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世时

剧情片日本1942

主演:笠智众,水户光子,佐野周二,坂本武,大塚正义,日守新一,津田晴彦,佐分利信

导演:小津安二郎

 剧照

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1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2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3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4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5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6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13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14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15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16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17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18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19父亲在世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8

详细剧情

  家住金泽的教师堀川周平(笠智众 饰)是一个人生坎坷的男人,他的妻子早年去世,多年来周平独自含辛茹苦将儿子良平养大。在某次郊游中,一名学生不幸溺毙,周平作为负责人引咎辞职。失去工作后他带着儿子回到故乡信州,并在村里谋得一份差使勉强度日。良平学习还算用功,他进入中学后寄宿学校,而为了能供儿子完成接下来的学业,周平只身前往东京工作。此去经年,黄天不负有心人的良平(佐野周二 饰)考入仙台帝大,进而在秋田的一所学校取得教师的岗位。他日昔盼望和父亲重聚,怎奈周平全力支持儿子的事业,不忍拖周平的后腿。在动荡的岁月迁徙,父子分出两地遥遥相望……  本片剧本是小津安二郎于1937年出征前夕完成的。

 长篇影评

 1 ) 小津安二郎作品《父亲在世时》观后座谈会纪要

小津安二郎作品《父亲在世时》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7年3月17日(星期五)下午15:09—15:33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小津安二郎作品《父亲在世时》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罗利生、张五妹、万邦炎、何吉、孙凤凤、阎博文(观影者:范大茵、彭明明、包小龙、金水根、朱林妹、姬伯庆、姜天鸿、姜希珍、李梅、朱松法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小津塑造了他自己所熟悉并崇尚的日本成年男性形象,也是底层知识分子形象
范达明:《父亲在世时》是本月安排小津安二郎6部作品的第三部作品。本片与上周的《独生子》以及接下来要放映的《晚春》、《秋刀鱼之味》等,都是描写家庭亲情伦理,如果说《独生子》重点写了一个含辛茹苦的乡村母亲形象,那么本片与《晚春》、《秋刀鱼之味》等则重点写的是父亲的形象。父亲已不是工农体力劳动者,而是个有文化的教师或做学问的学者或作家,小津为我们在银幕上塑造了他自己所熟悉并崇尚的日本成年男性形象,也是底层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本分、质朴、勤勉而有教养,同时惯于言传身教,把自己一生为事做人的品格与风范耐心传承给下一代。周平等父亲的形象体现了日本传统民族精神中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尽管我们影吧是在周五下午放映,而如今杭州市的在职人员大部分没有执行周五下午可放假的规定,这两天天也阴郁,观众来的较少,尤其是年轻人少。上周《独生子》的座谈会,很少留下来座谈的几位老年朋友倒参加了座谈会,他们的发言也很实在。今天的情况应该也相似。

影片描写了父子、师生感情之深厚,拍得朴实,语言平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罗利生:父亲周平在妻子走后,又当爸又当妈,把儿子养大,让儿子大学毕业有了工作,成家立业,而父亲自己则年迈而病死。影片描写了父子感情、师生感情之深厚,学生是记住老师的,而老师当年对学生是严格要求,使学生如今个个有出息。师生聚会一场戏,情浓意更浓。片子拍得朴实,人物语言平实,展现了日本农村的景色,有浓郁的乡村气息与生活气息。从影片来看,上一辈尊重子女的选择,这很重要。

导演似乎有意识地通过父子俩的画面形象与构成关系来表现他们思想情感上的和谐一致
范达明: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导演似乎是有意识地通过父子俩的画面具体形象与构成关系,来表现他们之间思想情感上的和谐一致,强化父子之间难得相处一起时的那种亲和力与愉悦感。譬如,影片开始的段落里,就有父亲周平送儿子上学时俩人“并排行走”的背影镜头;后来在父亲辞职回上田的家乡小镇时,再次出现父与子“并排行走”的背影镜头;途中在餐饮店里,不是俩人吃饭通常为面对面入坐的形象,而是表现了父与子“并坐”于桌子一方吃饭的关系;还有俩人在城堡“并肩”而坐观看柿子树的镜头;在影片后来写到良平就职后与父亲在盐原相聚,甚至出现了俩人在同一浴缸泡澡的画面,先是面对面,最后也并排坐了。此外,还有他俩在山涧溪水边钓鱼的画面,也是并排的构成关系,完了之后他们坐塌塌米上整理行李,又是并排而坐。只有在“南山寿”喝酒、抽烟时他俩是面对面而坐的,而此时俩人之间恰恰出现了一种分歧,因为良平向父亲表达了希望能够到东京工作,这样就能与父亲居住一起不分开了,结果遭到了父亲严厉的批评。因为父亲要他忠于职守,不应为了个人与家人的情感关系辜负了自己在秋田工业学校的教职——在父亲眼里,那正是当年自己所从事过的培养下一代的教职,儿子是在继续完成自己当年未完成的工作,所以是神圣岗位,是离开不得的。

每个人都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这部片子很实惠,有正能量
张五妹:片子拍摄得很成功。每个人都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做老师的,就应该担当做老师的责任。现在我看我们孙一辈的老师有点变了,担当责任的事似乎不大愿意去做。这部片子很实惠,有正能量,应该让现在的老师和学生都来看看。

影片表达了对礼数之重的尊重,有回归传统的感觉,对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继承
万邦炎:看了影片,我的感觉是,很好。影片表达了对礼数之重的尊重。我在读中小学时,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关系都很密切。现在的社会,礼数不够,传统的精神少了些,看了本片,有回归传统的感觉。当今习主席还是看重传统的,我们对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定要继承。

导演小津显然是把他自己思亲的情感与切身体会熔铸到了影片里
范达明:本片的片名,中文翻译成“父亲在世时”是意译,其含义在你看到影片末尾写了父亲的去世后会忽然明白——是以父亲去世了的口气回望“在世时”的“父亲”;而本片的英文片名为“There Was a Father”,是“从前有个父亲”、“曾经有个父亲”,意思显得更为直白明确些。小津的影片,其实带有自传色彩,他一些影片里的父亲形象,有他自己父亲的影子。本片中儿子良平对于做教师父亲堀川周平的情感,应该是寄托了小津自己对自己父亲的绵绵情感的。演员笠智众饰演的父亲形象当然非常出色,而我们知道,小津是在1937年出征前完成了本片的剧本,五年后才完成拍摄,这中间恰恰是他处于与自己父亲分离的状态,导演小津显然是把他自己思亲的情感与切身体会熔铸到了影片里。

家庭教育很重要,而现在的父亲不太管子女,当然大都是工作太忙之故
张五妹:过去是,遇事吃亏即便宜;现在是,吃了亏就必须去回击。以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代,那是不好的。我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而现在的父亲不太管子女,当然大都是工作太忙之故。

影片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就是父亲本身是正确的,是正能量的代表,是个好父亲
范达明:从本片来看,儿子良平对于父亲周平可谓言听计从,而且儿子希望与父亲在一起生活。从一般的家庭伦理来看,这样的做法也可以理解。这里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就是父亲本身是正确的,是正能量的代表,是个好父亲。在这样的前提下,家中就是父亲说了算,父亲在子女心目中有绝对权威,家庭内存在这种上辈的权威主义,应该说也没什么不好,因为上梁很正嘛。但假如不存在这样的前提,假如父亲不是个好父亲,譬如有这样的上辈,他吃喝嫖赌样样都来,那么,权威主义在家中就不该成立,否则势必“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子女能起来抵制或反抗上辈就很重要,也就是说,来自下辈的民主主义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何吉:子女成婚后,我不赞成他们与父亲母亲住在一起。

做父母的要尽自己的责任,付出该付出的,不求回报
孙凤凤:做父母的要尽自己的责任,付出该付出的,不求回报;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这观点也慢慢淡薄了。对孤老及失独家庭的老人,要社会要承担起来,国家要管起来。

本片的拍摄风格仍然是简洁、干练,善于用画面来说话
范达明:本片的拍摄风格仍然是简洁、干练,善于用画面来说话。譬如在那次郊游中,学生吉田不幸溺毙,这场戏本来可以做很多描绘与渲染,但影片的处理就是那简单的几个镜头:先是有学生进旅社房间里说:“老师,吉田的船翻了”;接着是众学生跑出旅社的镜头;再是他们跑向码头的镜头,以及众学生在码头观望呼喊的镜头——后两者均为背影;还有一个祭祀石的空镜,最后是一个翻身的舢板船占满画面的镜头。没有直接拍摄翻船的过程,一个占满画面的“翻身的船”就“胜任”地解决了问题,因为这样一个“结局”的画面已把此前的事说清楚了。而事件本身引发的震惊与反响,也就只用了众学生的奔跑以及他们簇拥着对海面观望与呼喊这样两个镜头而已。我想,小津的影片值得我们慢慢细看,从中我们还会品味到更为细微的东西与更为丰富的内涵来。

2017年3月29-30日整理,4月4日补充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34篇纪要。

 2 ) 父亲

我想起就在今年,母亲节的那天晚上,我突然梦到了我的父亲,在我的印象里,我很少会梦见自己的家人,而我只是记得梦见了他,却不记得梦见了什么,大概是件很坏的事情吧,我哭醒了,脸上满是泪水,二十年的人生中第一次这样。

醒来后,我并没有停止哭泣,也没有因为虚惊一场而感到庆幸。我想到乱七八糟的种种他给的记忆以及将来的种种,哭的便更加厉害了,因为在寝室里,我不敢出声,尽力的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我告诉自己,明天一大早一定起来给他打个电话,说我很想他,然后安抚自己睡下了。

第二天我很早就醒了,脑子比半夜的时候清爽了很多,我记得我跟自己说要给他打电话,犹豫了很久,我还是没点开那个号码。

从我初中住宿起,每次想家的时候我都会打电话给母亲,跟她说学校里的一堆琐事、自己的心情状况,问她在最近在干嘛。我从来没有这样和他诉说过。记忆里,也有和他通过电话,但大多是类似于我落了什么东西在家里叫他给我送来这种。

初中的时候,有几天我感冒了,去学校的时候忘记带感冒药,他给我送来的时候我在上课,门卫管的严不随便让人进来,他就把东西放在门卫处,打了个电话给老师叫我下课去取。我下了课也就跑去拿了,一个很大的纸袋子,里面空荡荡的只有两盒药,什么也没了,他大概在家里找了很久找不到合适的袋子吧,当时我有些失落,因为真的只有两盒药,一般别的家长给孩子送东西总会在里面放点零食之类的,但是我的父亲呢,叫他给我送药,就真的只有两盒药。 晚上吃完饭,拆开盒子吃药,发现里面有一张折好的五十元人民币。这就是我的父亲。

大学的时候跟母亲通电话,有好几次,听见电话那头母亲叫他来和我也说点什么,他都说不用了,没什么好说的,也就算了。唯一有一次,他接了过来,我问他最近累吗?他说还好,就那样。然后就问我最近怎么样?我说都挺好的,就是有点想家。 他好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母亲见状夺过手机取笑了我们俩。

在我大一点的时候,我曾想过,如果有一天他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该怎么办?然后眼泪就会毫无征兆的掉下来。我也只有让自己不去想这种事情,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真想他,明天一定打电话给他。

 3 ) 开始攻读小津安二郎

前两天看凤凰台,斗文掏访冯晓刚,聊起侯孝贤导演,冯晓刚说我给你们揭个底儿吧,有一次陈国富(台湾导演,也是侯孝贤的编剧)告诉我,侯孝贤自己拍艺术电影,但是朋友们约他一起去看国外影展的艺术片时,他不去,为什么?嫌闷。就是这个侯孝贤,宣扬自己极其崇拜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侯还专门去日本拍了一部寡淡的不行的《咖啡时光》以资纪念。
 
我对这个导演,始终无法唯艺术论地去看,为什么?小津安二郎38年到41年没作品,干什么去了?在中国参战!服役期是37年中到39年底,小班长一个,卢沟桥,77事变,就是那个时候。手里有没有中国人的命?没人知道,但我觉得可能性极大。这样一个宗师级的导演,不看实在是躲不过去了,西方对他的评价之高,只怕还在黑泽明之上。可是我们还真的没法象侯孝贤这些台湾导演一样,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那样地去看,政治归政治,艺术归艺术,在这个人身上,我始终没法做到。看电影的时候,这些因素会让我走神,比如昨天看的这部里中学毕业旅游,谈到要去靖国神社参拜,我别扭。看到儿子入伍体检结束得了甲等,我也别扭。
 
在开始真正的议论之前,这些话是我一定要说的。
 
《父亲在世时》,贯穿着小津安二郎的伦理电影风格,讲述了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片中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子,一直想能在一起生活却一直被现实的困难而阻碍,剧情散漫,举凡了近20年间父子生活的一系列琐事。处处温情弥漫,平实感人。据称小津一生中和父亲的关系始终不亲近,使这部电影更多地带有一些梦幻的色彩。
 
但因为是早期的作品,电影语言方面还没有走到后期那种极致的简约主义(侯孝贤很迷恋的那种),不过已经很简单了。他大量地采用及膝的机位,来拍摄坐在榻榻米上面的演员,这是顺应日本民居的特色而创造出来的风格。构图的特点就更明显了,用前后景对比来带出长景深,他拍摄任何场景都采用前景被遮挡约1/5的构图,比如拍摄箱根的湖泊和远山,前景1/5就会被一棵松树的树干遮挡。箱根我们正好去过,那里清晨的宁静确实令人难忘。我要是早看到这部电影,我会找一个相同的角度拍照留念:)可是拍摄车间也是这样,强调透视,前景有遮挡。拍摄在家居内,前景也得放上一个茶杯,因为不够远,焦点已经发虚,好像也不是长镜头那派主张的那样了。说实话,看得多了就有点顶着了,而且那时候是四比三的画幅,这种构图就没有今天宽银幕用来得那么漂亮。
 
剪辑让我意外,没有当时电影的通病,脉络清晰,节奏从容,确属上品。演员也很棒,不像咱们40年代的明星那么匠,整个都很松弛,自然,父子对手戏尤其好看,彼此依恋,但其实又多年不是生活在一起,所以在一起时那种有点客气,有点陌生,又洋溢着幸福满足的感觉全都演出来了。
 
不工花巧的电影,在那个时代,确实比其他同行更接近电影的天国。

 4 ) 子欲报而亲不在的悲情 伦理道德的困境

小津的影片弥漫着东方语境下的禅意,有着超脱的生命情怀。小津喜欢细致地描绘同一类生活,一种恬适安宁的生活,有随处可见的生老病死,但让人感觉不到太多的悲切,反而有一股暖流,让浮躁的心不知不觉安静下来。任何痛苦在小津的影片里都是人性修行的沉淀,是一种豁达的历练,所以他影片中的痛苦没有痛苦。

《父亲在世时》中的父亲是一个痛苦的个体,丧妻之痛逐渐平息之后却因学生的意外溺毙而给自己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他因自己的失职而愧疚万分,以至无法安心面对身边熟悉的一切。这是日本人性情中极端自我约束和道德谴责心理的体现,是日本民族性在小津视角下的注释。

父亲引咎辞职,将儿子安排进寄宿学校,只身一人来东京另谋职业,终日只有孤寂陪伴,经年累月,慢慢苍老。相依为命的父俩子未能有机会在一起共享天伦,常年分隔两地。儿子大学毕业后想来东京陪父亲一块生活,却遭父亲训斥。父亲要儿子潜心投入于教育事业,儿子含泪应许。几年以后,儿子应征入伍,到东京体检,终于有机会与父亲在一起。此时父亲却病危,不久于人世~~

忍受孤清而显高贵,影片刻画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充满慈爱同时可怜兮兮的父亲形象,如此真切以至于像每个人的父亲,这就是小津的魅力,他挖掘出的是人性中最宝贵最触动人心的那一面。

 5 ) “父亲在世时”——关于《东京物语》(转)

七年前我在校外租房子的时候,跟两个朋友住在一起,一个是学中国电影的,一个是学外国电影的,从那时起看了大量电影。小津的影片也是那时就开始看的了,《麦秋》、《晚春》、《秋刀鱼的味道》等等,一部部看了下来,那时感觉不是很深刻,只觉得小津对生活太执著了,总是在讲家长里短的故事,写父亲嫁女儿,或者儿子离开父亲,总感觉不够劲。那时我喜欢的日本电影是黑泽明、大岛渚和北野武,黑泽明的武士精神与人道主义悲剧,大岛渚的革命、性与唯美,北野武的暴力、幽默与温柔,总能更感动我,与他们相比,小津的电影是太平淡了。

去年我的父亲去世,在老家为父亲守丧时,不知为什么总会想起小津的《东京物语》。回到北京后好久,才又看了一遍《东京物语》,感觉又像回到了为父亲守丧的那些日子,对这部影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一对老夫妇住在乡下,他们动身到东京去看生活在那里的大儿子、大女儿和二儿媳,他们夫妻到了之后,儿女们都很热情地招待,但又都有自己的事情,后来商量了一下,送父母到一个地方去洗温泉,到了那里,老夫妇才发现这是一个年青人来的地方,他们不适应,住了不多长时间,便又回到东京。从东京回家的路上他们去看了三儿子,因老太太生病在那里住了几天,后来回到了家。不久老太太就生病去世了,儿子和女儿都回来奔丧,丧事办完,孩子们一个个先后离去了,只留下父亲一个人生活着。

故事虽然平淡,但小津把握住了每个人物的心态,在语言与动作上细微地呈现了出来,父母老去的无奈,在城市里的失落和自我安慰,大儿子和大女儿对乡下父母的“累赘感”和不得不接待的烦恼,二儿媳对父母的热情和作为“外人”的尴尬,小女儿对哥嫂的反感和看不惯,都被导演精确、细致地呈现在了银幕上。

如果说影片描写的是日本“经济起飞”时期传统伦理的瓦解与城乡社会的隔膜,那么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发生过无数这样的故事,但并没有被充分表现出来。影片并无大起大落的情节转换,也没有华丽眩目的电影语言,但展现出了生活的细微之处和人物心理深处的皱褶,而这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小津与契诃夫相比,他们都是在“几乎无事的悲剧”中,发现了真正的戏剧性和人物心理转折的一刹那。但他们又并不相同,如果说现代小说和电影都是西方产生的艺术形式,那么他们都在民族文化和民族根基的上,对“艺术形式”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曼斯菲尔德曾说,宁愿拿莫泊桑所有的作品换取契诃夫的一个短篇,这并非说莫泊桑的小说不好,而是说只有在契诃夫的小说中我们才可以发现生活的真谛。小津也是这样,维姆·文德斯对小津的景仰举世皆知,但他拍不出小津那样的片子,因为他永远不能像那样了解日本文化和生活,而小津则在对生活的细微体察中,发展出了独到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的导演中,侯孝贤是被经常跟小津加以比较的,但小津难道只是长镜头和低机位拍摄吗?侯孝贤的“童年往事”都带有唯美、想象的色调,这或许是“回忆”视角带来的,但他并没有对日常生活的深刻体察,而在小津的影片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人为的色调,简直像生活本身一样朴素与真实,也像生活一样复杂与丰富。

 “像生活本身一样”,这是那些伟大的作品才会具有的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品质就排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的是封建贵族的生活长卷,而《金瓶梅》则给我们展示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前者精致细腻,后者生动有力。《安娜·卡列尼娜》也是这样的作品,在其中我们几乎能了解到俄罗斯贵族生活的全部“秘密”。小津的作品并没有描写全部的生活,他只截取了生活的一段,然而这一段却是那么丰富,充满着质感,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并不是自然而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也是需要“发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补充米兰·昆德拉对小说的看法,他认为“小说是对存在的一种勘探”,所谓“存在,可以理解为“存在主义”意义上的存在,即对人类普遍精神状态的发现,比如“孤独感”、“荒谬感”、“人性恶”,现在很多人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但这种个体意义上的人,并不能够让我们看到所谓“本质”,马克思指出,“人就其本质意义上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的解释可以弥补对“存在”的片面理解,让我们看到在“生存”之外,作为人的生活、生命也是存在的。

同样写到了母亲去世,我们也可以将《东京物语》和加缪的《局外人》比较一下,加缪的小说,写到莫尔索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并不像俗人一样表示哀痛,他认为自己的哀痛是属于个人的,没必要表现出来,所以在母亲的葬礼显得很冷漠,而这在最后的法庭上,竟成了他“不是好人”的证据。这里可以看出加缪对社会礼法的蔑视,以及对生活荒谬性的深刻洞见。《世说新语》里记载,阮籍的母亲去世时,他正在与别人喝酒,听到消息后,他没有表示什么,继续喝酒,而等到酒醉后,却突然吐出一口血,放声长哭起来。所以鲁迅说“竹林七贤”表面上蔑视礼法,其实更重视礼法,他们只是因为礼被别人利用,所以以蔑视的方式来表达敬重。

《东京物语》不同,它没有《局外人》、《世说新语》那样的戏剧性,也没有对“社会规范”进行形而上的思考,他关注的是日常伦理之中的人们,从亲情的变化中体验世态炎凉,这是平实的视角,也更能让人感受到他忧虑的目光。对伦理的关注,表达方式的含蓄,这可以看作民族文化的影响。如果我们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李安的影片与小津进行比较,如果说小津的影片描写了传统伦理(父女关系、父子关系等)解体过程中人物的苦恼,那么李安则在《喜宴》、《推手》、《饮食男女》及以后的影片中,也同样展现了旧伦理的解体,并试图重建一种新的伦理(生活行为规范)。

小津一辈子都是单身,与母亲住在一起,直到母亲去世,他平时酷爱喝酒,对艺术精益求精。只有了解到他的生活与精神状态,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这部作品。正如喝酒不只是风雅,而是要舒缓内心的疼痛,艺术也不只是美与消遣,而是隐痛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如果我们这样来看,就不会只关注表面上的东西。

  《东京物语》里饰演“父亲”的笠智众,在小津的不少片子里饰演过父亲的形象,在小津去世后,他在黑泽明《梦》的最后一节“老水车”中,饰演了一个老人,在影片中,他告诉我们朴素、自然生活的重要性,而这正是“父亲”一再告诉我们的,由他来饰演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5e0cd010007d1.html

 6 ) 敬与爱

原以为会有什么剧情反转,儿子跟父亲之间会有什么冲突啊、矛盾等,但都没有。反而儿子一直是以很尊重、敬爱父亲的态度,一路成长得很好。平淡的剧情这样子发展,其实还蛮温柔的触动人心。 其中父亲说到,人这一生都有自己的使命,用心去完成,要做到问心无愧。看似说教,却是很朴实又很受用的道理,父亲自己也是这样子生活着,给儿子做出了榜样。

父子两人在周末能够一起约去钓鱼、泡温泉,虽然从小时候就没机会一起住了,但这样子的相处也着实让人羡慕。

 短评

《追风筝的人》里的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大概可以作为所有父母的墓志铭,本片相当于《独生子》的变奏,《独生子》的视点是母子,而小津在此将视点落在了父子身上,真诚,朴实无华。片中的两父子一生相隔两地,几有相聚,然而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6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良平:爸,其实我想了很久,我打算辞职。-周平:为什么?-良平:我想搬去东京。-周平:为什么?不喜欢这工作吗?-良平:不是,如果我继续做这工作,不知道何时才可以去东京与爸爸一起生活?我从中学开始,就很期待和爸一起生活。本想有机会与爸一起时,却要去秋田工作,我厌倦和爸分开生活的日子。我这样决定可能会令爸很失望,但我真的很想去东京和爸一起,再找工作。爸,怎么样?我想我一定可以在东京找到工作的。-周平:不,你不可以这样做。我也很想和你一起生活,但是一定不可以影响工作的。(后面父亲话里的某些观念不太认同)……儿子:亲情>工作,父亲:工作>亲情。→ 不能两全其美,结果却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生活条件的限制,使得蛮多事情无法十全十美,于我,想完成父亲某些心愿与个人坚持原则想法有出入,也造成了必不可免的烦恼。

1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野田高梧回忆,电影里儿子携带亡父骨灰坐火车返乡这段是小津亲身经历。当时有影评人说小津不该在电影里让儿子把父亲骨灰坛放在车厢行李架上,这对死者不敬。小津听到后反驳:我和母亲当时就是这样做的。那天晚上我们不可能捧着父亲的骨灰通宵不睡。况且,行李架是火车上最干净的地方,也是最适合寄放的地方

1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人生就是这样苦乐相生,遇到的困难越多。你才会成长得更好,再艰难也要努力面对 (这版cc几乎等于没修复)

20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推荐

小津的电影总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父亲在世时却让我狠很的伤了一次,父子之间聚少离多最终没有生活在一起的遗憾,每个镜头都淡淡的平静的向你展现着最平凡的情感!笠智众塑造的父亲形象这部我最喜欢。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父亲一边缝补衣服一边检查儿子功课那段,有时这生活化的细节才更容易深入人心!

24分钟前
  • 萌发奇想
  • 力荐

残留的影像损坏与劣质音质是本作一大遗憾。然而父子关系与人间离合,甚至是略微提及的婚嫁都是小津的标准主题,小津理想化的家庭与父亲形象也与独生子一脉相承,不同的是在自我牺牲的伟大父爱下有着一颗孩子身处异地思念父亲的孝心,展现为人师表与为人之父其双重教育的难能可贵。

25分钟前
  • 纸风筱龙
  • 推荐

父亲节看这个真是格外催泪,好在胶片声音丝丝拉拉,分散了我的一点感伤。这就是东方的父亲,隐忍又坚强。父母和子女,谁也不能陪谁一辈子,但这就是天下最大的缘分吧

2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得益于小津式的平行手法,父子生命的延续感和互相投射的一体循环感特别明显,比如两人齐整整地左右互甩鱼钩或者两人几乎一模一样的授课场景,父子没有多少时间在一起生活,但是只消几个突出的“聚合”场景就足够使绵延的父子情持续温和地流动。不只是简单的亲情,而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状态。年轻的笠智众

31分钟前
  • Chicology
  • 还行

再一次静下来看麻布片头〜机位已然很低了,构图考究美丽,风光美,转镜的寺庙灵骨塔好萌啊。。早期的孩子都好小?不过妈妈的缺席已经是一个主题了看来。时间跳跃蛮快,城乡差异的比对丰富。钓鱼的场景真的好逗啊,虽然感觉一条没钓到,但很有父子之间的味道,话不多,感情却溢出来了。的确,薄情寡意

34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据廖先生说 这部才是最经典。(偶尔见面也是好的。武士道精神 忠于工作不愧于心 死的时候才会坦然快乐。Kazan Watanabe)

35分钟前
  • juni
  • 力荐

将漫长的时光速写成几个隽永的片段,在平静的积蓄中突然发觉岁月匆匆;久远拷贝在修复后也无法清除的划痕与底噪像是在物理介质层面又叠加了一层斑驳的魔法。

3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NFC, 35mm。市面上流通的VHS特别是DVD版,应该是战后重剪的。比如,酒席上笠智众那大段唱和整个被删(直接导致笠的死更突兀),再比如结尾大浪怒涛(声音完全被切掉),也并不是表现什么父亲的静死(又内敛又澎湃)。胶片版海浪吵得很。

41分钟前
  • sink3000ing
  • 推荐

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平淡,实则精致而讲究,不过分烘托,足以让人醒悟亲情与家庭,唏嘘世道和人生。

44分钟前
  • 姑苏上炕
  • 力荐

相较小津一些后出的作品,更节制更质实,唯失于反省。小津似很喜在内景措施烟气,试举之如下:15'45炊烟,21'30檐廊腾起的烟,29'00排气管尾烟,46'50温泉蒸汽,48’00一斜杆冒的烟,至于香烟也不下三幕。小津的内景总是饶有看头。两次钓鱼大爱。辞职上漆拜谒,无不郑重其事。

49分钟前
  • 石头
  • 推荐

与战前的《独生子》对照,可以看出战争经验给小津带来的变化。《独生子》里母亲更关心的是儿子过得好不好,是否成为了“了不起”的人。这个“了不起”与否,完全是个人成就意义上的。但在《父亲在世时》里,父亲更在意的却是儿子是否成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是鲜明的集体意识。甚至,笠智众的父亲形象,其处世之道有点类似旧时代的武士阶层,并且显然是小津赞许的理想形象。儿子则面目模糊,没有自己的个性。所以,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是理念化的单向训导。而《独生子》里母子交流,才是提炼于痛苦人间,凸显出人物各自困境和内心纠结的情节。总之,即使不谈什么战争反思的问题(据说未删减的原片里甚至有唱军歌的段落),我也完全不喜欢这个说教味浓重的小津。

51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2013.12.29.第四次。

53分钟前
  • vivi
  • 力荐

《独生子》姊妹篇,关注对象由母亲转向父亲。依然有相似的教师身份设定,甚至两部作品中出现了同一道几何题目,这也是小津“父母亦师者”这一观念的体现。多次低视角仰拍,让父与子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微妙距离。笠智众不愧是小津御用,顶礼膜拜。

58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快乐与痛苦交替让生活变得有意义,长久分离让短暂相聚更值得珍惜。总是以为日子还有很长,可是到最后才知道最漫长的是空白的时光。片中写尽男性的隐忍、执拗和逞强,人生的匆忙与悲怆。纵使故事简陋生硬,也是人世百态的搬照和写实。在小津的电影里历经沧桑,往后步履蹒跚白发苍苍,追不回的都是时光。

59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推荐

看小津的片子你会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然后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一直想要做一件事但却从来没有机会去做,是的,回头来看,只有那些“破例”去做过的事情才让我们不会后悔。

1小时前
  • 盲忙
  • 推荐

片源极渣,喜爱很深。既有在世时,便有不在时,片名本身就饱含回望过去的追忆性质。父慈子孝是一种确切的理想关系,父亲在世时的无法常聚,使得温情渴盼的情感来得更加浓烈与炽热,手法越淡就越能凸显。PS:一些时代性的东西,懂的人自然能懂,非要死抠,那可以顺道把小津的所有片子都一棒子敲死。

1小时前
  • 洛伦兹不变换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