的语境下你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无论是电影名,书名还是其他形式作品的名字都是一种简单的概述,而汉语的概述往往比较具体,而英语则让人产生不同的猜测,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

如果我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释那便是,

“电影片名是'Soul',涵盖了'灵魂'、'心灵'、精神'、“灵魂音乐”等等含义。”

显而易见对吧。这可能就是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和魅力吧。

总而言之,这真的是一部特别值得到电影院去观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过后我会以我个人的直观感受对这部电影的各个层面提出我的个人见解。

已经写完啦,篇幅很长感谢你的耐心阅读//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3120540

真的,已经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够让我这样酣畅淋漓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用这部电影的台词来说便是

“我爵士了!!!!”,"I'm jazzing!!!!"

打个小广告,我最近建了个小组,想邀请你们加入。。//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715844

附上一张配音主创名单,感谢你们。

 5 ) 落在掌心的竹蜻蜓

因为美国疫情仍旧严峻,皮克斯新电影上映这样每年的固定节目,我们本应是在影院吃吃爆米花喝喝大杯汽水的,今年也只能改在自家客厅通过订阅Disney+进行线上观影,好在仍有大包薯片和饮料在手,关掉灯静静体会这每一年都带来的熟悉又不同的感动,心想2020或许再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圣诞礼物了。(对不起啦,《真爱至上》,今年圣诞暂时没空重温了,笑)

有趣的是,我们看到半小时左右家里wifi突然坏了,不得不暂停了十分钟,于是正好起身舒展舒展筋骨,顺便猜接下来的剧情走向。在此之前电影的情节是有点像…林克莱特的《摇滚校园》?Joe是一个心怀爵士钢琴家梦想的中学老师,每天和小孩子打交道,虽不顺利,家人也不支持,但也未曾放弃。导演说,Joe肯定最后是留在冥界了,把22成功感化之后送她去了地球,同时意外发现自己是当心灵导师的料,于是放弃生命留下来感化其他的小朋友。而我反驳说,切,那这样子音乐家的梦想就是说说而已吗,Joe肯定回地球了,继续追求音乐家的梦想,但是他后来还是发现自己当老师更合适,所以留在中学继续教书啦。这两个版本的剧本听上去倒是都能说得通,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此时网路正好恢复,于是抱着好奇皮克斯到底会如何发展这个故事的心态,我们按下了继续播放的按钮——

皮克斯不愧是皮克斯啊!想象力大无边!半小时左右开始的情节转折不仅令人忍俊不禁,而且出人意料地深刻,同时又不是那种“给你指明一条人生路”或者“加油啊你是最棒的不要放弃梦想”的传统鸡汤,它把结局选择权交给了观众(Joe最终选择了哪个职业呢?22的地球徽章上最后一瓣“火花”来自哪里呢?这些都不重要),留下遐想和回味的同时,又是那么地动人,对了,这就是好多好多皮克斯电影给人的感受吧,但是这样的感动每次又是那么的不一样——同样是讲“冥界”的《寻梦环游记》,主题更加传统,说的是不论是在哪个世界,一家人都要整整齐齐,幸福是依靠记忆而存在的,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家人;而《心灵奇旅》,更像是生活的狂风骤雨之后的一双温暖的援手: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相似的片段吧,22缩在一个最黑暗的角落里身边都是无穷无尽的否定的声音,“你这个废柴”、“认命吧”、“你看看别人”blah blah,此时Joe伸出他的手,对22说,“你准备好了”,无需过多解释。没错,哪怕是对着天空发呆,在马路牙子上乱晃,《心灵奇旅》就像一双诚恳的握着你的手,告诉你那都是有意义的,生活的“火花”在于你看待它的角度,跑得累了,就停下来发发呆,休息一下,会有一片漂亮的叶子从金灿灿的大树飘落,恰好停在你的手心。那片落叶,是不是很像哆啦A梦的竹蜻蜓呢,如此普通却有拯救一个灵魂的魔力。

如果说《心灵奇旅》和《摇滚校园》或《寻梦环游记》更多是在剧情方面有相似之处,结束时看着字幕滚动时我更多想到的是大师泰伦斯·马力克的《生命之树》。Joe在弥留之际回溯自己的一生,想强调自己音乐家梦想的他,却意外找到了许多其他的落脚点,不论是有音乐天赋却时时想放弃的学生,还是从未互相交换人生故事的理发师老友,Joe的人物形象由这些碎片化的生活细节拼凑完整——是香味漫溢的披萨,是喜欢的洗发水牌子,是给老人的钢琴课,是妈妈珍藏的羊毛西服,是放学回家骑着单车的自由自在,是沙滩上海浪淹没双脚的微凉。马力克的作品都很强调生活的细节,自然光拍摄,情绪流动配合角色的旁白等等,有时候会感觉晦涩难懂,难以跟上,需要额外地静下心来细品;而《心灵奇旅》,用更通俗直接的方式,把“回溯一生”这样可以是很沉重的话题用轻松又具象的方式讲了出来,对“冥界”的展示也是不输《头脑特工队》天马行空一般的想象力,实在让人惊叹。

每次看皮克斯的电影都要夸一下他们登峰造极的技术,视觉效果等等,在他们身上的确没有“夸累了”这一说的,因为不论何时看到,都会惊叹故事和人物已经如此高水准的情况下,怎么还能在制作上同时趋于完美,大到纽约市一景一木的完美重现(我好怀念车水马龙热热闹闹的纽约啊!这部电影就像给纽约的情书一般太令人感动了!),小到主角西装上一条小小褶皱的真实还原,制作人员倾注的心血体现在电影的每一帧画面。而说到画面细节就不得不提一句,真的羡慕国内可以在影院看到它,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补上,这样制作水准的电影在影院享受一定是效果加成的。《心灵奇旅》是一部爵士乐占很大比重的电影,演奏时主角Joe的手指配合音乐的流淌精湛而准确,自然放松的姿态让人感觉亲临大师现场演奏会一般;奥斯卡获奖组合Trent Reznor和Atticus Ross制作的原声音乐是那么贴合又不喧宾夺主,印象里他们总是和芬奇合作(《社交网络》、《龙纹身的女孩》),快节奏的电子节拍擅长制造悬疑紧张的气氛,而在《心灵奇旅》,惬意又自由的爵士乐就像Joe的衣服或礼帽,像人物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一样浑然天成,带着纽约秋天的暖意,是这个喧嚣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带来的重击或许都不是“狂风骤雨”那么简单,多少被冲散的家庭、失去后再也无法复得的人生、一辈子都难以磨灭的伤痕,都发生在这短短又无比漫长的一年,它甚至还未结束,我已经觉得自己老了十岁,身心俱疲。《心灵奇旅》在这样一个非比寻常的圣诞节上映,自有它疗愈的意义,对于很多挣扎在温饱、梦想似乎无比遥远的人来说,一句“没关系的你可以”简单却无比重要,圣诞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时刻,疫情影响下更多的只能独自度过,这样的日子里,一部老少咸宜、抚慰心灵的文艺作品是多么重要,或许我们现在还未意识到,但很多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那个不寻常的圣诞节,有这样一部好电影。

(快去买票看!!!!!!)

 6 ) 一个人的天性是TA的保护神

一颗橡树子可以说“迫切要求”成长为一颗橡树,一只老虎则必须向老虎的样子推进。

主角Joe在钢琴和爵士乐方面天赋异禀但始终缺乏机会。在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拒绝、否认和退而求其次的职业选择后,终于有一天,得到了自己无比珍视的一次登台表演机会。

兴奋至极的他蹦跶在回家途中,却一不留神掉进地下井,嗝屁了。

死亡和疾病也许是最能令人反思 “生之意义” 的事件了。

尤其经历了漫长的忍耐摸索,理想之光终于有一丝丝照进现实的当口,这样的戛然而止更加令人难以接受。

于是故事从这里被撕开了变化的口子,提出了那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此时此刻就需要归还生命,你会觉得来这一趟玩尽兴了吗?或是?

从皮克斯《头脑特工队》、《寻梦环游记》,看到这部既温暖又引人深思的新作,我几乎可以肯定他们的动画编剧是深度修习过心理学的,而且越来越善于纯熟地把观点融入故事,娓娓道来,使一个老生常谈到几乎令人熟视无睹的常识,得以被重新焕活。

这部探讨生存意义的《Soul》,基本是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和延展至九十年代的积极心理学为蓝本。

人本学派把人的尊严、兴趣和价值放在首位,强调人类的优势、抱负、创造力、自由意志、潜能的实现,关注成长和积极面。

它的核心理念至今仍值得孩子和成人聆听——

01 忘我之境

从小到大,我们多多少少都感受过这样的时刻:听到喜爱的音乐浑然忘我、沉浸于小说和电影的情节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地画画、做手工、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热血沸腾……做这些事时,我们全然专注、伴随着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如此投入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这种极度美妙的时刻其实很早就在道教、禅宗、佛教中被描述过,只不过在现代心理学被赋予了更明确的定义,祂被称为:【心流】( Mental Flow),以及【高峰体验】( Peak Experience )。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心灵体验到达最优状态时,心中澄莹如练。只有当精神能量(即注意力)专注于实际目标,行动与机缘又搭配得天衣无缝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树立追求的目标,能使感官变得井然有序,因为这时,人必须全心投入手边的工作,将其他一切抛诸脑后。这种为克服挑战而奋斗的阶段,就是一般人认为的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任何人只要能够控制精神能量,并将它专注于既定目标,就一定能有所成长、精益求精。借此不断练习自己的技巧,迎接更艰巨的挑战,使自己更加出类拔萃。——《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谈谈高峰体验》- 马斯洛

就是电影里所呈现的【忘我之境】。

专注沉浸地做一件事,本身就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能使人沉浸专注的事情,往往反映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独特之处,包括热情和天赋,就是影片中 “ 生之来处 ” 每个新生灵魂胸前徽章上那个待填补的 “火花 ”。

22却不幸患有 “ 火花匮乏症 "——又名抑郁症

在 “ 一切世界 ”中,我们总会被其中的某样东西点亮,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gift。

“ 火花 ” 可以帮人安身立命、使人体会高级的愉悦感和意义感,新生灵魂们带着各自的绝活儿来到地球。

所以作家天生应该去写书,音乐家就应该去谱写乐章,运动员就应该去追逐更高更快更强。

会电脑的人那么多,所以李安就应该去拍电影。

这就是电影告诉我们的幸福第一式,请务必勇敢追寻自己的天命之光,擦拭之、沉浸之、耕耘之,祂必不负你。

02 善待天性

天性除了天赋,更重要的一面,则是基因和成长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格,就是徽章上所描述的那些性格特质。

—— 三个去焦虑学院,五个去自恋学院。
——自恋人格会不会有点多?(神吐槽超好笑)

人格的基本类型决定了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是TA思维及行为的基本盘。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就是那位提出了需求金字塔的学术大神)主张:人一定要学会善待(而不是违抗)自己的天性。

一颗橡树子可以说“迫切要求”成长为一颗橡树,一只老虎必须向老虎的样子推进。人最终不是被浇筑或塑造成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帮助他们实现潜能。——马斯洛《心理学的论据和人的价值》

学会坦然地面对自己天性中麻麻赖赖一点都不圆润的部分,再聚焦其中的优势,让它可以得到高功能的发挥,就是这个心理流派反复强调的 “ 接纳自我,允许自己全然为人”。

我在刚上大学的时候也看到过一句类似的话:一个人的天性是TA的保护神

但在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理念重要性的情况下,人在受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养育者的不当引导、环境的影响,我们经常被要求 “成为他人” 。

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人也往往容易被自己所不具有的气质所吸引,反复把自己代入理想化的他人。

但每当我们按照要求“成为他者”的时候,天性就遭受了一分贬损,而天性的失落对“生之意义”危害深远。

Tal Ben-Shahar——《哈佛积极心理学》

当一颗橡树子被要求成为老虎时,当我们长期忽略内心的声音、习惯性地去迎合别人的期待时,天性对我们的回击就是混沌、混乱、抑郁,甚至更严重的——火花逐一黯淡熄灭,再难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22从一出场的时候,表面上像一颗对地球了无兴趣的“厌世灵魂”。

而到了后面,我们会知道,她只是一颗被否定、打压、伤害、被压抑了天性的、恐惧的灵魂

到这里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关于22这颗灵魂的声音,皮克斯安排了一位女性。

这就是关于幸福的第二条建议:每种性格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健康谱系,真诚地面对、审视它,请务必披荆斩棘成为真正的自己。

03 感受当下

在心灵荒漠里,活动着数量不菲、被附魔般只会反复念叨着 “ 一定要成交 ” 的【执念灵魂】。

在这里,影片把基金经理这一职业人群拿出来当典型,作为被外部力量挤压、内在濒临枯竭、与当下生活脱节的生命形态的代表,这个很容易理解。

但还有一个观点,更加值得玩味。

拥有天赋火花的【忘我灵魂】有时候也会导致心灵贫瘠,它是有成为【执念灵魂】的可能性的。

换言之,忘我的另一面,就是视而不见。

Joe在与22相处的时候,总是多多少少、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优越感。

就是那种“我知道我在干嘛,而你只是在闲晃”的价值判断。

这种不经意的歧视和看似为对方好的“提点”,导致最后在迷失的22的梦魇中,Joe同样成为了一个铜墙铁壁般的狰狞形象。

当目标成为了意义本身,而不是被当做方法和工具,它就慢慢滑向不那么健康的谱系。

Joe甚至自己都不能免于困惑。

作为安排给22用以开解、帮助她找到火花的导师,他也是一个处于成长中的人。

当他在酒吧外面向萨克斯姐寻求答案,茫然不知下一步应该怎样做时,听到了那个富有哲学意味的“ 你一直就在大海 ”的故事。

这两个情节,指向的都是感受幸福的第三个心法——珍惜当下。

如果暂时找不到天赋火花也完全不是问题,就细细咀嚼每一口披萨的美味、与身边的人走心地交流、聆听接纳而不判断孩子的想法、感受风、感受甜、看见光,认真的对待一片树叶。

Walk, walk, just walk.

就像22所擅长的那样。

其实这些就是属于她的美丽繁茂的火花呀。

人生不需要着急,对待它不妨再温柔勇敢一些,接纳它、感受它,去成为橡树,去成为猛虎。

或者,只是走走,就很好。

电影公众号:东门捷径小V

有点不一样的影剧深度长评,没事儿的话,可以关注一下鸭~(づ ̄3 ̄)づ╭❤~

 短评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8分钟前
  • 石狩川
  • 力荐

的确在今年看,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但也就抚慰了不到3分钟吧~

1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未必有所成才算活着,梦想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喜欢看天、走路、吃披萨的人生也很好。(皮克斯送给社畜社恐的一记摸头

11分钟前
  • 礼拜六的两脚兽
  • 力荐

一部极有可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最佳原创配乐的电影;一部迪士尼皮克斯近乎满分的作品;一个出品23部长篇动画电影,拿下10个奥斯卡奖杯的工作室;排片2%

16分钟前
  • Woody
  • 力荐

3.5。凡尔赛动画,男主体验了得尝所愿,享受了人生巅峰,回头规劝大家平平淡淡才是真,能活着就是美好。???

18分钟前
  • 可露丽
  • 还行

一部“圣诞福音”动画,和《生活真美好》拥有同个内核,档期应景。片中的“生之来处”并非基督教的“天堂”,而是来自宇宙高纬度的“量子空间”,甚至只要忘我就可以投魂而入,接近“天人合一之际”的概念。千年的厌世灵魂在世间走一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过着无趣日子的“音乐打工人”也在变换人生后,意识到生活的本质不是苦追目标,而是“活在当下”。“在世”也确实如此,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生的光阴就在每一瞬,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很多时候是“时隐时现”的,“隐时”如风吹过,“现时”啃个披萨。没有目标就是目标,没有意义也是意义。

2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头脑特工队》关于情绪,《心灵奇旅》关于性格与灵魂,皮克斯已经不屑于讲述简单“物”的故事,而是用最直接形象的方式拉开生活哲学命题,那是得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能捕捉到的细节,完美幻化在作品里。执念的灵魂在忘我之境无去无从,而“我会享受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

2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理发师用剃刀也能救人危难,造型师用针线也会缝补梦想。枝头掉落的树叶,街头鼓起的排风,地铁里忙碌人群中的歌声,角落里饥肠辘辘时的披萨,当你爱上生活的一刻,就找到了激活生命的火花。原来每天有那么多灵魂经历个体的锤炼,性格的塑造,奋力冲向地球。也会有无数灵魂被生活压垮,迷失进漠漠荒野。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听过关于一条鱼的故事。小鱼游到一条老鱼的旁边说:“我要找到他们称之为大海的东西”。“大海?” 老鱼问:“你现在就在大海里啊。” “这儿?” 小鱼说:“这儿是水,我想要的是大海。” 目标不是人生的spark,生活本身才是。看完此片,关掉电脑,所有曾经拥有的Spark,纷纷涌上心头。

31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看完没有被鸡汤到 反而失落的很 我热爱生命 敬畏自然 保持一双发现美与善的眼睛 我的家人爱我 朋友支持我 我特别健忘什么事情都不记得 我不控制食欲想吃什么就马上吃 可是我都觉得活着好不开心啊 没有“火花” 没有梦想 没有热爱 没有一技之长 赤裸地来赤裸地去 又何苦非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33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你以为所有的故事都被讲完了,皮克斯给你讲一个所有元素都见过但前所未有的故事。终于梦想和目标都不再重要,feel it

38分钟前
  • 懒懒牛
  • 力荐

“灵魂不会被压垮,压垮你的是生活啊。”三十岁的社畜看的内心澎湃,但为了维持成年人的体面又要在黑暗的影院里哭的默不作声。22迷失后,黑暗内里一句句话砸过来“你做不到”“找不到火花”“这不是目标,这是平庸的生活”和抑郁症发病的自我攻击好像…戳的我好久没缓过来。沉入心流和陷入执念只有一线之隔的设定好赞,基金经理被黑的又搞笑又辛酸XD~但故事和人物塑造还是比《寻梦》的完成度差一点点。

41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真的真的不必觉得排片少,目前口碑扩散还需要时间,中国的电影市场只是反应有延迟,晴雅集那股粉丝劲一过,就是这片翻盘之时,作为院线工作者很淡定地告诉大家,这片子不是不爆,只是时候未到。票房反超晴雅集甚至屠榜仅仅时间问题而已,毕竟有太多优秀动画片都是长线放映一两个月。

46分钟前
  • 百代过客
  • 力荐

我顶着豆瓣9.2我也要说,皮克斯就这?还碰瓷头脑?车3都不如;故事主题是挺安慰社畜的,可是这剧本写的就有问题还没讲好;全电影都很赶,和看2倍速一样,全是剧情推着角色在走,打npc呢?皮克斯这点一直都不改;故事感情就摸了一下树叶这么简单就懂了?结尾还大团圆?主角牺牲的意义呢?不如《头脑特工队》和《Coco》一颗脚趾头…连《赛车总动员3》里面主角的退休的感情都比这部有感染力…

51分钟前
  • KD6-3.7
  • 很差

高纳终于实现了梦想,但他突然发现,他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高大上。他突然发现,他为了他的爵士梦,错过了太多太多。他错过了和母亲相处的机会,错过了丽莎……错过了除了爵士之外的一切。很多电影都是给我们灌输成功学、心灵鸡汤,讲述主角努力追求梦想,最后就实现了梦想。仿佛在说,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如果你没成功,就说明你还不够努力。皮克斯却告诉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有多么伟大的成就才算活着,就算没有成功又怎样呢?恰恰相反,一味追求成功而忘记了享受生活,这才是最遗憾的。无论是看天空、走路,还是和家人相处、和爱人看海……只要你用心去感受,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都十分精彩而美好。生活的真谛不是什么宏伟的梦想,恰恰就是那些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追求梦想是最不重要的,看天空、走路、吃披萨才是正事!

52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又挤又破的地铁,黄色的出租车,雄壮的布鲁克林大桥,哈德逊河上远眺万家灯火,曼哈顿的秋色,小酒吧里的爵士乐,这就是纽约啊。理想如果都实现了,那然后呢?你会继续问自己,人活着最重要是什么?不是爱,不是恨,不是痛,也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感知,有些人把它看作是庸俗的生活,有人却认为它是活着的全部意义。两首歌太好听了,听完瞬间觉得生活美好了起来。

55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皮克斯献给“打工人”的年度治愈之作,这才是真正适合圣诞节和年底看的心灵大片。如果让我选一部电影跨年,我会推荐《soul》,它不但让我想要珍惜那些生命中的小美好,更是让我想要感谢那些生命中照亮过我的人和事。以及不得不说,音乐太适合灵魂这个主题了,全片的音乐太动人了。

56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你不会知道,那个街边转招牌的人的心中,存在着一艘巨轮。

59分钟前
  • 汤吉
  • 力荐

因为Disney+Pixar这样的存在 才使我对现代动画充满向往 我不仅向往那每一帧的画面 更向往那群创造奇迹的地方

60分钟前
  • 84交座人柔变器
  • 力荐

电影好残酷,都说应学会放下,但倘若从未得到过,又有什么资格说不想要?有机会挑拣快乐的人都是曾爬上巅峰看过风景的人,而平凡如我们,只能将脚下俯首即是的通通当作快乐,欺骗自己生命已足够美好。决定笑着告别,将生命拱手相让,不是爱的传递,而是心已死、梦已碎。一部纯粹的情绪电影:如果得到了,再多表达一点都会破坏这种得到;如果没有得到,不会寻找原因,只会感到遗憾。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