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2012

剧情片大陆2012

主演:张国立,张默,徐帆,李雪健,陈道明,艾德里安·布洛迪,蒂姆·罗宾斯,冯远征,张涵予,王子文,段奕宏,范伟,柯蓝,张国强,林永健,乔振宇,李倩,赵毅

导演:冯小刚

播放地址

 剧照

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1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2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3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4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5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6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13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14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15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16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17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18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19一九四二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00:12

详细剧情

  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当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影片的主角老东家(张国立 饰),狡猾、市侩,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无法对抗这史无前例的灾难,他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他的遭遇是三百万灾民的缩影,面对这群人的苦难,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蒋委员长(陈道明 饰),还是深入民间报道灾难真相的美国记者白修德(阿德里安•布劳迪 Adrien Brody 饰),以及海内外的每一个人,如何能从这眼前的人间炼狱之景侧目。绝望无止的逃生坎途,中华民族多舛命运的苦难一斑……  本片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

 长篇影评

 1 ) 人吃猫,狗吃人

去年春天,还冷的时候,我的好朋友裤子在三联书店旁边的雕刻时光请我喝了一杯咖啡,喝咖啡之前,我终于在三联买到了苦苦寻觅已久的《刘震云精选集》,因为里面有那篇在当时并不是很著名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喝完咖啡,后劲很大,回去之后就把这本书看完了,看到凌晨一两点。坦率的讲,这不像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种纪实文学,虽然作者本人并没有经历过那惨绝人寰的一九四二年,但里面写到的,我相信它们是确确实实存在过的。

后来,听说冯小刚要把这一年拍成电影,我便开始深深的为他发愁: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种背景,这样一段历史,这样一个总局,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部电影——能原原本本的还原出那一年的本来面目吗?它在残酷性上堪比余华写的《菜人市场》,却又包含了一些有意思的所谓政治在其中。

所以,今年电影一上映,就去看了。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那段历史值得回顾,跟张国立和陈道明无关,跟钢琴师和肖申克无关,跟冯小刚也无关。

电影围绕了一个富裕的河南家庭展开,开头几分钟,有点像《活着》和《白鹿原》的感觉,但紧接着,它就开始成为了《一九四二》。那是一段多么惨痛的历史啊,人命如草菅,那么一大群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死了!

近年来,几乎每一部关于近代战争的电影都掺杂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但冈村宁次的一句话却让我几乎感谢日本人,他说,饥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他用粮食收买了一些饥民,与中国军人做斗争。在那个场景下,活着,确确实实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入戏很深,几乎融入到了那个世界里,所以看到红着眼睛的野狗撕扯着路边死尸的时候,确实吓了一跳。小说里似乎还提到了卖人,但小说里的卖人和电影里的卖人是不一样的。电影里的人被买走,还能活命,哪怕是受尽耻辱的活着。但小说里被卖掉的人,几乎全被吃掉了——没人愿意吃掉自己的家小,只好卖掉自己的家小,换来一丁点钱,去食用别人的妻儿。——感谢冯小刚,没有拍出这么残忍的镜头,否则观众一定会做噩梦的。

我虽然是个喜欢亲近小动物的家伙,但远远没有苛刻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那样招人讨厌,尽管如此,看到地主的女儿为了给刚刚生完孩子的嫂子找口吃的,把逃荒路上坚持养下来的黑猫给人宰掉,并且平静的说“一会煮好了给我喝口汤”的时候,我那不值钱的眼泪还是不知不觉流下来了。

再次流泪,还是关于她,这个曾经的大家闺秀被人卖到妓院,服侍贪官,端着盆为他洗脚的时候,几次弯不下腰。贪官说你把盆放下吧,她哭着说“爷,我吃的太饱,实在。是蹲不下”——这个时候,许多观众不合时宜的笑了起来,不知道是他们太残忍,还是我过于入戏了。

而结尾那一段,几乎没有任何煽情的场景——除了最后徐帆和张默在茅草丛里换棉裤的时候响起了音乐——我的心里却一直在悲伤。为那个时代的河南人,以及蒋介石。他太不容易。最后一次不知不觉的流下眼泪,是结尾时的字幕出现了“1949年,蒋介石战败,退踞台湾”。

我们都知道,《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很好看,不过它和《一九四二》不属于一种类型。在毫不犹豫的为前者打满五颗星的时候,真的有必要狠狠的给后者一个大差评吗?

固执与偏见是一张需要撕破的蒙脸纸,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细数一下,我们到底有多少次在没有探究真相的情况下让一种来源于别处的态度在自己心中先入为主?这样不好啊。

欢迎关注:@天亮天黑

 2 ) 被豆瓣评分骗了,差点错过一场非常值得观看的好电影!

以后还敢不敢相信豆瓣评分?这么好的电影竟然被那写没看过影片的人恶意中伤的这严重,把对导演的攻击转化成对一部好电影的污蔑。
 每次进影院去看电影之前要在豆瓣上看下评分,低于7.5的直接忽略。
 周一看的少年派是因为评分竟然达到9.2,但走出影院内心并没有太多的震撼。然而1942的评分如此之低让我一开始直接认为此片不过是又一部“大师级”导演出品的垃圾片。
但是仔细观察影评,很多打一星的评论者根本没有看过电影,只是对导演和影片恶意的中伤。
幸亏今天走进影院看了这部电影,没有错过一部国产电影中难得的好片。电影借着还原历史讽刺了很多东西,人们在饥荒面前本性的暴露,我们中国人善良和邪恶的两面都真实显现。1942河南饿死三百万人,1959年饿死何止三百万!冯不敢也无法去拍1959,只能借由对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军队的讽刺去指桑骂槐。冯近些年对宗教的感悟也融入其中,个人觉得此片和少年派都在宣扬基督教。虽然本人不是基督教徒,但是看到世界上有如此多的灾难之时我也会发出影片里的那种疑问:“如果神灵不去拯救受难的人们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信?如果上帝战胜不了魔鬼我们为什么还要信?”悲凉的百姓只能在饥饿和战火中挣扎,侥幸活下来的不愿意回忆这段悲惨的过去。
希望喜欢看电影的人们不要因为近乎污蔑的评分错过一部好片,以后看电影真的不敢迷信豆瓣了。

 3 ) 饥饿是唯一的真理

                                                       这不是一篇认真的影评,随便写写。

《沉默的大多数》里,王小波说他小的时候正赶上大跃进,大喇叭里天天高喊着亩产一千八,孩子们却饿得连铅笔和课桌的木头都啃。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

于是说到《一九四二》,跟《少年Pi》一样,说到底,不过都是讲了个生存斗争,人和肚子的故事罢了。不同的是,Pi是独角戏,真空环境,讲的是少年和老虎在海上饿着肚子求生的事儿;《一九四二》是群戏,携家带口逃避饥荒,扯不断的家族社会伦理关系。

《一九四二》不美,画面还赶不上《白鹿原》,更别提《少年Pi》,但不能否认冯小刚是个讲故事的高手,通篇下来,人物饱满,叙事挺有张力。

几个有意思的镜头。比如嫂子刚生了孩子,5天没吃饭。爹说煮了星星的猫,对不起她,没想到她只淡淡地来了句:“我也要喝猫汤。”就蹲到锅前,从怀里掏出一本书,一页一页撕开来当柴火烧了。从这一刻起,星星就全然摆脱了读过书的小姐身份,只剩下一个“人”的本性。家产被抢,连之前自己不吃饭也要喂猫的底气都没了。包括后来栓柱偷了美国人的饼干,偷偷拿给星星吃,想要趁机“弄了她”,星星仍是半推半就的,不说不给,也不说给,只是说等饥荒过去,就给他弄。跟家里的长工情深意切,一丁点身份架子也没剩下。

说实话,虽然当初栓柱冒死从当兵的手里救下星星,受了伤的时候,星星也曾含情脉脉地给他包扎伤口,但说到底,她还是个没义气的女人。为了肚子,扔下自己的爹,刚生下的小侄子,还有“情郎”,毫不犹疑就把自己给卖了。最初,当家的也是瞧不上栓柱的,刚出城的时候看见栓柱跟星星说:“有俺谁也不能欺负你”,满眼的嫌弃。可是到了这节骨眼子上,也抹起了眼泪,“哪个龟孙不愿把她给你哟”。栓柱是真冤,看上这么个无情无义的姑娘。

于是要说花枝。花枝从头就是个聪明理智的女人,栓柱没弄成星星,花枝第一个跑过来说:“我跟你弄,饼干给我”。星星一走,她又立刻说要和栓柱结婚,让他饿死之前也有个媳妇。可花枝却是个最有情感,有血性的女人。瞎鹿要卖孩子,花枝疯了似地骂,说她就是把孩子摔死,也不能卖了。后来瞎鹿夜里偷驴,让当兵的给拍死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花枝又原地等了三天,直到当家的说,再这么等下去全都得饿死,才又上了路。洛阳的窑子来挑人,花枝第一个被挑中,可她却带着两个孩子,和人家说:“挑一个大的,送两个小的,您合算。”

花枝和栓柱结婚,也是为了生存,她说栓柱有了媳妇,就能卖媳妇了。她自己做主,把自己卖了四升小米。临走之前,她跟拴柱说:“我的棉裤囫囵(完整)一点,咱俩换了吧。”于是两个人走进过人高的芦苇地里,缓缓脱下裤子。这个镜头有点像《红高粱》里面野合的场景,可花枝不是个浪漫的女人。她务实得很,做爱是做爱,为了填肚子,棉裤是棉裤,一码归一码。

都是女人,又想起《白鹿原》里的田小娥,也是快饿死了,一动不动躺在炕上。丈夫的叔叔来弄她,给她一块馍吃,她也给人弄。没人来弄,仍旧是躺在炕上,最后活活饿死。一点也没有生存斗志,没有主观能动性,比不上花枝。

其他也没什么可说的,仍旧是孤寡老头,消失在世界终点。不管是《活着》还是《白鹿原》还是《一九四二》,老头永远看尽人世变迁沧海桑田,生命力堪比绿巨人。

《一九四二》还是沉重了点,即使字幕显示花枝和星星都活了下来,看完还是如鲠在喉,撸完没射的感觉,太压抑。《少年Pi》虽然尾大不掉,倒是有始有终。同样是开放结局,不看吃蛆的那篇影评,依旧是阳光灿烂生活挺美的。总之,这世界上只要是没了吃的,老虎也得饿肚子,地主也得饿肚子,耶稣基督军阀大官都得饿肚子,谁也不能免俗。

所以王小波说饥饿是最大的真理,我说:肚子才是最大的真理。


P.S.没看过就给片子打一星的行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有点文革的意思,先定性,再找事儿。典型的立场大于真相,意识形态大于是非黑白。当然,咱们已经习惯了这一套,你也可以说这是严酷的文化枷锁下人民表达愤怒的唯一途径。

P.P.S.根据《南方公园》的最新统计,容易愤怒的人无一例外呈现阴茎短小的特征。

这科学吗?

 4 ) 看了《1942》,对豆瓣很失望

今天刚刚看过《1942》,有种情绪抵在胸口,想和人交流。来到豆瓣看影评,诧异,然后是深深的失望。那么多没有看过电影的人在那里恶评,声称着坚决不会去看却打了1分。这个分有什么意义呢,除了抹黑?豆瓣什么时候失去了公允而被这样的人占据了主流,真是让人失望。

 5 ) 先做人,再做事

若干年前,启蒙课,师傅告诉我,先做人,再做事。

1942那个年代,我的外公外婆有幸活了下来。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是一段不愿回忆的历史。现下我外公就快90,身体还算康健,他当过兵,上过战场,战场的旧伤一直折磨着他,子弹差点打上脊椎。小腿当年医疗不够,一直留有伤痛。外公前几年把自己抗战时的东西捐给了博物馆。前年外公旧疾复发,重病,手术。和大多数传闻一样,所谓的老兵根本得不到任何政府的补助。当然这些,我们不会去告诉外公。

唐山大地震到1942,国难让冯先生赚足了名声吃够了甜头。反思,回忆,悼念成了赚钱的遮羞布,一场又一场的上映,赚足了眼泪和钞票,纸醉金迷的冯导拿着一笔笔收入搂着一位位女星,开心时候给各位说两相声,恼怒时候,直呼各位网友畜生。

如我外公外婆这样年过古稀曾经度过那些艰难岁月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是否都活的幸福舒坦,但必然不如冯先生这般富裕。他们大多拮据,大多被病痛折磨,大多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大多……

如今,这部非公益性质的电影,他所带给了冯先生这圈人无尽的收入,今天他票房过多少,明天他几个影院加档,这每一分钱都落入了这圈人的腰包。当你为此片落泪的时候,可曾想过真正打动您心灵的人此刻却受着病痛,穷苦,衰老的折磨……

冯先生,艺术家导演的外衣穿在您的身上,您可觉得半分羞耻?

 6 ) 只有在嘲笑神的时候,大家是团结一致地

电影看过了,很多评论也看过了。life of PI也看过了。
作为一个主妇,做好家务,来写写影评。

观影感受
整部片充满喜感,因为张国立,张默,徐帆,冯远征都很搞笑。
然后发生的事,心里大约有数。
我看见这么多人,就知道要多少死多少。
我看到大小姐拿只猫,我就知道猫要死,小姐要做小姐。
我看到地主老财,就知道他肯定是人财两失。
我看到孕妇,就看到流产,这有惊喜哦,还是生下来了。
我看到老外,就知道正义来啦。
我看到官员,就知道准要腐败。
我看见日本人,就知道要杀人了。
我看到蒋公,就知道他肯定要流泪啦。

所以基本毫无意外地看了一场充满cliché的电影。

但是里面还是有很多故事的哦!

-------------------------------------------

日本人说的对吗?

我就觉得日本人说的那句,
他们先是人,再是中国人。
听了很震撼!

人,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
能战胜困难,舍己为人,做科学家,做艺术家,
也能3p,群交,饿急了还会吃人肉。

做中国人呢,wa,要求可就高了,
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要立场鲜明,坚决斗争,要吃苦耐劳,绝不贪图享乐。
要严肃紧张,团结活泼,还要理性爱国哦。
要三十而立,娶妻生子,还有铁饭碗,最后抱着曾孙寿终正寝。
好大难度!!

这些日本人,认为这些中国人,首先是人,然后是中国人。
听了这话,是该给日本人一大巴掌,说:坏人!
还是流下两行热泪,说一声:只有你懂我。

日本人说的对,还是不对。
你愿意信那个呢。

-------------------------------------------

都是国民党腐败无能么?

1942我和我妈一起看的,
我妈革命老太太,绝对正牌中国人。
她看了,认为这是一个教育共产党人的好片子。
因为里面反映很多腐败,国民政府无能啊。

我心想:难道这里的人民,你不觉得不同么?
我觉得1942和平时抗战电视连续剧不同在,
里面没有大唱:地道战~嘿!地道战,嘀嗒嘀嗒千千万(忘歌词)
里面全是积贫积弱地,没头苍蝇一样的,野草枯穗一样的,人。
那些兵,说实话,不也是老百姓的儿子。

而且这些老百姓,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淳朴,善良的样子。
都是些自私,软弱,打酱油,啥是道德底线,能吃么等等情态。

如果还有一次战争,和饥荒。
你说,能有多少不同?从官,到富人,到老百姓,能有多少进步?
日本海啸,中国在抢盐。
我去超市看过,真的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了。
说这片土地上的人,互相关爱,听的我,假的都要哭了。

如今很多问题,也是老骂党,老骂党,
可是公务猿是禽兽,考公务猿的还不是逐年递增,
说保卫钓鱼岛,边远地区的公务职位还不是无人问津。
一人当官,七大姑八大姨全来求办事。
教育腐败,照样抄。
人心不古,晚上照样去共体路,
食品有毒,不是照样有人买单,
空气污浊,开车还不是准点到大街上排队!

这社会风气快成无数个屁了,难道真是党的不对么。

你说清朝成那样,都是清政府无能,
当时民国成那样了,都是国民党无能?
如今成这样,都是共产党无能?
还是?the rest of us,一直坚定按自己道理存活的这些普通人,
也不tm怎么样。
这两个观点,你信哪个呢?

-------------------------------------------

从这角度看,这电影还是有大乾坤地。
可惜,他就是很难称为全世界共同的大电影。
很简单,因为这点道理,就是中国这帮子人不懂。

一百多年了,
不维护建立共同的基本价值,
没有法律捍卫大家的共同认识。
没有武力去捍卫法律,大众权益。
就知道领土,和谁的领导。有什么用啊,
人心早散了,队伍早没了,还占着个地有什么用啊

兵兵将将与民争食,日本人没来粮食就被吃完了,这算干嘛滴啊。
人民之间只知道互相残害,大老远来要工人,都不知道接济点粮食。
难民,到了哪就烧杀抢掠,比日本鬼子不弱,谁开门迎你们啊。

各种负能量,

就知道一起嘲笑神父。
嘲笑神父,嘲笑神的时候,
大家找到了共同点,所见之处,都是笑脸。
一起嘲笑神明,嘲笑这个,不能当吃,不能当喝,百无一用的神。
哈哈地~~

难怪神都不眷顾了

希望寄于明天吧。
但这次最好人人参与,不要再打酱油啦

(电影在这些情节的表现上,还是挺分水岭的,可惜还是一个全世界都知道,就我们不知道的废话)

 短评

苦大仇深,平铺直叙,漫长的两个半小时毫无波澜,就像在看一部沉重的纪实片、太累。同样是历史和悲情,作为电影,不如《唐山大地震》来的轻松。不过,如果你喜欢《建党伟业》此类题材,到也是可以去瞅瞅。

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所有悲剧都经不起推敲。悲剧之中,一地喜剧。刘震云如是说。这部片子就秉承了这一宗旨,悲剧氛围之下,处处都有引人发笑的对白。其实用喜剧手法表现悲剧,悲剧的核,喜剧的壳,是很高明的玩法。可惜冯小刚有的只是小聪明,难成大气候。又想直面人性之复杂,又不敢深入点到即止。冯氏小机灵,可以休矣。

7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刘震云:继续逃荒的人就告诉他说,大爷,别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是想死的离家近一点。当他又往前走的时候,发现这个山坡上有一个小女孩,五六岁的样子,趴在一个她妈的尸体上在哭。物伤其类,同病相怜,这老头说我得劝劝这孩子,过去就跟她说,妮儿啊,别哭了,身子都

11分钟前
  • wolfletus
  • 力荐

很明显《1942》这部残酷到让人失语的作品不太符合多数观众观影需求,难以理解为毛有好多人没有看片子就在那里叨叨说是烂片,咱们能理智一点吗?!无论票房与评分怎样,都不能掩盖这是一部绝对有诚意的伟大作品!从大众立场转换到精英立场的冯小刚这次遭受的考验不小...

12分钟前
  • 1911
  • 力荐

饿死人的年代过去了就不要再回来。

17分钟前
  • Erving
  • 力荐

苦死了

19分钟前
  • rrrrrronnie
  • 推荐

张国立演的真是贼好,不用说话,一看他的脸我就想哭,那表情太特么可怜了。

24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敢于拍人祸的导演比只拍天灾的要更值得尊重。天灾只是人祸的体现,借古讽今,道尽中国人当今处境。贫富,上下,大家与小家,历史的维度上,中国人并没有本质改变,大众会懂这一声叹息。这种玄妙无需庙堂僧润色,只需江湖匠简单呈现。平民黄金八点档的简单通俗,注定会让高端影迷的逆反最终化为一碟醋。

2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河南到死了多少人?”“政府统计一千零六十二人。”“实际呢?”“大约三百万人。”

28分钟前
  • 行动力
  • 力荐

原来当时我并没有看懂其中的真实和残酷

30分钟前
  • 今天你学习了吗
  • 力荐

潼关,位于陕西渭南,是1942河南大逃荒一大目的地,也是这段苦难之旅的“终点”,很容易联想到“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千万颠沛流离,三百万饿殍漂野,天灾+人祸,主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靠自己,走下去,活下去。

35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哈哈,回头再看看十年前的影评唏嘘不已,尤其是那些恶评说刻意渲染苦难的,电影是好电影,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视角进行解读,近些年的见闻和经历让看懂片子的人越来越多了。电影并没有渲染,相反,在我看来反倒有种收着的谨慎,且看且珍惜,这种电影现在和以后也不会再有国产导演做了^_^

37分钟前
  • 假装gank脏波兵
  • 推荐

他们沉默的走在中原大地上,无人问津

41分钟前
  • 小方有点可
  • 推荐

1942,河南大灾,三千万人流离失所,不得不踏上逃荒路,加上日军的围堵,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政府把河南灾荒当作包袱,日本人却利用灾荒赢得河南战役。剧本扎实,镜头感值得称赞,演员表演到位,朴素真实,片尾人卖人的戏是整篇的高潮段落,把两个小时的挤压集中释放,冯小刚最佳影片!

43分钟前
  • 哈酷
  • 力荐

从灾民逃荒拓展至政界/商界的讨论,点线面俱到,进而批判了国民政府的冷漠与腐败,倒不是不人道而是太务实。剧本改编扎实,群戏相得益彰,政府/逃荒两条线均衡适中,既顾及到小细节的感人又拥有大场面的震撼,稍许冯式幽默渗透其中。如果编导能只专注于戏剧,而不是过于展现悲惨,整体性会更上乘。

4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真心没什么意思。这样类似题材的电影应该是没人能拍得过<活着>了。剪辑混乱。无用人物太多。情绪不到位。

50分钟前
  • ECHO
  • 还行

我觉得这种片得让情绪递进,但是视角太多感受就散开了,很遗憾它没有预告片那么好,但也庆幸它没像大地震那样故意煽。

54分钟前
  • 开树的花
  • 还行

可以不用对这部电影有敬意,但要对历史有敬畏之心。年轻的时候应该多读书,老了才知道该怎么发力。

56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冯灾难和冯段子,我觉得还是第二个稍好点儿。

57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从头演到尾其实就一个字,苦。饥寒交迫的逃荒路还夹杂着日军轰炸,每隔几分钟一段伤感的配乐加死人,无节制的煽情的目的就是你必须得哭。说是天灾,归根到底还是人祸,这层意思其实还是拍出来了。只是委员长那条线太弱,原书有很多东西在里面,现在却成了鸡肋。幸亏刘震云小说里有很多妙处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