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黄渤,张译,韩昊霖,杜江,葛优,刘昊然,宋佳,王千源,任素汐,吴京,朱一龙,王东,陈飞宇,佟丽娅,欧豪,张嘉益,惠英红,龚蓓苾,田壮壮,韩东君,辛柏青,周冬雨,任达华,江珊,王砚辉,耿乐,姜武,梁静,佟大为,魏晨,胡军,王天辰,彭昱畅,罗海琼,郭丞,周依然,樊雨洁,刘涛,马伊琍,张建亚,徐峥,王洛勇,高亚麟,王道铁,程禹森,马书良,景海鹏,陈冬,雷佳音,张子枫,陶虹,郭京飞,袁文康,贾晨飞,邵汶,张芝华,段博文,郎平

导演: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

 剧照

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2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3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4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5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6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3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4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5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6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7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8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9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0:12

详细剧情

  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唤醒全球华人共同回忆。

 长篇影评

 1 ) 白昼流星,你相信命运的瞬间改变吗?

9月30日下午,刚从怒江兰坪县支教回来,我就在大理古城看了《我和我的祖国》。群群热泪、结尾大合唱的场面就不再赘述了,7个高质量故事的喜好程度也因人而异,而或许因为短暂的贫困山区访学、讲课经历,以及和村小孩子们的接触,让我对陈凯歌部分《白昼流星》有些想说的。

记得在营盘镇深山里一座四年制村小操场上,我们刚拆开包装、准备分发衣服时,一个小男生用普通话嘟噜了一句,“又是送衣服”,一脸不情愿的样子。几天下来,经过走访观察,最大感触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非常到位,在国家三个深度贫困州之一的怒江州,再是偏僻、再是交通艰险的村小,都全部配上了崭新的电教设备——拉开黑板就是触屏那种,孩子们的桌椅、宿舍和食堂也都还不错,外界慈善组织的物质帮扶也还源源不断。一句“又是送衣服”,或许就体现了他们根本不少衣缺食。可文化极其有限的师资现实,又导致着孩子们的知识甚至常识都非常缺乏,我分别在几所村小问三年级孩子,“我们祖国的首都在哪?”竟没一个知道。

兰坪营盘镇某村小

看了陈凯歌片段《白昼流星》,让我对自己这次蜻蜓点水的扶贫之旅更有感触。这则故事里,田壮壮饰演的老李,无私帮助从少管所出来的一对孤儿兄弟,给他们洗盆热水澡、换上新衣服、吃饱肉馅饺。换来的回报,却是被刘昊然饰演的哥哥沃德乐偷走救命治病的5000块。老李对待此等恩将仇报的行为,竟依然是选择原谅。然而他心底里也明白,物质上挽救不了的,就得从精神上下功夫,方法是趁着神州11号返回舱的降落,让兄弟俩跟着自己,骑上骏马,在大草原上驰骋,向着远超孩子们贫瘠生活和有限认知的那颗“白昼流星”奔去。

现实中,因为所有11艘神舟飞船的返回舱,都在内蒙乌兰察布的四子王旗着落,让当地的牧民孩子,和短片里的问题兄弟一样,几乎全都成了航天迷。而我们的怒江兰坪县学校访学,因为有着冰球俱乐部经理和退役国家队队长的随行,并和他们分享冰雪运动基础知识和从业“钱景“,或许也真能让不少孩子燃起冰雪体育梦。回到县一中又进行了一场分享后,高三的体育生围住我们问这问那,即便竞技体育的残酷现实是,十七八岁还没开始从事某一专业运动,就已经太迟,基本没机会成为体育明星,但他们也真的知道了,相对贫困县收入水平,体育赛事以及周边产业要好太多,并开始憧憬外面的世界。

怒江深山里的孩子

无论是电影中的草原,还是助学里的深山,大一些的孩子们都有着出去闯一闯的愿望,他们或许会非常决绝地想要离开,如同短片里的兄弟俩那样,但对故土的情感势必会在长大成熟后重归于心。

而电影中的老李,被设定为少年时就去牧场插队的知青,而且是极少数再也没回去、最终把他乡做了故乡的共和国奉献者。曾经的西双版纳知青陈凯歌,这次让田壮壮背负了他的青年情结。江珊饰演的李婶抱怨这两熊孩子把家里饺子吃得一点不剩,老李回答,“当年上哪牧民那儿不是这么吃的?“就这么简单的一问一答,让老李无私奉献的行为扎下了逻辑基础,可惜又限于短片篇幅而不能展开。

对比宁浩和徐峥巧妙控制观众泪点笑点的生活小品、薛晓璐和文牧野展现大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生活状态、张一白擅长的朦胧爱情状态,以及管虎惊心动魄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作为《我和我的祖国》总导演的陈凯歌,确实给自己选择了个并不大适合短片的难题。20来分钟的长度,要把老李的逻辑行为陈述合理,把问题少年的巨大转变说得让人信服,实在不易。或许只能寄望于观众相信一瞬间改变命运的奇迹。

不一直跟着当事人,是很难见证这样瞬间改变之奇迹的。电影中,兄弟俩在老李的带领和瞩目下,骑上骏马,追赶流星,欢迎宇航员“回家“,也迎头赶上偏远贫困地区失去的时代,并大步迈入高精科技的未来。而我们这次短暂的怒江访学支教中,我不确信能不能通过对外面世界大海大山、神奇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展示,让某个孩子从内心深处瞬间激发改变命运的冲动。确实,我把手机里存着的少部分旅行照片放到电教屏上,最激发”哇“声的,是冲浪的大海、滑雪的深山,以及澳洲的考拉和袋鼠。

全民记忆里的历史瞬间,大多只是新闻素材中英雄人物的高光时刻,而与这些瞬间迎头相撞、乃至改变命运的微小个体,或许就该是《白昼流星》里兄弟俩这样的孩子吧。自然的,我非常希望暂时被共和国飞速发展甩在背后的怒江深山,也能有见证“白昼流星“、加速追赶时代的孩子。

 2 ) 终于,主旋律不再只会讴歌集体、制造圣人

【我和我的祖国】,无疑是今年国庆档最佳。 大胆预测一下,它将会成为影史最卖座的短片集。 按我的个人喜爱程度为七部短片排序: 第一梯队 | 宁浩【北京你好】、管虎【前夜】; 第二梯队 | 文牧野【护航】、徐峥【夺冠】; 第三梯队 | 张一白【相遇】、薛晓路【回归】; 第四梯队 | 陈凯歌【白昼流星】

影片最好的一点,就是让我们在主旋律中看到了属于大时代背景后平凡人自己的光辉。 “我和我的祖国”,“祖国”重要,“我”同样重要。 【前夜】里黄渤挂在嘴上的“万无一失”,【北京你好】里葛优的中年危机,【夺冠】里小男孩的情窦初开,【白昼流星】里熊孩子的救赎,【护航】里宋佳的飞行梦想……都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寻找的都是属于个体的价值,当然也是时代的变迁给了这些价值实现的可能性。

管虎的「前夜」7.5分, 大概是7部里时长最长的,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有半分拖沓,全程紧张感从未松懈。 片中角色和银幕外的观众心里都一直有根绷紧的弦,但短片又顺当的在结尾情绪最高浓度处把速度缓和了下来,节奏把控之精准7段之最。 百姓捐金属的情节估计是大部分人的第一个泪点,这种感动源于对片中角色行为的理解和信任,一旦拍假了就变成了滥煽情和洒狗血,管虎做到了在短时间内把氛围烘托的极其到位,如果我是在场群众,我也会抱着收音机就去捐掉。

张一白的「相遇」6.5分, 跟在「前夜」后面有些不幸,缓慢的节奏和前段的明快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好在文本好、演员好。 任素汐和张译经住了几乎全程摄像机怼在脸上的演技大考验。 任素汐大家都在夸我就不多说了,张译几乎没有台词但表演细节之丰富也同样令人赞叹。 「相遇」的文本可以说是7段中最突出的,远远盖过了张一白匮乏的镜头语言。 张嘉译的问名字,张译的摘口罩突然被停车打断,任素汐和张译在人群中被冲散,都点穴一般的把控着观众情绪,任谁都很难不着急、不感动。 「相遇」也是唯一一个在剧情上和其后章节产生了呼应的。 不过实话实说,「相遇」的好实在和张一白没太大关系,换成其他6位导演中的任意一位拿到这个剧本,恐怕都能拍的更好,尤其是宁浩、管虎、文牧野。 「相遇」的镜头语言太过寡淡,完全就像白开水,最终呈现电影感稀缺。

徐峥的「夺冠」7分, 终于摆脱了他自导自演作品对于中年男人的危机迷恋,转而用孩童视角去呈现了一出少年维特的烦恼。 整体而言,「夺冠」可爱、轻巧、讨人喜欢。 短片所呈现的不只是女排三连冠这一个时代印记,还有那一整个弄堂凑在一台电视机前的共同回忆,符号满溢,处处透着一种专属于怀旧的浪漫。 弄堂里那一张张脸也是鲜活的,七嘴八舌之间,哪怕只是一句有代表性台词,都能立起一个有趣又生动的形象。 小男主无意间成为天线超人的设计,也是充满了童趣和漫画感,堪称整段最大华彩。 简单来说,「夺冠」是一段由接连不断的灵光所串联起的故事。

薛晓路的「回归」6分, 整段最大的优点就是任达华和惠英红这对角色写的好,薛晓路是懂得塑造人物的,比如让演员们一说方言,形象就轻而易举登时就生动了。 然而薛晓路的导演水准还是有待提高,想法到了,拍出来的效果却不好。比如杜江在空白12秒的噩梦幻觉,明显是为了将当时人物内心的紧张感外化,却因为处理的过于突兀,反倒会让观众觉得出戏。 「回归」一段那个vlog式的片头也让人不明所以,惠英红和任达华糟糕的年轻特效,即便再模糊也充满恐怖片质感。

宁浩的「北京你好」8分, 可以说是最令我有代入感的一段,这一段平民故事,充满着平民感动。 一个loser老爹的自我实现,体现着宁浩一直以来对中年完蛋老男人的执念。 一出出囧事背后,每一句台词细品,都是未必完美但的确真实的一颗热心。 这也是带给我最强烈国家自豪感的一个段落,虽然它并未歌颂什么伟大,但葛优那双红鞋子实实在在的穿到了我的心里。 而且整段的视与听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设计目的清晰而且奏效,没有打空,没有敷衍,这就是能力体现。

陈凯歌的「白昼流星」5分, 着实没想到陈凯歌的老毛病在短片里也能犯,前好后垮,我以为「赵氏孤儿」、「梅兰芳」就是最夸张的表现了。 本来一个全片最具文学性的故事,在后半段秒变主旋律错误拍法范本,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拍出来的。 影片前半段所有的感情、信息都是借助电影语言在阐述,顽劣少年的感化与改过自然顺畅,调度多有妙笔。 但是自旁白响起的一刻,所有的好都化为了泡影,主旨表达、叙事推进竟开始全部依靠旁白。两名少年的改变明显要归功于田壮壮,却要强行联系上飞船着陆,实在无法让人信服。 如果说生硬的故事转折还只是牵强,那抬航天员一段就是彻头彻尾的狗血,浓烈的命题作文感让人感觉到了创作者自己并不理解这种感情,结果就拍成了假模假式的笑话。 「白昼流星」结尾还整出了爷爷倒在沙漠之上的桥段,明显是害怕狗血撒的不够均匀,此刻我只想看这部短片快点结束。 讲真,还好陈凯歌没有攒底,不然影片的整体评价都可能下降。

文牧野的「护航」7分, 文牧野作为初出茅庐的新导演,和这么多老前辈同台,竟毫不怯场。 「护航」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帅”,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短小精悍”。 短片的体量显然撑不起一个情绪复杂的故事,于是文牧野巧妙的运用插叙聚焦在“我如何成为了如今的我”。 「护航」整段把极其有限的时间利用到了极致,没有一秒废戏,只能说是难为剪辑师了。 你能感觉到文牧野把片中每个人都是拍的那么利落,每一个动作仿佛是带着风的。哦,应该说雷佳音除外,他简直不要太逗,期待他与文牧野的再合作。 而且「护航」是7段中最让我想看它扩展成长片的一个,宋佳所面对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很出彩,让人想看他们有更多互动。 「护航」作为7段情绪起伏波动各有不同故事的结尾,在维持了观众高兴奋感的同时,又不会过于沉重,就像是健身结束后的有氧。 「护航」最后用两段阅兵实况,巧妙的与影片整体的结尾一段真实映像回顾无缝衔接,更是做到了让人丝毫不觉得突兀。

70周年,7部短片,呈现7个骄傲时刻的动人故事,这就是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 讲真,今后的主旋律影片,要是拍不到「我和我的祖国」的平均水准,也就不用再拍了!

 3 ) 芸芸视角建立共情 让电影回归电影

国家队出手了

就像高考作文一样,一个题目,交给考生去写作文,题材不限(诗歌除外),那么《我和我的祖国》,由7位导演拍摄的这七个故事,就是七篇高分作文。

而且几篇文章,文体不能一样,有的是日记、有的是散文、有的是论文、为的就是放在一起,不重样。

《我和我的祖国》,在如此命题下,真的就像考试一样,几位大导演,谁也不敢掉以轻心,真的都拿出了压箱底的绝活!


大珠小珠落玉盘

电影的效果,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一套描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诗句“翻译”过来呢,就是;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就是在说琵琶女弹奏的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我觉得形容《我和我的祖国》的非常合适,电影如此宏大的命题,并不像之前我们想象的那样,聚焦于历史洪流中的厚重,反而把宏大的主题,化繁为简,把历史事件和时代气息融入到具像的个体之中,关注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一举一动。

而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又分别交给了7位不同的导演,七位导演风格不同,也兼顾叙事上的差异化,最终在大命题之下体现的是故事主题的高度统一。

更为难得的是,在这7个故事体系下,虽然题材和风格都不同,但并非格调参差,这些作品从故事出发点,到执行力、乃至最终效果都高度统一,说白了,7个故事或许因人而异,喜好因个人口味而定,但这些作品,完成度都非常高。

这里,总导演陈凯歌与总制片人黄建新必须要点赞。

比如,陈凯歌自《黄土地》开始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中,一直在关注角色作为叙事主体在历史洪流之下的境遇,这是第五代导演非常典型的风格,黄建新也是如此,后者对于电影呈现水准的功力,我们早已领教。

七位导演连同黄建新,就像“八仙过海”,每个人都踩着一个法宝过海,可以在大命题的环境下,尽情“各显神通”,但还是需要一个总舵手将他们搁在一起,最起码要保证他们的,过的是“同一个海”。

所以,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是追求题材和风格的差异化同时,在无序中建立秩序,故事的视角、情节发展(从小人物视角反衬大时代)、叙述格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甚至连情绪点都有着各自的呼应。而每个故事又在此基础上,海阔天空。

而且为了避免“疲劳”,就连相邻的两个故事的情绪点,也是完全错开,让观众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的情绪波动,也让观众从不同角度,去了解“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引发情怀,产生共情。

这是总导演与总制片人的功劳,这个必须要服气。让这些不同体量,的“大珠小珠”,都落在同一个盘子里。

说完总得,下面分着来。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整个电影讲的都是个体与国家命运碰撞的故事,所以电影的片名叫《我和我的祖国》,而不是“我的祖国”,这叫以人为本。

7个故事的共同点,就新中国7个历史时刻下的小人物故事,差异点则是,它们各自走不同类型化路线。


《前夜》大片气势

把管虎这部作品放在第一个,是很提气的,因为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大片,强节奏强情绪,代入感很强。

电影格局,是按照动作片的形式来拍的,倒计时的限时任务、不断冲突的角色、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加持,再加上摄影镜头的辅助,以及快节奏的剪辑。这20分钟的内容,一气呵成,非常爽快。

所以在如此情绪下,所以观众一下子就被代入到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情绪激昂的见证了那一历史时刻。

PS,首映现场陈凯歌说,这部《前夜》,没跟管虎商量就定下他来执导,因为他知道,“虎子(管虎)任务很艰巨,但这个故事他最合适适。”


《相遇》爱情片

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如果始终保持这个level,很容易疲倦,别忘了后面还有6个故事呢。

所以第二个故事以爱情为着力点,节奏舒缓了下来,让观众处于一个“聆听者”的地位,听他们讲故事就好。

张一白是不拘泥细节的导演,而是以抒情为主。仅靠两人的对话,就能一点一点走进观众的内心,润物细无声。 但我个人不喜欢这个故事。

演员的功劳也不容忽视,毕竟只靠台词和对话,所以导演找了两位实力派,任素汐动情的诉说,一旁张译就更神了,仅靠眼神演戏。


《夺冠》鬼马童趣

徐峥的故事是喜剧片,前一个故事观众相对低沉的情绪,到这里一下子又被激活了。

而且这是鬼马喜剧,如徐峥的“囧喜剧”一样,是刻意追求夸张的情节和角色塑造,以及情绪化的外露。但放置在这个大命题下,并没有让观众感到突兀,因为电影的主角,是小孩。

上海弄堂里的故事,让人想起了当年香港电影《七十二家租客》,市井味道很重,逗趣夸张的故事,发生在孩子们身上,就变成童趣,而徐峥电影外向的情绪,也不会让观众觉得假,因为如《两小无猜》的角色设定,体现的是孩童时代的那种天真无邪。

这个故事很有感触,我小时候也帮人扶过天线,只不过是为了看动画而已,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那种整天晃着天线找台、扶着一个奇葩的姿势不能动的感受,情怀满满。


《回归》全景纪实

薛晓路这个故事很特殊,按照体量上来说这纪实类型的剧情片,但故事结构设定,就跟《11:14》或《刺杀据点》那样,同一起事件,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参与者,一个全景式的群戏

按照常规,本身这是一个严谨的“现场直击”纪实文体,发挥空间是几个故事里最小的,多角度平铺直述就好,不过薛晓路还是找到了突破口,比如任达华与惠英红的情感,杜江训练时的琐事,尽可能的让故事和情节丰富,角色饱满。

而角色的小情调,又对比于香港回归时刻的庄重和严肃感,这样的反差让最终的仪式感更加强烈。可见薛晓璐作为女导演,这一点处理手法还是值得肯定。


《北京你好》宁式相声

我最喜欢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也跟我持同样的观点,这个故事很幽默,而且把小人物故事与大时代背景结合的非常紧密。

用“宁式喜剧”来形容这个故事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宁浩的风格在国内几乎算得上自成一派,就像片中“抢劫了”和“抓小偷”一帮人追逐,就是当年疯狂喜剧的感觉。

不过宁浩这里还是根据故事量体裁衣,发生在北京的故事,风格就像相声一样,情节中全是包袱和段子,就连相对沉重的地方,也时不时的“抖机灵”:“我爸爸也没了!”、“震住了”这些台词,也只有放在葛优口中,才会有感觉,葛大爷演得太好了。

而正是这样的幽默和抖包袱,让故事非常生动,很接地气。与《回归》的严肃紧张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


《白昼流星》散文诗

如果按照命题作文分配的话,分给陈凯歌的这个故事,是难度最高的,没办法,谁让您是第五代导演,资历最深,当然要挑战最高难度。

这个故事我觉得应该会两极分化,有的人不喜欢,但有的人估计会喜欢,比如我。当然也有不对付的地方,比如两兄弟,实在太帅了,打扮成那样还是有些出戏。

第五代导演都有故土情结,尤其是陈凯歌,对土地迷恋。在广袤的土地上,垂垂老矣的知青、与两个叛逆少年的故事,整体感觉是很苍凉的。

但陈凯歌有个习惯,不爱把故事讲明白,这故事有个隐藏的主题:

在电影故事发生地:“传说,要是有一天,人们能在白昼里看到本该夜晚出现的流星,荒凉的穷土地,就能变成肥沃的绿洲……”,看到这里,大家就能明白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了。

所以故事就是一部散文,在平缓的叙事中,把那种广袤、贫困的氛围做足,而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历史大事件的引入,会碰撞出极大的能量,这个能量足以改变一个人。

当人被改变了,两兄弟第一次骑上骏马,去追赶时代,才能完成新老的交替,继续为这片苍凉的大地奋斗。这是陈凯歌的特色,隐藏的很深,很诗意化,不易察觉。

PS,陈凯歌在有段话,拍摄这个故事的初衷:“《我和我的祖国》不但关心发达地区,也关心我国偏远贫困地区,无论繁荣还是贫困,都是我的祖国,无论是繁荣地区的孩子或者是贫困地区的孩子都是中国的孩子。”


《护航》行业剧

这是典型的“行业剧”,在当下有新生代的类型片,所以找了年轻的导演文牧野。

故事可以算作“飞行版的《摇摆少女》”,聚焦飞行员,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到工作内容,最终升华主题。

这个故事叙事四平八稳,实际上发挥空间也不大,所以文牧野把主要功课放在了摄影和剪辑之上,让歼10翱翔的场面很有大片气势,把气场做得很足,也通过女性视角,拍出了飞行的一种温柔。

可见,这部电影以《前夜》的磅礴开启,又以《护航》的大气收尾,完成了情绪上的呼应。

PS,看片的时候,旁边一个人惊呼:佟丽娅真美!


结语:芸芸视角

70周年,7个故事,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组成了这部《我和我的祖国》。而电影又作为一个整体,将七个宏大历史瞬间与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紧密联结,串联起了一个主题,激发每个普通人的情怀,最终都能与观众建立共情。

把所要表达的主题,交给电影的叙事,只有通过生动的故事,只要让观众喜欢上她,才能让命中我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说白了,让电影回归电影。

我们不是为了献礼而献礼,而是用电影的方式,为祖国庆生。


 4 ) 这很陈凯歌

看的是28号的点映。看完第一印象中觉得最好的是上海弄堂和北京大爷这俩段。想了一会,最痛心的是陈凯歌。被问最不喜欢那一段,发现最烦张一白。

刚出电影院,就想狂骂《白昼流星》,于是和同行小哥哥痛心疾首状分析一大摞,话说多了竟然缓解了点一开始的厌恶。然后被问你最不喜欢哪段时,忽然发现自己忘了这段。才明白,本质上最烂的《相遇》原来已经被忘了。就是俗。非常时期的不俗全给毁了。

《相遇》俗套到了浪费题材、浪费演技的程度。颇有趣味的是,贯穿其中的线索竟然是《青春之歌》。《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里最强畅销书,张一白这段“国家大义”与“儿女私情”的冲突戏码,显然和《青春之歌》的畅销逻辑相背离——张一白想要的冲突是家国大义下儿女私情的“牺牲”(俗不俗气?!老不老套?!黑得高不高级?!)——《青春之歌》能流行,就是因为“革命”加“爱情”步调一致的双重爽感,大爱与私情融合一体:人家流行的原因根本是因为大义私情“不冲突”(昨天看到r&m制片人挂了,心里想,能符合这种事业爱情还高科技cp要求的,不如搞个相遇平行时空rick和前妻搞出原子弹炸了全世界的故事,也许更贴合。瞎扯了)用“青春之歌”这种年代符号,显然是想贴死“爱情”标签,然而在新中国的共名时代,张一白臆想了过多的浪漫,给张一曼过量的台词且没做好品控,语尾“呀”字过量,导致舞台感时不时浮出水面。那些俗到电视剧都快不用的场景:病床上看着窗外绿叶,公交车上细节回忆,发现对方萌点然后诉说,人潮汹涌中逆行错过……好吧,我偏激,我烦。

但有趣的地方倒是衔接。张一白特别贴心的在片子后面给了女排的镜头,留了点引子(一种没必要的贴心)但真正的引子倒是“情”,接下来的徐峥段落,延续了“情”,从绝症牺牲到离别懊恼的大小转化,还挺好的。

正如革命年代里的“爱情”被表现为托起国家大义的浪花,徐峥的《夺冠》说的也是个类似爱情的小故事——小男孩跟小女孩之间特别懵懂的友情喜爱,面临离别。《真爱至上》里小男孩的暗恋情绪在全世界大概都可以找到共鸣。仔细说它好在哪,其实特ky。首先80年代普遍的语境是反政治,或者说以文化的方式反政治。无论是体育、艺术,各种开放丰富的文化景象,都在试图证明一种比前一时代激进的政治理想更值得追求的文化理想。但未必成功。很多反思八十年代的人会发现“反政治的政治”同样构成了一种二元对立。因为反对的东西太明确了,让反对本身成为不自由的快感,而非快乐。

但在这之外,八十年代特别好的一点,是俗世生命力的复苏,再往后又是市场消费种种威胁,留下这差不多十年的宝贵。八十年代的文化有生气,生气来源之处是世俗生活,是市井快乐,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复苏—人们开始有“私情话意”,有可以与“革命”无关的庸俗生活了,或者说可以换一种腔调描述“革命”了。

徐峥的片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去弄的。而且弄得很干净——片子里逼仄巷弄,一刀子剖西瓜的凉气,没废话的小孩,看不懂小孩的大人们,方言,方言,我爱方言。汪曾祺的《受戒》无法影视化,那种世外幽情的强度太难表现。而徐峥全方位还原了一个夸张的场景,很卡通的表达了这种干净——人跟人之间关系的复苏,在世俗的时代中,感情是可以“微妙”的,牺牲是满腹“懊悔”的,小孩是有情的,时代的风云,他们的夺冠,只是“我”童年第一次“失恋”后模模糊糊的一个背景音。

宁浩的《北京您好》也很好。跟徐峥的喜剧相比,各有各的野心。宁浩这段里人物的完成度是这七部里面最好的,也是最复杂的。故事很完整,甚至有起承转合的波动,把自己善用“调包”和“追逃”桥段的风格标签夹在里面,处理小人物境遇的克制,在于放心地把表演交给了演员,这部里演员的表演是最自然的。喜欢最后一双北京黑布鞋的反戏剧处理。等等。

作为献礼片,也许需要尽其所能粉饰。但作为喜剧,没有悲剧底子,就不能够支撑其逻辑。徐峥故事的背景,除了女排夺冠,还有八九十年代的出国移民潮。上海文学在上世纪末特别瞩目,海外华文写作下的新一代移民也好,上海女儿们笔下为了出国而走的角色也好,开始让时代故事中有了新的离别。这是改革开放开始后必然的出走,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用脚投票,选择可生活的地方,而无法离开者的喜乐,分离两地的成长,都会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一印证。

而北京的段落里,喜剧的来源恰是各种宏观、微观的破碎。汶川地震是这个故事推进的发生的原因之一,农民工身份的显影,以及相当普遍化的家庭问题和父子关系矛盾。在修饰创造之余,对时代事件选择之余,总是会看见被修饰,被选择的剩下部分模糊的背影,提醒着观看者喜剧永远是悲剧尾声上的一个修饰音。

《白昼流星》这名字艺不艺术,文不文艺,绕不绕,对,在一堆夺冠回归护航的名字里面,这个名字就很陈凯歌。陈凯歌让我痛心的方式就是他太陈凯歌了。传说陈导选题材时谦让,最想要的被张一白挑走了,最后剩了个扶贫主题的故事。

题材上这无疑是最难的。任何故事到了贫穷的地方,都会发现贫穷成为一切逻辑的主宰——艺术几乎是没有空间的,要解决、修饰贫穷背后的野蛮、绝望,艺术太脆弱渺小了。不存在什么意识形态感动人,听到d的召唤就洗心革面,如果有,这就是激进年代骗人的嘴。所以陈凯歌把“神”请出来了。

首先演员上——他请了田壮壮。要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刘昊然是个莽青,陈飞宇是个呆弟,然后他们遇见耶稣,然后耶稣挂了,他们看见了神迹。

所以神上——他请除了两位真人宇航员!!!两位小青年去抬起宇航员的瞬间——真的是一副相当宗教化的场景啊……他们被感化了,他们被召唤了,他们决定留下。

真的难以形容这种撕裂感。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故事,扶贫这件事情不是一件完成时,更不是一个可以被艺术化的纪念片段,而两位青年最后所说的,要留在家乡,“让家乡更好的”摄魂迷语,显然就是与现实最为割裂之处。贫困的乡村和现代化必然出现的人口迁徙,谁在阻止谁的现代化,谁是谁的救世主。艺术化的理想是美好的,农村草原上的人民安居,建设家园,但在现实中,这正是矛盾的开始。更可怕的地方是,田壮壮在其中的身份是老知青——陈凯歌本人的知青回忆录确实写得好,但这个身份带来的复杂性,只会让故事变得更复杂,知青是什么?“信徒”?或是“弃子”?历史还未能达成和解的东西,被叠加进这个故事里——我不知道陈凯歌是想适当反骨,还是努力让这种氛围更玄乎——作为粉丝,我会宽容地说陈老师您可以的,前提是,有长篇的长度,有足够的人物。但只有二十多分钟。太陈凯歌了,就不行了。

还有一句,就是“太空之神降临”跟“脱贫致富”两者间,谁先谁后,孰轻孰重间的矛盾,也不比鸡蛋谁先有的矛盾小啊——陈老师回避这一矛盾的方法,显然不是用共和国的逻辑,而是用了另一套逻辑——这种暗中换套路的方式,emm,细想还有点可爱。

所以我想了一阵后,也没那么恨了。至少这很陈凯歌。

 5 ) 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国庆档三强《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中,《我和我的祖国》是当之无愧的最佳。

影片由7个导演执导的7个故事组成,分别是管虎执导的《前夜》、张一白执导的《相遇》、徐峥执导的《夺冠》、薛晓路执导的《回归》、宁浩执导的《北京你好》、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文牧野执导的《护航》。

这7位导演都很有名,但是每个人的水平良莠不齐,导致7个故事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差距,有的是佳作,有的是给整部电影拖后腿。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北京你好》《前夜》《夺冠》,第二梯队是《回归》《护航》《白昼流星》,《相遇》最差。

《前夜》

为了加固阻断装置,林治远的助手(欧豪 饰)呼吁大家支援各种金属。

当他们以为没有人理他们的时候,结果所有人都尽了绵薄之力,从烟斗到勺子,从铁锤到长命锁,还有清华大学实验室的最后一块材料,看到这里瞬间泪崩。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很多电影都用过,比如年初的《流浪地球》。

当众人已经绝望的时候,所有人都掉转车头来帮助他们。

这个世界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差。

还有林治远(黄渤 饰)为了给旗杆装上阻断装置,咬牙克服了多年的恐高。

不畏高空,意味着战胜了自我。

爬上旗杆,代表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结尾伪纪录片的手法也很有趣,让现代的演员和以前的伟人同框,巧妙连通电影和录像,过去和现在,虚构和真实。

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就是电影。

《北京你好》

宁浩不愧是能把外星人入侵拍得那么贴近生活的人,北京奥运会如此盛大的赛事也被他拍得那么接地气,而且笑中带泪。

短短二三十分钟的影片,充满了意外和反转,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机智。

张北京(葛优 饰)对抽奖完全不抱期望,所以连自己的牌都没看。

结果所有人都没抽到红桃2,意味着红桃2在自己手中。

他把扑克牌一点点翻起来的一幕,被拍出了《赌神》的既视感。

他叫同学们把菜端开,把摄像机对着这儿拍,他做好了轰动全场的准备,结果票不见了。

四川小伙对他表示感谢,说帮助他的司机是个光头,穿着一双红鞋子。

然而此时他戴着一顶帽子,穿的是黑色的布鞋。

第一次和小伙见面的时候,张北京说他的票是萨马兰奇送的。

当他把票给了小伙后,又打肿脸充胖子:没事,我再找萨马兰奇要一张。

前面埋下一个梗,在最合适的时机抖出这个包袱,这就是高级幽默。

憨厚老实的小伙不知道张北京在吹牛,继续说道:那你能不能帮我爷爷要一张呢?

这一招连环梗更是妙不可言。

从“疯狂三部曲”到《北京你好》,依然是宁浩的黑色幽默的风格。幽默,但又不仅仅是幽默,而是喜剧的最高境界——笑中带泪。

以一张奥运会门票为线索,巧妙串起2008年另一件事。

听宁浩讲故事,就像是一层层地剥开洋葱,剥到最里层的时候,也就是湿润了眼眶的时候。

表面上是喜剧,内核其实是悲剧,笑着笑着就哭了。

《夺冠》

《夺冠》和《北京你好》类似,都是透过老百姓的视角反映大时代大事件,主角不是伟人,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最能让人共鸣。

除此之外,两人都非常擅长运用“伏笔”和“反转”制造笑点。

为了平衡天线,冬冬机智地在上面挂了一块肉。

就在冬冬以为高枕无忧的时候,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肉被狗盯上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看电视”这件小事情拍得像谍战片一般一波三折,惊险刺激。

还有冬冬在阳台上飞奔的时候,无意间带走了一张床单,化身为超人,这也是徐峥惯有的冷幽默,但是比《港囧》《泰囧》里的梗高级多了。

徐峥将“要荣誉还是爱情”转化为一个小男孩又想给心爱的女生送礼物,又想让街坊邻居看到女排夺冠的思想斗争,以小见大,贴近生活。

你可以没有参加过奥运会,也可能不是国家队的运动员,但你一定有过和家人、亲戚、朋友一起看奥运会的经历。

徐峥没有直接拍中国女排夺冠,而是拍摄老百姓对于中国女排夺冠的激动之情,来侧面烘托中国女排的伟大,这比直接拍中国女排难度更大,但是也更接地气。

在冬冬追赶小美的时候,街坊“中国队加油”的声音让冬冬转变了想法,选择了回去给大家扶天线。

随后影片再次反转:

小美也挣脱了母亲的手,选择了回去找冬冬,其实她也有礼物要送给冬冬,也就是球拍,送给冬冬之后就去坐飞机。

正是这个球拍,改变了冬冬的一生。

这个结局我太喜欢了,让我再次感受到当初看《怦然心动》《初恋那件小事》的感动。

《白昼流星》

《白昼流星》可能是7个故事中关注度最高的,毕竟陈凯歌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总导演。

而且《白昼流星》的题材也是最好的之一,借助航天探讨贫富差距,不仅能传达爱国精神,还能拍出深度。

可惜陈凯歌并没有拍好,什么都讲了,但是什么都讲得不够深入。

这个年代人类已经能进入太空,也有的人还看不起病、买不起衣服。

同样是“返乡的人”,有的是从太空回来,有的是从少管所回来。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世界超大型机场,每年吞吐量上亿次,亚洲第1,全球第2。

但是离机场不远的地方还有许多小村落,他们家徒四壁,饥寒交迫。

《白昼流星》也是如此,同样的地方,同样是内蒙古中部,一边是浩浩荡荡的车队,一边是贫穷的放羊人。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像一道天然鸿沟难以逾越。

影片又通过老李(田壮壮 饰)从帮助村民,到带领沃德乐、哈扎布去迎接宇航员升华主题。

扶贫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和思想的扶贫。

正如你不可能一直扶着小羊,它得自己站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白昼流星不是流星,也不是宇宙飞船,而是那些如灯塔般指引他人前行的人——探索宇宙的宇航员,又或者是让小孩见识到世界广阔的老者。

《白昼流星》题材很好,如果拍得好的话完全可以达到《寄生虫》的高度,可惜陈凯歌并没有拿出巅峰水平。

整体很肤浅,很直白,没有什么能让人产生思考、让人回味的地方。

尤其是偷钱被发现那段拍得太生硬、太说教了,像是在看教育片,和《霸王别姬》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回归》

《回归》的题材太好了,而且这个时候看《回归》非常应景。

香港回归,我们一秒也不愿意多等。

中国,一点也不能少。

《护航》

《护航》有点像是中国版的《惊奇队长》,空军外壳下包裹的是男女平权的内核。

上学的时候,她把班里的男生全都打了个遍。

成为飞行员后,她也绝不服输。

“女孩子6就差不多了,给我来个7”这句话确实让人不适,人们总是说“女孩子不适合做XXX”“女孩子不擅长XXX”,却没有人这样说男孩子。

就好比人们总是说“女司机”“女博士”,却没有人说“男司机”“男博士”。

所以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女孩子不比男孩子差。

有点幼稚,但是是最直接也是最管用的方法。

隐忍并不能让你获得应有的尊重,但是行动可以。

如此性格要强的人,却又甘愿做备飞为她人护航,因为她自信、成熟、心胸宽广。

终于,一群男飞行员对她敬礼,她用过硬的实力和谦逊的品质征服了大家。

《相遇》

张一白应该是7个导演中水平最差的,拍的都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匆匆那年》之流。

连革命爱情,他也是用拍校园青春片的方式来拍的。

以至于本来很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被拍得如此之尬,像是在看60年代版的《匆匆那年》。

导演本来水平就一般,还想玩点高难度的,还要玩长镜头,整个公交车上的戏份一镜到底,结果拍得寡淡如水。

而且方敏(任素汐 饰)的台词写得太生硬了,正常聊天哪有这样聊的。

方敏当然知道对方就是高远(张译 饰),高远也当然知道他俩之间发生过什么,所以方敏根本不是讲给高远听的,而是讲给观众听的,为了让观众知道他俩以前的故事,这也就导致了方敏的这段话太生硬了,一点也不自然。

导演、编剧应该想想,这种情况下方敏说什么更自然,同时又能打动观众。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不要用长镜头。

同样是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和《建国大业》三部曲有着本质的不同。

后者的侧重点是“祖国”,前者的侧重点则是“我”,讲述普通人和祖国之间的故事。

不再追求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而是走向了平凡和朴实,也更能让观众接受。

比如《相遇》,整个故事都没有原子弹爆炸的镜头,而是通过报纸上的新闻、人们说的话来体现这件事,这比直接放一个电脑制作的原子弹爆炸的特效片段高级多了。

比如《夺冠》,不直接拍中国女排比赛,而是拍人们看中国女排比赛的电视直播。

我觉得以后拍献礼片可以多这种手法,不一定非要直接去拍伟人、拍重大事件,也可以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从普通人的生活来反映当时的背景。

这一点做得最成功的应该就是《阿甘正传》了,男主角的一生就是美国的近代史。主题是美国梦,但你并不会觉得是强行给你灌输美国梦,而是从男主角的经历逐渐感受美国的历史变迁。

《我和我的祖国》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美中不足是极个别故事脱了后腿。

好在一共有7个故事,总有一两个是你喜欢的。

你最喜欢哪个,或者哪几个故事?

 6 ) 《我和我的祖国》到底是七窍玲珑,还是七拼八凑?

谈论拼盘电影相对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因为对象是若干为同一主题服务的短片。我们可以随意将之拆解,而不必担心破坏结构,拼盘电影几无完整结构可言。我们也可以不计较个体差异,将之视为一个封闭的影像系统进行宏观判断,因为它们是规约性的创作,是不同作者的个性遵循同一指标炮制而成。当这些短片被凑在一起,打包放在影厅供人观赏时,就天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比较体系。通常来说,在大众范围内讨论拼盘电影,无须费心调动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经验,它们既然已彼此对照,就很容易进行考察和判断。

各种拼盘电影

平时聊起长片时,会受于作品的长度、厚度与通识性,须具备全局鉴赏的能力。从90分钟到数小时,各式长片所包含的惊人信息量,庞杂的细节,繁琐的制作技艺,都要求评论者要对作品本身的方方面面有深入而充分的捕捉。理性稳妥的方式是按一定章法去批评,这就需要考察作品的影史地位和理论的合法性。如此一来,若想深入探究一部长片所包含的意绪与技巧,便不得不反复观摩以至通透。

而短片的体量更容易把握,再加上命题作文的形式,更体现得是某种制约下创作者的功底。无论导演下了多大功夫,当作品长度和呈现方式被如此固定后,不免给人信手拈来的感觉。拼盘电影天然有着完成任务的属性,因此这种信手拈来的成片效果,是敷衍了事,还是妙手偶得,就全凭导演自身的态度和水平了。再加上一般意义上的拼盘电影,尤其诉求商业收益和政治任务的,请来的都是有一定名气的作者,看上去就颇有彼此过招的意味。短片凑在一起放映,对比便会立即发生,所以孰优孰劣更易被观众察觉,阐释起来也更灵活直接。

短片集《我和我的祖国》,总体而言是主旋律电影很好的一次尝试,但所邀请的七位导演,终究还是拖后腿的居多。可见,如《三更》那样较为出色的完成度是不易达成的。在我印象中,上次看的还是有贾樟柯参与的《时间去哪儿了》,质量一言难尽。而这部献礼的拼盘电影与“我爱你”系列、《爱神》、《十分钟年华老去》和《勾魂摄魄》等一样,基本结构是将七部作品并置,用手写事件梗概的方式串连起来。谈不上新颖,也没什么毛病。事件背景是宏大的历史叙事,短片本身则是小人物视角,这方面算有点主旋律影片的突破。但是成片质量,最终还是要看各自短片的创作水准,从这点上来看,我只能勉强给个及格分。

七部短片,能看的有三部,其中一部非常工整且观赏性相当高,另外两部中的巧妙与拙劣各占五成。在此谈谈对七部短片的观后感,顺序按完成度从低到高排列,而非影片放映次序。

7.相遇

最烂的莫过于这部,结构节奏尽失。张译演的再好,也无法挽救这个极其失败的作品。张一白貌似已经深陷狗血之泥潭无法自拔,看不到任何自我革新的可能性,他对青春片的理解和美学创作的渴求已到尽头,生涯高度基本上也就止步于此了。看看《匆匆那年》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把高远和方敏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啰嗦无聊。而水平跌成这样,为何还会受到资本和官方的青睐?原因不在此赘述。

这部短片开场的实验室布景和灯光,宛如简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B级片。想突出年代感的话,可以学学前不久的美剧《切尔诺贝利》,看看那里面的内景是如何架构并确定机位的。公交车里的长镜头是我见过最蹩脚的长镜头,没有调度,毫无张力。啰里啰嗦的对话被囊括镜头的纵深运动中,却还不如正反打来的有可看性。要不是张译充满戏剧性的眼神,他的表演铁定会被长时间的错误景别所浪费。

任素汐的音调、语气,甚至行为方式,基本不符合时代特征,也与合理的艺术逻辑沾不上边。她说的话越多,越显示出与张译在表演上的差距。影片末尾,还画蛇添足地来了一段多年后方敏看电视的场景,更显尴尬。张译是天才般的演员,他的眼神震慑心魄,过目难忘。真正遮掩其演技光芒的不是口罩,而是张一白指挥的摄影机。口罩则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是张译的法宝。全片最精彩的特写来自于张译在人群中摘下口罩的瞬间,但这跟导演没什么关系,是演员本人的成就。

6.护航

文牧野带来的东西,也没好到哪里去。短片几乎是将《壮志凌云》中的蒙太奇段落重新组合,并拉长一倍,辅以诸多好莱坞军事商业片里的惯用镜头角度和剪辑方法,配上雄浑的背景音乐,组合成一曲闪回和现实不断穿插的大型MV——这甚至让我想起了两年前李晨的烂作《空天猎》。中国导演要么是不会拍飞机,要么就是亦步亦趋地学好莱坞拍飞机,一点自己的作风都没有。 我想给文牧野这种拍摄方法起个名字,叫“空洞蒙太奇”:徒留大段的蒙太奇段落和人物展示,在叙事内容上却毫无建树。吕潇然这个角色可能连纸片人都算不上,类似塑料模特,即便有数段回忆揭示她的经历与情感,也无法充分作用于现下的角色心理,只能靠持续的大特写强撑情绪。短片试图勾勒她作为王牌飞行员,却被安排成替补后的心境与奉献,最终任何一点都没有自然地被表达出来。 与《相遇》类似,这不是宋佳的锅,而是文牧野的责任。再加上吕潇然与周围人的关系得不到有效彰显,以至于所谓的高潮段落也只能沦为隔靴搔痒,无法引发观众的共情。这部短片唯一的效果就是让我们领略了女飞行员的巾帼风采。但是,没头没尾、肆无忌惮地风光展示显然不是合格的电影短片。作为整部电影的大轴,我真有点想提前离场。这款《护航》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送客戏”的意义。也许,导演也只是想拍一段空军宣传片而已吧。

5.回归

鉴于现在的香港问题,《回归》给人平添了一丝现实层面的期许,这是一次绝好的,通过电影艺术回应香港乱局的好机会,结果却相当让人失望。说实话,薛晓璐的这部作品,有几个地方着实恶心到我了,一个是华叔和莲姐美颜到扭曲的回忆片段,一个是杜江升旗时莫名其妙的主观镜头。之所以将它排到倒数第三,完全是因为惠英红和任达华的表演。几十分钟的短片,安排了三条故事线,这显然不是薛晓璐可以驾驭的。三条线没有一条能表达透彻,碎片的结果就是让一切流于表面。

任达华饰演的华叔,作为漂到香港的大陆人,本有更多可挖掘的点,多需要一两句台词的事,指出某种时代阵痛,最终却是蜻蜓点水。惠英红本应也有属于自己的弧光,但在糟糕的剪辑中七零八落,导致换警徽这个非常感染人心的时刻,因为人物和整体结构的失败,就被这么一带而过了。杜江更不必说,他的身上本该出来更多的戏,更好地体现军人的庄重与辛苦,却还是沦为升旗的道具,甚至被编排了一段现场心魔爆发的主观演绎,前无铺垫后无结果,突兀得让人大跌眼镜。相比较而言,王洛勇戏份较多,描写的也较充分,但摆脱不了电影中那类刻板的外交官形象。

短片的台词写的也是极烂,集中体现在程志强这个人物身上。虽然我本人完全不在意,甚至认为那些话是非常合理的,但他说的那几句台词,很有可能会被好事的女权主义者抓住把柄,也是因为上下文不连贯所导致。其他角色的对白也多是可有可无的短句,既抓不住人物性格,也无法推动叙事。归根结底,还是短片的结构太臃肿了,把这么多条叙事线安排进来,没有大师境界和点睛之笔是很难成功的。

4.夺冠

把徐峥的短片纯粹当儿童公益电影来看,一点儿都不违和。当然,这个公益的主题是爱国。徐峥几乎用上了九十年代儿童电视片的所有手法,昏黄又略带梦幻的色调,幼稚的技巧性转场,还有对两个小孩情感关系的成人化臆想,以及过量的升格镜头浪漫化渲染,都让短片显得有些笨拙和想当然。但是在基本的叙事逻辑和细节打磨上,徐峥倒是没出什么毛病。如此一来,这部短片的风格其实更适合用动画来呈现。 这让我想起去年做影展评审时,接触了大量类似徐峥这样的儿童题材短片,照徐峥这样的质量,与其他那些被淘汰的作品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该排除在候选之外的作品。短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主要是调色太差了。我始终认为电影调色是决定影片质感和观赏效果最显著的一环,这道工序的重要性一点不比摄影、剪辑之类的低。有了调色的存在,才真正分隔开了现实的杂乱与影像的凝练。

《夺冠》采用的泛黄色调,其目的与手机上那些滤镜软件一样,单纯是为了给影像做旧的,刻意追求一种怀旧感,再无任何更多的考虑,着实廉价。技巧性转场更是不合时宜的低幼,选择水浪波纹的特效,就别提多掉价了。这个短片也让我明显注意到了镜头边缘的畸变,连续几个画面组接到一起,从直觉上就很让人别扭。我不知道选取广角的意义在哪里,是冬冬的主观视角吗?小孩子的眼睛也不会让世界畸变啊。而且从这里开始,后几部短片也有几个镜头畸变得厉害。总之,台词写的不错,但是整体技巧是非常粗糙的,结尾成年冬冬(吴京)和小美(马伊琍)的出场也是多余,但是女排再次夺冠的历史轮回感,确实安插得较为巧妙。

3.北京你好

宁浩仍然需要四川方言来给自己创作上的底气。北京这座城市,和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总有一股外来人难以掌握好的气韵,宁浩自己显然也没能找到这个劲儿,于是就全靠葛大爷映衬了。所以影片里的城市景观和的哥张北京,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局限在里面,镜头和剪辑完全帮不上忙,因此显得有些割裂。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葛大爷的北京人形象,对于观众而言早已烂熟于心,他只要继续冯小刚电影里那种爱显摆,臭贫,不正经,关键时刻又颇为局气的路数就好了,事实也是如此。当这么一个形象伫立在故事里,寥寥几笔方能成立,作品也就很难差到哪里去。 这个片子的调色也有点问题。大多是阳光明媚的场景,光鲜靓丽,却有点不贴合人物。因为叙事重心放在了中年的哥和四川小孩的身上,他们与高照度影像流露出的青春感相违和,满身都是现实生活的重量。张北京是离异的父亲,儿子与他的关系不好,四川小孩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他冷静漠然的表情,和搞怪的行事风格遮掩不住内心的创伤。这两个人物是立住了,一个靠葛大爷的演绎,另一个靠宁浩的雕琢。但是剪辑和主题限制了这部短片的天花板。

我印象较深的一场戏是开头张北京跟儿子见面,儿子作为奥运会志愿者正在布置筹备,脚底下放了好几箱矿泉水。张北京满心欢喜地给儿子带了双球鞋,却遭受白眼,随后又踢倒了好几箱水。这里的剪辑简直一团糟,许多戏剧性的镜头都被放在画面之外了,让我难以相信是宁浩的水平。剧作上也有点过于白开水,几乎每个包袱都在意料之中,却还要花过长的时间抖开,因此会带来不少俗套的感觉。可贵的是,《北京你好》在各种流俗的剧情发展时,还是有几个不错的细节处理,比如红包上的字,扑克牌的设置,“红桃2”的多次运用,以及结尾对球鞋颜色的错误描述等等,葛大爷一如既往的有趣台词也很加分,即便结尾他的呐喊总显得有所保留,有些生硬,像是喷嚏打不出来一样。所以,这则短片只能算半个佳作。

2.白昼流星

《我和我的祖国》把压轴的位置给了陈凯歌,这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而他交出的作品,相较其他五个人(管虎除外)是比较出色,田壮壮的表演很好,运镜和美术也是见水平的,但放在压轴位还是颇为疲软。《白昼流星》有着非常深厚的立意和内核,这是知识分子善于创造的点子,但表层内容却非常脆弱不堪,荒谬到像是架空世界才会发生的故事。

将航天与扶贫连接到一起,委实是大师级的想法。影片花大篇幅一边展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一边聚焦沃德乐兄弟策马奔向着陆点的兴奋。这场戏的象征意味很明显,返回舱落地之时,便是缥缈宇宙与苦难现实的连合,是星辰与荒漠的对撞,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神舟十一号不再是高高在上,离我们甚远的电视转播信号,当它切实闯入沃德乐的生活时,也彻底改变了兄弟俩的人生观。这一上一下,一大一小的意象对立融合,试图说明远在天边的漆黑宇宙并不完全与沉甸甸的日常生活无关,宏大与渺小之间时刻发生着深切的化学反应。这颇有些类似刘慈欣小说中时常出现的副主题,即普通百姓在柴米油盐中遥望繁星的意义。

但是陈凯歌在文本内核之外所做的一切,都是如此拙劣不堪。如果故事本身有抄袭这一说的话,那么《白昼流星》简直该被打入地牢永劫不复。当然,没有任何人禁止同样的故事重复上演,但与《悲惨世界》如出一辙的情节设置,还是让这个短片的原创性大打折扣——古有冉阿让偷银器被主教原谅,今有沃德乐偷钱被老李赦免。先不论它的现实可能性,哪怕作为关键情节,如此雷同的桥段放在陈凯歌身上,也是完全没法给及格分的。而且,从田壮壮在远处看返回舱着陆开始吐血起,陈凯歌似乎就不再关心老李这个角色的命运了,最后只给兄弟俩抱着他的一个镜头以及一句旁白,剪辑上前言不搭后语,极其潦草。短片的几个全景镜头,让我联想到早期的《黄土地》,说不准这是不是一次另类的自我致敬。但是三十多年前的《黄土地》端的是何等波澜壮阔,《白昼流星》的大荒原除了更清晰以外,反而少了许多当初的万千气象。综合来讲,也只能算半部好片。

1.前夜

单拎出这个片子来看,可能也就那么回事,但与其它六部列在一起,瞬间高下立判。《前夜》是非常典型的类型化创作,驱动力很足,情节各种踩点,场面调度由简入繁,颇见功力。从当年的《老炮儿》就能看出,管虎深谙类型片之道,否则也不会把一个那么有争议的人物刻画得如此饱满激荡,让人又爱又恨(虽然他的一堆电视剧很不怎么样)。这个短片从角色设置到叙事手法,都是西方人琢磨剩下的。但能玩的像管虎这么娴熟,中国导演里没几个,能把这些与东方式影像叙事完美接壤的,就更凤毛麟角了。像宁浩,也是类型片高手,却仍有很多摹仿痕迹。宁浩对西方类型元素的本土化改造,主要靠的是方言和一些中国符号,多是文本的东西,影像的更动就比管虎羸弱很多。

《前夜》的创作思路,本质上是放大了好莱坞最古老、运用范围最广的类型元素:“最后一分钟营救”。短片从始至终,就围绕着林治远“营救”电动升旗杆这一过程展开。管虎将“一分钟营救”拉长到数小时,却不失刺激,短片充分利用高超的摄影、剪辑、场面调度和演员表演,不断在叙事上施压,隔几分钟出现的倒计时字幕,也在持续增强紧张感。整个短片的节奏层层递进,从最开始张致祥布置任务,矛盾便迅速建立。既有人物关系上的微小冲突(林治远与老方),也有不可抗力造成的外部困境(天安门广场戒严)。林治远是天才技术宅,有头脑却不通世故,杜兴汉是不懂技术但执行力很强的解放军战士,梁昌寿作为小助手,弥补了林治远欠缺的朝气劲儿,也比杜兴汉多了一层年轻人特有的鬼点子。三个人形成的平衡互补关系,在好莱坞类型片里简直太常见了,放在开国大典这个故事里,又是如此的舒服通畅,这就是管虎的构建能力。

短片全程就像激烈的爵士乐鼓点,通过人物不停歇的动作与对白,以及较为快速的镜头组接,来刻画林治远争分夺秒实验升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停电、实验材料匮乏、缺少人手、林与杜的理念冲突……种种积累起来的问题陆续被解决,而那些无法解决的难关,也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克服了。影片利用这种团结一致的家国情怀,铺设了好几个高潮时刻,一个是在院子里伴奏升旗的场景,把小场面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庄严感,这也是好莱坞惯用伎俩,让观众紧张之余得以喘息,调整节奏,同时也是对主人公团队的某种激励。另一个是街坊四邻争相捐献金属的段落,多数人是拿着半导体和锅碗瓢盆,最后还是一个大学教授递给他们正确的金属材料。这些在曾经主旋律电影里的假大空段落,反而被管虎安排的相当自洽,不至让人反感,又能解读出许多情感。

短片最大的困境在于天安门被封锁,林治远无法现场试验。这个难题在开篇就告诉给观众了,解开扣子的过程也相当精彩。当他们遇到替换阻断球的终极问题后,闯关成了唯一的办法。普通人冲破权力枷锁改变命运的套路,是类型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于是,摄影机跟随人物穿梭奔跑,林治远的性格光芒也在此绽放,“最后一分钟(一小时)营救”的强大叙事张力全部得到体现。当他壮着胆爬上旗杆顶部时,这个角色的弧光也就彻底完整了。环绕镜头毫无保留地歌颂着他,同时也没有忘记给帮助他的那些人特写。镜头既塑造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也强调了人民集体力量的重要性。整个《前夜》从始至终,几乎没有任何短板,唯一的瑕疵是梁昌寿的形象有些浮夸。

所以说,管虎是七位导演里,唯一一个将意识形态完美融入到小人物叙事中,又丝毫不显生硬的创作者。其他几个片子,或多或少都没能充分兼容小人物的日常性事件与爱国主义的大主题。当两个文本相碰撞时,其他几位导演都会给人一些割裂和跳脱的感觉,似乎不知该怎么烘托了。更别提有几位连小人物叙事都没做成功。而《前夜》结尾的仿纪录片影像也非常合适,将历史纪实与虚构影像结合,就像《阿甘正传》那样,增添了文本说服力。另外,只拍摄毛主席的背影,不仅符合林治远的视角地位,也借用了《宾虚》里对耶稣的处理方式,不给任何正面镜头,只给出侧写或轮廓,是对伟大形象的神秘性展示,非常容易营造出神圣感。最后的真人照片,也是每个传记片都会用的结束方式,赋予观众惊叹和意绪。

《前夜》是这部拼盘电影第一个登场的,如此高的质量让我对后几个短片立刻来了精神。结果看来看去,还是第一个最好,让我很失落。更失落的是,看完《前夜》,让我愈发期待《八佰》了,但这个片子真不知能不能在不动刀的情况下重新定档。

 短评

《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位导演各执一环、按年代事件串接,虽风格各异但共成一色,十分特别。与前几个故事或昂扬或细腻或幽默不同,由陈凯歌执导、第六个亮相的《白昼流星》则大气、温暖。“李叔”于荒漠戈壁的坚守,沃德乐兄弟的迷途知返,都在陈凯歌娴熟老练的转切对接、铺垫推进中,化作沁心的感动。而故事的暖又与雄浑壮美的画面相映衬,佐证了陈凯歌的把控功力。

6分钟前
  • 昆仑有人衣青衣
  • 推荐

徐峥胜出。陈凯歌是作为总导演自告奋勇地拿了最烂的那个本子吗?

11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我永远喜欢冬冬!

13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旗杆上升起的不是一块红布,报纸上登载的不是一个名字,电视外错过了情窦,鸟巢里交换了运气。秒针精确了百年的等待,流星划破了回乡的急迫。女排夺冠终结了我最短的暗恋,核弹爆破公开了你最长的沉默。奥运开幕兑换了我最大的运气,香港回归校准了你最久的思念。每个历史瞬间,都有回忆我们自己记得。

1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陈凯歌凭一己之力把宁浩拉上去的一星又还回去了。

17分钟前
  • 陈妙尝
  • 还行

三星都给徐峥这段。基本就是卡萨布兰卡+繁花,唯一缺陷是冬冬长大后怎么就变成了吴京而不是胡歌。宁浩这段分寸全靠葛优掌控。管虎这是被罚再拍一次旗帜么?张一白浪费了好题材,本可以是柳云龙风筝蒙冤硬挺情节,但演员没有驾驭好,给弄成了话剧。文牧野最大亮点是雷佳音的荤段子。陈凯歌就又是虚头巴脑的玩意。薛晓璐零蛋。

22分钟前
  • LOOK
  • 还行

第三段那个小男孩太棒了

24分钟前
  • Marquez
  • 力荐

谁能想到呢?这可能是国庆档最好看的一部。从片头王菲主题曲开始就被渲染,看之前有主旋律的刻板印象,但当故事从一个个小人物的切口开始讲述后,就会忘掉主旋律的影子,进入这些故事。2个半小时不嫌长,7个故事亲身经历后面4个,喜欢程度按:徐峥的《夺冠》>宁浩的《北京你好》>张一白的《相遇》>管虎的《前夜》>文牧野的《护航》>陈凯歌的《白昼流星》>薛晓璐的《回归》。爬上房顶的求助张罗、陈旧的《青春之歌》、屋顶上的天线超人、一秒也不能等的东方之珠、萨马兰奇送的奥运门票、回乡的人和没能实现的飞行…每一个无名的“我”都是历史书里看不到的,有笑有泪,原来我们就是这样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生活。

2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北京你好》最佳。宁浩竟然能把北京奥运会如此盛大的赛事拍得那么接地气,而且笑中带泪。以一张奥运会门票为线索,巧妙串起2008年另一件事。表面上是喜剧,内核其实是悲剧,笑着笑着就哭了。《前夜》次之。当他们以为没有人理他们的时候,结果所有人都尽了绵薄之力,从烟斗到勺子,从铁锤到长命锁,瞬间泪崩。《夺冠》和《北京你好》类似,都是透过老百姓的视角反映大时代大事件,主角不是伟人,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最能让人共鸣。《白昼流星》借助航天探讨贫富差距。这个年代人类已经能进入太空,也有的人还看不起病、买不起衣服。扶贫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和思想的扶贫。白昼流星不是流星,也不是宇宙飞船,而是那些带领他人前行的人——探索宇宙的宇航员,又或者是让小孩见识到世界广阔的老者。

3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任务型电影拍成这样可以了,难得的大时代下看到一点小人性,徐峥(居然)最佳,宁浩第二,其他正常发挥,凯歌老师…emmmmm儿子特写拍太多了哈

34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管虎5.5分,败笔很多,用倒计时的字幕和黄渤的大量旁白解说加剧了匆忙叙事的流水账感,这个短片还用了最多的明星客串,分散焦点,增加琐碎感。张一白6.5分,故事太简单,完全是靠任素汐的大段独白撑着,任的演技可谓信手拈来。徐峥7.5分,七部中的最佳,最生活气息,最显时代感,最轻松愉快。唯一值得商榷的是寻常弄堂里怎么会抛出那么大一面国旗。薛晓路7分,“一秒都不能少”这个点切得特别好,唯一的不足是任达华的角色设定太刻意,他的那条线也很牵强。宁浩5分,用“奥运”这个命题作文生造的“一件小事”,葛大爷再能演再可乐也遮不住这个故事的空洞。陈凯歌4.5分,把一大一小毫无关联的两件事硬凑到了一起,符合陈一贯的不着调风格。唯一值得夸的是它把故事放在了边陲。文牧野7分,年轻导演拍出了锐气。【南海万达】

38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个小伙子想对女孩表达爱意,有太多的甜言蜜语可讲,而七个小伙儿一拥而上同时表白,除了“爱爱爱”就听不到别的声音了,慷慨激昂又空洞苍白。

42分钟前
  • 安东
  • 较差

宁浩是最好的,葛大爷是完美的。

46分钟前
  • 悠三岁
  • 推荐

1,剧本稀烂导演喝醉了,但演员都特别在线,故事原型太棒,以致看预告我就哭傻了。2,任素汐的感觉一直狠好,张嘉译真帅啊啊啊啊。切尔诺贝利在前,一喷水就没忍住一句shit。3,男孩太可爱了,相互最棒了。重逢那波没排球就大败笔,现在参半。4,数秒对钟都还好,结果换帽徽那块没绷住又尿了。5,葛大爷的故事太空啦,硬尬,转折也是,像春晚小品。亮点也有,倒数时葛大爷右边的女生脸上是彩虹旗🌈,宁浩呐。6,要是田导没倒地的话,个人会挺爱这个故事的。陈导的儿子真的可以。7,最顺的一个,雷佳音没说的那句应该是“你天天开飞机,我天天打飞机”吧,哈哈哈哈哈。

51分钟前
  • Ston3s
  • 还行

几个人一起看,前面排名无所谓,最差大家都很一致——白昼流星 因此扣了一星

56分钟前
  • _
  • 推荐

最喜欢女排那个故事,小演员太可爱了。 优叔一出现感觉过年了。

1小时前
  • 米米路亚0815
  • 力荐

这样的电影注定是要带着餐巾纸去的,真的后悔自己是一个00后,感觉大事发生的时候要么自己还不在,要么就是太小了,心境不成熟。还好在我即将步入成年后,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他深深地教会了我,永远与祖国荣辱同在,远比教科书更加深刻而有力的教法,让我急切的期待着有一天能对前辈说:幸不辱命!

1小时前
  • 禾子戈兀
  • 力荐

7场“最后一分钟营救”,比的就是怎么去做这个最后一分钟营救。7部评分及个人喜好排序:管虎(4)>徐铮(4)>宁浩(3)>张一白(3)>薛晓璐(2)>文牧野(2)>陈凯歌(1,或者X)。管虎开场调子定的太高后面真的不太好追……要数管虎那段最讲究,细节、方言等等都不错(王千源逆人潮而出的那个长运动镜头相当打动人)。徐铮再次搞了一个父子之家的故事,视听和调度还都蛮有想法(这段其实相当值得分析)。宁浩那段可信度实在打折扣,否则可能还会更好。张一白虽然有两段极为精彩的电影化调度(两人在公车里坐下后车外环境,以及cue[青春之歌]的人潮),但无奈整体温吞且群演实在是有点呵呵。其余几部,薛晓璐拍得比较散乱(其实和第一段可以形成复调啊!),文牧野拍得油腻,至于凯爷,真的不知道编这么个故事要干什么……

1小时前
  • 胤祥
  • 还行

我以前是不怎么感冒献礼片的,这次因为朱一龙的缘故关注了我和我的祖国,才发现我比自己想象中更爱这个国家。这部献礼片的意义,是串联,是纪念,是传承,非常适合全家一起观看。

1小时前
  • 糖小包
  • 力荐

这才是主旋律电影正确的打开方式啊,没有一味强调家国情怀,几乎都是以普通人,小人物视角去切入,共鸣感和好看程度一下就上来了。戏剧化夸张也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不会有“假大空”之感。而且比较难得的是,虽然风格各异,作为故事合集却都维持在了水准之上,最喜欢的是徐峥导演的《夺冠》,明快又充满童趣。

1小时前
  • 掉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