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紫玫瑰

爱情片美国1985

主演:米娅·法罗,杰夫·丹尼尔斯,丹尼·爱罗,欧文·梅茨曼,Victoria Zussin,Wade Barnes,Elaine Grollman,Stephanie Farrow,Maurice Brenner,保罗·赫尔曼,Rick Petrucelli,Peter Castellotti,Milton Seaman,米密·威德尔,Tom Degidon,爱德华·赫曼,约翰·伍德,黛伯拉·拉什,范·强生,佐伊·考德威尔,Karen Akers,安妮乔爱德华兹,米罗·奥西,皮特·麦克罗比,卡米利·萨维奥拉,朱

导演:伍迪·艾伦

播放地址

 剧照

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2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3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4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5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6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3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4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5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6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7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8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19开罗紫玫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5 00:15

详细剧情

  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市面上一片荒芜。家庭主妇Cecilia(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白天应对沉闷的服务生工作(由于经济崩溃 ,很快也失去这份工作),晚上面对毫无情趣的丈夫。身为狂热影迷的她日日走进影院观看一部叫《开罗紫罗兰》的电影,熟习到连台词表情都能记住,电影里没有经济萧条,电影里是上流社会的宴席与取乐。这日奇怪的事发生了,戏里面的男主角Tom(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饰)从荧幕上走了下来!直接走到Cecilia面前,和她私奔。而电影里的人物也跟着议论纷纷,剧情不按剧情走,而变成了讨论会。  Cecilia与Tom去游乐园,互诉衷情,虽然一开始很浪漫,但后来发现这并不能填饱肚子,男主角Tom在现实中的扮演者Gil(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饰)也出现了 ,同样为了夺得Cecilia芳心与Tom展开比拼决斗。这个荒谬的闹剧将会如何结束?走进戏院观看电影的确会让人暂时忘怀现实世界的不快。

 长篇影评

 1 ) 爱电影,爱生活,爱自己

我觉得《开罗紫玫瑰》有一点挺有意思:

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的三十年代经济萧条时期。而故事的拍摄手法,演绎方法,情节模式也是按照三十年代情节剧的路子走的。

人物都显得有些飘,立不住,离观众太远,显得更梦幻,脱离了“真实”

这是那个时候老电影的一个特点,《开罗紫玫瑰》正是延续这样的“套路”,反而有一种碎碎念的可爱

尤其是米亚·法罗的表演,实在是太迷人了。

她演绎的是一个得不到爱的家庭主妇Cecilia。她让自己的嗓音变得更轻,努力让整个身体更紧张更小心,让人看上去那么唯唯诺诺,可可怜怜。

她喜欢看电影,尤其喜欢爱情电影。

一个在现实得不到爱的人,总会想着投入银幕怀抱来获取爱。

奇迹出现了。

她第五次去戏院看《开罗紫玫瑰》的时候,片中一个叫Tom的探险家竟然从银幕中走了出来。

这是天才的一瞬,这是影史的惊人一刻。

从虚构走到现实中,需要电影的魔法,同样也需要勇气和信念。

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瘫痪女孩因为要追逐鸽子竟然站了起来。

Tom爱上了Cecilia,情不自禁的冲出银幕。

一身探险服的Tom从银幕中走下来

一个角色因此获得了生命,寻回了自由。

伍迪艾伦的高明在于,他让扮演探险家的演员Gil也同样爱上Cecilia,真实和虚构的重量交锋就这样开始了。

左边是现实中的Gil

不起眼的Cecilia昨天还在感叹身世凄苦,今日就被两位帅气王子爱上,这似乎是上帝特意给她开的一扇窗。

一番抉择之后,她最终选择了现实的Gil,尽管在我们看来Tom更爱她,因为Tom是多么的赤诚和完美啊,他满足了所有女孩对梦中情人的意淫。

当观众爱上一个角色时,总会感叹角色只是角色,现实是不存在的。

伍迪艾伦偏要赋予角色生命,让角色活生生出现在大众面前。

但真要看见了这么一个完美无缺的虚构角色,一想到他只是一个电影角色,现实根本就不存在,就有些垂头丧气了。

观众还真是难伺候啊。

Cecilia虽然喜欢虚构的电影,但她努力让自己清醒。于是她选择了现实的Gil,和虚构角色说再见。

我们当然会说Cecilia果然选择了现实,但最讽刺的是:Gil最终还是抛弃她,独自回好莱坞了。

Cecilia看似现实的选择其实就是空中泡泡,一点就破了。

她对Gil的幻想让她狠心拒绝了虚构的Tom,结果是空一场。

在抉择之前,电影其实已经在指向一个最明智也是最痛心的的选择:谁也不选,回到家里,好好睡一觉。

因为选谁都是虚幻的,都是没有结果的。

这才是这部电影最悲情,最残酷的地方。

但伍迪艾伦不愧是伍迪艾伦。

电影的最后一幕:无比失落的Cecilia去电影院看阿斯泰尔的《礼帽》,在光影故事的催情下,Cecilia最终露出了微笑。

这是电影最令人动容的地方,因为这一幕,电影突然就有了伯格曼的力量。

那是对生的渴望,对爱的呼唤。

让人不禁想到《犹在镜中》最后用“爱就是上帝”来给观众突如其然的希望,同样是令人无以复加的感动。

《犹在镜中》

而这次Cecilia是靠电影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和爱。

当生活一片泥潭,我们不是还有电影吗?

当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可以一头扎进电影来寻求治愈啊;

当爱情得不到的时候,我们可以拥抱银幕来获取爱的欢愉,哪怕短暂,哪怕虚幻。

所以,我一厢情愿的解读为,伍迪艾伦正是借这部电影在鞭策我们:

诸位,一定要爱电影,爱生活,爱自己呀!

Cecilia最后的微笑,是电影的胜利,是迷影的胜利。

我甚至相信电影的最后,俊俏的阿斯泰尔舞姿轻盈的跳出银幕,对Cecilia浅浅一笑:Lady, can we have a dance?

首发在:几点电影

 2 ) 我不要另一个我在世界上到处乱跑

我不要另一个我在世界上到处乱跑

曾骞

在访谈里,WOODY说,最开始只是想到了有个男人从银幕里走了出来,走到了一个女人的生活中去。若干个月后,又想到了那个姑娘在银幕形象与演员本人之间进行了艰难地选择,甚至可以说是被此而折磨。这个时候,想法成熟了,可以拍一个片了。

这也基本是整个电影的情节了。其他的所有情节,细节,也是因此而起。只不过这次似乎有点不同,倒霉的主角变成了一个女人。女人的倒霉也许更容易引发多的思考,也更恐怖。电影和玫瑰一样,包含着恐怖的神奇的东西。科勒律之花。很恐怖。很忧伤。塞西利娅看电影,很忧伤,很失落,并且在偶然间,也得到了所有她所渴望的让她远离现实的东西,就是电影里的那些东西。还有不知真假的爱情。人是否不应该活在不知真假中,至少是应该活在对真假的选择中。

至少生活从来不会圆满。傻逼都知道,生活亦非圆,人在时间里老死。突然地在生命中的某一个时刻,被强迫选择的时刻到来了:是继续活在幻想里,还是回到现实之中。我记忆深刻的三句台词:要他吧,他是真实的。要他吧,他是无限的。随便要一个吧,我无聊死了。最后一句,是那个黑女佣说出的。让人忍俊不禁。

但直觉告诉她,她得活在现实里。是不是一直活在幻想的世界里,就精神很不正常。她回到了现实里,以及难免她会被现实压垮。如她每次离家时,她丈夫说的那样,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一个小时,或者一个礼拜。

退而求其次,但还是眼过云烟。最后她还是觉得自己傻逼了。她又回到了电影院。回到这个可以满足想象另一个自己可以在世界上到处乱跑的地方。WOODY把这里处理得很恰倒好处,塞西利娅流着泪,看着熟悉的电影,边看边流泪水,大家可以一眼看出,这个女人正在经历着痛楚,但同时又可以看出,她虽然很痛苦,但不会选择自杀的。至少WOODY在这个情节上的处理,让人有如此感觉。这好像也是WOODY的本意。她很痛苦,但不会选择自杀,她有点恐惧明天,有点厌倦此时,但心里也同时清楚,自己活在了现实里,以及在最后还是有可能会被这个现实压垮。

2008,7,13

 3 ) 从《开罗的紫玫瑰》看好莱坞电影里的幻梦效应

文转自:从《开罗的紫玫瑰》看好莱坞电影里的幻梦效应--电影文学--梁建华 侵删

在电影《开罗的紫玫瑰》里导演伍迪,艾伦以他一贯的幽默讽刺的手法向兜售梦幻的好莱坞电影提出了质疑。电影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女主角塞西莉亚是一名性格柔弱的女招待,由于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和无法忍受丈夫的赌博和对她的打骂,她一有空就独自去电影院消磨时光。她迷上了一部和影片同名的探险片,并爱上了电影里英俊的男主角汤姆。正当塞西莉亚第5遍的时候,汤姆从电影的银幕里走了出来并向塞西莉亚表达了他的爱慕之情。于是两人手拉着手逃出了电影院,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男主角的出走引起了好莱坞的轩然大波。为了平息观众的怒火,制片人和饰演汤姆的男演员吉尔一起来到新泽西州四处寻找逃走的汤姆。为了使汤姆回到他的电影世界里,与汤姆长得一模一样的吉尔哄骗了塞西莉亚的感情。处在汤姆和吉尔俩人当中的塞西莉亚出于实际的考虑选择了后者。故事的结局汤姆回到荧幕,吉尔也悄然离开。失落的塞西莉亚只能回到她的丈夫身边,像故事的开始那样在电影院里打发日子。

这部影片透过荒诞的艺术手法和辛酸的讽刺向观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虚假,哪一样是我们需要的?好莱坞这个梦工场所生产的幻梦到底是甜品还是毒药?雄霸全球市场的好莱坞电影里的幻梦效应激起了学者和评论家的反思与争议。一些捍卫精英文化的学者对这种廉价的、媚俗的电影嗤之以鼻,认为即使把好莱坞电影全部销毁了“也不会打击国民的士气。”"但也有评论家对这种商业电影给予了肯定,认为它们可以“启发人们的生活,开阔人们的视野以及鼓舞国民的士气。”"导演伍迪,艾伦一直以他独特的电影题材和拍摄手法表达他对好莱坞的戏谑与质疑。本文将以伍迪●艾伦的早期代表作《开罗的紫玫瑰》为文本,借助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关于大众媒体的批评、后现代哲学家鲍德里亚的“仿真”理论以及尼采对于日神艺术的观点来分析好莱坞电影里的幻梦效应。

一、好莱坞电影里的幻梦效应对现实的侵蚀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他们的代表作《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里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好莱坞电影里的幻梦效应,他认为电影里编织的幻梦对我们是有害的。这位忧心忡忡的后现代思想家早就敏锐地察觉到电影已经威胁到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它(好莱坞电影)复制经验性事物的技术越完美无瑕,那使外部世界看起来俨然是屏幕世界延伸的幻象在今天就越盛行。

法国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用“仿真现象(simulation)一词来揭露了电视、电影、广告和各种网络媒体以对现实的虚拟来替代真实的现实,“仿真” 摇身变成了现实。它是“没有原本的摹本,超真实的领域”。在这场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革命里,任何代码都可以被无限制地复制。在符号系统里,所指和被指涉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能指的相互指涉。在《开罗的紫玫瑰》里当戏中戏里的男主角汤姆走出荧幕来到了塞西莉亚的现实世界后,电影这个虚拟空间就和现实空间发生了正面的遭遇。塞西利亚的生活随着汤姆这个虚构人物的出现从灰暗转向丰富多彩,但是汤姆却无法适应电影外的现实世界。导演伍迪●艾伦通过汤姆在现实世界的遭遇来讽刺好菜坞商业电影里的那美丽的幻梦,如汤姆在餐厅付钱时发现他在电影里用的钱居然是假钱,又如当他在公园里亲吻塞西利亚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没有通常情况下电影里会出现的淡出镜头。

《开罗的紫玫瑰》向我们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好莱坞电影里,“ 超现实”(the hyperheal) 与现实是脱离的,超现实”代替了现实。在电影和电视表象这个符号系统里,所指与能指彻底地分裂了,能指不再指向外部的真实世界,而是符号系统内的其他能指。就像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断言的“ 我们似乎生活在双引号里,生活在一部电影里。”电影电视里的幻梦效果使虚拟的现实比现实更真实,电影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现实,如何去看现实。

二、幻梦引发的麻醉效应

德国当代文化理论家瓦特. 本雅明预言一场无产阶级的革命将会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把传统的艺术精英主义变为平民主义,因为艺术的受众群体在不断地扩大,可以说真正地实现了以往所无法实现的“ 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本雅明认为电影是最能实现艺术平民化的媒体。"电影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为了满足大众观赏和了解世界的欲望的,电影把以往只有特权和精英阶层才有机会接触或看懂的艰涩的作品简化为大众所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作品。因此电影可以起到服务于政治宣传和教育大众的作用。然而事实上本雅明的预言至今仍没有实现。而好莱坞商业电影可以说征服了全球,把所有电影存在的地方都纳入了它的文化殖民版图。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毫不留情地批判以电影和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他们指出,好菜坞商业电影正是凭着它的麻醉效应和幻梦效应捍卫了意识形态和主流的价值观,使其不被颠覆。这种效应表现在类型化的好莱坞商业电影、程式化的电影情节和人物对话、逼真的视觉效果和不着痕迹的拍摄手法。这一切的目的并不在于启发观众对社会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批判,而是进一步肯定了既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于阿多诺来说好莱坞电影的危害之处,也就是它的魔力所在,就是要从电影观赏中获得快感,观,众就很难不使自己的现实存在淹没在光影的流动中,并随着电影镜头的操纵被动地认同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不是对之进行冷静地思考或质疑。电影使观众把目光投向似真还假的内部世界,而不是外部的客观现实。布莱希特所提倡的“疏离感”正是好莱坞商业电影所极力避免的,因为它揭开了好菜坞神秘浪漫的面纱,使幻梦感荡然无存。

电影《开罗的紫玫瑰》里导演别有用心地把故事放置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在一家餐厅里当服务员的塞西利亚不幸丢掉了工作,偏又嫁给了一个好赌并经常对她动粗的丈夫。对于像她这样几乎没有求生技能的弱女子来说,惟一让她得到欢乐的地方只有她家附近的电影院,正巧当时电影院正在.上映一出名叫《开罗的紫玫瑰》的非洲探险爱情片。塞西利亚在熄了灯的投影厅里一边捧着爆米花,一边盯着屏幕里的画面。从电影镜头对她面部呆滞的表情和睁大的双眼的特写就能看出她已完全沉醉在屏幕上那些刺激的探险、浪漫的爱情、奢华的舞会、美轮美奂的晚礼服和醉人的香槟里,尽管这部片子她看了一遍又一遍,连台词都能脱口而出了。

好莱坞电影的麻醉效应还体现在观众的电影审美上。在电影《开罗的紫玫瑰》里,观众无法接受电影里突然没有了男主角,无法接受一个荒诞的、不完满的结局。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一个浪漫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虽然这种结局在好莱坞商业电影里是千篇一律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观众的审美其实是被电影百分之百地预设和操纵着的,文化产业的多样性下掩盖的却是服务于商业利益的垄断性。它是“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胜利。”因此他们疾呼大众合力抵制传媒的精神麻痹:“即使把大部分的电台和电影院都关闭消费者也不会蒙受多大的损失。

.三、日神艺术下的美丽幻梦

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鲍德里亚等人的看法相反,尼采认为,早在电影出现以前,我们的生活就已经离不开幻梦和想象了。他在名为《论悲剧的诞生》里把古希腊术的繁荣归功于日神和酒神这两股艺术冲动和状态。日神阿波罗象征着幻梦,而酒神狄奥尼索斯则代表着一种痛苦与喜悦共同交织的状态。两种状态都反映了我们本能的需要。光明之神阿波罗“掌管着我们幻想世界的美丽幻梦,”"因此从日神的艺术里我们体验到的是梦和幻梦。尼采向世人指出正是在梦境里神才第一次在人们的脑海里显现。在日神艺术的作用下,丑陋的现实被装点成美丽的幻梦和梦境,人们也因此从这两者中感受到快乐和希望。

日神的状态同样可以在观赏电影时达到。做梦和看电影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在没有理性的严格监控下和不对他人和现实构成威胁的前提下满足了那些压抑已久、无法实现的欲望。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就好比集体做梦。在那里每一位观众都忘记了此在的真实自我,并把自我代入故事的人物里,和他们一道经历喜与悲。如同欣赏一出悲剧,观看一部电影也能得到亚里士多德所称的心灵的“宣泄”,重新获得生活的力量。当塞西莉亚心醉神迷地看着与影片同名的电影《开罗的紫玫瑰》时,她便进入了日神的状态。坐在电影院里的塞西利亚不再是那个遭老板解雇、捱丈夫拳脚的不幸者,她成了电影里衣着华丽、享受着上流社会的宴席和被浪漫爱情所包围的女主角。电影里的曼哈顿也不是大萧条时期的曼哈顿。

四、结语

在电影的结尾,被抛弃的塞西莉亚只能选择回到对更加苛刻的丈夫身边。她的生活又像从前的那样丝毫没有任何改变,还是回到了电影院里消磨时光,只是上演的已不再是《开罗的紫玫瑰》了,而是换成了一部歌舞片。当欢歌曼舞响起的时候,塞西莉亚的脸上又露出她往日的微笑。影片道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电影 依旧美好,现实依旧残酷”。与其让塞西利亚这样一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从美好的幻梦中醒来,还不如让她在电影里得到仅有的慰藉,在电影中打发人生。

 4 ) 这个结局正是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伍迪·艾伦

《开罗紫玫瑰》

一个女人的梦中情人从银幕上走了下来,两人坠入爱河,然后现实中的男演员本人出现了,于是她必须在虚构和现实中间做出选择。选择虚构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太疯狂了,因此你只能选择现实,但现实会伤害你。--伍迪· 艾伦

《开罗紫玫瑰》是2002年之前伍迪最满意的作品。但《开罗紫玫瑰》和《仲夏夜性喜剧》是伍迪商业上最不成功的电影。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仲夏夜性喜剧》过于无聊,而《开罗紫玫瑰》的悲伤结局没有满足观众对于结局“大圆满”的期望。 毕竟没有多少观众愿意去电影院看让自己伤心、失落的电影。但这是伍迪认为最好的结局,最完美的结局,因为它表达了伍迪悲观主义的世界观。“这个结局正是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这就是美满的结局。”—伍迪·艾伦

《开罗紫玫瑰》是彻头彻尾的伍迪式电影。这一点,奥森威尔斯毒舌犀利,一针见血。他曾说:“伍迪·艾伦在银幕上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为了治他自己的病。”伍迪的电影角色都有他的影子,他在电影中幻化成各式各样的角色来表达他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他思想上的矛盾、他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狂躁情绪和他的悲观主义与虚无主义。《开罗紫玫瑰》中的女主角塞西莉亚在餐馆打工,毛手毛脚,一天到晚被顾客投诉,被老板谩骂,她的丈夫经常打她还肆无忌惮的偷情。塞西莉亚唯一能逃避这糟糕的现实生活的方法是去电影院看电影。塞西莉亚身上无疑有伍迪的影子。伍迪小时候,父亲和母亲吵架,伍迪就去电影院看电影,逃避糟糕的现实生活。”我总是通过电影逃避现实,把破旧的家和所有来自学校、家庭的烦恼抛诸脑后。”用伍迪的话说,“电影院的乐趣之一就是让你逃避现实的残酷。”伍迪从小就迷恋电影院,对此流连忘返。

在《开罗紫玫瑰》中,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伍迪称之为“香槟喜剧”,30-40年代之间的喜剧主人公总是穿着礼服去高级夜总会,总是住在顶层公寓里,永远在喝香槟。伍迪无比热爱这些电影。“我钻进电影院,那儿天天能看到豪华包房、白色电话机,还有那些迷人的女人和风趣的男人,他们永远有美好的结局,英雄们永远都是那么伟大。我想那对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我记忆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伍迪甚至在电影中编排塞西莉亚进入了香槟电影的世界中。她终于住进了顶层公寓,那里甚至有一台她梦寐以求的白色电话机。你甚至会发现伍迪所有的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影子,他很少脱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塑造一名电影的主角。

“如果我的电影存在任何主题的话,那一定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落差。”—伍迪艾伦

《开罗紫玫瑰》的故事主题就是这样的简单。塞西莉亚的现实生活苦不堪言,她只好在电影院中幻想着电影中的美好生活。可突然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电影中的人物走了出来,这个幻想中的完美男朋友让塞西莉亚不知所措,她也曾下定决心和他去电影中好好生活,可是当现实的男演员爱上她时,她最终抛弃了幻想中的完美,选择了现实,而现实最终也抛弃了她。这正证明了伍迪的观点:现实是残酷的、悲观的。尽管现实如此残酷,塞西莉亚仍然选择在现实中寻找希望,而接受不了幻想的完美。由此可以看出伍迪对人本身的劣根性充满了失望,即便幸福就在眼前触手可得,他电影中的主人公也总会以各式各样的理由匆匆错过。《傻瓜入狱记》中不能与露易丝安分生活的弗吉尔、《爱与死》中被死神带走的鲍里斯、《安妮·霍尔》中错过安妮的艾维、《我心深处》中绝望的母亲、《曼哈顿》里摇摆不定的艾萨克·戴维斯。。。。。。他导演作品中的角色大多不相信任何人,甚至他们自己,这一点是伍迪常常向观众展现的。

 5 ) 梦想与现实

很多同学都提到这部电影体现了深刻的人性云云,我认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这世界上涉及到人的感情的一切艺术创作,哪个和人性无关?事实上我们对感情的一切描写,都属于人性。所不同之处在于,伟大的艺术家们体察到了那些平常人体会不到的人的感情的细微侧面,把它们表达出来,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或者在很小(很短)的篇幅(时间)之内,把众多复杂的感情集中而又浑然天成地体现了出来,让我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对每一个涉及感情描写的作品冠以“深刻的人性”,然后把“残忍”、“蹂躏”、“无奈”等等时髦词语排列组合评述一番是没有意义的。对一部电影的评论必须言之有物,如果写人性,那么它是怎么被展现的,都表达了哪些感情,深刻(与众不同)在何处,巧妙(智慧)在何处?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梦想和现实的关系。电影(去开罗探险)是梦想的代表,主人公的生活(经济大萧条)是现实的象征。为了明确梦想和现实的界限,制作者采取了不同的色彩方案,黑白代表梦想,彩色代表现实,从梦想走来的“剧中人”汤姆,其服装自始至终也是都黑白两色的。
可能有的人不相信我梦想、现实的所指,认为是我强加上去的。我指明一个细节。汤姆从电影荧幕上走下来后,选择了什么地方作为他自己的安身之所呢?是一个游乐场。如果影片单纯地是为了营造浪漫,应该像《我的野蛮女友》中那样,在游乐场编出一个无比浪漫美好的夜晚,两人忘我地享受各种娱乐设施带来的快乐。可事实呢?他们在游乐场——这个现实生活中快乐的象征地点中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快乐(我指的是剧中人没有获得快乐,他们闹的笑话让我们发笑是另一回事),真正难忘的夜晚是在电影荧幕里面的世界度过的(女主角后来还强调了这一点)。荧幕里才是美好的梦想。
导演对梦想和现实是什么态度呢?事实上在影片的开始不久就已经明确地在电影中说出来了。塞西利娅每次离家出走,丈夫总会对着门大喊一句“生活不是电影!你一定会回来的!”借他的口,导演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梦想是不能战胜现实的,无论我们的梦想多么遥远多么美好,最后也必须回到现实,回到生活中来,踏踏实实地过我们自己的日子。还有一个在影片中多次提到的细节,电影中的电影制片人每次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总会提到“关闭放映机”,也在明确地告诉我们导演对梦想和现实的态度。关闭放映机,销毁拷贝,电影中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将梦想彻底打碎,而且施动者只是单纯地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任何的犹豫,也没有任何的怜惜。还有,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在生活中会怎样。那么这部电影的主要篇幅应该是描写电影院之前蜂拥的人群,大家都争相目睹这样的奇观,科学家、警察、好奇的观众人山人海。但在《开》中,这只是一个短暂的喜剧片段,影片大量的篇幅都在描写制片人的慌张无措。影片多次出现电影院,一个很明显的细节是电影院里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这样拍?因为世俗的人们面对他人的崇高美好的梦想,更多的是恐惧,而不是张开双臂去迎接。更多的是麻木和习以为常,而不是热情的赞美和羡慕。说到这里,应该明确地指出,影片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分离的结局并不是导演编出来硬塞给我们,让我们难过的,而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所决定的。虽然这是部喜剧片,但它在向我们诉说的,是梦想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伍迪•艾伦是个悲观主义者,这是他电影的一贯风格。
梦想是不切实际的,很容易被打乱(汤姆从荧幕上走下来以后,电影里人们的反应);梦想甚至会欺骗自己,逃避现实(“我们为什么不假设我们是真的,而外面的一切都是假的”,电影里的人这样说);但是梦想的可贵之处就是,它渴望能成为现实,渴望改变现实,所以汤姆从荧幕上走了下来,用尽自己的全部能量去追求自己的真爱。当塞西利娅面临汤姆和吉尔之间的选择时,当人类面临梦想和现实的抉择时,理智会使人选择现实。因为选择梦想常常意味着灭亡(虽然影片中并不是这样),影片的深层含义决定了塞西利娅的选择是吉尔。而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还有第二层梦想和现实的选择:对于塞西利娅而言,吉尔也是她的梦想,丈夫蒙克是她的现实。梦想离她而去了。吉尔坐飞机走了,梦飞走了。一个是主动的选择,一个是被迫的选择,选择的结果都是现实。梦想的泡沫实在太易碎了。
然而影片并不是一味地悲观到底,否则当塞西利娅得知吉尔飞走以后,影片就可以直接结束了。在此之后还有两个情节值得我们注意:其一,在回好莱坞的飞机中,灿烂的金色阳光从窗外照进来,吉尔抬头望望窗外,低头沉思;其二,塞西利娅回到电影院,在电影的结尾处留下感动的泪水。
吉尔喜不喜欢塞西利娅?看过影片的人恐怕都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他不是为了把汤姆赶回屏幕才追求塞西利娅的。他只是个小演员,塞西利娅是他唯一的知音。她真诚的赞美和善良的天性让他神魂颠倒。爱情是他的梦想。但是,现实是,为了他将来的事业,他不可能带她走,他必须按照定好的计划,会好莱坞,去抢那个林白的角色(片中多次交代这一点)。在飞机上,他望向窗外,想念的是塞西利娅,低头沉思,也是为了自己的行为难过自责。如果不是这样,导演大可以安排一个他哈哈大笑的镜头,或者干脆把这个镜头省略。这样灿烂的金色光线(机舱也十分整洁),电影中好像只出现了这一次,对比起漆黑的电影院,塞西利娅暗淡混乱的家,一片狼籍的游乐场……十分突出。他也做出了梦想和现实的抉择。
塞西利娅最后被电影感动了。不论这泪水中有几分是对自己经历的感慨,在艺术的美好中,她获得了极大的感动和满足。梦想和现实总是那样冲突,我们真的就毫无办法么?我们难道只能永远沉浸在梦想破灭的绝望之中么?不,我们还有艺术,艺术所带给我们的享受可以缓解现实中的苦难;一个梦想破了我们还有别的梦想,只要梦想还存在,生活中就永远会有希望。

 6 ) 那是冬夜里小女孩擦燃的唯一火光

电影是那样美好的艺术。

它是美轮美奂的梦境,是现实失意的避难所,是幻想者的自由天堂,除了,它不是真的。

你长久以来第一次觉得有人真的爱你,遇见了让无数女孩动容的绝美爱情,和灵魂伴侣在乐器店谈论共同的喜爱然后接吻,勇敢决绝地抽身不幸的婚姻:只因为你相信那一切都是真实的。

可是当帷幕落下,生活的底色依旧是大萧条下的昏暗,因为手脚不利索刚被老板解雇,回到家里那个游手好闲整天在外边打弹珠的巨婴家暴男,还在问你晚饭怎么还没做好。

生活永远不会是电影,在痛苦或幸福的瞬间无法用一个淡出,轻描淡写地转场。

生活注定要用它日复一日的粗糙,在我们身上留下血淋淋的痕迹。

而我们只能拖着恍惚的躯体,再一次投入避难所。

人啊,总要沉迷于一点儿什么才能活下去,金钱、名利、地位、爱情、梦想、文学、音乐、电影。

当Cecilia失魂落魄地从虚妄的美梦里醒来,回到电影院的红天鹅绒座椅前,如痴如醉地看着下一部电影。

你又怎么忍心苛责或是打扰她。

那是冬夜里小女孩擦燃的唯一火光。

 短评

同样是走出屏幕,跟《午夜凶铃》不是一个档次。

8分钟前
  • 上帝在高处吸烟
  • 力荐

虚幻与现实的永恒围城+狂热影迷的痴情念想。1.深思电影的本质及演员与角色的关系,角色入侵现实,是为[福尔摩斯二世]镜像。2.头发不会乱的汤姆与做爱前的淡出。3.以废弃游乐场作为浪漫梦境的隐喻情境。4.你不能学会做真人,一如学做一个侏儒。5.半闹半讽,半悲半喜,以凝视银幕的特写作结。(9.5/10)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伍迪·艾伦太奸诈了,一边拍着电影,一边说电影全是骗人的。米亚·法罗最后沉溺于银幕内的世界时露出了满足的笑,就像我们看伍迪的电影一样。

15分钟前
  • 超cute侠
  • 力荐

电影是逃离现实的出口,梦想是对抗绝望的解药。从Cecilia的脸上我看见了卡比利亚,在伍迪艾伦背后站着的是费里尼。

1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电影让我们与现实世界永远保持着冷酷的平行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赖声川关于暗恋桃花源最早的灵感来源

24分钟前
  • 37°2
  • 力荐

看了十几部伍迪艾伦,这部的故事确实是最好的,电影里的人能走到现实里,光想想就够不可思议了吧!(我如果连续看五遍大船,小李能出来伐??)不过细节还是不如安妮霍尔那么 - 温柔,但确实是非常有意思的片子

2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银幕不是眺望世界的窗口,银幕就是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着虚幻的世界,即使幸运的发现了抵达那里的可能性,却很难与现实世界决裂”。你可以幻想,可以做白日梦,可以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但请不要为之努力。当你被现实的引力束缚摔得遍体鳞伤时,才会发现,某些东西是你永远不能企及的天堂。

31分钟前
  • coney
  • 推荐

这不是无敌艾伦一贯的写给爱的情书,而是写给电影的情书,那是拯救我们于水火的黑暗中的舞蹈,那帷幕是隔开也是串联起现在与虚幻的天堑,一幕幕都是爱电影的人必然闪过的念头,但我们都知道终究只能选择现实。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的结尾,虽然落寞,可它依然是倦时痛时能肆意徜徉的光影世界,永远

33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老头这部戏灵感自然是来自基顿的[小福尔摩斯],不过在电影本体论上的意义和影史位置应当超过《安妮霍尔》吧。完全可以操练一下拉康或者齐泽克。结尾米亚法罗简直露出了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3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多么适合精神分析的文本啊,自我、镜像、真实与幻想、电影是什么。伍式的电影总是后半段最吸引我,当他结束铺垫、抛出干货的时候。看了真是难过,理想原来要比现实更现实。

36分钟前
  • 57
  • 力荐

女主角说话和伍迪艾伦一样一样的。我怀疑伍迪艾伦是不是觉得爱情只有一种,爱人可以有很多种?

41分钟前
  • 饥饿艺术家
  • 推荐

我看的第一部woody allen(即刻倾倒瓦),也是woody自己最爱的一出.如果说安妮霍尔是他写给diane keaton的情书,这部就是他写给电影也一并写给自己的那封--美艳洒脱不纠结的diane是他心中的女神,理想化的自身;mia farrow则全然是他本人,同样纤细善感神经质,同样怀一颗"费雯丽的心",女版woody

42分钟前
  • woodyallen
  • 力荐

我们之间,银幕两边。

47分钟前
  • Ruby超人小姐
  • 力荐

4.5。1.角色不是演员,生活不是电影,影迷就是影迷。2.希望那个为我跑出银幕的角色,是来自伍迪·艾伦的电影。3.唯有影迷,才知道米亚·法罗最后的微笑有多美。

5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现实中的人想要过虚幻的生活,而虚幻的人却想要过现实的生活。所以汤姆·巴克斯特走出了电影,来到现实世界;而塞西莉亚进入电影,想要和汤姆在一起。失业,家暴,被吃软饭,她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于是电影和虚拟世界成为了她的精神寄托。第二层含义,则是隐喻万千影迷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和打击,只好通过电影释放压力。电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取代了生活。但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再美好也不是真实的;同样的,纵然现实是残酷的,纵然塞西莉亚再一次遭到吉尔的欺骗,但她无法逃避现实。正如《头号玩家》所说:现实才是唯一的真实。

5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在观影过程中我想到许多,关于电影之于生活虚构与真实的存在,关于Tom仿佛伊甸园中的亚当。但最后我知道我不过同Cecilia一样,我企图从电影这场幻梦中得到生活的力量,却又在潜意识里再清楚不过这只是场幻梦。我瞧不起我爱的东西,若是背叛了自己的爱,自然也只能被爱背叛。

56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致看电影的人,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5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三个男人,一个只想榨取她在家庭里的价值,一个只想利用她让事业回到正轨,真正爱她的那个是虚构的,最后她一无所有地坐在影院里看着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

1小时前
  • 姜片儿
  • 力荐

人就是美夢成真後仍不滿足 卻又能在窘境中默默知足

1小时前
  • 十個雪碧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