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故事1992

爱情片法国1992

主演:夏洛特·韦里  弗里德里克·范登德里舍  米歇尔·瓦莱蒂  赫尔菲里克  Ava Loraschi  Christiane Desbois  Rosette  Jean-Luc Revol  Haydée Caillot  让-克洛德·比埃特  玛丽·里维埃  Claudine Paringaux  罗杰·杜马斯  达尼埃莱·莱布伦  戴安莱夫里耶  

导演:埃里克·侯麦

播放地址

 剧照

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1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2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3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4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5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6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13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14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15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16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17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18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19冬天的故事199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7 18:46

详细剧情

  侯麦著名系列作品“四季的故事”之一。菲利茜(夏洛特·海瑞 Charlotte Véry饰)和查理(费德瑞克·范丹狄德夏 Frédéric van den Driessche饰)在海边浪漫相恋之后,因为一时不留神留下了写错的地址,而导致了二人再也找不到彼此。菲利茜生下了查理的孩子,但5年来却再也没有查理的音讯。  生活还在继续,菲利茜遇上了喜欢她的一些男子,他们也不失为好男人,足够爱自己。比如成熟体贴的马桑(迈克尔·瓦雷蒂 Michael Voletti饰)和才华横溢的路易(Hervé Furic饰)。然而,在菲利茜的心中,查理却仍旧是个挥之不去的至爱之人。她不是不爱他们,只是无法爱到能和他们一起生活。她和路易一起看莎士比亚的歌剧《冬天的故事》,为里面的人物悄然落泪,也许她和剧中人一样,也在坚守着一个信念。  终于某个冬天,菲利茜和查理竟然在公车上重遇,执着的梦想等来了实现的一天。

 长篇影评

 1 ) 結局

這個故事應該有一個更契合它的結局。菲麗絲重新找回她的“水手”,讓這個故事顯得太過簡單和輕率了。雖然故事有個傳奇般的開始,但侯麥還是自如地、靜靜地展開了他關于人類情感的細膩的觀察和探索。菲麗絲的抉擇和轉變看似輕率,而事實上她僅僅是按照自己真實的情感的反應去做。但這種這種循心而行的個性卻也很難讓她找到內心的平靜。她始終放不下她愛情故事懸而未決的開始,一直到這里侯麥還控制著故事的節奏和情緒,一切都還在侯麥的話語場中。可突如其來的一個并不意外的意外的結局,讓電影成了一個美滿的王子公主的童話,所有的對情感的疑慮、矛盾和無法解釋的選擇都不復存在了,侯麥畫圓了這個故事,卻最終丟棄了他在過程中極盡所能的探討和闡釋的內容。

 2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又是侯麦的一部温情电影。 一对艳遇的男女给错了今后联系的地址。 女人生下孩子,男人杳无音讯。 女人始终没有忘记那个男人,尽管她的生活中有另外两个男人,愿意成为爱丽丝的继父。 我始终无法理解法国人在男女之事上的开放。 男女之间,如果不是毫无感觉,怎么能够分手后马上能成为朋友。 刚刚分手怎么能够像两个走得很近的朋友一样。 一开始觉得菲有点不可理喻,她声称爱路易,也爱麻桑,还爱孩子的生父,她说有很多不同种的爱,后来又说她不够爱路易,她对麻桑的爱也不足以让她和他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个性情中人。至少对于感情的事很性情,说同居就同居,过了几天无所适从又搬回来,继续去招惹她的前男友。 至少我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也许在法国人看来这都没什么。 路易是个骚包文艺范。麻桑更像个居家适用男。那个后来出现的夏洛克,是热情似火的俊男。 菲说她相信轮回,她有种朦胧的宗教情怀,她觉得相见如故的人是上辈子就相识了。 并称自己是在教堂里刹那间知道了事情应如何进展,她选择了未出现的孩子她爸,夏洛克。 摸不到看不到的那个,总是最完美的恋人。 叔本华曾说过,记忆的美化功能,从一分别就开始进行了。 几天几夜的云雨之欢,就能让她为他生下孩子,并且认定他。 奇迹般地,这对过去的恋人在公交车再次相遇,又险些失去联系。 最后,当时是Happy Ending了,俊男发现了自己有个可爱的私生女,还有个至今还在等候自己的美丽女子。

 3 ) 信者得救

让-马里·莫里斯·谢雷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导演埃里克·侯麦。就像你不知道谢雷就是侯麦一样,侯麦的妈妈也不知道侯麦就是她的儿子谢雷。这位喜欢在片中借人物之口喋喋不休的作者导演,却极少在媒体上露面,以至于他在巴黎街头帮忙推轨拍摄,也鲜有人能认出来。埃里克·侯麦比起戈达尔那群新浪潮小将足足大了十岁,他影片温和琐碎的气质和新浪潮的普遍激进相左,任凭外头天翻地覆,他始终把镜头对准寻常人的小情小爱。侯麦第一部启用大牌明星、被冠上杰作头衔的《慕德家的一夜》,于1969年上映,他让片中的人物自顾自地争论着宗教与感情,仿佛1968年如火如荼的五月革命完全没有席卷到他一样。2007年,87岁的侯麦拍出了《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依然是美丽的少男少女情事,古典得仿佛会动的油画,结局虽然“圆满”却仍带有导演狡黠的趣味。评论界褒贬不一,侯麦却兀自享受着他的田园牧歌——当年他就没有激进过,如今又何必勉为其难?我觉得,一个人在坚持一些事情的时候,同时就在拒绝另一些事情——潮流的、聒噪的、功利的,这种不鸟别人的态度很是迷人。侯麦有多死心眼?我还可以举两个例子:为了《克莱尔的膝盖》中开花的背景,他会提前一年去外景地种玫瑰;为了《绿光》中最后绿豆大小的一瞬间,他等了一年,在地球的不同战略点放置设备,直到绿光出现。
 
侯麦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开创了系列电影:《六个道德故事》、《喜剧与箴言》、《四季故事》,每个系列都由数部影片构成。他说:“我不会问什么题材吸引观众,我反而劝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同一种题材拍六次,但愿六次以后,观众就会领会我……我很早就下定决心坚持不改,因为只要你坚持一种意念,就会有追随者。”对侯麦来说,“并没有故事,只是一个系列,一种非常随意的事件之选择”,男男女女们争辩着、想象着、动摇着、追寻着,但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像《克莱尔的膝盖》中小说家说的那样:“你要是跟一个学生睡了一觉,醒来之后就得面对你的婚姻,这并不能成为一个好故事。而如果我不睡那一觉呢?故事会更好。”《午后之爱》中的男主角,在即将和情人上床的一刻,落荒而逃;《克莱尔的膝盖》的男主角倒是大胆地完成了他的邪念——摸一摸少女的膝盖,讽刺的是这个欲望的动作却被克莱尔理解为安慰的动作。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挑起了我们的想象,就如同那些没有说出的话才是隐秘的关键所在。“所以,什么都没有发生,就是发生的事。”
 

 
帕斯卡尔·博尼策在《也许并没有故事》里这样写道:“侯麦的人物都是温吞吞、胆怯怯的那种……然而这个表面上平庸无奇的世界经常暗流涌动,被焦虑暗中噬咬,为疯狂所围困。并非那种惊人和丑恶的疯狂,而是一种不起眼的然而紊乱的疯狂。”他们都是蒙着眼睛的堂吉诃德和包法利夫人,在直觉中磕磕绊绊,揣测真相。“真相”,这几乎是绝大多数侯麦的影片所预设的中心,在柔美的调子下潜伏着一场罗生门。《苏珊娜的故事》中苏珊娜到底偷没偷钱?《沙滩上的宝莲》中到底被背叛的到底是宝莲还是她的表姐?《春天的故事》更在“真相”上大作文章——娜塔莎有没有偷项链?还有,她有没有蓄意撮合让娜和她爸爸?当片中角色在“真相”间摇摆不定的时候,观众的道德也受到了挑战。这让我想起曾经有过一个实验:给你看14张少女的照片,并明确告诉你其中有七人是真正的少年杀人犯,另外七人则是普通学生,要你猜测谁是杀人犯。“真相”是什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判断,即“你所相信的真相”是什么,在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道德标准也随之浮现。当观众意识到这种判断的道德指向时,他也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这可能是侯麦一部分的目的。《沙滩上的宝莲》的结尾则给出了“两全齐美”的解决办法,表姐对宝莲说:“我想了想,亨利可能骗了我……如果亨利骗了我,那么西尔维就没有背叛你。但我们现在又不知道是哪种情况。不如这样,我就认为亨利没有骗我,你就认为西尔维没有背叛你。这样大家都会开心点”宝莲是知道真相的,但她只是笑着说,“好的。”“真相”再一次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宁愿相信的真相”,正因为蒙着眼睛,卑微的人们才有勇气生活下去。侯麦嘲笑他们,也爱他们。
 
侯麦的片子我集中看了十来部,推荐《冬天的故事》,不为别的,只为“小团圆”的结局看得我很开心。《冬天的故事》无疑是《绿光》的延续,主题很明确——这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菲利茜因为一个口误说错了地址而和恋人失散了五年,她生下女儿后独自生活。有两个男人同时追求她,她都拒绝了。终于在公交车上,她和恋人意外重逢……片中菲利茜和其中一个追求者一起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冬天的故事》,剧中的雕像因为信仰而复活。菲利茜信仰的不是她一定能和恋人重逢,她甚至宁愿认为恋人已经死了,她信仰的是爱,而这爱在她眼中是唯一的。帕斯卡有个著名的赌博理论:上帝存在与否,无法证明,那么,我们信不信上帝呢?从赌博上,有四种情况: 1.上帝存在,我们信上帝,就会获得无限多好处,你会有两条命,现在这一条还有死后那一条 ;
     2.上帝存在,我们不信上帝,就会失去无限多好处,别的信上帝的人都有两条命,可你只有一条 ;
     3.上帝不存在,我们信上帝,无所失无所得,你还是你那一条命,不多也不少 ;
     4.上帝不存在,我们不信上帝,依然无所失无所得,依然不多也不少 。
结论:从赌博原理说,不信上帝还不如信上帝。
菲利茜没有学过哲学,却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帕斯卡的赌博理论。然而这场赌博的关键处并不是她赌她会和恋人重逢,而是她相信即使信了而不存在,她也没有损失。失散了五年,这场赌99%是要输的,而且决不是没有损失的——那另外99个结局是她浪费了青春、错过了别的爱情。她知道会输仍要去赌,仍选择相信,侯麦是仁慈的,把所有结局中最好的那一个给了她,那唯一的绿光他希望让信的人看到。片尾有目共睹,菲利茜心心念念的恋人其实也很普通,他能给她的生活和别人能给的没什么两样,然而菲利茜流下了喜悦的泪水,这就足够了。唠叨的侯麦也闭嘴了,怜惜地望着她。
 
看侯麦的片子,除了看画面,看对白,还可以看演员。不是他的演员多大牌、多英俊、多美艳,是他喜欢把演员从小用到老,你可以在片中看到演员成长的轨迹。于是我们看到了沙滩上的宝莲长大后,在《夏天的故事》里开始了新的恋情;《克莱尔之膝》里的还是小女孩的罗拉,到了《秋天的故事》已经成了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玛嘉丽;《绿光》中的像株植物一样的娴美的德芬娜,在《秋天的故事》里张罗着帮玛嘉丽介绍男友……而所有和侯麦电影有关的东西中,最不能看的是影片简介!写的越是详细越是看得人一头雾水,请放心地忽略掉,直接看片子就好啦。

 4 ) 就是要较真


看《冬》很激动。公车上没道理却有道理的喜相逢,让人简直要手舞足蹈,

对生活较真,苦乐都会加倍,但是是值得的,其实夏何洛回不回来并不重要,她已经活出了自己,内心的现实也是现实,尽管生活中的她潦倒孤独与女相依,但内心的她已经强大起来,是自足并充满希望的,她是有存在感的人,无边的期待好过事事凑合的空虚。

看女主人公用感性的方式触达终极问题,太妙了!

和“过日子的人”“启蒙者和朋友”“爱人”的不同沟通,相映成趣,其实没有共同话题的人也可以有共同话题,那个方式并非建立在共同的知识面和概念基础上,而是灵感和悟性,触类旁通的品位。知识,有时候只是让你更顺从经验和多数人的意见罢了。

 5 ) 信仰,你是我写得半截诗

  


《冬天的故事》是埃里克·侯麦《人间四季》中得第二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美发师菲莉丝在海滩边邂逅了爱人夏何洛,但在命运的戏弄下,菲莉丝写错了地址,两人从此失去联系。五年后,菲莉丝带着“遗腹女”生活,不是没有遇到理想的男人约会,只是心里却总也放不下爱人夏何洛。她遇到马桑、遇到路易克但都只是短暂的停留。有人问他为什么分手,她找了许多的借口,或是精神或是肉体。于是,最终决定一个人过。

  有人说这姑娘太纠结,有两个真心爱她的男人不要,却为露水一逢的爱情诞下一个孩子。不把握现实,却只沉迷于过往的美好。而用她的角度来说就只是:她虽爱他,却是没有爱到可以和他一起生活。她说她有一种信仰,但无关宗教,是一种个人的信仰,她不喜欢违背自然的东西,就像她虽然失去了夏何洛,但有了他的孩子。并且,也一直在等待夏何洛。她的另一位男伴路易克直率指出,既然她重逢夏何洛的机会渺茫,牺牲了快乐和生活,只为等一个触不到的恋人,则何必如此执着?她答道:“假若我能找回他,那会多么的美好,那份巨大的喜悦,我甚至愿意为之献出生命。此外,我不是挥霍生命,常怀希望活下去,我觉得这比别的活法更有价值。”在她的身上其实体现得更多的是一种圆融热烈的生命体。

  《冬天的故事》取名于莎士比亚的同名剧作,片中也出现了莎翁的这一作品。菲莉丝在在剧场看到王后赫米温妮的雕像复活的时候,眼里饱含泪水,我能感受到她内心如遇知音般的狂喜与激动,那是一种长期压抑后的情绪迸发。“假使有谁对您谈起,您定然尖叫,这莫非古老的神话传奇吗”实在很自然。这出对莎士翁戏的引用绝不是单纯的复写,它代表的是一种“信仰“的被认可,侯麦用他的方式讲述着最细微的人生。此后,菲莉丝看得非常清楚,她无需选择她不想做的,她也不再迁就。她选择为了爱情的瞬间,抱着信仰等待奇迹的出现。

  就在冬季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她在电车上遇到了夏何洛,这时,他的身边坐着另一个女人。她走了,他不顾一切地追逐她,在电影的最后,信仰最终成全了她。在影片中,有一段帕斯卡的赌博理论,谈论的是灵魂的不朽。如果赌赢了,那么你赢得得东西足以补偿那微弱的可能性。即使灵魂不是不朽的,有这个信念也能使你更好地生活。而《冬天的故事》是侯麦给我们最温暖的答案,菲莉丝对于夏何洛执着的爱就像是她写得半截诗,不允许别人更改一个字。




 6 ) 爱情只给肯等待的人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冬天的故事》里,悼念了妻子和女儿十六年的西西里国王莱昂特斯在保莉娜的指引下去参观由她保管的亡妻埃尔米奥娜的雕像,没想到埃尔米奥娜从雕像中现身并且原谅了莱昂特斯当年莽撞的过失,一家人终于团聚。
    候麦的《冬天的故事里》,费莉西与度假认识的情人夏洛荷一响贪欢怀上了他的孩子,分手时她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却在慌乱中写错了地址,之后的无尽等待中,带着夏洛荷的孩子,虽然徘徊在两个优质男人之间,费莉西却从放弃过对情人的爱恋。所以,当看着舞台上上演了莎士比亚那一出久别重逢的戏码时,费莉西抑制不住的泪流满面,她就是在焦灼和悔恨中等待的莱昂特斯,却没有指引她通往埃尔米奥娜之处的保丽娜。

    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后来候麦用他温柔琐碎的镜头又告诉我们,爱情只给肯等待的人。
    告别了两个男人的费莉西,牵着女儿乘上公交,一抬头,她朝思暮想的情人就坐在对面,没有预想的喜悦,甚至发生了小小的误会,在费莉西下车,车门关闭的那一瞬间,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的担心他们会再一次的错过?后来我们知道了,5年的音讯全无,这个帅气的男人不仅仅依然保持单身,而且居然也锲而不舍的爱着费莉西。结尾处,两人就像寻常夫妻一样回到家,没有过多的语言和戏剧性,有的只是紧紧的拥抱如此才能补偿曾经失去的时光,就连小小的女儿也感受到了两人之间那复杂和纠葛的情愫而流下了喜悦的泪水,这重逢,不仅仅是费莉西爱情的重生,也是小女儿迎来的一次成长。
    《冬天的故事》,完美的好像一出成人童话,温暖的发生在寒冷的法国,用5年的等待交换一场花好月圆。候麦和莎士比亚一样的善良偷偷篡改了故事的结局只因为经历了春天的隔阂夏天的未知秋天的孤寂,冬天,一个荒芜的季节,却值得用一份理想的爱情去点缀。

    关于电影,不多说,还是候麦的老一套,一群小布尔乔亚情调的男女,吃穿不愁信仰爱情,被困在一堆形而上的问题中,企图通过哲学和神学保持理性。现实中的候麦寡言少语低调异常,我想大概因为他把想说的话都在电影里说掉了吧。看《冬天的故事》是我看过的几部候麦的片子里比较特别的一部,在看多了爱情的疏离和冷淡之后,起码在这个故事结束的那一短短一刻,我又相信爱情了。

 短评

现在的豆瓣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看完候麦呢。

6分钟前
  • 无非
  • 力荐

侯麦电影里的主角从来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他们永远都不满足现状,哪怕失去现在的幸福,也会让爱情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8分钟前
  • 惧色
  • 力荐

看有人短评里说侯麦死了是一种类型的终结,这种类型如果真有的话大概就是电影语言不靠任何形式感就讲了所有事;男主最后只出现那么短的时间我觉得讲的是并不是命运也不是选择而只是困境的结局穷举中最特殊的一种,结尾完全是照应莎士比亚的;居然看哭了妈的

9分钟前
  • 大漁
  • 还行

爱一个人就跟看一场电影一样,完全就是图个感觉,无法解释,没必要解释。。

12分钟前
  • 缘浅情淡
  • 力荐

莎翁歌剧中的雕塑王后,你相框里的一纸爱人。信者真,得新生。

16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力荐

雕像复活,是信仰的力量。恋人重逢,是爱情的执著。不喜欢讷威尔,不是因为那里没有花园。不能与你厮守,也不是因为这里书籍太多。有的爱人忠诚可靠但不足以支撑生活,有的爱人学富五车这不是我要的生活。下雪的街头,告诉你虽然没有妻子,但不代表你没有女儿。会为你的幸福祈祷,哪怕那幸福与我无关。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060#长达一百分钟的两段关系都成了最后十分钟的重聚最漫长的前戏,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柏拉图、帕斯卡的哲学也统统为这场相遇背书。教堂里的冥想、剧院里的落泪,让她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爱情,是宿命与轮回,是灵魂先于肉身存在,是命中注定和他会再遇见。

24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不是言情剧,结尾甚至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皆大欢喜,其实是侯麦在表达“爱情宿命”论。女主角朝三暮四令人反感,但侯麦的用意并非是塑造她的性格或爱情价值观,所谓爱情本没有理由和条件,她只不过是突破了世俗对爱情的限制,让自己服从了宿命而已。很多人“认命”,其实不是服从命运,而是屈从了世俗。

29分钟前
  • 保禄萧
  • 推荐

“人间四季”之冬从某些方面看,侯麦其实和伍迪·艾伦很像:他们都热衷于琢磨男女之间的各种关系,将真实的道德选择展现在观众面前。故事中的菲利茜将全部的男女之爱在冬日里冰封,她迷茫地游走于两个男人之间,而结尾查理的出现就如同《春天的故事》中项链的寻回一样巧妙——如果不知如何抉择,就把一切交给命运吧。

32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侯麦作品序列中与众不同的一部,首先是探讨信仰,不再怀疑踌躇彷徨,虽有曲折试错但最终坚定难移,教堂冥想与领受启示段落亦是侯麦难得在电影中展示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其次,片头欢悦恋爱蒙太奇里有不少裸露镜头或造爱瞬间,而侯麦极少在作品中置入大尺度场景。另一方面,你也能看到导演不少贯穿职业生涯的母题及偏好演变:从前期男性中心渐次转为以女性为主视点,甚至讲述女性之间的故事(有的人不喜本片女主,我倒尤爱她的坦诚与对原初认定的爱情的执著信仰——尽管浪漫主义式的恋爱并不一定比另外两个男友分别代表的智性引领或柴米油盐式情爱要优越或走得更远);侯麦灵感源自同名莎剧,故片中也有相应戏中戏段落,雕像复活的奇迹也与失联5年又偶遇且闪电复合的童话结局相得益彰;讨论柏拉图与帕斯卡尔哲学则似[绿光]与[慕德家一夜]。(9.0/10)

3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四季里最喜欢的一则。“For me the dream was reality. An absent reality. ” 春天的开头,女人下车,离开男人。冬天的结局,女人上车,遇到男人。最后Elise也学妈妈喜极而泣实在萌到心都化了!2021.1.8 其实冬天的故事是从夏天开始的

42分钟前
  • vivi
  • 力荐

相信爱情,真好。女主角真惹人爱。哲学、感悟、文化在法国深入每个角落。在中国似乎只是小部分文科学者的专利。这就是差距呀。

43分钟前
  • 竹清影
  • 力荐

灵肉统一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开端,同时也是人间四季里真正短暂而迷人的尾声和前奏。然而这种和谐的爱却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暂时性的一去不返,侯麦借着两性之间的游戏抑或冒险拉开了《冬天的故事》的大幕。正如莎翁的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自此人们生活在一个灵肉分离的后爱情主义冰河时期。幸或不幸的是,在这旧物速死灵魂复生的冬季总是蕴含着挥之不去的春意。春天适合讨论康德,冬天则宜批判柏拉图和笛卡尔。恰如女主角分析的那样,柏拉图式的爱与机械唯物式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但相对于务虚的知识分子女主角更倾向于务实的企业家,然而二者关系的本质却是支配与被支配主奴关系,这让不堪忍受的她走上了内省和反思(辩证唯物主义)之路。结尾的久别重逢真是令人喜极而泣的冬春交接呀,因为拥有历史而非回忆的二者永远无法忽视女儿(真理)的存在。

47分钟前
  • Muto
  • 力荐

8/10。侯麦将女主角安排在物质(身体强壮)和精神(博学多识)的两极男性之间,从而形成她不适应两者的张力。颜色和空间暗示人物的现状:图书管理员体现了知识影响着人爱的方式,连卧室都与书店融为一体,夏季恋情的结束和失去爱情憧憬、枯燥地同居约会的白色严冬。教堂圣像表现出上帝对坚持所爱者的眷顾。

5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这女人出奇的忠实于自己,出奇的不会让自己受委屈,她离开马桑的时候开始喜欢上她,哈哈~~小艾丽斯非常可爱~~因为同样的情绪,给五分~~

52分钟前
  • 夏乐的星星
  • 力荐

[冬天的故事]像是女性视角的[夏天的故事],侯麦给女主角提供了务实的、知性的和旧情难断的三种男生,涵盖的类型已足够多,让这种选择成为了一种“爱情哲学”。女主采取的方法论是一个一个试,朴实但也最有效。最后戏剧化的结局温暖了巴黎的冬天,电影感变强。人间四季,至此结束,春冬夏秋。

53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浪漫主义有的时候很荒谬。

55分钟前
  • drunkenstain
  • 还行

最后只能算是一种巧合吧,看似圆满的结局,其实这女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一直彷徨着,如果继续,那么最后这个男人也不会是最后

57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侯麦的去世几乎意味着一个电影物种的灭绝

60分钟前
  • 6
  • 还行

打败了春天成为我最爱的一部,选择在电影院看太正确了,强制的集中注意力,让人在前面一个半小时的铺垫里充满了期待,最后几乎有与女主角同样的喜极而泣。如果你赌赢了,虽然胜算很小,但回报却很可观,就算你赌输了,抱着信仰去生活也会更好。

1小时前
  • 冷冷内含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