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

剧情片大陆2013

主演:冯远征,戴立忍,冯波,杨旸,钱学格,司源,马精武,胡晓光,余少群

导演:王竞

 剧照

大明劫 剧照 NO.1大明劫 剧照 NO.2大明劫 剧照 NO.3大明劫 剧照 NO.4大明劫 剧照 NO.5大明劫 剧照 NO.6大明劫 剧照 NO.13大明劫 剧照 NO.14大明劫 剧照 NO.15大明劫 剧照 NO.16大明劫 剧照 NO.17大明劫 剧照 NO.18大明劫 剧照 NO.19大明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20:12

详细剧情

  明朝崇祯15年,全国内忧外患,大将孙传庭(戴立忍 饰)临危受命带着妻子冯氏(冯波 饰)来到潼关抵抗李自成的军队。与此同时游医吴又可(冯远征 饰)怀着济世救人之心来到潼关拜访师傅——药局提领赵川(钱学格 饰)。大敌当前,孙传庭军中士兵染上怪病,同时还要面对崇祯皇帝(余少群 饰)的催促出兵和潼关豪绅顾清远(马精武 饰)等人的自私敛财。赵川因施救不力以身殉职,吴又可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靠着不同寻常的治疗方法与孙传庭惺惺相惜。最后瘟疫终于被控制住,但是国家的病症能否被战争治好吴又可和孙传庭都无法预料。  本片主题曲由BossaNova女王小野丽莎演唱,这是小野丽莎首次用中文演绎自己的歌曲作品。

 长篇影评

 1 ) 《大明劫》:历史除了借鉴,还留下什么

【剧透慎入不过这样一部悄悄出现的电影应该没有人会去看吧】

现在回想起来,明史热,大约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燃起来的。历史不全是人事,但却不能没有人事——而当年明月大约是真的把历史当作人事来写的一位。不如教科书那么冰冷,不如政治宣传那么脸谱化,而且更展现了一种对这段人和事的沧桑情怀,而这种沧桑仿佛不是他这个年纪应该有的。当《明朝那些事儿》终于走到最后一刻的时候,相当一部分读者会由衷地为这个曾经昂扬如今病入膏肓的巨人而惋惜。虽然我对当年明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有点过于维护明朝而敌视周边民族、政权的历史观不甚认同(技术上讲,老子家里虽然几代都在辽东,但好歹是北满南汉混血,民族融合的结晶好嘛),但当年明月让我发现,有一些人骨子里就有一种理想主义以及对某样东西的执着——你不但无法把它除去,还会被他感染。

当年明月的明史,《大明劫》的导演王竞的明史,都是这样。

说电影,先说导演。王竞对电影门外汉来说,不甚有名。但他执导的几部豆瓣高分电影让人不能直视。他去年的电影《万箭穿心》豆瓣评分高达8.4——仅就分数而言,这是许多中国导演拍电影拍电视剧拍广告一辈子也达不到的分数,也是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近来许多年未能企及的高度了。如此评价虽有失公允,但至少说明了一些问题。

再纵览他的几部电影,都是现实题材的,而且都不是商业片。《大明劫》是一部古装历史片,历史片通常都和大制作挂钩。王竞这一次突然操起了大制作(其实也不是很大,还远不及一线导演的那些商业片),让人有点疑惑,担心他是不是也要靠大场面撑剧情了。

事实证明,我其实被预告片骗了。所有的战争场面(通常只有这些才是大场面)都在预告片里了,加起来大约只有10分钟。剩下的107分钟都是文戏(忽然有一种坑爹感)。

《大明劫》的背景是这样:明崇祯15年(1642),崇祯自缢前两年,李自成围攻开封。崇祯皇帝(余少群 饰)万不得已将关在死牢内的孙传庭(戴立忍 饰)释放出来,督师陕西军政,南下攻打李自成。可是潼关一带瘟疫横行,身强力壮的士兵纷纷病倒,几天就不治身亡。军营里面的运尸车一趟一趟的将将士们的尸体运走。江湖游医吴又可(冯远征 饰)临危受命,大胆提出对《伤寒论》的质疑,提出自创一套的祛病方法,创立《瘟疫论》。

要说明的是,两大主角孙传庭、吴又可历史上真有其人,且同处崇祯年间;《伤寒论》、《瘟疫论》也确有其事。不过这俩人有没有见过?那就不知道了。这就给艺术加工留下了空间。事实上,《大明劫》一直在历史与艺术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平衡: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绝不篡改;历史上没有记载的,可以加工。这就比那些“秘史”高明多了。

影片第一幕,数面大大小小的破损明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箭矢横飞,炮声隆隆。起义军正在围攻开封。炮兵在后摇动投石机,弓弩手在炮兵前,步兵则扛着云梯冒着枪弹箭矢如蝼蚁一般登墙。城墙上,明军军官紧张但有条不紊地下着口令:“开火!”“装弹!”“开火!”间歇着带有一些其他命令,比如“后面的人快点!”或者是“炮口向下!”

战斗的细节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比如明军的三眼铳和子母铳(子铳套在母铳中发射,发射后子铳可以快速更换,节约装弹时间)都在银幕前惊鸿一瞥。即使是一眼,也足以见电影做功课之深。

仅仅几分钟,时光仿佛已经陡然转至数百年前。

紫禁城里,崇祯皇帝坐立不安:“开封重镇苦守三月,每天死的都是朕的子民!”

有这样一种有趣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世袭比选举更能保证人民的利益。因为在家天下时,一个明君会明白,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要想一直这样下去,就必须让人民一直生活得好,所谓权力与义务对等。正如美国开国元勋麦迪逊所说: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内在或外来的控制了。相反如果皇帝是有任期的,他就没有必要为后世负责。所以崇祯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什么反贼官军,都是老子的财产啊!

接下来,就轮到兵者孙传庭,和医者吴又可这一武一文出场了。他们将从各自的擅长的领域入手,扶大厦之将倾。

中国人的传统历来是重视“联系”的,兵者与医者,虽然水火不容,但用兵与用药,实为殊途同归。孙面对内忧外患,吴面对瘟疫横行,皆是在毁灭的边缘,靠毕生所学与所信,舍命一搏。

来到潼关,孙传庭面对的是一系列军政积弊:兵源不足、补给不足、军屯被占、政治腐败。这一切对孙来说,其实并不是问题。他有理想,也很现实。军阀拥兵自重?设计杀掉,连他的兵一块儿杀。粮官保管不力?直接杀掉。缺粮缺饷?找土豪要。军屯被占?抢回来。土豪们竟然勾结军官烧掉了土地册?反了你们了!军官被他先玩儿后杀,土豪们则被招待了一顿鸿门宴。士兵们冲进来的时候,土豪们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留条性命,但他理也不理。那一瞬间我有点同情土豪了。也许那里也有好人,只不过贪财了些,就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

这就是电影里塑造的孙传庭。在我个人看来,这个塑造还是相当合理的。身处乱世,对付流氓,也只能用流氓的方法。他就好像是又一位蝙蝠侠,于浊世而独醒。

孙传庭激将吴又可,是二人第一段对手戏。吴又可提出军中疾病不是伤寒(不传染),而是瘟疫(可传染)。孙令其治病,吴推脱不去。孙激道:“先生学医为何?学不能致用,要它何用?”吴这才出山。可见相对于孙,吴是个更加理想主义的人。

吴又可曾反复被官军和民军捕获,但医治都是不遗余力。官军和民军曾为争抢他爆发一次搏斗,最后一名民军试图杀死他以防为官军所用,最后还是放弃了。作为一名医者,在这样的乱世,恐怕也是一场煎熬。

吴又可是一名游医,于是他得以成为各方势力的传话筒。起义军士兵告诉他,造反的理由很简单:活不下去。孙传庭告诉他,杀人的理由很简单:面对艰难,总有人要做出理智的选择。他见到的官军与民军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没有正邪之分,唯一重要的是生存。

吴又可这边与瘟疫搏斗虽然凶险万分,但相对于孙传庭那边的血雨腥风,竟然显得平静许多。人心恐怕还真是这世上最险恶的东西。吴又可首先控制了传染,保住剩下的军队,接着开始尝试治愈病患。这时,全片的高潮以一种非常冷峻的姿态到来了。

崇祯连连催促孙传庭南下解开封之围,但军营中依旧有百十病号。大军不能把他们带走,也不能留人照看,当地无力供养。于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就到来了。杀。

吴又可眼看自己的医治即将成功,却换来这样一个结果,欲哭无泪。孙传庭说:要知轻重。吴又可说:我是一个不知轻重的人。也许对医者来说,人命确实是无法以轻重衡量的。但对一个国家来说,可以。

于是吴又可离开了,他回到了江苏老家,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孙传庭没有去追他。电影中的这一幕,他坐在昏暗的营帐里,读着吴又可留给他的信。阳光突然射入,一扫阴霾,原来营帐被军士收起,这是要拔营启程了。

新的一天开始,二人走上不同的道路。而大明的终结,也由此拉开序幕。

导演王竞擅长现实类题材,这会是一次借古讽今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无关紧要。《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特意在自序中强调他并非借古讽今,我觉得确实如此,因为历史的规律是如此的一以贯之,当你在说一段历史时,总能在今天找到对应。人心从来没有变过,所以人事也不会变。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又有谁能真正逃脱历史的束缚呢?吴又可对孙传庭说:“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治愈。”《建国大业》中蒋介石的一番话“反腐,亡党;不反,亡国”,道出历史的十字路口的多少心酸无奈:其实根本就没有选择。

所以就只有无奈吗?吴又可还说:“历朝历代,皆是始兴终衰。世道更替,医道长存。”总有一些东西跨越了时间的鸿沟而保留到今天。这就是历史除了冷冰冰的借鉴,留给我们的东西。那些故事,那些轨迹,那些情怀,那些信仰。我们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一个人在那个节点的体会,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人的善良与邪恶,然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新的历史中走出我们自己的路。

 2 ) 孤独的英雄

1644年,闯军攻破北京,崇祯帝上吊自尽,在最后时刻陪伴他的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临死前留下最后的四个字是“诸臣误我”.作为一个粗通明史的人,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说的五分对,至于另外那五分错的,我只能说,三分在崇祯自己,两分怪天。 毕竟,一个偌大王朝的毁灭及至消失,仅仅一个庞大的外力是不足以成功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道理通俗得很。反过来说,就像影片中吴又可回答孙传庭时说的—— 孙传庭:“你觉得,我大明朝气数已尽了么?” 吴又可:“自古王朝,始兴终乱,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剂猛药可以医治。” 多么的悲哀,多么的无奈,难道孙传庭不知道大明气数已尽,再也难以挽救么,他知道,他也看到了这个无法避免的结局,所以才有杀缙绅的那场戏里说的—— 孙传庭:“自古平天下,人心为要,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败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却一回都不能败!!!” 人心已去,还有什么能说的,缙绅不肯接济官军粮饷,漫山遍野的闯军攻城,而官军却在为五千兵马的粮饷发愁,堂堂大明朝,已经到了连五千人马的伙食都难以供应的地步了,何其悲也!!!再往前拉回一点,看一下紫禁城中那位天下之主的表现—— 崇祯:“开封已被围三月,每天死的都是朕的子民!” 王承恩:“皇上,照孙传庭所说,此五千兵马新练而成,又缺粮饷,冒然出关迎战,恐有闪失,这可是咱大明朝最后的精锐了啊。” 是的,这确实差不多可以算是最后的精锐了,想当年把李自成的闯军打成商洛十八骑时,孙传庭何等的意气风发,可是,当年那群随他一起征战的伙伴呢? 卢象升——总督天下兵马却只能靠自家天雄军抵抗满清,缺兵少粮的情况下苦战殉国,一代“卢阎王”终于在抵抗外侮的战斗中燃烧了自己的生命。 曹变蛟——一军总督,被闯军称为大小曹中的小曹,最后在松山大战中以身殉国,而他的上司却恬不知耻的投靠了满清。 洪承畴——与孙传庭一起打得李自成丢盔弃甲,却在松山畏缩不前,被清军偷袭粮道得手,最终不战自溃,然后摇身一变成了满清的“股肱之臣”。 十年前的明王朝,虽然危机重重,但至少名将云集,三军用命,虽然闯贼作乱,但还不至于有性命之忧。但当孙传庭接到崇祯圣旨从天牢走出时,局势已变,当年的战友早已十不存一,朝廷连五千人官兵的粮饷都无法供给,一年的时间都无法给孙传庭,他接到的命令就是,迅速出潼关解开封之围。以五千官兵独抗数十万流贼,从这个角度来说,孙传庭绝对称得上是英雄,而在我看来,也可以说是最后的英雄。可悲的是,历史从来都不曾给孤胆英雄机会,孙传庭能做的只是多让明朝苟延残喘几年罢了。更可悲的是,他的主子,从来都不曾信任他,让他带兵的原因也只不过是因为无人可用了,电影里有一幕,吴又可夜间外出查看士兵伤情,偶遇孙传庭,孙传庭对吴又可控制疫情的表现表示赞扬—— 吴又可:“多谢督师信任。” 孙传庭:“我信任你,可是又有谁信任我呢?” 其实这么说起来,吴又可对疫病的控制又确实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同样作为没有办法的办法,吴又可一个江湖郎中被拉来治疗大明最后精锐部队的瘟疫,孙传庭以一介戴罪之身从天牢被崇祯拿来保卫江山,结果却如此不同,吴又可最终控制了瘟疫,而孙传庭却无法挽救明朝覆亡的命运,正如吴又可自己说的,王朝的覆亡非一剂猛药可以挽回,这正是瘟疫与动乱的不同之处。在我看来,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与电影不相关的:我对电影本身研究不多,所以对一些电影的表现手法确实不甚了解,但对于这段历史,我了解一些,我想说的是,每次看到有关明末历史的文艺作品,都有想捶墙痛哭的冲动。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的末年有明朝末年这么悲哀,小冰河期,北方数年干旱,赤地千里,瘟疫纵横,生者十不存一,而此时朝内党争激烈,外有满清叩关威胁,明朝实际上实在是在几股外力所摧垮的,而实际上在以前的历史中,只要有其中一种,王朝的统治就已经摇摇欲坠了。每次我都禁不住想问,为什么这贼老天就一直要不停的摧残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呢?(这里说一句,满清入关时,我认为完全可以说是异族异国侵略,当时的女真族并不能归类为中华民族)为什么我们祖先用勤劳智慧辛苦创造出来的伟大文明就一次次败给那些茹毛饮血的落后文明呢? 不过所幸,中华民族衰败千年的气运已经到达谷底,我很庆幸自己生活的时代能看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蒸蒸日上,而不是像几百年前的人们那样,挣扎在乱世中苟活,即使贵为将军,阁老,皇帝,也对这无法挽回的气数哀叹不已。 最后再补上一些详细资料: 1642年,孙传庭赴潼关编练部队,以解开封之围,但禁不住崇祯催促,仓促出兵,于郏县被李自成大败,退回潼关,这时崇祯又再加孙传庭兵部尚书衔,要求其再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适时孙传庭刚逢大败,手中有大量新兵,实不宜出战,孙传庭却道:“大丈夫岂能再度对狱吏乎!”再次兵出潼关,柿园之役战死沙场。让人不禁想起几年前的松山之战,洪承畴步步为营,本已有扭转局面之势,然崇祯催促速战速决,使这场明清战略大决战以明军惨败告终,更远一点,安史之乱时,安禄山以新胜之叛军攻潼关,哥舒翰稳守潼关本能保京师完全,唐玄宗却催促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最终招致大败。历史这东西,真是惊人的相似与讽刺......

 3 ) 王朝倾覆,医圣不朽

谈到中医话题,互联网上两派人马争锋相对,争论如火如荼,几近势不两立,但以著名中医学家为主角的《大明劫》,却不会因此迎来两极分化的评价。无论你是中医理论的支持还是反对者,都能从影片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大明劫》有一条颇体现“普世价值”的故事脉络:名医吴又可不盲从师长和圣典《伤寒论》,独立求索,锐意创新,以实践出真知,战胜顽疾,著出《瘟疫论》,为后世造福。

你可以看作,这是拿传统中医当引子,讲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励志故事,放之于四海都能引起共鸣。对中医的大段描述,也并未流于“天地阴阳”等术语充斥的玄之又玄,而是脚踏实地做了切实的阐述,对于病症描述、医治原理,都条分缕析,通透分明,几场中医论述能叫外行也没有隔山之感,最起码我这个医盲听得十分过瘾,是现实知识化作银幕语言时深入浅出的典范。

《大明劫》的标题气势雄壮,英文名《Fall of Ming》(明朝的覆灭)更是直接点题。影片犹如把一个烂摊子一层层剥开给你看,兵士战力生疏,粮草紧缺,火器是废铁,朝廷拨款不至、日日催兵,东墙还没补好,西墙又开了口子,已足够让人头痛,更有乡绅逐利,内奸作乱,反贼偷袭,瘟疫侵扰,良将纵有三头六臂,也回天无力,只得左支右绌,背水一战。

中段对开封城内可怖景象的一瞥,篇幅虽短,却深刻揭示了什么叫内忧外患,什么叫大势已去,弥漫其间的末世恐慌气氛,不比那些反乌托邦科幻片来的逊色。大明王朝是个病人,观众则成了望闻问切的大夫,无需上演大部队怎么溃败,李自成怎么进京,崇祯怎么上吊,单看一幕幕的惨状,谁都会摇摇头,叹一声:病入膏肓,没治了。

也正因为性质上的相似,种种亡国症结中,瘟疫一项被单独拎出来,大书特书,和整个局势形成了比照。军中瘟疫肆虐,只需一个思维活跃、经验丰富、不循规蹈矩的游医,痛下一剂猛药,便得治愈;而一个国家已入肌理的顽疾,却绝非一个铁血将军呕心沥血可以挽救。聊天时我向朋友推荐此片,他们问我故事讲了什么,我回答,医生治病,将军打仗,各司其职,干的事却是同一性质,对方十分好奇,这两者怎么能成一回事,我笑道,这就是立意所在了。

因看片前不知道历史上有此号人物,冯远征饰演的吴又可一出场,我还以为是个神秘莫测的高人,哪知他一开口,满身市侩、圆滑的江湖气,进入抗疫大战后,其小人物的怯懦、恐惧、坚忍和使命感逐渐显露,终于升华为一个医圣般的光辉存在。另一主人公孙传庭是个儒将,一句“投笔从戎十几年”勾勒出人生轨迹,导演王竞选择台湾的戴立忍,大概也因为他的宝岛口音比较“儒”一点,只是这份儒在一把大火后荡然无存,本就杀人如麻的孙传庭变本加厉,摆起屠杀乡绅的鸿门宴,部署对染病部下的血腥围猎。

勉强是个双雄戏的结构,吴孙二人其实对手戏并不多,寥寥几场对话,印象最深的是出征前那场《黄帝内经》的谈话,表面上是“只谈诗情,不谈疫情”,其实表达了两人做事理念的冲撞。这分歧难以抚平,为后来吴又可的逃离埋下了伏笔。影片认可吴的观点较孙更具长远和全局眼光,所以《瘟疫论》流传千古,明朝却大厦倾覆。

故事自然是与史实有大量出入的,王竞在制作花絮里说,穷尽了所有关于那段历史的记载,因此是有理有据的改编,而非许多古装片信口戏说的胡闹。剧情丰富,改编成几十集的电视剧也没有困难,为了适应两小时的电影篇幅,适当的演义处理是必要的。吴又可通过观察阳光灰尘,推断戾气的传播方式,当然是十分传奇化的桥段,有点像武侠片里打通任督二脉,这里不必较真,戏剧效果是出奇制胜的。

难得的是片里还有些笑料,赵提领那句“早知道就把女儿许配给……”,一个士兵踩灭火把的动作,都引发了阵阵笑声,赵提领一再质问“为什么不喝药”,也让我想起某句网络用语,扑哧了好几回。即使是悲剧,也不必从头到尾哭丧着脸,能从惨绝人寰中播撒一点幽默的种子,未尝不在预示着劫后余生的希望。(文/方聿南)

 4 ) 大明劫,票房惨败?皆因一句台词。

"你们四十三家都是害国之贼!斩首示众,家产充公。(陆续拖走斩首)孙传庭: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心吗?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



大明劫是最近10年来,我唯一重复看过3遍的几部电影之一。有深度有内涵,更可贵的是有良心。


"你们四十三家都是害国之贼!斩首示众,家产充公。
---《大明劫》票房惨败的原因,就是这句话了。


所以,票房惨败,一是不宣传、或负面宣传;二是,不给排档期,不放映。电影院是谁的?您就知道了。

推荐大家看看:大明王朝 嘉靖与海瑞

 5 ) 轮回反复,什么才是千古?

一直等,等有中国味,有历史渊源,有文化沉淀的国产片

可惜数年过去,拿得出手的片子寥寥。

鄙人才疏学浅,历史领悟只能用浅薄来形容,常常只能从一些通俗的书籍,电影中去寻找一些只字片语。

此片看完,很多对话,很多情景,久久不能释怀。

中华民族历18朝,能拿出来拍的题材简直数不胜数

只可惜贴在嘴上的封条,让这些文人墨士放不开拳脚,能出现这样接地气,贴民生的片子实属难得。

片中【传庭】与【又可】真可谓一对知音,医国和医人,看似前者威风八面,贡献巨大,一举一动关乎国之存亡。

但是随着战事偃旗息鼓,尘归尘,土归土,入膏肓之病国又岂是一剂猛药可挽救。

最后连夫妻坟冢也在文革期间被损毁,救国不成想留名青史终成过眼烟云。

但是【又可】悟医道之根本,与世无争,博己之命也要保医稿以存世,辗转才成传世典籍瘟疫论。

影片结尾一段瘟疫论之方竟然在非典期间起到奇效,心中涌上一阵感动。

大明劫,中国劫,尘归尘,土归土,不过在轮回里反复。

医国的贡献,仅能一世,医人的贡献,才是千古。

 6 ) 每一个清醒者都是生活在末世里的

这部影片不能当做灾难电影(的古代版)来看,以类型片的要求,它的节奏感太差,紧张气氛的营造还远远不够。它实际上是一部相当“中国”的电影,一个王朝大厦将倾时的诸多问题它均有涉及,更重要的是,中国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医道仁心,都是它表现的重点。用一些更现代的观念来考察,它也触及到一些最根本的矛盾。比如孙传庭不知道自己为谁而战,他只是在保卫一个空头的王朝,一个抽象的观念,而不是具体的人,甚至在这个保卫的过程中,具体的人都是牺牲者。“大明劫”与其说是一个王朝最后的挣扎,不如说是一群人在乱世里的挣扎,在这个个人的生命随时会被剥夺的乱世,不管你是掌管一方军政大权的总督,是不可一世的草头王,乃至是皇帝,还是受人尊敬的名医,都在这个方生方死的乱世里沉浮。真正的“劫”是人之劫。大明之亡,真正亡掉的不是一个政权、一个王朝,而是“天下”,是这个“天下”得以构建起来的观念体系。甚至这跟某一个具体的王朝都没有直接的联系。一直到现在我们还生活在“率兽食人”的时代,每一个清醒者都是生活在末世里的。

在这个末世里最后的光是什么?影片的结尾构成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乱世里,代表不同政治派别的人们互相厮杀,以致举家尽殁;而归隐田园、其乐融融,并且留下著作传之后世得到“不朽”的是技术专家。这个“技术专家制胜”的隐喻有其乌托邦色彩,却也是影片矛盾的核心:技术可以为任何政治势力服务,但也无法被任何政治力量轻易绑架。但是反过来,技术对“这个”乱世而言,也是于事无补。技术专家远离历史的方式,是构建一个只属于特定的技术门类的历史(譬如影片中的“吴又可”之于“医学史”)。当然,这种看法本身仍然属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现代”,技术的统治究竟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技术之于历史的影响究竟大到怎样的程度——是如何高估都不为过的。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影片中的主人公吴又可不是一个医者,那编剧为之赋予的结局恐怕不会那么好,在技术之外,吴又可身上多少还体现出一些与“人性”有关的东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孙传庭的霹雳手段。然而,无论是孙传庭的“杀人”,还是吴又可的“救人”,都改变不了那个时代,而被时代根本改变了的,是他们自己。实际上,与历史同样冷酷无情的,也是技术,吴又可的老师赵川临死之前那悲怆的呼喊,正是映照出了技术的无情(也可以说是“自然”之无情)。当技术需要改变的时候,与历史走到它的十字路口时一样,都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只是明季究竟是不是这个路口,只有人们自己去体会了。

 短评

看着像是年轻版的王学圻和中年版张震在演戏。

8分钟前
  • 狗不理酥皮面包
  • 还行

如果你想看的是大咖演员上演冷艳高贵上档次的流水作业,亦或是穿越离奇又恶搞的古装且不太大的片儿,这部剧显然不适合你。这种选取内部视角出发的历史呈现作品,讲的就是真实,想涨姿势这个绝对适合。

9分钟前
  • nil
  • 推荐

故国有明

13分钟前
  • 封狼居胥
  • 力荐

堂堂正正面对历史、面对现实、刀刀见血的中国电影。家、国、天下,粮食就是人心,驭世还是经世。医者医人,谁者医国?| 和小朋友的对话那里,加一段怎么从潼关到苏州的路程的叙述就好了。看电影前觉得主题曲有点突兀,但电影结束片尾曲响起的时候,只觉得再合适不过……

18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看了台湾学者巫仁恕对明清易代时期苏州经历的战乱的描写,觉得影片最后吴又可(苏州人)回到老家,住在一个风景如画,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还是太理想化了。当时的情况是城市和乡村都不安全,没有你可以躲的地方。

19分钟前
  • 波吕许尼亚
  • 力荐

病入膏肓唯等死,气数将尽命难存。纵有英雄能伏虎,亦无本领转乾坤。

21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每个镜头都特考究,画面好看,故事不算跌宕起伏,但逻辑都对。我觉得今年这电影质量上绝对是第一。要扣半分的就是冯远征的的表情和语气老不太对味。还有觉得这片估计票房够呛。

23分钟前
  • fly
  • 力荐

戴立忍的表演水平在这片子里忽高忽低。冯远征是真好。

26分钟前
  • 淘金汉
  • 推荐

片中的服装、道具和梳妆相当严谨,搭配严谨诗意考据的台词,这部历史剧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应该是我的年度华语TOP 3吧。因为国内电影市场什么片子都讲究商业性的歪风邪气,这片子碍于制作成本确实没什么看点,但它拍出了一种气节,拍出了韵味和一个家国天下的大主题,感觉太惊艳了!★★★☆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正儿八经历史剧,有疫情有诗情。大疫之年,用药如用兵需当机立断,但国家兴亡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患者的痊愈不过是国家濒死前的回光返照。救国还是救人成为兵家和医者的宿命(两位主角一个战甲护身,一个绒布防病),两者最终是相悖的。

3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这部电影很“难”看。第一是电影院没有怎么排片,很困难看到!第二是不恶搞,不炫技,不雷人,踏踏实实讲故事的古装电影,很难得看到!

40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病不入肌肤入口鼻则为瘟,国不等外寇兵自溃则为劫。

4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又一部注定被市场忽略的好片,多久没在影院看过这么好的古装片了啊!该有的都有了,只是结尾略微平淡而已。王竞现在也算是良心导演之一了,真想抱住这些给国产电影以希望的导演说声谢谢!

44分钟前
  • 君宝同学
  • 推荐

近十年最好的古装片。

47分钟前
  • 棲息在別處
  • 力荐

有些不忍,有些决绝,有些感概,有些叹息

48分钟前
  • 未然
  • 力荐

大明末年,江山气数竭尽,一官一医,官试图医朝之积弊而败,一人之力无法力挽狂澜;医则尽力医治瘟疫之蔓延,虽成,然终不敌战之惨烈。官战死沙场,医则退隐水乡。医者仁心,医得瘟疫却医不得人心;官绅皆腐,国之将倾,官欲医国而不成,是为大明劫,亦为警示现世。

52分钟前
  • David_QianDD
  • 推荐

热爱明史的人或许能从中看出不一样的东西。

56分钟前
  • 无为之治
  • 还行

无史诗级场景却有史诗级气魄。

57分钟前
  • 卡兰
  • 推荐

最佩服王竞的两点:1)借古喻今,关注的是人不是大场面;2)对细节的严谨。两处可见,一处是查粮仓那段,孙一剑下去米漏出,士兵在背景处用手捂住破口;一处是吴出门冶瘟疫那段,士兵来回踩了两次才把火熄灭;不是说处理得有多好,而是导演做电影的态度,就像黑泽明要求非镜头内的道具也必须真实一样。

58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美国有《传染病》,韩国有《流感》,日本有《感染列岛》,中国有《大明劫》。虽然影片电视电影的质感过于明显,但是剧本严谨,借古讽今,整体上非常值得一看,比起《万箭穿心》的造作矫情不知道了好了多少。

5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