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萧萧

剧情片大陆1986

主演:娜仁花,邓晓光,张愚,倪美玲,管宗祥,刘清,曾鹏,吴文斌,张帆,贾大中,唐元通,蒋红

导演:谢飞,乌兰

 剧照

湘女萧萧 剧照 NO.1湘女萧萧 剧照 NO.2湘女萧萧 剧照 NO.3湘女萧萧 剧照 NO.4湘女萧萧 剧照 NO.5湘女萧萧 剧照 NO.6湘女萧萧 剧照 NO.13湘女萧萧 剧照 NO.14湘女萧萧 剧照 NO.15湘女萧萧 剧照 NO.16湘女萧萧 剧照 NO.17湘女萧萧 剧照 NO.18湘女萧萧 剧照 NO.19湘女萧萧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1 00:19

详细剧情

  20世纪初,中国湘西偏远山村,一顶花轿千里迢迢向杨家坳走来。轿子中的女孩名叫萧萧(娜仁花 饰),对于这个只有12岁的女孩来说,结婚更像是一场热闹、好玩的游戏。婚后,萧萧承担起洗衣做饭的家务,还要带着比自己小很多岁的丈夫玩。转眼六年时光过去,萧萧已经成长为顾盼神飞的大姑娘。婆婆为她缠上裹胸部,却无法挡住她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偶然机缘,萧萧与长工花狗萌生爱情,但在这个封闭的山村,等待他们的注定是一场悲剧……  本片根据沈从文的原著小说《萧萧》改编,并荣获1988年法国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1988年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

 长篇影评

 1 ) 谢飞镜头下的乡土与欲望

80年代的启蒙/乡土电影。说起来,比那部享誉世界的《红高粱》还早一年。《红高粱》改的是当代小说,《萧萧》是现代小说。沈从文与莫言之间的距离,差不多也是现当代的沟壑。当然,最终要评价的还是是电影,作者是谢飞和张艺谋。相比于“青年”张艺谋电影中那极尽张扬的大写意镜头,身为第四代的导演谢飞无疑更内敛而蕴藉。

沈从文的小说极好,他是素不肯以戏剧性、感官性哗众取宠的。谢飞的镜头也诗意毕现,鸡犬之声,水田屋檐,是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的乡土世界。两相结合,便在情节中添了分宁静,不躁亦不俗。估计是技术所限,镜头虽糙了些,然而有神,水磨的写意极好,可媲美国师的红高粱。如今特效满屏,却失了灵魂与真意,反而不如。

《湘女潇潇》视野中的乡土真实得近乎残酷,后半段却保留了沈从文式的温情。这样启蒙范式的乡土叙事,在五四一代是太过温和了,在80年代则是知识分子的主流腔调,讽刺的是,到当代却格格不入了。如今文化舞台上,多是些打着国学、传统旗号,贩卖“爱国主义”的神棍之流。从五四极左的一极,又流入当下民族民粹的一极。时代如此。

PS:结尾的力道还差些。潇潇闭门之际,便浮现字幕恐怕更好。导演用几个空镜头,来表示对这一乡土社会的逃离,只怕不是从文原意。不过这也无关紧要了。谢飞有谢飞的想法,电影也并非小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话要讲。

 2 ) 谢飞导演的寓言集。

首先,我想说一说电影的文本性,沈从文先生真的很会写,他总能把偏远湘西的民风民俗描绘得绘声绘色,无论是含情脉脉的悲剧故事《边城》,还是这样带有侥幸意味正剧的《萧萧》,电影的文本上是有浓重的戏剧情节在内的,但经过谢飞导演散文诗式的刻画,叙事就隐于幕后,而将更深刻的批判反思性显于台前了。

影片通过讲述童养媳萧萧死里逃生而苟活的讽刺传奇故事,投射出一幅少数民族民俗奇观的寓言,剧作结构上轮回式的故事不断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里上演,女人悲剧的命运会世代相传,展示出深刻的寓意性,和使人毛骨悚然的启示感。

影片里长焦镜头和场面调度的运用,是谢飞导演的拿手绝活,而正是这样的人物突出效果,使得影片中环境的重要性无处不在,四面包围的深山孕育了少数民族独特神秘的民风,也好似一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压迫,压抑着这里的人性,压抑人内心最纯真最朴实的感情。正是这样一种与世隔绝的地理背景,使得人民生活与法律相隔甚远,取之代替的则是口头相传的族规。封建礼教就像一层迷雾似的包围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能决定人的命运。人性的解放与自由都被所谓的“规矩”所束缚,命运的裁决也由礼和规来决定。而这样一种愚昧的社会氛围,却也成了萧萧活下来的救命稻草,封建迷信思想害死了偷情的寡妇,最终也因人对鬼神的恐惧而救了萧萧。萧萧的幸存也使影片有了种魔幻现实主义,或许真是那个抱着孩子的王母,将慈悲降临于这个悲惨女孩的命运之上。

影片中春官家的男性主体地位始终是丧失的,十岁不到的春官、年老色衰的爷爷、无法言语的哑巴哥,都是这样一种男性权威衰弱和缺乏,在这样一种家庭环境下,花狗就别具一种男性荷尔蒙的吸引力。在影片中,女性的诸多特征是被压抑的,如裹胸、小脚,但青少年的萧萧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是从女孩到女人的一种成长过程,胸部等女性部位的发育,也象征着一种对性的渴望渴求,年轻的男女们自然会在这样一种,充满青春与情欲的氛围中,在生理与心理共同的催发下,走向性的交合,走向所谓的“伤风败俗”。这是礼教对人性压迫中,一种内心自由的解放,一种对于自我的追求。然而即便是这样一种难以抗拒,花狗的角色设置,还是简单的出于生理需求的动机,最终的逃跑,也证实了封建经济地位导致男性主体地位不在场的这样一种隐喻表达。那其实在观看过程中,一直有一位被观众忽略的男性权威是在场的,那就是春官,在许多次春官的台词设置上,导演始终用了“长大”这个关键词,包括送花、含手指等性隐喻的表达,都在暗处揭示着春官对于萧萧主权的宣誓、男性权威的树立,最后春官护着萧萧,说要和她好,也是一种在黑暗童话中,导演抒情化的表达,也揭示人物的带有先进与进步的思想价值发展。

与其他第四代导演相比,谢飞导演的纪实性可能会较弱,但他对影片文本的把握、对主题思想的剖析、对镜头场面的调度、以及场景的刻画,都是充满诗意又不失其寓意性的,总能在讲述民俗故事的同时,又给观众启发深深的思考,如今的中国电影依旧很缺乏谢飞导演这样,将视角聚焦民族,讲述民族情感民族奇观的新时代导演。

 3 ) 一曲人性的哀歌

故事发生在湘西那片美丽的土地上,在河流静静流淌的清晨,12岁的懵懂女孩潇潇被花轿抬进了她的婆婆家,开始了自己前途未卜却又被时代注定了的人生旅程。
这部影片虽然拍摄于1986年,却让人感觉不出丝毫时代的疏离感。每一帧风景都让人感觉到自由、纯净、远离尘嚣,演员的表演也是十分到位,甚至很多细节中也蕴含着深意。
观看本片的感受,和以往观影体会很不同。以前看的都市片比较多,像这样洋溢着乡土气息的影片算是第一次看到。纯朴的乡土人情,一切都是自然流泻,没有过多的矫饰,没有做作的对白,没有华丽的道具,有的,只是电影背后的内涵和精神指向。以前看过一句话,“影像的躯壳,声色的装修,不足以支撑起电影这门思考的艺术。”从这个角度看,《湘女潇潇》的成功不是在于高超的拍摄手法和美丽精致的取景,而是在于导演通过它寄予的人文情怀。
大概三年前,我看过沈从文先生的原著《萧萧》 ,不得不提,虽说大体的故事情节相差不多,但是电影和小说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毫无疑问,电影通过导演对于细节的精准把握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和内容。原著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安详的,符合沈从文的一贯描写湘西生活的风格,纵然那些人们可能在我们看来是不开化的、愚昧的,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是很难理解并接受的,我还是可以感受到一份远离都市玷染的原生态人性的美好;在小说里,很难判定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因为一切都被淡化了,像一幅烟雨蒙蒙的山水画,你不想去深究,在乎的只是它给予你的一种整体的感觉。当矛盾冲突达到高潮时,花狗逃跑后,我曾担心过萧萧的命运会不会很悲惨,可是最后的结局却让我感到几分温暖,萧萧生下的孩子和她的小丈夫一起在草地上玩耍,生活没有因为那些波澜而停滞而是继续向前,一如往常得平淡和谐安详,即使背后是生活的无奈和残酷。
但是电影不同,不能太过含蓄,不仅强化了矛盾冲突,还要借原著表达导演想对这个时代说的话。有一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寡妇被沉潭的时候围观群众的麻木的表情,当一条鲜活的生命被悲惨地扼杀,竟然没有人上前阻止,甚至还有人冷漠无知地笑。不得不说,这个场景是应当深刻地刺痛一个时代的神经的,当民众对悲剧无动于衷,对早就应该被淘汰的陋习坚持到底,对生命毫无敬畏和起码的尊重,那这个时代离死亡也就不远了。导演可能想借助这部电影,来吸引大众对于那些易被忽视的角落的重视,减少一点悲剧的发生,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
这部影片中的人物也无谓好坏,因为在无知面前一切也都失去了意义。没有受过教育的民众哪来反抗命运的勇气和动力?他们接触的是水和山,是田里的耕种和家庭的重担,他们爱了就是爱了,没什么海誓山盟,也没什么经典场景铺垫。老水车不停地运转,暗示了一代代女性无法逆转的轮回命运。潇潇的公公一直没有露面,后来我们通过她婆婆的眼泪我们才知道,婆婆应该是和潇潇一样是童养媳,养着比她小的丈夫,后来丈夫长大后和别的女子在一起了,并且拒绝回到那个陈腐而乏味的家庭。
但是,再无知单纯的人也会有对美好自由幸福的追求,潇潇也不例外。她抱着弟弟对着月光唱歌,她羡慕过城里打扮新潮的女学生,她想过和花狗私奔到外面的天地去……可是,人在诸多束缚面前终是无力的。最后的结局对白不多,却让人心里空荡荡的,感觉到寒冷和难过。年龄还未到中年的潇潇穿起了她婆婆那样的衣服,脸上的表情早已没有了刚开始的纯真烂漫,而是空洞苍白。她为她的儿子迎娶了一个当年的“潇潇”;而当年的小丈夫,也已经长大,面对这写他无法选择的一切,终是没能继续面对,选择了逃离,不知道他逃向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潇潇的生活,不能再指望这个小丈夫有任何亮点了,注定的是死水,不再激起半点波澜。
潇潇由受害者,到陋习的执行者,孰是孰非,难以判断。山依旧青,水依旧干净,可是,人已被时光的洪流冲击到无法掌控自己命运转盘的河道,随波逐流。
所以,如果原著是一曲带点小哀伤的田园组歌,那电影就是一部凝着深深批判和遗憾的人性哀歌;但是两者还是归结于一,那就是永恒不变的洋溢着人文气息的主题,拒绝冷漠,拒绝麻木,呼唤爱,呼唤美,呼唤拯救,呼唤一个时代对于尊严的关注。

 4 ) 2009年12月底CCTV6看了这部影片,很好

湘女潇潇,看名字就知道是沈老先生的原著拍的电影,马上有一股欣喜,毫不犹豫看了,演员表现的很不错,虽然没看到开头,还是不影响我欣赏,因为我看过原著,脉络清晰......我想看的是电影如何表现,会和原著有哪些不同


婆婆选择再度用一块裹胸布,将萧萧裹成一个类似于自己的角色。我没看到,是从其他的影评人的贴里看到的,相对于大众都知道的裹脚布,用裹胸布来表现封建桎梏,角度更新颖,方式更清晰,着眼点更为独特。
这薄薄的一片裹胸布,如何遮的住萧萧的青春,身体的发育,思想的成熟,对于外界新潮的好奇,向往,喷薄的激情终于爆发,同样成熟,有如火的身体和爱美的心思的花狗,每天都有机会接触潇潇,和小丈夫相比,男人花狗,会唱情歌,会开玩笑的他,更有新鲜感,更有吸引力,于是终有一天,让她成了妇人。
女人的肚子是掩饰不住的,肚子大了,婆婆发现了,把出走的潇潇追回以后,气愤之极,通知潇潇唯一的长辈,懦弱的伯父很没有颜面地被叫来,当面说处置方案(是处置),浸猪笼,还是再转嫁出去........
请了媒婆说媒,一直没有人来领走大肚子的潇潇,最终,潇潇无处可去,
因为肚子里的可能是儿子,从而母凭子留,留在这个家,继续照顾他,自己带大的小丈夫,离不开自己的小丈夫。
    岁月如水车,不停循环,反复,潇潇的儿子出生,长大,如同小丈夫一样,潇潇如同她的婆婆,也给儿子娶了个童养媳。一个不知道几十年还是几百年的循环.......
        记得电影和原著的结尾有所不同,电影中小丈夫去外面上学了,慢慢和潇潇疏远了,认识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有童养媳很不好意思,很惭愧,认识了自由,民主,对于家里的封建,逐渐无法接受,因为无法改变,只有离开........
       而这个封建,落后闭塞的家庭,仍然是女人做主,儿子为尊,屋子仍旧是那屋子......10多年一代,一个循环......

 5 ) 在比利时大学放映《湘女萧萧》

3月10号下午,谢飞电影回顾展最后一部电影《湘女萧萧》在比利时自由大学ULB翻译学院放映,近百名学习中文的学生热情的与我讨论电影和作家沈从文。学生们问到如何把“萧萧”和“巧秀娘的故事”两个短篇合为一个电影;童养媳风俗发生在什么时代;原著“田园诗”式的结尾为什么改成批判性的提问,等等,很深入、有趣。更惊喜的是请到了已经居住在比利时多年的、扮演小丈夫春官的张愚全家到场交流。他现在做银行金融工作,那时5岁,现在37岁,两个5岁、3岁的儿子长得和当年的春官一个模样!这次活动显示了“经典影片进课堂”的价值。

 6 ) 古老的房檐压抑着多少苦闷的灵魂

向谢飞导演致敬!

属于我最喜欢的讲故事的国产剧情片类型,很适合作为拉片子的教学使用。

一、大山中的女人

1.十二岁的萧萧竹筐里背着“弟弟”,“弟弟”说 你是我媳妇;萧萧长大了一些后,与长工偷吃禁果几次,情窦初开尝到了做女人的甜蜜,再看着还有十年才能长大的弟弟,不由心生烦恶;村子里的女人不守妇道被扔到河中,萧萧害怕,与此同时发现自己怀孕,拼命想打掉,却被婆家人发现,被送回娘家,娘家人不留,最终生下一名男婴,萧萧母子却没有被抛弃。

2.听着爷爷说村里来的女学生,萧萧看她们的眼神,又畏惧、又激动、又嫉妒。女学生穿着及膝的裙子,齐耳短发纤尘不染,昂首挺胸目光平视前方自信淡然,萧萧只能背着小她十岁的“丈夫”去做农活。

3.错位的情感。萧萧的丈夫长大成人后,去外面学了知识,绕到家后,闻听母亲悄声对萧萧说,今天春官(即“弟弟”)回来,给你们圆房,萧萧对她的孩子说,没有哪个男人不成亲的,你叔结婚的时候还吃奶呢!公婆背后张罗着爷爷叫萧萧和春官圆房,萧萧给她的孩子说你叔叔怎么怎么样,萧萧也要当婆婆了。山村仍在沉睡,音乐绵延不绝,世代的人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二、人物的层次与结构

“弟弟”受伤了找萧萧,萧萧把他的手指含在嘴中,眼神憧憬;萧萧的公婆听闻其夫不回家是外面有人了,晚上找不到“弟弟”发现其被放置在公婆身旁熟睡;小男人连接着萧萧的性渴望与公婆当其做“丈夫”的依恋,“山外的世界”虽没有实际展示却影响了留守山中的女人。

公婆家族,对萧萧和外面男人生下的男婴包容,是因为这也终归传了家中的姓,作为家族的成员,男人是根。十分巧妙地表示了/讽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作为生育工具的作用,而男性归根到底只是传宗接代的象征,即使不是家族血脉的延续,但是随了家里姓,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本质,因此“男”也不过是取之得利的“符号”罢了。

三、环境之于

古朴的房檐,房檐的瓦片,房顶的饰物,一种不可侵犯的架势,仿佛在这里的一切习惯即使延续千年也被当作理所当然,如果没有外面的冲击,这里的一切行为构成的生态环境是那么“牢不可破”。就在这般风景优美的地方,却令人们看到闭塞落后的观念而无比惋惜。冲击之于落后,落后之于文明,宁静如画与动荡不安,凄风冷雨,此情此景,麻木了我们的思考,混淆了我们的判断,加剧了对这片土地上落后思潮的叹息。

tips:看完电影要立马写影评,最好先从word打底稿,我总不长记性,好几次莫名丢失(哭笑不得)随便写写,可能理解的不对,欢迎交流批评。

 短评

看的版本少了近二十分钟。大概也猜到为什么春官的爹不回来了,他妈妈当初也是这样来的吧,现在是这样,以前也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男人或许还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不管不顾的逃出去,而女人只能留下生孩子,不仅是封建文化的荼毒,还有人性中的那种习以为常,绝不能让个体有快乐,男人婴儿女人母亲

4分钟前
  • 若你遇见她
  • 推荐

有次听张艺谋采访说过,论故事,没人能讲的过第四代。一个童养媳的故事,结尾春官面向大山无言,就是呐喊,没看过沈从文的小说,猜想可能对大山里的环境描写读起来会比电影来的强烈。谢晋谢飞吴天明看的最多,爱。

6分钟前
  • 一窟杯
  • 力荐

电影用很多镜头展现萧萧吃东西的样子,每当看到她狼吞虎咽吃食物的时候都能感到一种人的蓬勃的原始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还是对自由的渴望,都是人的天性,而这些东西,都在封建礼教下被强制性的压抑了。

9分钟前
  • 丸子同学
  • 推荐

2012June17 九亭VCD,以前应该看过,印象不深了,再看一遍。没有看完,不是电影不好,VCD的质量已经太差了,声音听不清楚,画面也有点模糊。八十年代居然连着拍了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电影,现在这么多年了都无人再做,看我有没有机会吧。将来买一个好的DVD版本收藏。

12分钟前
  • 骑马的丁丁
  • 推荐

好难过的影片,好造孽的女人,好恶心的男人,好可爱的小孩。小时候看和现在看都觉得小春倌好过那个粗鄙的男人。情欲使人野蛮,果然。然而禁欲与纵欲一样不妥。

13分钟前
  • 一实
  • 力荐

修复版真是赞!对第五代那些结论,“东方主义”也好“空间对时间的胜利”也罢完全对这部片子也适用……放在整个历史文化反思运动大背景下这部片特别逻辑,张艺谋的高粱地抄的是这里的甘蔗地吧……虽说谢飞并不像侯孝贤从沈从文的书里悟出来调度,但是那个结尾真的很棒。

1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中传西配楼220 连着三天看谢飞导演的片子,能用三个关键词大致勾勒出来其母题——女性、民族与现代。之于女性,一个细节表现在姨婆说只有婆婆命好,也在表明生男孩给这位女性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让他成为了男性的存在,当观众为萧萧分娩揪心时,小孩性别想必是唯一牵挂着的,因为此时只有男孩能给她带来好命。孩子给萧萧带来了祸害,又给她带来了“好命”,这种矛盾也正是民族性的体现。本片胜在沈从文原著的绝妙,也胜在傅靖生的摄影。在看似轮回的命运中,也引出学生这一身份作为一条新的出路,结尾处巧妙在长大的男孩没有回到原家庭中,而是面向大山——似乎期望在封闭的大山中寻求现代化的路径。但摄影机最后又落在覆盖宅院上的砖瓦,不言中也在传达着作为遮蔽的却易碎的规范。

19分钟前
  • 三岛
  • 力荐

选修课老师放的电影,潇潇的相好真是太渣男了,结局潇潇为她的儿子娶了一个童养媳,又一个年轻的姑娘要走潇潇的老路,真是太讽刺了

22分钟前
  • 长夜云天
  • 推荐

封建父权,循环不止。电影语言很不错,尤其水磨坊那段,以开水闸比喻宣泄的感情与性欲。结尾较原著展现出了小小希望,扔下的包袱,逃避或者寻求解脱,总希望能有所改变。

26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再现了沈从文笔下湘西的原始、淳朴与厚重。女性的生命与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像蝼蚁一样贴着地表前行,在蜿蜒的山坳里,开出最美的野花。

27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月影下的人物剪影,伦勃朗的光,伏在稻草堆上等待初尝禁果的半裸少女,一山一水一绿一瓦都值得截屏当做油画欣赏。萧萧以为死是命运的结束,殊不知比死更可怕的是陷入悲苦的轮回。那个留下雨具和包袱仓皇而逃的少年丈夫要出去寻找成长,而一代代童养媳悲剧只能循环绵延。性爱是万恶之源,似乎是有道理的

32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推荐

影片始自萧萧出嫁,终于萧萧给儿子娶童养媳。萧萧见过女学生,也释放过自己的欲望,但最后,她并没有走出愚昧的轮回,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女性的“低端”切面。关于情欲的表现,欲说还休,借景见性,含蓄而不失激情。

33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具有1980年代的罕见开放特征的电影,和张艺谋《红高粱》、更早的费穆的《小城之春》一样,那个时候对性风俗的表达具有一种殊异的自然、淳朴、含蓄,浊中见清,清中显浊,淡化原罪观念,强调繁殖力的‘实用主义’,对保守礼仪制度的批评深刻而委婉。不像90年代之后,加入了消费主义和性原罪的视角,对相关主题的讨论也更咄咄逼人。此部电影虽然不脱沈从文的乡土乌托邦神话,但对人身上自然节律的表现,对礼法与原欲张力关系的刻画,以及摄影上的优美、克制,中国画式的剪切和留白,都让人印象深刻。一些细节,比如,潇潇跟狗娃在磨坊交欢,镜头切换到屋檐的雨水;潇潇婆婆看到潇潇在墙壁上投下的影子,才意识到其怀孕;胎儿-雏鸡;某女沉塘之后,塘边的水波往岸上漫了一圈。还有其他角色/场景的对位:婚礼-葬礼;沉塘女-潇潇;童养媳-姐姐;城市-乡下……

36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力荐

残酷而内敛,隽永而清淡,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

4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1.梯田,水牛,镜头极具有农趣2.湘西山歌挺露骨3.雨天磨坊里花狗和萧萧的对峙,用正反打特写,男女主角的表演也发挥到极致4.相比沉塘的寡妇,萧萧已算很幸运5.影片开头便通过杨家人对女学生的点评,婆婆对裹胸以及大脚的态度暗示了故事文化背景6.电影对湘西风俗的刻画十分到位7.最后萧萧自己也成为了"婆婆",像一个宿命的循环8.影片以一个远景镜头结尾,春官站在山头。暗示着童养媳这个陋俗面对尽头

42分钟前
  • Theron
  • 力荐

谢飞虽然已经算是第四代里面文化反思比较彻底的,但是他和第五代仍然有着历史性差异。萧萧的结果太温存,平淡的有点出人意料。春倌最后走了,所有的男人都走了,他们都是无能的承担者和无力的反抗者。命运不过是轮回。

44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磨坊偷尝禁果一段娜仁花极媚,石磨的旋转、开闸放水的象征,音乐的和风也巧妙融入,加入了一段寡妇被沉塘,结尾小丈夫与之前提到的女学生暗合,童养媳循环,以开阔视野结局。

47分钟前
  • 衣中钵
  • 推荐

1、融合了沈从文的三篇小说,以《雪晴》、《巧秀和冬生》中巧秀的悲剧对应《萧萧》中萧萧阴差阳错的幸运,前者是对封建礼俗泯灭人性的直接批判,后者是对命运轮回中“我也吃了人”的揭露。两条叙事线都饱含冷峻笔触,却在镜头中贯穿流动的诗意——“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电影显然已超出这一范畴,诗意田园仅仅是载体,其中依然有可怖而奇观化的沉潭风俗,这种揭露是鲁迅的,而非沈从文的。2、镜头语言:萧萧不断进食/ 水的释放与流动/ 舂米机器在关键情节后反复出现。3、配音稍微有些出戏,如果是方言效果会更好。「改编电影对标韩少功《爸爸爸》:用沈从文的手法完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50分钟前
  • symore
  • 推荐

1.又一部让我感受到自己偏爱现实生活题材的电影;2.浓厚的乡土气息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而剧情则反应了曾经中国山村生活的一部分样貌;3.草地野合情节联想到1988年的《红高粱》;4.台词:-女人呐是受苦受难的命,姨婆我生了六胎,一个伢子也没有给我留下。……-要是生了就更卖不出去了。-我看呐,春官这伢子也实在离不开她。-可是那个崽儿怎么办呢?要是个女伢子就淹掉她。-生了!生了!恭喜啊,生了个大胖小子。… 5.观看高清修复版也给个人观感加了些分;……

5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旧中国农村女性悲苦宿命双重轮回。萧萧没法躲过更大的那个:从童养媳的自己到童养媳的婆婆。导演以近乎同样一组村舍屋瓦叠嶂镜头首尾呼应,视觉寓意高仿了六零年代日本武士剧——小林正树的切腹夺命剑,同表封建礼教对人性的遮头盖顶重重压迫。但萧萧幸运地躲过了更为残酷的不守妇道沉潭处死。并非之前便对巧秀娘作过此事的乡人们突然良心发现不忍下手,而是封建意识之中另外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小丈夫离不了;大肚子卖不出;生了个男丁)频繁介入才阴差阳错救了她一命!可谓令人唏嘘酸楚的黑色幽默……三星半。

54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