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

喜剧片其它1979

主演:耶日·斯图尔,莫格莎塔·札柯夫斯卡,艾娃·珀卡斯,斯特凡·希泽斯基,耶日·诺瓦克,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马雷克·利特夫卡,博古斯瓦夫·索布丘克,克日什托夫·扎努西,安杰伊·尤加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剧照

影迷 剧照 NO.1影迷 剧照 NO.2影迷 剧照 NO.3影迷 剧照 NO.4影迷 剧照 NO.5影迷 剧照 NO.6影迷 剧照 NO.13影迷 剧照 NO.14影迷 剧照 NO.15影迷 剧照 NO.16影迷 剧照 NO.17影迷 剧照 NO.18影迷 剧照 NO.19影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8

详细剧情

  菲腊花了两个月的薪金买下八米厘摄影机,本想纪录刚出生女儿的成长,但厂长却要求他为单位服务,拍摄联欢晚会;误打误撞下,居然给他在电影节里捞了个奖。他登时雄心万丈立志成为纪录片大师,冷落娇妻也在所不计。但镜头下的真实却不是人人吃得消。当人民英雄的代价是好同事成了活靶,最後菲腊要在成名与道义之间作取舍。

 长篇影评

 1 ) 给每一个想拍电影的人

这个时代
很多人想出名
很多人想证明自己的思想
我们拥有了制造影像无限的权力和自由的空间

但是
最终我感到麻木和空虚
在某一个部分
我已经没有感觉了

" 我已经没有感觉了" 那个红衣服的女人只在两个场景中露了脸

看完电影

同学对我说
如果以后我因为拍片子没有了老婆怎么办

而我现在的感受和这个红色衣服的女人差不多

对一切都没有什么感情

我们太专注于表达自己 技术 夸张 理性

然后呢

开始忽略真正的生活 真正的自己对生活的索取和感受

" 最自然的生活"

你还记得那些台词吗 一切都如此简短 有力

一语击中

在这个时代 所有渴望成为导演的人所产生的关于生活本身的问题

最后他看着摄影机
开始反省那过去的一年他所失去的
因为他以为除了电影以外什么都不重要了
可是电影是什么呢
是自然的生活

为了什么
为了列宁
要买什么
电影报和政治报

还有什么
我的妻子 孩子
我的家

我的生活

 2 ) 影迷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这部早期的剧情片里,出现了一个悖论式的问题:当男主角开始他的电影生活时,他一方面在接近生活(借由摄影机,他得以看到更多东西,更多社会的真相),但他也在远离生活(他失去了家庭,他的妻子带着他们的孩子离他而去)。两种生活是同质不同面的,因为菲利普电影人身份的获得(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他女儿出生了)两者发生了联系。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伪悖论。因为造成这一切的是菲利普自己,而非真的是他的电影。另外,他对电影的拍摄是带有某种自发性的。他对纪录方式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感性,而非理性。他对家庭的态度也是如此。他行使着他的责任,但是他没有真正思考过当他的孩子出生之后,他究竟该如何承担责任。

真理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统一的、绝对的标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借扎努西和他的电影说出了这样的观点。菲利普对这样的观点很感兴趣。好像这可以成为他行事的一个合理的理由。但也正是这种标准上的弹性使得菲利普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疏解,反而趋向崩溃。他缺乏行事的准则。这是菲利普走到这一步的根源。事实上,这样的弹性观点是否真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要通过影片传达的理念是很值得怀疑的。在影片的开头,一只老鹰捕食一只小鸡。后面我们知道这可能出自菲利普妻子的梦境。这样的梦境展现了一种客观的自然真理:弱肉强食。但是这一准则并没有确定的指向—谁是强者?谁是弱者?它一方面似乎在对应着菲利普在拍摄影片时所受到的各种政治审查,另一方面似乎也和菲利普的家庭有着对应。菲利普妻子的这个梦反映出了她的焦虑,对新生女儿对这小家庭可能受到伤害的焦虑。她需要菲利普来帮助她免除这种焦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关系却恰好反过来,本是属于强势一方的菲利普成为了弱势。他的妻子毫不犹豫的带着他们的女儿离开了他。在影片中,菲利普试图通过揭露社会的腐败一面来做好事,但却反而使得修缮的工程停建,朋友受到伤害。这些正是影片通过菲利普和他的镜头展现的东西。原本确定的现实变得不确定,许多原本显而易见的真理被隐藏了起来。

尽管如此,这不是弘扬不确定性和弹性标准的电影,而是一部借不确定性来表达确定的电影。现实被伪装,真理被掩盖,这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一种确定的伦理和真相的重要性。它们隐藏在这种模糊性之中。对电影来说,摄影机的伦理建立在导演自身的伦理基础上。虽然不能说影片的主角菲利普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但至少他缺少一个有力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他自己的不作为使他失去了家庭。他拍摄的纪录片虽获得了电影节的承认,但拍摄方式也让一些人觉得受到了侵犯。同时,政治审查在影片中不仅成为了对电影对历史的指涉也成为了追求伦理的重要推动力。因为正是在审查之下,导演的伦理观道德观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导演通过电影传达的焦虑—相对于电影,更是对电影人的焦虑。所以结尾,菲利普将原本对准大街的镜头对准了自己。他开始独白,叙述内容似乎正是影片开头所发生的内容,但是两者在诸多细节上都有差别。这使我们不能确定这到底是同一件事还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点只不过在行为上有些相似的两件事。但是对叙事上的模糊的追求已不会给菲利普带来任何有益的转变。因为相比叙事的相对和模糊,“看”在此处的功用显然更为重要。凝视自己,反思自己。这一时刻也是他作为电影人,在初次拿到摄影机之后,自我意识再次觉醒的时刻。

 3 ) 影迷是如何煉成的

我會用真誠兩個字來形容此電影。奇大導將一切他對於電影,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世界,甚至是對於人生的看法,真誠坦率地放進電影的每一個鏡頭和人物的性格之中,男主的遭遇也許某部份就是奇大導的夫子自道,追求理想意味著對現實的抗衡,也意味著對現實上的東西或關係的必然衝突,更甚者還會把我們身邊的所有東西一一摧毁。但有那麼一剎,你會在某一瞬間感到一種形而上的,神秘如宗教般的神聖光輝籍著你所追求的理想存在於你的內心之中,正如電影中那個男人在影片中再次看到他已逝去的母親一樣,我們不能用言語去表達那種感動,也不能用現實生活中的角度去衡量它的重要性和價值。最後男主用鏡頭對向自己,道出影片開首他抱著太太趕去醫院分娩的情節,這裏可能有兩重的意義,一種是對自我價值的懷疑,他把自己由拍攝者變為被拍攝者,似乎是想用一種抽離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人生及生活,究竟如果自己成為了影片的主角,自己再用一種觀眾的身份去觀看自己,我們看到自己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也許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十分愚蠢,為了某種滿足感而把身邊一切也毀了的家伙。另一種是對自我理想的執迷,他利用攝影機對現實作出控訴,他把自己變為電影本身,徹底地把自我封閉於電影的閉環之中,並將自己在現實之中徹底地抽離,自己既是拍攝這也是被拍攝者,兩者並無區別,成為一個絕對的自我。但我還是比較偏向第一種的假設,我相信奇大導也是,因為我和他一樣,也是一個極度懷疑自我,懷疑人生的人,最重要是我和奇大導也是巨蟹座,而且我的生日只和他相差一天,而且我也自我感覺良好地覺得和他的思想有某部份的相似性—隱喻 (開埸的麻鷹捉雞仔—現實對理想的蠶食),嵌套式敍事(贊綠西的電影與男主的處境), 結尾開放。

 4 ) 《影迷》:我们所有的道德焦虑都来源于不知道如何选择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总是在试图告诉我们个体在特殊的境遇中应该如何选择,以及在面临这种选择时候的无力之感。

焦虑,自古就有。

在这个追求自由独立的时代中,“焦虑”更是如影随形。

如果说,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焦虑是极权主义和天主教信仰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现代人的焦虑则是个体生命和社会伦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站在现在的语境和环境中来看待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他表达的更接近后者。

在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我们总能看见他试图去寻找一些选择之后的结果,试图将个体生命从这种两难的境地解脱出来。

事实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有些目标是永远也无法抵达的。

在电脑中看见了《影迷》这部电影,同样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

电影的主角是唯一业余摄影爱好者,一开始的拍摄行为完全是私人化的,个人化的。但是,随着他在现实生活中身份地位的变化,他的作品也开始进入公共领域。此时的摄影带给他的早已没有当初的成就感,取而代之的给生活造成的一系列麻烦以及他面临的选择。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焦虑总是涉及到个体的身份、地位,选择和自由。

处于这种境况中的人很难乐观,所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绝望悲观的人。

我一直相信,导演的作品和他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换言之,作品是经历的投射。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影迷》这部电影,更像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自传。

童年时代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不幸福,父亲因病早逝,因为贫穷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成活在儿童疗养院。

因为贫穷,他和小朋友一起爬到电影院的屋顶看电影,只能看见一部分画面,只能听见一点点声音。

因为贫穷,他被父母送到免费住宿的消防员训练学校。

因为贫穷,他婚后要靠偷煤炭来抵挡冬天的寒冷。

一直以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都处于贫穷、悲观、两难和物理的环境中,这也使得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命运抱有怀疑,并成为一名坚定的宿命论者。

当然,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不是对这个世界抱着彻彻底底的绝望态度,进入晚年之后,或许说在受到赞誉和肯定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开始展现自己积极的方面。

比如在《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开始探讨孤独,以及希望每个人都能和这个世界和解。

其实,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焦虑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焦虑。

或许是因为穷,或许是因为生存,也或许是因为理智与情感。

总之,焦虑从来都不曾消失,我们也不曾消灭过焦虑。

诚如萨特所说,我们本身就是焦虑。

 5 ) 如果有与现实不符的地方,那一定是现实错了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_影迷_1979

7.8

“洞穴之喻”出现在柏拉图《理想国》卷七的开头。世上万物被光投射到洞内墙面,关在其里的囚徒们整日盯着墙壁自然地认为那些运动的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直到一位囚徒被放出,到了外面的世界,意识到此前他所认识的世界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单调轮廓而已。现实如洋葱般呈层叠状,此人如此兴奋,回去给其他囚徒们讲述他所看到的新秩序,那些人们当然就认为他疯了。

另一个故事来自杰克伦敦,说的是以前有个年轻人非常爱说谎,村里人就把他绑到一个独木船上送走,跟他说等你不说谎的时候就可以回来。过了几年他回来了,大家问他在外面的世界看到了什么,他说看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光滑的箱子下面绑着4个轮子自己跑,也看见一些大铁鸟吱溜溜地在高空飞。村里人心想没见过这么能吹牛的人,就又把他绑上独木船让他永远别回来。

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这部作品里印象最深刻的是,菲利普莫斯乘火车从影展回乡时在靠窗的座位上,对着风景以左右手的食指与大拇指比划出一个画框。那一幕如此安静,但他心里的兴奋几乎入妙,我也能感同身受,摄像机很大一个作用是让你发现周围所有事物都是活的,就连死的东西其实也是活的,但它所做的仅仅是为客观存在加了画框而已。

因能让自己脱离这个现实而到达另一个现实,所以他对此成瘾,维度攀升的逻辑再简单不过。烟酒毒品网络游戏都是这样,它们会制造一种区别于物质世界的新秩序。对于这些体验究竟属于升维还是降维这个问题人们总各有说辞,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代价。曾经的常识自此完全失灵,别人也不会理解他的生活方式,至少理解起来不会那么容易。这就是作为创作者的“眼睛”,和作为审查者的“眼睛”二者的天然鸿沟。《影迷》游走于两种氛围之间,其一是纯粹艺术所带来的自由和感动,其二是艺术以外,即便那些看似正常的秩序也都能变成他创作阻碍与折磨的时刻。

“银河系漫游指南是最权威的,如果它有与现实不符的地方,那一定是现实错了”,这话搬到每个艺术创作者的自我世界里大概都能成立。因为自始至终摄像机都并不纯粹,记录功能外还要牵涉许多伦理问题。拍摄者、被摄者、旁观者的生活会不会被这只观看之眼的在场和作品最终的问世流传所破坏?如何用拍摄和剪辑达成个人立场上客观真实?如何消解自己潜在的“俯瞰”或“怜悯”视角?从无限的现实中摘取有限的素材是否本身就值得质疑?这些由本片提出留作思考题,它呈现出了一种艺术创作源自生活却有违生活伦理的无解状态。

菲利普莫斯不仅仅作为电影创作者:他既是家庭里的丈夫与父亲,又是工厂里的采购员。周年庆成片时他当然认为自己是走出洞穴的囚徒,但在妻子与老板看来艺术显然是远低于生活的勾当,同我们现在看待烟酒毒品网络游戏一样会耽误所谓“正事”。这层矛盾确实有点过于简单,以至于我们在观影时会稍有怀疑,难道他的生活仅剩非此即彼的两个选项吗?这一边每日的质问和争吵积累之下,妻子带着年幼的女儿离家出走;另一边欧瓦斯被迫提前退休还算好的,由于经费被挪为他用,建筑与财务要被开除,拍电影也得停工。厂长一语中的,大多数人不会理解,这是原因之一;同时,创作者自身虽然也总是被局限的,他无法知晓谁会因什么受益或吃亏、艺术能够真正帮到谁又害了谁,但该做什么还是要去做,我们永远只能整修房子的其中一面。

本片剪辑总很突兀,正反打的位置也不太合乎常规,这是它帅气的地方,此外的故事未免显出些单调,可结尾的自拍却突然似有了趣味,甚至可以看成是神来之笔。他最初决定“记录”女儿生活时便倾向把自己置于生活的旁观者位置,随后无论是拍摄周年庆、工厂职员或公寓大街,他都只作为“眼睛”存在。丈夫的工作、职员的工作,他都不再过问。最后现实世界完全崩塌时,他竟如自废双眼般捣毁底片,而将摄影机倒转后把自己的生活置于镜头内部,才是巨大的转变。

 6 ) 对电影的思考


这是基斯洛夫斯基早年的电影,可是从中已经可以感受到《十诫》中的思考。
片子的立意简单而直率——关于真实的含义和思考。

女儿将要诞生,男主人公用两个月工资买了台小摄影机,他的生活也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厂长请他把25年厂庆拍下来,随后这个记录片还参加了影展,还获了奖。
无心插的柳却令他第一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他的心中有些东西萌芽或者复活起来。
厂长也愿意资助他拍些东西,但要获得同意。
可是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只想拍那些自己感受到并想记录下的东西。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拍摄,熟悉有关电影的一切,还请名导来座谈。
电视台也很快播出他所拍摄的片子,一切似乎都那么的顺,他自己都来不及思考。
忽然老婆无法忍受他对电影的热爱,离他而去,因为她只想要平静的生活。
厂里也因为他播出的片子受到影响,可能会关门。
他开始思考,究竟自己在干什么?
自己的片子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可以扮演、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据说拍完此片后基大导演说了类似这么一句话:记录片死了。这感觉就如尼采说:上帝死了。当时还不是大师的基斯洛夫斯基,用这样一部真实而亲切得引发观众对电影乃至对生活本身作思考的片子,告诉所有人,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

 短评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电影对主角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影迷和电影人会感同身受吧。理想面对现实如同鸡蛋磕碰石头,蛋壳破裂,依旧纯洁。邻居看见去世母亲的影像,电影是如此美好而伟大。朋友的原谅和理解让人动容。主角拿起摄影机面对自己,正如导演在进行自我审视,对电影深沉的热爱融化在忧伤中

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不是不喜欢平静安稳的生活,而是在那生活之上,你还应该去热爱或追求点什么——包括电影在内等艺术形式,能给予人类另外一双眼睛,更加真诚、善良和客观地看待周围事物。

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我实在是受不了了,这种片子怎么就能那么闷,我实在也看不出里边饱含基老的热情。他是因为爱拍/看电影才买的摄影机吗?不是!所以再讨论也和众生不同。我喜欢他说拍片找到了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看完我对自己的现状却感到了惶恐…

14分钟前
  • Mmm
  • 还行

电影人的困境与挣扎,更深是对该身份的反思。因为亲人不理解、周围嘲笑,因为资金困难、权力压迫,因为引发的连锁效应,你是不是忘记拍电影原初的激情了?最终,与周遭与生活达成假象的和解。刘小枫说:“自由的叙事伦理学激发个人的道德反省。” 弄清道德困境不等于解决道德问题。扎努西好帅。

19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自己的书中写道"电影意味着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意味着严寒、大雨、泥泞以及举着笨重的灯……别的东西,包括你的家庭、感情和私生活都是第二位的。"他一直在寻找电影的意义,正如影片中那样。电影是人的第二重生命,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时光,透过镜头有了忧伤,有了情感,那些离别变得隽永。

2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确定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会是我之后不断回看的大师导演,他总是能把现代性的反思和醇厚的诗意糅合得恰到好处,而这部作品所完成的对生活的撬动,是我在去年那帮华语青年导演的元电影里完全看不到的。绝不只是迷影主题而已,视点从始至终跟随着男主角,我们从他投入的拍摄中感到了一种生命的激情,以至于同样忘记了现实时间的流转:驾驶灵车的不再是朋友,心爱的妻子也决绝离开。结尾他将摄影机朝向自己,对镜诉说的动作其实也是向全体影迷提问:电影是帮了我,还是害了我?平庸人生与光荣梦想之间,真的是如此不可调和的吗?

24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影像保留了已故之人的生动模样,留存一份记忆;影像记录了工人的工作轨迹,呈现一份观点。主角从拍女儿、拍朋友、拍工厂到拍社会,客体越来越宏大,同时也是背离初衷越来越远,疑惑丛生,最后拍起了自己,这是一次自己与电影直接的对话。

2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当有了新的希望,谁还会固守以前的生活。

26分钟前
  • 阿尔法
  • 力荐

到最终画面结束 对我来说几乎是部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恐怖片 胶片在机器中运作的小小噪声不停这个噩梦就没有醒来//甚至不需要生活在一起的人的理解 仅仅是忍让都极为珍贵 他们不会明白在他们眼中偏离了正轨而在本人心中逐渐进入轨道的这种偏差美妙在哪 从这部影片来说 妻子记得的是日常记录 老板需要的是工厂宣传 理论者看到的是能够解释的影像 或许同事体验的是嘉奖的获得 而莫兹认定的是影像的真实//也许可以绝对地说 很少有人能真正抗住镜头 扮演角色至少比扮演自己要来得轻松些许 可信的虚假是人类自然的自我保护//人需要自怜以自持//“木乃伊情节”与“电影眼睛派”与“纪实性本质”

28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最感动的一幕还是,当他把给朋友妈妈拍的东西回放给朋友时(朋友的妈妈已经去世),朋友说了一句:“谢谢”。影像的力量如此简单。谢谢电影。

31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这部电影的时候38岁,片中主角30岁。而立之年歪打正着迷上拍纪录片,男主角在艺术和家庭以及各种阻挠中的周旋,结尾面对镜头回忆一年前的平静生活因为突然闯入的对电影的热情而不复存在。影像的维度跨越生死;平静的生活固然好,但有时候会找到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本片的译名不太准确,官方英文片名Camera Buff,是(拍)电影迷,不是(看)电影迷。这是基耶写给电影事业的情书,同样的所有爱好者/从业者也都深有体会。

32分钟前
  • xkan
  • 力荐

『然后我爱上你这便是物证』

33分钟前
  • Paktin
  • 还行

基早期的电影,自然没有后来的圆润纯熟,开片就可看出剪辑的迅速和粗糙,但是这无损于整个故事的叙述,不由让人生发赞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真是叙述的艺术!真棒!

36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在开始拍长片前基氏本人就是拍工厂纪录短片出身,难怪有那么多细节很真实,而且不仅有之后变成文艺青年束手无策的自怜雏形(最后把镜头对准了自己),还有后作中少见的揶揄和讽刺。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个看着很像斯科塞斯的男青年哈哈,在影展大骂片子都是垃圾,回头就被电视台收了去...

4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基耶夫洛夫斯基着力点永远不是生活的两极,而是普通人,普通之境遇,以及无法摆脱的生活困境。这种困境可能来源于体制,可能来源于亲情。生活在这个框中,挣扎过程即是生活本身。矛盾迫使我们反躬自问,在冲突中缓解,并走向下一个冲突。

42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生活好可比搞艺术难多了,凡事保持初衷难上加难。应该有很多基氏创作时遇到各种困难的写照,也是他从拍摄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转折,爱好事业家庭的平衡点不好找,但他迷影的时候真的很可爱,还有年轻时酷帅的扎努西。而结尾的自拍又把我是谁该去哪做什么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来探讨影像和现实关系的这一终极命题,至少人没了还可以在胶片里活着。资料馆波兰影展修复版。2021北影节重看。

43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修复版放映,从这部电影的角度来看,影像是对现实的抽离与检视,而并非对现实的再现,主角因为痴迷于影像而耽误了生活并由此走向迷失,反思过后将镜头对准自己也就意味着他终于开始正视生活,基氏利用主角身份作为创造化学反应的装置,使得本片在探讨影像与现实的关系同时,也成为拍摄者对自身的检视

48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电影里大概有一些基耶斯洛夫斯基自身的经历在里面,吐槽了电影工作者的诸多无奈以及对电影本身意义的思考。

50分钟前
  • Don't Panic!
  • 推荐

细节很有真实感。政治上的软化处理,但暗藏恐怖。运镜如主人公般规矩,比其巅峰作品要差是明显的。

5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主角翻看电影书,画面特意停留在Ken Loach的“Kes”,记得某文介绍基大师,基耶便一直提到对“kes”的厚爱,果不其然。

56分钟前
  • 37°2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