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情片英国1962

主演:彼得·奥图尔  亚历克·吉尼斯  安东尼·奎恩  杰克·霍金斯  奥马尔·沙里夫  何塞·费勒  安东尼·奎尔  克劳德·雷恩斯  阿瑟·肯尼迪  唐纳德·沃尔菲  I·S·乔哈尔  米歇尔·雷  

导演:大卫·里恩

 剧照

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7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8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9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4

详细剧情

  1916年,阿拉伯大起义爆发。 英军中尉 Lawrence(Peter O'Toole 饰)受命登上阿拉伯半岛之后,决定带领阿拉伯人夺取亚喀巴。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 Lawrence 力排众议孤身返回搭救了失踪的 Gasim(I.S. Johar 饰)。此举赢得了众人的尊敬,Ali ibn el Kharish(Omar Sharif 饰)沙里夫甚至让 Lawrence 换上了沙里夫的长袍,而 Lawrence 也欣然接受。可是阿拉伯部落间并不和睦,Harith 部的 Gasim 杀了 Howeitat 部的人,双方剑拔弩张。为了平息争端,Lawrence 亲手处决了 Gasim,而杀人的快感却让 Lawrence 感到不安。成功夺取亚喀巴之后,Lawrence 驼不停蹄地穿越西奈半岛回到开罗。Allenby(Jack Hawkins 饰)将军大喜过望,升 Lawrence 为少校,对其寄予厚望……

 长篇影评

 1 ) 《阿拉伯的劳伦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者引领的反殖民运动

阿拉伯半岛,自从有历史记录开始,就充满着战争、屠杀和征服。欧洲人、突厥人、蒙古人都曾经将这里血流成河,长期的战乱导致了这里的人们极端尚武,向往自由和不喜欢被约束。最近百年,土耳其人、德国人、英国人、苏联人、美国人,到现在的中国人。阿拉伯人依旧没有摆脱被人控制的魔咒,当然这或许与他们的信仰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一个不团结的阿拉伯,一个无法形成合力的穆斯林其实是现在各国都希望看到的,特别是在海权和石油时代,阿拉伯地域所处的战略位置,被无限放大。所以尽快研究和了解中东、阿拉伯地区的知识,是我国迫在眉睫的大战略。

故事发生在一战,当时的阿拉伯半岛,还没有基本没有发现什么石油。这样一块不毛之地,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或许只有英国,有那么一点兴趣吧。当时正是日不落帝国最辉煌的时代,为了保卫苏黎世运河,不被奥斯曼帝国骚扰。英国绅士们,决定发挥他们的搅屎棍风采,在阿拉伯地区,也就是奥斯曼帝国的腹地开展游击战,牵制土耳其人,加速同盟国的灭亡。我们的主角,劳伦斯中尉,授命团结阿拉伯世界的力量,为大英帝国创造战略空间。

人们对劳伦斯评价褒贬不一,上司和同僚都不怎么苟同他的作为。当然想要成为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人,就必须要让自己变得稍微有些卓尔不群。有人觉得他是位诗人,学者以及英勇的战士。又有人觉得他表现张扬,目中无人,是个性极端的顽固分子。劳伦斯就是这么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不过他确实促成了阿拉伯联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对大英帝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正是劳伦斯这种,顽固的冒险性格,最终让他死于一场车祸,生命最终定格在了47岁。

彼时英国的中东战局的战略总部,设在开罗。英国人并没有想要在阿拉伯半岛,投入太多的力量,他们更加希望守住苏伊士运河。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策略。英国决定在奥斯曼帝国的后方,挖掘贝都因人的潜力,从内部来消耗和挖掘土耳其人的战争潜力。所以熟悉阿拉伯人习俗的劳伦斯,被投机政客戴丹挖掘并启用。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麦地那方圆300里左右的地方找到费瑟王子,费瑟王子是阿拉伯起义军的发起者。英国人想要了解他的下一步动作,以及是否有合作的可能性。劳伦斯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配合着他坚定的眼神,雄壮的背景音乐,传奇的故事即将拉开大幕。

跟随者向导,带着简单的装备,劳伦斯踏上了传奇之路。大漠是个充满神话、故事和英雄的地方。条件虽然异常的艰苦,但劳伦斯却展现了惊人的适应能力。这让他的向导,感觉到非常的惊奇。而更重的是,劳伦斯并没有觉得自己是高贵的欧洲人,这种平等与尊敬,得到了贝都因向导的认同。两个人逐步成为了盆友,当然这也与贝都因人的习俗有关在沙漠中只要二人同行,一起吃过面包和盐,就不能再去伤害对方,否则将背上极不光彩的恶名;而且两者之间会自动结下了生死同盟,无论是一人遇袭还是二人同时临敌,都必须并肩战斗到底。

生活在那篇土地上的人,我们虽然都称为阿拉伯人,但其实他们因为信仰、居住地的不同,自己有特别的部落和族群。就好像这是上海人,这是北京人。也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来到这片土地上的外来统治者,无法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的原因。信仰,民族,宗教,部落势力。而且整个半岛地区多为不毛之地,外来者很难适应。在这片可怕的大漠中,随处见血。在一处水井旁,他们遇上了一袭黑衣的阿里,他是这口水井的主人,这位阿里跟劳伦斯见面的第一个照面,就枪杀了他的向导。是的,在大漠这种水比黄金还贵重的地方,为了多喝一口水而杀个把人,毫不稀奇。但正因为,这种对于资源的抢夺,是的部落之间互相攻伐,无法形成合力,甚至于会被统治者所收买。面对如强盗一般的阿里,劳伦斯并没有畏惧,这也得到了阿里的欣赏。同时劳伦斯拒绝了与阿里,一起去见费瑟王子的建议。硬汉劳伦斯,就是这么的卓尔不群。导演通过这些场景的设置,美化了英国军人的勇敢和正直,让不知道英国黑历史的人们,对这些富有骑士精神的占领者产生了好感。劳伦斯没有因为向导的死亡而放弃,他在穿过一片山谷的时候,遇上了已经跟费瑟王子接上头的英国先遣军代表——布莱顿上校。

他们赶到费瑟王子的营地的时,正好赶上土耳其的空袭。营地里一片混乱,费瑟王子竭力的想要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和反击,怎奈手下缺乏面对现代化战争的认识。这让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布莱顿上校,完全看不上阿拉伯军队的战斗力。认为他们只能搞些小规模的偷袭,但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战役。带着这种傲慢的态度,布莱顿和费瑟相处的也并不融洽。一方面是因为信仰和制度的不同,一方面是对军队的理念和建设方向不同,当然最重要的是互相还存在巨大的猜忌,完全是赤裸裸的利益捆绑。不可否认的是贝都因人,确实缺乏现代化战争的常识,缺乏现代化的军队的基本素质,这导致他们缺乏斗志、缺乏士气,很难形成合力。而现代化军队的其实是从对于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感开始的。这与当地部落领主们的诉求,恰恰是截然相反的。这其实也是在30年代的中国军队,面对日军很难有作为的原因,直到先烈们的觉醒,共产党军队的出现。感谢我们英勇的先辈,让我们有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显然布莱顿和费瑟关于这种事情的争论,并不是第一次了,这让双方耗尽了耐心。费瑟已经厌倦了,跟自己信仰、民族和目的都不尽相同的英国人,这些英国人还喜欢说教,缺乏诚意。英国人向来喜欢寻找,能够用自己身躯替英伦绅士们阻挡子弹的耿直汉子。而我们富有胆略的劳伦斯,却一反英国人的风格。他看出了费瑟王子的枭雄本色,提出跟英国人合作,能够恢复阿拉伯世界的荣光。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冒险,赢得巨大的声望和地位。这让同样富有野心的费瑟王子如遇知己,两人促膝长谈共商大事。劳伦斯的无畏精神,瞬间抓住了阿拉伯世界的心。他决定奇袭阿卡巴,但是需要穿越一片死亡沙漠。就我们现在看来,也是一个非常冒险的举动,但英雄总是能够创造神迹,就好像韩信、汉尼拔、陈庆之、霍去病。相信劳伦斯,也能够创造这种神迹。

黑衣阿里招募到了50条精壮的汉子,准备陪同劳伦斯踏上征途。他们一共只有20天,来穿越那片死亡之地。在沙漠那种抑郁的环境中,人会产生幻觉。疲惫与无助交织在一起,最后完全是一场意志力的比拼。由于太阳太过毒辣,指挥官阿里开始让突击队昼伏夜出,但他们依旧要与时间赛跑。在某一晚的行军途中,劳伦斯发现队伍中的贾西姆掉队了。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劳伦斯决定返回去救他,但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劳伦斯又一次展现了他的不顾一切,他带着忠心的仆人返回原路,找寻这个可怜的掉队者。很快沙漠中可怕的太阳升起了,但劳伦斯奇迹般的救出了贾西姆,这堪称是一场神迹。突击队狂呼着迎接他们的凯旋,这个行径也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套上了神圣的光环。他用他的英勇,和对阿拉伯人生命的尊敬,再一次征服了阿拉伯人。这种火线救人的桥段,好莱坞用的可谓驾轻就熟。值得肯定的是如果你在一支,时刻不放弃战友的军队里,你还有后顾之忧么,敢不效命尔?

真正得到了突击队认同的劳伦斯,换上了象征阿拉伯文明的长袍。而未来我天朝,如果也想要在世界局势中,分一杯羹的话。也需要大量这种能够了解当地文化,能够融入当地环境的人才。不过此时志得意满的劳伦斯,又遇上了新的难题。他们侵犯了沙漠中的雇佣兵,奥达酋长的部落。奥达是个彪悍、骁勇,满脑子利益的狠角色。劳伦斯看到奥达部,兵强马壮的情况,立马就起了拉拢之心。他利用激将法,使得奥达越发的不满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后又游说奥达说,土耳其人驻守的阿克巴---劳伦斯此行的主要目的。充满着黄金和美酒,抢钱抢粮抢女人,向来是封建军队,最大的动力。奥达酋长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欣然与阿里指挥的突击队,达成同盟。队伍从50人,迅速增长到了千余人。但在阿拉伯这个部落之间,互相攻伐了上千年的地方,总是有很多化不开的仇恨。被劳伦斯从沙漠中救出的贾西姆,因为仇杀被抓。为了平衡各方势力的想法,劳伦斯只能亲手枪杀了他。这里的设置是为了显示阿拉伯民族的野蛮,也为劳伦斯心态的变化埋下伏笔,在这件事情后他变的逐渐漠视生命。

阿拉伯人的快马弯刀,确实锋利。如一团旋风般,撕开了毫无防备的土耳其人的防线。阿卡巴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落入了阿拉伯人的手里,也就是劳伦斯手里。劳伦斯做到了,千里奔袭,团结本是互相攻伐的阿拉伯人,并且一举拿下了一个阿卡巴港。英国佬的物质和补给,能够源源不断的从埃及运送而来。这为之后劳伦斯突击队的行动,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支点。为了让英国远征军相信他们的胜利,劳伦斯决定沿着先知摩西的老路,穿越西奈半岛。去向远征军司令面呈这一战果,这又将是一场壮举。在折损了忠心的仆人杜德和几乎全部的辎重后。劳伦斯和另一个仆人法拉吉,在近乎绝望时达到了开罗。在开罗各方完全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完全不像阿拉伯前线那样的疯狂。中东战局新的指挥官,艾伦比将军,起初并不相信他们拿下了阿卡巴,但在得到佐证后,将军非常的高兴。决定将劳伦斯晋升少校,为了能让劳伦斯和他的阿拉伯突击队,能够毫无保留的继续在奥斯曼帝国后方骚扰。将军基本答应了他提出的所有要求,并授予了他便宜行事的权利。

宣扬反对殖民,追求自由民主的美国记者,找到了费瑟王子。并开始跟踪报道,劳伦斯的英勇战绩。在他的笔下,劳伦斯是个遵守日内瓦公约的优秀军人,而不是一个野心家,他的仁慈和勇敢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这让劳伦斯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名字响彻世界。他的突击队则继续神出鬼没般的,对奥斯曼帝国的补给线进行骚扰。但这一次,另一位仆人法拉吉,在战斗中不幸受伤,为了避免让他落入可怕的土耳其人手中,劳伦斯亲手结束了这位忠仆的生命,这就是战争的残酷。这也是阿拉伯人的真实写照,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败后,劳伦斯决定深入奥斯曼帝国的战略重镇迪拉,去策动一次阿拉伯人起义。但他不幸被捕,并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虐待,虽然最后被黑衣阿里救走,不过这一次事故彻底改变了劳伦斯,他变的敏感、凶残、开始被自己的复仇欲望所左右。感觉因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土耳其和德国暧昧关系,以及一战时加里波利登陆战的惨败,英国人对土耳其人黑的还是比较厉害的。

此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走向了尾声。英法两国,逐步开始商讨,如果在胜利后,疯狂刮分胜利的果实。虽然这场刮风狂潮,最终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在当时的英法殖民统治者看来,既然千辛万苦得到了胜利,那肯定得得到更多的利益来巩固自己的胜利。于是阿拉伯人,依旧无法摆脱被殖民统治的命运。在巴黎和会上,连战胜国中国,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利益,更加不要说还只存在在概念里的族群。借来势,总归是别人的势。阿拉伯地区,一直无法形成合力,就是因为总想着借势,而不自己创造和建立自己的势。目睹此情此景的劳伦斯,想要最后帮他的阿拉伯朋友们一把。他准备纠合队伍,为阿拉伯人拿下大马士革,这座阿拉伯地区最繁华的都市。利用英国人大把的英镑,很快一直近万人的队伍,就拉起来了。劳伦斯志得意满,带领着阿里、奥达以及各支部落武装,浩浩荡荡的杀向了目标。与此同时,英国人在艾伦比将军的率领下,也开始进攻大马士革。土耳其人虽然一路节节败退,不过败兵如虎,一路上烧杀抢掠。目的了一座座被屠戮的村子,劳伦斯的怒火冲到了顶点。他命令队伍不留活口,全部杀光。土耳其人血流成河,将沙漠染成了红色。

此时的劳伦斯已不再仁慈,他完全被仇恨、战争和无休止的暴力冲昏了头脑。这让曾经报道他光辉形象的记者,感觉到了厌恶。彼时天命已定,奥斯曼帝国已无心恋战,阿拉伯人顺利“解放”和接管了城市。但取得胜利之后,如何瓜分胜利的果实,依旧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阿拉伯各民族和部落,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甚至升级到了暴乱,这种重重的矛盾,并不是能够靠一个无权无势的英国人所能够解决的,哪怕你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这场暴乱,在医院中近2000名土耳其伤员,无法得到救治,而相继病死。目睹着混乱、死亡的劳伦斯幡然醒悟:阿拉伯这一次的成功,依靠的其实是英国人的援助,而一个民族自身的醒悟和图强,才能够让他们重新站起来。意识到问题的劳伦斯,心灰意冷,也与阿里和奥达分道扬镳。

因为对阿拉伯世界、对大英帝国的杰出贡献,劳伦斯被授予上校军衔。但他并没有感觉到荣耀,因为他自己清楚他失败了。阿拉伯人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将统治者从奥斯曼帝国变成了英国人。这与他梦想中的民主、团结、现代化的阿拉伯,相去甚远。特别在看到费瑟王子,也迫不及待的与英国政府媾和,希望进一步做大自己的势力时,他彻底心灰意冷了。感觉自己最终,被一群老辣的政治家玩弄于鼓掌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彩,作为次要战场的中东,其实完全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电影将劳伦斯和中东战场如此神话,作用其实是意在敲打当年的中东形势。1954年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而1956年围绕苏伊士运河爆发了苏伊士运河战争。这些让被迫放弃该运河的英国人,看到的机会。于是通过这部电影,将自己粉饰成了阿拉伯人民的老朋友。从十字军东征,到克里米亚战争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对于别国的殖民破坏无所不用其极。但在这里却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个,解放殖民统治和反对殖民统治的圣人。这部电影在中东发现大量油田后,英国人对他们的垂涎,起到了树立正义大旗的作用。也是对因为以色列人的问题,陆续要倒向苏联怀抱的中东国家进行了敲打。希望他们能够认识到,谁才是他们真正的救世主。

当然影片也阐述一些反战思想,年轻人创造战争和破坏,老年人创造政治以及和平。年轻的阿拉伯国家,不要没事就喊打喊杀,大家回到谈判桌上谈谈利益不好么?但从二战结束到现在,中东地区的战乱并没有停歇。五次中东战争、10年两伊战争、沙漠之狐行动、03年的重返伊拉克到现在的叙利亚内战。匹夫无罪,怀璧有罪的阿拉伯人,因为石油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的鲜血。但这种流血还没有到头,宗教问题、民族意识觉醒、地缘政治的角力、各家搅屎棍的轮番作用,相信这块地方在可见的未来,很难得到安宁了。从希特勒到本拉丹的例子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动乱和暴力最终会让人们引火烧身。

 2 ) 当我们在谈论理想主义者我们在谈论什么

劳伦斯毫无疑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有胜利者都会是理想主义者,理想照亮他们高高昂起的脸,他们坚定,虔诚,自律甚至于是冷酷。所以劳伦斯会在阿拉伯人不喝水时同样倒干净自己的水壶,会愤怒地对待杀死了自己的向导的长官,会相信每一个奇迹,坚定地完成一次又一次奇袭,改变阿拉伯人的命运。他的每一步都带着自我牺牲的可能性,但是他从来没有犹豫。

他从来没有犹豫,令他惧怕的从来不是艰难本身。然而他不可能无所畏惧。而这部电影于我的价值正是展现了那些最终停下这个理想主义者脚步的东西。

劳伦斯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国人。他放荡不羁,叛逆自由,与充满不能言说的规则与束缚的英国社会在明面上格格不入。因而他会热爱沙漠。或者他热爱的正是这样的淳朴、原始、辽阔,与他厌恶的文雅的英国截然相反的“干净”。同时,伴随着距离而来的还有神秘,而神秘感总能带来爱慕之情。

然而与生俱来的“文明”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他的骨血里。他所厌弃的是他无法抛弃的,他想要赐予阿拉伯人的自由,恰恰是英国教育给他的“自由”。因此他对于杀戮与血腥是排斥的,阿拉伯人所展现出的分裂与原始总是一次次地使他震撼。

其实我很讨厌男主演时常摆在脸上的那副表情,难以形容那到底是什么,混合了坚毅、厌恶,犹疑与迷惘的脸,如同一张大理石雕像,又经历了剧烈的阳光与风沙的摧残,实在不够讨人喜欢。大概我这种说不出来理由的厌恶,也是“文明”对我的洗礼。

 

文明与野蛮,同时在他的心头闪光。

他钟爱阿拉伯的原始与干净,希望带给他们自由,也希望借此摆脱令他沦为边缘角色的英国社会,实现他英雄主义的梦。他的确是有能力做一个英雄的,“扭转中东局势的决定性角色”“最不平凡的人”“最伟大的人”都不是过分的评价。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即使穿着埃及人的衣服,他永远不能真正回归到那个“原始社会”去。他注定要夹在中间,不属于任何一方,最终被两者背弃。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却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人。

而这复杂与矛盾永远才最迷人。

 

战争与死伤都是无法避免的,它们就像是劳伦斯献给梦想的祭品,连同他自己。他事先预想好一切,所以他从来不在乎敌我的悬殊,永远坚定地相信奇迹的发生。然而这些牺牲都是量化的,不过是他未曾谋面的生命堆积起的数字。当这些牺牲具体到一个个他所熟悉的个体,他的年轻的小跟班们,他固执地救回的迷路的人,他总会露出我上文所提到的,我讨厌的表情。

这几乎就是电影后半部分他唯一的表情。

他被迫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不仅是因为这些死亡。死亡与伤痛都可以是美的,被戴上光荣的花环,成为勇士的勋章。而羞辱却不同。

大概是成功给了他太多自信,让他盲目地相信精神带来奇迹。一个白人闯到敌方阵营去,和他之前的许多计划一样,都是疯狂又荒谬的。而他终于迎来了失败,失败就和成功一样快,因为太快而显得轻率,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就已经发生了。裸露的上身,对方的触碰、调笑与目光接触乃至于鞭打,无一不带着明显的性暗示。

这样的屈辱显然不是最初那个踌躇满志的战士曾经设想到的。

然而这绝不是压弯他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毁灭他的,只会是他最爱的东西。

 

劳伦斯曾经两次请辞,要求离开沙漠。其中一次是土耳其的屈辱给他的巨大打击,另一次则是他向他的长官坦白,“我杀了两个人,我喜欢那样。”

战争,杀戮所诱发的人心底的兽性,似乎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当最后他们面临土耳其人的大军,劳伦斯面前的人大喊“不留一个活口”,他露出的是那种厌恶与犹疑的神情。然而当那个年轻人冲向敌军并死于对方乱枪之下后,他最终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喊。我不知道那时他心中想到的是自己遭受的屈辱,这个年轻人的光荣赴死,他解放阿拉伯的梦想还是“我喜欢那样”,他的激情终于冲破了理智的闸门,在这短暂的一瞬间,他完全投身到野蛮中去。

杀戮过后,沙漠出现了罕见的阴天。乌云翻滚,劳伦斯脏兮兮的脸上是倔强又阴郁的表情。曾经相信他是救世主的记者看着遍布沙漠的尸体,给这个“腐化堕落”的人拍了一张“腐化堕落”的照片。

他光明的理想之路上终于被泼上墨水,屈从于兽性的人,无法欺骗自己,这也是可以被美化的自我牺牲。

 

 “年轻人制造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年轻人的本质,未来的勇气与希望。老人则维持和平。和平的罪行是老人的罪行,不信任与戒心。”

维持和平的是微妙的平衡,“战争即和平”。

这好像是对劳伦斯所有的挣扎,痛苦,奋斗,胜利的否定。“未来的勇气与希望”。他怀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了他的征战,最终不过是看着他的人民回到沙漠里,而他的成果被收回到政客手里,回到他背弃的“文明”手里。

如果战争的本质是对未来的勇气与希望,为什么却只能导致血流成河?而和平纵然苦涩与肮脏,却能让所有人相安无事。战争,战争让人回归兽性,战争让人迷惘失去理性,战争造成伤亡,战争剥夺人作为个体的价值。个人主义者的劳伦斯,挑起的就是这样的战争。他似乎在走一条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的道路。他别无选择。最终他所为之奋斗的阿拉伯人,没有秩序,没有“文明”的阿拉伯人,无法担起建设的责任,只能回到他们的野蛮中去。

而他只是一个局外人,一个英国人。民族这种不由他主宰的分类方式就这样将他们分离开来。而正如上文所提,他的确将永远背负着这层身份的枷锁,无法逃离。无论从生活,性情,习俗还是在法律上。他无法选择自己的故乡,更加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不过是一个没有归宿的边缘人,一个尴尬的人。

当然,他也是“扭转中东局势的决定性角色”“最不平凡的人”“最伟大的人”。

可是这样看来,他真的曾经扭转中东局势吗?似乎一切都是徒然的。他所做的尝试,不过是让阿拉伯人到文明的世界转了一圈,摸到一层泡沫的梦,然后回到沙漠中去。世界是属于政客的。最终一切都要回归到文明中去。世界自有他冷酷的规则,他厮杀一场,为了“未来的勇气与希望”,但那终究只是“未来的”。

他带来了什么?精神上的胜利,一场幻梦,一种可能性,一个理想,一次盛大的葬礼。而最后都将回到原点。

 3 ) 阿拉伯的劳伦斯,一个看得见的神迹

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个老电影了,1962年的7项奥斯卡奖
我第一次看到,是在太原出差。
伟大的电影都有共同的特点,镜头语言非常有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那些有鉴赏力的人。
即使宾馆播放的片子画面低劣,但是我只看了数秒,就被牢牢的吸引住了。

故事很简单,一个私生子英国军官投身一战的中东战场,开创了他个人以及超越个人的伟业。以至于身为英国军官的他,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
但电影却很复杂,劳伦斯作为注定不普通的人,从开始古怪而神经质的中级军官,蜕变为略带神性的角色。

他以超强的意志,完成了别人无法想像的任务。
看看他做了什么吧,以一己之力说服分裂的阿拉伯部族长途跋涉,完成了战略性的奇袭。将土耳其的势力逐出了中东,然后执意要孤身穿越沙漠前往埃及,当部族首领质疑他的疯狂时:你要自己穿越西奈沙漠?!!带着孩子?!!他答的什么?

Moses did !

在他意识到自己不普通的同时,强大的精神,宏伟的使命感慢慢让他把自己当成了神:就在一个垂死的敌人在近距离向他连续射击的同时,他完成了蜕变。

当第一颗子弹打中他手臂时,他略微有点惊惧的站起来,但仍然勇敢的面对仍向他瞄准的敌人。敌人继续向他射击,再射击,……,但是都没打中。

他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变。开始他只是带有效仿先圣的狂热情绪,仍然还有对死亡的恐惧,但后来他不仅不再害怕敌人对他的射击,反而异常的享受这一幕!他意识到了--神,真正在眷顾他!

在这之后,他抛弃了所有的恐惧和怀疑,即便他在敌方的城市内巡逻队来来往往的大街上,他也敢于无视敌人的存在,从他们中间穿行而过!

神在眷顾着他,使敌人根本就看不见他!他这么坚定的认为。

他为阿拉伯民族收复大马士革而奋斗,虽然精神上有巨大的分裂和痛苦,甚至曾经退出。但他最后还是完成了这一伟大的使命,并在归于平凡之后死去了。

劳伦斯,作为一个看得见的神迹,存在于真实的历史和电影当中。
这就是我热爱这部电影的原因。

 4 )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永远是特殊的。  

  劳伦斯=诗人+军人+理想主义者,他活出了一条无以伦比的道路。他和杨威利一样才华横溢,在军事构想上成熟而冒险,同样讨厌杀人,喜欢以最小的牺牲取得最大的胜利。他的胜利是建筑在他的天才和狂想基础上的,他的独特人格魅力让人难忘,尽管人人都知道他狂妄自大,但是却不得不依靠他取得胜利。最后他被两方背叛,仿佛现代版的圣女贞德,所不同的是他最后清醒了,并且相对来说死得比较安详。

  劳伦斯是一个私生子,这种身世使他性格倔强叛逆,看上去玩世不恭,荒诞无礼,他的上司对他毫无办法,只有把他派到前线去,减少他的破坏性。但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正是劳伦斯呆在开罗沉闷的司令部里日夜期盼的事情。其他人在军官俱乐部里虚耗时光时,劳伦斯却在地图边上冥思苦想。所以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一头银发,老奸巨滑的顾问德赖登力荐劳伦斯,终于使他这条困龙飞上了蓝天。德赖登对他很了解,但是他是一个政客,胜利只是一种手段,当劳伦斯抱负施展已毕,身心俱疲的时候,他就不再对他伸出援手了。(但是他也不会自己出手干掉劳伦斯,而是让司令官先生动手,这是他精明过人的地方,难怪他历任两届司令官自己却稳如泰山。)

  电影里所有人都在为自己打算,劳伦斯除外。也许这只是电影,但是有意识的升华并不那么可恶。

  电影里权利的斗争可以说是极其复杂险恶。初出茅庐的劳伦斯不过25,26岁,如果不是具有无比坚强的意志,随机应变的智慧,全盘驾驭的能力,绝对会失败,因为他要周旋的对象没有一个是好缠的。费沙王子一方面打算要英国援助来对付土耳其,夺回失地,一方面却想逃脱英国贪得无厌的控制欲;奥达阿布塔耶为了钱可以随时倒戈,利欲熏心不受控制,虽然他也很佩服劳伦斯;最难缠的就是自己的大本营,嫉妒、暴怒和怀疑的上司,毫无交情等着看他热闹的同僚,继之以寡廉鲜耻利用他并企图拿他当替罪羊的新上司。他唯一的朋友就是阿拉伯人,因为这个理想主义的天才军人,其最终目的就是帮助他们独立,自由自在不受英国控制也不受任何国家欺凌。这种想法在殖民时代可以说是当得起叛国罪的。


  阿里将军是他在阿拉伯人中间最好的朋友,他身上有一定的象征含义。他是我非常喜爱的角色,因为他很帅,具有和劳伦斯一般的强烈人格魅力,是真正的男人。第一次和劳伦斯见面,他很有风度地故意挑衅劳伦斯,让一贯冷静的后者也禁不住大怒,其能力可见一斑。他具有阿拉伯部落典型的强悍,精明和闭塞,再加上他自己的优雅(他用骆驼藤挑走劳伦斯手中的指南针那一幕简直让人心醉神迷),劳伦斯在军中也听说过他的大名,所以本来以为他会讲理一点。而他本来打算让劳伦斯一个人自生自灭,却在听了劳伦斯的一番入情入理的臭骂之后把骆驼兜回来,殷勤地给他带路,遭到拒绝后也不生气,笑呵呵地走了。再次见面后,他领略到劳伦斯的超凡才智,认为他远在自己之上,于是对他五体投地,从此在每次战争中他都一步不离地站在劳伦斯身边,即使他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也没有放弃他。这是劳伦斯在英军司令部的人堆里找不到的一份珍贵感情。


  劳伦斯和阿里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这使他没法过他梦想的那种相对纯净的生活。他的理性和感性永远在交战,因为他虽然具有天才的军事才能,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任何流血死亡都会让他心神大乱,陷入永远持续的负罪感和最高利益之战。一开始,他对于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的死亡也视如泰山,比如横穿沙漠时,他力排众议把他的一个手下从死亡边沿救了回来,自己险些丧命。这使他赢得了阿里和所有人的尊敬。这倒不一定是做秀,因为劳伦斯的一贯表现就是憎恨杀戮的。他后来却杀人如麻,连毫无必要的人也不放过,虽然是以暴制暴。他在指挥全歼杀人放火的土耳其士兵后,看着自己滴血的双手已经连话也说不出来。阿里拼命找到他,看到他那副样子,气得掉头就走。

 
  刚进入沙漠时,劳伦斯欢乐自负如同刚刚飞出牢笼的鸟儿。他具有文明社会的善恶观和平等观念,反对杀戮,以理性和克制力为自豪,几乎和所有的英国绅士一样有些迂腐。但是他和开罗司令部的人不同处在于,他真的把这些自由平等博爱当作自己做事的标准,并且以超人的智慧,无暇的品行笃行之,从而竟然使对殖民者充满不信任的阿拉伯人也受到了感化,相信并拥戴他这样一个英国人。换句话说,他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而实际上,他的处境和地位不允许他把这个标准贯彻到底,最后他只能独自黯然品尝孤独。这种孤独,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亲睐一些杰出而不为人理解的人,例如屈原,卢梭,和曹雪芹。


  劳伦斯做过几件漂亮的事,包括说服费沙王子给他五十个人穿越死亡之海的沙漠,再说服哈威塔特人的首领奥达阿布塔耶,合力一举攻下阿卡巴;然后几乎是单枪匹马横穿西奈半岛,九死一生回到开罗司令部,给阿拉伯部落带去了大量武器,来对抗土耳其人;炸断铁路补给线,掠夺土耳其的物资,为进攻大马士革铺平道路等等。然而他最后的心血则是把大马士革送给了阿拉伯人,这是他冒险生涯的终结,一个空空洞洞的完美句号。他原本付出一切的目的(包括最不情愿的杀戮)都是为了这一刻,在英国人染指之前,把原本属于阿拉伯人的东西还给他们。他要他们自由,平等。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所帮助的人就像他以前愤怒谴责的一样,尽管豪勇善战,却狭隘,落后,目光短浅,彼此之间无法以西方式的最高利益为中心团结起来,把殖民势力永远驱逐出去。内讧,分裂,接受拉拢,暗地勾结,倒是一样一样按期出现了。所谓“稀泥巴糊不上墙”/是也。在政治小丑的分赃会议上,劳伦斯的心血不但付之东流,自己还成为牺牲品,因为他被利用完了,而他的主张是费沙王子等人想也不敢想的。他们还看不到最高利益,所以认为如此主张的劳伦斯无异是个危险分子,为了在英国人那里分到一杯羹(一个自来水厂而已),还是把他这块绊脚石扔掉的好。稍微有良心的阿拉伯人都记得劳伦斯的好处,费沙王子自己也惭愧地对着他的背影说“我欠你很多,也无法偿还”。他的好朋友阿里在草创的阿拉伯议会作鸟兽散时,看到劳伦斯坐在狼藉的市政厅里失魂落魄的样子,退出来不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知道阿拉伯人亏欠劳伦斯太多。作为劳伦斯的朋友,他只能用默默流泪的方式表达他的歉疚之情;同时他打定主意留在大马士革学习政治(劳伦斯语:一种很下等的职业),希望以后能够以新面貌迎接阿拉伯和世界的新黎明。


  劳伦斯不是完人。但无论在什么年代,他都会被人记起,被人称为“最不凡的人”。包括他的朋友,敌人,泛泛之交,乃至陌生人。


  精彩的台词和场景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虽然电影很长,却能让人屏住呼吸从头看到尾。

“五百个阿拉伯人就是五百把刀子。”

“我不知道你是举止不佳还是仅仅是智障。”

“我也常常为此困扰呢。”

“那里面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已经半疯了,另一个则罕见地寡廉鲜耻。”

“你为什么到沙漠里来?”

“因为它很干净。”


  是的,劳伦斯,在时而酷热时而死一般寒冷的撒哈拉沙漠里,你和你的阿拉伯人,都是那么干净。

 5 ) 劳伦斯

该片以土耳其入侵阿拉伯半岛为背景,讲述了英国陆军情报官劳伦斯带领阿拉伯游击队炸毁铁路,成功使阿拉伯各族维系在一起的故事

从黄沙大漠的壮阔景象,到人性的幽微复杂,从一骑绝尘千山独行的浪漫主义,到老奸巨猾狗屁倒灶的政客阴谋,从生民涂炭的昏暗时局,到郁郁累累的英雄末路……真是叹为观止,摄人心魄,上下场开始前的音乐也是荡气回肠。

 6 ) 爱沙漠的英国人

下午去电影资料馆看了《阿拉伯的劳伦斯》,跟过节一样兴奋。这是我本科时代最喜爱的片子,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当年我对异文化的向往。三年前资料馆放过,可惜身在田野。这次终于能补上了。

现在再看,感悟又有不同。

首先是大银幕领略了实地摄影的魅力,对风沙、天象和光影的细腻呈现,真不是电脑特技所能取代的。

其二是里面诸多的基督教意象,劳伦斯像摩西一样穿越西奈半岛时看到的“火柱”,还有所谓“水上行走”。他在沙漠中沉思整晚奇袭阿喀巴的计划,让人想起耶稣在沙漠中受试炼的传说。另外,上校背手沉思的身影,真像领袖啊……

其三是劳伦斯这个人的自恋和敏感性格,只懂个人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是注意不到这些的,也不明白为什么一次被捕会让他如此灰心丧气。也正因为如此,当看到他咬牙切齿地喊出“不要俘虏”来时,那种圣徒堕落的悲剧感才分外沉痛。曾经连杀一个人都要心志动摇的人,终于变成了复仇天使和地狱屠夫。

其四是强盗部落出征时,与散坐在山崖上的妻子们歌唱应和的场面,一种混合了残忍和温情的奇风异俗,难以被某种单一的道德所判断,给人深刻印象。

最后,爱沙漠的英国人都是冒险家,而爱绿洲的本地人才真正明白自己的需要,也只有他们才能为自己设定前进的时间表。在他们的坚韧面前,所有异邦人都是过客。

最最后,再看一遍这片子,劳伦斯和阿里这黑白双雄难道不是《天国王朝》里国王鲍德温和萨拉丁的前身吗?水井杀人那段不是一模一样吗?再想想《普罗米修斯》里的致敬。“阿拉伯的斯科特”才是这片子的真粉啊!

 短评

hkiff放映,上下场,开始前各有一段四分钟的主题演奏曲。震撼绝伦的大远景,一个最终回家的英雄

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之前嫌它太长,一直没看,没想到进到沙漠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音乐和摄影都非常棒,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轮流在热血逼和文青两档间无缝切换的彼得奥图和老狐狸费沙王子,不愧是青史留名的史诗电影,即便白人救世主的设定让我很不舒服也无法让我否认它的出色。

9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是劳伦斯成就了彼得奥图,是彼得奥图成就了劳伦斯。在一切技术层面都尽善尽美的时候,如果没有奥图那种雌雄莫辩的气质,这片也不会达到如今的地位

1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自虐,起码有受虐倾向。被鞭打后的转变。不是我一个人觉着他很基,小心翼翼的维基把他归为Asexual,哼,才怪!http://en.wikipedia.org/wiki/T._E._Lawrence#Sexuality

12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普通人眼中的劳伦斯和阿拉伯之于世界同属异类,卷入重洗时代格局国家阴谋漩涡的个体群像,对战争暴力的探险享受到麻木悔恨,转场剪辑配乐实景摄影服饰无不大气,非神阴柔奥图尔和沙里夫的暧昧,年轻人发起革命老年人维护和平这就是政治。2K4KDVD蓝光隔年持续N刷,个人影史十佳,不会再有的史诗。

16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本科要求写五千字《阿拉伯劳伦斯》的影评,似乎是只能写表演,记不住了。最后实在凑不够,就写电影里连骆驼都演的很好,一般骆驼鼻孔要喷白气要不停咀嚼,而电影里骆驼都那么高贵典雅,站着就是站着。

19分钟前
  • 老袁
  • 力荐

一部需要看很多遍的电影,如果少年时期一定会睡着,青年会热血沸腾,中年会陷入思考,但如果已是暮年,一定会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20分钟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力荐

只有男人没有女人的电影,在文明和野蛮之间冒险的小人物史诗。谢天谢地有中场休息,不然真的要全身麻痹...不是英国的劳伦斯,而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去过沙漠后心里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重温了一遍。很多人认为本片是讲述追求民主自由,但个人持保留意见。一战片的数量虽然相对不多,但不乏精品,而且因为政治背景往往显得更为客观富有反思色彩。个人最喜欢的五部一战片依次排列是:《西线无战事》、《光荣之路》、《圣诞快乐》、《红猪》、《阿拉伯的劳伦斯》。

24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8/10。劳伦斯是映射英国野心的陨落,自我神化的英雄气概颓然崩溃,只能穿起曾烧掉的军装回归身份认同,阿拉伯起义成功后无力发展建设还要靠英国人的帮助,他被同时抛弃成为达成殖民政治协议的棋子,追求功勋的速度最终让其死于超速,在天主教堂的追悼弥撒外被各界名流议论。气势的宏大离不开构图和剪辑技巧的超绝,火柴与朝阳的颜色相似性代表初征的劳伦斯满怀理想,打破他静夜思的少年俩避免了画面单调,表现袭击土耳其铁路的蜿蜒沙丘相拥着蜂拥而下的游击队,劳伦斯举着信号枪跳出战壕仿佛站在世界的中心,在潜入土耳其城市被当作逃兵、纯白肉身受辱,躺入污水的劳伦斯在黑夜的岩石间慢慢前进,身心俱损的内心变得残忍,结尾看到骑骆驼的人,他从吉普车站起又马上坐下,认识到自己不再被阿拉伯需要。美国记者的名片连接大漠、王宫两个地点的转场连贯。

2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那个划火柴的一瞬,窒息了。美哭了。(某派弄几个灯泡拿软件一修那叫哪门子的自然奇观美)。至于内容,我完全被阿里那深沉的爱感动了。阿里的出场,影史第一。

29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大概只有那个年代才有这种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了啊,沙漠里面的景色都太美了让人窒息。劳伦斯一袭白衣就是救世主的形象(还挺娘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电影也刻画得很全面。彼得奥图好棒啊。修复版也是效果特别好,值得收藏蓝光啊!

3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为了那么多经费和5年的拍摄时间,我给四星。其实我只看了一遍,真没觉得那么棒,4个小时还累得要死~

37分钟前
  • 飞天PP猪
  • 推荐

其实是1962年完美的五星电影,留下一颗星,是给你与这世界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样的电影很好,但你不一定要看,除非你承受得起,看完后的孤独。或者你看不懂,这样也好。但是当你得知劳伦斯的秘密以后,明白人生也不过这么回事时,究竟要以怎样的态度继续活下去?那么就去了解,走出阿拉伯后的劳伦斯吧。

41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如果没有最后半小时在大马士革的纠葛,那之前在沙漠中的征伐与厮杀就不会如此摄人心魂;这是一部会让你爱上大屏幕的电影,这部电影说明了伟大的电影为何属于电影院。有些地方拍得确实轻佻,海斯法典擦边球,倒也更符合传说中那个更真实的劳伦斯形象了。

4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一个无名小卒、甚至是滑稽之人,只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复杂的人、伟人。但当他再次离开这特定环境,就像鱼爬上岸后又回到水里,他就会被淹死。

4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这是一个不可能产生史诗的年代。所以,我总是隔一段时间便挑一部那个时代的史诗片看。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勇气,梦想与崇高,尽管它们已经被那些该死的选秀节目和名人报道低廉化。

49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战争是年轻人的战争,和平是老年人的和平。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重刷大银幕4K。你是哈里斯的阿里,他是哈威塔特的奥达,他们是XX的XX,而我,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只有两种人觉得沙漠有趣,一个是贝都因人,一个是上帝。劳伦斯,你不是贝都因人,可惜,你也不是上帝。所以你只能亲手杀死自己救回来的人,亲眼看着自己的仆人死去,克制不住对暴力和复仇的享受,最终拱手交出自己的阿拉伯。|20161211-各方都想摆脱的英雄,找不到归属的堂吉诃德。大银幕看4K修复,沙漠影像美到心颤。

52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9 。看的第一部关于阿拉伯的片子,沙漠的画面甚是壮观,3个半小时没看到一个女的..

53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