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橘

战争片其它2013

主演:连比特·乌尔夫萨克,埃尔莫·纽加农,乔治·纳卡希泽,米沙·梅斯希,赖沃·特拉斯

导演:萨萨·乌鲁沙泽

 剧照

金橘 剧照 NO.1金橘 剧照 NO.2金橘 剧照 NO.3金橘 剧照 NO.4金橘 剧照 NO.5金橘 剧照 NO.6金橘 剧照 NO.13金橘 剧照 NO.14金橘 剧照 NO.15金橘 剧照 NO.16金橘 剧照 NO.17金橘 剧照 NO.18金橘 剧照 NO.19金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4:27

详细剧情

  1990年的阿布哈兹战争期间,爱沙尼亚人伊福被迫留下了收获金橘,流血冲突打到了他家门口,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长篇影评

 1 ) 笔记

我一向喜欢看那些来自被遗忘国度的电影,因为我对那里的土地和人知之甚少。Tangerines的故事所处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我仅仅略有耳闻。但这并不影响我走入电影院为这部电影贡献微薄的$10。我也毫不担心会对电影的理解有任何障碍。因为土地都是一样的,人都是一样的,生命都是一样的。

一如所料,影片非常诚实。在剧本的一些戏剧化转折的表象下面,是主创用自己的亲历和感受对故事的强大支撑,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慢慢诠释。影片的主题既真实,难免有说教和煽情。但这些煽情于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说,确是严肃的。从电影表现方法上说,结尾的煽情完全被主演豁达的一笑所化解了。既是老练,又是诚实,出神入化。

 2 ) 是要战争?还是要和平?

这部电影非常精彩,曾获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提名。

影片的背景是1992年,高加索地区的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之间持续了14个月的一场战争。

起因是1991年阿布哈兹被格鲁吉亚吞并。

1992年1月22日,阿布哈兹的分离主义者武装反叛格鲁吉亚政府,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里斯发动政变。后逃到俄罗斯境内的车臣地区,受到当时车臣总统的庇护。俄罗斯军界和政界一些上层人物,采取了亲阿布哈兹的态度,造成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争执不休,也更加助长了格鲁吉亚的亲西方方针。

1993年,反叛者在俄国的支持下控制了阿布哈兹。

1994年,成立了独立的阿布哈兹共和国。

取得军事胜利的阿布哈兹领导人,才同意与格鲁吉亚就阿布哈兹地位问题进行对话。但军事冲突的结果,大约有25万格鲁吉亚人离开了阿布哈兹沦为难民。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爱沙尼亚老人。他们在高加索地区定居已经超过百年了。可是战争爆发后,人们都被迫返回了爱沙尼亚,村子里人去楼空。山上丰收的橘子却找不到劳动力去摘采,眼看着会这样白白烂掉。

在老人的家门口发生了武装冲突,死了好几个人,只剩两个敌对的伤员被老人救了回来。一个是车臣的雇佣兵,是穆斯林;一个是格鲁吉亚(即乔治亚)人,是基督徒。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剑拔弩张的敌人,是如何被爱好和平的老人所感动。

车臣人咬牙切齿地一直在挑衅要杀掉那个格鲁吉亚人。老人不允许他在屋里动手,他承诺答应了。这就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第一步。文明就是以谈判、妥协、遵守契约,来代替战争和杀戮。

影片的最后,阿布哈兹军人因质疑车臣伤员的身分,拿起枪指向他,在这危急时刻,格鲁吉亚伤员摈弃前嫌,出手相救。他知道此时不救他,接下来受到威胁的就是自己。这二个“敌人”就这样携起手来反击。

究竟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3 ) 血火中的光辉

战争里人性的思考,敌我双方的态度不断转化从敌人,到憎恨,到蔑视,再到交流,最后并肩作战,让战争的残酷,人性光辉展现了出来,和《圣诞快乐》,《白色严冬》,《平安夜》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恨的是天朝电影还在不断的增加仇恨,歌颂战争伟大,神圣丑化敌人,抬高自己,当我们排出这种自欺欺人的片子时,就决定了我们和别人的格调,思想层次差的可不是几个档次!

 4 ) 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观《金橘》

《金橘》Mandariinid是一部反战片,由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合拍,2013年在波兰华沙电影节首映。
我们首先来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与俄罗斯南部接壤。阿布哈兹境内的爱沙尼亚村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1992年7月,阿布哈兹自行宣布独立后,与格中央政府处于对抗状态,从而引发武装冲突。随后俄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阿布哈兹地区。
这一战争打破了爱沙尼亚人平静的生活。故事讲述的就是战争期间,爱沙尼亚人伊沃Ivo留在村里继续帮他的好友马戈斯Margus收金橘。在一场小型的交火之后,伊沃救下了俄罗斯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Ahmed和格鲁吉亚军人尼卡Nika,他们这一对敌人从一开始只想杀死对方到后来以“兄弟”相称。但后来,阿布哈兹人来寻找格鲁吉亚人时,与艾哈迈德发生冲突,尼卡为保护艾哈迈德,与阿布哈兹人发生枪战。在交火中,马戈斯中弹身亡,尼卡也不幸遇难。
应该说,故事很简单,甚至很理想化。想要互相杀死对方的两个人从一开始的水火不溶到能够在一张桌子上坐下来喝茶,烤肉串,再到生死相助。在战争中,人们看到了点滴的人性光辉。
而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也刻画得淋漓尽致。
马戈斯总在担心他的橘子,他看到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的交火,他说,他们撞到了我的篱笆,我的篱笆毁了。他甚至把格鲁吉亚——阿布哈兹战争称为柑橘之战,是为了争夺长橘子的土地。伊沃对他说,你的橘子让你发疯了。马戈斯最终葬在了他的橘园。橘子是影片的片名,贯穿了整个影片,也似乎有某种暗喻,我想,也许是代表了一种渴望和平的希望。战争打乱了种橘人的生活,“我们以前的生活结束了,就这样,结束了!”“战争时期做橘子生意可不聪明”,种橘人最终没得逃离战争,倒在了战火中。
而故事的关键人物伊沃在他的家人都搬离了爱沙尼亚村之后,仍然固执地坚守着。艾哈迈德问他“你为什么不走?”伊沃答:因为我不想走。他爱这片土地吗?伊沃答:爱并恨着。
不想走的伊沃救了互为敌人的艾哈迈德和尼卡,他想一个家长一样给他们警告,不能在他的房子里杀死对方。他问艾哈迈德为什么参加战争?艾哈迈德答,为了家人参加战争,他赚得不少。他问一直想要杀死尼卡的艾哈迈德:年轻人,谁给你权力那么做。艾哈迈德答:战争。
伊沃说,“为死亡而干杯”,直到最后,他把格鲁吉亚人尼卡安葬在他死去的儿子旁边,我们才明白这个老人为什会坚持留在这个村。艾哈迈德问,你把杀死你儿子的格鲁吉亚人埋在儿子旁边?伊沃说,是的,这有什么关系呢?是啊,有什么关系呢?
战争是人类智慧才能与丑恶劣根性相融相悖的展现,战争的破坏性足以扼杀一切美好的东西,足以使人性扭曲和异化。战争的双方很难讲哪一方更正义,这世界上原本也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但在战争中,我们看到了伊沃带来的温暖,照亮了人性中在战争中扭曲的灵魂。
而尼卡和艾哈迈德一出场就剑拔弩张,两个人甚至有好玩的拌嘴,尼卡不要听伊沃放的音乐,艾哈迈德说他正在欣赏着呢。然后好奇的艾哈迈德又问尼卡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尼卡懒得理他,继续修复他的磁带。
尼卡说,你坐的地方就是格鲁吉亚的土地。艾哈迈德说,我坐在爱沙尼亚人的椅子上。还要挑衅地说,没错,我就是在一个爱沙尼亚人的家里坐在爱沙尼亚的椅子上。这里是阿布哈兹。
尼卡:外国人,你在笑什么?你在格鲁吉亚失去了什么?
艾哈迈德:我在保护像你一样来自小国家的外国人。
尼卡:看来你的确没接受过教育。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你学过历史吗?读书过吗?
艾哈迈德:我不会往心里去的,也不介意你在喋喋不休说些什么?
而影片中尼卡一直在修复一盘磁带,他边修补磁带边看着伊沃孙女的照片,并一次次问,这是谁?伊沃问,为什么一次次看他孙女的照片。尼卡说,反正就是看到了眼睛就不想移开那种。
在这中间,伊沃和尼卡有段很触动人心的对话,他问尼卡是做什么的?尼卡说当兵前是演戏的。伊沃说以后去看他的戏,和艾哈迈德一起去看尼卡的戏。
三个原本陌生的人,因为战争而相识。战争是残酷,但人性中有抹不掉的光辉。
影片最后,艾哈迈德要回家了,他开着车,放着音乐,音乐正是来自尼卡修复好的那盘磁带。
音乐是无国界的。
愿世界和平。

 5 ) 果实在战火中摇曳

你可以把《金橘》归类为反战片,但我更愿意把它视为一部弘扬人性、呼唤理性的文艺片。这部电影由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合拍,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格鲁吉亚与境内阿布哈兹分离势力发生战争期间,当地一个爱沙尼亚人救活两名相互冲突的士兵的故事。影片没有大规模战斗场面,主要情节就发生在一间小房子里,四五个主要角色占据了银幕99%的时间。然而,《金橘》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以小博大,在斗室之内把人性的光辉和对战争的反思无限放大。影片的很多情节都有极深的象征意义,为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本片男主角Ivo是个一辈子生活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人。他们这一支爱沙尼亚人据说在19世纪下半叶就生活在此了。战争爆发后他的同乡都迁回祖国了,但他选择留下。这种依恋故土的情节在电影中并不罕见,但罕见的是他对待战争的态度。虽然战火已经烧到他的家门口,虽然他自己的儿子就死于这场战争,但我们看到,白胡子老爷爷Ivo依然淡定地做他的木工,帮着好友Margus收获橘子。当两伙武装拼个你死我活、各有一人一息尚存的时候,Ivo毫不犹豫地把两名伤者全都抬回自己家里,悉心救治,还设法在自己家里创造了和平!故事就这样在两个爱沙尼亚人、一个格鲁吉亚人和一个被阿布哈兹人雇用的车臣人之间展开了。本片的诸多象征性表达手法就是从这几个人的表演中得以展现。

首先,两个伤者各居一室,代表阿布哈兹的Ahmed重伤未愈就想着去杀隔壁的格鲁吉亚人Niko。可以想见,两人代表着多年来饱受战争和冲突折磨的两个民族,在没有发展经济之前总是先想着战争。另一方面,格鲁吉亚人和阿布哈兹人从面相上并不容易区分,这虽然是为电影中一个情节曲折的片段做设定,但也恰恰凸显了战争的滑稽。在Ivo眼中,两人本来就没什么区别,都是人,都要救;放大一些说,在Ivo眼中,这两个民族也没什么区别。但对于当事人和当事民族来说,多年的仇恨岂能一笔勾销?然而,随着Ahmed和Niko相处日久,往日的敌意和仇恨竟也渐渐淡去。这一方面要归功于Ivo的掌控,但另一方面,两人也逐渐认识到,这种敌意和仇恨其实并非无解,既然都是人,人与人之间就可以沟通,可以交流。双方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差异很大,但这种差异反而成为讨论的话题。直到结尾,一场突然的变故(同样因为战争中无法从面相上判断是敌是友)让Ahmed和Niko结成了同盟。当然,你可以说这只是暂时的同盟,但这种同盟的结成就意味着之前的利益冲突被打破了,原本不可化解的矛盾即便没有消失,但显然也不再重要了。从象征意义上讲,Ahmed和Niko关系的变化意味着只有停战才能实现和平,而战争是不会带来和平的。

其次,我们看到Ivo与Margus两个爱沙尼亚人在这场战争中的处境。Margus代表了普通人,也就是战争中的无辜民众。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但战火将他们置于险境。Margus打算卖掉橘子之后像其他人一样迁回爱沙尼亚,躲避这场战争。但Ivo与Margus不同,他不算离开,他属于这里。土地于Margus更多的是一份产业,而于Ivo则是真正的故乡。从象征意义上看,无论战争爆发有什么样的原因,都会使一部分民众背井离乡,再崇高的动机也要以家园被毁为代价。另一方面,无论战争如何改变土地的归属权,人与土地的联结却是脱离物质的存在,再猛烈的战火也烧不尽人对土地的眷恋。换言之,很多战争都是徒劳的,人与土地的牢固纽带在战争之前就存在,战争之后也不会消失。人,生于地上,死于地下,自古如此。那一树树金橘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果实,这份果实来之不易,而很多人还在不遗余力地摧毁它。《金橘》片尾的航拍展示了这片土地的壮美与丰饶,也呼唤着人们看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

 6 ) 一场不属于任何人的战争

2022.06.30

爱沙尼亚人都离开村庄返回了爱沙尼亚,一个村庄只剩下老人伊沃、橘子园主马可斯、医生尤汉三个人,一天两个高加索车臣雇佣军和三个格鲁吉亚士兵在橘子园的路上遭遇,双方发生枪战,互有死伤。负伤的车臣雇佣军阿赫麦德和格鲁吉亚士兵尼卡被老人伊沃和马可斯抬回家,安置在两个房间里,请来医生尤汉医治。

轻伤的阿赫麦德醒来后听说隔壁有一个重伤的格鲁吉亚士兵,挣扎着要去杀了他,为战友报仇,被老人制止“杀一个神智不清,睡着的人算神圣的事?”阿赫麦德改变了主意,“那就等他能站起来以后杀”。老爷爷不允许在他房子里杀人,老兵就又退了一步“格鲁吉亚士兵走到门外我就会动手”。

阿赫麦德自曝是个雇佣兵,为了钱参加这场战争。伊沃从另一间屋里扶出格鲁吉亚士兵尼卡,阿赫麦德遵守诺言没有动手,两个敌人做到了一张桌子两端,老人伊沃坐到了他们中间,像极了为交战双方调停。果然,两个有了点力气的敌人在一块就你来无往的互相打嘴仗,还时不时的火冒三丈欲动武,伊沃只好不断的喝止。

阿布哈兹的人突然到来,阿赫麦德答应替尼卡打掩护。尼卡走出房门,阿赫麦德自称懒得动手,伊沃看出来了,阿赫麦德已经没有了敌意。晚上他们一起在院子里喝酒,吃烧烤。吃着吃着,两个敌人又掐了起来,伊沃厉声斥责“我有本事救你们,就有本事杀你们”,一句话镇住了两个人,真的是“人狠话不多”。老人伊沃的胆识不可小视。

几个俄罗斯士兵到来,他们蛮横的认定阿赫麦德是格鲁吉亚士兵,要枪毙他,危机时刻尼卡开枪救了阿赫麦德,两人互相配合击毙所有俄罗斯士兵,不想马可斯和尼卡也中弹身亡。

现在只剩下老人伊沃和阿赫麦德,两人掩埋了尸体。老人把尼卡的尸体埋在了他儿子坟墓旁边,他儿子是被格鲁吉亚人打死的。阿赫麦德迷惑不解,老人一句“那有什么差别和不同吗?让阿赫麦德完全明白了过来。阿赫麦德“放下屠刀”,告别老人,开车返回家园,一路上播放着尼卡修理好后遗留下来的那盘磁带。

 短评

谁给了你权利杀人?战争?这不是属于任何人的战争,为什么要急着冲进去?成天喊打喊杀,别人干掉了你的兄弟,你就杀了他们的兄弟,这样就能两清了吗?即使说着同样的语言,原应是你的同伴也可能因为你的无礼除掉你。最大的异己不过是偏见罢了。

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2015/5/29(五)19:00高雄電影館

6分钟前
  • Joe
  • 力荐

“我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而战争就是毁灭美丽的事物的。无意义的战争。

7分钟前
  • 罗马的假日
  • 力荐

太稳了,剧本,演技,结构,悬念,都太好看!战斗戏不多,但都被吓到了一样,难忘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8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仍是为何而战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行将结束之时,伊沃老人幻想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这跟最后的悲剧造成的反差带来了揪心的震撼感,马格斯最后还是没能收获他的金橘

14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力荐

构图真漂亮,每一次中景拍摄两个人站在屋前的镜头都极其美妙。橘子树是生存之根,是隔离带,是心理防线。但战争的荒诞与人性冲突,人心之变,命运无常也相对比较俗套。类似有点想法的小切口战争片,如今不过都是这个路子。

19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冷静克制又不乏张力。两个敌对的人在房子里的拌嘴甚至都加入了一点幽默的成分。从影片开始就放佛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态势,发展却不急不慢,如同那片橘园的沉稳。一直在想那盘黄色的磁带,最后,配着爱沙尼亚村的大远景,格鲁吉亚的音乐缓缓吟唱,太喜欢了。#为死亡干杯#

24分钟前
  • 大象小妞。
  • 力荐

比《无主之地》好。同样冷静而节制,却又深深蕴含无解的无奈。格局小,立意可大可小,因观众而异。去年跟一位佤邦退伍军人抚恤中心老兵聊,他也有战斗负伤并和缅军同在泰国医院疗伤经历,彼此都没说要杀了对方啥的,就在病床上愉快谈天说地起来。只是作为车臣雇佣兵的那位,实在没必要在屋里那么拼嘛

28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看过的最棒的战争片之一,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之作,一部让人泪中有笑的描写被卷入荒谬、无情的战争中的普通人的悲喜剧。奥斯卡五部最佳外语片提名目前看了三部:利维坦、修女艾达和金橘,本片最让人惊喜!详细评论见长影评。(9.5/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兵战难孰义,世固无善恶;博爱不分界,愿为种橘人。

3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后悔扔在硬盘里2年多才看。太精彩。才1小时26分钟的小体量,竟讲了这么一个深沉饱满的故事,台词和叙事都很节俭,然而人物各个鲜明立得住。情感表达的很克制,哀痛之中又穿插着幽默的细节,结尾却给人悠长的余味。

3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两个敌对民族的军人,两个平凡的农夫,战争的伤痛,人性的光辉,简简单单的反战片,剧本总感觉很早之前就看过似的,节奏简洁明快,稳扎稳打,演员很棒,景色和摄影也不错,结尾磁带那首音乐大赞!

38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两位别闹 冷静下 先来一杯90年的金橘柠檬汁压压惊

42分钟前
  • 想半天取了这名
  • 推荐

挺不错,小格局拍出了对战争的思考。

47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格鲁吉亚人是个后摇狗哈哈哈哈

50分钟前
  • nomad
  • 力荐

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5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電影聚焦1990年阿布哈茲內戰的愛沙尼亞人族群,就體現了前蘇聯地區的各大小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況。其實類似的題材還有成千上萬。我喜歡這部電影不在於反戰反民族主義,而是電影所塑造的“命運共同體”。

52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No.43 好片,沉稳,克制,不放纵。

55分钟前
  • calf_lau
  • 推荐

真是简洁明快的好,除了稍稍有点太寓言或者政治图解——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问题本来就是一笔烂账,再搅进来车臣佣兵(车臣是穆斯林哦)和爱沙尼亚居民……这么复杂的背景知识能讲清楚已经很不错了。(其实亮点在于那个格鲁吉亚人在战前是个演员吧……这个国家拍不起电影是真的……)

5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