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口气

剧情片法国1966

主演:利诺·文图拉,保罗·默里斯,雷蒙·佩尔格兰,克里斯蒂娜·法布雷加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播放地址

 剧照

第二口气 剧照 NO.1第二口气 剧照 NO.2第二口气 剧照 NO.3第二口气 剧照 NO.4第二口气 剧照 NO.5第二口气 剧照 NO.6第二口气 剧照 NO.13第二口气 剧照 NO.14第二口气 剧照 NO.15第二口气 剧照 NO.16第二口气 剧照 NO.17第二口气 剧照 NO.18第二口气 剧照 NO.19第二口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7

详细剧情

  古斯塔夫(利诺·文图拉 Lino Ventura 饰)是一位资历老道的黑帮分子,在锒铛入狱之后,他挖空心思,终于越狱成功。之后,古斯塔夫投奔了住在巴黎的妹妹马努奇(Christine Fabréga 饰),希望能够得到她的庇护。  古斯塔夫早已经厌倦了帮派里的明争暗斗,因此,他决定伙同一帮亡命之徒,再干最后一票,凑足了“养老金”,就此金盆洗手,然而,在黑道里常年浸淫的他,真的会这么容易的就改头换面吗?警探布罗特(保罗·默里斯 Paul Meurisse 饰)就如同一只雄鹰追随猎物那样的紧紧跟在古斯塔夫的身后,他不要金钱,不要权利,唯一的目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找到机会,将古斯塔夫捉拿归案。

 长篇影评

 1 ) 自我毁灭的贵族:梅尔维尔的主角们

初看“独行杀手”后,在网上看到分析文章,说杰夫冒着生命危险、一定要去执行最后的任务,是出于他的职业荣誉感。这一点我当时不十分确定,因为片中杰夫给我们的更多的感觉,是从他的悲伤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绝望。他似乎早已不再留恋人生,虽然进行了一些抗争,但那是为了显示他的能力;然后,让这么一个有能力的人死去,撕碎这有价值的东西,于是构成悲剧。

后来看过“第二次呼吸”、“大黎明”等梅尔维尔的片子后,才发现,这些主角都是相通的。他们本可以逍遥法外,带着一大笔钱远走高飞,舒舒服服的过完下半生。但他们总是最终放弃这普通人的选择,去做他们认为的最重要的事情:捍卫自己的荣誉。这种非常人的选择,让他们成为了贵族,而非“出租汽车司机”中的不断对人生价值作出判断的小混混。梅尔维尔的主人公们,对价值观有着始终不渝的看法,并且甘愿为了这个献出生命。

“第二次呼吸”的主人公古斯塔夫,在和几个同伙实施了一次抢劫行动后,被警方捕获。被抓了倒也没什么,关键是警方设计败坏了他的名誉,让圈里人觉得他就是告密者。这种事,当然是古斯塔夫这种视荣誉如生命的人绝不能接受的。于是,古斯塔夫成功越狱后,放弃了和心爱的女人离开法国的机会,而选择去复仇。他先是抓到了警方的高层人物,逼他写下了警方诱供的真相;然后,他单枪匹马去找真正的告密者。把告密者一帮人干掉后,他也受了重伤,被闻讯而来的警方击毙。

片头字幕写道:一个人出生后只被赋予了一种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古斯塔夫选择的不是隐姓埋名、庸庸碌碌的老死,而是为自己正名而死。

梅尔维尔的片头字幕,总为片中的主人公们定好了悲剧的基调,让我们提前窥见其结局。“独行杀手”的开头写道:没有什么比武士更孤独的了,也许只有森林中的老虎除外……“红圈”开头是:当人们注定要相遇,就算他们一无所知,不管他们遭遇为何,不管道路迥异,在那一天,他们自会在红圈内不期而遇。这些,都增添了浓重的宿命感。当然,性格决定命运,主人公们的下场,总是由他们的价值观决定的。他们最终都选择了自我毁灭。

谈到梅尔维尔对港片的影响,他片中的那些江湖道义、兄弟情义,基本上被吴宇森继承;而对他的那些宿命式的悲剧,杜琪峰的理解要更深刻些。

“第二次呼吸”在07年被重拍过,莫妮卡贝鲁奇和前球星坎通纳都有份出演。翻拍水平一般,基本上就是照抄,古斯塔夫的饰演者及得上当年的利诺文图拉,但检察官布洛特的饰演者远逊于原版中的保罗梅利斯。

最像“第二次呼吸”的片子,实际上是迈克尔曼的那部“盗火线”。片头抢劫运钞车的场面,和“第二次呼吸”中的抢劫十分相像。而对两个主人公的对立而又惺惺相惜的关系、大盗尼尔(德尼罗饰)和警长汉纳(帕西诺饰),也能从古斯塔夫和布洛特的对峙中找到很多类似的地方。尼尔放弃了逃跑,而铁了心去惩罚叛徒、为兄弟报仇,这也正是古斯塔夫式的选择。影片最后,汉纳接住了奄奄一息的尼尔伸出来的手,表明他完全理解了尼尔。而在“第二次呼吸”中,布洛特也是这样,在古斯塔夫死后,帮助他挽回了声誉,重塑“清白”形象。

当然,“盗火线”的情节除却致敬“第二次呼吸”的部分,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德尼罗和帕西诺这两个演员。“第二次呼吸”中文图拉与梅利斯的飙戏,虽然也很精彩,但还是有点欠霸气;如果用的是巅峰时期的阿兰德龙和让保罗贝尔蒙多,那就极品了。

 2 ) 陈年好酒

我一直以为只有《2001太空漫游》和《银翼杀手》这样的电影是没有时效性的。但是看了《第二口气》以后,我震惊了,它毫无疑问是一部没有时效性的杰作。电影开场像是另一部冗长的、局限于拍摄条件的黑白电影。但是随着剧情展开,所有的干扰都消失了,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感,我也随着兴奋起来。这感觉很奇特,就像是吃到一客不起眼的甜点,第一口咬下去平淡无奇,但是回味无穷。

我喜欢《第二口气》的大气,不紧不慢的讲一个犯罪故事,没有噱头、刻意的营造和讨巧的桥段,也没有离奇的剧情和扭曲的反派。它靠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冷静的剪接让整个电影活起来,跟《后窗》相比制作上略显粗糙,强烈的现实感显示出不同的趣味和取向。比较《教父》中的纠结和铺陈,《第二口气》没有道德假设,犯罪是人们血液中的东西,生来如此,比法律更需要去遵守的是道义。违法就像是在完成一件作品,先有概念,然后召集人手、计划、实施、收尾,违法者都是艺术家。某种程度上来讲,拍电影也是一样。

 3 ) 梅尔维耳只对一种事感兴趣——优雅的犯罪

大盗在脱狱之后抢了最后一笔铂金,在即将偷渡出逃时却被警察骗出同伙的名字,为了捍卫自己的名声,大盗屏足了两口气冒死逃出,又逼使警察写下自己并非主动出卖同伙的事实,和背叛他的盗伙们玉石俱焚。

为什么梅尔维耳总是钟情于这一类的自杀式英雄?

为什么看完这样的动作片却无法像港片那样轻易忘却?

为什么他会赋予这种在美国四十年代风行一时的黑帮电影以优雅的格调? 在《独行杀手》、《大黎明》等中,主角都选择了捍卫荣誉的死亡。而他们本可以逃之夭夭,逍遥法外,如《极限特工》那样享受海滩、美女,还有花不完的钞票。可他们不惜丢了性命,偏偏重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形同空气的东西——荣誉。“荣誉是什么?它能吃吗?它能喝吗?”(莎士比亚《亨利四世》) 在一个人的眼中,荣誉的份量如果较之生命更重,那他就是个守旧的老古董。当然换一个角度看,他是一个贵族。 电影中,我们看到大盗的举止温文尔雅、有情有义,一个小小的眼神就能传达出兄弟间的惺惺相惜(多亏了文图亚的完美表演)。他们聪明,能洞悉周遭的一切变故,擅于分析事情的进展。他们敏感,对于危险保持着超人的嗅觉。他们忠诚,毕竟他们只有相互依赖,才能完成大动作的犯罪。他们懂爱,和长大的坏女孩在精神上长相厮守。所以大盗可以说,我被警察抓到了,我栽了,但我不是个“告密者”,我是条汉子。可警察有他们的小算盘,把自己伪装成其它团伙,骗大盗说出他们想知道的。这一下,大盗多年经营的良好名声、在业内享有的崇高威望都转瞬化为乌有。他必须挽回,不择手段,这是他唯一能想到的。虽然最终这个人失败了,但观众仍觉得:他的死重于泰山。我们想起电影开始时的字幕——

“一个人出生后只被赋予了一种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

(宋案:此语和莎士比亚也神似—— nothing can we call our own but death 《理查二世》2019.7.24) 梅尔维耳的戏里没有单薄的角色,尤其是与盗伙演对手戏的“条子”,或这出戏里的检查官 布洛特(由Paul Meurisse出演)都是极聪明、与罪犯旗鼓相当的厉害角色。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这种人的固执意念及其存在方式——制止犯罪,所以他们和盗伙斗智斗勇而乐此不疲。每个角色都各有其价值,这是从让•雷诺阿那里继承的法国电影传统。在梅尔维耳这里用得很妙,布洛特虽然一心为公,欲除暴安民,但在精神上他能理解这些罪犯的荣誉感,在电影的最后一幕里,他帮助大盗澄清了声望上的污点,并且捏着被压弯了的香烟,有一种失去最好的对手时的失落感。毕竟,棋逢对手,猫捉老鼠的游戏才好继续玩下去。 二战后的大萧条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转入集团犯罪,这也许是梅尔维耳故事的大背景。但即使是转向犯罪,也掩盖不了他们那种二战前的老式思维——荣誉、责任、婚姻的忠诚等等。本质上,正如《第二口气》中的一个后辈小混混所说:“他们过时了。”但这就是梅尔维耳的主人公,在一个不恰当的时代、不恰当的地点——爱都巴黎,上演他们自己的落日黄沙。 梅尔维耳自己,也和戈达尔、特吕弗的六十年代新浪潮电影格格不入。因为他的思想也属于“过时了”一类。据梅尔维耳自己说 ,他喜欢模仿《RIFIFI》这样的美国黑帮片,把巴黎当成曼哈顿,但他想做的是严肃的黑帮电影。梅尔维耳(Jean-Pierre Melville,1917 - 1973)很早就是个电影痴,二战退役后才开始创作,因为到处找不到投资,只好自己成立公司。他的摄制方法,很多是在超低投资之下的无奈之举,却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有人把他看作是新浪潮的巨匠之一,那是胡扯。他不仅和戈达尔之流毫无瓜葛,而且他终其一生就是向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B级片致敬。梅氏的中后期变本加厉,一遍又一遍地述说他的犯罪故事,不厌其烦,而且不断加入新的风味——法系的抒情、武戏文唱、存在主义等等。 战后依然有一批从事纯粹艺术的电影作者,例如勃罗切克喜欢纯粹的、古典的色情;派金帕喜欢萧条的大西部和末日英雄;路易•马勒对小资产阶级的真实写照;卡萨维特对人类情感及其表情的场景式研究,而梅尔维耳只对一种事感兴趣——优雅的犯罪。有人说他的电影艺术很安静 ,并带有一定的禅味——万事皆空 ,这都不为过。(此段凸显了我当年的兴趣。) 我读梅尔维耳的体会是,看他的电影就如同欣赏贵族的言行举止——优雅、细致、简洁、强烈。这种“过时了”的东西在反复阅读中都不会丢失快感。这就是为什么在影视作品不过是一次性消费品的今天,他这个被40年代黑帮电影蛊惑过,并且又蛊惑了吴宇森的人会不断地被人们拿出来重新评价的原因。

 4 ) 第二口气

五十年代,法国“新浪潮”初始,“小将们“几乎对所有法国名导都大加挞伐,唯对被他们称之为“作者”的罗伯特·布莱松和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另眼相看。原因就是布莱松的作者电影揭示了人类精神的普遍本质,其冷峭幽深和静谧严谨的美学影像风格,赢得了他们的认同。

另一位被他们抬爱的就是梅尔维尔,独辟蹊径,自1947年拍摄了颇具诗意又哀恸的反战片《海之沉默》(又译《寂静的海》),以及1949年执导《可怕的孩子们》后,遂转向商业类型的“黑色片”。从1955年的《赌徒鲍伯》开始,他连续拍摄了《第二口气》《午后七点零七分》《影子部队》和晚年的《大黎明》等一系列力作。剧中主角的高智商大盗,乃无一例外地踽踽独行。梅尔维尔对生活在大都会如纽约、巴黎等地的边缘人有某种特殊的感受。

拍于1966年《第二口气》,就是他极为卖力的一部电影,虽然名头不及他于1967年执导由阿兰·德隆主演的《午后七点零七分》,但一以贯之的“独行侠”风格,仍趋于一个悲切的极至。其中几位老牌法国影星的倾力出演,也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意大利演员利诺·文图拉的凝重沉稳,有点儿令人胆寒,这与他在《影子部队》中的表情同出一辙。最早是在1980年国内上映的《沉默的人》中领教了他出色的演技。影片焦聚于克格勃绑架人质的卑鄙之事,在中国得以公映也显现了当年中苏对峙下的政治倾向性。

《第二口气》富于节奏感的叙事影像,更是值得赞赏。这些看似拖泥带水的桥段,实则蕴藏和引爆了后续情节的因子。144分钟下来,除了叹服,没有挑剔。让人不由想起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黑色电影”,如《一世之雄》《人民公敌》这类开创性电影中的匪徒角色。

第二口气,足以摧毁观者的每一个末梢神经,犹如经历了四季的炙夏酷冬。可以说梅尔维尔就是这种“黑色电影”的延续和接力。不同的是,他融入了法式的叙事内敛和艺术张力。当然,这并不是说最早的“黑帮片”没有那份悲寂,只是说美式与法式因环境的差异,仍有诸多的不同之处。

2013、7、2

 5 ) 没有明天

古斯塔揭下最后一页日历,下一页是一片空白——他和我都知道他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法国的一众大师当中,我最欣赏的正是梅尔维尔。这倒不是因为他对于新浪潮运动的深远影响,而是他的片包含了我最喜欢的两种元素——黑色电影和黑帮片。

他的片黑色的味道散步于全片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就比如本片中探长最后扭曲而拿反了的香烟,比如安托万轮流坐了一番的凳子以及最后他所停留的咿咿呀呀的那一张。这弥漫着整个屏幕的黑色,就如同所有的经典黑色电影一样,把我们的主人公带往那命中注定的结局——死亡。

而作为黑帮片,与好莱坞的黑帮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梅尔维尔的黑帮没有纸醉金迷,没有枪林弹雨,没有托尼.蒙大拿的嚣张跋扈也不似维托.科里昂那般阴郁深沉。它甚至不需要色彩,不需要音乐,不需要太多的背景交代,也不需要多余的衬托铺垫。

令人迷恋的,是从始至终营造的黑色气息,用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足够诠释。这样的黑帮故事,讲的是男人的尊严和江湖的道义。


男人的尊严

其实古斯塔从一开始在乎的,就只有他的尊严。这尊严来自于发自内心的自尊,也来自于流传外界的声名。
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就加入了保罗的团伙,为了数目可观的猎物。其实谁都知道他不缺钱,曼罗茜的积蓄完全够他们风流快活的过完下半生。可是他只强调那是“我们”的钱,而不是“我”的钱。于是作为一个男人,他就得靠自己的双手去赢得赖以生活的钱财,也能够赢得女人的真心(当然,他显然是这么想的,事实却未必是这样)。
所以在他再次逃生之后想的不是如何带着白金逃之夭夭,而是救出保罗挽回声名。然后我们才看得到他拿到证据又单刀赴会的好戏。对于他而言,江湖的名声显然早已比金钱乃至自己的性命更加重要。


江湖的道义

这里说的江湖道义,不是指黑帮中所谓的兄弟情义,而是所谓盗亦有道的行规。这行规包括一诺千金的誓言,包括至死不变的守密,包括不负朋友的责任。这道义,有时须得以生命相维护。
古斯塔显然是讲道义的。他的名字之所以说出来能吓得乔这样的江湖大佬开溜跑路,当然不止是因为他精准的枪法。更因为他尽人皆知的仗义。纵是身陷囹圄多年,也不曾吐露半点机密。所以他面对亿万黄金仍能泰然自若的信任自己的伙伴,所以他不顾爱人和朋友的反对也要亲自去完成自己未竟的使命——挽回自己的名声。
奥洛夫也是讲道义的。理智的他清楚杀警的危险,婉拒保罗的邀请,却用自己的名誉和生命为他信任的古斯塔甘做担保。在江湖的世界里,做了这样的担保,就得用生命去维护所担保人的一切。如果他有违道义,必得亲手弑之以谢罪。所以奥洛夫从始至终都坚信着古斯塔,甚至甘为其赴最凶险的“鸿门宴”。
有意思的是,古斯塔和他所有的黑道朋友们的死对头探长布罗特也是讲道义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他所奉命的,是所谓白道一方。所以他也许会用狡诈的智慧捕获古斯塔,却不会用下三滥的逼供手段和污蔑;所以他也许会誓死捉拿通缉犯,却也会为帮他赢得他应有的声名。我不免在他和古斯塔身上看到一点《盗火线》里老帕和老罗的影子。有意思的是,3年后的《影子部队》(依然是梅尔维尔导演)里,他们真的成了并肩战斗的生死之交。

而那些有违江湖道义的乔、安托万之流们,终归只是江湖的鼠辈,只会落得惨死的下场。

在男人的世界里,尤其是黑帮男人的世界里,女人都是最可怜的牺牲品。无论他们是否真心爱她,她也只会是第二位的。而第二位,就意味着永远的失去,生死的距离。

影片被译作《第二口气》,其实应该叫做《第二次呼吸》才对。“第二次呼吸”意味着逃出生天的新的一次生命。古斯塔在影片中,拥有了两次。

我们总会在各类黑帮犯罪电影里听到坐过牢的罪犯出狱以后说“我绝不会再回去”。我们都知道,他们真的绝不会再回去——宁死也不回去。

 6 ) 梅尔维尔式

叙事的可看性几乎为零,节奏一如法片主流,几乎拉扯拖沓。如参好莱坞警匪之义评价,显然不忍卒睹。结尾被敌对帮派和警方联手摆了一道的文图拉,选择了一个所有悲情黑色狂徒的必经之路:有债必偿。于是杀死下套者万死不辞,独闯虎穴也要自证名誉。

西蒙斯和文图拉显然是有双雄设定的倾向,只不过没有按照好莱坞套路的“表现性放大”来完成建设。二人的惺惺相惜也最终体现在歹徒伏法的道德裁决背后——西蒙斯故意将文图拉逼迫局长做的陈述遗落在地,让媒体来还早已呜呼的亡命者一个清白。当然,这个清白也是在歹徒评价体系里的“黑色纯洁”,即便双手染血,当街袭警,也不能卖出节操。这样的黑色法则,就是梅式所言“警匪片是悲剧的唯一现代性形式”的真谛所在。虽言得痛快,但在开头,梅尔维尔仍旧要像他其他的作品那样,鸡贼地强调:不做道德评判,列为看官自辨。

事实上,梅尔维尔所持视点,几乎与好莱坞无二:尝试在不法之徒的灰色道德上开掘对于普遍伦理的反常超越。只是梅尔维尔的工艺是:刻意用强调性的冷峻试听风格来压制人物个体性的外溢,相比大洋彼岸层出不穷的“小凯撒”、“蒙大拿”等极端性格主导的偏激设定,梅尔维尔显然不愿意让他的英雄大张旗鼓、颐指气使。

文图拉和德龙都是冷面先生,一头金发的杜切斯尼虽有强烈的赌徒性格但时常冷静低迷…梅尔维尔的序列里,几乎看不到张牙舞爪的狂热,由此,当一个沉默寡言的叛乱分子最终走投无路时,最大化的宿命感就蓬勃而出。好莱坞所建立的性格黑色电影,最终仍是要为诗意正义的社会谴责作配,他们的存在,也是为了突出乖张性格多行不义而终遭制裁的合理性。而梅尔维尔,总是静立一旁,却在不声不响之间给这些眼见成功在即的低调先生们以最出其不意的例外。

在某种意义上,梅尔维尔甚至是史拉德意义上的德莱叶或布列松——以巨大的间离能量忽略了本身戏剧潜流的存在,又在观众对于文本叙述不在有任何情感上的充足时,骤然打碎这种断裂,进而完成其戏剧力量的全部支配。虽然没有前二者如木偶剧一般的极端,但在风格的意义上梅式仍然追求的是一种影像内涵与影像的分离。当然,或许呈现给我们的,只能是警匪类型与类型创作上的质料分离,其来源或是一种属于新浪潮的“业余质感”,但不可否认的是,梅尔维尔在警匪电影类型上所作的来源于悲剧而又抛弃了悲剧性的阐释,注定让他的名字在电影史上,与众先贤同列。

 短评

没有靠谱的字幕都能看爽的片

6分钟前
  • 衫弃
  • 推荐

细节,越到后面越精彩。

9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要是喜欢杜琪峰 就一定会喜欢梅尔维尔 也一定会喜欢这部片子

12分钟前
  • 我TM是党员
  • 推荐

梅尔维尔里总有一个无比坚贞、美艳、灵魂契合的金头女,这是个神马情结。

15分钟前
  • 闻人林
  • 力荐

前面铺陈有些冗长,后面越来越精彩

18分钟前
  • spaceman
  • 推荐

或许,唯有梅尔维尔才能将黑色犯罪片拍得如此优雅,从容,不疾不徐,没有炫目的特效或花哨的剪辑,叙事也始终顺时线性,但却自有一股深邃迷人的气息,引人缓缓融入其间。梅尔维尔犯罪片中的主角总是踽踽独行,秉持着“过时的”盗亦有道精神,为捍卫名誉与尊严而不惜付出生命,契如注定将没落于世的贵族绅士,又似终将被蛮暴无情的新世界所淘汰的末代武士。这是一种冷峻工致、追求体面与整全的老派风格,又充满了严肃凝郁的宿命感。抢劫押运车的动作、古斯塔夫与警长间的惺惺相惜之情令人想及后来的[盗火线]。最后特意让记者读到能恢复古斯塔夫名誉的本子,还有那根弯曲、没有点着的香烟,都让人唏嘘不已。四把椅子和一张小桌,各自预先试探与伏备的心机,两次紧张的对峙,令人无暇吸入第二口气。作案前的不安(一地蚂蚁)&快速推拉变焦。(9.0/10)

2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梅尔维尔在商业上获得极大成功的作品,同时也是其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分水岭。影片藉一个剧情繁复充满了宿命式黑色主题的故事,表现了黑白两道之间复杂的迥异的荣誉观念,以及交织于其中的忠诚和背叛之间的冲突。影片以极其强烈的写实风格,还原了一个充满着暴力和和犯罪却不乏忠诚和道义的世界。

26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眼睁睁看到杜琪峰的师承。第一次有警匪片让我感动的一塌糊涂。

31分钟前
  • 比多
  • 力荐

一个人出生后只被赋予了一种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 打小和老爸看黑帮片,本以为已经麻木免疫,不想如今彻底投拜了这个法国已故老男人:梅尔维尔。真可谓相见恨晚!

36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力荐

4星半。

37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arte,2009/8/17

38分钟前
  • 王小妞
  • 推荐

忘得差不多了,只能说这是梅尔维尔标志的法式黑色电影

43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推荐

jeff说:“你看这种片子能不睡着吗?”

48分钟前
  • iceman
  • 还行

不经意发现漏了这部,很喜欢梅尔维尔黑色电影的调调。兄弟情义,不背叛不离弃。还是一贯没有明确的正邪符号,对警察刑讯逼供的不满,则是无声的抗议。罪犯总能得手,最终也没有一个逃得过宿命的裁决。这也是贯穿梅尔维尔作品里的核心思想。

49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铁血直男爷们儿电影,身高完全不影响里诺文图拉的气场(同理还有很多其他男演员😎)。梅尔维尔酷毙了,这电影老早好开始乱枪扫射刺激观众神经了,他就是慢慢来。看他拍那种完全没有人讲话的流利犯罪段落实在太过瘾了!他的电影看完第一感觉就是必须买件男式风衣竖着领子上街装酷😎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没有什么事儿比生存更重要的了。

55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梅尔维尔电影主人公总循宿命悲情基调,可阿兰德龙和利诺文图拉在具体角色演绎上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如此沉静忧郁孤独以至让人感觉似有主观厌世倾向?指认现场直视黑人女钢琴师的眼神仿佛在说:告诉他们吧,那就是我!相比之下文图拉则积极许多(当然他也不具备德龙演法的气质条件),明知有去无回也要手持双枪闯入险地作最后一搏!所以不管吴宇森多爱独行杀手,仅从义无反顾誓夺所失的性格特点小马哥还是更像文图拉?文图拉的演法更符合黑帮犯罪英雄末路的逻辑真实,却无法像德龙那样成为导演风格(特别是进入彩色后)的代言人。另外片中有俩角色不同程度抢了文图拉的风头:前半程的巴黎探长,酒吧命案现场戏谑证人的一场话痨戏;后半程的拒绝参与并转让给男主的那位英挺帅酷黑衣人,提前在会面屋内藏枪后并未因遭识破而最终落了下风的一场反转戏!

6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繁复的叙事铺垫导演依然从容不乱,以致我竟然不习惯这般的完美~

1小时前
  • 阿尔法
  • 力荐

人出生的时候就注定只有一个永久的权利-选择死亡;如果说他的这种选择是出于对生命的厌恶,那么可以说他所拥有的只有别人的嘲笑。

1小时前
  • 益暄
  • 力荐

从我寻找片源开始,到我把片源独自压制成MKV为止,总共耗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这部电影没给我太大的惊喜,也没让我失望。死一般的寂静,时而带给我的是苦闷,时而带给我的是一点点加剧的紧张感。

1小时前
  • 王小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